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理论非常丰富,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创作应该“以意逆志”,即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种观点强调了读者的主体性,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去理解和解读作品,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效果。

然而,这种观点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文学创作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读者在阅读时应该尊重作者的原意,不应该随意发挥。

他们认为,如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过分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可能会导致对作品的误解和歪曲。

【乙】实际上,文学创作和阅读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

一方面,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入其中,希望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另一方面,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对作品进行解读和诠释。

这种互动过程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解读。

那么,如何处理作者意图与读者解读之间的关系呢?我们认为,一方面,读者在阅读时应该尊重作者的原意,尽量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作品,从而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1. 下列关于“以意逆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B. 读者在阅读时应该尊重作者的原意,不应该随意发挥。

C.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去理解和解读作品。

D.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尽量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下列关于文学创作和阅读互动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入其中。

B.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对作品进行解读和诠释。

C. 文学创作和阅读是一个简单的互动过程。

D. 这种互动过程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解读。

2024年秋季普通高中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秋季普通高中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秋季普通高中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些年,人工智能的算法不断完善,版本迭代更替加速,特别是它与大数据系统的对接,使得基于智能创作平台生成的“虚拟作者”大量涌现,诗文本的数量与质量迎来双线飙升。

尤其是,机器人“小冰”“小封”先后推出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万物都相爱》,加上近期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在词句分析能力方面的进化,让人领略到工具理性与自动化技术结合产生的威力。

机器人写诗现象在触发人们的惊叹之余,也开始令更多人反思文学媒介化、产业化生产所导致的问题,其聚讼的焦点便是:机器写的诗是否具备诗的自足性,仿诗、类诗属于“诗”还是“非诗”?人工智能具有永生性,它的不断通过学习趋于完美的特质,恰恰使其离“仿人类主体”的目标愈发偏远。

因为真实的写作者都不是完美的个体,他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无从被“编辑”或“优化”,故而才会痴迷于对死亡、孤独这类话题的不懈追求。

人类诗歌的一个核心母题,便是呈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比如恐惧、忧伤、愁怨,等等。

缺乏情感意识的人工智能拟造出的孤独书写、死亡意识、痛感叙事,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因此很多作品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感,也无法抵达非理性想象力、潜意识、直觉等需要经历命运磨砺才能顿悟的“真实”。

语文高中试卷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中试卷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中试卷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恣意妄为B. 惴惴不安C. 栩栩如生D. 涣然一新2. 根据语境,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不骄不躁,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B. 他做事总是犹豫不决,常常瞻前顾后,缺乏果断。

C. 他总是喜欢独断专行,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D. 他总是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与众不同的风格。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B. 由于天气恶劣,我们不得不取消了原定的户外活动。

C.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D.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D.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5.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B.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C. “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D.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议论文为主。

6. 下列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动词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如“走”、“看”等。

B.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或特征的词,如“红”、“大”等。

C. 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如“很”、“非常”等。

D. 介词是表示方位、时间等关系的词,如“在”、“从”等。

7. 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高中语文新高考试卷高二

高中语文新高考试卷高二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从《诗经》的韵律到唐诗的豪放,从宋词的婉约到元曲的豪迈,诗词歌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智慧。

(1)下列关于诗词歌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B.唐诗以其豪放、奔放、浪漫著称,代表作有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望》等。

C.宋词以其婉约、含蓄、细腻著称,代表作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D.元曲以其豪迈、奔放、生动著称,代表作有马致远的《汉宫秋》、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2)下列诗句中,属于唐诗的是()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宋词与唐诗相比,其特点主要体现在()A.题材更加广泛B.风格更加豪放C.语言更加含蓄D.情感更加细腻(4)阅读下面的诗句,回答问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B(2)B(3)C(4)词人通过对昨夜星辰、昨夜风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通过画楼、桂堂的描写,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通过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表达,表现了词人与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二、古诗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国之本也;不仁者,国之贼也。

苟非吾之仁,如彼之不仁,而可以得利乎?故曰:‘仁者无敌。

’王亦曰:‘何以利吾国?’夫仁者,必以义为上。

2024高中试卷语文试题

2024高中试卷语文试题

2024高中试卷语文试题2024年高中语文试卷一、阅读理解(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诗中“好雨知时节”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什么情感?(5分)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诗,描绘了春雨的哪些特点?(5分)3. 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表现“春夜”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0分)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阐述。

(10分)二、古诗文默写(共10分)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

5. ,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5分)6. 会当凌绝顶,。

(《望岳》杜甫)(5分)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岳阳楼记》(节选)宋代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瑶池,抚绥四方,观行天下之民,信可乐也。

7. 作者在文中提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反映了滕子京怎样的治理成就?(5分)8. “衔远山,吞长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5分)9. 文中“观行天下之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10分)四、作文(共30分)10. 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0分)注意事项:1.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要在试卷上直接书写。

2. 请保持答题卡整洁,字迹工整。

3. 考试时间150分钟,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试卷结束)。

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甲卷)完整版

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甲卷)完整版

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甲卷)_完整版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1、制定计划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

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

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3、做好上课准备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

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4、专心上课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

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1)抓住老师的思路,(2)抓住关键内容,(3)积极思维,学思结合。

(4)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5〉注意课堂小结。

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石出。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含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含答案】

石家庄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

其人文精神的养成,主要通过传统礼乐教育来实现。

礼乐教育一方面讲的是“礼”,体现出一种伦理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乐”,体现出一种艺术的精神。

这种艺术精神所包含的意义比一般的艺术教育或者艺术种类宽泛得多,它超越了具体的艺术形式,体现出艺术追求的境界。

可以说,中国文化精神包括伦理的精神与艺术的精神,两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

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即“别异”“明分”,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社会秩序;乐是用来“统同”“合群”的,人们通过乐表达志向、情感,通过乐来交流,从而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

过去常讲,中国历史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文化。

这种看法有其片面性,只看到了“礼教”而忽略了“乐教”。

要了解中国文化,如果不了解乐教,不知道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艺术精神的文化,是不够全面的。

中国的文化是艺术的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从文学上讲,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从音乐上讲,不仅有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还把外来的音乐、舞蹈都吸收进来,使之形式与内容异常丰富。

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主要艺术形式有琴、桃、书、画,如果一直上溯,还有六艺,即诗、书、礼、乐、射、御。

这些都是艺术宝库中的精髓。

再有,中国的昆曲与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剧、日本的古典戏剧相比,无论是剧本的文学艺术、音乐演唱艺术,还是舞台表演艺术以及整个戏剧理论体系,都更胜一筹。

希腊的悲剧早已消亡,只剩下了一些文学作品;印度的梵剧只零零散散地存在于现代印度舞蹈中;日本能刷的历史比中国的昆曲要早几百年,但它从剧本到唱腔,再到表演艺术理论都没有昆曲那么完整和丰富。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第一部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题文】A0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伶俜(pīn) 酝酿(niàng) 脑髓(suǐ) 余勇可贾(gǔ)B.薰(xùn)菌夹(jiá)缝凝睇(dì) 夙(sù)兴夜寐C.悲怆(chuàng) 晕(yùn)车蹩(bié)脚鹬(yù)蚌相争D.煞(shā)尾延宕(dàng) 栏楯(shǔn) 靡(mí)靡之音【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A项,伶俜(pīng);B项,薰(xūn)菌;D项,靡(mǐ)靡之音。

【思路点拨】如何掌握多音字的读音:①学习多音字时,一定要把字音和它所组成的词语结合起来去认识和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准确无误。

②有些多音字在读音上是有规律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发现,注意总结。

③有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借鉴,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多音字结合所学课文中的词语单个击破。

把每单元出现在课文中的多音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在已建立的多音字本,利用早读时间和课前预备找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读已积累的多音字,边读便书空字音,天长日久,掌握多音字能力在逐步提高。

【题文】B0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战栗联袂连篇累椟家有敝帚,享之千金B.喋血震慑鞠躬尽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C.绻缩缔造蕙质兰心涸泽而渔,焚林而猎D.匏樽喧阗插科打诨失之东隅,收之桑萸【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连篇累牍;C 蜷缩;D收之桑榆【思路点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①从字音上区别,②要从字形上区别,③从字义上区别。

总之,区分形近字,一定要从音形义等方面入手。

高考语文满分试卷高清版

高考语文满分试卷高清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瞒天过海(mán tiān guò hǎi)B.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C. 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D. 遒劲有力(qiú jìng yǒu l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国科学家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B.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今年的高考推迟了一个月。

C.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D.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的佼佼者。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比邻:邻居)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使……变绿)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凌:超越)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比喻)B.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拟人)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夸张)D.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对偶)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他问:‘这本书是谁借给你的?’”B. “他笑着说:‘今天天气真好!’”C. “他写道:‘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北京。

’”D. “他点了点头,说道:‘我明白了。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暑假期间,我来到了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黄山。

黄山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②清晨,我沿着山间小路攀登。

一路上,松涛阵阵,鸟鸣声声,仿佛置身于仙境。

不久,我们来到了“迎客松”景点。

语文试卷高中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卷高中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卷高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殚精竭虑要言不烦一愁莫展B. 原形必露相辅相成风声鹤唳C. 满腹经纶出类拔萃脍炙人口D. 锲而不舍惮精竭虑汗流浃背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他虽然年轻,但工作经验丰富,深受同事们的敬佩。

C. 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D.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围绕“环保”展开的。

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全书共120回。

B. 《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是悲剧。

C.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故事。

D.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

4.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著称。

B. 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被誉为“诗仙”。

C.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

D.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属于汉赋。

5. 下列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现代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B.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C. 现代汉语的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D. 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6.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B. 古代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 古代的“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D. 古代的“三纲五常”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2023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全国乙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题答案】【答案】1. B 2. D 3. 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6题答案】【答案】4. A 5. B6. ①一种行为是任凭宇宙和地球自然衰亡而什么也不做;②另一种行为是反思我们和地球、万物的关系,思考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些什么,从而在现实世界中采取行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9题答案】【答案】7. A 8. ①内容上,“人”“牛”和“犁”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田园图画。

②形式上,句式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

③手法上,“人”“牛”和“犁”的形象相互映衬,彼此相依,浑然一体;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完整和谐的农耕世界,反映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景和情相谐相生,融为一体。

9. ①牛和犁没有回答德贵的提问,显示出其内心的孤独;②德贵不怕失败,坚持耕种,显示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10~13题答案】【答案】10. BFG 11. A 12. D13. (1)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15题答案】【答案】14. D 15. 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

高中语文卷子试卷

高中语文卷子试卷

高中语文卷子试卷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慰藉(jí)与会(yù)里应外合(yīng)B. 纤细(xiān)字帖(tiè)锲而不舍(qiè)C. 两栖(xī)炽热(zhì)强词夺理(qiǎng)D. 龟裂(guī)惩戒(chéng)鲜为人知(xiǎ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震憾烦躁再接再厉走投无路。

B. 寒暄狼藉按步就班司空见惯。

C. 沧桑睿智金碧辉煌破釜沉舟。

D. 籍贯取缔谈笑风声迫不及待。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他______地走到讲台前,开始了他的演讲。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保持______,不能慌乱。

她的歌声______,让人陶醉其中。

A. 从容镇定悠扬。

B. 镇定从容悠扬。

C. 从容悠扬镇定。

D. 悠扬镇定从容。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 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C.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望而却步,而要勇往直前。

D. 他在演讲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赢得了阵阵掌声。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和循循善诱的教导,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C.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城市特色。

D.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7.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④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A. 比喻反复拟人反问。

语文高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语文高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毅力惊悚纷至沓来B. 沉着惊悚草菅人命C. 纠结惊悚残羹剩饭D. 沉默惊悚残兵败将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这位作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B. 我非常佩服他的毅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持下去。

C. 通过这次旅行,我对我国的大好河山有了更深的了解。

D. 这个计划虽然很好,但是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

答案:C3. 下列词语中,与“山清水秀”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水墨丹青B. 风景如画C. 悠然自得D. 水天一色答案:B4. 下列句子中,表达最生动的一项是()A. 月亮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

B. 河水潺潺,映衬着两岸的绿树。

C. 雨后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

D. 炎炎夏日,阳光照耀着大地。

答案:C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河水潺潺,如同丝竹之音。

B. 雪花飘飘,如梦如幻。

C. 星星点点,像眼睛一样闪烁。

D. 晨曦初照,大地披上了金装。

答案:C二、阅读题(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原文:“我爱这土地,爱她的每一寸土地。

我要用我全部的热情,献给她,献给她,再献给她。

”——艾青《我爱这土地》(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2)请简要概括诗句所表达的主题。

(3分)答案:(1)诗人用“每一寸土地”来形容对土地的热爱,表现出他对土地的珍视和深情。

(2分)(2)诗句表达的主题是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土地的眷恋。

(3分)(二)原文:“我们的生命,都是地球的孩子,我们应该爱护她,保护她,让她永远美丽。

”——张晓风《地球的孩子》(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对地球的态度。

(2分)(2)请简要概括诗句所表达的主题。

(3分)答案:(1)作者用“地球的孩子”来形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表现出他对地球的关爱和责任感。

高中语文高考真题试卷

高中语文高考真题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岁月的长河中,许多古老的文化和技艺正逐渐消失。

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各地纷纷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在这些展览中,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点明中心,即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各地纷纷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B. 文章提到,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重要意义。

C. 文章通过举例说明,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D. 文章的主旨是呼吁人们关注和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答案】D【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乙】近日,我国科学家在海南岛发现了一种名为“光果木”的珍稀植物。

这种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抗病虫害、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

据了解,光果木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数量稀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要介绍了光果木的发现、特点和价值。

B. 文章提到,光果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是其最重要的特点。

C. 文章指出,光果木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数量稀少,需要加强保护。

D. 文章强调,光果木是一种珍稀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答案】B【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丙】近日,我国科学家在深海中发现了一种名为“深海龙宫”的奇特生物群落。

这个生物群落分布在深海的火山喷口附近,由多种微生物组成,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要介绍了深海龙宫的发现、分布和组成。

B. 文章提到,深海龙宫分布在深海的火山喷口附近,这是其独特的生态环境。

C. 文章指出,深海龙宫由多种微生物组成,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D. 文章强调,深海龙宫是一种奇特生物群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高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中语文试卷含答案高中语文是同学们重要的学习科目,除了平时的积累知识,还需要多练。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语文试卷含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周飞亚《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高中语文高考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làng)胸无点墨(diǎn)B. 雅俗共赏(shǎng)青出于蓝(lán)C. 水落石出(shí)汗牛充栋(dòng)D. 雕梁画栋(diāo)碧血丹心(dān)答案:D解析:A项中“落雁”应读作“luò”,B项中“雅俗共赏”应读作“shǎng”,C 项中“汗牛充栋”应读作“dòng”。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许多行业开始尝试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B. 为了保护环境,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

C.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项目,对于这个成果,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D. 她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不仅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而且获得了比赛的冠军。

答案:B解析:A项中“人工智能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成分残缺,应改为“人工智能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C项中“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项目”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我们终于把这个项目完成了”;D项中“不仅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而且获得了比赛的冠军”语序不当,应改为“她不仅获得了比赛的冠军,而且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生动的一句是:A. 雨后的田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B. 太阳渐渐升高,阳光洒在树叶上,闪着金色的光芒。

C. 海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一串串脚印。

D. 花园里,五彩斑斓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答案:D解析:A、B、C三项均为平实的描述,而D项“五彩斑斓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他的诗作《春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高中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高中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人工智能,即机器人的智能,是指由人制造出来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在工业生产、医疗健康、交通运输、教育娱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乙】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些担忧。

有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导致失业问题加剧;有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决策可能会出现偏差,引发伦理道德问题;还有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过快,可能超出人类的控制范围,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丙】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同时,我国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加强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设,确保人工智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对“人工智能”一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人工智能是指机器人的智能,是机器人的核心组成部分。

B. 人工智能是指由人制造出来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具有人类智能的特点。

C. 人工智能是指机器人的智能,能够替代人类完成各种复杂任务。

D. 人工智能是指由人制造出来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具有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

2. 下列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人工智能的发展只会带来好处,不会带来任何问题。

B. 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人类失业问题加剧,应该停止发展。

C.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加强伦理规范建设。

D. 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过快,人类无法控制,应该限制其发展。

3. 下列关于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但缺乏相关政策措施。

B.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C. 我国政府只关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忽视了伦理道德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学院2017-2018学年第下学期《语文》试卷A卷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8页,四个大题,满分100分,120分钟完卷。

2、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

一卷(36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

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

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估计,应逾千万户。

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

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

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

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

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终”。

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

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

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

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

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

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

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

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

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

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

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

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长足的进步。

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

中外学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

看来,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

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各种统治办法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

东汉则在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由于立法不能展开,因而也没有创制机会。

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

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

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

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

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与章帝刘坦的重申儒家宗旨。

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

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下列理解中,不能说明两汉基本上可以视为一个朝代的一项是()(3分)A.东汉有一个棘手的边疆问题,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无统一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该地区无法占领,也难以移民。

B.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

虽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但是据仲长统的估计,汉亡时人口应逾千万户。

C.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能够大概维持,而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与西汉变化不大,仍需武力讨伐和出使西域。

D.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而将吕后的灵位撤去,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羌人区域无法占领也不易移民实边的情况下,汉朝招羌人内属,也会带来后患,董卓就曾依靠羌人拥兵自重,威胁汉朝的生存。

B.仲长统认为,三公都是虚设,国家仍是寡头政治,这是他根据当时君权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而得出的结论。

C.汉代坟墓里缺乏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是因为当时一般人虽然也相信阴间地府之类的说法,但没有罪恶感,所以不需要举行宗教式的仪式。

D.两汉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表现在东汉就是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这是时势所必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和他在太庙的奉祀情况来看,他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B.由于东汉法律只重刑法,没有民法的支持,当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社会产生各种繁复问题时,政府在技能上就无力处理。

C.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两汉的重农政策既体现出这一特点,也促进了许多住户生活水平的提高。

D.东汉曾击退匈奴数千里,致北单于“不知所终”,出使西域也曾有过破纪录的表现,说明东汉的整体实力强于西汉。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4-7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3分)A、使人遗.赵王书遗:送给B、拜.为上卿拜:拜访C、独.畏廉将军哉独:唯独D、求人可使报.秦者报:报复5、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A、顾.吾念之B、三顾.臣于草庐中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瞻前顾.后6、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传以示美人..王..及左右 B、请指示C、臣等不.孝.,请辞去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8-9题。

(8分)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本词写于作者闲居带湖时期。

8、请从情境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下面句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这里涌现过的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片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柳永《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艺术的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词人感叹与心爱之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述说之慨。

(3)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的心灵。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二卷(64分)三、语言运用(24分)11、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要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国防大学就不能________,而要自觉深入全军先进的军事院校和地方先进院校,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②虽然ZEPP现有产品覆盖的体育项目在国内的普及程度算不上非常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场“棒球赛”,对智能体育的未来进行一次“________”。

③在供给侧改革火热之际,不少人为各个行业提供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我翻出旧文一篇,改了下题目,提出自己的________。

A. 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孔之见B. 坐井观天一孔之见管中窥豹C. 管中窥豹一孔之见坐井观天D. 坐井观天管中窥豹一孔之见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B、12306网站提醒登录网站或使用手机客户端购票的旅客,不要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网络和手机客户端,以免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