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注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
注意的理论:过滤器理论、认知资源理论、生理机制理论、中枢能量理论、注意的衰减模型理论
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
资料一
一、注意的种类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注意与编码密切联系着。

注意总是指向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

如果把注意比做一个可变焦距的聚光灯,这个聚光灯既可以指向外部世界的刺激,也可以指向个体内部世界的刺激。

注意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倾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

(一)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根据注意的功能,可以把注意分为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是指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予注意而忽视其他信息。

个体在任何时候都被无数刺激所围绕,他总是不断地关注某些刺激并作出反应,同时忽视或至少弱化某些刺激,对它们不发生反应。

选择性注意使我们把注意指向于一项或一些工作和事件而不是许多工作和事件。

集中性注意(concentrated attention)是指我们的意识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集中性注意包含警觉和搜索。

警觉(vigilance)是指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个体对某种或某些试图检测到的特定刺激保持注意。

在警觉的时候,个体警惕地注视、倾听着随时可能出现的刺激信号。

特别是,在特定刺激很少出现而一旦出现就需要立即注意的情况下,就更需要警觉。

在执行高
风险的警觉任务时,人们最担心的是漏掉有关的信息。

警觉是个体被动地等待特定刺激的出现,而搜索(search)则是主动、积极地寻找目标。

个体从许多不确定事物中寻找出特定的刺激就需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集中注意。

例如,从琳琅满目的货架上试图找到你所要的特定品牌的麦片。

在搜索的时候,人们最担心的是搜索到的信息是否会出错。

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是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关注或能操作几项任务。

训练有素的驾驶员可以一边驾车,一边谈话,甚至摆弄门把手和吃东西。

很多任务通过大量的练习就会使任务变得简单、容易,只需稍加注意就可以,这时任务的操作已经自动化了。

个人在操作自动了的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操作其他任务。

表8-1列出的是上述三种注意的功能和特点。

表8-1注意的三种主要功能
种类界定举例
选择性注意把注意指向于一项或一
些任务而忽视与之相竞争的
其他任务
人们注意看电视而忽视新来的人;注意读书或听课而忽视周围环境的吵闹声
集中性注警觉意识聚焦于可能出现的
目标刺激,小心谨慎地检测
目标信号的出现,一旦检测
到信号便很快作出应对
追捕逃犯的民警在埋伏时所
执行的是高风险的警觉任务;在
教室里警察仔细地闻某种异样的
气味
搜索在许多不确定的刺激中
集中精力、主动地寻找出目
标刺激
如果闻到了某种异样的气味,
人们可能积极地寻找这种气味的
来源;在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记
录本里找出你所要的关键词

分配性注意每次同时做几项任务,
按需要转换注意资源,谨慎
地分配注意资源
熟练的司机一边驾驶,一边交谈、听音乐,但如果另一辆车突然转过来时,他会快速转换注意,集中精力开车
(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不随意注意也称为无意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如,在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展出一台新仪器,学生们自然地注意着这台仪器。

在安静的阅览室内,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注意那个声音。

这些都属于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初级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既来自刺激物的强度、新颖性等特点,同时也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兴趣、情绪等内部状态。

随意注意也称为有意注意(voluntary attention),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种注意是人向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务,且自觉地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

当我们决定要做某件事(如写作、做作业)之后,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有意地把注意集中在我们认为要干的事情上。

这时我们所注意的那个刺激物的特点,不论是否强烈、新异、有趣,我们都必须集中注意,同时排除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

因此,有意注意必须付出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是人类独具的高级的注意形式,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其中言语(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虽然有区别,但是在人的活动中往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因为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有这两种注意的参加。

倘若单凭无意注意去从事某种工作,那么,不仅工作会显得杂乱无章,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也难以持久。

同时,任何工作总会有困难或干扰,总会有单调乏味的过程,因此有有意注意的参加,工作才能完成。

然而单凭有意注意从事工作,就要进行紧张的努力,付出巨大的能量,时间久了,会使人感到疲劳,所以必须有无意注意参加,工作才能持久。

在人的每项具体活动中,往往既需要无意注意,也需要有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在活动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例如,一个人偶尔为某种活动所吸引而去从事这种活动,后来才意识到它具有重大的意义,于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并且在遇到困难和干扰时仍保持对该活动的注意,这就是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相反,有意注意也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

例如,在刚开始做某件工作时,由于对它不熟悉,不感兴趣,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工作上。

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这件工作熟悉了,有兴趣了,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或不要求有明显的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

这就是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

但是,这种不随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罢了。

这种注意形式被称为随意后注意,也称有意后注意(post voluntary attention),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
根据注意指向与集中的加工方向,可以把注意分为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

内源性注意(endogenous attention)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的注意,也称为目标指向控制注意(goal-directed control of attention)。

外源性注意(exogenous attention)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与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称为刺激驱动注意(stimulus-driven control of
attention)。

例如,在实验中,被试被要求辨认出现在屏幕中央的图形时,他就会注视着屏幕中央,期待目标的出现。

这种注意属于内源性注意。

此时,如果在屏幕的边缘突然呈现一个刺激,则该刺激会迅速自动地引发被试的注意。

这种注意属于外源性注意。

内源性注意是根据观察者的行为目标或意图来分配注意,外源性注意是观察者的视野外部的信息所引起的注意定向(Posner,1980)。

内源性注意的发展是渐进的,一开始是宽泛的注意,然后是狭窄的集中。

外源性注意更少受认知负荷的影响,被试可以忽略内源性提示,但无法忽略外源性提示。

外源性注意能够引起立即、快速、狭窄的集中。

早期研究认为外源性注意干扰了内源性注意的集中,因为高度突现的视觉事件自动捕获了注意。

最近的研究(Theeuwes et al.,2000)表明,外源指向是自发的,并独立于自上而下的控制。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显示,外源性注意加工快于内源性注意加工(Eimer et al,2000),而且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代表两种注意系统,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脑内的信息加工
资料二
什么是注意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人处于注意状态时,其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或者感知着某种对象,或者回忆着某件往事,或者沉思于某个问题,或者想象着某种形象。

在某一瞬间内我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于一定的对象,就显示出通常所谓的注意状态。

在注意时,不仅心理活动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可以用心理努力的程度来表示。

这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二是同一种心理活动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着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因此,无论是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或是同一种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都是一个人的注意状态。

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行动、观念或内心状态。

在同一时间内,人只能注意少数的对象,而不能注意所有的对象。

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些少数的对象就被清晰地意识到,而同时存在的其他对象,或者没有被意识到,或者意识得比较模糊。

注意总是心理(意识)活动对某些对象的集中,同时也是心理(意识)活动从其他对象上的离开。

集中注意的对象是注意的中心,其余的对象有的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意范围之外。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其基本特征是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

通常我们说:“注意书本”,“注意老师的讲解”,“注意问题的关键”,实际上是指“注意看书本”,“注意听老师的讲解”,“注意思考问题的关键”等认识活动的状态,而这里所说的注意也含有命令自己支配认识活动的意思。

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

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

注意是人们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的必要条件。

2004-09-28 《心理学》(第三版)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过滤器模型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洛德本特(D.E.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注意犹如一个过滤器,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输入的信息起筛选的作用,以防止信息传送道因有限的通过能力而超载。

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即让一个通道工作,接受信息,另一个通道就关闭,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模型。

此外,过滤器选择作用并不是随机的,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为人所期待的刺激易于通过过滤器,受到注意。

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的生理机制是很复杂的,它与脑干网状结构、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等脑组织密切联系。

首先注意与觉醒状态密切相联系,脑干上部组织和中脑网状结构在觉醒状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表明,在中脑部位切断脑干或破坏脑干网状结构而保留感觉上行特异传导通路,动物就陷入沉睡状态。

临床上,脑干上部损伤的患者出现睡眠或梦样状态,选择性注意严重障碍。

因此,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被认为是保证觉醒和注意的最泛化状态的脑结构。

大脑的激活状态是选择性注意的必要条件。

选择性注意必须有更高位的脑组织──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的参与。

边缘叶中的海马和尾状核称为是有机体实现选择性注意的重要器官,即像“过滤器”那样,抑制无关的习惯化的刺激的信号进入大脑,而对新的有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

大脑额叶的作用是直接参与主动注意和集中注意。

注意的衰减模型
衰减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A.M.Treisman,1960)在修正过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

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是单通道,而是双通道。

即注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被过滤掉,即所谓的通道被阻断或关闭,而是被衰减,强度减弱了。

对个人特别有意义或对象十分熟悉的刺激,由于其接受阈限低,因此即使这些信息被衰减,也可能被对象识别。

这种模型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能解释更多的现象。

注意的中枢能量理论
中枢能量理论由卡尼曼(D.Kahneman,1973)提出。

该理论不同于上述模型的是,它不是把注意的有限性看作是信息通道的接受有限,而是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能量或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用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

资源的分配决定注意的取向。

资源的分配受下列4个因素制约:①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②当时的意愿;③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④个人的长期倾向。

根据该理论,能量或资源的分配可进一步分为资源限制过程和材料限制过程。

资源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其作业能顺利进行。

材料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的影响,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难以顺利完成任务。

例如,在噪杂的背景中,要听清楚一个微弱的说话声,即使分配更多的资源,也难以听清。

该理论能较合理地解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如一心二用。

一个人能同时做两种事而不受干扰,这是因为这两种活动所需资源未超过个人能量分配的资源总和。

又如某些活动不能一心二用或只有一种活动能操作得好,这是由于该种活动分配了更多的资源,或者是两种活动所需资源超过了总资源。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不可能由单一的机制来实现。

上述理论正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注意的特性,使我们能多方位地把握注意的本质。

2004-09-28 《心理学》(第三版)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资料三
注意的各种理论:
一、过滤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结构的限制,某些特定类型的输入信息可以通过过滤器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识别,而其他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因此,过滤器理论一般要解决下列几个问题:(1)信息加工系统中有多少个过滤器?(2)过滤器处于信息加工系统的什么位置?(3)过滤器是以什么原则进行工作来选择信息的?
(一)早期选择模型
布鲁德本特在其《知觉和交往》一书中最先提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尽管它在今天只有历史的意义,但了解该理论对于认识注意理论的发展仍然是有益的。

这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

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这些感觉信息将通过大量的平行的感觉通道进行加工。

但是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于是在信息加工的某一阶段就出现了瓶颈口。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出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
阶段,而其余的信息则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被识别或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过滤器。

它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

一个通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

当环境需要的时候,过滤器又转换到另一个通道,使有关信息通过;同时阻断其他通道,不让信息通过。

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

他认为,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对输入信息的通过或拒绝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不需要信息加工系统的高级分析阶段参与活动,即不需要已有知识经验对输入信息的作用。

(二)中期选择模型
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理论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

例如,在双耳分听实验中,事先规定被试只对一只耳(如左耳)输入信息进行追述(追随耳),而不追述另一耳(非追随耳)的输入信息。

结果是,对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很好地知道,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常常不能识别,但对特别有意义的信息(如被试的名字)却能够识别。

显然,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是无法解释通过非追随耳的特别有意义的信息为什么能得到识别这个问题的。

因为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是按“全或无”的原则进行工作的,是依据刺激的物理属性来选择信息的,同时输入的信息也不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

据此,特瑞斯曼提出,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

但是,她认为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并认为许多通道都能对信息作不同程度的加工。

至于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位置问题,特瑞斯曼认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语义分析之前的,被称为外周过滤器;二是在语义分析之后的,被称为中枢过滤器。

前一种过滤器对刺激的特点进行级差性选择,即对输入的感觉信息给予不同程度的衰减而不是完全阻断感觉输入。

她假定长时记忆中已储存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阈值,当输入的信息(追随耳的)通过过滤器未受到衰减时,能顺利激活长时记忆中有关的项目而得到识别;当输入的信息(非追随耳的)通过过滤器受到衰减时,由于强度减弱,因而常不能激活长时记忆中相应的项目,因而不能被识别;但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值较低,因而能被激活、被识别。

因此,选择注意不仅取决于感觉信息的特征,而且取决于中枢过滤器的作用。

中枢过滤
器在选择信息中起积极作用,它是根据在回答反应组织中起着巨大作用的范畴、语义特征进行选择的。

(三)晚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由德尤奇和诺曼等人提出。

该模型认为,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

事实上,该模型假定信息到达了长时记忆,并激活其中的项目,然后竞争工作记忆的加工。

这个模型强调了中枢控制过程,选择注意就是加工系统中这个控制的一部分。

通过它,某些信息的编码被选择出来作进一步的系列加工。

诺曼把这个机制称为“相关机制”,即对相关刺激作出反应。

选择注意就是这个控制机制用来使人集中加工特定信息的结果,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这个模型能很好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因为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很好地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易引起人的注意,因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些项目激活阈值是很低的。

但是,这个模型看来是不经济的,因为它假设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这就不能很好地解释早期选择现象。

以上三种关于注意选择性的理论,都假定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特定阶段。

目前,很多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选择过程可以发生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这种观点被称为多阶段选择模型。

【四】多阶段选择模型是对前面三种选择性模型的综合,它强调信息选择的时段依赖于任务的具体要求,因此更具灵活性。

二、认知资源理论
(一)资源限制理论
这种理论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对输入进行操作的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就可以指向另外的任务。

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从事操作的资源的有限数量所决定的。

卡尼曼于1973 年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了资源限制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成每一项任务都需要运用心理资源。

操作几项任务可以共用心理资源,但是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这些加工过程产生一定数量的输出,人在操作几项任务时根据特定数量的资源和输出在质量上的变化,将资源量分配给这些任务的操作。

只要同时进行的两项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那么,同时操作这两项任务就是可能的。

(二)双重加工理论
该理论由谢夫林等人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方式有两种: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自动加工是由刺激自动引发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不需要有意注意,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

自动加工的速度很快,由于不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所以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控制加工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它需要注意的积极参与,要占用系统的加工资源。

和自动加工相比,控制加工更为主动和灵活,它可以随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资源分配的策略。

双重加工理论是对资源限制理论的有益补充,它们共同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能同时做好几件事,如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因为人类认知加工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同时执行两种以上的加工任务时,往往会发生困难。

而如果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加工已经变得自动化了,不需要占用加工资源,个体就可以将注意更多地集中于其他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过程之上。

控制加工经过充分的练习之后,有可能转化为自动加工。

熟练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动作信息由控制加工向自动加工转化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