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案 第六章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教育心理学中的主要概念和理论;

3. 理解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引言

A. 简介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B. 解释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概念

A.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认知理论

B. 发展心理学: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C. 教育评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

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A. 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 行为主义教学法:奖惩制度和条件反射

2. 认知主义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社会认知理论教学法:合作学习和观察学习

B. 发展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1. 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阶段

2. 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C. 教育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

1. 标准化考试和评估工具的应用

2. 个体评估:观察、问卷和面试等方法

四、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A.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1. 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

2. 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和评估方式

B.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1.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2. 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困扰

C.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政策中的应用

1.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制定教学标准和课程

2. 提供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

五、小结

A. 总结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B. 强调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这个教案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一份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让他们了解并应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引言部分,学生将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为何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随后,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 – – –
心理发展是教育的前提 心理发展是教育的结果 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教育是重要因素
– 个别差异性 – 各个方面相互联系和制约 – 逐渐分化和统一 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 –
教育须以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准备性原则
教育对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发展的助力或阻力 四、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决定论 – 观点: 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 – 人物: 高尔顿:遗传与天才 霍尔:复演论 格塞尔:成熟论 – 评价: 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环境决定论
(一)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 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四、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Baidu Nhomakorabea
– – –
性质: •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早期: • 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现在: •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 一、教育心理学的史前背景 1、孕育教育心理学的欧洲背景:卢梭、福禄倍尔等 2、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先驱:霍尔、瞻姆斯等 二、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1、塑造教育心理学的杰出心理学家:杜威、桑代克、贾德 2、初创期格式塔心理学心理学的引进 卡普捷烈夫(俄) :1877 年; 《教育心理学》 冯特(德) :1879 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Thorndike) (美) :桑代克从 1896 年开始,对动物的心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于 1903 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西方心理学界 公认这一年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时间。1904 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 纲》 ,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 、 3、20 年代末至 50 年代末的教育心理学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与教育有关的内容,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如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从 20 年代起,对动物和人的学习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形成了各个学派,这些理 论以及学派之争,对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起了促进作用。30 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 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到 40 年代,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理论广 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 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60 年代后教学心理学的兴起 60s: 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则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 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近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60s 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三、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 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十月革命前后两个阶段。 • 1868 年,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对当时俄国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问题:

1.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3.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4.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从这一章起,我们开始进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部分的学习。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认知”和“认知发展”这两个概念。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由于人对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人)的特征和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及自身的意义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它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是指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所谓认知结构的变化,指的是构成儿童认知活动整体的各种成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所谓认知能力 (即智力)的变化,则是指儿童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端。如果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待整个认知过程,那么,“认识自感知始”这一点,就变得更加清晰。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和使用的过程,有点像计算机的整套运作程序。在这个程序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二个环节。而人接受信息是靠感觉和知觉来进行的。如果没有感知觉这个联系大脑和客观现实的通道,“心理”就会为成一片荒宪'的沙漠、一个沉寂的死港。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内

容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

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

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

外。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

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

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学现象”,这一观点以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为代表。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在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中,又由于对学与教有不同的侧重而分为两种看法。一种看法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师的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为代表。另一种看法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主线,认为教育心理学应研究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奇(N.L.Gage)为代表。

我们认为,既要考虑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特殊性,也要考虑这一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没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过多的限定,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较为宽泛的界定,即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主,同时也包括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内外因素与条件。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应以学校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心理为核心,一方面研究学习的实质、

过程和类别,揭示学习的一般心理学规律;另一方面,分析制约学习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为有效地学和教提供科学依据。所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体系为: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第一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三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三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三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三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四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四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四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六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六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普通心理学教案 第六章 情绪和情感

普通心理学教案 第六章 情绪和情感

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本章主要内容:

·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情绪和脑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情绪的理论

·情绪的调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分类、关系、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情绪的理论和情绪的调节。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情绪的理论

(2)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分类、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2、本章难点

(1)情绪的生理机制

(2)情绪的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四、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涵义

课堂互动(2分钟):提问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想不出自己的答案,可以用自我表露的方式来引导大家想出自己的答案。

大家自己想一想,自己都在什么样的时候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呢?估且先说说高兴和愤怒这两种情绪吧。

1、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

人有许多情绪的表现,如愉快和高兴;忧愁与悲伤;激动和愤怒;恐惧与绝望;欣赏与爱慕;厌恶与憎恨等。所有这些喜、怒、哀、乐、爱、惧、恨,都是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

2、本质

情绪和情感不反应事物的本质,而是反应客观事物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人对作用于自己的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和评价,而主体的愿望和需要是客观事物与人的情绪情感之间的中介因素。

满足需要即产生正面情绪:如爱、尊敬、满意、愉快、欢乐等。

不能满足需要即产生负面情绪:如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恐惧、羞耻、愤怒、悲哀等。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陈帼眉-姜勇(1-7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陈帼眉-姜勇(1-7章)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3个人”

人教育人成人人

(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

心理学——psychology

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教育心理学完整教案

教育心理学完整教案

教育心理学完整教案

一、引言

1.1 课程背景

1.2 教育心理学定义

1.3 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

1.4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二、认知发展与学习理论

2.1 认知发展理论

2.1.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1.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2.1.3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2.2 学习理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学生差异与个体差异

3.1 学生差异

3.1.1 智力差异

3.1.2 学习风格差异

3.1.3 动机差异

3.2 个体差异

3.2.1 性别差异

3.2.2 年龄差异

3.2.3 文化差异

四、情绪、动机与学习

4.1 情绪与学习

4.1.1 情绪对学习的影响4.1.2 情绪调节策略

4.2 动机与学习

4.2.1 动机理论

4.2.2 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4.3 自我效能与学习

4.3.1 自我效能理论

4.3.2 提高自我效能的方法

五、教育评估与评价

5.1 教育评估概述

5.1.1 教育评估的定义5.1.2 教育评估的类型5.2 教育评价方法

5.2.1 标准化测试

5.2.2 表现评价

5.2.3 自我评价

5.3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5.3.1 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

5.3.2 综合素质评价

六、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

6.1 教育环境的影响

6.1.1 物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6.1.2 社会心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6.2 学习氛围的营造

6.2.1 课堂管理策略

6.2.2 小组合作学习

6.2.3 校园文化建设

七、教学策略与方法

7.1 教学策略概述

7.1.1 教学策略的定义

7.1.2 教学策略的类型

教育心理学 陈琦 教案

教育心理学 陈琦 教案

教育心理学陈琦教案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师如何运用心理学原

理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学科。陈琦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心理学专家,他设计的教案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工具。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

为特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原因,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二、陈琦的教案设计特点

陈琦在教案设计中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学习效果。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陈琦的教案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

学习变得有趣且意义深远。他设计了具有情感共鸣的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合作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

2.个性化学习:陈琦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并针对不同学生进

行差异化教学。他在教案中设置了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鼓励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关注学习过程:陈琦的教案设计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他提倡学以致用、

因材施教。他的教案中常包含实践性任务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4.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陈琦的教案设计中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如自我监控、目标设定、归纳总结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通过陈琦的教案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绩,还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六课问号伴随学习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六课问号伴随学习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六课问号伴随学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六课:问号伴随学习

引言:

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疑问。这些疑问和困惑往往是他们平时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与学校和家庭生活相关的事情。通过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并探索,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习惯,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问题,并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提问。

3.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解决困惑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1. 了解问题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的作用,让他们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如扩大知识面、激发思考、促进交流等。

2. 学习提问的技巧:向学生介绍不同类型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并针对每种类型进行示范和解释。

3.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 解决学习困惑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遇到学习问题时的解决方法,如寻求帮助、查阅资料、借助工具等。

5. 案例分享和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互助。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与学生分享一则有趣的故事/视频,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好

奇心。

2. 学习提问的技巧:通过示范和解释,向学生介绍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让学生理解每种问题的特点和用途。

3. 学生互动环节:分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主题提出各类问题,并进行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一、教案概述

1. 课程目的:

帮助教师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提高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2. 适用对象: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

4. 教学内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幼儿心理发展、幼儿学习心理、幼儿情绪管理、幼儿行为指导。

二、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 教学目标:

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教学内容: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实践、心理咨询、教育评价。

3. 教学活动:

讲授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教育案例,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

1. 教学目标: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掌握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2. 教学内容: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

幼儿认知发展: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

幼儿情感发展:情绪的种类、情感的表达、情绪调节。

幼儿行为发展:行为规范、社交行为、自我控制。

3. 教学活动:

讲授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幼儿心理发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四、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

1. 教学目标:

理解幼儿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心理机制。

掌握幼儿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2. 教学内容:

幼儿学习的基本过程:动机、感知、记忆、思维、动作。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及其产生和发展史;明确学习的目的;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初步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初步产生对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史是本章教学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一、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在西方,随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迅速崩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繁荣发展。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当时,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行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制度。此时,教育过程本身愈来愈受人注目。一些教育家从他们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想着他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逐渐认识到,心理学知识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心理科学产生很大影响。这首先是自然科学应用实验以及测量的方法所获得的成就,刺激着心理科学去应用这些工具,来为本学科的发展广泛搜集必要的资料。为此,就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应用实验与测量来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尝试。如德国的黑尔姆霍兹、韦柏、费希纳,英国的高尔顿等。

二、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及其早期著作

(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为教育心理学从母体学科中分出提供了可能。试图以心理学的观点来论证教育过程的著作不断增多,学习问题的心理学实验也逐渐开展起来了。当时影响较大的,首推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霍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继霍以后,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年发表《教育人类学》。以后,俄教育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

教育心理学熊应版教案

教育心理学熊应版教案

教育心理学熊应版教案

教育心理学熊应版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

教案步骤:

导入活动:

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知识讲解:

1. 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解释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学习、记忆、动机、情绪等。

3. 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

4. 探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如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评价和辅导等。

实践活动:

1.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节教学活动,并分享给全班。

2. 观察和分析一段教学视频,讨论其中涉及到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和策略。

3. 进行小组辩论,讨论教育心理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观点。

总结反思:

1.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2.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

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最新进展。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教育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3.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研究项目,深入探究教育心理学在特定教育领域的应用。教案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成果展示:评估学生设计的教学活动的创意和实用性。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学目标: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展。

2. 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3. 教学活动:

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中的心理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小组讨论,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

1. 教学目标:

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掌握学习的分类和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

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行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试误说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等。

3. 教学活动:

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

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三、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1. 教学目标:

了解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

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

掌握发展的心理理论和教育策略。

2. 教学内容:

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心理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联: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大学实用心理学教案6 情绪与情感

大学实用心理学教案6 情绪与情感

大学实用心理学教案6 情绪与情感

大学实用心理学教案6情绪与情感

第六章情绪与情感

【教学目的与建议】介绍情绪与情感的基本概念,区分情绪与情感的相同特点,有效

率掌控并运用情绪调节与劝导的方法。

【教学重点】熟悉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因素,了解常见的

复兴情绪情感,掌握并运用情绪调节与疏导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并运用情绪调节与疏

导的方法【教学思路】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实际运用【授课方式】讲授法、讨论法【课时】2学时【启发式提问】

【选定参考书】《大学生新颖心理学》【参考资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本节要点】介绍情绪与情感的概念、区别与促进作用,掌控身心健康情绪的标准。一、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具有先天遗传性,人的各种情绪是生来就有的。其在内

涵上是主体主观需要同客观环境(包括周围人)整合的产物。

情绪的三要素:内省的情绪体验、外在的情绪体验、情绪的生理变化(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活动就可以形成顺利完成的情绪体验过程。)

1.内省的情绪体验:世人对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情绪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而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之于主体需要的反映。)四个维量: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

确信度

2.外在的情绪整体表现:即为表情,面部表情、言语表情、体态表情。(representing有关例子)3.情绪的生理变化:情绪产生时各系统器官都会出现生理变

化和物理反应。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心理层次较低先天的、与生理需要二者

联系不平衡、很大波动性情绪高级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须要二者联系较平衡、持续时间短

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优秀6篇

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优秀6篇

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优秀6篇

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篇一

活动主题:

孤独的小兔

活动适合年龄班:

幼儿园大班

活动目标:

1、经过故事,幼儿初步理解什么是孤独。

2、能够正确认识独孤,并学习如何远离独孤,走向合作。

3、经过连体人、背靠背、两人三足这三个相关合作的游戏,幼儿感受与人合作的欢乐。

4、经过此次课程学会分享与合作。

活动准备:

一组讲述孤独兔子故事的幻灯片,几张挖了两个洞的报纸以及废旧的纸盒皮等等。

活动过程:

1、活动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今日教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关于小兔子的故事,小朋友们以前必须是没有听过的,因为这个故事是最近才刚刚发生的哦。所以接下来小朋友们就要认真听清楚啦,因为小兔子最终需要小朋友们的热心帮忙。

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从其中的图片讲述小兔子的性格遭遇。故事概况:从前有一个小兔子,由于平时自我一个人在家,所以都很少出去和别的小伙伴们做朋友。可是有一次森林里面突然起了大火,大家都在互相帮忙思考逃生的办法,可是小兔子却是孤独的一个人在大火中挣扎着,如果当时小朋友正好在小兔子的身边,会怎样帮忙小兔子顺利逃离火灾现场呢?

2、针对故事中的问题,让幼儿自由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再归纳出几个有意义的回答让幼儿参与讨论。并从讨论中得出幼儿的回答是否可行,以后如果自我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会不会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合作。

3、设计游戏让幼儿体会合作的欢乐。

游戏一:连体人。

游戏规则:幼儿自选同伴,两人一组。将挖好两个洞的报纸分别套在两个人的脖子上,将两人连在一起。两人一组沿着教师指定的路线走、跑、过障碍物等。如果报纸中途破碎则停止游戏,以报纸不破碎者为优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即学习者具备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知识 经验背景。 (3)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 3. 促进意义生成的策略 (1) 当前所学的不同知识成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①加题目;②列小标题;③提问题; ④说明目的; ⑤总结或摘 要; ⑥画关系图或列表。 (2) 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①举例;②类比与比喻;③证明;④述义;⑤解释;⑥推论;⑦应 用。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 认知灵活性理论: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 移应用。 1.结构良好领域 vs.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复杂程度) 2.初级知识获得 vs.高级知识获得(学习的深度) 三、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就是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建构知识的过 程。 1.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2.设计型问题与解释型问题 3.跟进性探究 随着理解的深化而不断发现和解决更深层的问题的过程,也称为“跟 进性问题解决”
教学基本 内容、过 程、学时
分配
3.锚式情境性教学 目的: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在真实的 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 过程 (1 )看到一种问题情境, (2 )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 (3 )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 (4 )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 常常要进行合作、讨论。 三、知识建构共同体 一个知识建构共同体是以一个思想的形成 和持续改进 为关注点的 团体,其成员通过建构性的互动过程发展对于共同体有价值的思想。 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中,学习者共同完成” 思想” 的生成和持续改 进过程。 知识建构共同体的互动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关注问题,而非知识单元或主题。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内,大家 的关注点是问题,而非某方面的知识单元或主题。 (2)追求思想的持续改进,而非得到标准答案或结论。 (3)关注集体知识: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中,每个学习者不只是建构 自己的知识,而且在共同发展集体的公共知识。 (4)强调去中心化的开放互动,而非权威控制的互动。 (5) 强调知识建构的广泛“ 渗透” 性。 成员的渗透 :知识建构共同体的成员不限于合作完成任务的学习小 组,而且包括其他的学习小组以及应邀参与学习活动的专家和志愿 者。 时空的渗透 :共同体的知识建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课时之内, 而是“ 渗透” 在各个时间和空间之内。
课堂讨论
练习 作业 注:表中( )选项请打“√”
延边大学研 究 生 教 案
课程名称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授课对象 2013 全日制教育硕士
授课教师 崔美玉
职称
教授
授课时间
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类别 学位基础课
考核方式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学时分配
考试( V );
考查( );
48
学分数 3
课堂讲授 48 学时; 实验课 0 学时
教科书
教科书名 1、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 周宗奎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称、作者、 2、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王振宏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1、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 考 资 料
注:表中( )选项请打“√”
延边大学研究生教案
wenku.baidu.com
周次

周, 第
章节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名称
次课
教学 目的 要求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策略
讲授法( ) 讨论法( ) 实验法( ) 读书指导法( )
谈话法( ) 演示法( ) 练习法( )
事实性(案例)教学策略 ( ) 直观(活动、情景剧)教学策略( ) 联系实际(体验、诊断)教学策略( ) 情感态度(感悟)教学策略( )
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 )团队学习( )专题研讨( ) 形式 现场教学( )案例分析( )教育调查( )
学生学习 科学探究模式( ) 自主学习模式( ) 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 )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模式( )
教学基本 内容、过 程、学时
分配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 学时) 第一节 建构主义概述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 1、从一则寓言谈起 2、建构主义在学习理论中的位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客观主义(objectivism)的哲学传统为基础 的,即把知识和意义看成是存在于个体之外的东西,是完全由客观事 物本身决定的,而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内容转移到学习者身 上。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则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 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 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 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
教学基本 内容、过 程、学时
分配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 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二)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三)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学习的情境性 三、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个体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或 者情感方面的素质的,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 第二节 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一、生成性学习 1.理解的生成过程 2.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教学基本 内容、过 程、学时
分配
第三节 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一、活动参与和文化的内化 1. 内化理论:学习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 自下而上的知识: 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学习 者所形成的个体经验 自上而下的知识: 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 发展的知识。 2.活动理论: 学习是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实现的 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 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 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构成了心理特别是人的 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基础。 实践共同体 : 一个实践共同体是围绕特定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 ①活动领域:围绕特定的领域 ②社会“ 圈子” :一个共同体的成员成为一个整体 ③实践方式:参与共同的活动系统,形成了共享性资源集合 3.支架性教学 所谓“支架性教学” ,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 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 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二、认知学徒制与情境性学习 1. 认知学徒制 认知学徒制:就是指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 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学习过程: (1 )学生观察专家示范某种活动; (2 )在专家的辅导下,学生尝试进行这种活动; (3 )随着活动的进行,外部支持、引导逐渐减少; (4 )学生不断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过程策略进行思考,用语言 进行总结; (5 )学生对自己的进展过程进行反思,将自己当前的活动表现与 最初的表现作比较,与专家的做法进行比较; (6 )学生以新的没有尝试过的方式引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情境性学习 (1) 真实任务情境: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这种任务应该与 对应的现实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同构性。 (2) 情境化的过程:学习过程应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 要的工具和资料往往隐含在情境当中,进行真实性的问题解决。 (3)真正的互动合作:学习者应该在学习共同体之中进行合作互动, 持续地进行协商、交流。 (4)情境化的评价: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 测验或情境化的评估,通过学习活动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来考察学习 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