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再贴现率政策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并进而影响整个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1、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或者说是放款利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贷款利率的高低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贴现率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就会少,进而商业银行向市场可提供的贷款就会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2、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行为。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原理或者说是传导机制可描述如下:如果中央银行向个人或者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具支票,债券出售者会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会将该支票交给中央银行作为自己在中央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
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中央银行可直接按照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中的准备金存款。
当中央银行售出政府债券时,情况则相反,但无论买进或者卖出债券,都会引起准备金的变动,而准备金的变动又会引起货币供给按照乘数发生变动。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所以商业银行总是想把尽可能多的存款放贷出去或者购买债券,但为了应付储户日常的提取存款,所以商业不可能把全部的存款放贷出去,而需要留取一定的金额以作为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准备金。
这种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金额占存款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由定义就可以看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就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相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减少商业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从实践中来说,货币政策的三种工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太显著。
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 rketO perat 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 rypol icy),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三大手段(1)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
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
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
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
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
公开市场业务(o 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及应用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通胀压力依然巨大,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下滑,热钱有流出的迹象,外汇占款持续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采取加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应该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单纯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让通胀卷土重来。
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及应用:⑴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效果:①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②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③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④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三大政策工具
5、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三大政策工具是什么?它们分别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题30分,要求不低于800字]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三大政策工具是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率。
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应相互配合使用1.再贴现政策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1)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预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放款和投资活动。
(2)能产生告示效果,通常能表明中心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的预期。
(3)能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
当然,再贴现政策效果能否很好地发挥,还要看货币市场的弹性。
一般说来,有些国家商业银行主要靠中心银行融通资金,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的弹性较大,效果也就较大,相反有些国家商业银行靠中心银行融通资金数量较小,再贴现政策在货币市场上的弹性较小,效果也就较小。
2.公开市场业务作用(1)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影响其信用扩张的能力和信用紧缩的规模;(2)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利率;(3)为政府债券买卖提供一个有组织的方便场所;(4)通过影响利率来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
可见,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主要是通过购入或出售证券,放松或收缩银根,而使银行储备直接增加或减少,以实现相应的经济目标。
3.变动法定准备率作用在实行中央银行制国家,法定准备率往往被视作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之一。
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率对金融机构以及社会信用总量的影响较大。
从直观上看,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多,其可运用的资金就越少,从而导致社会信贷总量减少;反之,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率低,商业银行等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少,其可运用的资金来源就多,从而导致社会信贷量增大。
进一步分析,法定准备率与派生存款的关系为:式中D为派生存款;E为原始存款;r为法定准备率;1/r为存款货币的扩张乘数,它与法定准备率呈反比变化。
法定准备率越低,存款货币扩张乘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试述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应用,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是如何运用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
试述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应用,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是如何运用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答:(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第一,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
第二,再贴现率的含义及应用。
再贴现率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通常西方国家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贴现,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再贴现率。
我国分别称为再贷款和再贷款利率。
第三,存款准备率的含义及应用。
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中要上缴一部分给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称为存款准备率。
(3)货币政策的应用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当经济萧条时,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社会上存在失业的压力,政府的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为此就是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使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所以必须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反之,当经济膨胀时,必须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具体地说,在萧条时,要买进有价证券、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繁荣时,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
结合实际:由于经济危机刚刚过去(或者说还没完全过去)我国目前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进而降低银行利率以及调整银行间隔夜拆借率来保证充足的货币供给适度扩大借贷规模从而实现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目的对于外向型经济体来说在低利率水平运行对保持本国汇率优势是有利的比如日本长期的零利率政策中国现在基准利率大概是2.4%左右吧相对大部分国家还低很多的。
又例如:2008年底,我国为了抵抗由美国传导至国内的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不断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例如最新的一次应该是2008-12-25从14.%下调至13.5%。
同时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9年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总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这些货币政策缓解量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量经济的增长。
再贴现政策
③ 相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说,
贴现率虽然比较易于调整,但调整频繁 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从而影响 商业银行的经营预期。
观念上的转变:必须大力宣传票据贴现 及再贴现知识,努力创造适宜于票据贴现、 再贴现业务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体制上的完善:加快发展以中心城市为 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适当扩大再贴现 的对象和范围。
再贴现政策
制作人:
•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 银行转让。
再贴现政策作用原理
提高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筹资成本增加 商业银行借款减少
商业银行收缩贷款
货币供给减少
对市场利率的信号作用
再贴现政策作用
再贴现政策是国外央行最早使用的货币 政策工具,它既能起到引导信贷注入特定领 域以增加流动性总量的作用,又能对社会信 用结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等方 面发挥调节作用。 融资 货币政策告示 宏观间接调控 激励商业 信用票据化 加速资金周转
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 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 • 二是 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
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 前者 主要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及社会的资金供求, 后者 则主要是
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
再
贴
优点:
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 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通 过再贴现率的变动影响货币供给量、短 期利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 准备金,达到中央银行既调节货币总量 又调节信贷结构的政策意向。
现
政
策
的 优 缺 点
缺点: ① 中央银行固然能够调整再贴现率,
但借款与否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款多少的决定权在商 业银行,所以这一政策难以真正反映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再贴现率的发展变化
再贴现率的发展变化再贴现率是什么?银行在有钱的时候,非常乐意做贴现业务赚些利息,但是,当银行没钱的时候,这些票据就变得非常棘手,储户来取钱的时候,银行总不能把未到期的票据给储户吧。
于是,商业银行把手上的票据拿到央行,进行“再贴现”,从央行哪里换回现金。
本质上,和贴现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次换成了银行从央行哪里贴现。
当再贴现交易变得频繁之后,银行手里总是会持有一些银行票据。
这些票据就成了他们从央行获取资金的方式,银行再将这些资金投入资本市场、实体经济,来获利。
再贴现率一出现便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并且受到高度重视。
20世纪20年代,在中央银行开展信用调节业务的早期,再贴现率曾被视为最有效的政策,但由于是否进行再贴现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再贴现率的作用不是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志随时发挥,使中央银行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因此各国对再贴现率政策的运用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银行愈来愈重视作为一个参与者进入市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来调节和引导市场,因而再贴现率逐渐让位于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政策手段而退居其次,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而且可行的宏观调节手段。
许多国家对此仍充分重视,例如在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再贴现率称为“银行率”,它的变化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市场利率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另外,美国对运用这一手段也较为重视,再贴现率的变化也为数不少,而且影响较大。
中国人民银行1988年9月1日首次公布再贴现率,比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低5~10%。
由于发展的历史不长,商业票据也不发达,再贴现率政策的效果还不明显。
随着国民经济的变动,政府会采用一定的货币政策来改善国民经济。
通过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对货币供给量、金融机构的放贷量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再贴现率就是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再贴现是指央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予以贴现,以支持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行为。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再贴现政策是中国央行借以调整国内货币供应和管理信贷增长速度的重要工具,它是基于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投放或回笼货币,以达到调节流动性,调整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政策手段。
再贴现政策的调整,不仅可以影响货币供应量,还可以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结构,发挥着调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
再贴现政策作为调控和管理货币流动的重要工具,主要通过两种政策措施来实现,一种是银行的再贴现政策,另一种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
银行的再贴现政策是指银行根据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对商业银行的现金存款、保函交易进行再贴现,从而减少银行的可用现金量,从而减少银行的贷款能力,以收敛信贷供给,进而调节货币和信贷市场,实现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利率市场的需要,对银行进行再贴现,减少银行的可用现金量,调节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流动,从而改变货币供应量,调节宏观经济结构。
再贴现政策在实施时,银行在进行存款贷款时,就会遇到货币政策的限制,从而引起资金面紧张,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造成货币和信贷市场调整,实现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调整。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控制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政策的实施,会影响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流动,减少银行的可用现金量,从而减少银行的贷款能力,进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其次是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再贴现政策的实施,可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三是影响金融市场的结构。
当央行实施再贴现政策时,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结构,从而影响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利用再贴现政策调控市场资源分配,使金融服务更加灵活,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之,再贴现政策是中国央行主要用来调控货币流动的重要政策,它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以及影响金融市场的结构等方式调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稳定发展。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制订和实施的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可以影响国内的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等方面的经济状况。
货币政策的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利用的操纵货币供应、货币利率和外汇市场等手段,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方法。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分别是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
一、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国家货币政策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也是最为灵活和直接的一种手段。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来变动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希望加大货币供应量时,它会通过购买债券来向市场注入资金,从而推动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当中央银行觉得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过多时,它则通过出售债券来吸纳市场上的资金,使得货币供应量减少。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强,操作及时,而且对市场影响较大。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可以精确地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还可以通过影响市场上的利率来影响经济主体的投资、消费决策,从而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公开市场操作需要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债券来实施,这意味着中央银行需要在市场上有足够的金融资产来进行交易,这对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有一定的要求。
公开市场操作可能面临市场预期的风险,一旦市场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预期发生变化,就可能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在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时,中央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预期和情绪,留意市场的反应。
二、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再贴现贴现率(Discount Rate)。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重要手段。
当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干预市场利率时,它会对再贴现率进行调整,从而影响市场上的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进而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和需求,从而对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央行三大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如当央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优点:央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效果更为准确,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可以使央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主要优点是:有利于央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
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央行,这就限制央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
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所以该政策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缺点: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1)央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货币政策:央行的调控工具
货币政策:央行的调控工具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央行是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通过运用各种调控工具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市场,从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央行的调控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率和外汇政策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央行的调控工具及其作用。
一、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来调节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降低市场利率,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出售政府债券吸收流动性,提高市场利率,抑制通货膨胀。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
二、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向央行存放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信贷规模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市场。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减少银行的可贷款额度,抑制信贷扩张;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则会增加银行的可贷款额度,刺激信贷投放。
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央行向商业银行再贴现贴现率较低的贴现率,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率的调整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信贷投放,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市场。
降低再贴现率会刺激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再贴现率则会抑制信贷扩张,控制通货膨胀。
再贴现率是央行调控货币市场流动性和信贷规模的重要工具之一。
四、利率利率是央行调控货币市场的重要工具之一,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等。
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利率、银行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市场。
降低利率会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利率则会抑制投资和消费,控制通货膨胀。
浅析央行再贴现业务
浅析央行再贴现业务摘要: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扩大,商行贷款规模的扩大,商行一旦资金周转不灵或者遇到挤兑,就有面临倒闭的危险。
此时央行再贴现业务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本文从央行再贴现业务的背景及其发展说起,转而论及再贴现业务的一般规定(再贴现对象、申请和审查、再贴现金额及利率以及回收),最后探讨央行再贴现业务的应用和作用。
从中发现: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作用重大,而再贴现业务是央行贷款最重要的方式,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快速发展,再贴现政策的重要性也在迅速增加。
关键词:再贴现再贴现金额再贴现利率再贴现回收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这项业务之所以称为“再贴现”,是为了区别于企业或公司向商业银行申请的“贴现”,以及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转贴现”。
一、再贴现业务的背景及其发展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及再贴现是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1994年,为了进一步整顿商品交易秩序、规范商业信用、解决企业间相互拖欠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在“五行业(煤炭、电力、冶金、化工、铁道)、四品种(棉花、烟叶、生猪、食糖)”的调销中推行使用商业汇票,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安排100亿元再贴现资金,对这些票据开办贴现、再贴现业务,煤炭行业因此实行了“不付款不发煤,不见银行承兑汇票不发煤,不还欠账不发煤”的“三不政策”。
1995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了商业汇票的使用范围,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与再贴现业务得到较大的发展。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再贴现的最长期限由4个月延长到6个月,进一步强化了再贴现政策的信号作用,商业汇票在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武汉、大连、青岛等)和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如:四川长虹、一汽集团、天津夏利等)中逐步成为重要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渠道。
199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扩大了再贴现业务的对象和范围,简化和改进了再贴现业务的操作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再贴现业务的操作体系,加快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建设。
我对再贴现的理解
四是再贴现操作规则的自身局限。
按照现行贴现的主要操作规范——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再贴现操作实行总量比例控制、期限比例控制和投向比例控制。这一操作规则在中国人民银行对再贴现限额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的管制下,显得缺少灵活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贴现政策的活力。而且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也较大,基本上考察的仍主要是手续是否完备。近年来,虽然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适当扩大再贴现的范围(对城乡信用社)、拓展再贴现的票据种类(对商业银行已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给予再贴现)等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商业承兑汇票的再贴现业务基本上没有开展。
3.就其弹性而言,再贴现政策是缺乏弹性的,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再贴现率不随时调整,又不宜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因此,再贴现政策的弹性是很小的。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
一、引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工具来控制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及利率,进一步变动总需求和国民经济,来实现一定经济目标。
二、工具分析中央银行运用政策工具变动货币供应量,各个国家使用工具不尽相同,但是在使用原则上,基本一致。
我们就来讲讲常用的三个工具。
(一)变动法定准备金率1.基本理论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对于吸纳客户存款总额所留存的准备金。
规定的准备金总额占客户存款总额的比率为法定准备金率。
剩余部分的存款金额作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最大量。
法定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率*原始存款。
存款总和(包括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和法定的准备金同向变动。
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每单位的准备金就能支撑的更多的存款,商行的可贷余额就会增加。
货币供给量由原始的存款量和由于货币创造乘数所增加的派生货币组成。
法定存款准备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小。
2.运行原理假设法定准备金率20%,1000万的存款需要准备200万的准备金,可贷最大金额为800万元。
每增加100万的准备金可以派生500万的存款;若央行将法定准备金率降为10%,1000万的存款需要准备100万的准备金,可贷最大金额为900万元,每增加100万的准备金可以派生1000万的存款,货币供给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1倍。
根据以上的分析,增加法定准备金率,留存的准备金就变多,可贷的金额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减少;同理反向。
3.评价变动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应量最简单的办法。
简单易行,但是作用十分猛烈,缺乏弹性。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报告准备金和存款情况时有一个时滞现象,也就是说今天变动法定准备金率,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调整货币供应量的作用。
一旦变动,所有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的信用就会发生迅速的扩张或者收缩,往往会使他们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大面积的影响或者无所适从。
4.应用当经济萧条或者低迷时,我们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法率来增加货币供给进而增加总需求;当经济繁荣时,我们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法率来减少货币供给进而降低总需求。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再贴现政策的优点有二:一是能通过影响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央行借款的成本来 达到调整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再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 上升,从而社会对借款的需求减少,达到了收缩信贷规模的目的。二是能产生一种“告示 效应”,即贴现率的变动,可以作为向银行和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可 以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与它的方向,从而达到心理 宣传效果。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 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 的 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 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 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 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 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 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 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 “告示效应”的 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 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 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货币政策工具之再贴现政策含义以及发展
货币政策工具之再贴现政策含义以及发展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是中央银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的调整不仅可以影响到市场中货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再贴现利率的调整会影响市场的利率水平,从而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再贴现政策的发展是建立在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上的。
1980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用市场调节搞好经济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着手研究票据贴现问题,并决定先在两个区办事处试点。
1981年,人民银行上海市杨浦和黄浦两个区办事处合作试办了第一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之后上海市徐汇区办事处、安徽省天长县支行又合作试办了第一笔异地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
之后上海市分行向总行提出了《关于恢复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请求报告》,总行对报告作了批复,肯定了其试点,并决定在重庆、沈阳、河北等部分地区进行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试点。
经过几年的探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并决定从1985年起在全国开展这项业务。
随着票据业务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始着手开展再贴现业务,进一步发挥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
1986年人民银行又颁布了《再贴现试行办法》,开始对专业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
1988年,针对全国大范围的贷款拖欠情况,作为清理拖欠的一项措施,提出进行银行结算制度改革,要求大力推行商业票据,将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关系票据化。
198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颁布了《银行结算办法》和《银行结算会计核算手续》,对商业汇票的结算、承兑、贴现、再贴现的处理程序和会计核算手续作了明确的规定,1991年国家在组织清理三角债工作贴现,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银行贴现、再贴现业务的发展。
同年9月份,针对商业汇票推行以来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有些企业和银行为套取银行资金,违反规定签发、承兑和贴现商业汇票等,人民银行颁发了《关于加强商业汇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商业汇票的使用和银行票据承兑与贴现行为。
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就是指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操作。
“三大法宝”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社会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性工具,也是数量型信用控制工具。
特点是体现在中央银行使用这类工具时主要对信用总量进行统一的收缩或扩张。
下面来说明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是如何操作的:1、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有关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事项,以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因此,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例如,在今年我国中央银行6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尤其是最后两个月就上调了3次。
我认为总原因就是因为我国要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定的货币政策。
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
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
大家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可是在这几年我们也能明显感受到生活带给我们的压力。
房价在不断地上升,有段时间房价是一天一个价。
我不知道听谁说的,他的一个朋友在那段时间有一次在海南开会,开会前买套房子,开会后卖掉都能把来回飞机票的钱给赚回来。
而且在今年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物价在不断的上涨,可能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上的闲钱比较多,就更加有能力消费。
12月份的节日也挺多的,又接近过年,我相信消费一定会出现井喷现象,到时候物价还会进一步的上涨。
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就要减少货币供给量,让人们没有那么多闲钱去消费投资,中央银行就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放款能力扩大,货币乘数下降来抑制。
【会计实操经验】再贴现率的作用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会计实操经验】再贴现率的作用
1.作为中央银行抑制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手段之一,较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易于操作。
再贴现率引起的波动程度又远比法定准备率为小,因而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经常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2.作为一国基准利率,再贴现率制约和影响着全国的利率水平,其变动决定或影响着其他利率的变动,是其他利率赖以调整或变动的基础。
商业银行之所以要进行再贴现,一般是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发生短缺。
再贴现率低,商业银行取得资金成本较低,市场利率就会降低;反之,表示中央银行的资金供给趋紧,市场利率可能上升。
商业银行业务中,票据贴现的比例很大,越是发达国家越是如此。
3.作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参照标准,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利率体系中贷款利率最低的一种。
中央银行规定的再贴现率左右商业银行的筹资方向,实际上也就成为衡量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高低的标准之一。
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紧缩货币供应时,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来相应提高商业银行供应资金的成本,亦即减少其决定信用规模的准备金,从而使商业银行收缩其信贷规模以达到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如果一国经济衰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从中央银行借款,从而扩大放款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结语:会计是一个注重积累的职业,出纳、会计、主管、经理一路攀升,是正常的途径,从简单的账务处理到报表制作、税务处理、到财务分析、到更高层级的管理会计,应该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家定要积累大量的知识并且尽。
再贴现利率
再贴现利率再贴现利率是指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利率。
它是金融市场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利率水平。
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对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都具有重要意义。
再贴现利率是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通常会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这一过程中,央行会对提供的资金设定再贴现利率。
再贴现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金融机构借贷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到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
再贴现利率不仅是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央行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并实现稳定的通货膨胀水平、经济增长和就业率。
如果经济出现通胀压力,央行可以提高再贴现利率,提高借贷成本,抑制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胀。
相反,如果经济增长疲软,央行可以降低再贴现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再贴现利率还可以反映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
当市场对经济前景积极乐观时,央行可能会提高再贴现利率以抑制通胀压力。
而当市场对经济前景悲观时,央行可能会降低再贴现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因此,再贴现利率通常被视为市场情绪的重要指标之一。
再贴现利率的调整需要央行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首先,央行需要关注经济增长的态势。
如果经济增长较快,央行可能提高再贴现利率以防止通货膨胀。
其次,央行还需要关注通胀的压力。
如果通胀上升,央行可能会加大货币紧缩力度,提高再贴现利率。
此外,央行还需要关注金融市场的整体风险。
如果市场风险较高,央行可能会降低再贴现利率以提供流动性支持。
总之,再贴现利率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核心内容,对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都具有重要影响。
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通过影响借贷成本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再贴现利率对市场情绪的反应敏感,是宏观经济预期和市场波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央行在进行再贴现利率的调整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通胀压力和金融市场风险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编码:Z5401X028NANCHANG UNIVERSITY中央银行学Central Banking题目浅谈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再贴现率政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系金融学专业班级:金融081班学号:5400108428学生姓名:吴斌教师姓名:曾咏梅起讫日期: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6月6日目录目录 (1)引言 (2)第一章再贴现以及再贴现率政策 (2)以及再贴现率 (2)再贴现以及再贴现率1.1再贴现1.2再贴现率政策 (3)第二章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2.1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 (3)2.2再贴现率政策的局限性 (4)策效应的基本途径 (5)2.3发挥再贴现率政发挥再贴现率政策效应的基本途径结语 (6)参考文献 (6)浅谈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再贴现率政策摘要:再贴现率政策作为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金融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在我国开办较晚,经验不足,配套措施不完备,使该项业务在实际当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影响了央行宏观调控功能的有效发挥。
本文将浅析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再贴现再贴现率中央银行作用局限性引言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也就是说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
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来实现的。
其中再贴现率政策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率一出现便作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并且受到高度重视。
20世纪20年代,在中央银行开展信用调节业务的早期,再贴现率曾被视为最有效的政策,但由于是否进行再贴现的主动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再贴现率的作用不是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志随时发挥,使中央银行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因此各国对再贴现率政策的运用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银行愈来愈重视作为一个参与者进入市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来调节和引导市场,因而再贴现率逐渐让位于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政策手段而退居其次,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而且可行的宏观调节手段。
许多国家对此仍充分重视,例如在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再贴现率称为“银行率”,它的变化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市场利率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另外,美国对运用这一手段也较为重视,再贴现率的变化也为数不少,而且影响较大。
中国人民银行1988年9月1日首次公布再贴现率,比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低5~10%。
由于发展的历史不长,商业票据也不发达,再贴现率政策的效果还不明显。
1再贴现以及再贴现率政策1.1再贴现以及再贴现率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户贴现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
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
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它经济变量。
再贴现意味着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
1.1.22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获得的准备金数额减少,借款的成本上升,从而减少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
这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额减少,通过银行创造货币乘数的作用货币供给量会数倍减少;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获得的准备金数额增加,借款的成本下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增加。
准备金并通过银行创造货币乘数的作用货币供给量会数倍增加,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作用。
再贴现率,常为中央银行控制通货的手段之一。
即当市面资金过多时,中央银行可提高利率,以促进市场一般利率提升。
反之则降低重贴现率使市场利率下跌。
想要预测市场利率的可能变动,再贴现率,常是最好的先行指针。
2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2.1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首先,再贴现率作为中央银行抑制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手段之一,较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易于操作。
再贴现率引起的波动程度又远比法定准备率为小,因而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经常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其次,再贴现率作为一国基准利率,再贴现率制约和影响着全国的利率水平,其变动决定或影响着其他利率的变动,是其他利率赖以调整或变动的基础。
商业银行之所以要进行再贴现,一般是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发生短缺。
再贴现率低,商业银行取得资金成本较低,市场利率就会降低;反之,表示中央银行的资金供给趋紧,市场利率可能上升。
商业银行业务中,票据贴现的比例很大,越是发达国家越是如此。
再次,再贴现率作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参照标准,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利率体系中贷款利率最低的一种。
中央银行规定的再贴现率左右商业银行的筹资方向,实际上也就成为衡量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高低的标准之一。
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紧缩货币供应时,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来相应提高商业银行供应资金的成本,亦即减少其决定信用规模的准备金,从而使商业银行收缩其信贷规模以达到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如果一国经济衰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从中央银行借款,从而扩大放款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最后,再贴现率是唯一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利率,其他利息率则由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
尽管如此,中央银行在确定贴现率的时候也要视市场其他利息率的情况而定。
换句话讲,贴现率的高低并不是中央银行所能主观臆断的,而是随市场利息率变化而调整。
贴现率的高低变化是在向市场发出一种货币供求状况的信号,即其他利息率已经发生变化了,以便于各市场主体根据这一市场信号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
2.2再贴现率政策的局限性尽管再贴现率政策有上述的四个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第一,从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看,再贴现率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
首先,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贴现,或者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其次,增加对中央银行的压力。
如商业银行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这就增加了对中央银行的压力,从而削弱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再次,再贴现率高低有一定限度,而在经济繁荣或经济萧条时期,再贴现率无论高低,都无法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这也使中央银行难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从对利率的影响看,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水平。
即使影响利率水平,也必须具备两个假定条件:一是中央银行能随时准备按其规定的再贴现率自由地提供贷款,以此来调整对商业银行的放款量;二是商业银行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利润,愿意从中央银行借款。
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利率,而利差足以弥补承担的风险和放款管理费用时,商业银行就向中央银行借款然后再放出去:当市场利率高于再贴现率的利差,不足以弥补上述费用时,商业银行就从市场上收回放款,并偿还其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才能支配市场利率。
第三,就其弹性而言,再贴现率政策是缺乏弹性的。
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或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再贴现率不随时调整,又不宜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因此,再贴现率政策的弹性是很小的。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贴现意识淡薄,导致再贴现市场发展缓慢。
再贴现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于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的态度及持有数量所占其资产比重大小。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企业生产效益低下,资金周转缓慢,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使银企关系日趋恶化。
基于此种原因,导致银行贴现意识淡薄,也导致再贴现市场发展缓慢。
2.3发挥再贴现率政策效应的基本途径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重视并加强再贴现率政策工具。
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各具不同的功能,各有不同的调控方式,也有其各自不同的局限性。
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调控,共同实现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目标。
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票据市场发展与再贴现率政策发挥作用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社会商业信用票据化。
当前在培育和发展票据市场时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正确引导企业使用商业汇票。
中央银行可选择部分实力较强、信誉较高的企业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并实行这类汇票贴现和再贴现的政策倾斜,促进商业汇票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票据承兑授信业务的管理方式,在注重风险的同时,扩大基层行的贴现自主权,对经营条件较好的基层行适当扩大贴现比例,对一些资信较高的企业,适当放宽审批程序,鼓励企业实行商业汇票结算方式,并自觉克服要求企业缴存高额承兑保证金的违规操作行为,保证企业在使用商业汇票时能及时地通过贴现取得资金。
再次,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放宽再贴现的票据限制和范围限制,适度扩大再贴现的比例,规范再贴现的操作程序,保证商业银行在贴现市场上获得融资,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实现再贴现对票据市场发展的逆向激励作用。
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再贴现率政策的各项功能。
实现金融监管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发展再贴现业务与实现这一目标有其方向和途径上的一致性。
结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再贴现业务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和逐步加快发展的阶段,再贴现率政策在我国金融宏观间接调控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所以,进一步全面发挥再贴现率政策的各项功能已成为正确运用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来推进金融宏观间接调控的当务之急。
因此,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的中央银行,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重视并加强再贴现率政策工具;正确认识和处理票据市场发展与再贴现率政策发挥作用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社会商业信用票据化;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再贴现率政策的各项功能。
这样,再贴现率政策各项功能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1]伏成金.再贴现政策有效发挥功能的四大难点[J].《河北金融》1996.12[2]张国良.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J].《辽宁经济》1999.6[3]杨大楷,叶小莲,杨晔.中国再贴现政策研究[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0.2[4]曹永华.我国再贴现政策效应[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4[5]王平喜.再贴现政策的调节机制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济南金融》2003.12[6]阮小莉.剖析我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7]熊立南.浅析我国的再贴现业务[J].《经营管理者》2009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