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溏中医辨证
大便粘马桶怎样辨证?
大便粘马桶怎样辨证?大便粘马桶怎样辨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解大便也由过去的蹲粪坑、蹲茅厕换成了蹲便盆、坐马桶。
一些人患了肠道疾病就医时就出现了″大便粘马桶″、″粘便盆″的诉说,有的甚至成了就诊时的主诉。
中医在诊治这类病人时就必须把这一新的问题纳入辨证论治之中,这里谈谈个人对此问题的临床辨证方法。
大便粘马桶、便盆,多属便溏或腹泻所致。
所谓便溏是指大便不成形,形似溏泥,俗称薄粪。
便溏与腹泻不同,一般排便次数可不增多,也可次数稍有增多;大便排泄不畅,或有排不尽的感受,大便粘滞不爽,粘在马桶、便盆内壁上一次放水不易冲走。
腹泻则是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甚至更多,大便稀薄(容易粘马桶)或者粪水样(一般不粘马桶)。
两者可单独出现,有时也可交替发生,也可是其它疾病的一个症状。
大便粘马桶、便盆单独出现的基本病机多为脾虚湿盛,具体辨证还需辨寒热虚实:寒证、虚证:一般无特殊臭味,质清稀、颜色淡,虽粘在马桶或便盆上无需手动多冲两次水也容易冲掉,吃油腻食物后粘滞较为明显,但仍容易冲掉,通常无腹痛或隐痛,其它可见面色萎黄、乏力、腹胀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
脉沉、细、弱。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运湿,方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类。
湿热证、实证:一般有明显臭味,质粘腻不爽、颜色黄或黄褐色,粘着在马桶、便盆上需手动清洗刷配合冲水才能清理干净,吃油腻食物后更为粘滞,或有腹痛拒按,便后痛减、口渴喜饮。
舌红,苔白厚或黄腻。
脉弦数或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香连丸、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之类。
若出现于其它疾病,则主要根据原发疾病的的标本缓急辨证论治,或于主治方中辨证加药也可。
若较长时间便溏、腹泻,大便粘马桶,西医诊断则考虑慢性结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等疾患;若兼有便血,既便溏、腹泻,便粘马桶,又排便不爽甚至障碍不通畅,则考虑结肠Ca的可能,应及时做电子肠镜检查,以防漏诊、误诊延误患者治疗。
有些人大便虽然粘马桶,但大便成形,排便次数也正常,则属正常情况,不必用药,只需一个勤字便可。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
01、阳黄与阴黄的鉴别?加急黄。
阳黄为湿热蕴蒸所致;急黄为热毒壅盛,内陷心包所致;阴黄为寒湿困脾,阳气不宣所致。
在病性上,阳黄、急黄为实热证,阴黄为虚寒证。
在病势上,急黄病程短,最为凶险;阳黄病情较急,病程较短;阴黄病势较缓,病程较长。
在颜色上,急黄其色如金;阳黄其色鲜明,阴黄色泽晦暗或如烟熏,且三者的伴随症状也有所不同。
02、眩晕与中风的鉴别诊断?眩晕仅是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以仆倒。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者不经昏仆,仅以喎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03、眩晕与厥证鉴别?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眩晕仆倒的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04、眩晕与痫证鉴别?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05、中风与口僻鉴别?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
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06、中风与厥证鉴别?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07、中风与痉证鉴别?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
脾胃虚弱的中医辨证论治要点是什么
脾胃虚弱的中医辨证论治要点是什么脾胃虚弱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证候之一,它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想有效地治疗脾胃虚弱,准确的辨证论治是关键。
那么,脾胃虚弱的中医辨证论治要点究竟有哪些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脾胃虚弱的常见症状。
脾胃虚弱的患者常常会感到食欲不振,即使面对平时喜欢的食物也没有胃口。
进食后容易出现胃脘胀满、腹部隐痛等不适,这种疼痛通常是隐隐作痛,时轻时重。
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
大便方面,多表现为大便稀溏,容易腹泻,且排便次数增多。
此外,患者往往面色萎黄,精神疲倦,肢体乏力,容易感到气短、懒言。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必不可少的。
望诊时,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
脾胃虚弱的患者面色多无华,呈现出萎黄或苍白的颜色。
舌苔一般是薄白的,舌体可能略显胖大,边缘有齿痕。
闻诊方面,要留意患者的口气,脾胃虚弱者口气通常不重,但若伴有食积,则可能会有酸腐气味。
问诊则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二便情况、身体的疲劳感以及情绪状态等。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象和按压腹部来判断。
脾胃虚弱者的脉象多为缓弱或细弱,按压腹部时会感到柔软,没有明显的压痛,但可能会有轻微的胀满感。
从病因病机方面来看,脾胃虚弱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
饮食不节是常见的因素之一,如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或者饮食没有规律,饥饱无常,都会损伤脾胃。
劳倦过度也是原因之一,长期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过度,导致身体消耗过大,脾胃之气受损。
情志失调,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此外,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等也可能导致脾胃虚弱。
在辨证论治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型论治。
常见的分型有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和胃阴虚等。
脾气虚是脾胃虚弱中较为常见的类型。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等。
治疗上应以益气健脾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
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证型: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证型: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如水而势急但临床上所见泄泻,往往时急时缓,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
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分类1.以发病脏腑分类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2.以泄泻的症状分类和定名——飧泄(泻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浊)、鹜泄(澄澈清冷)、濡泄(泻下水多者)、滑泄(久泻不禁者)3.以发病的病因分类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历史沿革1.《内经》认为其病因有外感与风、寒、湿、热之不同,并夏季多发。
其发病与饮食失调、气候失宜有密切关系。
病位在大、小肠因于风——“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于寒——“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举痛论》)因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因于湿——“湿盛成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泄泻有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剂:寒利——葛根汤;热利——葛根芩连汤;实滞——大承气汤;虚利——四逆汤。
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4.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对病因病机、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确的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之气为最”。
“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中医辨证——精选推荐
中医辨证脏腑辨证概念: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理功能、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综合分析,从⽽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即病性的⼀种辨证⽅法。
以脏腑病位为纲,对疾病进⾏辨证。
基本⽅法及⽬的:1. ⾸先根据脏腑的病理特点及病变范围确定其脏腑病位。
2. 根据⼋纲、⽓⾎津液、病因辨证,确定脏腑病变的病理性质。
3. 根据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兼病。
适⽤范围:主要适⽤于内伤杂病。
第⼀节辨⼼病证候⼼的⽣理病理:主⾎脉:⼼痛,⼼悸,怔忡,脉结代主神明:失眠多梦,健忘,⼼烦,狂躁昏谵⾆—— ⼝⾆⽣疮出现以上主症,应⾸先考虑⼼的病变。
⼀、⼼⽓虚证【概念】⼼⽓虚证是指由于⼼⽓不⾜、⿎动⽆⼒,⾎⾏不畅、失于充养的证候。
【病因病机】1.素体久虚;2.久病失养,3.年⾼脏⽓衰弱。
【临床表现】⼼悸,胸闷 + ⽓虚证(乏⼒、⽓短、⾃汗、动则加剧,⾆淡,脉虚)本证以⼼悸胸闷及⽓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补益⼼⽓;处⽅:养⼼汤加减《证治准绳》⼆、⼼阳虚证【概念】⼼阳虚证是由于⼼阳虚衰,⿎动⽆⼒,虚寒内⽣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1.常由⼼⽓虚进⼀步发展⽽来;2.他脏波及⼼阳⽽成。
【临床表现】⼼悸,怔忡,胸闷或痛 +阳虚(畏冷肢凉,⾯唇青紫,⾃汗,⽓短,⾆淡胖或紫暗,苔⽩滑,脉弱、结、代)以⼼悸、胸闷或痛及阳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温通⼼阳;处⽅:保元汤加减《博爱⼼鉴》⾁桂,⼈参,黄芪,⽣姜,⽢草三、⼼阳暴脱证【概念】⼼阳暴脱证是指⼼阳衰极,阳⽓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1.常是⼼阳虚证进⼀步发展的结果,2.因寒邪暴伤⼼阳,3.痰瘀阻塞⼼窍所致者,4.失⾎伤津,⽓⽆所依。
【临床表现】在⼼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苍⽩,或⼼痛剧烈、⼝唇青紫、脉微欲绝、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本证以⼼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现为诊断依据。
治法:益⽓回阳,救逆固脱;处⽅:参附汤或独参汤加减附:⼼⽓虚、⼼阳虚、⼼阳暴脱三证的鉴别⼼⽓虚,⼼阳虚,⼼阳暴脱三证鉴别表证候相同点不同点⼼⽓虚⼼悸怔忡,胸闷⽓短,活动后加重,⾃汗⾯⾊淡⽩或⽩,⾆淡苔⽩,脉虚⼼阳虚畏寒肢冷,⼼痛,⾯⾊⽩或晦暗,⾆淡胖苔⽩滑,脉微细⼼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苍⽩,⼝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中医辨证鉴别要点
中医辨证鉴别要点展开全文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表证和里证鉴别要点:主要审查寒热、舌象、脉象。
鉴别项寒热舌象脉象表证发热恶寒并重舌苔少变化脉浮里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舌苔多变化脉沉寒证和热证鉴别要点:主要审查寒热、渴否、二便、舌象、脉象。
鉴别项寒证热证寒热恶寒喜热恶热喜冷口渴不渴渴喜冷饮面色白红赤四肢冷热二便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象舌淡,苔白腻舌红,苔黄脉象迟或紧数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同一症状,多有虚实之分。
鉴别项虚证实证气肺气虚气喘息短,自汗言语无力肺气实胸痞头眩,痰多气壅不得卧中气虚四末微冷,腹胀时减,痛而喜按不欲食,便溏泻胃气实中满,嘈杂,懊憹嗳腐吞酸,呕吐呃逆肠气实腹胀满,绕脐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赤白,潮热谵语元气虚多虚阳上浮,颧嫩红带白,耳鸣虚聋,头晕心跳,或两手发战,或气不接续肝气实头痛目眩血血虚唇淡面白,心烦不寐,精神衰弱,津液不足,夜热盗汗,筋惕肉瞤,甚则手足瘛疭血瘀特点:痛处不移或大便色黑腠理:局部青肿疼痛经络:身痛筋挛上焦:胸膈肩膊刺痛中焦:脘腹窜痛下焦:小腹胀满刺痛五脏心虚多悲心实神志失常,喜笑不休肝虚目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善恐肝实两胁少腹痛,多怒脾虚四肢不用,饮食不化,腹痞满,善忧脾实腹胀满便秘,身肿肺虚少气息微皮毛不泽肺实气逆喘咳肾虚头昏眼花,腰酸痿厥,大便虚秘小便失禁或不通遗精,五更泄泻肾实下焦壅闭,或痛或胀阴证和阳证鉴别要点:需从望、闻、问、切诸方面逐一比较。
鉴别项阴证阳证望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萎蘼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滑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闻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叫骂问大便气腥臭,饮食减少,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恶食,口干,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切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象沉微细涩迟弱无力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脉象浮洪数大滑实而有力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鉴别诊断。
中医辨证治疗泄泻病
中医辨证治疗泄泻病发表时间:2009-08-03T17:33:12.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刘忠孝 (海伦市中医院黑龙江海伦 152300) [导读] 泄泻是指凡外感淫邪,内伤情志,饮食所伤,损及胃肠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14-02【关键词】泄泻辨证治疗泄泻是指凡外感淫邪,内伤情志,饮食所伤,损及胃肠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日数十行等症,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而直下者称为泻。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尤以婴幼儿最为多发。
1 病机分析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因素,导致“湿”胜,出现腹泻;或多种原因的作用,但脾胃功能障碍是主要的。
1.1 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引发泄泻,外邪致泻,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尤以湿邪最为多见。
1.2 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
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引发泄泻。
1.3 情志失调情志所伤,五脏功能失调,尤其脾胃损伤为最。
一般多因脾胃易受肝气侮逆,侮则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作泄泻,这种原因不能忽视。
1.4 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一降一升,主宰消化吸收,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1.5 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衰,肾之阳气不足,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助脾胃以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盖肾主大小二便,又司开阖。
大便之能开能闭者,肾操权也。
2 辨证要点辨缓急轻重,急性泄泻(暴泻)发病急骤,病程较短,常以湿盛为主;慢性泄泻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每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常以脾虚为主或久病及肾。
中医内科学——泄泻.
6/26/2019
中医内科学
21
一、实 证 腹泻的病因以湿为主,主脏在肠胃。胃中积湿不
化,挟糟粕并趋大肠,则为大便不实而泻下,故《内经》上
说:“湿胜则濡泻”。湿为阴邪,性偏于寒,主证为腹内隐
痛,或作水声,泻下稀薄,或如鸭溏,小便短少不黄,舌苔
白腻,脉象濡缓。治宜温化渗利,用胃苓汤加减,处方如苍
术、厚朴、陈皮、枳壳、茯苓、车前、泽泻、砂蔻仁。湿重
泄泻的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1、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再根据寒 湿和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夹 有表邪者,佐以疏解;夹有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伤食 者,佐以消导。
2、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因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 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中气下陷者,宜升提。久泄 不止者,宜固涩。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久 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阴液。若病情处于虚寒热兼夹 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
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或情志 等因素诱发。
6/26/2019
中医内科学
7
(二)、病证鉴别 1、泄泻与痢疾
不同
相同
泄泻
大便次数增加,粪质 稀溏,甚则如水样,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 或完谷不化为主症。 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便 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6/26/2019
中医内科学
5、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 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6/26/2019
中医内科学
10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 利者,多属实证;
中医辨证论治案例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案例分析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它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深入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应用。
案例一:患者李某,女,35 岁,自述近半年来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时多时少,伴有经行腹痛,乳房胀痛。
平素心情烦躁,容易发怒,睡眠不佳,多梦易醒,口干口苦,大便干结。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辨证:肝郁化火,冲任失调。
分析:患者平素心情烦躁,容易发怒,为肝气郁结之象。
肝郁日久化火,故见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冲任隶属于肝肾,肝郁化火,扰动冲任,故见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失常,经行腹痛,乳房胀痛。
治疗原则:疏肝泻火,调理冲任。
处方用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栀子清肝泻火;柴胡、白芍、当归、薄荷疏肝养血;茯苓、白术健脾祛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同时,嘱咐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忧思,规律作息,饮食清淡。
复诊:患者服药一个疗程后,心情好转,睡眠改善,月经周期逐渐规律,经量正常,腹痛及乳房胀痛减轻。
舌象脉象趋于正常,原方稍作调整,继续巩固治疗。
案例二:患者王某,男,50 岁,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 2 年,加重 1 周。
疼痛多在餐后发作,伴有胃胀、嗳气、反酸,食欲减退,身体困倦,四肢乏力,大便溏薄。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中医辨证:脾胃虚弱,湿阻中焦。
分析:患者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加之身体困倦,四肢乏力,为脾胃虚弱之征。
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中焦,故见胃胀、嗳气、反酸、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处方用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理气和胃,化湿止呕。
同时,建议患者饮食有节,忌生冷油腻,避免过度劳累。
复诊:患者服药后,胃脘疼痛明显减轻,胃胀、嗳气等症状缓解,食欲增加,大便成形。
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腹泻中医术语称为泄泻。
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泄泻的病机特点是脾虚湿盛,肠道功能失司。
外邪致泻以湿邪最为重要,其他诸多邪气需与湿邪兼夹,方易成泻;内因则以脾虚最为关键。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气味略腥属于寒湿为患;大便或稀或溏,其色黄褐,气味臭秽,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属于湿热为患;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属于伤食积滞;大便溏稠,夹有白色黏冻属于痰湿壅盛;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无腥臭属于虚寒之证。
寒湿内盛证候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常用药:藿香、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
加减:1.若表寒重者,可加荆芥、防风疏风散寒;2.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用纯阳正气丸温中散寒,理气化湿。
3.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改用胃苓汤健脾行气祛湿。
湿热伤中证候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车前草、苦参。
加减:夹食滞——加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大便欠爽,腹中痞满作痛甚——加木香、大腹皮、枳壳等以宽肠理气;湿邪偏重,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加藿香、厚朴、茯苓、猪苓、泽泻健脾祛湿,或合平胃散;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表里同治,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食滞肠胃证候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实。
大便粘中医辩证治疗方案
一、病因病机1.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湿邪内生,导致大便粘稠。
2. 湿邪内阻:湿邪侵入人体,困阻脾胃,影响运化功能,湿浊下注,形成大便粘稠。
3. 湿热蕴结:湿邪与热邪相合,蕴结于脾胃,湿热下注,导致大便粘稠。
二、中医辩证治疗方案1. 脾胃虚弱证症状:大便粘稠,稀溏,食欲不振,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1)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
(2)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2. 湿邪内阻证症状:大便粘稠,便溏,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肢体沉重,舌淡苔白腻,脉濡。
治法:健脾除湿,通便止泻。
方药:(1)平胃散加减: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2)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白术、茯苓、炙甘草。
3. 湿热蕴结证症状:大便粘稠,便溏,腹痛,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便止泻。
方药:(1)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黄芩、半夏、陈皮、甘草、茯苓、枳实、竹茹。
(2)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炙甘草。
三、生活调摄1. 调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红薯、芹菜等。
2. 适当运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3.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恢复。
4. 休息充足: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脾胃功能恢复。
四、预后与预防1. 预后:经过合理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可得到缓解,预后良好。
2. 预防:加强饮食、生活调摄,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
总之,大便粘稠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案应结合病因病机,辨证施治。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调整生活方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中医如何诊治脾虚所致的便溏
中医如何诊治脾虚所致的便溏便溏,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大便不成形,稀溏,甚至伴有腹泻。
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是导致便溏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治脾虚所致的便溏呢?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
所谓运化,就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这些营养物质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当脾气虚弱时,运化功能失常,水谷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水湿内生,下注肠道,就会导致便溏。
从症状上来看,脾虚所致的便溏患者往往还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表现。
此外,由于脾与胃相表里,脾虚时常会影响到胃的功能,出现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等症状。
中医诊断脾虚所致的便溏,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舌象和脉象。
望诊时,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形体等,如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等,可能提示脾虚。
闻诊方面,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了解其气息的强弱、有无异常声音。
问诊则着重询问患者的饮食、大便情况、身体的感觉等。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脾虚便溏患者的脉象多为缓弱,触诊时腹部可能有胀满、柔软等感觉。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脾虚的不同类型和兼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脾虚类型有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等。
脾气虚所致的便溏,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
这四味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之功。
脾阳虚所致的便溏,除了有便溏的症状外,还伴有畏寒肢冷、腹中冷痛等表现。
治疗上以温阳健脾为主,常用的方剂有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组成。
干姜温中散寒,与人参、白术、甘草相配,能温补脾阳,恢复脾的运化功能。
对于脾不统血导致的便溏,常伴有便血、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
治疗以健脾摄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组成。
方中黄芪、白术、人参等健脾益气,当归补血,龙眼肉、酸枣仁等养血安神,木香理气醒脾,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摄血止血之效。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治法 : 健脾止泻 , 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物 , 以健脾理气
化湿。
方药 : 加味参苓 白术散 , 党参 1 炒 白术 5g茯苓 1 、 0 、 0g
怀 山药 1 - 薏苡仁 1 、 白扁豆 1 、 0g炒 , Og 炒 0g 陈皮 3g砂仁 5g 、 、
乌梅 1 、 0g炙甘草 1 。如见久泻不止 , 0g 加赤石脂 5g以固肠止
3 评 判 标 准
茯苓 1 、 0g黄连 3 、 半夏 5g 陈皮 5g g 、 。如腹痛 较剧 及气胀者 , 用大黄粉 , 以助通便。2 0例。
22 风寒 泻 . 泄 泻清稀 , 甚则 如水样 , 闷食少 , 脘 腹痛 肠 鸣。或兼外感风寒 , 则恶寒 、 发热、 头痛 、 肢体酸痛 , 舌苔 白或 白 腻, 脉濡缓 , 指纹淡红。
深黄而臭 , 或见少许黏液 , 腹部时感疼痛 , 食欲不振 , 肢体倦怠 ,
发热或不发热 , 口渴 , 小便短黄 , 舌苔 黄腻 , 脉滑数 , 指纹紫 。 治法 : 清热利湿 , 主要采用清利药物 , 以解表清热利湿 。
【】 刘耀东 , 1 l 王敬华 , 丽萍 , . 孙 等 浅谈脾 胃与脑 中风 的关系叨. 光明 中
小儿腹泻属 中医学“ 泻” 泄 的范畴 , 是儿科 常见 的消化道疾
病, 以排便次数增多 , 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 , 至泻 出如水样为 甚
泻; 腹痛加木香 5g 理气止 痛 ; 而无夹杂积滞者 , 大便稀或完谷
不化者 , 加干姜 以温 中散寒。2 例 。 8 25 脾肾 阳虚 . 证见久泻 不止 , 食入 即泻 , 质清稀 , 粪 完 谷不化 , 或见脱肛 , 形寒肢 冷 , 面色 白 , 精神萎靡 , 睡时露睛 , 舌 淡苔 白, 脉细弱 , 指纹淡 。 治法 : 温补脾肾 , 固涩止泻 。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35快乐养生 2019.08传统养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上海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 徐伟祥慢性腹泻多由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克隆恩病、放射性肠炎等原因引起。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大便不能成形或次数增多,餐后马上需要排便,正是脾虚丧失运化功能的表现。
若是大便溏烂,并夹有不消化食物,又伴有疲乏无力,舌边有齿印等症,即是脾虚泄泻,在治疗方面要运用健脾止泻的方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如炒白术、茯苓、焦山楂、焦六曲等药,并配用涩肠的石榴皮、五倍子等。
但是,慢性腹泻还有其他类型或兼夹症状,又需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例如,长时间腹泻,晨起即需大便,甚至急促难忍,或伴有畏寒肢冷,是脾肾两虚型腹泻,需运用健脾温肾的方法,方用四神丸加味,如补骨脂、肉豆寇、吴茱萸等。
精神紧张而腹痛腹泻是肝气乘脾,治疗上用疏肝健脾的方法,方用痛泻药方加减,如白术、白芍、陈皮、防风、青皮等。
另外,若是兼有口腻,舌苔厚腻,是为脾虚盛湿,常用健脾渗湿的方法,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如藿香、苍术、茯苓、白术等。
大便中伴有黏冻脓血,是为兼有湿热,常用清化湿热的方法,方用白头翁汤加减,如黄连、黄柏、白头翁、苦参等;伴有肠鸣、腹痛,可加木香、芍药、香附等理气止痛的药;伴有里急后重,可加葛根、黄苓、黄连等涩肠止泻的药。
慢性腹泻患者平时饮食以易消化、少纤维、富有营养的为主,并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摘自《上海老年报》)王夫人厥心痛未治而愈⊙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胡献国《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中写道:王夫人悲女哭弟,又为宝玉耽(担)忧。
如此连三接二,那里搁得住,便有些心口疼痛起来。
又因贾政外放,宝玉病着,林黛玉又“魂归离恨天”,诸事缠绕,“更加心痛难禁”。
像王夫人这种“心口疼痛”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心绞痛,中医名厥心痛、猝心痛。
心绞痛的典型症状是胸痛,位于胸骨后上中段或心前区,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左颈部,疼痛多为绞痛并有压迫感或窒息感,或为针刺痛、刀割样痛,疼痛一般仅3~5分钟,常伴面色苍白,重者出冷汗,呼吸困难,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内缓解。
中医辨证论治
感冒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咳嗽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三拗汤..麻. 杏甘草桑杏汤中香豆豉,沙参梨皮贝栀施干咳鼻燥兼身热,清宣凉润燥能医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哮病
喘证
肺痈
肺痨
肺胀
心悸
胸痹
不寐
胃痛
呕吐
腹痛
泄泻
痢疾
便秘
胁痛
黄疸
积聚
头痛
臌胀
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腹刺痛,面颈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大便黑,面
黯舌脉:舌紫红或紫斑。
脉细涩
眩晕
中风
肌肤麻木,口眼斜,言语塞涩,或半身不遂,无神志障碍痰多便秘,
瘿病
水肿
淋证
郁证
消渴
痿证
内伤发热
痹证
痉证
癃闭
阳痿
水痘
小儿泄泻
肠痈
产后发热:
肺炎喘嗽
痫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病
痄腮
腰痛
蛇串疮
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便溏中医辨证
【鉴别】(常见证候)水饮内停大便溏:大便稀薄如水样,伴腹中肠鸣,有振水声,或口渴不欲饮,口中涎唾,呕恶,舌淡红苔滑,脉弦滑。
脾胃气虚大便溏:大便稀薄不成形,食后即欲大便,脘腹痞满,纳可,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中气下陷大便溏:大便稀薄,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弱。
肾阳衰微大便溏:大便稀薄,白,脉沉细。
(鉴别分析)或有下坠不舒感,兼见面色觥白,气短语怯,脱肛甚时下利清谷,畏寒肢冷,汗出,小便清长,舌淡苔水饮内停大便溏:水液的饮入、输布、排泄的代谢过程,由肺脾肾三脏共同完成。
而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失气化,则水液代谢障碍,失于敷布,不能营养五脏六腑,而咸水饮留滞胃肠,顺势趋下而致便谐。
(索阉·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明阳,撰度以为常也。
”病属本虚标实,肺脾肾虚弱,功能失调为本,水饮中阻为标,以标为主,治宜化饮和胃,方选苓桂术甘汤。
脾胃气虚大便溏与中气下蹈大便搪: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主升则清阳发腠理,实五脏,胃主降则浊阴下肠遭,通六腑。
脾胃乃
气机升降之枢纽,关系到气血、阴阳、津藏、水谷精微的敷布与代谢。
而脾胃之气又称为中气,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致水湿内停而下利肠道则便溏。
因此,脾胃虚弱大便溏与中气下陷大便搪临床表现相近,除大便稀薄外,常见疲倦乏力,少气懒言之症。
而中气下陷大便塘又兼见大便下坠不畅,脱肛,四肢欠温等症,可资鉴别。
(夏枢·口同):“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腑为之苦鸣。
”前者治以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丸,后者治以朴中益气,方选补中益气丸。
肾阳衰徽大便溏: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气化,又司二阴。
因此,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不能气化水藏,温煦脾阳,充养后天,厚肠道,司二阴,故见大便稀薄,甚则完谷不化,下利清谷,较之脾胃虚弱大便溏,病位深,病情重。
治以温肾健脾为主,方选四神丸合理中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