《登鹳雀楼》优秀教学实录及评析

合集下载

《登鹤雀楼》教学实录

《登鹤雀楼》教学实录

《登鹤雀楼》教学实录《登鹤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作者写的是登鹤雀楼凭栏远眺时的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鹤雀楼》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登鹤雀楼》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

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渎课文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学生自渎课文)三、学习生字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

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

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千:去掉一笔是“十”。

目: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

5.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名读,男女生读)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师读一遍吧。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登鹳雀楼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

登鹳雀楼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

登鹳雀楼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2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飞白帮大家分享的12篇登鹳雀楼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1、直接揭示课题《登鹳雀楼》(板书)2、解题:简介作者。

(板书:王之涣)释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将学生引入诗境)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只有1个要求认的字鹳,1个要求写的字雀。

(1)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默读诗句,结合书上注释,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1)小组讨论、交流。

(2)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3)看课件理解。

(4)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圆日连着延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5)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6)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7)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二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反思

(二年级语文教案)《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反思

《登鹳雀楼》教教事例及反省二年级语文教课设计教课背景:一年级学生刚接触古诗,能够说是初入门径。

而古诗很讲究境界及其神韵,老师假如在教课古诗时进行复杂冗长的讲说,势必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教课这首古诗时,把古诗教课着眼点放在创建情形上,从采集的资料下手,经过多媒体展现,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指引学生真实地去感觉诗人的感情。

获得了优秀的成效。

教课目的: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

能力目标:理解意会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感情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形,感知诗的境界及包含的道理教课难点:领会最后两行诗句所包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时间:两课时教课片段:教课《登鹳雀楼》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爱画画,此刻老师也来画一幅画。

谁来谈谈我画的是什么?师:谁能依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一段话?生:一天夜晚,一位老爷爷到达黄河岸边看风景。

他看到黄河两岸的花儿都开了,特别漂亮。

师:你编得真好!像个小作家同样!老师也想编一段,行吗?师:在我国唐代,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采集王之涣的诗歌,你们做到了吗?(生报告)师:一天夜晚,王之涣到达黄河岸边,他看到斜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滔滔的黄河水浩浩大荡流向海洋。

诗人感觉,这里的风景太美了!这时,诗人还想看更远的风景,只惋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方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生:能够用望远镜!师:这是个好方法,可是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望远镜呢!生:能够登上旁边那座楼!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一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何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由于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他理解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

这所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同来听听。

(教师范读)理解诗中境界时我这样安排教程:师:老师开始朗诵了,请各位小评委注意听!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师:感谢同学们!大家为何给老师打满分?生:由于老师读得很好!师:幸亏哪儿?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片断(三篇)9页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片断(三篇)9页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 一)课堂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老师在黑板上提前板书好古诗《登鹳雀楼》,诗句写在黑板的下方,学生可以够得着的地方。

)师:孩子们,这是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一首古诗,请大家打开课本114面,请大家观察观察,除了这首古诗外,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生:一条黄色的河,那叫黄河。

生:一轮红红的太阳。

师:是红色的吗?再看看。

生:白色的,是夕阳,所以是白色的。

生:我还看到了远处的山。

生:我看到了帆船,船上有人。

师:观察真仔细。

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我看到了一座楼,第一层里有两个人。

师:你真棒。

你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生:鹳雀楼。

师:大家一起说说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鹳——雀——楼;师:知道鹳雀楼在哪儿吗?生:知道,在这些石头上面。

(众大笑)师:是啊,鹳雀楼是建造在黄河岸边的山上,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山西省,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生急着举手)生:还有河南的岳阳楼。

师:(微笑着)孩子,你是河南人吗?生:不是啊。

师:那你可不能把湖南的岳阳楼搬到河南去。

(众笑)师:除了图画之外,你还发现了诗以外的文字吗?生:我发现了,在课本的角落里写了“作者王之涣”。

师:这个小朋友好细心啊。

你们发现了吗?这首诗的作者是——生:王——之——涣。

师: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其中有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登——鹳雀楼。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首古诗,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师:观察课后的生字表,把这些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再读几遍。

(学生拿出铅笔边圈生字,边反复读生字。

)师:我请圈得仔细,读的认真的小朋友到黑板上把这些生字圈出来。

(指名一学生上台用红色的粉笔将生字圈出来。

)师:我们一起大声读读这些生字吧。

(老师指着黑板上圈出的红色的生字,学生一起大声读生字。

)师:生字的字音读得真准确,古诗能读好吗?再自由练练。

(学生再次练习朗读。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

《登鹳雀楼》课堂实录

《登鹳雀楼》课堂实录

登鹳雀楼课堂实录导言《登鹳雀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由唐代文学家、政治家王之涣所作。

这首诗抒发了登临高楼的壮美情怀,以及对历史兴衰变迁的思考。

以下是一堂关于《登鹳雀楼》的课堂实录,记录下了学生们的讨论和老师的讲解。

学生A:字词解析学生A:老师,我注意到诗中出现了一些生僻的字词,比如“衔”、“翔”等。

请问这些字词怎么理解?老师:很好的提问!这些字的理解可以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结合常识推断。

首先,我们来看到“高下”,这是用来形容道路的。

在古代,道路通常以高低来衡量,相当于现代的“坡度”。

所以,“高下”应该理解为陡峭之意。

然后,“衔”是指鸟类、牲畜等用嘴、牙、爪等抓取、咬住或握住的意思。

在这首诗中,“衔”应该指的是鸟儿叼着食物飞翔。

最后,“翔”指的是鸟飞翔的姿势。

通过观察鸟的翅膀展开,以及翱翔的动作,我们可以联想到“翔”这个词的意义。

学生B:老师,除了这些字外,我还发现了一些平时没见过的字,如“千里目”,“云销雾绕”。

这些古怪的字句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千里目”是指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景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目远视广”。

用来形容登高望远,眺望远方的意境。

“云销雾绕”是表达天空晴朗无阻的景象,没有云雾遮挡,宛如天空澄碧、明朗无比。

这些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手法,由于是唐诗,所以表达方式较为华丽,给人以美好的感觉。

学生C:情感表达学生C:老师,我觉得这首诗中还传达了一种壮美的情感。

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崇敬和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这是怎么实现的?老师:非常好的观察!《登鹳雀楼》以壮美的场景作为背景,通过对楼高山川景色的描绘,传达出对自然景物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另外,在最后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作者将目光投向远方的边疆,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

青海、暗雪山、孤城以及玉门关等都是历史兴衰的象征,通过描绘这些地方的遥远、寂静和孤独,进一步凸显出历史变迁的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通过描述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的方式来实现的,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哲思和感慨。

登鹳雀楼教研记录(3篇)

登鹳雀楼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被誉为“千古绝唱”。

这首诗不仅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而且富含哲理,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篇目。

为了更好地挖掘这首诗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我校语文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以《登鹳雀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标1. 深入理解《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2. 探讨如何将这首诗融入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分析这首诗在不同年级的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三、教研内容1. 诗歌解读首先,教研组成员共同对《登鹳雀楼》这首诗进行了深入解读。

通过分析诗句、背景、意境等方面,大家一致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以下是部分解读内容:- 首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象,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次句“黄河入海流”: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壮阔气势,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 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 末句“更上一层楼”:鼓励人们要不断进取,勇攀人生高峰。

2. 教学策略探讨接着,教研组成员就如何将《登鹳雀楼》这首诗融入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朗读教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 比较教学:将《登鹳雀楼》与其他名篇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和艺术特色。

-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年级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研组成员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 低年级: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 中年级: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 高年级: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登鹳雀楼教学评课稿

登鹳雀楼教学评课稿

登鹳雀楼教学评课稿一、整体感受哇塞,这堂登鹳雀楼的课真的是很有看头呢!一进去就感觉整个课堂氛围特别活跃,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就像朋友聊天一样自然又有趣。

感觉这堂课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行,带着学生们在古诗的世界里畅游。

二、教学目标达成老师把教学目标定得特别明确,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含义,感受诗中的哲理。

在课堂上,真的是一步一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从最开始的读诗,到后来对字词的讲解,再到对整首诗意境的领悟,学生们就像一个个小探险家,在老师的带领下,顺利地找到了目标。

比如,老师问同学们“欲穷千里目”里的“穷”是什么意思,同学们都积极地回答,有说“没有了”的,有说“尽头”的,然后老师再一引导,大家就都明白了这个字在这里是“尽,使达到极点”的意思。

这就说明教学目标在这个环节达成得很不错。

三、教学方法运用1. 诵读法老师特别注重诵读,这一点超棒。

让同学们一遍又一遍地读诗,从一开始的读准字音,到读得通顺,再到读出节奏和韵味。

而且老师还示范读,那读诗的感觉就像是在唱歌一样,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

就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老师读的时候,把那种山河壮丽的感觉都读出来了,同学们跟着读,也能慢慢体会到这种感觉。

2. 情境教学法老师还创设了情境呢。

在讲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小书生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然后他就不断地往高处爬。

这样一讲,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了,就是要不断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四、课堂互动环节课堂上的互动环节也很出彩。

老师不是那种一直自己在讲的,而是不断地和同学们互动。

比如老师问“如果你们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样的景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有的说会觉得很壮观,有的说会很兴奋。

然后老师就接着同学们的话,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和诗中的词句联系起来。

还有在解释字词的时候,老师也会让同学们自己先猜猜意思,然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同学们的参与度就很高。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登鹳雀楼》教学实录是怎样的呢?要如何进行评析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导入新课(师依次课件出示:)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生l:日。

(师课件出示:日)生2:山。

(师课件出示:山)生3:目。

(师课件出示:目)师:小朋友,象形字是一幅图,也是一个字。

(师课件出示: )师:这个字,你们还认识吗?生:雀。

(师课件出示:雀)师:小朋友,“雀”字的部首是“隹”,表示“鸟”。

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想一想还有哪些字也藏着这个部首呀?生:鹰、雕。

生:雁、难。

师:“雀”这个字中,撇是关键笔域。

(“雀”字的撇变红)师:“雀”字上面是个“小”,写的时候“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一笔没有钩,因为汉字的笔画走势要向字的中间集中,有了钩,走势就向上了。

撇要写得长,托上罩下。

(边讲解边范写,生跟着书空。

) (师课件出示:鹳雀)师:(出示“鹳雀”图)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师:来,跟老师读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鹳雀。

(师在“鹳雀”旁边出示“楼”字)师:跟老师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鹳雀楼。

师:(出示“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这座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因常有鹳雀停留,所以人们称这座楼为鹳雀楼。

(讲完后粘贴在黑板上)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齐读):鹳雀楼。

师:小朋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楼”字?生:“数”去掉反文旁,左边加个木字旁。

师:真棒!你采用了换一换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是一个识记字形的好方法。

师:“楼”是个形声字,右半部分(课件将“娄”变红)也读“lou”,左半部分的木字旁告诉我们什么呀?生:那时候的房子是用木头建造的。

师:写“楼”字的时候右下方“女”字的横要长,托住上面的“米”,使整个字平稳。

(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生在《习字册》上练习书写“雀”“楼”两字。

写完后,师打开投影进行点评。

)师:鹳雀楼本来不是很出名,后来因为有个诗人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而名扬四海。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优秀8篇】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优秀8篇】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优秀8篇】《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生(齐):登到最顶层!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10篇)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10篇)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实录《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10篇)引言:古诗《登鹳雀楼》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希望给在备课的老师一些参考。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实录篇1一、谜语导入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猜谜。

出示猜谜:四四方方,有门有窗,出出进进,人往里藏。

师:根据谜语中的意思,猜个字,谁来猜一猜。

生:床、房……师:不对哦,你再来想想,提醒你们这个字跟木有关系。

生:楼师:对了,你太聪明了。

那这个楼去掉左面,右面是“娄”,我们来玩个生字开花娄加上竹字头是“篓”字;加上‘艹’是“蒌”;加上提手旁是“搂”(搂抱的搂);加上木字旁就是“楼”(楼房的楼,它还可以作为一个姓,知道我姓什么吗?我就姓楼,所以你们可以叫我—生:楼老师师:对的,你们真是聪明了。

可是这些字有表音有表声的字叫—形声字)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学习前我们接着来猜字。

二、初读文本师:出示:日、山、目的甲骨文,让小朋友们猜猜生:日、山、目(师指导这是—象形字)师:这些汉字是祖先创造的,它们蕴藏很多的内容。

出示:雀字的甲骨文,来猜猜它是什么字?生:雀字师:是啊,答对了,雀指的是体型娇小的鸟儿。

这是一个会意字。

你们看看它下面是个锥子部,藏着锥子部的还有哪些字啊?生:准、谁、雁师:汉字好玩吗?楼老师这有写好字的秘诀?想知道吗?生:想师:读字帖(tiè) 认结构找主笔师:伸出手来,一起书写“雀”、“楼”,拿出课前发的书写纸描红一个。

楼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小姑娘(写字姿势端正)的图片,小朋友们比不比。

生:比(提醒写字的姿势)师:有一种鸟的名字也藏着锥子部,是什么知道吗?我来写写:鹳雀楼(板书)师:谁来读一读生1、生2、生3:鹳雀楼师:读的真好,带你们看看鹳雀。

出示图片,边看边说在山西省有一座楼,这种座楼常有鹳鸟出现,所以就叫它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座楼(出示课件),它叫鹳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板书,指名读)。

想知道它名字的来历吗?请看(出示课件)。

说到鹳雀楼,自然会使我们想到唐代的大诗人------王之涣,他的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鹳雀楼,看到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水,想了很多很多写下的——《登鹳雀楼》(补充板书,并解题)指名读,齐读,读准“登”。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之涣和他的这首诗吧。

(出示课件)生: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师:边读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师板书诗句、诗人)二、新课讲授(一)、学习生字师: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字单列了出来,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认一认。

(出示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学生自由练读词语。

师:你会写这些字吗?说说你的记字方法,能为生字找找朋友吗?重点讲几个难写字“雀、楼、欲、依、更”。

生:“楼”把“数学”的“数”换个偏旁就得到了,“雀”把“准确”的“准”两点水旁换成小字头等。

生:说了不少字的组词。

生:按笔顺描红一遍,注意“欲“和“楼”的笔顺。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出示诗句,理解关键词。

(出示课件)&学习第一、二行诗句师:自读一、二行诗句,根据后面词语的意思来理解诗句。

师:许多诗中都藏着画面,读这两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能把它背下来吗?生:我看到太阳了。

生:我看到那边有很多山。

师:闭上眼睛,听听诗人的吟诵。

你们想读吗?试一试,能背一背吗?(给学生画好节奏,自读、指背、赛背)生:学生按画好的节奏自由练读练背。

师: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登鹳雀楼》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精品推荐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登鹳雀楼》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精品推荐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登鹳雀楼》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精品推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登鹳雀楼》课堂实录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现在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现在的要求是什么?(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二、初读课文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由于学生已经能背诵,所以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黄昏的太阳的?课文中称黄昏的太阳叫什么?这轮黄昏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协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登鹳雀楼》案例分析(精选13篇)

《登鹳雀楼》案例分析(精选13篇)

《登鹳雀楼》案例分析(精选13篇)《登鹳雀楼》案例分析篇1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

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

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作为二年级的孩子大部分应该比较熟悉了,所以这节课的设计之初,我就考虑到以学生为主题,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接受文化熏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

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多数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

但古诗这种语言形式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自由读诗文的基础上找出生字,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1. 引言《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之一。

本文档记录了本人在课堂上就《登鹳雀楼》进行教学的实录,旨在分享教学经验和课堂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2. 课前准备在开始课堂教学前,我对《登鹳雀楼》的诗歌背景和作者进行了简要介绍,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描绘鹳雀楼的图片。

学生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

3. 课堂教学过程3.1 诗歌解读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我对《登鹳雀楼》进行了逐句解读。

•白日依山尽:这句描述了白天的结束和夜晚的开始,山与天空融为一体,构成了美丽的自然景观。

•黄河入海流:诗人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的景象,强调了大自然壮丽的力量和宏伟的场面。

•欲穷千里目:这里表达了人们对于远方的向往和探索欲望。

千里目指的是视野广阔的远方。

•更上一层楼:这一句提醒我们应该不断追求进步,超越自我。

3.2 诗歌鉴赏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从语言、意境和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

•语言:《登鹳雀楼》运用了平淡自然的语言,使人产生亲近感。

通过与黄河、鹳雀楼等大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意境: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营造了宏伟壮丽的意境。

同时,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向往与渴望,给人以豁达开阔的感觉。

•修辞:诗中运用了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排比的手法突出了大自然景色的壮丽。

3.3 诗歌背景讲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鹳雀楼》,我向他们介绍了诗歌的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时期,文人墨客们在社会稳定和繁荣的环境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以其深刻的诗歌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大自然景色和表达人们对未来的向往,突出了作者豁达、开阔的人生态度。

3.4 课堂互动与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登鹳雀楼》课堂实录及评析

《登鹳雀楼》课堂实录及评析

《登鹳雀楼》课堂实录及评析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领进语文之门,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设计理念。

为了落实这一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想、议、猜、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识字认字,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体验传统文化的美感。

教学目标:1.学会读字音,辨结构,看字形悟字义,提高识字能力。

2.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诗意并会背诵。

3.掌握两种记忆方法——猜谜记字法和联想记字法。

学习重点:1.识记并理解生字,练写“楼”、“欲”。

2.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师:小朋友们,谭老师教给你们哪些记字法呢?对,象形记字法,会意记字法,游戏记字法,今天老师又教给你一种有趣的记字法,那就是猜谜记字法,请看大屏幕:(1)一横下面又一横;两人瓜分各一份全班答:“二”字。

(2)一个小儿关在房屋;年岁多大非三非五生:“四”字。

(3)双王并排坐,竖撇中间隔,一点来帮助,又成好同学。

生:“班”字。

(4)一个姑娘她姓王,腿脚长得大又长,头上扎着两朵花。

全班答:“美”字齐读:二(四)班美。

师:老师也感到二(4)班的确美,一是二(4)班的小朋友长得美,更重要的是我们二(4)班的小朋友热爱学习祖国语言,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得可美了,你看,韦茜月小朋友每天带领你们读书;莫强小朋友会用好方法记住字宝宝,如“歪”字,他说“不正”就是“歪”;黄江龙小朋友会带字宝宝到操场上做游戏……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幅画,我们要做有心人,学习汉字要注意观察字的外形特点和结构特点,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写法,并能准确地理解字义。

相信小朋友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得到更多美的享受。

(评:这一环节中,老师用猜字谜导入,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又为下文运用字理教学作铺垫,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自然而然已接触到的字理知识。

)二(4)班除了这些美以外,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的教室怎么样?(美)老师知道有个地方也很美,想看看吗?好的,跟着老师来。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登鹳雀楼》课堂篇1课堂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老师在黑板上提前板书好古诗《登鹳雀楼》,诗句写在黑板的下方,学生可以够得着的地方。

)师:孩子们,这是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一首古诗,请大家打开课本114面,请大家观察观察,除了这首古诗外,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生:一条黄色的河,那叫黄河。

生:一轮红红的太阳。

师:是红色的吗?再看看。

生:白色的,是夕阳,所以是白色的。

生:我还看到了远处的山。

生:我看到了帆船,船上有人。

师:观察真仔细。

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我看到了一座楼,第一层里有两个人。

师:你真棒。

你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生:鹳雀楼。

师:大家一起说说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鹳——雀——楼;师:知道鹳雀楼在哪儿吗?生:知道,在这些石头上面。

(众大笑)师:是啊,鹳雀楼是建造在黄河岸边的山上,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山西省,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生急着举手)生:还有河南的岳阳楼。

师:(微笑着)孩子,你是河南人吗?生:不是啊。

师:那你可不能把湖南的岳阳楼搬到河南去。

(众笑)师:除了图画之外,你还发现了诗以外的文字吗?生:我发现了,在课本的角落里写了“作者王之涣”。

师:这个小朋友好细心啊。

你们发现了吗?这首诗的作者是——生:王——之——涣。

师: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其中有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登——鹳雀楼。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首古诗,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师:观察课后的生字表,把这些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再读几遍。

(学生拿出铅笔边圈生字,边反复读生字。

)师:我请圈得仔细,读的认真的小朋友到黑板上把这些生字圈出来。

(指名一学生上台用红色的粉笔将生字圈出来。

)师:我们一起大声读读这些生字吧。

(老师指着黑板上圈出的红色的生字,学生一起大声读生字。

)师:生字的字音读得真准确,古诗能读好吗?再自由练练。

(学生再次练习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课件出示:

师:这个字,你们还认识吗?
1 / 18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生:雀 .
(师课件出示:雀)
师:小朋友,“雀”字地部首是“隹”,表示“鸟”
. 这样地字还有很多,
想一想还有哪些字也藏着这个部首呀?
生:鹰、雕 .
生:雁、难 .
师:“雀”这个字中,撇是关键笔域 .(“雀”字地撇变红)
师:“雀”字上面是个“小”,写地时候“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一笔没
生(齐读):鹳雀楼 .
师:(出示“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这座楼有三层,
前可望中条山, 下可瞰黄河, 因常有鹳雀停留, 所以人们称这座楼为鹳雀楼 .(讲
完后粘贴在黑板上)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座楼地名字吧 .
生(齐读):鹳雀楼 .
2 / 18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师:小朋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楼”字? 生:“数”去掉反文旁,左边加个木字旁 . 师:真棒!你采用了换一换地方法来帮助记忆,这是一个识记字形地好方 法. 师:“楼”是个形声字,右半部分(课件将“娄”变红)也读“ 左半部分地木字旁告诉我们什么呀? 生:那时候地房子是用木头建造地 . 师:写“楼”字地时候右下方“女”字地横要长,托住上面地“米”,使 整个字平稳 .(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 (生在《习字册》上练习书写“雀”“楼”两字 .写完后,师打开投影进行 点评 .) 师:鹳雀楼本来不是很出名,后来因为有个诗人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 而名扬四海 .(课件出示:登 .把课题补充完整 .)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 .齐读课题 . (生齐读) 师:你知道“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吗? 生:登上鹳雀楼 . 二、知诗人 师:小朋友,你知道是谁登鹳雀楼吗? 生:作者 . 师:作者是谁? 生:王之涣 .
个人收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许春兰 评析/刘寿华(特级教师)
一、导入新课 ( 师依次 课件 出示:
)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生 l :日 . (师课件出示:日) 生 2:山 . (师课件出示:山) 生 3:目 . (师课件出示:目) 师:小朋友,象形字是一幅图,也是一个字 .
4 / 18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师:真棒!读得又正确又响亮 . 师:老师把生字调整了一下顺序,我们来开火车读吧 . (生开火车读) 师:(课件出示五色花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五色花瓣”里地生字, 读完可是有惊喜地哦! (师逐个出示“五色花瓣”里地生字,全班齐读 .) 师:小朋友,读准了这些生字地字音, 你能再把这首古诗好好读读吗? (课 件出示要求:二读古诗,试着读出停顿 .) (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师:小朋友们读得这么认真,这么投入,到底读得怎样,我们来检查一下 朗读情况吧,要试着读出停顿哦 . 师:谁来读读第一、第二两句? 生 1: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 师:不错,每个字地字音都读准了 . 生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 师:你看他朗读时停顿掌握得多好,我们一起学他地样子来读读吧 . (生齐读) 师:谁来读读第三、第四两句? 生 l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师:读得非常流利,真棒! 生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师:这个小朋友停顿也读得非常准确, 我们也来学着他地样子一起渎读吧 .
有钩,因为汉字地笔画走势要向字地中间集中,有了钩,走势就向上了
.撇要写
得长,托上罩下 .(边讲解边范写,生跟着书空 .)
(师课件出示:鹳雀)
师:(出示“鹳雀”图)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
师:来,跟老师读读这个词语 .
生(齐读):鹳雀 .
(师在“鹳雀”旁边出示“楼”字)
师:跟老师再来读读这个词 .
3 / 18
lou ”,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王之涣吗?(指名学生介绍) 师(补充):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写了很多好诗,我们将来还会 学习他写地其他地诗 . 师:学到现在,我们知道了这首诗地作者 .(出示卡片:知诗人 .粘贴在黑 板地一侧 .) 三、解诗题 师:你知道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干什么呀? 生:欣赏风景 . 师:你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课件出示句式:王之涣登上鹳雀楼 _________). 生: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欣赏美丽地景色 . 师:这就是古诗题目地意思 .(出示卡片“解诗题”,粘贴在“知诗人”下 方 .) 四、读诗句 师:接下来,清小朋友赶紧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要求:一读古 诗,读准字音 .) (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师:这些生字你会读了吗?(课件出示带拼音地字:雀、楼、依、尽、入、 欲、穷、更) (生 1 读) 师:“更”字后鼻音读得很到位 .谁再来? (生 2 读)
5 / 18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生齐读) 师:到现在,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读准了字音,读好了停顿 .现在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吧 .(出示卡片“读诗句”,粘贴在“解诗题”下 方 .) 五、明诗意 师:一句诗就是一个画面, 那么这幅画上有什么呢?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1 .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图,谁来说说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呀? 生 1:黄河 . (师板画“黄河”) 生 2: 一座义一座地山 . 师:是呀,一座又一座地山就称为群山 .(板画“群山”) 师:诗人把登上鹳雀楼看到地景色写成了一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流 .谁来读读?(指名学生读) 师: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太阳,你感觉图上画地是什么时候地太阳啊? 生:傍晚,快要下山地太阳 .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地? 生 1:太阳已经紧挨着群山了 . 生 2:太阳地颜色也不那么鲜亮、夺目了 . 师:真棒!看图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 师:图上画地正是傍晚即将要落山地太阳,因而诗句中地“白日”就是什 么时候地太阳?
6 / 18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生:傍晚即将要下山地太阳 . (师贴太阳图片) 师:老师把太阳贴在这个地方(离群山较远) ,对吗? 生:不对 . 师:那应该贴在哪里呢? 生:贴得尽量靠近群山 . 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太阳靠近群山? 生:依 .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地孩子 .这里地“依”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靠着、紧挨着 . 师:“白日”正紧挨着连绵起伏地群山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直到完全 落下去,一点也看不见(拿掉太阳图片) .太阳去哪儿了? 生: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见了 . 师:哪个字告诉你“太阳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见了”? 生:尽 . 师:真棒!现在, 你能完成这个填空吗? (出示: 夕阳 _______,_ ________). 生:夕阳紧挨着群山慢慢地往下落,最后完全看不见了 . 师:太阳是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所以“依山尽”要读得慢一点 .你能试 着把这个画面读出来吗? 生:白日依山尽 . 师:听了你地朗读,老师仿佛看见太阳正靠着群山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 . 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