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

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保教育:通过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的例子,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德育教育:通过捐书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爱心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的对应分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53。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5

2。 (3)一条路,已修了10

3。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111。 (5)甲数比乙数少51。 2、口头列式:

(1)32的83是多少? (2)120页的6

1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8

1,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

87,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

用题”。

二、新授

1、教学例2

(1)运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

“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1) 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8

1=80-10=70(分贝)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81)=80×8

7=70(分贝)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3、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5

4”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5

4”。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8

1 降低?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81 现在?分贝

80分贝

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5

4=75+60=135(次) 解法二:75×(1+54)=75×59=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

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

的量。

2、练习五第

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7、8、9、10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图文应用题》教案

图文应用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叫做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初步学会解答一半用图画一半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为正式学习解答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做准备。 教具准备 主体图和小棒 教学重难点 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3= 9-4= 19-9= 9+6= 9+8= 9-9= 10-9= 9+9= 2. 9+7,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完成课本102页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填在书上。 二.新授课 1.出示课本101页的例3的主体图。 (1)提问:图中告诉我们有什么?(乐队有5人)又告诉我们什么?(唱歌的有9人)要我们求什么?(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这道题里不论是用图画表示,还是用文字写出来,都把它

叫做已知条件。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叫做问题。 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第二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教师:我们现在已学过的题目,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请大家同桌的互相说一说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和问题。 (2)要求一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为什么?(因为是把唱歌的人和乐队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列式:9+5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种一半用文字表示的应用题叫图文应用题。(板书课题) 小结:我们以后做这样的应用题时,都要首先看清楚题中告诉我们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并列出算式来。 (3) 9+5怎样计算呢? 请同桌的同学用摆小圆片的方法,讨论9+5怎样计算。 9+5=14(人) 教师:在14后面写有“(人)”,这“(人)”是单位名称,应用题解答完后都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 2.完成课本101页的做一做。 出示主体图。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应用题教案

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4例5,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0—12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简单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灵活解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应用题教学,渗透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4-8 15-9 12-7 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例4 (2)指名学生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做?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求总数,所以用加法计算。 (4)指导学生把算式和得数填在书上,指名读算式并回答。

2.教学例5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明叙述题意,说出已经条件和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免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 (5)将例5改为:学校养白兔和黑兔一共12只,黑兔是5只,白兔是几只?有了例5的基础,可让学生仍采用上面的分析方法,独立列出算式。 12-5=7(只) 3.比较 请同学们看例4和例5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求两个数的和”与“求另一个加数”这两种题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理解。 三、巩固发展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2.6+4=□ 7+2=□

解决归一问题 教案

解决归一问题 一、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加强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二)学会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列综合算式解决“归一”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自主提问。 (1).一支笔2元钱,买5支要用多少钱? (2).一个文具盒8元,56元能买几个文具盒? ①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话中包含的信息。②学生根据题中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3.揭示课题。 出示:妈妈买了3个碗,用了18元。 让学生自主提类似的问题并解答。 提出问题:“买8个这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教师: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呢?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板书课题:解决归一问题)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1)出示例8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多少钱?(2)汇报交流。教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你能用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吗?(3)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交流。

教师:你认为哪幅图能对题意表达得更清楚呢?为什么?(4)根据学生的提议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 2.分析与解答。(1)借助示意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知道了买3个碗18元(总价),就可以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单价);知道了单价,就能求出8个碗需要多少钱。(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方法一:18÷3=6(元)6×8=48(元) 方法二:18÷3×8 =6×8 =48(元) 答:8个碗需要48元。 (3)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呢?引导学生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8个碗的总价”,需要知道一个碗多少钱,而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碗的价格(即单价),所以先要求出单价。 3.回顾与反思。(1)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8个碗48元,一个碗是6元,买3个碗是18元。(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知道,在买碗的三个量“总价、单价、数量”中,哪个量是没有变的?学生:因为买的是同一种碗,单价是不变的。教师:所以要先算出碗的单价,再根据要求进行总价的计算。(3)汇报交流后,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4.拓展与延伸。(1)出示:“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2)学生自主解答,教师指导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加括号。 分步计算法:18÷3=6(元) 30÷6=5(个) 列综合算式法:30÷(18÷3) =30÷6 =5(个) 答:30元可以买5个同样的碗。 (三)巩固应用 练习课件1、2、3、4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并通过对比质疑,归纳概括方法。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案

分数乘法应用题(一) 重点: 1.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2.渗透对应思想。 难点: 1.理解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用线段图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引新 1.说出、、米的意义。 2.列式计算: 20的是多少?6的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可请同学说一说这两个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是乘法意义的扩展出现的新问题,那么这一意义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祟课题、分数应用题) 二、探索、质疑、悟理 1.出示例1(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自编) 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①读题。理解题意,知道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搞清数量间的关系。 ②分析。重点分析哪句话呢?“吃了”这句话是分率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这样的4份)。 ③画图:(课件一演示)补:把100千克当做什么?(单位“1”) 画图说明: a.量在下,率在上,先画单位“1” b.十份以里分份,十份以上画示意图。 C.画图用尺子,用铅笔。 ④尝试。根据同学们对题目的理解,利用已有的旧知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列式解答。也可以同桌讨论,互相启发。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解答方法: 解法一:用自己学过的整数乘法做 (千克) 解法二:(千克) 在充分研究基础上,教师可将两种解法分别写在黑板上,并请同学讲出算理和思路。解法一是根据分数意义,把100平均分成5份,吃了这样的4份,所以先求1份,用除法,再求几份,用乘法,是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解法二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吃了,是吃了100千克的,所以把100千克看作单位“1”,要求吃了多少,就是求100的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所以用乘法计算。 ⑤小结:知道一个数是多少,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像这样的应用题,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解答。 2.巩固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4人,参加合唱队的占全班学生的,参加合唱队有多少人? 订正时候强调1)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学习例2 例2 小林身高米,小强身高是小林的,小强身高多少米? 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审题后,试着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课件二演示) 先画单位“1” 再画单位“1”的几分之几 画图时注意与例1的区别。(例1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表示数量关系数,例2是甲乙两类关系,画两条线段表示数量关系为好。) 在学生分析比较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请同学指出“问题就是求米的是多少?” 列式:(米) 答:小强身高米。 4.改变例2 改变例2的条件和问题成为下题(可让学生完成)。 小强身高米,小林身高是小强的倍,小林身高多少米?

思维训练应用题绳子及爬楼问题教案含答案完整版

思维训练应用题绳子及 爬楼问题教案含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思维训练应用题-绳子问题 专题简析 两根绳子连起来只要打一个结,两根绳子结成一个圆需要打两个结,一根绳子剪4次被剪成了5段等等,这是日常生活中的比较特殊的问题。如果要想做好这类题要多动脑筋,多动笔画画,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这组练习都是有关绳子打结和剪绳子的事。给绳子打结如果不成一个圆,打结的次数比绳子的根数少1;如果结成一个圆,打结的次数与绳子的根数同样多。同样,如果剪绳子,剪成的段数比剪的次数多1。掌握了这些内在的关系,解答这类问题就很方便了。 . 例题1 一根绳子长8米,把它剪成2米长的小段,可剪多少段要剪多少次 【思路导航】 ①8米长的绳子,剪成每段2米长,要求可以剪多少段,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8÷2=4(段),可以剪4段。 ②要求剪几次,可以用线段图分析:(实心▲表示剪)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段剪一次,剪最后一次可以有2段,因此剪的次数比剪的段数少1。即剪的次数=段数-1。列式如下: 8÷2=4(段) 4-1=3(次) 答:可以剪4段,要剪3次。 . 练习一 1.一根木料长10米,木工把它锯成2米长的小段,可以锯成多少段要锯几次 2.一根25厘米长的铁丝,把它剪成5厘米长的小段,可剪几段要剪几次 3.把一根6米长的电线,剪了2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 . 例题2 一根8米长的绳子,剪了3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 【思路导航】8米长的绳子,剪了3次,应该剪成了4段。求平均每段长多少米,也就是把8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求8÷4=2(米),因此平均每段长2米。列式如下:3+1=4(段) 8÷4=2(米) 答:平均每段长2米。 . 练习二 1.一根9米长的绳子,剪了2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 2.一根12分米长的铁丝,剪了3次,平均每段长多少分米? 3.一根绳子剪了2次后,平均每段长5厘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应用题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Word problem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应用题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中的数量关系. (二)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 (三)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连续两问的结构,分析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解答第二问时,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把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 1.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教师谈话:我们学习的,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

习.(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由学生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这是同学们学过的旧知识,把两种兔子的只数合并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兔了.下面还有第二问.接着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启发性提问: (1)要想求学校现在共有多少只兔,问题中的“现在”指的是什么时候? (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能解答吗?缺少的条件往哪里去找? (3)怎样列式解答? 相邻的两名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三个问题分三次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要求“现在”有多少只兔,指的是在学校原有小兔总只数的基础上,再添上又生的8只.(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

归一问题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课题:解决问题(归一问题) 课时: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分析归一问题各数量间的关系。 2、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解题规律。 3、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解决归一问题,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训练学生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德育目标:关于诚信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小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建立求解一问题的一般思路。 突破方法:讲解演示,练习体验。 教学难点:建立归一问题的解决模型,解决同类型的生活实际问题。突破方法:引导归纳,交流讨论。

教法:引导法,讲练结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纸质版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道题。 (1)每支钢笔8元,买6支钢笔需要多少钱? 师:指名学生读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列式8X6=48(元)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种数量关系? 生可能说:8个6是多少?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购买3双手套需要18元,1双手套多少元? 师:指名学生读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列式18÷3=6(元)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种数量关系? 生可能说:18里面有()个3.数量关系:总价÷数量=单价 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解决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71页例8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师:指名学生读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关于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

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列式: ) (5.155.65213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2、谁说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3、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3 4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出示例1、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 4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x 千米 4 34 43 95134 3)5(==+=? +x x x

方法二:4 34543953413=-=-÷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二)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3 2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三)学习例2 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4 1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4 1 第一次+第二次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x 千克 480 1204 1 705041 ==+=? x x x 方法二:)(4804 1 12041)7050(千克=÷=÷ + 2、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3、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10 3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1、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①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3 8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一塌胡涂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12 5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2、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①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101,第二次截去5 1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②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

列方程解应用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及发现生活中的等量关系。 3.培养学生的分析以及综合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 4.通过调查数据和利用数据,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调查表的各项内容,学生需提前一天认真调查,填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我也是洋里中心校毕业的,我很愿意与同学们交朋友,交朋友应相互了解,比如,我知道班长林端13岁,体育委员江莹莹14岁,你们猜猜,陈老师今年有多少岁? 二、沟通整理,复习。 1、理一理,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关键。

(1)让我用应用题的方式告诉你们:班长林端13岁,体育委员江莹莹14岁,他们岁数之和是陈老师的,陈老师今年多少岁?(板书) (2)你能用方程方法解答这一题吗?(反馈)今天,我们将通 过了解陈老师,一起交朋友的办法来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 课题:总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3)过渡:结合解的过程,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几 个步骤,并写在笔记中。 (4)反馈:谁来说说?(师简单板书各步。)哪一步是列方程 解应用题的`关键?(划出第二步) (5)过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等量 关系找到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陈老师有多个找等量关系的绝招,这些绝招就隐藏在陈老师的自我介绍中。 2、了解找等量关系的途径,优选方程方法。 (1)找等量关系,并写出来。 自我介绍 副班长体重35千克,比陈老师体重的多5千克,陈老师体重多 少千克? 陈老师爱好种花,去年种了一批,大旱后死了三分之一,过冬时又死了6棵,最后还剩10棵,求去年种了多少棵? 陈老师家门口有一长方形的鱼塘,周长24米,长7米,那宽多 少米? 陈老师节约用钱,去年还存了5000元,存期一年,利率2,今 年取款时银行应多付我多少元? (2)生逐题回答等量关系,师生共同小结:找等量关系可以根 据什么去找?(根据关键句或重点词句找等量关系;按照事理以及 根据事情发展感变化的情况找等量关系;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 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数学教案-一般应用题_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一般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应用题;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学习指导: 应用题解答的关键步骤,是分析数量关系和线段图比较。线段图比较直观,可以 把一道应用题的条件、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反映出来。画线段图既是 一个审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过程,线段图画正确了,应用题 的数量关系也就清楚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随之而出,问题迎刃而解。 学习重点、难点: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网上连接电子信箱出示画面)服装工厂的工人正忙碌地生产着衣服。一个工厂的 生产必须制订一定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对计划的完成

情况进行计算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帮这个工厂的计划生产完成情况计算一下:(出 示简单的应用题) 1、根据线段图口头列式。 (1)服装厂计划做一批衣服,平均每天做75套,5天做多少套? ?套每天做75套 (2)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剩下的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计划做660套已经做了375套平均每天做?套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亮出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第一、二行。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投影) 2、板书课题:一般应用题(一) 3、教学例1。出示例题。 (同学们:如果我把练习(2)中“已经做了375套”换成“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 天做75套。就得到我们今天学习的例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7页,一起阅读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3天做完。

一般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课题:一般的分数应用题 一、教学内容:7 9页例1、80页例2 二、教学目的:在已经学过的两部计算的应用体的基础上,学习解答在已知数中含有分数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大应用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作业纸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玩游戏吗?好,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迷宫探险“,在游戏之前,先考考你们,出示课件-复习题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解答后让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用方程解答可问,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解答的这两种方法都很正确,这道题是已知路程和路程相遇时间以及其中一人的速度,求另一人的速度,这样的行程应用题我们在八册已经学过了,现在如果把题目中有的已知数换成分数,同学们会不会解答呢?这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基本部分: 1、教学例1 教师:对老师的考验,同学们顺利过关,现在进行游戏“迷宫探险教师:我把复习题中“经过2小时相遇”改成“经过:小时相遇,你们会解答吗?小组内讨论并解答。找学生上黑板作 2、鼓励;要认真解答,否则这一关就过不去了,下面的游戏就不能参加了。 谁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说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 有不同意见的么?或者是有不同的做法吗?点名上台展示说思路。 教师啊;刚才大家的解答方法,有的用方程解,有的用算术解,那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并进行小结:用方程解时,未知数用表示,并可以参加列式,解答是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算式是根据题目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列出来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9页做一做。探险第一关过了,接下来探险第二关。

简单应用题教案

简单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准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水平.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准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说出四则运算的关系(点课件)。 一个因数=被除数= 除数=一个加数=被减数= 减数=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点课件)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能够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用课件将问题退出)学生答: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工程应用题教学设计

工程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特点、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并能准确解答。培养学生观察、类推水平,初步的探究知识、合作解决问题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中理解“工程问题”的特点、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并能准确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点:工程问题数量关系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 生: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师:那它们的关系又如何呢?(课件出示) 生: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修一段600米长的公路,甲工程队单独做20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做30天完成,两队合作多少天完成? 生:600 ÷20=30(米) 600 ÷30=20(米) 600 ÷(30+20) =600 ÷50 =12(天)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如果不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该怎么解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工程问题。(师板书:工程问题) 师:什么是工程呢?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建房子,修公路,造桥,运货等等这些都可统称为“工程”。 三、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1、出示例7。(课件出示)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需12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做需18 天完成,两队合做需多少天完成? 师:那怎样理 解什么是独做?什 么是合做?我们先 来演示一下,我们 就以同学的课桌的 长度为一项工程, 以笔的运作为工作 效率,同桌分别扮 演甲乙工程队,独 做就是一个同学从

归一问题教学设计课题及反思

《先除再乘实际问题(归一问题)》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基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第1课时的内容—《先除再乘实际问题(归一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课本上的情境图,结合整理表格,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因为在第一、三单元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整理数学信息的方法,了解先除再乘实际问题(归一问题)的特征,并能熟练解决类似的归一问题。 2.经历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及步骤,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在探究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教学重点:学会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熟练解决归一问题。 3.关键:找出数量间关系,找到解题方法。 五、教学思路与方法

1.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2.学生通过小组自学、交流、汇报、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精选课本上的典型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4.利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试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拓展知识,精心设计拓展练习题,让知识在生活中的延伸,并发现还有我们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期待以后学习。 六、教学流程 开始

求比例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求比例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求比例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

成 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2.选择题: 1.如果a=c÷b,那么当c一定时,a和b两种量()。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4.C=πd中,如果c一定,π和d()。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对。 ?40:15=60:②40=15×60③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数学应用题教案设计

数学应用题教案设计 1.知道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也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 2.掌握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能正确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会口述答话. 掌握解答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读懂题意,正确地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投影片. 学生准备10个圆片. 口算 8+3= 9-7= 8+5= 10-8= 10+5= 9+4= 10-7= 7+7= 7-4= 10-5= 1.导入.

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例4的内容.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这道题有2个已知条件,一个是草地上有8只羊,另一个是又来了3只羊,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羊?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草地上的8只羊和又来的3只羊合起来,8和3合起来用加法算,算式是8+3=11. 教师把表格去掉,把条件和问题连接起来成为例4.同时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2.教学例4. (1)引导学生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 这道题告诉我们几个已知条件?分别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这道题也有2个已知条件,一个是草地上有8只羊,另一个是又来了3只羊,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羊?

(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应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回答,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羊?就是把草地上的8只羊和又来的3只羊合起来,也就是把8和3合起来,用加法算,列式为8+3=11.(教师板书) (3)学写单位名称并口述答话. 算式中的8、3和11分别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草地上有8只羊,3表示又来了3只羊,11表示一共有11只羊. 教师说明,为了看清楚算出的是羊的只数,我们要在得数11的后边写上“只”字并且把“只”字用括号括起来,表示求出的一共有11只羊.这个“只”字叫做“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题中问我们一共有多少只羊,我们要给予回答.我们求出的共有11只羊,我们就回答:“一共有11只羊.”这叫答话,答话时要

(完整版)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 宁武县实验小学付建国 【设计理念】计算与解决问题的结合,其学习过程的作用是双向的、是相互的。在学习小数除法计算之后,学习解决问题,既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有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所学的新知与已有俺还是经验联系较为密切,应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2 页例11、“做一做”,第34 页第 1 到 4 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在教材中,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一做也是用两部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也可以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呈现了两种方法。因此,理解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本课的重点,老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弄清题意,找出题中数据(包含隐形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找到数据间的联系,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从而找到解题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求每个同学一下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教学目标】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学会解 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分数,百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练习十六第12~16题,练习十六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及工程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它们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基本方法 1.提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分析思考? 2.分数乘法应用题。 (1)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是桂树的,玉兰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比桂树少,玉兰树有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提问:这两题为什么都用算术方法解答?列出的算式为什么不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分析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3.分数除法应用题。 (1)校园里有玉兰树21棵,正好是桂树棵数的,桂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玉兰树21棵,正好比桂树棵数多,桂树有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为什么列出的方程不一样?你认为,这里的应用题分析数量关系也要注意什么? 4.小结。 从上面两组题可以看出,在分数应用题里,先确定单位“1”的量,如果已知单位“1”的量,用算术方法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用方程解答比较方便。分析数量关系时,还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问题或已知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不对应,就是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先要根据题里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12题。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列出两个算式。(指名一人板演,其

应用题(教学设计)

应用题 育童小学周洁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学问题,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游戏: 一、引入: 摆一摆: 先让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摆摆正方体。 老师摆了6个小正方体,请你也来摆一摆。透露一些小信息,让老师猜一猜,你摆了多少个? 同桌比一比,说一说。 现在请你摆得比老师多3个,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比我少摆2个呢? 师:小结揭示课题课题(板书课题) 说一说: 二、新授: 1、求较大数、较小数: (媒体出示) 小亚折了10个纸鹤. 小巧小亚多折。小丁丁小亚少折。” 读一读,说说从这几句话中你了解什么信息? 是啊,小巧折得最多,可能折几个?她最少折几个?为什么? 小丁丁折得最少,可能折几个?他最多折几个?为什么? (媒体出示)小亚折了10个纸鹤,小巧比小亚多折( )个,小巧折了多少个纸鹤? 小亚折了10个纸鹤,小丁丁小亚少折( )个,小丁丁折了多少个纸鹤? 师:请你选择一题,把条件补充完整,再列式计算。 师:说一说你补的条件,算式怎样列? 根据学生列式板书:如10+2=12(个)10-2=8(个) 10+4=14(个)10-4=6(个)

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东胜区第十二小学高军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加强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2.学会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3.体会画示意图方法的简单明了,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综合算式解决“归一”问题 难点: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问题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学本教学”导学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复习 ①老师买3个同样面包,一个8元,一共多少元?(质疑:同样) ②如果买上面的面包,56元可以买几个? 学生练习汇报(小结单价、总价、数量之间的关系) 2.小明在买东西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例8) (二)新知探究 1.学生自由读题,汇报题意

2.师生小结:2个条件、1个问题。(课件配合演示) 教师质疑:为什么要用“同样”这个词,没有这个词会怎样? 3.那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这道题的意思吗? ①学生在导学单内完成画图 ②汇报图意,说清条件和问题(强调画图的完整性、优化示意图) ③师生小结示意图(课件配合演示) 4.你会用算式解决这道题吗? ①学生在导学单内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说方法) ②学生汇报方法(分步、综合)教师板书方法 ③比较分布与综合 质疑:A:这两种算法一样吗?为什么? B:为什么两种算法都要先算出一个碗的价钱 师生优化算法,主推综合 ④验算:怎样才能知道咋们算对了?(逆推代入法)写答语 5.课件出示例8另一个问题(反归一) ①学生自由读题,分析题意,学生汇报找出的条件和问题(课件配合演示)教师质疑:为什么要用“同样”这个词,没有这个词会怎样? ②那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这道题的意思吗? ③学生在导学单内完成画图 ④汇报图意,说清条件和问题(强调画图的完整性、优化示意图) ⑤师生小结示意图(课件配合演示) ⑥你会用算式解决这道题吗? ⑦学生在导学单内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方法(分步、综合)教师板书方法 ⑧验算:怎样才能知道咋们算对了?(逆推代入法)写答语 6.例8的2个问题比较(课件出示)

列方程解应用题_教案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内容:第八册p98~99例3、例4及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相关题目。 教学要求:1、使学生学会应用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用列方 程的方法解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和求另一速度的应用 题,进一步认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等 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创设情境,解答复习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好吗?看的时候注意他们是怎么走的。 你看懂了吗?用手势演示他们是怎么走的。你能根据这段动画编一道应用题吗?指名回答,并出示应用题: 小强和小军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军每分钟走55米,经过4.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问:这道题目是什么问题?已知什么?求什么?你会解答吗? 学生解答在自备本上,然后交流解题思路。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小强走的路程+小军走的路程

=总路程 (65+55)×4.565×4.5+55×4.5 2、改编应用题 (1)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求出的问题,不改变题意,你能把它改编成求时间或者求速度的应用题吗?先自己改编,再说给同桌听听。 (2)指名编题。一一出示3道题目: 两地相距540米。小强和小军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军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两地相距540米。小强和小军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4.5分钟两人相遇,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军每分钟走多少米? 两地相距540米。小强和小军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4.5分钟两人相遇,小军每分钟走55米,小强每分钟走多少米? 结合提问每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二、解题探究 1、我们就先来看求时间的这道吧。 (1)在时间不知道的情况下,你能根据这两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吗? (2)学生解答在作业本上。 (3)交流解答过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方程的? 板书:解:设经过X分钟两人相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