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案 第六章
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
幼儿心理学教案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第一节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幼儿想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复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二、课程内容:1、想象的概念①定义: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古代人们面对美丽的月亮产生了___的想象,创造出“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②补充: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四种形式:1.黏合:如___、美人鱼等形象。
2.夸张与强调:如大头儿子。
3.拟人化:如黑猫警长。
4.典型化:文学创作运用普遍,如___笔下的阿Q、___等。
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例子?明确:想象发生的条件是头脑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稳定性的表象储存作为想象的对象,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以便运用内部的智力动作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2、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①想象在幼儿研究、游戏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中的作用:想象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复杂的知识,创造性的完成研究任务。
游戏中的作用:角色的扮演、材料的使用,游戏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依靠幼儿的想象。
结构游戏中对结构材料、结构物体进行想象,通过一定的建构技能才能进行结构活动。
②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
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而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三、教师小结。
四、课堂练:1.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
2.人是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进行想象的。
3.想象在幼儿研究、游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
5.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6.想象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教育心理学完整教案
教育心理学完整教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2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概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第二章:学习理论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信息加工模型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建构的过程第三章:学生心理与发展3.1 学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3.2 学生的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的基本概念情绪调节与情绪智力3.3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差异个性发展与自我概念学习动机与学习风格第四章:教师心理与教学策略4.1 教师的认知与情感教师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4.2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概念教学策略的类型与选择4.3 课堂管理与发展课堂管理的基本概念课堂纪律与课堂管理策略第五章:教育评估与测量5.1 教育评估的基本概念教育评估的定义与目的教育评估的类型与方法5.2 教育测量的基本技术教育测量的原则与工具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5.3 教育评估的应用与实践学生评估与课程评估教学评估与教师评估第六章:学习动机与激励6.1 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型行为主义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目标定向理论6.2 学习动机的因素与培养内在动机与外部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6.3 学习激励策略与实践奖励与惩罚的运用任务设计与管理第七章:课堂交流与合作7.1 课堂交流的基本原理交流的模型与过程有效沟通的技巧7.2 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合作学习的定义与原则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7.3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策略第八章:特殊教育与差异教学8.1 特殊教育的需求与策略特殊教育的定义与范围特殊教育的学生评估与适应策略8.2 学习差异与个体教学学习差异的类型与识别个体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8.3 多元文化教育与包容性教学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则与实践包容性教学策略与实践第九章:教育技术应用9.1 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分类教育技术的概念教育技术的种类与用途9.2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案例9.3 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教学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的概念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在教学中的应用第十章:教育心理学研究趋势与展望10.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跨学科研究的发展10.2 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10.3 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中的1.3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问题:1.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3.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4.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从这一章起,我们开始进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部分的学习。
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认知”和“认知发展”这两个概念。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由于人对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人)的特征和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及自身的意义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它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
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是指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所谓认知结构的变化,指的是构成儿童认知活动整体的各种成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所谓认知能力 (即智力)的变化,则是指儿童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端。
如果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待整个认知过程,那么,“认识自感知始”这一点,就变得更加清晰。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和使用的过程,有点像计算机的整套运作程序。
在这个程序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二个环节。
而人接受信息是靠感觉和知觉来进行的。
如果没有感知觉这个联系大脑和客观现实的通道,“心理”就会为成一片荒宪'的沙漠、一个沉寂的死港。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呢?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
尤其是感觉,它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第一章:儿童发展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2. 掌握儿童发展的主要方面,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和道德发展。
3. 理解儿童发展的理论模型,如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埃里克森的理论。
二、教学内容1. 儿童发展的定义和意义。
2. 儿童发展的主要方面:a) 认知发展: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
b) 情感发展:情感识别、情感表达、情绪调节等。
c) 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技能等。
d) 道德发展:道德观念、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等。
3. 儿童发展的理论模型:a)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b)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c)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儿童发展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学生思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提问。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儿童发展案例的分析能力。
第二章:儿童认知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2. 掌握主要认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
3. 分析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际案例,提出教育策略。
二、教学内容1. 儿童认知发展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过程:a) 感知和动作发展。
b) 认知结构发展:图式、同化、顺应等。
c) 逻辑思维发展:具体运算、形式运算等。
3. 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a)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b)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理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和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提出教育策略。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提问。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儿童认知发展案例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儿童情感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教案(教育专业、心理专业本科教学用)华中师大心理学院2007.2修订: (2)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 (2)第二章学习的概述 (4)第三章学习理论 (6)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20)第六章知识的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23)第七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28)第八章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34)第九章动作技能及其形成 (37)第十章品德的形成 (40)第十一章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47)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课程代码:81410009任课教师:刘华山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使用教材: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教学参考资料:1.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7月中译版。
4.【美】R.J.斯腾伯格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中译版。
5.吴庆麟等编著:《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版。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
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2课时讲授,教材第1章练习)【知识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心理学性质与对象的多种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教材体系;教育心理学诞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教育心理学取向的回顾与展望。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为教育心理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独立性。
难点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取向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方法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的科学;3.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感互动;4. 有的则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结果和评定。
我们的观点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我们观点的根据1.反映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把个体从一个生物的实体发展成为社会的实体。
也就是把一个新生婴儿的生物个体,经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
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经验传递实现的,通过教与学的人际交往实现的。
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2.反映教育的结构系统(1)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
(2)经验传授系统是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也就是教;(3)接受系统是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学;(4)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这三个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反映了心理现象研究的独特领域。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1. 基本理论2. 学习心理学3. 教学心理4. 群体心理5. 个体差异6. 学生心理健康7. 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8. 教师心理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开创阶段2. 发展阶段3. 成熟与完善阶段(一)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孔子的智商四分法;启发式教学思想,学记:喻的原则2.两大支柱学科的推动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879年,自然科学引入心理学研究。
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教案)教学教材
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教案)教学教材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教案)教学教材第一章:幼儿心理发展概述一、引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其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学科,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于教学教研和儿童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心理特点有:感知能力的逐渐成熟、观念由具象向抽象转变、社会性意识开始形成、情绪由简单向复杂发展、主动行为增加等。
三、幼儿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幼儿期心理发展主要经历了感知期、动作期和符号期,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
四、幼儿游戏与心理发展幼儿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认知和社交能力的提高。
第二章: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理论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2. 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3. 布鲁纳认知发展理论二、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呈现出个体差异和阶段性的特点,其中包括感知、思维、记忆、注意力等方面。
三、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实践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对于幼儿教育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环境。
第三章:幼儿的社会性认知与教育一、社会性认知的发展幼儿社会性认知的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形成、同伴关系的建立、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等。
二、幼儿社会性认知与教育实践幼儿社会性认知的发展对于教育实践的影响较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创设适应幼儿社会性认知发展的教学环境、开展社会性活动等方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发展。
第四章:幼儿情感发展与教育一、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感经历的多样性、情感经验的转变、情感表达的多样性等。
二、幼儿情感发展与教育实践幼儿情感发展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习迁移
教案(第19-20次课4学时)一、授课题目:第六章学习迁移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迁移的含义、分类2.理解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3.了解迁移的理论4.掌握如何促进幼儿的学习迁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促进幼儿发生学习迁移的方法难点:迁移的理论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辅助手段: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过程:一、学习迁移的定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比如一个人学会了英文,再学习西班牙语,就会受到英语学习的影响,这就是迁移。
二、学习迁移分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并不一定都是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迁移的效果来看,可以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就是正迁移现象。
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负迁移通常表现在学生新旧概念互相混淆,因而产生干扰现象。
【讨论】学生针对正迁移、负迁移的特点,举例子。
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迁移可以是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产生影响,也可以反过来是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影响。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
【讨论】学生针对顺向迁移、逆向迁移的特点,举例子。
3.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根据迁移的范围来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和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和课题所产生的影响。
例如跳水的一些项目,弹跳、空翻、入水等基本动作是一样的,运动员在某些项目中将这些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就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的组合,很快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相对而言,非特殊迁移产生的内在原因不像特殊迁移那么直接明了,常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
如学生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阅读技能可以运用到各种具体的数学或语文学习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1.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心理健康的定义。
小组讨论: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实践环节: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第二章:情绪管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2.2 教学内容情绪的定义与分类。
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2.3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讨论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组活动:分享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环节:练习情绪调节技巧,如情绪日记、情绪释放等。
第三章:压力应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3.2 教学内容压力的定义与分类。
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3.3 教学活动讨论:探讨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组讨论:分享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环节: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时间管理、放松训练等。
第四章: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4.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定义与重要性。
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4.3 教学活动角色扮演:模拟人际关系中的沟通场景。
小组讨论:探讨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实践环节:练习倾听和表达技巧,如非暴力沟通等。
第五章:自我认知与自尊建立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建立自尊的方法和技巧。
5.2 教学内容自我认知的定义与重要性。
自尊的定义与重要性。
建立自尊的方法和技巧。
5.3 教学活动自我探索: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
小组分享:分享自尊建立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环节:练习自我肯定和自尊提升的技巧,如自我赞美、自我反思等。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陈帼眉-姜勇(1-7章)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3、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什么是幼儿幼儿一般指的是3—6、7岁的儿童二、什么是教育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
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
狭义:指的是学校教育△教育的本质:“3个人”人教育人成人人(教师)(学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体现做人的人;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家长)(子女)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等等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主导幼儿反馈教师四、什么是心理学心:心思、思想、感情理:规则、规律心理学——psychology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共性)①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②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普通心理学: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思维言语情感等心理学意志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等发展心理学:1、比较心理学:①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2、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②儿童心理学③青年心理学④成年心理学⑤老年心理学等等应用心理学:①教育心理学②工业心理学③医学心理学④护理心理学⑤司法心理学⑥艺术心理学⑦体育心理学⑧军事,商业心理学等等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1.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
1.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引入教育心理学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讲解:教师讲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现状。
总结:教师总结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1.4 作业与评估: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分,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2.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掌握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代表人物。
理解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桑代克的试误说。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观点。
2.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引入学习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学习理论的兴趣。
讲解:教师讲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不同学习理论的原理。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总结:教师总结不同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2.4 作业与评估:评估: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评分,并进行课堂讨论。
三、第三章:学生差异与教育策略3.1 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差异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掌握不同学生差异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理解学生差异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学生差异的基本类型: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性格差异等。
学生差异的教育策略:个性化教学、差异化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等。
学生差异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调整、学生激励和参与等。
3.3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引入学生差异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学生差异的关注。
教育心理学第6章
对于情感障碍,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同时,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支持。此外, 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调整心态,寻求帮助和支持。
03
动机、意志与教育
动机理论及分类
01
02
03
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 的内部动力,它激发、维 持、调节并终止行为。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认为人格是由多种特质构成的,特质是稳定的、持久的行为倾向。
人格类型及其特点
01
02
03
04
A型行为模式
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侵略性、 自信心、成就感,以及容易产
生不耐烦、敌意等情绪。
B型行为模式
相对缺乏A型行为特点,比较 温和、有耐心、能够与人合作。
C型行为模式
容易使人产生焦虑、抑郁的情 绪,以及过度压抑自己的情感。
情感发展的阶段
情感发展可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五 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经历等因素都会影响情感的发展。
情感与认知关系
情感对认知的影响
01
情感可以影响认知过程,如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积极的情感
可以促进认知活动,而消极的情感则可能阻碍认知活动。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反馈和强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和成就,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挫折应对与心理辅导
1 2 3
挫折的定义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 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导致个人目标无法实现时 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
挫折应对策略 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方式。积极应对包 括调整目标、寻求帮助、改变策略等;消极应对 则包括逃避、放弃等。
教育心理学教案
第一编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及其产生和发展史;明确学习的目的;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初步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初步产生对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史是本章教学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一、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一)19世纪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西方,随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迅速崩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繁荣发展。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当时,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行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制度。
此时,教育过程本身愈来愈受人注目。
一些教育家从他们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想着他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
逐渐认识到,心理学知识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心理科学产生很大影响。
这首先是自然科学应用实验以及测量的方法所获得的成就,刺激着心理科学去应用这些工具,来为本学科的发展广泛搜集必要的资料。
为此,就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应用实验与测量来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尝试。
如德国的黑尔姆霍兹、韦柏、费希纳,英国的高尔顿等。
二、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及其早期著作(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为教育心理学从母体学科中分出提供了可能。
试图以心理学的观点来论证教育过程的著作不断增多,学习问题的心理学实验也逐渐开展起来了。
当时影响较大的,首推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霍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
继霍以后,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7年发表《教育人类学》。
以后,俄教育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
(二)教育心理学的早期著作及其特点早期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多数是把心理学知识通过推论移植到教育的,对实际的教育心理学问题很少研究。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学习理论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章:学生心理与教育3.1 学生的认知发展3.2 学生的情绪与管理3.3 学生的个性与教育第四章:教师心理与教育4.1 教师的认知与教学能力4.2 教师的情绪与管理4.3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第五章:课堂管理5.1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5.2 课堂管理的策略与方法5.3 课堂管理的实践与应用第六章:学习动机6.1 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6.2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6.3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七章:教学设计7.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7.2 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7.3 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应用第八章:教学评价8.1 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8.2 教学评价的实施与改进8.3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保障第九章:特殊教育心理9.1 特殊教育心理的概念与特点9.2 特殊教育心理的诊断与干预9.3 特殊教育心理的支持与促进第十章: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0.1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0.2 教育心理学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10.3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补充和说明: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领域,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过程、学生心理、教师心理和课堂管理等方面。
研究方法多样,如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教育过程中心理因素的认识逐渐深化。
2. 第二章:学习理论补充和说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内部认知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这三个理论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各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3. 第三章:学生心理与教育补充和说明:学生认知发展涉及思维、记忆、解决问题等方面,情绪与管理关注如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以促进学习,个性与教育探讨如何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幼儿心理学教案-幼儿的言语
2. 联系
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二、言语的种类
1.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对话:情境性
独白:连贯性、缺乏支持性
书面言语:识字—阅读—写作
2.过度言语:学前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表现
3.内部言语:特点:隐蔽发音、默默无声,比较简约、压缩,与思维密不可分
设计一个语言游戏,并让幼儿参与这个游戏,记录幼儿玩这个游戏时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想出解决策略。
课后作业
根据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设计的语言游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视频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重难点的解决策略、师生互动等)
课题引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语言领域的目标是什么?目标从哪几个领域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根据目标的要求,应从哪些方面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能力目标
能初步运用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分析幼儿的行为
素质目标
重视幼儿的言语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初步运用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分析幼儿的行为
教学方法及手段
谈话、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视频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重难点的解决策略、师生互动等)
思考:
同学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需要掌握这门语言的哪些方面?衡量幼儿言语的发展,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3.组织有利于幼儿言语发展的活动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4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二章:学习理论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2 认知学习理论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4 社会学习理论第三章:学生心理与教育3.1 学生的认知发展3.2 学生的情绪与情感3.3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3.4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第四章:教师心理与教育4.1 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4.2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4.3 教师的情绪管理与职业倦怠4.4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第五章:课堂管理5.1 课堂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则5.2 课堂管理的策略与方法5.3 课堂纪律与学生行为管理5.4 课堂氛围的营造与维护第六章:学习动机与教育6.1 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6.2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6.3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6.4 学习动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七章:知识学习与教育7.1 知识的分类与加工7.2 知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7.3 知识学习的困难与解决办法7.4 知识学习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八章:技能学习与教育8.1 技能学习的理论基础8.2 技能学习的策略与方法8.3 技能学习的评价与反馈8.4 技能学习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九章: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9.1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9.2 情感教育的策略与方法9.3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9.4 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十章:教育评估与反馈10.1 教育评估的理论与方法10.2 教育评估的过程与标准10.3 教育反馈的有效性与策略10.4 教育评估与反馈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十一章:个体差异与教育11.1 智力差异与教育11.2 学习风格差异与教育11.3 性格差异与教育11.4 特殊需要学生与教育第十二章:群体动力与教育12.1 群体动力理论12.2 群体规范与凝聚力12.3 同伴关系与社交技能培养12.4 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实践第十三章:家庭教育与教育13.1 家庭教育的角色与影响13.2 家庭教育的策略与方法13.3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关系13.4 家庭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十四章:跨文化教育与心理14.1 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与重要性14.2 跨文化教育的挑战与策略14.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心理适应14.4 跨文化教育心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十五章: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5.1 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15.2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15.3 数据分析和解释15.4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和法律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方法。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展。
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3. 教学活动: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中的心理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小组讨论,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掌握学习的分类和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行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试误说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
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三、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 教学目标:了解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
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
掌握发展的心理理论和教育策略。
2. 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等。
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心理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联: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婴儿或幼儿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和教育策略。
设计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教育支持。
四、第四章: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1. 教学目标:了解个体差异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理解特殊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掌握个体差异的教育策略和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
大学实用心理学教案6 情绪与情感
大学实用心理学教案6 情绪与情感大学实用心理学教案6情绪与情感第六章情绪与情感【教学目的与建议】介绍情绪与情感的基本概念,区分情绪与情感的相同特点,有效率掌控并运用情绪调节与劝导的方法。
【教学重点】熟悉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因素,了解常见的复兴情绪情感,掌握并运用情绪调节与疏导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并运用情绪调节与疏导的方法【教学思路】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实际运用【授课方式】讲授法、讨论法【课时】2学时【启发式提问】【选定参考书】《大学生新颖心理学》【参考资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第一节情绪与情感概述【本节要点】介绍情绪与情感的概念、区别与促进作用,掌控身心健康情绪的标准。
一、情绪的含义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具有先天遗传性,人的各种情绪是生来就有的。
其在内涵上是主体主观需要同客观环境(包括周围人)整合的产物。
情绪的三要素:内省的情绪体验、外在的情绪体验、情绪的生理变化(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活动就可以形成顺利完成的情绪体验过程。
)1.内省的情绪体验:世人对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
(情绪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而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之于主体需要的反映。
)四个维量: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2.外在的情绪整体表现:即为表情,面部表情、言语表情、体态表情。
(representing有关例子)3.情绪的生理变化:情绪产生时各系统器官都会出现生理变化和物理反应。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心理层次较低先天的、与生理需要二者联系不平衡、很大波动性情绪高级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须要二者联系较平衡、持续时间短情感联系情绪涵盖情感,受到情感制约,就是情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进而发展感的外在整体表现。
沦为情绪深层核心,通过情绪同时实现。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1.情绪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绪状态:心境、激情、症候群(指标: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心境:具备感染性的、比较稳定而长久的情绪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策略
讲授法( ) 讨论法( ) 实验法( ) 读书指导法( )
谈话法( ) 演示法( ) 练习法( )
事实性(案例)教学策略 ( ) 直观(活动、情景剧)教学策略( ) 联系实际(体验、诊断)教学策略( ) 情感态度(感悟)教学策略( )
教学组织 课堂教学( )团队学习( )专题研讨( ) 形式 现场教学( )案例分析( )教育调查( )
教科书名 1、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 周宗奎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称、作者、 2、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王振宏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1、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参 考 资 料
注:表中( )选项请打“√”
延边大学研究生教案
周次
第
周, 第
章节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名称
次课
教学 目的 要求
教学基本 内容、过 程、学时
分配
3.锚式情境性教学 目的: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在真实的 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 过程 (1 )看到一种问题情境, (2 )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 (3 )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 (4 )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 常常要进行合作、讨论。 三、知识建构共同体 一个知识建构共同体是以一个思想的形成 和持续改进 为关注点的 团体,其成员通过建构性的互动过程发展对于共同体有价值的思想。 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中,学习者共同完成” 思想” 的生成和持续改 进过程。 知识建构共同体的互动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关注问题,而非知识单元或主题。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内,大家 的关注点是问题,而非某方面的知识单元或主题。 (2)追求思想的持续改进,而非得到标准答案或结论。 (3)关注集体知识: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中,每个学习者不只是建构 自己的知识,而且在共同发展集体的公共知识。 (4)强调去中心化的开放互动,而非权威控制的互动。 (5) 强调知识建构的广泛“ 渗透” 性。 成员的渗透 :知识建构共同体的成员不限于合作完成任务的学习小 组,而且包括其他的学习小组以及应邀参与学习活动的专家和志愿 者。 时空的渗透 :共同体的知识建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课时之内, 而是“ 渗透” 在各个时间和空间之内。
延边大学研 究 生 教 案
课士
授课教师 崔美玉
职称
教授
授课时间
2013-2014 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类别 学位基础课
考核方式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学时分配
考试( V );
考查( );
48
学分数 3
课堂讲授 48 学时; 实验课 0 学时
教科书
(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即学习者具备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知识 经验背景。 (3)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 3. 促进意义生成的策略 (1) 当前所学的不同知识成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①加题目;②列小标题;③提问题; ④说明目的; ⑤总结或摘 要; ⑥画关系图或列表。 (2) 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①举例;②类比与比喻;③证明;④述义;⑤解释;⑥推论;⑦应 用。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 认知灵活性理论: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 移应用。 1.结构良好领域 vs.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复杂程度) 2.初级知识获得 vs.高级知识获得(学习的深度) 三、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 就是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建构知识的过 程。 1.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2.设计型问题与解释型问题 3.跟进性探究 随着理解的深化而不断发现和解决更深层的问题的过程,也称为“跟 进性问题解决”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则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 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 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 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
教学基本 内容、过 程、学时
分配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 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二)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三)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学习的情境性 三、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个体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或 者情感方面的素质的,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 第二节 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一、生成性学习 1.理解的生成过程 2.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学生学习 科学探究模式( ) 自主学习模式( ) 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 )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模式( )
教学基本 内容、过 程、学时
分配
第六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 学时) 第一节 建构主义概述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 1、从一则寓言谈起 2、建构主义在学习理论中的位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客观主义(objectivism)的哲学传统为基础 的,即把知识和意义看成是存在于个体之外的东西,是完全由客观事 物本身决定的,而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内容转移到学习者身 上。
教学基本 内容、过 程、学时
分配
第三节 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一、活动参与和文化的内化 1. 内化理论:学习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 自下而上的知识: 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学习 者所形成的个体经验 自上而下的知识: 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 发展的知识。 2.活动理论: 学习是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实现的 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 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 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构成了心理特别是人的 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基础。 实践共同体 : 一个实践共同体是围绕特定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 ①活动领域:围绕特定的领域 ②社会“ 圈子” :一个共同体的成员成为一个整体 ③实践方式:参与共同的活动系统,形成了共享性资源集合 3.支架性教学 所谓“支架性教学” ,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 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 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二、认知学徒制与情境性学习 1. 认知学徒制 认知学徒制:就是指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 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学习过程: (1 )学生观察专家示范某种活动; (2 )在专家的辅导下,学生尝试进行这种活动; (3 )随着活动的进行,外部支持、引导逐渐减少; (4 )学生不断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过程策略进行思考,用语言 进行总结; (5 )学生对自己的进展过程进行反思,将自己当前的活动表现与 最初的表现作比较,与专家的做法进行比较; (6 )学生以新的没有尝试过的方式引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情境性学习 (1) 真实任务情境: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这种任务应该与 对应的现实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同构性。 (2) 情境化的过程:学习过程应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 要的工具和资料往往隐含在情境当中,进行真实性的问题解决。 (3)真正的互动合作:学习者应该在学习共同体之中进行合作互动, 持续地进行协商、交流。 (4)情境化的评价: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 测验或情境化的评估,通过学习活动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来考察学习 的效果。
课堂讨论
练习 作业 注:表中( )选项请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