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 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

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

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第五节 土地承载力评价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第五节  土地承载力评价

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
• 1.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 2.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 3.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农业生态区法(AEZ)
1 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
• 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资源及耕地资 源 • 气候资源清查→光温生产力图,光温水生 产力图 • 土壤资源清查→土壤资源图
第六章 土地资源评价
第五节 土地承载力评价
一·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含义及其研究 意义 二·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思路 三·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估算的流程
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人地关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 史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全球性问 题日益突出,各国的科学家和政治家都在为 这些问题的缓解而做不懈的努力。
的食物; • ②土地能够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是因为土地具有生 物生 产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其生产力不同,相 同类型的 土地生产不同生物产品的能力也不同; • ③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是有限的; • 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口,其食物结构及生活方 式不 同,对土地的需求利用不同,但对最低热量和 蛋白质的 生理需求是一致的,并且是可比的。
土地承载力研究实质
• • • • 人口
↙ ↗ 食物 → ↘ ↖ ← 资源(土地)
年1月6日是中国13亿人口日
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现场人潮涌动
一·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含义及其 研究意义
•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含义
•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是“在一定 生产条件下土地 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 承载的人口限度。” • 这一定义指明了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及其之间 的关系。 这四个要 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 人口的生活水平和

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利用优化

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利用优化

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利用优化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

因此,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承载力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承载力评价和土地利用优化两方面来探讨城市土地问题。

一、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城市土地承载力是指城市土地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时间段内所能承受的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压力的能力。

通过承载力评价,可以了解城市土地的使用状况,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人口承载力评价: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口承载力评价是指城市土地可供人口生活和发展的能力。

评价人口承载力时需要考虑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居住条件、就业机会等因素。

2.经济承载力评价:经济承载力评价是指城市土地可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

评价经济承载力时需要考虑土地利用的效益、产业结构、市场容量等因素。

3.社会承载力评价:社会承载力评价是指城市土地可支撑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能力。

评价社会承载力时需要考虑教育、医疗、文化、安全等社会发展的要素。

4.环境承载力评价: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城市土地可容纳的环境压力的能力。

评价环境承载力时需要考虑城市的生态环境、污染排放、自然资源消耗等因素。

二、土地利用优化土地利用优化是根据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结果,通过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合理调整土地用途:通过合理调整土地用途,将土地用于最有利于城市发展的领域,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例如,将低效用地转化为高效用地,将农田利用于城市建设等。

2.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是指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更多需求的满足。

可以通过加强土地综合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降低土地浪费。

3.保护自然资源:加强对农田、水资源、森林和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减少土地的非农化,保持土地的生态功能。

4.制定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土地管理,减少土地扰动,遏制乱占耕地、破坏农田和占用生态用地等问题。

通过上述土地利用优化措施,可以实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域的土地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潜在产出所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人口数量的能力。

其研究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耕地日趋减少的尖锐矛盾而发展起来的,可作为制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农业布局、人口政策等的依据。

估算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必须以土地生产潜力研究为基础。

目前一般作法是扣除非农业用地后,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评定每一个土地单位对作物的适宜程度;再对所选定的各种作物进行产量分析,以确定特定条件下生产量最高的作物品种,再计算一定投入水平下该作物的产量;然后根据卡路里—蛋白质转换系数,求出各种作物的卡路里—蛋白质生产潜力。

把各土地单位的计算结果总合起来,得到一个区域的土地生产潜力。

再与一定生活水准下的卡路里—蛋白质人均需要量相对照,即可求出该区域的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陈诚土管031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粮食保障问题对世界的粮食保障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保障程度。

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人们的温饱解决程度和收入增加状况不断改善。

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仅用占世界9.6%的耕地(按实际面积),养活了占22%的人口,就贫困人口而言,其数量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96年的5800万,占乡村人口的比重降为5%,并正在继续降低。

关键词土地人口承载力;投入;管理经营;供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管理经营,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40%提高到发达国家的80%;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形成农村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品不但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这才是真正而全面地达到“高投入”水平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自身启动而真正进入一个“自身的”良性循环,从而高质量地、持续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的“质”的水平。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并进行可持续利用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含义。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地所能提供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和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这包括农田的耕作能力、城市用地的开发潜力、森林的生态功能等。

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必须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土地资源的养分含量、土壤肥力、水资源、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等都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例如,在农业领域,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需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水源的可利用性,以确定合理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耕作方式。

在城市用地规划中,需要评估土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以确定合适的建筑区位和土地利用方式。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还需要考虑人口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必须考虑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确定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资源配置。

同时,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还需要考虑经济的发展需求。

不同行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是不同的,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需要充分考虑各个行业的需求,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最后,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遵循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原则。

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评价和合理规划,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评价与综合承载力

土地资源评价与综合承载力

土地资源评价与综合承载力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价值和承载能力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评价和综合承载力两个角度来探讨土地资源的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使用效益、适宜利用方式和潜力大小。

在评价土地资源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质量、地形、水文、气候、生态、文化等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评价的目标是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最大化价值。

首先,土地质量是评价土地资源的重要指标。

土壤肥力、土地利用潜力和土地可利用率等都是评估土地质量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土地质量能够提供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土地地形和水文条件也对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产生影响。

陡坡土地和水湿地的利用潜力较低,而平原地区和河流沿岸土地具有较高的适宜利用程度。

水文条件对于农田排灌和生态水环境的维护同样重要,因此,在评价土地资源时需要考虑地形和水文因素。

另外,土地资源评价还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和生态因素。

不同气候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潜力存在差异。

例如,气候干燥的地区适宜发展旱作农业,而气候湿润的地区适宜发展水稻等水田农业。

生态因素则需要考虑土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土地资源评价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因素。

土地资源利用往往受制于人文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例如,古老村庄和历史遗址所在的土地往往受到保护和限制。

二、综合承载力综合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受和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综合承载力包括生态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三个方面。

生态承载力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持自身稳定和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能力。

例如,森林的生态承载力能够提供空气净化、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承载力评价方法探讨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承载力评价方法探讨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承载力评价方法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评价城市土地的承载力。

城市土地的承载力评价方法对于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承载力评价方法。

一、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概念与意义城市土地承载力是指城市土地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受和满足人口、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要求的能力。

它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帮助决策者科学地制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二、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方法的分类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主要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可行性。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建立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学模型和GIS技术等工具,对城市土地的承载力进行量化分析。

三、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1. 自然条件评价自然条件评价主要考虑土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自然条件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土地的适宜性和可行性。

例如,对于高山地区,由于地形陡峭、土壤贫瘠等因素,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而适合发展旅游业。

2. 社会条件评价社会条件评价主要考虑人口、经济、文化和社会服务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社会条件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土地的适宜性和可行性。

例如,对于人口密集的地区,由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发展,而适合发展商业和服务业。

四、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1. 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定量评价方法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应包括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指标,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各个方面要求。

例如,自然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土地类型、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等;社会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人口密度、就业机会和教育资源等;经济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GDP、税收和投资等。

服务于国土规划编制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服务于国土规划编制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服务于国土规划编制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我国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理论与方法还存在很多不足,评价指标层面与国土资源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之间存在空档。

因此,有必要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部署及国土规划要求,对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内涵、对象、内容等进行完善。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新内涵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为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

其中,“资源”主要包括淡水、土地、矿产、海洋、地质等重要自然资源。

“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环境。

资源承载力是指:评价区域自身天然具有的、不可流动的资源科学可供利用规模,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最大保障程度。

环境承载力是指:评价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负生态效应所能容纳或者自然消解的最大限度。

二、资源承载力评价思路及内容依据区域资源禀赋特征和可调入规模的稳定性,以及区域城镇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总体战略,科学确定重点资源的最大可供规模,并与合理需求规模进行对比,测算出最大可供保障程度,提出相关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等工程部署。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主要涉及农业、城镇化、工业3个方面。

1.农业(1)耕地资源承载力目的:体现“十二五”时期国家对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的战略需要。

技术思路:耕地资源需求规模=(区域总人口×450千克)/(区域耕地平均单产×合理的复种指数);区域耕地资源承载力=耕地资源可供给规模/耕地资源需求规模。

评价任务:主要是确定未来人口高峰值时期,充分考虑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及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非粮食用地需要,确定全国耕地资源的最低警戒规模,为制定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标准提供基础依据。

(2)农村生活空间承载力目的:促进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指标,体现“十二五”时期国家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提高农村生活空间利用效率的战略需要。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管理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日益减弱,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价和管理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成为了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区域土地资源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和对环境造成的容忍度。

简单来说,就是指一块土地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承载的人口和生产力。

而这个承载能力的大小与土地面积、土地肥力、气候、水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如何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在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1. 应用模型法。

将所研究的土地区域抽象成模型,并在模型中设定各种因素,例如经济水平、人口数量、环境状况等,从而进行量化分析。

2. SWOT分析法。

对土地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结合土地发展规划及环境保护等因素进行权衡。

3. 灰色系统理论法。

将各种不确定、模糊的因素进行模型化,然后由该理论所提出的相关理论模型,通过数据处理找出其内部规律,从而评估土地资源承载力。

4. 生态足迹法。

该方法主要是从生态角度出发,考察土地的生态保护能力,进而评估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一些工具进行综合评估,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和LCA(生命周期评价)等。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管理了解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不仅有助于经济和人口发展,更有助于环境的保护。

在具体的土地管理中,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 农业绿色发展。

采用有机农业和节约型农业模式,降低农业对土地、水资源的依赖,保护农业景观生态系统。

2. 建设城市绿地和生态廊道。

适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以增加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同时建设生态廊道,使城市与自然环境合理地结合。

3. 节约用水。

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不乱排放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积极组织群众节约用水。

4. 发展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和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必须要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做到可持续发展。

土地承载力评价

土地承载力评价

即按人均所 需的食物消 费量来预测 一定行政区 域内所能承 载的人口容 量。
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
(1)土地资源的数量 (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3)投入水平 (4)生活水平 (5)时间尺度
研究方法简介
AFZ法
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研究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的方法。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 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 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 植制度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 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 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 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
第五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概述土地人ຫໍສະໝຸດ 承载潜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 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 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 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 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 口数量。
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 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一定 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费 标准之比。
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 PSCL )的因素
PSCL=[P(e)×A]/N
P(e)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A为土地面积; N为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清查
土地资源物质生 产潜力计算
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计算和分析
气候资源清 查、土壤资 源清查、作 物种植制度 清查、土地 利用现状清 查等;
即要计算在 一定物质和 技术水平下 的物质生产 能力;
投入水平与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计算方式 (2)计算标准 (3)按行政区进行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和统计
人口承载潜力的区域分析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土地规划学

土地规划学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单选题1.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

(1分)(A) 是一项政府行为(B) 目标多维性(C) 是时点行为(D) 具有整体性参考答案:C2. 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_______。

(1分)(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C) 陆地和内陆水域(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参考答案:A3. 水库库容估算方法有_______、断面法和系数法。

(1分)(A) 降水入渗补给量法(B) 地形图法(C) 累加法(D) 调节量法参考答案:B4. 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

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林地覆盖率分别是_______。

(1分)(A) 90%和20%(B) 90%和30%(C) 70%和10%(D) 90%和10%参考答案:A5. 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

(1分)(A) 局部与整体(B) 现在和长远(C) 整体与局部(D) 并列参考答案:A6. 规划后评价是为_______服务的,是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分)(A) 计划(B) 协调(C) 控制(D) 决策参考答案:D7. 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

(1分)(A) 属于空间规划(B) 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C) 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D) 以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为基础参考答案:D8. 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一定区域内,针对某种土地用途,土地具有的潜在利用能力和生产能力,称为_______。

(1分)(A) 土地生产力(B) 土地生产潜力(C) 土地有效利用率(D)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参考答案:B9. 人口规模是45万的城市是_______。

(1分)(A) 特大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参考答案:D10. 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采用综合法时,要求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M)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之和(N)_______。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第 5 章 成果应用......................................... 13 5.1 应用方向......................................... 13 5.2 层级要求......................................... 13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是国家出台土地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也 是编制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空间规划的必要基础性工 作,可为规划方案的形成及合理性评判提供重要支撑。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基本任务是在区域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 环境本底调查等基础上,通过识别国土开发的资源环境短板要素,开 展综合限制性和适宜性评价,判定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状态,提出区域 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对策。
第 6 章 附 则........................................... 14 6.1 符合国家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 14 6.2 加强部门协调和公众参与 ........................... 14 6.3 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 14 6.4 本技术要求的解释 ................................. 14
土地综合承载力在设计指标体系和选择评价方法时,除了选取能 反映土地承载力的共性指标外,同时还应参照区域的性质、功能定位 与发展目标,充分考虑区域的特殊性。 2.4 层次性
5
第 2 章 评价原则
2.1 科学性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应当从实际出发,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的压
力和限制性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为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 2.2 协调性

土地资源评价 与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评价 与人口承载力
随着城镇化的深化推进,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面临大
城市人口持续膨胀与中小城市人口不断递增共同发生。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给城市带来诸如就业供给、环境保 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事业配套等方面的 较大压力。因此,为实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 协调发展,需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城市人 口承载力,确保全国各地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
岩溶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_王
少静(硕士)
摘要: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面积大,人地矛 盾突出,人民生活贫困。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应科学 地预测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本文以广 西百色市为例,运用“农业生态区域法”,结合适用于 岩溶地区土地生产潜力预测方法,对百色市土地生产潜 力进行估算和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 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岩溶地区;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 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力;百色市
人口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
最大人口数。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 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 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 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 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 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
力研究_哈斯巴根(硕士)
摘要: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城 市人口不断增加,已由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 市,城市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问题是呼和浩特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 问题之一,对农业政策与土地规划、人口政策 与计划生育,乃至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长远规 划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研究课题对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 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系统动力学, 发展战略对策, 呼和浩特市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控制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控制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控制研究土地资源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土地的资源承载力有限,如果不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和利用控制,就会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浪费,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因此,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控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对土地资源进行承载力评价,需要全面考虑土地的自然条件、地貌地质、气候和水资源等要素,以及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定量分析和综合评定,得出土地资源的容量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其次,土地资源利用控制是确保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

土地资源是国家财富,需要依法合规进行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控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使用分类管理、土地利用权制度和土地利用效益监测等方面。

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将土地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并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除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和利用控制,还需要重视土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工作。

土地保护是指通过制定土地保护政策、建立土地保护制度,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功能。

土地整治是指对土地利用中的违法行为和不合理现象进行整治和治理,提升土地利用的效益和质量。

在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控制的研究中,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

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学模型等工具可以提供数据支持和评价分析的依据。

同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经济学原理等可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过程中。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控制的研究,不仅是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也是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

通过科学的评价和控制,可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同时,还可以提升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

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

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基础设施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其中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评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旨在科学评估土地资源可用性和承载能力,有助于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

一、规划导向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需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导向确定评估指标和方法。

规划导向包括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是评估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依据。

二、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是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的关键,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生态功能等指标。

合理选择评估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数据采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

数据采集是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的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四、评估方法评估方法是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的核心,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模拟等。

不同的评估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规划需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可以提高评估结果的精准度和全面性。

五、环境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造成的影响。

评估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导致环境恶化。

六、社会参与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社会参与能够促进评估工作的公开透明,提高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七、风险评估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人为活动风险等方面。

评估风险可以帮助规划者全面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规划调整和风险防范工作。

八、资源整合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需要多种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政资源等。

资源整合能够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规划提供充分的支撑。

土地资源学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学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每公顷耕地生产热量/MJ 最高产 极高产 高产 较高产 中高产 中产 中低产
省市自治区
高投入水平 104254.17-125100 上海、浙江、广东、湖南 83404.17-104250 福建、湖北、海南、江西 62554.17-83400 江苏、广西、四川、北京、安徽 41704.17-62550 贵州、河南、山东 25024.17-41700 云南、天津、河北、山西、陕西 辽宁、甘肃、宁夏、新疆、青海 16684.17-25020 吉林、内蒙古、黑龙江 <12510 西藏
每公顷耕地生产热量/MJ 极高产 83404.17-104250 62554.17-83400 高产 较高产 41704.17-62550 中高产 25024.17-41700 中产 中低产 低产 16684.17-25020 12514.17-16680 <12510
省市自治区 中投入水平 上海、浙江、湖南、广东 福建、湖北、海南、江西、江苏 广西、四川、安徽、北京 贵州、河南、山东、云南 天津、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吉 林、新疆 宁夏、甘肃、黑龙江、青海 内蒙古、西藏
盈余
10个省,178万平方公里,占国 土面积的18.8%;3.54亿人,占 全国人口总数的28% 中投入 4个省,94.4万平方公里,占国 土面积的10%;2.37亿人,占全 辽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陕西、青海贵州、 国人口总数的18.7% 上海 山东、广东、甘肃、广西 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 江西、湖南、湖北、海南、四川、西藏、宁夏、新 疆 16个省,672.13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71.2%;6.74亿人,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5%
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状况
12个省,231.97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24.5%;4.39亿人,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9.8% 5个省,2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 面积的2.43%;1.54亿人,占全 低投入 国人口总数的14% 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 超载 陕西、甘肃、青海、广东、上海 临界 浙江、贵州、广西、云南、西藏 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 西、湖北、湖南、海南、四川、宁夏、新疆 13个省,435.79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46.2%;5.65亿人, 占全国人口 农田基本建设:修梯田、土地平整、排水等 2.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常规生产性投入 肥料、农药、良种、农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运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未来三个时段(2012 年、2015 年、2020 年)南华县的粮 食产量、人口数量及四种人均口粮标准下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3)比较预测人口数与预测土地人口承载力判断未来三个时段(2012 年、2015 年、2020 年)南华县土地人口承载力是否超载。
2.2、计算公式:
2.2.1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数据及计算过程
3.1、南华县 2004—2008 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表 3—1 南华县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
地区
粮食产量(单位:吨)
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年份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南华县 94619 94872 96719 98606 100259 23.55 23.69 23.83 23.93 23.95
2、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
2.1、计算内容:
(1)计算 2004—2008 年南华县土地人口承载力,即计算 2004—2008 年南华县在温饱 型(人均口粮 350kg)、宽裕型(人均口粮 400kg)、小康型(人均口粮 450kg)、富裕型 (人均口粮 550kg)四种人均口粮标准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3];判断现有人口规模是否超 载。
19.34
2007 28.17
24.65
21.92
19.72
2008 28.65
25.06
22.28
20.05
3.2 南华县的土地人口承载力预测 3.2.1 预测南华县的粮食产量及人口
2
把南华县 2004—2008 年的粮食产量输入灰色系统 GM(1,1)软件中进行计算预测, 得到 2011、2015、2020 年的预测粮食产量,如表 3—3 所示。
2.2.2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预测方法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预测方法是把前期 2004—2008 年的粮食总产量数据输入灰色系统模 型 GM(1,1)中预测未来 2012、2015、2020 年的粮食产量,然后把预测的粮食总产量数据 代入公式(2—1)后便得到了土地人口承载力[5]。
用人口数据和灰色系统模型预测未来的人口规模,把预测人口数与预测的土地人口承载 力比较,即可知道当地的人口是否超过土地人口承载力。
分析表 4—4 可以知道 2020 年南华县在人均口粮 350kg 的情况下土地人口承载力是 35.78 万人,预测的人口数目是 25.07 万人,土地人口承载力大于预测的人口数目,所以 2020 年南华县不会出现粮食危机。南华县在 2020 年温饱型(人均口粮 350kg)、宽裕型(人均 口粮 400kg)、小康型(人均口粮 450kg)、富裕型(人均口粮 550kg)均没有出现人口超 载现象,但是,在富裕型(人均口粮 550kg)的人口承载力与按人口数目预测的人口数接近。
3.3.2 、中期 2015 年南华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分析可知 2015 年南华在温饱型的情况下土地人口承载力是 32.63 万人,预测 2015 年南 华人口是 24.61 万人,南华将出现粮食过剩现象,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单产在不断增
3
加,人均消费口粮也在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向着小康型挺进,但是在富裕型的情况 下南华出现人口超载现象,因此南华应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使南华的社会经 济能够和谐健康稳定的发展。 3.3.3、远期 2020 年年南华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表 3—2 2004—2008 年南华县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四种人均口粮标准下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单位:万人)
地区 年份 350kg
400kg
450kg
550kg
2004 27.03
23.65
21.03
18.92
2005 27.11
23.72
21.08
18.97
南华县 2006 27.63
24.18
21.49
境内较大的河流有 19 条,其中长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水系合计径流面积为 815.69 km2, 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 1.549 亿 m3。红河流域元江水系合计径流面积 1499.90 km2,年平均地 表径流量为 2.848 亿 m3。全县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 4.397 亿 m3,县内全年地下水总量 9300 万 m3,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837.5mm。南华县干湿季分明,每年 5-10 月为雨季,平均降雨量 752.3mm,占年平均总降雨量 837.5mm 的 89%,其余月份为旱季。从总量上看南华县水资源 相对较丰富,但年内降雨不仅具有时间上集中,雨量集中的特点,而且兼有空间分布集中的 特点,通常水平分布是西南部偏多,东北部偏少,垂直分部规律是随着海拔的升高,雨量增 多。此外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降雨量的年际水平有所波动。另外,由于自然降水与农业 生产大量用水时上不一致,山区乡无骨干水利工程,从而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水,干旱缺水 仍然是制约南华经济发展,特别是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2]。
31.31
27.83
25.05
25.07
3.3、未来三个时段南华县土地人口承载力
3.3.1、近期 2011 年南华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分析表 3—4 可知 2011 年南华县在温饱型(350kg)的情况下土地人口承载力是 30.30 万人,预测 2011 年南华县人口约为 24.25 万人,所以 2011 年南华县不会出现粮食危机。随 着南华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消费口粮在不断提高,正向着宽裕型(400kg)、小康型 (450kg)、富裕型(550kg)迈进,在小康型、富裕型情况下南华县人口数出现超载,这可 能阻碍南华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南华县政府应该采取必要措施 提高土地人口承载力,这样可以保证南华县的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5、参考文献
[1] 南华县商务之窗.南华县商务局.南华县农业./aarticle /Sjdixiansw/201004/20100406852410.html,2010-04-02 [2]南华县人民政府.南华县基本概况[EB/OL]./Nav/county_intt ro.asp?CountyID=1913,2011-4-10. [3] 张 明 辉, 尹 琼 等 . 新 形 势 下 湖 南 省 土 地 人 口 承 载 力 研 究 [J]. 资 源 调 查 与 评 价 ,2006,23 (5):57-60. [4] 邱 元 锋 , 罗 金 耀 . 小 浪 底 库 区 垣 曲 县 土 地 人 口 承 载 力 研 究 [J]. 武 汉 大 学 学 报,2002,35(6):25-27. [5]姜忠军.GM(1,1)模型及其残差修正技术在土地承载力研究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 与实践,1995,(5):73-78.
地区 南华县
表 3—4 南华县 2011、2015、2020 年的人口数目
预测的人口数目(单位:万人)
2011 年 24.25
2015 年 24.61
2020 年 25.07
a -0.003686
b 23.5877
平均相 对误差 (%)
12.64
3.2.2 预测南华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把表 3—3 的数据代入公式 2—1,分别计算出未来 3 个时段 2011、2015、2020 年四种 人均口粮标准下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结果如表 3—5 所示。
土地人口承载力一般是用当地粮食总产量可养活的人口数量表示,具体公式为[4]:
1
F
M
m
(2—1)
式中,F 为土地人口承载力,M 为当地粮食总产量,m 为人均口粮标准,其取值有四种 标准,即温饱型(人均口粮 350kg)、宽裕型(人均口粮 400kg)、小康型(人均口粮 450kg)、 富裕型(人均口粮 550kg)。
4、结论
基于上文对南华县所需的粮食全部来自域内,分析计算结果后得出以下结论: (1)南华县 2004—2008 年在温饱型(人均口粮 350kg)、宽裕型(人均口粮 400kg) 状态下不会出现超载现象,但是南华县小康型(人均口粮 450kg)、富裕型(人均口粮 550kg) 情况下均超载。 (2)南华县 2011 年温饱型(人均口粮 350kg)的土地人口承载力为 30.30 万人,南华 县的预测人口为 24.25 万人,南华县不会出现人口超载;南华县 2015 年温饱型(人均口粮 350kg)的土地人口承载力为 32.63 万人,南华县的预测人口为 24.61 万人,人口不超载; 南华县 2020 年温饱型(人均口粮 350kg)的土地人口承载力为 35.87 万人,南华县的预测 人口为 25.07 万人,人口不超载。 (3)从整体看南华县全省在 2010 年、2015 年、2020 年在温饱型(人均口粮 350kg)、 宽裕型(人均口粮 400kg)状态下不会出现超载现象,但在富裕型(人均口粮 550kg)三种 情况下均超载。
地区
表 3—3 南华县 2011、2015、2020 年的粮食产量 预测的粮食产量(单位:吨)
2011 年
2015 年

2020 年
a
b
平均相 对误差 (%)
南华县 106053
114190
125244 -0.018481 92299.168 6.64
把南华县 2004—2008 年的人口输入灰色系统 GM(1,1)软件中进行计算预测,得到 2011、2015、2020 年的人口,如表 3—4 所示。
地区 南华县
表 3—4 四种人均口粮标准下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单位:万人)
四种人均口粮标准下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用人口预测
年份
350kg
400kg
450kg
550kg
的人口数目
2011
30.30
26.51
23.58
21.21
24.25
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