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再贴现率政策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并进而影响整个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1、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或者说是放款利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贷款利率的高低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贴现率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就会少,进而商业银行向市场可提供的贷款就会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2、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行为。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原理或者说是传导机制可描述如下:如果中央银行向个人或者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具支票,债券出售者会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会将该支票交给中央银行作为自己在中央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
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中央银行可直接按照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中的准备金存款。
当中央银行售出政府债券时,情况则相反,但无论买进或者卖出债券,都会引起准备金的变动,而准备金的变动又会引起货币供给按照乘数发生变动。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所以商业银行总是想把尽可能多的存款放贷出去或者购买债券,但为了应付储户日常的提取存款,所以商业不可能把全部的存款放贷出去,而需要留取一定的金额以作为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准备金。
这种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金额占存款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由定义就可以看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就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相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减少商业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从实践中来说,货币政策的三种工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太显著。
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 rketO perat 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 rypol icy),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三大手段(1)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
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
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
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
公开市场业务(o 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及应用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通胀压力依然巨大,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下滑,热钱有流出的迹象,外汇占款持续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采取加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应该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单纯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让通胀卷土重来。
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及应用:⑴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效果:①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③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④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三大政策工具

5、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三大政策工具是什么?它们分别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题30分,要求不低于800字]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三大政策工具是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率。
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应相互配合使用1.再贴现政策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1)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预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放款和投资活动。
(2)能产生告示效果,通常能表明中心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
(3)能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
当然,再贴现政策效果能否很好地发挥,还要看货币市场的弹性。
一般说来,有些国家商业银行主要靠中心银行融通资金,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的弹性较大,效果也就较大,相反有些国家商业银行靠中心银行融通资金数量较小,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上的弹性较小,效果也就较小。
2.公开市场业务作用(1)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影响其信用扩张的能力和信用紧缩的规模;(2)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利率;(3)为政府债券买卖提供一个有组织的方便场所;(4)通过影响利率来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
可见,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主要是通过购入或出售证券,放松或收缩银根,而使银行储备直接增加或减少,以实现相应的经济目标。
3.变动法定准备率作用在实行中央银行制国家,法定准备率往往被视作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之一。
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率对金融机构以及社会信用总量的影响较大。
从直观上看,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多,其可运用的资金就越少,从而导致社会信贷总量减少;反之,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低,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少,其可运用的资金来源就多,从而导致社会信贷量增大。
进一步分析,法定准备率与派生存款的关系为:式中D为派生存款;E为原始存款;r为法定准备率;1/r为存款货币的扩张乘数,它与法定准备率呈反比变化。
法定准备率越低,存款货币扩张乘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试述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应用,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是如何运用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

试述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应用,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是如何运用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答:(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第一,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
第二,再贴现率的含义及应用。
再贴现率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通常西方国家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贴现,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再贴现率。
我国分别称为再贷款和再贷款利率。
第三,存款准备率的含义及应用。
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中要上缴一部分给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称为存款准备率。
(3)货币政策的应用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当经济萧条时,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社会上存在失业的压力,政府的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为此就是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使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所以必须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反之,当经济膨胀时,必须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具体地说,在萧条时,要买进有价证券、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繁荣时,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
结合实际:由于经济危机刚刚过去(或者说还没完全过去)我国目前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进而降低银行利率以及调整银行间隔夜拆借率来保证充足的货币供给适度扩大借贷规模从而实现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目的对于外向型经济体来说在低利率水平运行对保持本国汇率优势是有利的比如日本长期的零利率政策中国现在基准利率大概是2.4%左右吧相对大部分国家还低很多的。
又例如:2008年底,我国为了抵抗由美国传导至国内的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不断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例如最新的一次应该是2008-12-25从14.%下调至13.5%。
同时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9年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总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这些货币政策缓解量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量经济的增长。
再贴现政策

③ 相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说,
贴现率虽然比较易于调整,但调整频繁 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从而影响 商业银行的经营预期。
观念上的转变:必须大力宣传票据贴现 及再贴现知识,努力创造适宜于票据贴现、 再贴现业务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体制上的完善:加快发展以中心城市为 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适当扩大再贴现 的对象和范围。
再贴现政策
制作人:
•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 银行转让。
再贴现政策作用原理
提高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筹资成本增加 商业银行借款减少
商业银行收缩贷款
货币供给减少
对市场利率的信号作用
再贴现政策作用
再贴现政策是国外央行最早使用的货币 政策工具,它既能起到引导信贷注入特定领 域以增加流动性总量的作用,又能对社会信 用结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等方 面发挥调节作用。 融资 货币政策告示 宏观间接调控 激励商业 信用票据化 加速资金周转
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 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 • 二是 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
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 前者 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及社会的资金供求, 后者 则主要是
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再
贴
优点:
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 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通 过再贴现率的变动影响货币供给量、短 期利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 准备金,达到中央银行既调节货币总量 又调节信贷结构的政策意向。
现
政
策
的 优 缺 点
缺点: ① 中央银行固然能够调整再贴现率,
但借款与否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款多少的决定权在商 业银行,所以这一政策难以真正反映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再贴现率的发展变化

再贴现率的发展变化再贴现率是什么?银行在有钱的时候,非常乐意做贴现业务赚些利息,但是,当银行没钱的时候,这些票据就变得非常棘手,储户来取钱的时候,银行总不能把未到期的票据给储户吧。
于是,商业银行把手上的票据拿到央行,进行“再贴现”,从央行哪里换回现金。
本质上,和贴现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次换成了银行从央行哪里贴现。
当再贴现交易变得频繁之后,银行手里总是会持有一些银行票据。
这些票据就成了他们从央行获取资金的方式,银行再将这些资金投入资本市场、实体经济,来获利。
再贴现率一出现便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并且受到高度重视。
20世纪20年代,在中央银行开展信用调节业务的早期,再贴现率曾被视为最有效的政策,但由于是否进行再贴现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再贴现率的作用不是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志随时发挥,使中央银行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因此各国对再贴现率政策的运用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银行愈来愈重视作为一个参与者进入市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来调节和引导市场,因而再贴现率逐渐让位于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政策手段而退居其次,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而且可行的宏观调节手段。
许多国家对此仍充分重视,例如在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再贴现率称为“银行率”,它的变化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市场利率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另外,美国对运用这一手段也较为重视,再贴现率的变化也为数不少,而且影响较大。
中国人民银行1988年9月1日首次公布再贴现率,比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低5~10%。
由于发展的历史不长,商业票据也不发达,再贴现率政策的效果还不明显。
随着国民经济的变动,政府会采用一定的货币政策来改善国民经济。
通过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对货币供给量、金融机构的放贷量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再贴现率就是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再贴现是指央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予以贴现,以支持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行为。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再贴现政策是中国央行借以调整国内货币供应和管理信贷增长速度的重要工具,它是基于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投放或回笼货币,以达到调节流动性,调整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政策手段。
再贴现政策的调整,不仅可以影响货币供应量,还可以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结构,发挥着调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
再贴现政策作为调控和管理货币流动的重要工具,主要通过两种政策措施来实现,一种是银行的再贴现政策,另一种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
银行的再贴现政策是指银行根据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对商业银行的现金存款、保函交易进行再贴现,从而减少银行的可用现金量,从而减少银行的贷款能力,以收敛信贷供给,进而调节货币和信贷市场,实现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利率市场的需要,对银行进行再贴现,减少银行的可用现金量,调节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流动,从而改变货币供应量,调节宏观经济结构。
再贴现政策在实施时,银行在进行存款贷款时,就会遇到货币政策的限制,从而引起资金面紧张,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造成货币和信贷市场调整,实现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调整。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控制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政策的实施,会影响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流动,减少银行的可用现金量,从而减少银行的贷款能力,进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其次是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再贴现政策的实施,可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三是影响金融市场的结构。
当央行实施再贴现政策时,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结构,从而影响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利用再贴现政策调控市场资源分配,使金融服务更加灵活,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之,再贴现政策是中国央行主要用来调控货币流动的重要政策,它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以及影响金融市场的结构等方式调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稳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编码:Z5401X028NANCHANG UNIVERSITY中央银行学Central Banking题目浅谈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再贴现率政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系金融学专业班级:金融081班学号:5400108428学生姓名:吴斌教师姓名:曾咏梅起讫日期: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6月6日目录目录 (1)引言 (2)第一章再贴现以及再贴现率政策 (2)以及再贴现率 (2)再贴现以及再贴现率1.1再贴现1.2再贴现率政策 (3)第二章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2.1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 (3)2.2再贴现率政策的局限性 (4)策效应的基本途径 (5)2.3发挥再贴现率政发挥再贴现率政策效应的基本途径结语 (6)参考文献 (6)浅谈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再贴现率政策摘要:再贴现率政策作为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金融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在我国开办较晚,经验不足,配套措施不完备,使该项业务在实际当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影响了央行宏观调控功能的有效发挥。
本文将浅析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再贴现再贴现率中央银行作用局限性引言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也就是说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
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来实现的。
其中再贴现率政策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率一出现便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并且受到高度重视。
20世纪20年代,在中央银行开展信用调节业务的早期,再贴现率曾被视为最有效的政策,但由于是否进行再贴现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再贴现率的作用不是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志随时发挥,使中央银行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因此各国对再贴现率政策的运用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银行愈来愈重视作为一个参与者进入市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来调节和引导市场,因而再贴现率逐渐让位于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政策手段而退居其次,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而且可行的宏观调节手段。
许多国家对此仍充分重视,例如在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再贴现率称为“银行率”,它的变化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市场利率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另外,美国对运用这一手段也较为重视,再贴现率的变化也为数不少,而且影响较大。
中国人民银行1988年9月1日首次公布再贴现率,比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低5~10%。
由于发展的历史不长,商业票据也不发达,再贴现率政策的效果还不明显。
1再贴现以及再贴现率政策1.1再贴现以及再贴现率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户贴现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
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
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它经济变量。
再贴现意味着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
1.1.22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获得的准备金数额减少,借款的成本上升,从而减少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
这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额减少,通过银行创造货币乘数的作用货币供给量会数倍减少;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获得的准备金数额增加,借款的成本下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增加。
准备金并通过银行创造货币乘数的作用货币供给量会数倍增加,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作用。
再贴现率,常为中央银行控制通货的手段之一。
即当市面资金过多时,中央银行可提高利率,以促进市场一般利率提升。
反之则降低重贴现率使市场利率下跌。
想要预测市场利率的可能变动,再贴现率,常是最好的先行指针。
2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2.1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首先,再贴现率作为中央银行抑制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手段之一,较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易于操作。
再贴现率引起的波动程度又远比法定准备率为小,因而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经常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其次,再贴现率作为一国基准利率,再贴现率制约和影响着全国的利率水平,其变动决定或影响着其他利率的变动,是其他利率赖以调整或变动的基础。
商业银行之所以要进行再贴现,一般是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发生短缺。
再贴现率低,商业银行取得资金成本较低,市场利率就会降低;反之,表示中央银行的资金供给趋紧,市场利率可能上升。
商业银行业务中,票据贴现的比例很大,越是发达国家越是如此。
再次,再贴现率作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参照标准,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利率体系中贷款利率最低的一种。
中央银行规定的再贴现率左右商业银行的筹资方向,实际上也就成为衡量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高低的标准之一。
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紧缩货币供应时,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来相应提高商业银行供应资金的成本,亦即减少其决定信用规模的准备金,从而使商业银行收缩其信贷规模以达到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如果一国经济衰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从中央银行借款,从而扩大放款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最后,再贴现率是唯一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利率,其他利息率则由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
尽管如此,中央银行在确定贴现率的时候也要视市场其他利息率的情况而定。
换句话讲,贴现率的高低并不是中央银行所能主观臆断的,而是随市场利息率变化而调整。
贴现率的高低变化是在向市场发出一种货币供求状况的信号,即其他利息率已经发生变化了,以便于各市场主体根据这一市场信号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
2.2再贴现率政策的局限性尽管再贴现率政策有上述的四个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第一,从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看,再贴现率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
首先,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贴现,或者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其次,增加对中央银行的压力。
如商业银行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这就增加了对中央银行的压力,从而削弱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再次,再贴现率高低有一定限度,而在经济繁荣或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率无论高低,都无法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这也使中央银行难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从对利率的影响看,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
即使影响利率水平,也必须具备两个假定条件:一是中央银行能随时准备按其规定的再贴现率自由地提供贷款,以此来调整对商业银行的放款量;二是商业银行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利润,愿意从中央银行借款。
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利率,而利差足以弥补承担的风险和放款管理费用时,商业银行就向中央银行借款然后再放出去: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现率的利差,不足以弥补上述费用时,商业银行就从市场上收回放款,并偿还其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才能支配市场利率。
第三,就其弹性而言,再贴现率政策是缺乏弹性的。
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再贴现率不随时调整,又不宜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因此,再贴现率政策的弹性是很小的。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贴现意识淡薄,导致再贴现市场发展缓慢。
再贴现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于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的态度及持有数量所占其资产比重大小。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企业生产效益低下,资金周转缓慢,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使银企关系日趋恶化。
基于此种原因,导致银行贴现意识淡薄,也导致再贴现市场发展缓慢。
2.3发挥再贴现率政策效应的基本途径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重视并加强再贴现率政策工具。
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各具不同的功能,各有不同的调控方式,也有其各自不同的局限性。
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调控,共同实现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目标。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票据市场发展与再贴现率政策发挥作用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社会商业信用票据化。
当前在培育和发展票据市场时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正确引导企业使用商业汇票。
中央银行可选择部分实力较强、信誉较高的企业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并实行这类汇票贴现和再贴现的政策倾斜,促进商业汇票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票据承兑授信业务的管理方式,在注重风险的同时,扩大基层行的贴现自主权,对经营条件较好的基层行适当扩大贴现比例,对一些资信较高的企业,适当放宽审批程序,鼓励企业实行商业汇票结算方式,并自觉克服要求企业缴存高额承兑保证金的违规操作行为,保证企业在使用商业汇票时能及时地通过贴现取得资金。
再次,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放宽再贴现的票据限制和范围限制,适度扩大再贴现的比例,规范再贴现的操作程序,保证商业银行在贴现市场上获得融资,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实现再贴现对票据市场发展的逆向激励作用。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再贴现率政策的各项功能。
实现金融监管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发展再贴现业务与实现这一目标有其方向和途径上的一致性。
结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再贴现业务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和逐步加快发展的阶段,再贴现率政策在我国金融宏观间接调控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所以,进一步全面发挥再贴现率政策的各项功能已成为正确运用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来推进金融宏观间接调控的当务之急。
因此,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的中央银行,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重视并加强再贴现率政策工具;正确认识和处理票据市场发展与再贴现率政策发挥作用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社会商业信用票据化;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再贴现率政策的各项功能。
这样,再贴现率政策各项功能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1]伏成金.再贴现政策有效发挥功能的四大难点[J].《河北金融》1996.12[2]张国良.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J].《辽宁经济》1999.6[3]杨大楷,叶小莲,杨晔.中国再贴现政策研究[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0.2[4]曹永华.我国再贴现政策效应[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4[5]王平喜.再贴现政策的调节机制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济南金融》2003.12[6]阮小莉.剖析我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7]熊立南.浅析我国的再贴现业务[J].《经营管理者》2009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