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兹伯格 双因素激励理论

合集下载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为了避免工会花了钱没有人在乎,造成浪费,俱乐部的一 部分费用要员工自己出,比如公司出80%,员工出20%。
另外,公司每年都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比如运动会、音乐会、 春节联欢会等,目的也是为了增进员工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程天纵担任中国惠普总裁期间,他曾经提 出过这样一个想法:希望公司能营造这样一个环境,让员工早 上起来就想往办公室跑,下班后不愿意回家——当然不是靠压 力,而是靠吸引力。他希望让员工感觉到公司是一个令人愉快 的地方,与同事们在一起是非常快乐的,因此就会不知不觉地 喜欢上班,喜欢跟大家在一起,喜欢留在公司。这种理念以及 相应的措施,确实起到了相应的效果,以致很多员工下班后宁 意跟同事们在一起,也不愿意回家。
通过这种比较轻松的方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在工作中 的合作就相当和谐,公司里的氛围非常好。这比整天口头上提 倡团队精神来得自然,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
对于白领员工为主的企业来说,要提倡创新就要营造一个 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大家友好相处,在愉快的工作环境中去 创造价值。
谢谢!
4、赫兹伯格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截然分 开是不妥的。
双因素理论值得我们借鉴, 但必须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
1、我们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 励因素。
2、当前,中国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工资 和奖金不仅仅是保健因素,如果运用得当,也表 现出显著的激励作用。
3、应注意激励深度问题。 4、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
工作的挑战性 成就
成长
责任

晋升 地位
褒奖
励 因

人际关系 公司政策 管理 公司的素质
上司的素质 工作环境

工作安全健因Fra bibliotek薪金个人生活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激励因素一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与伯纳德·莫斯纳、巴巴拉·斯奈德曼合著)、《工作与人性》(1966)、《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1976)。

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简介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简介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简介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

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双因素绩效理论

赫茨伯格双因素绩效理论

赫茨伯格双因素绩效理论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麦克利兰的理论一样,重点在于试图说服员工重视某些与工作有关绩效的原因。

它是目前最具争论性的激励理论之一,也许这是因为它具有两个独特的方面。

首先,这个理论强调一些工作因素能导致满意感,而另外一些则只能防止产生不满意感;其次,对工作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并非存在于单一的连续体中。

赫茨伯格通过考察一群会计师和工程师的工作满意感与生产率的关系,通过半有组织性的采访,他积累了影响这些人员对其工作感情的各种因素的资料,表明了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因素。

1、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

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

第二类因素是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

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

从某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外在因素主要取决于正式组织(例如薪水、公司政策和制度)。

只有公司承认高绩效时,它们才是相应的报酬。

而诸如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之类的内在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的内心活动,组织政策只能产生间接的影响。

例如,组织只有通过确定出色绩效的标准,才可能影响个人,使他们认为已经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尽管激励因素通常是与个人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感情相联系,但有时也涉及消极感情。

而保健因素却几乎与积极感情无关,只会带来精神沮丧、脱离组织、缺勤等结果。

下图阐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图所示,成就的出现在令人满意的工作经历中超过40%,而在令人不满意的工作经历中则少于10%。

赫茨伯格的理论认为,满意和不满意并非共存于单一的连续体中,而是截然分开的,这种双重的连续体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同时感到满意和不满意,它还暗示着工作条件和薪金等保健因素并不能影响人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而只能影响对工作的不满意的程度。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出自MBA智库百科()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目录1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3 关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争论4 双因素理论的价值5 双因素理论的缺陷[1]6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7 双因素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1]8 关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9 相关条目10 参与文献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Two-Factor Theory of Motivation)是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1959年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用于描述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以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基于他在研究“组织内动机”方面做出的研究,他提出了一种相对更加令人信服的理论,认为组织内有两种因素影响员工的激励:满足和挫折。

满足因素(satisfaction factors)是指那些对员工有激励作用的因素,比如工资、福利、工作条件、职位、职位的重要性以及认可。

如果这些因素改善了,员工的满意度也会提高,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绩效水平。

挫折因素(dissatisfaction factors)是指那些会对员工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比如工作压力、环境恶劣、技能缺乏、缺乏挑战和对上司权威的不满。

如果这些因素得不到改善,员工的满意度也会降低,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和绩效水平。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激励员工的最好方式是减少挫折因素,而不是增加满足因素。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组织想要激励员工,首先应该重点关注那些可能会挫败员工的因素,并着力解决。

随着挫折因素的减少,员工的满意度会随之提高,这最终会产生更好的工作绩效。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在现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以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积极性。

它还提醒组织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要重点关注挫折因素,而不是增加满足因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出自MBA智库百科()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目录1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3 关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争论4 双因素理论的价值5 双因素理论的缺陷[1]6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7 双因素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1]8 关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9 相关条目10 参与文献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改善之后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国内各教科书翻译为:不满意的对立面为没有不满意,等于是说没保健因素时不满意,有保健因素时也没有什么不满意;满意的对立面为没有满意,等于是说有激励因素时会感到满意,没有激励因素时也感不到满意。

逻辑混乱,且与赫茨伯格原意不符,显然是原翻译错误,而教科书又长期错误运用,所以特加以修改并加以说明。

欢迎有原文者提供原文资料并给予批评)。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

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曾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赫茨伯格最主要的成就,最初发表于1959年出版的《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在1966年出版的《工作与人性》一书中对1959年的论点从心理学角度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阐发,1968年他在《哈佛商务评论》(1~2月号)上发表了《再论如何激励职工》一文,从管理学角度再次探讨了该理论的内容。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简介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简介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简介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

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双因素理论(twofactortheory)亦称“激励—保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

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两种,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

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

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

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

保健因素的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和工作条件等。

这些因素都是工作以外的因素,如果满足这些因素,能消除不满情绪,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人们更积极的行为。

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责任感、晋升、发展等。

这些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可以使人产生很大的激励,若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像保健因素那样产生不满情绪。

双因素激励理论争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相似之处。

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

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

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这两点联系起来。

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

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

另外,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还证明,高度的工作满足不一定就产生高度的激励。

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不论是有关工作环境的因素或工作内容的因素,都可能产生激励作用,而不仅是使职工感到满足,这取决于环境和职工心理方面的许多条件。

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
调查发现:
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
内容方面的——激励因素。
使职工感到不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
作关系方面的——保健因素。
双因素激励理论
激励因素——让职工感到满意的往往是这5种 因素: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 保健因素——最容易导致职工不满的也有5种 因素是:良好的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良好的 上司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赫茨伯格的主要著作:
《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与伯纳德· 莫斯
纳、巴巴拉· 斯奈德曼合著 )
《工作与人性》 (1966)
《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1976)
赫茨伯格的主要成就:
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 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
19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同莫斯纳和斯奈 得德曼合作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目的是验证下 述假设:人类在工作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需求, 即作为动物要求避开和免除痛苦和作为人要求在 精神上不断发展、成长。 访问调查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1、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 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2、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 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双因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 1、激励生存理论 美国学者迈尔斯(S.myers)在赫茨伯格理论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激励生存理论。把人分成 激励型和生存型两类,认为不同类型的人对诸 因素的反映不同。 激励型——相信自我发展、对工作热忱 生存型——敏感、保守、对工作不感兴趣
双因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 三因素理论 我国学者俞文钊在1991年提出的,又 叫激励——去激励的连续带模式。认为 激励与去激励因素之间存在着保健因素 这一“中间过渡地带”。

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
保健因素
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
从某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外在因素主要取决于正式组织(例如薪水、公司政策和制度)。只有公司承认高绩效时,它们才是相应的报酬。而诸如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之类的内在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的内心活动,组织政策只能产生间接的影响。例如,组织只有通过确定出色绩效的标准,才可能影响个人,使他们认为已经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文化艺术竞争力方面,蓝皮书认为,2004-2008年,欧盟、日本、美国的文化竞争力稳居前三甲。中国由第5名上升到第4名,略高于英国和德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是欧盟,达到284处,其次为意大利(44处),中国(38处)居G20中的第3位。蓝皮书预测,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将来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一样,重点在于试图说服员工重视某些与工作有关绩效的原因。它是目前最具争论性的激励理论之一,也许这是因为它具有两个独特的方面。首先,这个理论强调一些工作因素能导致满意感,而另外一些则只能防止产生不满意感;其次,对工作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并非存在于单一的连续体中。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理论,它指出激励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来激发人们对工作的投入和积极性。

赫兹伯格提出,激励应该有两种因素: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是指那些来自环境的激励,例如工资、福利、职位、房屋等。

内在因素是指来自个人的激励,例如自尊、自信、成就感等。

赫兹伯格认为,这两种因素都很重要,如果要激发人们的投入,就必须同时考虑这两种因素。

外在因素可以帮助员工获得物质上的收益,而内在因素可以帮助员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因此,赫兹伯格认为,如果要有效地激励员工,就必须同时考虑这两种因素。

针对不同的员工,可以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例如,对于那些看重外部因素的员工,可以采取激励政策,提高他们的报酬;而对于那些看重内在因素的员工,可以采取表扬的激励策略,以满足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即在激励员工时,要同时考虑外部和内部因素,以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

合理的激励策略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更高效的工作效率又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核心观点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核心观点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核心观点从“满意”和“不满意”两个维度出发,赫茨伯格将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类,总结得出能够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成就、组织或社会的赞赏、工作的挑战性、明确的职责划分以及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这些主要与工作有关,能够令员工满意,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被赫茨伯格命名为“激励因素”。

与之相对的,公司的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的监督、工资福利、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的条件,这些与环境相关、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的因素被命名为“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传统的观点认为员工的“满意”和“不满意”是受到某种因素决定的相互对立情绪,换言之就是如果某一类因素能够导致员工“满意”,那么这一类因素的缺失将必然导致员工的“不满意”,因此,管理者要想使员工“满意”,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只需要满足员工对这一类决定性因素的需求即可。

《双因素激励理论》赫兹伯格

《双因素激励理论》赫兹伯格

《双因素激励理论》赫兹伯格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改善之后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国内各教科书翻译为:不满意的对立面为没有不满意,等于是说没保健因素时不满意,有保健因素时也没有什么不满意;满意的对立面为没有满意,等于是说有激励因素时会感到满意,没有激励因素时也感不到满意。

逻辑混乱,且与赫茨伯格原意不符,显然是原翻译错误,而教科书又长期错误运用,所以特加以修改并加以说明。

欢迎有原文者提供原文资料并给予批评)。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

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曾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赫茨伯格最主要的成就,最初发表于1959年出版的《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在1966年出版的《工作与人性》一书中对1959年的论点从心理学角度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和阐发,1968年他在《哈佛商务评论》(1~2月号)上发表了《再论如何激励职工》一文,从管理学角度再次探讨了该理论的内容。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亦称“激励—保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

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两种,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

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

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

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

保健因素的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和工作条件等。

这些因素都是工作以外的因素,如果满足这些因素,能消除不满情绪,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人们更积极的行为。

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责任感、晋升、发展等。

这些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可以使人产生很大的激励,若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像保健因素那样产生不满情绪。

基本解释: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他认为真正能激励员工的有下列几项因素:(1)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

(2)工作上的成就感。

(3)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4)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5)职务上的责任感等。

这种因素是积极的,是影响人的工作动机并长期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职工工作动机的源泉。

据此,赫茨伯格认为,为了增加“激励”因素,提高生产率,需要用“工作丰富化”的管理方法来取代“流水作业线”的生产程序和管理方法,这样可以减少工人的不满情绪,降低旷工率,提高产品质量。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1、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指出:成功地管理和激励员工的首要因素是把工作分类成两种不同的因素,即"激励因子"与"沮丧因子",这也就是所谓的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子是工作环境中被认为可以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因素,让他们更加充满热情,努力工作,主动发挥领导者给予他们的任务。

这些因素包括使员工觉得满意和被赏识的机会,不断学习的机会,个人发展的机会,实现目标的机会,即时的反馈,公平的竞争环境,尊重的职业道德,以及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

沮丧因子被定义为负面因素,它们会抑制员工的工作热情。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过多的工作负荷,永无止境的批评,领导无法正面管理,缺乏向上努力的机会,助手的懈怠,以及指使职业的令人厌烦的行为。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核心观点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认为,高效的人才管理需要既提高激励因素的含量,又减少沮丧因素的作用,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在工作中,发挥更高的表现。

职业满足是一个很重要的激励因素,因为只有当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有信心,并且能够发现工作中有所成就感时,才能够充满热情。

因此,管理者应该提供大量不同形式的职业满足机会,比如有具体学习计划的培训机会,参加研讨会的机会,独立工作的机会,及时反馈的机会,以及提高秩序的措施。

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重要性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强调了两种因素对员工激励的重要性,努力做好清晰的工作定义,让激励因素的作用大于沮丧因素,以此有效激励员工,提升团队积极性。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现代企业文化发展和员工管理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鼓励企业不仅要提供最小的工作权益,还要激发员工的最大潜力。

综上所述,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理论,通过分辨出激励或抑制,实施适宜的激励政策,将关注点从宏观经济效益转向微观维度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进而促进组织经济效益的发展。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1、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是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

2、定义: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①激励因素:能够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成就感、得到认可、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责任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②保健因素: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工作之外的因素--公司的政策、监督、人事关系、工作条件、薪金等。

3、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①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则是没有不满意②激励因素是以人对工作本身的要求为核心的。

③只有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4、运用:(一)、双因素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中的运用:1、运用保健因素——消除辅导员的不满意感:(1)完善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增强辅导员的角色意识。

——高效通过推行辅导员工作目标责任制, 明确角色分工,加强过程控制,可使各项计划任务和工作指标得以落实,使辅导员既有目标又有压力,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2)完善物质激励机制,优化分配制度,营造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

——满足辅导员“合理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辅导员薪酬的相对公平,消除辅导员的不满意感,通过这些物质因素吸引人才,真正地留住辅导员的人心,增强辅导员的归宿感,营造一个和谐团结、人人向往的工作环境。

2、运用激励因素——增强辅导员的满意度:(1)完善培训晋升激励机制,拓展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激励机制更好地为辅导员提供了培训及其他学习机会,它有效地促进了辅导员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提高辅导员的成就感。

——对辅导员工作业绩进行正确的评价,并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是满足辅导员的成就需要,可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竞争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
2007/11/06 01:46 P.M.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
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
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

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

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
成就激励理论一样,重点在于试图说服员工重视某些与工作有关绩效的原因。

它是目前最具争论性的激励理论之一,也许这是因为它具有两个独特的方面。

首先,这个理论强调一些工作因素能导致满意感,而另外一些则只能防止产生不满意感;其次,对工作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并非存在于单一的连续体中。

赫茨伯格通过考察一群会计师和工程师的工作满意感与生产率的关系,通过半有组织性的采访,他积累了影响这些人员对其工作感情的各种因素的资料,表明了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因素。

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

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

第二类因素是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

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

从某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外在因素主要取决于正式组织(例如薪水、公司政策和制度)。

只有公司承认高绩效时,它们才是相应的报酬。

而诸如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之类的内在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的内心活动,组织政策只能产生间接的影响。

例如,组织只有通过确定出色绩效的标准,才可能影响个
人,使他们认为已经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尽管激励因素通常是与个人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感情相联系,但有时也涉及消极感情。

而保健因素却几乎与积极感情无关,只会带来精神沮丧、脱离组织、缺勤等结果。

下图阐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图所示,成就的出现在令人满意的工作经历中超过40%,而在令人不满意的工作经历中则少于10%。

赫茨伯格的理论认为,满意和不满意并非共存于单一的连续体中,而是截然分开的,这种双重的连续体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同时感到满意和不满意,它还暗示着工作条件和薪金等保健因素并不能影响人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而只能影响对工作的不满意的程度。

关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争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相似之处。

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

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

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这两点联系起来。

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

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

赫茨怕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

另外,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
同的。

实践还证明,高度的工作满足不一定就产生高度的激励。

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不论是有关工作环境的因素或工作内容的因素,都可能产生激励作用,而不仅是使职工感到满足,这取决于环境和职工心理方面的许多条件。

但是,双因素激励理论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们同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满足的关系,因此是有积极意义的。

赫茨伯格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

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有:
《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与伯纳德•莫斯纳、巴巴拉•斯奈德曼合著)
《工作与人性》(1966)
《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19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