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汉语课是高等学校历史学院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阅读古籍的重要工具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有关汉字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汉字的构造方式;具有阅读、分析、讲解文言文和分析讲解常用汉字结构(主要是繁体字)的能力;具有利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和研究古文献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要求系统讲授有关古代汉语词汇、语法、语音及汉字构造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讲授一定数量的古代文献材料。
本课程由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组成,文选部分主要讲授散文(第一至第五单元、第八至第十单元),在讲授过程中解决常用词的用法,通论部分主要讲有关词汇、汉字构造、语法、语音、古书注解,其他部分可指导学生自读。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开设半学年36学时,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第六学期(三年级)开设。
(五)教学方式<宋体小四加粗>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练习及实物参观相结合,讲解、训练并重,注意培养学生古代汉语方面的语感。
练习题由任课教师安排设置,每学期不得少于4次;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精讲精读篇章。
二、本文<宋体四号加粗>第一单元教学要点:精读《诗经》文选5—8篇,讲授导论,叙述说明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的重要性,古代汉语中的分类和古代汉语对于历史学的意义。
教学时数:[12学时]教学内容:一、《诗经》中“风”必读篇目(8学时):新台(1学时) 硕人(1学时)汉广(1学时)黍离(1学时)燕燕(1学时) 桑中(1学时) 草虫(1学时)关雎(1学时)二、必讲通论(4学时)(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学时)(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学时)(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1学时)(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学时)第二单元教学要点:精读《战国策》文选3~5篇;讲授《通论》(五)、(六);结合课文重点讲解《常用词》(二)。
详细讲解汉字的基本结构方式。
2024年度《古代汉语》课程PPT大纲

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语法以词 序和虚词为主要表达手段,语音 有复杂的声韵调系统。
5
学习目标与方法
学习目标
掌握古代汉语基本知识和阅读技能, 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
学习方法
注重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多读多背 古代文献,培养语感和鉴赏力。同时 ,可以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来 辅助学习古代汉语。
2024/2/2
中古音研究
《切韵》音系及其发展变化
近现代音变
普通话推广与方言保护问题
2024/2/2
11
03
词汇与训诂
2024/2/2
12
词汇分类及特点
实词与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具 有实在意义;虚词如介词、连词等, 起语法作用。
单音词与复音词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表示相近或相同的概念,反义 词表示相对或相反的概念。
法律与司法制度
概述古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包括律法、刑法、 民法等,以及它们的实施和作用。
经济制度与土地政 策
介绍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 以及土地政策和赋税制度。
2024/2/2
29
风俗习惯及其影响分析
2024/2/2
古代礼仪与节庆
介绍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和节庆习俗,如婚礼、葬礼、祭 祀、节日等。
18
句子成分结构解析
2024/2/2
主语、谓语、宾语
分析古代汉语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的构成及其特点,探讨与 现代汉语的差异。
定语、状语、补语
讲解古代汉语中定语、状语、补语的语法功能及其在句子中的作 用,比较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句子成分省略与倒装
阐述古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和倒装的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及 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 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引言在中国语言教育领域中,汉语教学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教学需求的改变,对于古代汉语教学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全面且实用的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以满足学生对于古代汉语学习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2. 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发音规则和韵律特点;3. 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和常用表达,能够阅读简单的古代文献;4. 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句法结构,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意义;5.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汉语的兴趣和研究能力,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古代汉语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包括汉字的起源、发展和书写规则,古代汉语的方言差异等;2. 古代汉语的基本发音规则和韵律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讲解和练习;3.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和常用表达:通过学习古代文献、诗词等,让学生熟悉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4. 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句法结构:重点讲解古代汉语的词序、主谓结构、定状补结构等,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学习;5. 阅读古代文献和名著: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名著,了解古代汉语的实际运用和文化背景;6. 古代汉语的写作和口语表达:通过写作和口语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义;7.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通过与其他语言文化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古代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其相应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组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知识积累;2. 利用教材、课件和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案例分析;3. 组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应用古代汉语;4.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研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能力;5. 定期进行测试和测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
五、教学评价1.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发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2. 通过平时表现、作业完成、课堂发言、考试成绩等方式进行多维度的评价;3. 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定期总结和反思,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古代汉语课程专科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专科教学⼤纲古代汉语课程(专科)教学⼤纲【适⽤于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2)】第⼀部分⼤纲说明⼀、古代汉语是国家开放⼤学汉语⾔⽂学专业本科的⼀门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的,是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阅读古代⽂献的能⼒。
三、本课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定为学年课,课内120学时。
6学分。
四、本课程由选⽂、本篇选词综述、古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所组成。
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求做到选⽂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相结合,防⽌相互脱节。
五、选⽂多为散⽂,少数为韵⽂。
选⽂以先秦两汉为主,以源带流,适当选取后世名篇。
选⽂要健康,语⾔要典范。
六、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
在释词通句中,有计划地随⽂讲解常⽤词,把常⽤词的累积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七、选⽂48篇,以中短篇为宜,少量优秀长篇可节选。
除讲授篇章外,还包括学⽣⾃学篇⽬。
⼋、语⾔知识的选择,以必要、常⽤为准则,以词汇、语法为重点,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导。
九、古汉语课训练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要通过单项的综合的训练掌握语⾔规律,形成技能技巧。
训练要配套,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富于启发性。
⼗、选⽂的讲授与知识的教授要并重,避免感性与理性相割裂。
选⽂的课时略多于知识通论,两者的⽐例为6:4。
⼗⼀、因选⽂时⽽调整,本⼤纲只规定知识通论的内容,不列选⽂的具体篇⽬。
⼗⼆、依据教学计划,古代汉语教材包括:教学⼤纲、主体教材和辅导教材。
第⼆部分媒体使⽤和教学过程建议⼀、教学媒体的使⽤(⼀)⽂字教材的使⽤本课程以中央⼴播电视⼤学出版社朱振家先⽣主编的《古代汉语》(上、下册)为主教材。
⽂字教材依据本教学⼤纲进⾏编写,它是教学⼤纲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古代汉语》(上、下册)教材的编写共有⼆⼗四讲(详见教学内容)。
每讲编写均设计为选⽂、本篇选词概述、思考与练习等部分。
(⼆)⾳像教材的使⽤录像课为专题讲授性质类型,共设计为23讲,102课时。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96学时)(理论课程)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概况课程中文名称:古代汉语课程英文名称:the Ancient Chinese课程编码:2210042120;2210042121开课学院:人文学院适用专业/开课学期:古代汉语/第3、4学期学分/周学时:4学分/第3学期每周4学时;2学分/第4学期每周2学时《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阅读欣赏古代文学作品都极为重要,是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的基础;同时,本课程与现代汉语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工作应在现代汉语课程的基础上进行。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培养、训练运用古汉语语言知识阅读古代文献、讲解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为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较为顺利地阅读中等及其以上难度的文言作品,为学生更好地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二教学方法和手段1.文选和常识相互结合,并穿插教学。
注意有意识地用所学知识指导文选的学习,以文选教学印证和消化相关知识。
2.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相互结合。
为了引导学生多读并解决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数少的矛盾,要安排学生课后自学一部分教材内容(如词义分析举例及未讲的部分文选等),并加强自学过程的监控和自学结果的检查记载。
3.讲解的典范性和练习的有效性相互结合。
注重通过多样化的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学生练习之前要作好示范,练习之中要热情、耐心地诱导,练习之后要有精当的点评和成绩记载。
4.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和课堂气氛的活跃性相互结合。
古代汉语的内容理性程度高,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劳感。
要适当利用所学常识和文选中承载的各种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5.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相互结合。
除注重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外,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并使这些作业的难度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程度的阅读和思考才能独立完成,教师全批全改作业并作出认真的记载和讲评。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第一篇:《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专业提高课知识打基础。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必备的古代汉语基楚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1)掌握古汉语常用工具书的性质、编排方法和使用方法;(2)掌握汉字的构造、形体演变、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知识,学会分析一定数量常用汉字的基本构造和本义;(3)掌握古汉语词汇知识以及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掌握古代汉语语法(句法和词法)知识及其特点;(5)理解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与注解体例,常用的注解术语;(6)理解古代汉语语音知识及语音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的古汉语音韵学知识解释古代有关的语言现象;(7)学会给古书标点断句和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培养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的能力;(8)了解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格;(9)理解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特点,培养欣赏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分析浅近诗歌格律的能力;了解古代词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时数上课时间:第一、二学期;总课时:72学时。
(四)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讲练结合,重视口头训练和课外作业。
(五)面向专业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
(六)使用原则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
本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
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AncientChinese课程编码:(一)05012007k(二)050120072.(三)050120045总学时:144实验学时:0学分:9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现代汉语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1.本课程是四年制普通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学科基础课。
2.是要培养学生由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强的研读中国古书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历史比较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还使学生熟悉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学到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部分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1-1了解什么是古代汉语。
1-2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3了解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重点:古代汉语主要特点。
难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第2章:文字部分授课学时:10基本要求:2-1了解“六书”。
2-2掌握“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
2-3了解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重点:六书。
难点:“隶变”对汉字构造的影响。
第3章:词汇部分授课学时:12基本要求:3-1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3-2了解单音词、复音词(包括联绵字、偏义复词等)。
3-3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重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难点:联绵字、偏义复词。
第4章:音韵部分授课学时:12基本要求:4-1了解上古声母系统的特点。
4-2了解中古汉语的声母一三十六字母。
4-3了解近体诗的格律特点。
重点:三十六字母难点:上古声母系统的特点。
第5章:语法部分授课学时:12基本要求:5-1了解古代汉语的词类及词类活用。
5-2了解古汉语句子成分的次序与句子成分的省略。
5-3了解双宾语及被动式。
5-4掌握虚词的解释方法及一些习惯说法与凝固结构。
重点:词类活用难点:双宾语及被动式第6章:古代文化常识部分授课学时:8基本要求:6-1了解避讳。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浙江樹人大學《古代漢語》教學大綱一、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古代漢語》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的必修基礎課,同時又是一門工具課。
開設本課程的目的有二:一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較為系統地掌握古漢語語音、詞彙、語法、修辭以及文字等方面的知識,了解古代漢語的在各個階段的基本面貌,從歷時角度能梳理出漢語發展的一般規律;二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古書的能力。
二、學時分配表本課程教學時間爲一學年,分前後兩個學期。
每週3學時,每一學期54學時,共計108三、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本課程教學具體內容及要求如下:1、绪论: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如何学习古代汉语;(了解)2、怎样查字典辞书:汉语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经籍篹诂》、《经传释词》、《词诠》(識記)3、文选赏析(一):《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蝜蝂传》(識記、理解)4、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
(重點內容,能理解并分析)5、文选赏析(二):《巫山、巫峡》、《王子坊》、《传是楼记》(識記、理解)6、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理解、分析)7、文选赏析(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識記、理解)8、词类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词类活用的条件(理解、分析)9、文选赏析(四):《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燕昭王求士》(識記、理解)10、古代汉语的词序:宾语前置的三种条件(理解)1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几种常见的判断句式(識記)12、文选赏析(五):《孙膑》、《张骞传》(識記、理解)13、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几种常见的被动句式(識記、理解)14、副词:(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副词)(識記、理解)15、代词:(人称、指示、疑问)代词;无定代词“或”和“莫”;“者”和“所”(識記、理解)16、介词:于、以、为;连词:与、而、则等(了解、識記)17、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了解、識記)18、文選賞析(六):《諫逐客書》、《論貴粟疏》(識記、理解)19、古書的注解;古書的標點問題(理解、運用)20、文選賞析(七):《報任安書》、《藝文志·諸子略》(節錄)(識記、理解)21、古漢語今譯問題(理解、運用)22、文選賞析(八):《知實》(節錄)、《典論·論文》(識記、理解)23、駢體文、辭賦的構成(了解)24、古代漢語的修辭方式:引用、譬喻、代稱、並提、互文、委婉、省略(識記)25、文選賞析(九):、《季氏將伐顓臾》、《子路從而後》、《小國寡民》(識記、理解)26、古今語音的異同(識記、理解)27、上古音簡說(了解、識記)28、文選賞析(十):《謀攻》、《逍遙遊》(節錄)(識記、理解)29、古書的讀音問題;詩律(一):句數、押韻(識記、理解)30、文選賞析(十一):《秋水》(節錄)、《天論》(節錄)(識記、理解)31、詩律(二):平仄、粘對、拗救;當句救和對句救(分析、運用)32、文選賞析(十二):《滕王閣序》、《哀郢》(識記、理解)33、詩律(三):對仗(理解、分析)34、詞律:詞的押韻與平仄(識記)35、文選賞析(十三):《刺世疾邪賦》、《赤壁賦》(識記、理解)36、練習講解四、教學建议本課程內容包括通論、文選和常用詞三大部分。
(完整版)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doc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
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
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
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
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
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
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
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
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 ,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
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 学时,共计108 学时。
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 学时。
六、选用教材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一、二)》教学大纲杨凤仙编写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370 目录前言 (371)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 (371)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371)三、本课程授课一年,共108学时,具体如下: (371)第一单元绪论、《左传》文选精讲、通论(词汇) (372)第一部分绪论 (372)思考题: (372)参考书目: (372)第二部分《左传》文选 (372)第三部分工具书、词汇 (373)思考题: (373)参考书目: (373)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和通论(文字) (374)第一部分文选:战国策 (374)第二部分通论:文字 (374)思考题: (374)拓展书目: (374)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礼记》等 (375)思考题: (375)拓展书目: (375)第四单元孟子、语法 (376)第一部分文选部分 (376)第二部分通论:语法 (376)思考题: (377)拓展书目: (377)第五单元庄子等、音韵(一) (378)第一部分文选部分 (378)第二部分通论部分:音韵 (378)思考题: (378)第六单元诗经、音韵(二) (379)思考题: (379)第七单元古书注解 (380)思考题: (380)参考书目: (380)第八单元文化常识 (381)古代汉语(一、二)前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文必修课。
编写目的:介绍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情况。
课程简介:古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语言工具课,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包括文选和通论两部分,通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古书注解、音韵、工具书等。
编写人员:中文古汉语教师杨凤仙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基本要求:本课注重实践,适当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课堂上需要学生参与其中。
三、本课程授课一年,共108学时,具体如下:第一单元绪论、文选、工具书与词汇(29学时)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和通论(汉字)(19学时)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礼记》(6学时)第四单元文选(孟子)、语法(12学时)第五单元文选《老子》、(庄子)、音韵(一)(18学时)第六单元诗经、音韵(二)(12学时)第七单元古书注解(9学时)第八单元文化常识(3学时)371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372第一单元绪论、《左传》文选精讲、通论(词汇)第一部分绪论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主要介绍古代汉语内涵、学习古汉语的目的以及该课的内容重点:掌握古汉语学习的方法难点:常用词是古汉语学习的难点学时分配:2学时(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是指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言:(1)文言文(2)古白话(二)古代汉语课的目的、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借助古注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原著。
(三)古代汉语课的内容(四)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思考题:1.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是什么?3.为什么要说常用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第二部分《左传》文选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主要精讲《左传》部分文选. 其中标有※号者为精讲篇目,其他为一般讲读篇目(下同)。
精讲篇目要求疏通文句,做到字字落实。
对于句中涉及到的虚词用法及各种语法现象也要予以注意。
重点:掌握课文中常用词的意义难点:辨析古今词义的差异,尤其是细微差别。
学时分配:18学时共选《左传》中的文章10篇,计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晋归楚知罃》、《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古代汉语(一、二)第三部分工具书、词汇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主要掌握以下几个内容:工具书常识;古今词义的异同;单音词与复音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重点:掌握常用词的本义和常用义,难点:辨析古今词义的微殊。
学时分配:9学时1.怎样查字典辞书:介绍古代汉语常用辞书,如《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故训汇籑》、《经传释词》、《词诠》、《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等。
要求学生掌握每本辞书的内容、特点、检索方法以及可以解决哪方面的问题等。
并会使用这些辞书。
2.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异同有三种情况:全同、迥别、微殊。
要特别注意微殊情况,并能利用工具书来了解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
学古代汉语,一定要树立古今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观点。
3.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故不可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中的一个词素。
复音词中要注意偏义复词与单纯联绵词。
要注意辨析古汉语中的同义词,可从含义差别、使用范围、使用条件等方面分辨。
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特点,以提高阅读古文的水平。
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意义。
词义引申与词义更替是不相同的。
词的本义十分重要,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这个词的纲。
一般凭借字形和文献材料来了解词的本义。
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了解词的本义的方法,并能将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
思考题:1.古今词义异同有几种情况?请举例说明。
2.古今汉语词汇在构成上有什么不同特点?3.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义引申有几种方式?参考书目:张永言《词汇学简论》王力《汉语史稿》词汇部分37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374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和通论(文字)第一部分文选:战国策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掌握文中常用词的意义。
重点:掌握常用词的本义和常用义,难点:辨析古今词义的微殊。
学时分配:10学时共选《战国策》中的文章6篇,计有※《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詟说赵太后》。
第二部分通论:文字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汉字构造的原则;明确分析字形对了解字义的作用;了解异体字、繁简字、古今字的产生和特点。
重点:掌握汉字结构难点:辨析字际关系学时分配:9学时一、汉字的构造:主要讲述六书的有关知识,了解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的特点。
特别要注意形声字的意符及部首的作用。
二、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这三种字都属于古书中形体有分歧的字。
通过讲授,让学生着重掌握这几种字的不同特点,并了解这几种字在古书使用的情况。
以上两部分通论都是有关文字的知识。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来说,不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在古文中使用情况是不行的。
所以,应在文选的讲读中将这些文字知识贯穿进去,使学生切实掌握。
思考题:1.谈谈你对“六书”的认识。
2.形声字的意符与部首有什么不同?3.谈谈古今字、异体字与繁简字各有什么特点。
拓展书目:《文字学初阶》,李学勤,中华书局,1985《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基础汉字形义释源》,邹晓丽,北京出版社,1990《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古代汉语(一、二) 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礼记》等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掌握文中常用词的意义。
重点:掌握常用词的本义和常用义,难点:辨析古今词义的微殊。
学时分配:6学时包括《论语》与《礼记》。
《论语》:《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顔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
《礼记》共7篇:《有子之言似夫子》、《战于郎》、《苛政猛于虎》、※《大同》、※《教学相长》、《博学》、※《诚意》。
思考题:谈谈你对于丹讲论语的看法。
拓展书目:《论语译注》杨伯峻375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376第四单元孟子、语法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实词用法的异同,掌握实词活用的特殊现象,以及数的表示方法,代词的主要特点和语法功能。
重点:判断句和名词作状语难点:特殊的动宾关系学时分配:12学时第一部分文选部分《孟子》中的文章10篇:※《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文王之囿》、※《所谓故国者》、《夫子当路于齐》、※《许行》、《攘鸡》、※《陈仲子》、《弈秋》、※《舜发于畎亩之中》。
第二部分通论:语法一、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
因此,对判断句中出现的“是”、“乃”、“即”、“非”、“为”等字的用法要有正确的认识。
二、宾语前置以及双宾语句.1、双宾语句,尤其是动词“为”所带双宾语句;2、代词“是”、“之”等复指的宾语前置句;三、被动句。
四、否定句,否定词。
五、疑问句,疑问词:疑问句主要内容是疑问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需要掌握。
疑问词又分两大类,即疑问代词与疑问语气词。
疑句代词有:谁、孰、何、安、恶、焉、胡、奚、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钦)、邪(耶)、哉等。
这些疑问词的用法要求掌握。
此外,还有几种问的习惯句式,也应让学生了解。
六、词类的活用:此部分为古汉语语法中一个重要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词类活用的特点,并能正确加以辨认。
其内容主要有: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
七、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古代汉语的代词是一个相当复杂词类,许多词的用法都与现代汉语不同,要让学生切实掌握。
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的“吾、我、予、余”,第二人称的“女、汝、若、而、乃”,第三人称的“其、之”。
尤其是注意第三人称的“其”与“之”,二者在古汉语中有分别,“其”经常作定语,“之”经常作宾语。
此外,“其”与“之”还可灵活运用。
指示代词又分近指与远指。
古汉语中常用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彼等。
此外,象“之、夫、然、尔、或”等也较常用。
其中的“或”是一个无定代词,并不是选择连词。
“者”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用法有二:一是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二是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
语气词“者”主要是表示停顿,又分几种不同情况。
“所”也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其用法是组成所字结构,“所”的用法较复杂,应分条举例,讲解清楚。
八、连词,介词。
这是古代汉语两种重要的虚词,在古文中出现频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