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6章 注意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六章
➢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 认为,“情绪是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心理和生 理状态及行动的倾向性”。
➢ 苏联心理学家为情绪作出一种概括的定义:“情 绪是对事物的关系或态度的体验。”
情绪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对外界刺激 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它左右 人的精神状态,驱使人们去行动。
所谓自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 人很难与别人相处,因为常常表现出自私和自负,以 自我存在为处世的前提,凡与我相吻合的便是真理。 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片面强调自我需求的合理性,自 私自利和自以为是。
(十)内疚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 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内疚者往往有良心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 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内疚主要包括羞耻感、自责心理、自 卑心理、无地自容。过少或者过多的内疚感都是不健康的。
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必须增强 自制力,不要随便发泄不满或者不愉快的情绪。
(七)厌恶
厌恶是对现实、人生都感到不满或厌烦,不愿学习, 不愿工作,对什么都无兴趣,常伴有悲观厌世心理。厌恶 有时是由某种挫折感引起的,挫折感通常是当个体的愿望 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产生的,它导致人的心理失调。对厌恶 情绪,只要不断调整自己用来对比的参照体系,看到更多 的解决途径,才能减少由于挫折感而引起的厌恶情绪,从 而保持良好的心境。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06章 幼儿技能学习与教育0
22
12.蒙台梭利动作教育的目的(理解) 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 直接目的: ①增进幼儿对身体概念的了解。②训练感官系统, ③训练大小肌肉动作协调④ 训练手脚与眼睛的协 调 ⑤促进神经、骨骼、肌肉和全身性运动的协调 与相互间的配合。 ⑥培养“感觉-动作”组合功能 的完美协调 间接目的: ①培养幼儿的专心、独立、守秩序等人格发展。 ② 促进幼儿生理、心理的健全。 ③培养幼儿写字、 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④ 学习照顾自己、照顾环境 及日常生活所需的礼节 。 ⑤启发及增进儿童智能 教育的发展。
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动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 肉,具有客观性。智力技能的动作对象具有观念性,个体所操纵的 是头脑内部的心里表征与符号通过主观映像的家公来完成的。 就动作的进行而言,动作技能的动作执行是通过肌肉运动实现的,具 有外显性。智力技能的动作的执行具有内潜性由于是对观念性的对 象进行心里操作所以实在头脑内部进行依靠内部言语来完成。 就动作的结构而言,动作技能中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 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智力技能动作的结构具有简缩性由于智 力活动主要依赖于内部言语进行,而内部言语具有简化合并等特点, 所以智力活动也具有相应的简缩性。 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之间又有紧密联系。 他们统一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 最初依据,也是他的经常体现者。智力技能又是动作技能的控制与 调节者。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任务时,既需要动作技能也需要智 力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在实践活动中,确定某种技能是智力技能 还是动作技能,取决于其活动的主要成分。
心理学第七章注意
心理学第七章注意
注意力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对某一特定对象或活动进行集中反应的心理过程。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注意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章主要介绍注意力的定义、注意力的类型以及注意力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一、注意力的定义及概念
注意力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基本心理过程,它是一种选择性的意识状态和一种资源分配的过程。注意力的选择性意味着个体在面对众多的信息刺激时,通过选择、集中和维持对某一特定刺激的心理反应,抑制与该刺激无关的其他刺激。资源分配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多个任务时,将有限的认知资源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注意力可以分为外向性注意力和内向性注意力。外向性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和反应,它主要涉及感知、注意和意识等心理过程。而内向性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内部心理活动的关注和反应,它主要涉及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过程。
二、注意力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注意力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按照注意力的对象可以分为外部注意力和内部注意力。外部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关注和集中,如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对他人的行为的注意;内部注意力是指个体对内部心理活动(如思考、想象、回忆等)的关注和集中。按照注意力的分配方式可以分为广泛注意力和集中注意力。
广泛注意力是指个体将注意力分散地分配给多个刺激,以获得更广泛
的信息;集中注意力则是指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地分配给某一特定刺激,以获得更明确的信息。
三、注意力的影响因素
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
影响因素。
1. 刺激特性: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受到刺激的特性的影响。与刺激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4-6(答案)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4-6章)
4章
一、选择题
1、林林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认真努力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C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求知欲
2、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D )
A 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习期待
3、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B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4、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C )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一般动机
5.、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A )附
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时期 B少年期 C 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6、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D )
A社会意义 B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个人的前途 D动力来源
7、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 B )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低级动机 D外部动机
8、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B )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读书是一种乐趣
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9、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名次结果的兴趣动机是( D )
A高尚的动机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10、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连的学习动机是( C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内部动机C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11、学习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 C )
儿童教育心理学6:游戏对儿童的发展价值
社会性游戏的社会性发展价值
➢ 理解对方动作的意图与意义,能够区分什么情况 是游戏,什么情况不是游戏;
➢ 理解游戏规则(如等待、轮流等)对于游戏的重 要性并遵守这种规则;
➢ 协调与分享自己与别人关于游戏的构思与想法以 及行为。
百度文库
游戏与同伴集体的接纳
受欢迎的幼儿
➢ 经常玩合作性游戏,知道如何与别人合作地进行游戏, 分享游戏材料
➢ 与人进行成功的交谈 ➢ 能够给小伙伴出建设性的好主意和中肯的适宜的意见。 ➢ 他们往往是游戏的发起者,是小伙伴中的头儿
不受伙伴欢迎的幼儿
➢ 不会与伙伴分享 ➢ 有意在游戏中排斥其他伙伴的加人。
1.游戏与亲子关系
最早形成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亲子依恋:指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情感联系。
识)
➢ 经验的建构与意义的理解过程 ➢ 在类似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以一种灵活的方式整合零散经验
的方式
学前期的一个重要发展任务就是儿童要学习把起初对于 自己来说毫无关系和联系的事情相互联系起来从而 形成理解。
2.游戏和问题解决
游戏有助于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问题解决是由问题导引寻求问题答案的行为,是
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 辐合型问题: “唯一正确”的答案;最接近于问题 所要求的简捷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 发散型问题: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 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 精致性的特点
教育理论心理第六章心得体会
教育理论心理第六章心得体会
第六章主要讲述了学习和记忆的相互关系以及学习的过程。在这一章中,我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首先,学习和记忆是相互联系的。学习是通过获取新知识和技能来改变行为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固定在大脑中的过程。记忆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因为没有记忆,我们就无法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和应对新的情境。同时,学习也会影响到记忆的形成和保持,例如,通过反复复习和练习,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就会更容易被记住。
其次,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探索。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活动,而学生则需要通过动手实践和思考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第三,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在学习中,学生需要逐步建立起新知识和经验与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反思和总结,将新学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和对照,从而形成一个完整且连贯的知识结构。同时,学习的过程也需要时间和重复的实践,这样才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情感和动机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情感和动机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坚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和动机,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机。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和记忆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过程和要素。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在学习中主动参与,注重反思和总结,通过重复和实践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动机,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20世纪初
19世纪的“教育心理学化”对推动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首先,教育是人类培养新生一代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相互关系来看,学与教事实上是对同一过程不同角度的理解
再次,教育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最后,学校教育中的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人类的一般学习,它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从研究内容上看,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教育心理学则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这些研究所得到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是以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
《礼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相长”
《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习迁移
教案
(第19-20次课4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六章学习迁移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迁移的含义、分类
2.理解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3.了解迁移的理论
4.掌握如何促进幼儿的学习迁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促进幼儿发生学习迁移的方法
难点:迁移的理论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辅助手段: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迁移的定义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学会了英文,再学习西班牙语,就会受到英语学习的影响,这就是迁移。
二、学习迁移分类
1.正迁移和负迁移
迁移并不一定都是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迁移的效果来看,可以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就是正迁移现象。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负迁移通常表现在学生新旧概念互相混淆,因而产生干扰现象。
【讨论】学生针对正迁移、负迁移的特点,举例子。
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迁移可以是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产生影响,也可以反过来是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影响。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讨论】学生针对顺向迁移、逆向迁移的特点,举例子。
3.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根据迁移的范围来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和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和课题所产生的影响。例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一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心理学学上一般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的动力结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的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冯特(W.Wund 1832-1920)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冯特此举对心理学发展起着划时代的作用,它标志着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母体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因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心理学主要派别的代表人物?(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2)人的意识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情感三个基本要素。3)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法研究心理学。(二)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等,主要观点:1)意识是一种川流不息的过程,而不是个别心理原色的集合,因此不能分解2)强调意识的机能和功用3)重视心理学在教育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托尔曼,主要观点:1)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行为;(S-R)→(S-O-R)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的影响;主张极端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四)格式塔心理学:韦太海默、考夫卡、苛勒、勒温,主要观点:1)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2)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而是大于整体3)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五)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主要观点:1)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2)人类的生物本能(力比多,libido),是心理与行为的动力与导致精神病的重要原因。3)精神分析就是通过释梦、自由联想、催眠等手段,去研究发现病人被压抑下去的冲动和欲望,并用某种方法使之得到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哪些原则?1.客观性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要用客观的态度
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幼儿心理学基础 第六章 幼儿的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 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 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 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
25 第 六 章 幼 儿 的 思 维
第二节 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幼儿积极进行思维
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保护幼儿的 好奇心。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伴随着他的一切活动,教师可以尝试运 用各种方法来维持幼儿的探索热情,启发幼儿思考。
7 第六章 幼儿的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三、思维的特征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以已有的知 识经验与其他事物为媒介,通过迂 回曲折的认识路线,了解事物之间 联系的思维过程。
中医把脉: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 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8 第六章 幼儿的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11 第 六 章 幼 儿 的 思 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2.幼儿中期思维的特征 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幼儿头脑中的表象逐渐丰富
起来,幼儿的思维逐渐从直接的感知和行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开始可以凭借具体事物的鲜明的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活动。因此, 具体形象思维又称表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进行的 思维。它是整个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主要形式。
学前教育原理第六章
学前教育原理第六章
学前教育原理第六章:儿童的心理发展
引言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学前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关系到
儿童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正确认识和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开展有效学前教育的基础。本文将
探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如何在学前教育中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可以根据年龄和能力特
点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常用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
展阶段理论。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的刺激和运动的经历来认识和了解
世界。他们构建起一些基本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如吮吸、抓握等。在
学前教育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和有趣的运动活动,以促进
儿童的感知和运动发展。
2. 前运算阶段(2-7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进行一些前
运算活动,如计数、分类等。他们逐渐发展出对符号和符号操作的理
解。在学前教育中,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逐渐具备具体运算的能力,能够进行逻辑
推理和解决具体问题。他们开始具备应用学习的能力,并逐渐发展出
对他人感情和行为的理解。在学前教育中,应加强对儿童逻辑思维和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逐渐具备抽象思维和形式运算的能力,能
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抽象问题。他们开始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并
教育心理学第6章 注意力
内隐特征:注意缺陷,没有精神
1. 写作业非常拖拉,经常 不能完成作业; 2. 常常忘记写作业; 3. 上课经常走神; 4. 考试时,经常发呆,想 别的事情; 5. 经常忘记带与学习相关 的物品; 6. 做事情没有计划; 7. 没有时间感; 8. 及其容易分心; 9. 做事情有始无终; 10. 写作业粗心大意; 11. 没有精神,不兴奋
教师能做什么
教师有关ADHD的几点常识
教师不可把管理的焦点放在注意力症状上,而放在社 会技能和学习能力上
努力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和强项
意识到矫正这些学生要有一个系统的计划 青春期后自动好转(不是绝对的) 是能力而非情绪态度问题 最讨厌他们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长期有效的管理策略而非短期的苦口婆心的教诲
注意力障碍学生的十大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不良的人际关系 跨场合的一致性 说教的无效性 经常不听或不理睬别人对他的讲话 听指令困难。 活动组织能力差 完成作业极为拖拉 丢学习物品,忘事 易被当前无关的刺激所分心 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丢三落四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伴随问题
有人听觉注意好,视觉注意差 有人上英语课集中注意,上数学课不能集中注意 力 有人阅读时注意力集中,写字就非常拖拉。
注意力问题的跨时间跨场合的一致性
注意力基础原理(心理学范畴)
注意⼒基础原理(⼼理学范畴)
注意⼒基础原理
(⼀)什么是注意⼒?
1、基本解释
从第⼆⽣命形态学专业术语上解释,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信息通道对客观事物的关注能⼒。
从使⽤通道出发划分,视觉注意⼒、听觉注意⼒和触觉辅从注意⼒。
从沟通出发位置出发划分,视觉主动注意⼒、视觉被动注意⼒、听觉主动注意⼒和听觉被动注意⼒。
从沟通对象空间位置状态出发划分,视觉主动动态注意⼒、视觉被动动态注意⼒、听觉主动动态注意⼒和听觉被动动态注意⼒。
从语意功能出发划分,语听注意⼒使⽤系统和视触注意⼒使⽤系统。
与记忆⼒的关系,注意⼒是记忆⼒的基础,记忆⼒是注意⼒的结果。没有良好的注意⼒就没有良好的记忆⼒,良好的记忆⼒是建⽴在良好的注意⼒基础上的。
2、⼼理学解释
注意是⼼理活动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理过程的⼀种共同的⼼理特征。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个是指向性,是指⼼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些现象⽽离开其余对象。
⼆是集中性,是指⼼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指向性表现为对出现在同⼀时间的许多刺激的选择;集中性表现为对⼲扰刺激的抑制。它的产⽣及其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的主观因素。
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某些刺激⽽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的排除)。⼈在注意着什么的时候,总是在感知着、记忆着、思考着、想象着或体验着什么。⼈在同⼀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要获得对事物的清晰、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就需要使⼼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有关的对象。⼈在清醒的时候,每⼀瞬间总是注意着某种事物。通常所谓'没有注意',只不过是对当前所应当指向的事物没有注意,⽽注意了其他⽆关的事物。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进入小学后的一个最重大变化就是开始了正规的学校生活,这为他们心理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在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充分地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发展着各种社会技能,使他们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一般问题
一、年龄阶段
小学是指儿童从6、7岁到12、13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人学校,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主要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二、基本特征
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一)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开始了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学习成为了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有很大不同,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儿童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但又是必须学习的。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强制性。
(二)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在幼儿阶段时,口头言语和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儿童进人小学后,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专门对象。由于书面言语的掌握,扩大了儿童的知识范围,发展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促进了儿童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逐渐发展起集体意识,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和发展了良好的品德。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学习的认知观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目标
第一节 研究学习的认知途径
教学设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一、从认知角度来研究学习 •二、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教学反思
总结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目标
从认知角度来研究学习
•与行为主义观点相比,认知观强调,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而 非对环境刺激的应答或反应;而对学 习的研究,应重视观念理解、推理、 思维、解决问题等较高级的认知能力, 而非关注简单低级的刺激-反应及其 联系。具体来说,学习的行为观和认 知观的主要分歧体现在对学习的实质、 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研究方式等方面的 看法上。
教学设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 一、感觉记忆 • 二、短时记忆 解决“瓶颈”的方法:组块化和自动化 • 三、长时记忆
教学反思
总结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目标
第三节 认知过程
教学设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 • • •
一、注意:信息加工的开始 二、知觉:发现刺激的意义 三、复述:通过练习来保持信息 四、有意义的编码:在长时记忆中建立 联系 • 五、提取:对信息的检索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观
学习目标
总结——2
教学设疑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教学反思
总结
教育心理学 6学习迁移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理论
总之,贾德认为学习迁移的关键在 规则、原理的运用,强调知识经验 的概括化。这一观点被很多教育心 理学家所接受,并得到某些发展。
C.H.Judd,1873-1946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理论 学习迁移的理论
四、关系理论 学习迁移的关系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 在概括化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一系列实验 研究提出的。他们强调顿悟情境中的一切 关系是迁移发生的关键。“顿悟关系”是 迁移发生的一个决定因素。 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 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 突然发现两个学习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研究学习迁移的规律还具有重要的 实践意义。它是检验学校教学目标 实现程度的可靠指标,对教育过程 起着指导作用。 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有效地促进学生 的学习迁移。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理论 学习迁移的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 最早的迁移理论是形式训练说,其理 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这一理论认为, 人的记忆力、注意力、思考力、意志 力等,都是每个人的心的官能。官能 是一种能发挥某种特别功能的心理能 力。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理论
二、共同要素说 共同要素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用 实验方法来研究学习迁移问题,并对形式 训练说提出了挑战。 训练说提出了挑战。 最早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学习迁移问题的 是美国的詹姆斯(W. James)。 是美国的詹姆斯(W. James)。 桑代克(Thorndike)和吴伟士(Woodworth)在 桑代克(Thorndike)和吴伟士(Woodworth)在 1901年进行了一系列知觉训练的迁移实验 。 1901 年进行了一系列知觉训练的迁移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表现:延迟满足能力落后 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不是没有注意力,而是自控能力
落后。
红蓝 红蓝 红蓝
不是知识和技能障碍,而操作障碍 涉及的适应功能,不是智能 不能通过传统的心理测验确定 行为观察是更为有效诊断手段 干预的重点是目标行为的执行上,而不
2. 常常忘记写作业; 3. 上课经常走神; 4. 考试时,经常发呆,想
别的事情; 5. 经常忘记带与学习相关
的物品; 6. 做事情没有计划; 7. 没有时间感; 8. 及其容易分心; 9. 做事情有始无终; 10. 写作业粗心大意; 11. 没有精神,不兴奋
精神萎靡,死气沉沉
多动
不多动
注意力的保持问题
注意力集中问题
有时兴奋
完全不兴奋
纪律与冲突
幻想
输入控制
输出控制
快速而不准确
慢而无效率
外界干扰
自我干扰
阅读困难
Biblioteka Baidu书写困难
注意力时间短
效率低下
自我控制力差
延迟需要满足能力非常差
身体原因(没有休息好,太累了,生病了等)
讲课内容太枯燥了,烦!
都懂了,真没劲!
太难了,听不懂!
听不清楚,看不清楚,“我都要疯了!”
认知上。
遗传风险
出生前的怀孕综合症
多巴胺传送问题
前额叶和基底神经节异常
无法恰当抑制不合适的反应
在工作记忆、自我监控与指导的缺陷
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
社交和学业发展能力受阻
父母担忧,家庭冲突
逆反,品行障碍
(注意力障碍发展的可能模式)
1、是原发性的,必须与其他原因诱发的 注意力不集中区分开
(1)与智力落后的区分 (2)与学习障碍的区分 (3)与品德障碍的区分 (4)注意力障碍不是淘气
“我玩游戏可集中注意力了,别人叫我 都听不见,可是一写作业,就坐不住了, 这是怎么回事?”
抑制是指控制无关信息进入并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以 及控制无关信息在整体上干扰认知加工的积极的压制 过程。抑制加工不是单一的机制,它包括防止已部分 激活但与目标无关信息的通达,阻止不合情境的优势 反应,压制无关信息的激活。抑制功能是最基本的也 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功能,是进行任何认识加工的前提。
表现 缘由
教师的进取之路
智力与学习成绩不匹配
阅读障碍 数学学习障碍 写作障碍 语言学习障碍 ….
注意力缺陷
注意力障碍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者能量、精力对任务 的指向与集中。
指向性 集中性 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会心无旁骛,对周围的视而
不见,听而不闻。 主动注意:努力控制自己,好好学习 被动注意:无需努力就被吸引
样,停不下来; 6. 上课时候,小动作非常
多; 7. 爱插嘴,打断别人谈话; 8. 好出风头、在课堂上弄
出噪音或引人发笑; 9. 不遵守规则,违法纪律; 10. 不举手就回答问题; 11. 看题只看一半,就开始
做。
精力充沛、异常活跃
矛盾吗?
内隐特征:注意缺陷,没有精神
1. 写作业非常拖拉,经常 不能完成作业;
4. 小猪三兄弟齐心合力,打败了邪恶的大灰狼。
人人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但表现 各异。
有人听觉注意好,视觉注意差 有人上英语课集中注意,上数学课不能集中注意
力 有人阅读时注意力集中,写字就非常拖拉。
注意力问题的跨时间跨场合的一致性
注意力障碍儿童在学校家庭以及其它环 境中的表现
症状出现有较长一段时间
多方共同评估
学习没有目的
受到其他事情的影响,不能静下心来
动机缺失
自我调节功能不强
不能延迟反应
“我想听,课讲的也不错,可是就是坚持不下来,不自觉就走神
了,就是坐不住,咋办呢?”
自控能力太差!
什么是自控?
指向:个体自身,而不是环境 目的:为了改变以后的行为反应 为了 长久行为后果,而不是暂时的后果 涉及需要满足的时间差
注意力问题是一组症状,伴有各种问题.
ADHD
情绪问题
学习问题
品行问题
阅读 计算 其它…
原则:
针对性 计划性 提高技能而非仅仅强调注意力
学习能力训练的内容:
1、认知训练
视动训练 视觉记忆 数字划消训练 视觉译码 听觉译码 听觉工作记忆 听动训练
大家说我挺聪明的,就 是不好好学习,成绩不 稳定,马虎,说我态度 不端正,可是我也闹不 明白,为什么我一听讲, 就走神,一写作业就发 呆呢?
学习心态
记忆效果
外显特征:多动冲动
1. 坐不住; 2. 话多; 3. 在各种场合异常活跃; 4. 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
情绪,易冲动,发脾气; 5. 身体内象装了发动机一
数字划消练习,请用1分钟时间查下面的数字 表,找出“5”共有多少个,找到后在上面划 “-”。
32584 36541 36587 32547 36541 33268 36854 36521 32546 36655 36544 ……
1. 小明学习又好,又有礼貌,邻居们都夸他是好孩子。 2. 虽然只是一个小事件,可是对他却有很大的影响。 3. 母子幸福的笑脸,背后罕有的晴朗,是中环的全景。
DSM-IV (纸笔) ADHD家长问卷(纸笔) Conners 家长问卷(纸笔) Conners 教师问卷(纸笔) CPT注意持续作业(由儿童在计算机上完
成)
1. 不良的人际关系 2. 跨场合的一致性 3. 说教的无效性 4. 经常不听或不理睬别人对他的讲话 5. 听指令困难。 6. 活动组织能力差 7. 完成作业极为拖拉 8. 丢学习物品,忘事 9. 易被当前无关的刺激所分心 10. 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丢三落四
有趣的双耳分听游戏
广度:你同时间注意的内容丰富吗? 持续性注意:你专注的时间长吗? 注意的集中程度:你专注的程度够吗? 注意的分配:你能同时做几件事? 注意的转换:你灵活吗?
注意力是学习的电池
注意力障碍——学习的致命杀手
注意力缺损全方位危害学习:
阅读问题
书写问题 马虎 听课效率 作业完成质量 考试能力 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