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合集下载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摘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

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一、引言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

傅雷倾尽毕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

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

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

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讲稿一.神似说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

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1.行文流畅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的汉语进行翻译"2.用词丰富傅雷翻译时最忌讳刻板单调,曾经说:/我的文字素来缺少生动活泼,我很怕译的巴尔扎克流于公式刻板的语句傅雷的这段话当然是自谦之词,也是他对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从傅雷的译著中,我们不难看到,傅雷非常注意用词的生动活泼,避免多次使用同个词,尤其是在翻译5高老头6的时候,每个字都凝结了他的心血"读过巴尔扎克原文作品的人可能会发现,巴尔扎克的行文有时会有些累赘,前后句子有时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如果总是用同一个句式或者是同一个词进行处理,就会使译文显得罗嗦,累赘,傅雷先生常常是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或者四字成语来表达,使之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这样既如实地传递了巴尔扎克的原文风格,又避免了罗嗦,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作者:周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作为中国当代翻译史上重要的翻译家,傅雷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大量伟大的译作,更宝贵的是其翻译经验和翻译思想。

本文简要陈述了其主要翻译思想,并对其中重要的翻译思想加以分析和评述,以期加深译者对其翻译思想精髓的理解。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神似与形似;评述作者简介:周岷(1983-),男,四川成都人,文学硕士,讲师。

现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英语专职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2傅雷(1908---1966)是我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翻译家。

傅雷1908年出生与上海,幼时丧父,在母亲严厉的家教下成长起来。

13岁就开始在天主教会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攻并开始读法文。

1927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的文科和卢佛美术史学院学习。

其良好的法文基础和受法国文化的熏陶为其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20年代末起,他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字的翻译介绍工作。

数十年的奋发不辍和比较全面、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他的译作达到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中国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386)傅雷一生翻译过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以翻译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著名法国作家的作品为主,其中就包括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1934年译),《弥盖朗其罗传》(1935年译)和《贝多芬传》(1946年译)等三部重要人物的传记。

[2](33)傅雷翻译思想的精髓就体现在他翻译的这些作品当中。

傅雷是主张“翻译重在实践”的翻译家,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本文与其说是谈其主要翻译思想,还不如说是谈他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他自己谈到的译论方面的问题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再加上两封书信”:一、致林以亮论翻译书(约写于1951年4月5日,发表于《翻译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版)二、《高老头》重译本序(写于1951年9月)三、翻译经验点滴(原载《文艺报》1957年第十期)四、论文学翻译书(写于1963年1月6日,原载《读书》杂志1979年第三期)[3](195)从上述四篇“译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其翻译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点:重神似不重形似与翻译的重临似画说,中西方语言与思维差异及汉语文言、白话与方言问题以及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傅雷简介——精选推荐

傅雷简介——精选推荐

傅雷简介论傅雷的翻译观⼀、“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傅雷在翻译领域⾥成就卓著,⽀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却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因此,弄清楚傅雷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对于了解傅雷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有意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先应是建⽴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艺思想上的。

傅雷具和谐之美⽂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傅雷⽂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

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份发表在《⽂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这恰是傅雷⽂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

但傅雷⽂艺思想由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傅雷翻译思想由不成熟到他翻译思想的核⼼确⽴的时期,也就是说,傅雷⽂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傅雷翻译论的形成、发展⼏乎是同步的。

联想到傅雷为学讲“通”的特点,以及傅雷在诸多艺术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表现和主张,很难让⼈怀疑傅雷具和谐美特质的⽂艺思想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背景。

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

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傅雷⼗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乃图⾃然之性,⾮剽窃其形。

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

”、“取貌遗神,⼼劳⽇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

[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实际上傅雷是为了平衡以往画论重“形”轻“神”的偏颇,才提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只不过这种纠偏有些过了,其实质乃是强调为画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诠释傅雷的翻译思想,探讨其翻译理念、原则和方法在生态翻译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生态翻译学起源于21世纪初,其核心观点是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强调译者在此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

目前,生态翻译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但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

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高老头》中。

他强调译者的责任和使命,认为翻译应该是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后的创造性再现。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原作的创作背景、作者意图等,还要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以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译者在其中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倡译者的创造性再现,认为译文应该是译者对原作深刻理解后的再次表达。

在生态翻译学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译者被视为生态翻译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其主观能动性对翻译的适应性选择和创造性再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出“适应”与“选择”的概念,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进行适应,并在此过程中进行选择。

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与“选择”是针对译者的行为提出的,译者在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并对适应的策略进行选择,进而产生译文。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翻译视为一种生态现象,强调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

傅雷的翻译思想在生态翻译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的作用,这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傅雷谈翻译。

傅雷谈翻译。

傅雷谈翻译。

关于傅雷,多的是感动。

联想到他与钱钟书夫妇的好交情,即是后天之耕耘与先天之资质。

很多译稿一改再改,终极版确是回归了最初的译本。

雕琢之工,终不敌直觉之准。

语言本身,在乎习惯与感觉,而文法次之。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达到迻译。

理解致力于达意,领悟作用于传神。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艺术为本,技巧只是手段。

没有技巧,提高不了作品的艺术性;有了技巧,卖弄文笔,喧宾夺主,也会破坏艺术的完整。

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

测验"适应"与否的第一个尺度是对原作是否热爱,因为感情与了解是互为因果的;第二个尺度是我们的艺术眼光,没有相当的识见,很可能自以为适应,而实际只是一厢情愿。

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

长句并非不困难,但难的不在于传神,而在于重心的安排。

the genuine grandeur of soul译成"心灵真正的伟大",光是这一个短句似乎还行,可是放在上下文中间就不成,而非变成"真正伟大的心灵"不可。

外文都是分析的,散文的,中文却是综合的,诗的。

这两个不同的美学原则使双方的词汇不容易凑合。

煦良有句话说得极中肯,他说:字典上的字等于化学符号,某个英文字,译成中文某字,等于水是H20,我们在译文中要用的是水,而非H20。

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不失为中文,第一要放大胆子,尽量放大胆子;只问效果,不拘形式。

原文风格之保持,决非句法结构之抄袭。

(当然原文多用长句的,译文不能拆得太短;太短的要像二十世纪的文章。

)有些形容词决不能信赖字典,一定要自己抓住意义之后另找,处处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则某种意义当用何种字汇。

傅雷的翻译理论及作品

傅雷的翻译理论及作品

1. 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

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

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

(2)务必反复修改。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4.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1)“重神似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

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

傅雷的翻译思想

傅雷的翻译思想

3.“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3.“神
为了准确地表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再现 原作的艺术魅力,达到“形”与“神”的和 谐的审美效果,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是必不可 少的手段。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 傅雷曾指出: 傅雷曾指出 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 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 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那么,译 本就是译者的再创造。
译中阶段—— 译中阶段——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纯粹之中文, 纯粹之中文 在翻译中为传原作之神韵,实现神似与形似的 神似与形似的 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当 和谐统一,傅雷常假定译文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中文写作, 和谐统一 中文写作 中文不足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 以克服在翻译中不利于传神的因素。傅雷说:“假 “采用西洋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 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 使中国读者体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 的意义与精神,译者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 再创造,既不是完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 顾,不至于再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不是独具“神韵”的“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 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利,和谐地融为一体,既符合 西欧原作风格,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句法新奇而仍不 失为中文。
1931年秋回国后, 傅雷致力于法国文 学的翻译与介绍工 作
1932年,与青梅 竹马的表妹朱美馥 结婚,育有两子, 傅聪和傅敏
四重身份及历史地位
翻译家 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 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 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音乐鉴赏家 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 扎特和肖邦的赏析 文学评论家 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 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 典范 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 《傅雷家书》 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从“传神写照”解读傅雷的翻译“神似论”

从“传神写照”解读傅雷的翻译“神似论”

从“传神写照”解读傅雷的翻译“神似论”张伟【摘要】从“神似”一词的源头“传神写照”的辩证和阐释上来看,傅雷的“神似论”是建立在绘画艺术主观审美感受基础上的一种翻译评论,实际上是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求。

傅雷的翻译经验和主张反映了他的翻译实践与“传神写照”的理念不谋而舍,印证了艺术需以“形”写“神”,方能“形”、“神”兼备的必然规律。

%The origin of "spiritual resemblance" is "Chuan Shen Xie Zhao" (lifelike portrait). Fu's "spiritual resemblance theory" of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subjective aesthetic feeling in painting art and makes a higher aesthetic request to the translator. Fu's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nd thought show that 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agrees with "Chuan Shen Xie Zhao" (lifelike portrait) and proves that "spiritual resemblance" is achieved by means of form resemblance.【期刊名称】《武陵学刊》【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3页(P124-126)【关键词】“神似论”;傅雷;“传神写照”;顾恺之【作者】张伟【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广东深圳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一“传神写照”的来源及影响“传神写照”最早见于《晋书》中《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傅雷(1908-196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翻译才华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而为人所知。

傅雷先生在翻译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贡献和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一、傅雷的翻译贡献傅雷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极高的水平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翻译作品包括了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等西方文学巨匠的作品,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著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又注入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语境感知。

他的翻译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语言的细致分析和塑造,他善于掌握外语作品的精髓,并通过自己独特的翻译技巧将其转化为中国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他的译文既保留了原著文学作品的魅力,又与中国文化和语言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翻译风格。

傅雷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转译,更是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

二、傅雷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他在中国教育领域的贡献不容忽视。

傅雷先生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体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傅雷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为中心,而不仅仅是机械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个体化和差异化的,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开展教学和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傅雷倡导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从《傅雷家书》看傅雷翻译精神

从《傅雷家书》看傅雷翻译精神

从《傅雷家书》看傅雷翻译精神傅雷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

他翻译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如史诗如交响乐一样恢宏。

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从中我们看到他勤奋、正直、热心、严谨、慈爱的美德,凝聚成了独特的“傅雷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他的翻译精神。

标签:《傅雷家书》傅雷精神翻译精神《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到1966年傅雷及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

洋洋万言,字字涌动,读者无不为傅雷的精神感动。

信中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从中学到了做人的态度,体会到了父母对孩子的理智而深沉的爱,也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

家书虽是写给儿子的语言,可何尝不是傅雷先生立身行事的原则。

他对音乐对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欣赏。

“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暴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惶惑和怀疑,他不像贝多芬那样,尤其不像华葛耐那样,对于“为什么”这个永久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谜。

莫扎特的朴素,跟他的温和与纯洁都到了同样的程度。

对他的心灵而论,便是在他心灵中间,根本无所谓谜,无所谓疑问。

”正是这种对艺术的造诣使得他的赏析文学的角度放在审美的高度,从而使作品的精神本质更好地传达出来。

这就是傅雷先生的翻译“神似论”。

把文学作品看作一件艺术品传达出作品的精神内涵。

比如在《约翰·克利斯朵夫》译本序中,傅雷先生写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傅雷与翻译

傅雷与翻译
傅雷的翻译理念及其 翻译追求
——王晴 15级翻译
2021/6/16
1
•1.傅雷认为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强调翻译工作者必 须认真了解对方(指原著及原著作者等)和了解自己,必须 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
“由于我热爱文艺,视文艺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艺术品看作像歪 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介绍一件艺术品不能还它一件艺术品,就觉得不能容忍,所以 态度不知不觉的变得特别郑重,思想变得很保守。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和感 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
“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 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所不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 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猎涉以外, 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 切,才能亦步亦趋的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给读者听。因为文学 家是解剖社会的医生,挖掘灵魂的探险家,悲天悯人的宗教家,热情如沸的革命 家;所以要做他的代言人,也得象宗教家般的虔诚,象科学家般的精密,象革命 志士一般的刻苦顽强。”
2021/6/16
4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 《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 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 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
C
3.这支奏鸣曲,还有《哀格蒙特》的总谱,直到他的钢琴协奏曲及《降E调协奏曲》(作品第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0(3:367-369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06,10(3:367-369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罗立斌(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摘要:傅雷是中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

傅雷的主要翻译理论深受艺术的影响。

“重神似不重形似”理论无论是命名还是实质都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理论直接论述了翻译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傅雷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艺术人格对其翻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理论与艺术的行云流水、绘画的用笔丰富和色彩变化一一对应,把翻译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艺术;法国文学;西方文明史中图分类号:J03;H159;H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9713(200803-0367-03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有32部译著存世,以译著宏富,译笔优美著称。

傅雷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理论家。

他在音乐与绘画领域的修养丝毫不比他的文学修养逊色。

翻译与艺术同行,傅雷把翻译当成一门艺术。

本文从分析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入手,试图发掘出蕴含在这些翻译思想中的艺术内涵。

一、重神似不重形似1951年9月,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6]。

在1963年1月6日致罗新璋的信里,傅雷明确提出了翻译要“重神似不重形似”。

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文句法”的基础上,将原作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准确地传达出来。

他的“神似说”是“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

“神似说”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

首先,“神似”二字是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借鉴来的。

东晋顾恺之在人物画中首先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北宋晁补之在他的诗里也写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7]。

试论傅雷的翻译理念_张晓梅

试论傅雷的翻译理念_张晓梅

易事。连傅雷先生也不免感慨系之 : 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
“‘传神云云,谈何容易。’但这是翻译的 做到既合乎中国读者的时代语言,又能 法学院人文学院)
2009 年第 07 期 / 总第 225 期
117
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 文字各有特色,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
[3]罗新璋. 读傅雷译品随感[A]. 郭
重要意义。自从傅雷先生提出文学翻译 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可 著章. 翻译名家研究[C] . 武汉:湖北教
“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标准以来,在翻 侵犯的戒律。中西文字的扦格,远过于 育出版社,1999.
首先是傅雷提出来的”。又说,“神似也 事。”“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
[11]魏 薇 ,刘 晓 云 . 大 汉 风 神 只 此
叫‘传神’,就是除了传意外,还要尽力 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 鲲—— —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 南华大学
保持原作的神韵和丰姿。达到神似确非 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 学报,2006 ,(4).
译界有很大影响,译界对此各抒己见, 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
[4]傅雷. 傅雷文集书信卷[M] (上、
有褒有贬,意见不一。随着时间的推移, 字典,按照原文字句拼凑堆砌所能济 下).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文学翻译实践的发展,争鸣的深入,傅 事。”傅雷先生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5]金圣华. 等效翻译探索[M]. 北
FAZHAN·XUESHUZONGHENG
学术纵横
试论傅雷的翻译理念
□ 张晓梅
摘 要:傅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翻 要求。翻译文学作品达到了神似,译者 传达原作者的精神和风格,使译文读者

傅雷简介

傅雷简介

意大利之行:朝拜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 在罗浮宫研究伦勃朗和普桑 旅欧的结晶:《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唯一一部系统性的学术论著
上海美专 办公室主任 美术史和法语
“一二·八”事变 辞职 成立“决澜社”
第一部译著出版——《夏洛外传》
“因为夏洛是你,是我,是他,是一切弱者的影 子……他不独为现代人类之友,且亦是未来的,永 久的人类之友,既然人间的痛苦是无穷无尽的。”
琴瑟和谐——傅雷与朱梅馥
晚年时期
—傅雷之死
灰色的日子——文革时期 戴高帽——“右”派份子
“如果不是因为阿敏还太小,还在念书,今天我就 …”
夫妻双双自缢身亡
“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
谢谢观赏
一代翻译巨匠——傅雷
Outline
一、傅雷生平简介 二、傅雷的翻译思想 三、傅雷的“神似”理论 四、傅雷翻译的影响
傅雷(1908.4.7-1966.9.3),字怒 安,翻译家,文艺评论家。20世 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 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 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文革时期的傅雷受到迫害,于 1966年9月3日在家中服毒自尽, 妻子朱梅馥也自缢而亡。
法国
《法行通信》——心路历程 从内容看: 1.倾诉思乡念国之情 2. 报告旅途观感 3.自身情绪、心态的袒露与剖析 从写作手法看: 1.关注的中心从一己的悲欢到广阔的社会人生 2. 题材的扩展 3.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又不失朴实之气
法国
初识达芬奇 徜徉于莱芒湖畔 第一篇美术批评文章 流连艺术之都 美术批评家崭露头角——《塞尚》 比利时之旅:鉴赏鲁本斯
——《译者序》
“在这个苦笑不得的时代,‘幽默’成了文坛的 风气,利用这空气,赶快把’夏洛’出版。” ——卷首语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朱紫薇41204333摘要:傅雷是我国著名的、艺术造诣极深的、卓有成效的翻译家,其有翻译哲学思想和“神似论”等翻译理论,傅雷先生也是多产的翻译实践家。

本文将结合傅雷先生的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思想和理论。

关键词:傅雷;罗素;《幸福之路》;翻译哲学思想;神似论一、引言傅雷是中国一代译界巨匠,也是正直的作家、严谨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在中国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上,傅雷和他留下的一流译著和深邃的翻译思想成为一座永久伫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丰碑。

他用毕生心血翻译了33 部文学作品,凝结成了长达15 卷、共500 余万字的《傅雷译文集》,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座高峰。

傅雷翻译的《幸福之路》,其原著作者是二十世纪英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伯兰特·罗素;该译著收录在《傅雷译文集(第十四卷)》当中。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前途命运深切关注是罗素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而对自由和幸福这两个人类基本生存价值的探讨就成了罗素为大众而写的通俗著作的主题。

他对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必由之路的研究就是通过他大量的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著述表达出来。

罗素自己曾经坦言,他的非哲学的通俗著作不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写的,而是以遭受世界苦难现状的普通人的身份写的,他谋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状况,表达出世人谋求自由和幸福的心声。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写于1930年。

罗素在该书中讨论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如生存竞争、烦闷、嫉妒、疲劳等等,并阐述了自己认为可以避免的方式。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

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二、《幸福之路》中傅雷的翻译哲学思想傅雷翻译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于他的翻译艺术哲学思想。

论傅雷翻译理念中的几个层面

论傅雷翻译理念中的几个层面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惠燕(&%(($),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及翻译。

第!&卷第&&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年&&月)*+,!&-*,&&.*/012+*34/56*/7189:9/9;*3<;!!!!!!!!!!!!!!!!!!!!!!!!!!!!!!!!!!!!!!!!!!!!!!!!!!!!!!!!!!!!!!!!!!!=61*+*>?-@)A !""#论傅雷翻译理念中的几个层面惠燕(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摘要】傅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中,傅雷先生形成了自己完整科学的翻译理念。

包括:“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视文学翻译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翻译态度要“特别郑重”;译者“趣味”要“广”,“涵义”要“杂”而“精”;文学翻译“文字问题基本上也是艺术眼光问题”等几个层面。

【关键词】傅雷;翻译;翻译理念【中图分类号】B"C%【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E$"("F (!""#)&&$""C"$"F 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史上,出现过几个里程碑式的光辉名字:严复、傅雷、钱钟书。

翻译的标准,是衡量翻译的尺度。

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严复在总结前人翻译思想的基础上,于&’%’年提出著名的三字方针“信、达、雅”,至今已沿用百年,可见其生命力。

&%C&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神似”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标准,是对前人翻译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

2452020年30期总第522期ENGLISH ON CAMPUS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文/牛云凤 刘 洁一位翻译工作者,他最大的希望便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来唤醒沉睡的中国,在精神上鼓舞人民站起来。

他的翻译思想也随着国家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他于1927年看到了祖国遭受列强侵略,民不聊生,内心颓废,他内心极感苦闷,怀着靠学术挽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只身赴法留学,去探寻人生的真谛。

到了法国他更加感受到自己民族在他国所受到的歧视,更加发奋努力学习。

他主攻艺术理论,希望从中学到至善至美的真理,去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

第二个阶段,是1931年回国以后,他满腔抱负希望能报效祖国,但是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

他性格执拗不肯低头,每日闭门翻译书籍,献身于法国的文学翻译事业。

当时正处于日本侵华,发动九一八事件,而国内军阀连年混战,人民痛苦不堪。

在内忧外患之时,傅雷翻译了三名人传,他翻译的这三传的目的是希望陷入苦闷、希望寻求救国之路的中国年轻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丝救国的希望,与黑暗势力做斗争。

第三个阶段,是解放以后,他立志于为社会主义而效忠。

他主要从事巴尔扎克的著作。

“他主要是考虑到政治问题,当时国内的情况,翻译巴尔扎克最安全,……他翻了,也很喜欢。

”的确,这个时代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最安全,因为他的作品得到过马克思的首肯。

在他的晚年,他研究巴尔扎克到了非常痴狂的地步,希望尽自己的绵力能够充分剖析他的心路历程。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美好愿望还未实现,便与世长辞了。

四、傅雷的翻译思想1.以读者为导向进行选材。

傅雷具有很强的读者倾向,他能够考虑到读者的切实要求,他的翻译选材、翻译过程、出版等都充分考虑了读者的存在。

从选材上讲,他会选择那些具有时代精神,能够对大众具有教育意义的著作。

而且,傅雷认为最好选择自己喜欢和内容熟悉的作品。

我们可以看出一位翻译家对自己的翻译作品选材是多么考究,他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摘要: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傅雷先生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品而享誉中外,对中国后来的翻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内涵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译作的翻译意义,并评述其卓越的翻译贡献。

关键词:翻译理念;文学译品;传神达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
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文学权威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他毕生热爱翻译事业并不懈追求,经过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阐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主要反映在他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和《重译本序》等多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之中。

透过它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认识,并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展示了卓越的翻译才能,成就了辉煌的翻译事业。

他的翻译理念主要可概述如下:
一、译语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要做到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并谈及翻译经验时深刻指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一事”。

这从中反映出译者需深厚的中文功底,否则译语表达就难以传神达意。

他在致友人的两封信里曾言
简意赅地阐述过他的翻译见解—“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要做出译文“传神达意”,译者要持呕心沥血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并认为“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要深刻地去领悟作品主题和内容,而且要反复推敲译语表达是否恰当贴切,切忌敷衍从事。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作为翻译者,若使读者领略原著作的魅力,应须对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入欣赏,完美地把握,以免造成误译;并应须对自己的译品语言细细玩味,苦苦经营,才会使译文焕发美的光泽且永不退色。

二、着意文学翻译作品体现出美感,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
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各种文字各有特色,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而翻译决不是直线似的字当句对,而是多层次的传神达意。

”。

由此可见,“形”是“语言形式的美”,是由原语语言的词汇、语法、文体与修辞构成的语言结构的美;“神”是“文化内涵美”,是原作者所表达的弦外之音,需要用“心”去体会。

作为译者,在翻译中领悟和表达深层次的内涵,尤为重要。

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中提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他认为,艺术的“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任何一门艺术,皆需要内容和
形式高度的结合,完备的统一。

傅雷非常注重文学翻译译品的“形”和“神”结合。

傅雷曾说:“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由此,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傅雷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最大限度地做到“神”与“形”的统一和谐。

傅雷以精湛的技艺和上佳的译品使《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阅读该译著,人们就不免折服于那优美凝练、生动流畅的语句和字里行字流淌着激情昂扬,从中获得一种真与美的心灵共鸣。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以贝多芬的一生为蓝本的一部传记体小说,具有交响乐一般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小说穿插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家的评论,带领读者漫游欧洲古典音乐王国,使读者陶醉在乐曲的享受之中。

作品文字朴实,有如清澈见底的流水。

一个在音乐方面完全外行的译者显然不能胜任这部作品的翻译。

傅雷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为该部作品的翻译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据说,傅雷是边听音乐,边研究音乐史,边译小说的:罗兰讲海顿就听海顿的交响乐,讲勃拉姆斯就欣赏勃拉姆斯,有一次听贝多芬竟听得哭了起来。

他感情的波澜,因书中的人物情节起伏,最后完美地译出了这部文学巨著。

翻翻傅雷的名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会发现它们除意义深刻、内容充实、情节生动外,语言精练新颖而富有魅力,明白他用精湛的语言技能传译其意境或神韵,再现其风格,达到了一种“神似”和“形似”结合的境界。

他在意蕴内涵、风格表现以及语言表
达方面呕心沥血,苦苦经营,使译品语言优美、生动流畅,富有乐感,成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

他的文学译品,不但忠实地传达出原著意蕴深厚的真实内容,而且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恰似行云流水,琅琅上口,富有节奏,犹如陶醉于音乐。

他的作品译语精练、生动、贴切、优美,的确明显地优于其他一些译家,致使它们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因而长期以来深受读者青睐,经得起时间考验。

参考文献:
[1]金圣华.傅雷的世界[z].北京:三联书店,1998.
[2]傅雷.傅雷文集·书信卷[m](上、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3]金圣华.傅雷翻译巴尔扎克的心路历程[a].金圣华等.因难见巧[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a].傅雷.傅雷译文集(第一卷)[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5]傅雷.翻译经验点滴[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4.
[6]罗新璋.读傅雷译品随感[a].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