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3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3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3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不使用计算器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回忆说”
2.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3.晚期希腊哲学
4.新黑格尔主义
5.教父哲学
二、命题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德性就是知识”
2.“存在就是被感知”
3.“即使上帝不存在,也要创造一个”(伏尔泰)
4.“如无必要。

切勿增加实质”(奥康)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继承、发展及其哲学意义。

2.如何理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经院哲学中形成了哪两大著名的派别,它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论休谟的不可知论及其影响。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5章【圣才出品】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一、填空题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______,他提出______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泰勒斯;水2.阿那克西曼德称万物的本原为______。

【答案】无定3.______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______。

【答案】毕达哥拉斯;数4.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______和______。

【答案】真理之路;意见之路5.“元素”这一概念的原意是______。

【答案】字母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还提出______和______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土;气;火;水;爱;恨7.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是______,除此之外,他还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______。

【答案】种子;心灵8.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原子;虚空二、名词解释1.本原答: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

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

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

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2.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答: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

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

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

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3.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答: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

西方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填空题)【圣才出品】

西方哲学史考研章节题库(填空题)【圣才出品】

一、填空题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______,他提出______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泰利斯;水2.阿那克西曼德称万物的本原为______。

【答案】无定者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它们通过______和______转化成万物。

【答案】气;凝聚;稀释4.______提出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说法。

【答案】赫拉克利特5.______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______。

【答案】毕达哥拉斯;数6.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______和______。

【答案】真理之路;意见之路7.“元素”这一概念的原意是______。

【答案】字母8.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还提出______和______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土;气;火;水;爱;恨9.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是______,除此之外,他还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______。

【答案】种子;心灵10.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原子;虚空11.______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答案】普罗泰戈拉12.高尔吉亚提出的三个相对主义的命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被认识;即使被认识,也不可把它说出来13.德尔菲神庙的铭句是______。

【答案】认识你自己14.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______。

【答案】知识15.苏格拉底把自己使用的方法比作他母亲的______。

【答案】助产术16.柏拉图认为在可感事物组成的可感领域之外,还存在一个由真实的理念组成的______。

【答案】可知领域17.柏拉图认为一事物之所以是一事物,是因为它分有了它的______。

【答案】理念18.柏拉图把知识划分为四种形式,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方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西方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西方哲学史考试题(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30 分)1.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A. 水B. 气C. 火D. 土答案:B。

阿那克西美尼主张“气”是万物本原,他认为气通过稀薄和凝聚的变化过程,能转化成不同形态,进而生成世间万物,相较于前人观点,更动态地解释了万物的生成与变化。

2. 苏格拉底为追求真理,常采用的方法是()。

A. 归纳推理B. 演绎推理C. 助产术D. 类比论证答案:C。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叫辩证法,他佯装无知,与他人对话,通过不断追问、引导,促使对话者自行反思、修正观点,最终“生出”真理,借此挖掘事物本质定义。

3.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理想城邦的统治者应是()。

A. 武士B. 生产者C. 哲学家D. 祭司答案:C。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凭借智慧、对理念的深刻洞察以及超脱私欲的特质,最有资格统治城邦,引导城邦走向正义与至善,武士负责保卫,生产者提供物资。

4.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里重点探讨的是()。

A. 个人如何获得幸福B. 城邦的最佳政体C. 逻辑推理的规则D. 自然事物的原理答案:A。

该书聚焦个体道德实践与幸福追求,亚里士多德剖析美德种类、形成方式,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贯穿一生,还讨论了节制、勇敢等具体美德。

5. 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其核心思想受哪种哲学影响较大?()A. 斯多葛学派B. 伊壁鸠鲁学派C. 柏拉图主义D. 亚里士多德主义答案:C。

奥古斯丁吸纳诸多柏拉图主义元素,借柏拉图理念论架构上帝观念,用洞穴比喻阐释尘世与天国差别,强调灵魂不朽、上帝恩典救赎,奠定教父哲学基调。

6. 经院哲学中,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方法是()。

A. 宇宙论证明B. 目的论证明C. 本体论证明D. 经验论证明答案:C。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从上帝的概念出发,认为上帝是“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既然人心中有这一概念,且现实存在比仅存于观念中更伟大,所以上帝必然存在,属先验论证。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蜡块说答:蜡块说是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重要观点。

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

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因此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

可感事物的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

他还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因为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2.中道答:中道是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所作的概括。

伦理上的“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

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德性的对立面是“过分”和“不足”两个极端,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

中道则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

他引用“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3.原罪说答:原罪说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任何人天生就是有罪的,他们的罪来自人类共同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受到诱惑而偷食智慧之果而犯下的原罪。

“原罪”被认为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难的根源,它注定了人的先验罪行、邪恶本质和必死的命运,除了上帝的救赎,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解除这一罪恶。

基督教原罪的观点还引发了神正论等神学问题。

原罪说带有决定论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它一方面奠定了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基督教教义的出发点与核心;另一方面被认为塑造了西方的人性论,是西方罪感文化的根源。

4.笛卡尔的松果腺答:笛卡尔的松果腺是指假设的身体和灵魂的交接点。

笛卡尔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相互作用,那么“灵魂怎么能同整个身体有一种统一的关系呢?它们是怎样互相影响的呢?”为了解释人的身体的有意识的活动,笛卡尔假设身体和心灵有一个位于脑部的松果腺作为交接点,灵魂通过松果腺作用于身体,并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的所在地。

全国名校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全国名校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录1.北京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6)2015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 (6)2015年北京大学628综合考试二(现代西哲+中哲)考研真题 (7)2014年北京大学850西方哲学史二考研真题(回忆版) (8)2014年北京大学84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9)2013年北京大学860西方哲学史二考研真题(回忆版) (10)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考研真题(回忆版) (11)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回忆版) (12)2.中山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13)2015年中山大学62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13)2014年中山大学62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16)2012年中山大学61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17)3.江西师范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23)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3)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4)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5)4.河南师范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26)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84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6)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84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7)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84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28)5.其他院校历年考研真题 (29)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9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29)2014年清华大学647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33)2014年四川大学96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34)2014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38)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3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43)2014年西北政法大学701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4)2014年同济大学86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5)2014年兰州大学630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6)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85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7)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85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8)2013年武汉理工大学887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49)2013年武汉大学842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50)2013年深圳大学91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51)2013年山东大学802西方哲学史(从古代至德国古典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52)2013年吉林大学801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3)2013年华南师范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4)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3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5)2012年清华大学647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6)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9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7)2012年武汉大学844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58)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59)2012年燕山大学B27西方哲学史考研复试真题 (60)2012年西北师范大学801中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1)2012年华侨大学879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62)2012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63)2012年同济大学618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4)2012年兰州大学633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5)2012年深圳大学904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66)2012年山东大学802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67)1.北京大学历年考研真题2015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德性是知识2.流溢说3.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二、论述分析题1.柏拉图理念论中“分有说”的困难2.分析贝克莱的“物质”概念3.笛卡尔的“我思”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异同2015年北京大学628综合考试二(现代西哲+中哲)考研真题现代部分一、简答题:1.本体论承诺2.范式3.在世之在4.逻各斯中心主义5.公平与正义二、论述题:1.尼采的永恒轮回说2.胡塞尔的生活的世界中哲部分一、论述题:1.荀子正名学说2.张载太和及诚明学说一、简答(10*5分)1.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2.四因说3.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4.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因为一切用以认识和领会蜡的本性或别的物体的本性的理由都更加容易、更加明显地证明我的精神的本性”(笛卡尔)5.《利维坦》6.真观念(斯宾诺莎)7.简要解释右边一段话“普遍同意这个论据本来是被利用证明天赋原则的,在我看来却正好证明了没有什么天赋原则;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原则。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

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一、名词解释1.始基“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

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

“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

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曼尼德)“存在”被巴曼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等同,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复习笔记及题库】才聪学习网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复习笔记及题库】才聪学习网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复习笔记及题库】才聪学习网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目录【教材教辅】•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复习笔记及题库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的方法。

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总是说自己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向别人请教。

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使对方矛盾百出。

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他的观点说出来。

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里本来就有,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未能显现出来。

他的作用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

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为“思想助产术”。

这个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启发式教育的典型。

3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武汉大学2015年研]答: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是斯宾诺莎在认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

他在《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中将知识归结为“意见或想象”“理性知识”“直观知识”(即真观念),认为真观念能够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至于陷入错误,并将其作为推论知识确立的出发点、前提和基础。

斯宾诺莎认为哲学原则和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获得的,人们凭借天赋的认识能力(直观和推理)在心中建立起一个真观念,作为天赋工具,作为认识的原始起点,逐渐形成作品,再制造新的工具,实现知识的进步。

2014年其他院校历年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4年其他院校历年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4年清华大学647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清华西哲(千真万确是硕士题)1.论数学-几何学对西方哲学的思维形式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论自由概念在西方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意义3.论西方思想史上信仰与理性的关系2014清华中哲一、名词解释(10’×7)1.兼爱2.无名天地之始3.独化论4.善不受报5.太极图说6.陆九渊“心即理”7.《大同书》二、简答(20’×2)1.论孟子对王道与霸道的区别2.标点题(应该是郭相的《庄子注》)三、详论中国哲学的特点(40’)2014年四川大学96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4*5’)1.同类相知答:“同类相知”,又称“流射说”,是恩培多克勒的认识论原则。

“同类相知”是指设定了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其具体内容是人和外部事物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就会产生感觉。

“同类相知”说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

因此,它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2.实践知识答:实践知识是指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一种。

实践知识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其对象是个别的事件。

它还是长期经验和积累的结果。

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知识,思虑和选择是其明显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体境遇中,为我们在处理与道德有关的事务方面提供行动指导。

3.先天综合判断答:“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其来源是休谟关于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

这一概念是为了解决经验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

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康德把判断分为三种类型: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而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

先天综合判断又可分为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命题、形而上学的命题三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河北大学801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题5分。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原子运动答:原子运动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著名学说。

他认为原子具有能动性,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并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

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无数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涡运动,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被抛向外层空间。

原子在旋转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状的原子或因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或因错开、脱落而分离。

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漩涡运动是必然的,说“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

2.启蒙运动答: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思想解放和历史进步的运动,这场运动以哲学为核心且声势浩大。

“启蒙”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的意思。

启蒙理性是17世纪的哲学与科学精神的继续,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是现代理性。

启蒙主义的纲领就是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纲领。

启蒙运动是遍及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有苏格兰、德国等国的启蒙运动,但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彻底,影响最大,法国大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

法国的启蒙学者可分为以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温和论者和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激进论者。

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3.物自体答:物自体,又称“自在之物”,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

物自体有以下含义:①客观存在着的物。

它作为我们感觉经验的来源,是存在于我们以外的物;②超感性的理念—上帝、世界和灵魂。

它作为理性的先验理念,是我们永远追求而又不能认识的思维存在体。

他认为先验理念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总原因和总根据,存在于思想中的纯粹观念;③伦理学中的理想目标。

它作为实践理性的主体,在实践上力图实现而又一直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即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规定的先天准则,这就是最高的、无条件的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二、简答题(共45分,每题15分。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

答:(1)思想来源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来源于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的哲学概念;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存在”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他关于“存在”的学说包含着我们在早期希腊哲学典籍中可以见到的最缜密的哲学论辩。

(2)基本内容①“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

“非存在”是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

②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根本区别。

面对这个根本性问题,巴门尼德明确指出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之间的分歧:a.存在物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

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

b.存在物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

不存在物你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

(3)性质①“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灭。

“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个在现在,作为完整、统一、联系的(连续的)东西。

”②“存在”是“一”。

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其意义包括两个方面: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存在”是不变的其意义也包括两个方面: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

总的来说,存在是不动的一。

③“存在”是不变不动的。

“存在物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它是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

”④“存在”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它却不是无边际的或无定形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在各方面都是锁闭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形”,从中心到球面上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思想及其意义。

答:(1)主要思想①结论的得出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清楚分明”的理性确立为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首先对感觉进行了怀疑。

但他又认为,虽然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但“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却是不可怀疑的。

因为即使对“我在怀疑”进行怀疑,仍然证明了“我在怀疑”。

怀疑就是思想,思想必然就会有一个思想者即“我”存在,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

②哲学的绝对起点这个命题有两个部分:“我思”和“我在”。

“我思”指思想活动,包括一切意识活动,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或是情感的。

而“我”是指一个思想的主体。

思想是“我”的一种本质属性,“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我”只要停止思想,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

笛卡尔把思维的“我”确立为哲学的绝对起点,表现了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的觉醒。

③本质与实体笛卡儿说,思想的主体和反思的主体是同一个主体,主体就是实体。

“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

“我思故我在”中的“故”表示的不是两个实体之问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

从逻辑上说,“故”也不表示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

“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

笛卡儿认为,人们只能通过属性来认识实体,每一个实体都有一个特殊的属性,这就是它的本质。

从自我的思想活动,我们可以得到自我必然存在的结论。

就是说,“自我”是一个这样的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

(2)意义“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

这一理论被视为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又作为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从而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他以此为根基构建起整个形而上学体系。

笛卡尔承认“存在”不是通过三段论法从思维中推出来的,只不过通过直觉的活动承认一个简单的给与的事实。

由此可见,唯理论哲学在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某种理智直观之上的,这种直观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种内在的“经验”。

3.卢梭的契约论思想。

答:卢梭的契约论思想集中体现在1762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

(1)社会契约社会契约不是在进入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中制定的,而是在社会中制定的。

人们两次制定契约:第一次是在不平等的情况下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国家政权,其结果是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第二次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制定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保障人们自由和平等的国家政权。

只有第二次制定的契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即,社会的全体成员在平等的条件下的自由选择。

(2)权利的转让社会契约的核心是权利的转让。

在转让什么、转让给谁等关键问题上,卢梭认为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

卢梭说,只有这种转让才是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把自己奉献给任何一个人,反而从所有订约者那里获得了与自己转让给他们同样多的权利,并没有失去自由的权利,却反而得到了更多的东西,那就是,自由权不会被任何人的权利剥夺。

(3)公意“公意”是一个社会的一切人(公民)的共同意志,“众意”则只是个别人或一部分人的意志,它们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

卢梭认为,不平等发展到极端必将导致新的平等,奴隶将变成主人,暴君必将被推翻,问题只在于要找到一种社会形式来保障每一个人天赋的自由权利。

于是卢梭提出“公意”作为新的社会契约的基础。

通常认为民主制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其实这在卢梭看来只是“众意”的原则,这条原则的基础和前提应当是“公意”。

所以新的社会契约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自由交给了一切人,而他交出去的自由又从每个别人那里收回了。

(4)政治主张卢梭反对洛克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观点,认为既然人民是相互在订立契约而不是与政府部门订立契约,那么所有公民的立法权是唯一的主权,它只受自身的制约,行政权和司法权不能制约它,而只是它行使自身权力的工具而已。

所以卢梭主张主权在民,权力不可分割,也不可由别人代表。

因而他反对君主立宪制,鼓吹民主共和制,认为执政者只是公仆而不是主人,可以随时撤换。

(5)评价卢梭意识到民主共和制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行的,他也承认中等国家比较适合于君主立宪制,大国则适合于君主专制。

但卢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着眼于人类自我完善化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只有民主共和制这种形式的社会契约才有可能保证每个人的自由,这种自由已不再是自然状态中原始的自由平等,而是法律上的平等,每个人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的意志。

这种社会理想成为了法国革命的直接纲领和战斗旗帜,这种理想的资产阶级性质是非常明显的。

三、论述题(共90分,每题30分。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1.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

答: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对西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道德圣贤。

其主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这三个方面。

(1)认识你自己①基本内涵苏格拉底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

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同样,灵魂是人认识外部事物的中介。

苏格拉底认为要使灵魂不致盲目,必须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去发现事物的真理。

②意义与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