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于艺 蕴藉隽永——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含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坛·艺术学理论

艺术教育

48

ART EDUCATION 2012 · 0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有实物可考以降,种种迹象表明,几千年来,先民们从未放弃过对美的渴望与探求。从黄河流域的原始时期到近现代,不同的文化艺术在这片土地上碰撞、交汇、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在这座文明的宝库中,中国传统艺术以其强大的张力和吸引力担纲了文明火种传递的重任,也养成了中华民族沉静、内敛的性格,更感染了全世界无数东方艺术的拥趸。

一、中国艺术审美中“含蓄”特征的产生和中国文化的关联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众多,较有代表性的可以分为书法、绘画、戏曲、工艺美术等。这些艺术门类虽然形式上大相径庭,但是有着共同的审美特质,如本文要探讨的“含蓄美”。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含蓄”是审美的核心内容和标准。关于“含蓄”这个词,《辞海》中有这样的解读:“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不做正面说明,用委婉隐约的话把意见表达出来。”这种解释说明了艺术的含蓄美即是要求作品一要具备深刻的内涵,二要隐约、婉转地运用艺术手段把内容传递给观众。北宋诗人梅尧臣评价好诗的标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即是对“含蓄美”最好的注解。

中国传统美学中,“含蓄”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诗僧皎然的《诗式》中:“情,缘境不尽曰情;思,气多含蓄曰思。”以及韩愈的《题炭谷湫祠堂》诗中:“森沉固含蓄,本以储阴奸。”至于对含蓄的特征做较为详细和系统描述的则为晚唐诗人司空图,其在《二十四诗品》中说含蓄就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大意是,不需要太多的文字描述,就可以诠释事物的风采;即使没有使用哀怨的词汇,也能让读者感到忧伤;作品中蕴含着事物发展的真谛,让读者能与之共同跌宕;像沥酒时不断的美酒,又如花开时恰逢秋霜;如半空中浩荡的雾霭灰尘,又像海浪奔涌激荡出的泡沫无穷无尽;即使在这无尽的变换中取其万一,即可窥得它们的全貌。

中国传统艺术中含蓄美作为核心审美要素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中国古代人文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含蓄美的形成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人的人文价值观、生活习惯、道德传统、思维习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儒家、道家礼教影响的中国人在表达感情上往往采取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或者委婉手法,而避免直露浅白的表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大道不可言说”的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论语》云:“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在这种思想方式主导下,中国古典艺术论在表达、技巧等问题上形成一个基本看法,即可传达的都是表面的、肤浅的、有限的,而最深刻、最本质的东西则不可传达。另外艺术中含蓄的审美取向还与佛教等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中讲究“参悟”,

过多的形象或文字上的表达被认为是误导,其主张“不立文字”,“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故此在佛教题材的艺术作品表现上也更侧重于运用含蓄的手法。

二、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中含蓄美的表现

含蓄美存在于传统艺术之中,在各艺术门类的审美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下面笔者仅从书法、绘画、诗歌、园林艺术等几个主要艺术门类分析含蓄美的表现。

1.书法

书法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纯粹、最抽象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书法道法自然,讲究笔法、结体和章法的组合,是一种抽象图形,在点划间传递作者的情感,创造含蓄的意境。清代书家汪沄在《书法管见》中说“字分雅俗,全在含蓄”,书法中的含蓄美是指书家的情感蕴藉包含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启人联想,让人回味。再如南齐王僧虔提出上乘的书法作品应该蕴含着深刻的创作者的感情因素和寓意,徒具形质、累赘琐碎、缺乏变化、一览无余的作品是不足挂齿的。

书法中的含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笔墨线条间的“藏”和“露”所蕴含的力度美。“起笔裹锋、落笔回锋”,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笔锋包藏在点画之中,即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力在内,不外泄,有一种内在的含蓄的审美意蕴;而露锋呈现在字里行间,承上启下,左呼右应,顾盼有情的自然超逸,优雅动人的情采和神韵。二是体式中虚实、轻重、刚柔、张弛、揖让、动静等所蕴含的构成美,例如赵孟頫的小楷作品《汉汲黯传》,“结体妍丽,用笔遒劲”,一字之内笔画揖让有序,字与字之间参差错落,粗看觉得工细精巧,细读篇中风情无限。三是章法中黑白、均衡、繁简、聚散、浓淡、造势等所蕴含的气度美,如王铎的行草书法艺术,章法变化丰富,用笔收放自如,以淡墨入书制造浓淡燥湿的墨法,给人以特别的感受,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王铎)则全讲势,魏晋之风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而能够把笔法、结体、章法合理融为一炉的作品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容自然强大。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悲愤之情,成血泪之文,言辞激切而笔墨随之,意不在书而极书之变”通篇点画狼藉,纵横腾挪,其笔墨随感情变化而起伏跌宕,笔势浩荡,撼人心魄。宋代陈深题跋:“详玩此帖: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

2.绘画

中国绘画从早期开始就走向了和西方绘画截然不同的道路。西方传统艺术家追求形状、透视、光影、色彩的准确性,从而能够

寄情于艺 蕴藉隽永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含蓄特征

【内容摘要】“含蓄”是中国艺术审美中的重要特征,其结合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和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方方面面。绘画、书法、诗歌、园林建筑、工艺美术、音律、戏曲,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含蓄”都是审美的核心内容和标准。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含蓄美的存在也是遵循了一定的艺术规律、有迹可循的。【关键词】含蓄特征 中国艺术 传统 审美核心 艺术规律

◆ 李海英

艺术学理论

49

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 2012 · 08更多地在技术上完美再现所要描绘的对象;而中国传统的画家则更注重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对形体的刻画反倒放在其次,齐白石曾说“写生我懒求形似”。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气韵生动”位居六法之首,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外传递这种精神气质,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总纲领。

以生动的“气韵”来展现对象内在的精神和品质,运用含蓄、隐晦的手法表现物象的内涵和神韵,这一直是中国画审美和鉴赏所遵循的规律。特别是在北宋画家开辟文人画这个画种之后,由于宫廷画院制度的倡导和画家群体很多同时兼具书法家、诗人、词曲家、文学家的多重身份,故此绘画中的含蓄美被发挥到极致。世传北宋画院的考试中以“深山藏古寺”为题创作,最后公认的最佳画作是一幅“山坳之中,不见古寺,只见曲径通幽,一名小和尚挑水攀援而上”的画作,其构思之精妙,可见一斑。

中国绘画同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书画同源”,书法中那些抽象的线条、笔墨和构成形式被充分运用到绘画中。中国画家利用笔墨的情趣变化来追求事物内在的本质形态,通过达到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面境界,来沟通和传达作者的精神气质和对作品的内在感觉。书法中的笔墨在国画上的运用是一种非常精炼的表现形式,这种表达在一开始就注定了东西方绘画将要分道扬镳,中国画将在“神韵”的感召下,进入一种对画面精神层面的不懈追求之中。例如苏东坡以行草笔法画枯树怪石,齐白石以大篆笔法入大写意,画花鸟、蔬果、鱼虫,制造出拙朴而富于童趣的艺术效果。

3.诗歌

诗歌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等诗歌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唱,其原因一是因为诗歌的语言简洁、韵律上口,更重要的是诗歌中所包含的含蓄美和意境美。诗歌的含蓄美是通过多种方式表现的,触景生情、借物言志、双关隐喻,等等。作者的感情隐藏在字里行间,让人回味,而直白浅露的表达则是诗歌创作的大忌。如李清照词《醉花阴》,其中“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点出作者亲人不在身边,无处诉说凄凉的苦寂心态,用词含蓄蕴藉,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更为绝妙,“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暗含凄切冷清之意,最后的人比黄花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而“瘦”字则别出心裁,让人惊叹李易安用词之精深。

叶燮在《原诗·内篇》中说,“诗之至初,妙在含蓄无限,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即是说诗歌要具备含蓄美,运用朦胧的语义,言此意彼,含而不露,把读者引入思考回味的境界,这才是诗歌创作的圭皋。如陶渊明《饮酒》诗,通篇辞藻浅近淡雅,直述生活中的小事情、小景致,但是平实背后却蕴含着作者对人生价值追求的大命题。把闲适恬淡的生活常态、怡然自得的放松心态和清静无为的豁达人生观寄言于“采菊”“悠然”“忘言”三个简单的词汇之中,引起读者无限神往。

4.园林建筑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在含蓄美的表现上也是下足了功夫。中国园林讲究“诗情画意”,无论是皇家宫苑还是私家园林,一草一木、一砖一墙、一石一山,在营造上都追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采用“隐藏”和“遮挡”的手法,“浮萍破处见山影”,曲径通幽、若隐若现,引人入胜,让人感觉无限风光蕴藏其中。园内庭院错落,空间变换曲折,亭台水榭掩映在花草树木之间,令人心醉,这是建筑“隐藏”在植物间;还有在视线触及之处修建影壁、假山、堆石、矮墙、花窗、月洞门等来分割空间,“遮挡”园内风光,移步换景,耐人寻味。

除了利用分割和营造空间来制造园林的含蓄美,造园者往往还在造景上加入一定的文化立意,把自然景观同人文艺术结合起来,以达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效果。例如著名的江南园林拙政园,在为景观及建筑取名时就十分讲究,其中有一小亭,名曰“与谁同坐轩”,轩名取自苏东坡的《点绛唇·闲倚胡床》:“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悠然自得中,举杯环顾,知音难觅,颇有些许孤独寂寥之感。其他的如“荷风四面亭”“远香堂”“嘉实亭”“补拙亭”等无不借景立意,短短数语,含蓄隽永,皆是画龙点睛之笔,引起游客无限遐想。

三、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含蓄美的基本手法和规律

纵观中国书法、绘画、诗歌、园林艺术,乃至工艺美术、音律、戏曲,等等,虽然形式各异,但在审美追求上却是共通的。在表现含蓄美的基本手法和表现技巧上,有着相同的艺术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化繁为简,点到为止

“画家以简洁为上,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化繁为简必要先繁而后简,繁而后简,方为至简。刘墉在《萤窗小语》中说,“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词婉约,古朴残破,含蓄蕴藉,就是不完而美之最高境界。”

2.虚实掩映,有秀有隐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如上文所谈到的中国园林中的“藏”与“隐”,即是如此。画家们还常常借烟雾、云霞、空白、断续、水墨的浓淡虚实来表现画面的藏与露、虚和实。

3.借物言志、寄情于景

如八大画禽鸟,总是“白眼向天”,是画家在诉说自己一生的遭遇和心中的愤懑;郑板桥的“八分书”如“乱石铺街”,真、行、草、隶皆入法书,颇有“嬉笑怒骂,看破世间百态”的超然。

4.侧面烘托,意在卷外

刘熙载曾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正面描写过于浅白,侧面入手迂回婉转。如周昉曾画“背面伸欠内人”,陈楚南赞类似题材画作云:“美人背倚玉栏干,惆怅花容欲见难。几度唤他他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

5.利用构图、笔墨等形式美法则表达含蓄美

书法、绘画中的笔墨形式美在作品内容的表达上也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诗歌中也有笔墨,各种修辞方法,锻词炼句,字字推敲,本身就是一种含蓄美;绘画构图中的疏密、布白、透视、取舍;书法中的章法;园林中的平面布局、衔接、穿插,在表达含蓄美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观中国传统艺术,“含蓄”这一特征在艺术审美上占有核心位置。含蓄美是在结合了传统中国人沉静、内敛的性格特征和中华文明和谐、中庸的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经过千年的发酵,在艺术上的最终反映。它在中国传统艺术上的运用使之具备了独立的艺术特色,并感染了东、南亚艺术及近现代西方艺术的审美法则,从而使中国传统艺术毫不逊色地跻身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辞海(第6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朱光潜.谈美谈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4]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5]徐文涛.拙政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王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