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士人、士绅、士大夫异同
明清时期的社会等级与身份制度
明清时期的社会等级与身份制度一、社会等级的构成与特点明清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基本上分为九等:士大夫、农民、工商业者、士人、地主、农民工、小商人、奴仆和游民。
这些社会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财富、职业、家世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1. 士大夫士大夫是明清时期社会等级最高的阶层,包括官员、文人和学者。
他们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担任朝廷官职,享有特权和尊荣。
2. 农民农民是社会等级中最底层的人群,他们依靠务农为生,辛勤劳作,生活贫苦。
农民在明清时期人口占据绝大多数,但他们受限于封建土地制度和赋税负担,往往处于社会的边缘。
3. 工商业者工商业者是明清时期逐渐形成的新兴社会阶层,包括手工艺者、商人和工人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通过生产和贸易获取财富,并逐渐提升自己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
4. 士人士人是指未能进入官场,但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
他们通常从事教书育人、传授文化知识的工作。
士人在社会等级中位于士大夫和底层百姓之间,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5. 地主地主是拥有大片土地的富豪阶层,他们依靠收租养尊处优。
地主通常拥有庞大的家族和家族财富,在社会等级中属于上层阶级。
6. 农民工农民工是指从农村流入城市从事手工劳动的农民。
他们常常因为贫困无法耕作,只能寻求城市的雇佣工作。
农民工既与农民身份有关,又与手工劳动的特点相连,处于社会等级中偏低的位置。
7. 小商人小商人指的是经营小型商店和个体经营的商贩。
虽然小商人在经济上有一定的收入,但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较低。
8. 奴仆奴仆是明清时期的奴隶,他们失去了个人自由,完全受雇主支配。
奴仆在社会等级中处于最低的阶层,生活极其艰苦。
9. 游民游民是社会等级中没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人群,他们常常四处流浪、乞讨谋生,处在社会等级的底层。
二、身份制度的影响与变迁明清时期的身份制度与社会等级相辅相成,社会等级决定了身份的地位和身份的地位又进一步巩固了社会等级的存在。
然而,社会等级和身份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迁。
士族和士阶层有什么区别
士族和士阶层有什么区别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
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
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
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
这时各国封君权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
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
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或着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
东汉后期,在士人中间清议品题人物之风极盛。
这种人物品题属于民间范围。
近二十年来国内明清士绅研究综述
人。如王乐的《 士人 、 士绅 、 士大夫异同辨》 认为, ± 绅 又可 以 称 为绅 士 、 乡 绅 或 缙 绅 ] 。士 绅 由于
内涵更 宽泛 , 会 被更多 的 学者所 采 纳 。
( 二) 士 绅 的构 成
范 畴 1 ] 。但 是 , 持 相 反观点 的学 者认 为 , 拥 有 功 名是成 为 士 绅 的基 本 条 件 , 正 如郝 秉 键 的《 明 清 绅 士 的构 成》 认为 , 地 主 虽然 有 财 富, 但 是没 有 功 名 依 然不属 于 士绅 j m 。 对 于学 界存 在 的分 歧 , 李海滨的《 近2 0年 来 中 国绅 士 研 究 述 论 》 通过分析 2 0年 来 中 国绅 士 的研
绅士 和 士绅 内涵渐 趋相 同。士绅 指 的是取 得 功名 的
3 . 地 主是否 属 于 士 绅 。有 的学 者认 为 , 地 主 属
于 士绅 的一 部分 。如孙 立 平 的 《 中国传 统 社 会 中贵 族 与士 绅力 量 的消 长及 其 对 社会 结 构 的影 响》 从 士
绅 对社 会结 构 的积极 影 响层 面上得 出地 主属 于士 绅
2 0 1 4年 2月
阴 山 学 刊
YI NS HAN AC ADE MI C J OURNAL
Fe b. 2 01 4
Vo 1 . 27 No .1
第2 7卷
第 1期
近 二 十 年来 国 内明清 士 绅 研 究 综 述
张 羽 净, 吴 超
( 包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 院 , 内蒙古 包头 0 1 4 0 3 0 )
《 何谓乡绅》 较其他学者更为明确地提 出对乡绅 内
涵 的理解 , 认 为乡绅 包括 科举 及第 未仕 或落 第士 子 、
古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阶级结构
古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阶级结构在古代中国,社会分层和阶级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社会分层和阶级结构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介绍古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和阶级结构。
一、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分层古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即士农工商。
这四个层次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排列,分别代表着统治阶层、底层农民、手工业工人和商业人士。
1、士士是古代中国的地位最高的阶层,也是统治阶层,由于士人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国家,因此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在整个社会中非常重要。
古代中国的士人主要是指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或进入官场担任官职的人。
他们除了享有高度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之外,还拥有参与国家决策和文化建设的权利,因此他们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一直担任着重要角色。
2、农农民是古代中国的基本阶层,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是生产者和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为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古代,农民的地位并不高,他们受到了各种压迫和剥削,但是他们的数量很大,并且能够组织成为强大的阶层,因此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3、工工人是指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者,他们是社会的第三个基本层次。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工人在这个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制作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如陶器、织物、铜器等等,并且往往具备一定的技能和工艺水平。
但是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工人也受到了各种剥削和压迫,他们的生活条件普遍较为困难。
4、商商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第四个基本层次,他们是商业和贸易的从业者,也是财富的主要源泉。
古代中国的商业非常发达,商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具备了重要的影响力。
但是由于古代中国的优越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商人的地位并不高,被视为下等人,往往遭受各种社会歧视和压迫。
二、古代中国的社会阶层除了基本分层之外,古代中国的社会还存在着更为复杂的阶层结构,这些阶层通常是以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力等因素作为划分标准。
士绅名词解释
士绅名词解释县里的士绅们详细解释绅士。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温体仁家书》:“独携家眷者不许出城,而士绅内眷,有扮男装者。
”鲁迅《华盖集·补白》:“南京政府一成立,漂亮的士绅和商人看见似乎革命党的人,便亲密的说道:‘我们本来都是“草字头”,一路的啊。
’”叶君健《火花》四:“比如族与族之间闹纠纷,争执不下,有关人员就在这里摆一桌酒席,把四方的士绅请到这里来‘评理’。
”词语分解士的解释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士族。
士大夫。
旧时指读书人:士子。
士民。
学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对人的美称:志士。
烈士。
女士。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士。
士兵绅的解释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引申为束绅的人:绅束(用带子束腰,喻约束)。
缙绅(旧时高官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旧称地方上有势力、有地位的人:绅士。
乡绅。
官绅。
土豪劣绅。
士绅,读音是shìshēn,汉语词语,意思是绅士。
出处: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温体仁家书》:“独携家眷者不许出城,而士绅内眷,有扮男装者。
”造句:1、乐亭士绅葛养田等呈请国府,特予褒扬。
2、但是,雍正年间实行的赋役改革与限制绅权,使世家大族与士绅阶层的特权逐渐被剥夺。
3、据说明末很乱啊,土豪劣绅遍地,不少士绅勾结土匪,鱼肉乡里。
4、系半公立学校,通常由地方官倡设,士绅捐献学租。
5、倘若方应物是本地士绅名流,那便决然不同了。
6、陈学士一帮士绅名流有的下马,有的下轿,聚拢在一起。
7、向下说,也有士绅名流家的闺秀,比如卢家、赵家的千金。
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有哪些中国古代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社会等级体系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从最早的奴隶制度到封建时代的皇帝、贵族和农民,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体系丰富而繁复。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社会等级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1. 奴隶制度奴隶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社会等级体系,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结束于公元前秦朝的统一。
奴隶是最底层的阶级,是社会中最为贫困和弱势的人群。
他们被贵族或地主奴役,进行体力劳动或其他辅助性工作。
2. 农民农民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也是社会等级体系中最庞大的阶层。
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力种植庄稼,为社会提供食物和财富。
农民在社会中地位低下,受地主或官府的剥削。
3. 士人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体系中的上层阶级,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这一阶层通常指有文化、教育和学识的人,他们担任政府官员、军官、教师、学者等职位。
士人享有相对较高的地位和待遇,被视为社会的精英。
4. 商人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等级体系中地位相对较低,被视为低级的社会阶层。
封建社会中,商人被认为是非生产性人群,他们通过经商和贸易获取财富,但被视为贪婪和不道德的人物。
然而,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在经济中的角色逐渐扩大。
5.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等级体系中,女性地位相对较低。
女性通常被限制在家庭和家务劳动中,没有机会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
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多受到男性的限制和压制。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主要包括奴隶、农民、士人、商人和女性。
不同阶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和不平等,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机会。
这些社会等级体系在中国古代持续存在了数千年,并在封建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也给社会的平等和公正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国古代的社会阶级和地位差异
中国古代的社会阶级和地位差异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其社会阶级和地位差异在那个时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社会阶级和地位差异进行探讨,以期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
一、封建时代下的社会阶级划分在中国古代,封建时代是社会阶级分化最为明显的时期。
社会阶级主要分为皇室贵族、士大夫、农民和工商业者四个主要群体。
1. 皇室贵族皇室贵族包括君主、皇帝及其家族成员。
他们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拥有绝对的权力。
其财富和资源远超过其他社会阶级。
2. 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的文化精英,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朝廷任职。
士大夫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他们可以参与国家政务,拥有土地、奴仆和财富等资源。
3. 农民农民是古代中国的基本劳动力。
他们依靠耕种土地来维持生计,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
农民被视为社会阶级中最底层的群体,往往承受着最沉重的税收和劳役。
4. 工商业者工商业者指那些从事手工艺和商业活动的人群。
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常常受到士大夫阶级的压迫,且被视为社会底层。
二、社会地位差异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差异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划分,它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权力和政治参与社会阶级的不同地位决定了他们在社会权力中的地位。
皇室贵族和士大夫阶级通常拥有政治权力,并可以参与国家决策;而农民和工商业者则缺少政治权力,无法对社会事务做出重要决策。
2. 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决定了每个阶级的经济状况。
皇室贵族和士大夫通常拥有丰富的土地和资源,并依靠税收和奴婢劳动来维持财富;农民则要承担沉重的税收和劳役,生活贫困;而工商业者由于社会地位较低,其经济状况也较为困难。
3. 教育和文化机会社会阶级差异也影响了教育和文化机会的分配。
皇室贵族和士大夫的子女通常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掌握文化知识,提升社会地位;而农民和工商业者的子女则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士人与文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
士人与文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士人与文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一、士人与文人的定义与区别中国古代社会中,士人和文人是两个重要的知识分子阶层。
士人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是指掌握礼制、有政治和军事才能的人士。
而文人一词则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指以才华出众的文学创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知识分子。
二、士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士人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元作用。
首先,士人是社会的精英,他们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继承和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士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政府官员的行列,成为统治者的重要依靠。
他们在政治、军事和行政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备较高的社会声望和特权。
三、文人的特点与发展文人是以文学创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知识分子。
他们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文人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注重情感的抒发,与士人在才华与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以唐代为鼎盛时期。
唐代的文人才华横溢,有“花间派”、“豪放派”等不同的文学流派。
他们以诗为主要创作形式,塑造了许多文学名篇,如《边塞词》、《长恨歌》等。
文人的作品丰富了古代文化遗产,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士人与文人的互动与影响士人和文人并非完全独立的两个阶层,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互动。
首先,士人们也是文人,他们在政治和行政事务之余,亦会涉及文学创作。
其次,文人们也关注社会政治,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社会时事和政治现象的观点。
士人和文人之间的互动,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五、士人与文人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意义士人与文人作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弘扬和传承了儒家思想,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他们的文学创作成就,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底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同时,士人和文人的思想与理念也为后世的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六、士人与文人的现代意义尽管古代社会的士人与文人已经不存在,但他们的影响与意义在现代社会仍然深远。
试论士人、士绅、士大夫异同
试论士人、士绅、士大夫异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关于士人或士大夫的研究,当前学术界并不鲜见。
但是,关于士、士绅和士大夫的概念,人们常常混用,甚而语焉不清。
事实上,这三种身份作为历史概念,自有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为了理清其间之异同,需要对这些概念作一界定。
首先是士人。
中国自古就有士,至迟在殷商、西周时代,士人之名已经见于文献,这一时期士的身份是贵族,是贵族中最末的一等,他们最初的职业是充当武士,或者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中、基层行政机关中担任一般职事官,或者为卿大夫管理采邑和家族,并统领庶民。
到了春秋中后期,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士作为一个社会等级逐步解体,其社会角色发生了倾向性的变化,由主要的从武转为主要的从事于文,到了西汉时期士人的社会属性基本确定。
我们可以把士人定义成古代社会的“书生”或“读书人”,‘他们以研习儒学经典为手段,以参予政治为最佳生活选择,以道德修习和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为最佳人生设计,作为传统政治文化的载体,他们以学习和传播儒学知识作为自己的基本生存方式’。
其次是士绅。
“士绅”又可称为“绅士”、“乡绅”“绪绅”。
关于士绅阶层的基本涵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费孝通认为“绅士是退体的官僚或是官僚的亲亲戚戚’。
吴晗则说‘官僚、士大夫、绅士、知识分子,这四者实在是一个东西,虽然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个可能具有几种身份,然而在本质上,到底还是一个’,显然他过分强调了这四种身份的趋同性,没有对其加以甄别。
史靖认为“士大夫居乡为绅,绅也就是给绅,是专指那些有官职、科举功名居乡而得到乡里敬重的人士,这个回答可以说是绅士最好的定义。
这是着眼于绅士的功名、威德和活动空间。
他还指出“一个地道的绅士不仅要有财富和权势,还要这种财富能有历史的和传统的支持’。
张仲礼则把”功名’,身份作为绅士的标签,认为只要通过科举或捐纳等途径可以取得功名就能跻身绅士行列。
什么是士大夫
什么是士大夫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作者:阎步克摘要帝国官僚深受儒家教育,并有义务在各种情境中奉行、贯彻和维护它。
意识形态的无所不包性,与士大夫角色的功能混溶性质相为表里,并使其“文人”的一面与“官僚”一面,充分地一体化了。
【编者按:本文摘自阎步克教授《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一章第一节,略有精简,且省去注释。
征引请以原书为准。
】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政治形态,自汉代以后表现为一种“士大夫政治”。
这种政治-文化形态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构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
秦汉以来的国家形式是一个典型的官僚帝国,皇帝与担当国务的官僚集团,共同对社会实施统治。
官僚的巨大威望、特权及其运用权力谋取财富的可能性,使我们有理由将之视为社会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古代的帝国官僚还不仅仅是职业文官,他们来自知识文化群体,来自士人。
士人拥有深厚的文化教养,从事哲学、艺术和教育等等文化性活动,特别是,他们承担着被王朝奉为正统的儒家意识形态。
科举制度构成士人加入帝国政府的制度化渠道。
这种特殊类型的文人官僚,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称呼:“士大夫”。
当学人用“士大夫”一词指称一个特定阶层的时候,“绅士”有时是其近义语。
较早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有吴晗等学者。
吴晗说:“照我的看法,官僚、士大夫、绅士、知识分子,这四者实在是一个东西,虽然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个人可能具有几种身份,然而,在本质上,到底还是一个。
……平常,我们讲到士大夫的时候,常常就会联想到现代的‘知识分子’。
这就是说,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两者间必然有密切的关联。
官僚就是士大夫在官位时的称号,绅士是士大夫的社会身份。
”相对说来,“绅士”或“乡绅”这种称谓,强调的主要是士大夫在社区之中的地位与功能。
据张仲礼的估算,在19世纪、太平天国之前,取得了生员(以及监生)资格者已达到达110万人左右。
这还要加上候补官员与退休官员,才大致构成了绅士阶层的主体。
将绅士的家属计算在内,这个绅士阶层总人数约近550万。
唐朝士绅称呼详解
唐朝士绅称呼详解
唐朝士绅的称呼涵盖了一个广泛的阶层,包括了从官员、学者到地方上的富裕人家。
以下是一些关于唐朝士绅不同身份与场合下的常见称呼:
官员称呼:
官员之间按照品级和职务互相称呼。
例如,宰相被称为“相公”,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高级官员相互之间称“阁老”。
地方长官如刺史尊称为“使君”,县令则尊称为“明府”或“县主簿”。
在朝廷上,皇帝对臣下有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称呼,比如对亲近的大臣有时会以官职加上姓氏称呼,如“某尚书”、“某侍郎”。
文人士大夫:
学者、文人通常互称“先生”,德高望重者被尊称为“夫子”或“先贤”。
有科举功名而未出仕或退隐的士人常被称为“处士”或“山人”。
对于具有较高声望和社会地位的士绅,可以称其为“缙绅”或“乡绅”。
家族内及社会关系中的称呼:
在家庭内部,家族长辈可能被尊称为“家翁”、“家父”、“伯父”等。
女婿在妻家会被冠以“郎子”,这是基于妻子的姓氏来表示尊敬。
封爵与荣誉头衔:
获得皇室赐予的爵位者,以其爵位相称,如“公”、“侯”、“伯”等。
得到皇帝特别恩宠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可能会获得诸如“国师”、“国子祭酒”等特殊职位或荣誉称号,这些也成为了他们的社会身份标识。
需要注意的是,唐时的称呼礼仪严格且繁复,不同的场合和关系会有不同的称谓方式,并且随着时代变迁,部分称呼也可能有所变化。
以上信息是基于历史记载的一般性概述。
士人的名词解释
士人的名词解释士人,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类特殊群体,是指具有较高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社会地位的人士。
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风范。
在中国古代,士人处于社会的最顶层,他们既是知识分子的象征,也是社会的精英。
士人这一概念的形成根源于中国古代的礼教观念。
中国古代的礼教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将人分为不同等级,士人便是其中最高等级的一类。
他们要以身作则,以德为先,要有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气节。
士人的道德修养、学问素养和家族声望是评判其是否堪当士人之名的重要标准。
士人被认为是社会的楷模,是道德的典范,其言行举止对社会的影响巨大。
士人的身份地位不仅仅是凭借道德修养和学问才能获得的,也与家族的声望和社会背景有关。
许多士人都出自世家望族,他们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条件,这使得士人群体在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只有真正具备了士人的道德修养和学问素养,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并真正成为一位合格的士人。
士人注重个人修养,追求内外兼修的境界。
他们以德为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风范。
士人要有宽厚的胸怀,待人宽容和善良。
他们还要有渊博的学问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且勤奋不倦地学习和探索。
他们追求人生的终极价值,努力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境界,力求成为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力量。
士人还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既要追求自身的修养和提高,也要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并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
士人通过参政议政、行善助人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他们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并通过言行和表率的力量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士人这一群体在现代社会逐渐消失。
尽管现今的社会仍然需要士人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但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和快速发展,士人的传统形象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士人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也不再局限于道德和学问的维度,更注重实际成就和社会贡献。
综上所述,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道德修养高尚、学问渊博的精英群体。
“士绅”
1687年牛顿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中,牛顿力学体系确立起来。
人们把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作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认为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所以有人把它誉为“从古至今最伟大的科学巨著”。
“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士族和乡绅的结合体。
包括士族代表的: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和乡绅代表的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
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
统称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含义。
“士绅”这个词,指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有一定地位、发挥一定功能的一个阶层。
这里所谓的“传统社会”是指临近公元前3世纪时封建制度解体之后,由中央集权一统天下的帝国时期。
士绅阶层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只有通过这一历史,我们才能了解其特征。
本书所讲的士绅阶层有时也被称为“士大夫”。
实际上,虽然士绅阶层与士大夫群体紧密相连,但仍应把他们区分开来。
出身于士绅家庭,并不能确保此人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文人或官员。
在封建时代,情形便不大一样。
封建时代的贵族和平民之间存在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士”和“大夫”虽然处于统治阶级等级体系的最底层,但他们仍属于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并拥有真正的政治权力。
但封建制度解体后,政权不再分散,而是集中在最高统治者一人手里。
为了实施管理,最高统治者需要辅佐。
这种辅佐是由官吏来提供的。
因此,这里的官吏不再是统治者的家族成员或亲戚,而是他的雇佣,即仆人或者统治工具。
封建制度解体后发生了另一重要的变化,皇权成为强者、权力追逐者竞相争夺的目标。
在封建制度下,政权分配给统治者的亲戚和家属,出生在贵族家庭之外的人是平民,他们永远没有机会登上王位,没有机会触摸君王的神圣用具,甚至连看的机会也没有。
中国古代的社会阶级
中国古代的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不同社会地位和相应的社会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阶级划分。
一、贵族阶级中国古代的贵族阶级由封建王朝的皇室、诸侯、列侯、公、卿、侯爵等组成。
他们通过家族的世袭,享有各种特权和地位。
在古代社会,贵族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他们掌握了国家权力,享有特权,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土地。
二、士人阶级士人阶级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以读书写字为业、从事官府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阶层。
这个阶级主要由历代科举考试中取得功名的人组成,他们是王朝统治阶级中的主要支持力量。
士人阶级通过学术成就可以获得官职和社会地位,他们通常担任地方官员或中央官府的职位。
三、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最底层的阶级。
绝大部分的农民都是以务农为生,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
他们生活贫困,处于社会经济的最底层,权力和资源都非常有限。
农民阶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他们是农业生产的主力,为国家提供物质财富。
四、工匠和商人阶级工匠和商人阶级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比较繁荣的阶级。
工匠是指从事手工业和工艺制作的人,他们拥有较高的技术和工艺水平,能够创造出精湛的工艺品。
商人则是从事商品买卖和贸易的人,通过商业活动获取利润。
在古代中国,工匠和商人阶级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他们的活动为经济繁荣和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主要包括贵族阶级、士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工匠商人阶级。
每个阶级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地位,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依赖关系。
这些社会阶级的存在和相互作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与“缙绅”并非同义语
“士大夫”与“缙绅”并非同义语张正耀《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7期发表了曹茂昌老师的《<五人墓碑记>中的几组隐藏对比》一文(以下简称“曹文”)。
在论及《五人墓碑记》中“贤士大夫”与“缙绅”这一组对比时,“曹文”中说:“在古代,士大夫和缙绅其实同义。
”这种理解并不正确。
笔者上网搜索有关《五人墓碑记》的教案设计、教学实录等,发现持这种理解的教师还不在少数,实有辨正之必要。
先来说“士大夫”。
在古代,“士大夫”一词与“士”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词的组成与来源看,应该是先有“士”,后有“士大夫”,故而要了解“士大夫”的意思,首先要了解“士”的意思。
《辞源》和《汉语大字典》中对“士”的解释主要有三点:一是从事耕种等劳动的男子。
《易·归妹》中记载:“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①也指未满20岁的少年和未婚的青壮年男子。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释士补仪礼篇名义》的解释是:“士者,古人年少未冠娶通名。
”后用为对男子的美称。
《诗·郑风·女曰鸡鸣》中描述:“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孔颖达疏为:“士,男子之大号。
”《论语·泰伯》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皇侃义疏为:“士,通谓丈夫也。
”②二是我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1.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差役)。
”此义后引申为官吏的通称。
2.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
《唐六典三·户部尚书》中记载:“凡习学文武者为士,肆力耕桑者为农,工作贸易者为工,屠沽兴贩者为商。
”3.知识分子的通称。
如:士林、士流、名士。
《字彚·士部》的解释是:“士,儒者。
”《论衡·实知》中说:“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明确说:“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
”三是对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古代分级别的说法
古代社会中,人们按照身份、地位和职责的不同,对社会成员进行了分级别的划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分级别的说法:
1. 君主:古代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例如帝王、皇帝、国王等。
2. 贵族:拥有特权和世袭权的阶层,通常由出身高贵的家族组成。
贵族在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享有特权。
3. 士人:具备文化修养和学问的人士,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或在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
士人通常担任政府官员或文职工作。
4. 平民:社会中大部分人口所属的阶层。
平民可以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他们从事各种职业以维持生计。
5. 奴隶:在古代社会中最底层的阶级,奴隶通常是被俘虏或贩卖为奴隶的人,他们被视为财产,没有自由和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古代社会在分级别的方式和称谓上可能存在差异,以上只是一般性的分级方式。
此外,随着时间、地域和文化的变迁,这些分级别的说法也会有所不同。
士人和士大夫的区别
⼠⼈和⼠⼤夫的区别⼠族:⼜称门第、⾐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
⼠⼈和⼠⼤夫的区别性质不同1、⼠族:⼜称门第、⾐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
2、⼠⼤夫: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和官吏之统称。
影响不同1、⼠族: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族所垄断,个⼈的出⾝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于其本⾝的才能与专长。
2、⼠⼤夫: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是社会上⽂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开始时间不同1、⼠族:从两汉开始。
2、⼠⼤夫:始于战国。
⼤夫这两个概念搞清楚"⼠⼤夫"是战国出现的⼀个新概念。
在此之前,⼠均排在⼤夫之后。
战国典籍中表⽰等级序列仍⽤"⼤夫⼠"。
《荀⼦·礼论》载:"⼤夫⼠有常宗。
《吕⽒春秋·上农》载:"是故天⼦亲率诸侯耕帝籍⽥,⼤夫⼠皆有功业。
⼤夫⼠与⼠⼤夫表⾯看去只是前后颠倒了⼀下,实际上反映了⼀个重⼤变化:⼤夫⼠强调的是等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和官僚的混合体。
分⽽⾔之,⽆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夫都指有⼀定官职和爵位的⼈,社会地位⽐⼠⾼。
为什么从战国开始,⼠常常冠在⼤夫之前呢?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显⾝⼿的结果。
⼀些出⾝⼠的⼈,靠着⾃⼰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现了⼀批布⾐卿相。
另⼀⽅⾯,战国时期的⼤夫与春秋时期也不⼤⼀样。
春秋时期的⼤夫,⼤部分是靠宗亲分封⽽来的,并且是世袭的。
战国时期的⼤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个职位和爵位,⼤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是由⼠升上来的。
"⼠⼤夫"是上述情况在观念上的反映。
从时代看,这⼀概念在战国中叶以后才流⾏开来。
士人与士、士大夫
士人与士、士大夫士人与士、士大夫可以先从士、士人、士大夫的区别,看什么是士人。
西周时期,士是一个血缘等级。
政治上,士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等级的最低层。
宗法上,大夫臣士,士依附于卿大夫,不得有僭越之举。
经济上,士有一定数量的“食田”、“禄”足以代其耕,可以不劳而食。
文化上,士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教育。
因而,士的职业是多样化的,或充任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或在天子、诸侯的宫廷和基层行政机构中担任一般职事官。
春秋中晚期,礼崩乐坏、宗法制松弛,士一方面除了六艺知识,已经一无所有;另一方面,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
因此,士的等级逐渐瓦解,变为士人社会层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经作为一个社会层级。
其来源,一方面是没落贵族,由士沦为士人;另一方面是大国争霸、诸侯国“尚贤”,对智能、知识的需求急剧增长,在“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1]的新观念下,庶人进私学,培养出大批有文化的人,而有文化的庶人上行则为士人。
由此,社会上下通道打开,促成了士人的崛起。
“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指的是士人与官僚合二为一。
从士人到士大夫,显示了士人介入政治,进入政治中心地带的历史动向。
士大夫是士人政治精英与文化精英的合称。
从历时来看,士、士人和士大夫的来源及性质不同;共时来看,士、士人和士大夫的功能是一致的,在传统士农工商社会分类中,都归类为士人这一社会阶层。
随着历史的展开和朝代迁延,士人的才情(技巧与艺术)能够一直流芳百代,士人的思想和精神构成一条文化的主线,这可以用其具有“社会的推动力”来解释。
从社会角色看,士人在才智上可以诗,可以风,可以干扼政治、影响朝政,也可以民间讲学、移风易俗;从精神形态看,士人情性上可以文、可以雅,可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士人是中国精神的生产者,一代代士人不断堆积的事迹、人格和文章,在知识、思想和信仰史中,孜孜不倦地向社会流布“善的理想”(仁),是士人得以流芳百世的原因。
封建社会的四民身份
封建社会的四民身份在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身份地位是明确而固定的,被分为四民,即士、农、工、商。
这四民身份在封建社会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和角色,本文将对封建社会的四民身份进行探讨。
士士是封建社会中最高贵的身份,也是统治阶级的代表。
他们以读书学问为中心,掌握了典籍文化和礼仪制度,被视为道德上的楷模。
士人可以供职于朝廷,担任政府官员,管理国家政务。
他们享有许多特权和优待,比如优先地位、豁免税赋等。
而其他身份的人想要进入士人的行列,就要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选拔,这也进一步巩固了士人的地位。
农农是封建社会中最基层的身份,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为整个社会提供粮食和生活所需。
农民在封建社会中没有太多的政治权力,他们被视为上级阶级的附属品,必须服从和依附于地主和统治者的权威。
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苛捐杂税的负担,生活困苦。
尽管如此,农民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维系着社会的运转。
工工是封建社会中从事手工艺和劳动工作的人,包括工匠、手工业者等。
工人所从事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他们通常具备一定的手艺和专业技能。
尽管工人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没有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认可。
工人常常受制于地主和统治者的压榨,劳动条件恶劣,收入微薄。
然而,工人是社会生产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劳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商是封建社会中从事商业和贸易的人。
商人通常从事商品的买卖和流通,参与市场交易。
在封建社会中,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被认为不体面,而且经商有时被视为不道德行为。
尽管如此,商人由于其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特殊性,使他们在社会中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商人通过商业活动积累财富,促进了社会的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也为封建社会注入了一股活力。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的四民身份分别是士、农、工、商。
这四民身份在封建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地位。
尽管他们在权力和社会地位上存在不平等,但每个身份都在自己的领域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五纲的名词解释
四五纲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四五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等级制度,用于区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存在,被视为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四五纲的概念、构成以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进行详细解释。
一、四五纲的概念四五纲指的是士农工商这四个社会阶层的纲领,其中士纲又被细分为绅士和士人两个层次,合计为五纲。
这五个纲领分别代表了社会中不同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群。
1. 绅士:指的是来自乡村地区的地主和富有的农民。
绅士通常是一些有着稳定收入和土地的人,他们在乡村社区中担当重要的领导和决策角色。
2. 士人:是指学有专长、精通文学和礼仪的人。
士人不仅受到世家或贵族的赏识,还被社会认为是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理想人选。
3. 农民:主要包括农田耕种者和手工业者。
农民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他们的劳动和农田的耕种维系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4. 工匠:这个纲领包括了各种手工业者和工匠,如铁匠、木匠、瓦工等。
工匠是社会中技术密集型劳动力的代表,他们为社会带来物质生活和技术进步。
5. 商贾:指商人和商贩。
商贾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日渐发展的商品经济密切相关,他们从事着商业交易和贸易活动,为经济的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二、四五纲的构成四五纲的构成是根据人们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进行划分的。
不同的纲领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
纲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依赖性,每个纲领在社会中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互相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这种制衡关系指的是,每个纲领都依赖于其他纲领的存在和合作,才能让社会运转得更加平稳。
比如,绅士和士人需要农民的生产来维持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农民则需要绅士和士人的领导和指导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让不同纲领之间形成了一种协作合力,更好地为整个社会服务。
三、四五纲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四五纲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士人、士绅、士大夫异同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关于士人或士大夫的研究,当前学术界并不鲜见。
但是,关于士、士绅和士大夫的概念,人们常常混用,甚而语焉不清。
事实上,这三种身份作为历史概念,自有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为了理清其间之异同,需要对这些概念作一界定。
首先是士人。
中国自古就有士,至迟在殷商、西周时代,士人之名已经见于文献,这一时期士的身份是贵族,是贵族中最末的一等,他们最初的职业是充当武士,或者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中、基层行政机关中担任一般职事官,或者为卿大夫管理采邑和家族,并统领庶民。
到了春秋中后期,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士作为一个社会等级逐步解体,其社会角色发生了倾向性的变化,由主要的从武转为主要的从事于文,到了西汉时期士人的社会属性基本确定。
我们可以把士人定义成古代社会的“书生”或“读书人”,‘他们以研习儒学经典为手段,以参予政治为最佳生活选择,以道德修习和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为最佳人生设计,
作为传统政治文化的载体,他们以学习和传播儒学知识作为自己的基本生存方式’。
其次是士绅。
“士绅”又可称为“绅士”、“乡绅”“绪绅”。
关于士绅阶层的基本涵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费孝通认为“绅士是退体的官僚或是官僚的亲亲戚戚’。
吴晗则说‘官僚、士大夫、绅士、知识分子,这四者实在是一个东西,虽然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个可能具有几种身份,然而在本质上,到底还是一个’,显然他过分强调了这四种身份的趋同性,没有对其加以甄别。
史靖认为“士大夫居乡为绅,绅也就是给绅,是专指那些有官职、科举功名居乡而得到乡里敬重的人士,这个回答可以说是绅士最好的定义。
这是着眼于绅士的功名、威德和活动空间。
他还指出“一个地道的绅士不仅要有财富和权势,还要这种财富能有历史的和传统的支持’。
张仲礼则把”功名’,身份作为绅士的标签,认为只要通过科举或捐纳等途径可以取得功名就能跻身绅士行列。
王先明则从社会结构的层次出发,认为绅士是与“官、农、工、商并列的项目”且以科举功名为主体的具有封建身份的特定社会集团。
有的学者还将绅士的涵义进一步延扩,认为“士绅则主要是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分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体回乡或长
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相当影响的人物’。
综合来看,一般将士绅定义为不在官位的士大夫,或是具有了政治身份的或考取功名的士。
再次是士大夫。
一般来说,“士大夫”是战国时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强调的是政治身份和政治等级,它的基本要点是作为知识载体的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是士人和官僚相结合的产物。
因此,士大夫是指不同于血缘贵族和普通官吏的中上层官僚,他们大多出身于士。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不难看出此三者之间的相同之处。
一是士绅、士大夫都是士人的进一步发展,他们都是以士为基础的,因此他们都具有士的特点,即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是文化的传承者,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是他们都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尊奉孔子为圣人,以儒家文化的“道”作为他们的最高理想,以实现“内圣外王”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
三是由于他们是知识的载体,是君主政治意识形态的掌控者,因而普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帝王的重视和普通民众的尊敬。
此三种身份的相异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最明显相异之处是界定有别。
士人定义为古代社会的“书生”或“读书人”。
士绅被定义为不在官
位的士大夫,或是具有了政治身份的或考取功名的士。
士大夫的定义是不同于血缘贵族和普通官吏的中上层官僚。
虽然他们都有士的内涵,但是他们的社会存在形式和具体的政治地位是有差别的。
第二,这三种身份所内含的范围和社会构成不同。
我们这里所谈的“士”不是春秋时期作为贵族阶层中最末等的“士”,而是秦汉以后孔儒文化意义上的“士”。
因而它的社会构成较之士绅和士大夫而言是最为广泛的,事实上“士”包含了社会中一切学习孔儒之道和拥有知识的人,而无论他出身平民还是出身贵族。
如前所述,士绅的社会构成就相对复杂一些,士绅的范围与士人相比较,显然缩小了不少。
士大夫主要有两种社会构成,一是拥有官爵封号或有官位的士人,二是曾经为官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
可见,士大夫的范围又进一步缩小了。
第三,身份获得的方法不同。
比较而言,士的获取方法最为容易,只要饱读诗书,获取了知识,就能成为士。
士绅身份的获得大体上分为两种途径:考试和捐纳。
而士大夫一般只能是通过科举考试并且取得一定的功名才能获得。
第四,社会属性及地位不同。
士,居于四民之首,也就是说他是属于民,民则属于社会的底层,是属于
被统治的阶级。
士绅,作为社会的中介,是君主集团和一般民众的中间阶层。
他们的身份高于平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拥有一定的特权,受到的礼遇不同。
士大夫属于社会的上层,属于官僚,是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特权。
第五,这三种身份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士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他们学习知识,传播文化。
士人又是统治者实施思想文化统治的实现者,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把儒家的道传播到穷乡僻壤、全国各地,起到巩固君主政治社会基础的作用。
士绅阶层作为沟通朝廷与乡土社会的中介力量,在中国文化的构成和传播上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正如前所述,中央集权君主政治的统治力量从城市一直延伸到乡村,主要依靠的是士绅阶层,统治力量越往社会下层和边远地区伸展,士绅阶层的中介和辅助作用就越明显。
一般来说,士绅是地方事务的管理者和地方利益的代言人。
士大夫则是皇权的代言人,他们由君主赐予权力,处于政治的中心地带。
他们依附于封建王朝,发挥着组织政权、管理国家的职能,他们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维系王朝的运作,接续中断的王朝和培训帝王方面,在天下大乱进而天下大治的时期,则
还起着修补、重构国家机器的作用。
总之,士人、士绅和士大夫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的辨析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或有参照意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些传统文化承载者以及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亦不无裨益之处。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