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古诗赏析
七年级古诗四首

七年级古诗四首学习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如何自己赏析古诗歌,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一)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二)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翻译与赏析(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汇总1、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解释: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
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
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
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闻:听说翻译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赏析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观沧海》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赏析

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1.《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和。
海水荡漾,是态;山岛耸立,是态,相互,显示了大海的和;再写,仍然是态,次及“”,又回到态,显示了大海的和。
这一层全是写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来表现大海的气概,两个“”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首诗于中又有,历来被视为“”的代表作。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暮春,“杨花”给人以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二者合起来便有了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
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的感情。
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
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说它新,就新在诗人上。
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带到夜郎去。
这是将明月化,把它看成,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语文版七年级诗词赏析

语文版七年级诗词赏析1、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本诗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该句直接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抒发了孤独、凄凉之情;“涨秋池”涨的岂止是秋水,分明也是作者对妻子思念的感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无语的期盼。
(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
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用的极妙,请赏析。
“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7)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
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8)“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3新乡模拟)“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表达友情的名句,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
七年级上课内古诗词赏析及默写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4)全诗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杨花落尽子规啼”有什么表达作用?点明时间,暮春时节,写“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抒发了离别的忧伤之情。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该句采用拟人的修辞,将月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3.《次北固山下》(1)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与岸齐平;顺风行船,风正且顺,一叶白帆高悬。
(2)赏析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该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3)赏析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游子的音讯带给家乡,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4.《天净沙·秋思》(2)该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3)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连用九个名词,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的句子是:枯藤老师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该句画面: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西风,孤寂地行走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盘旋的寒鸦,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
(6)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对比衬托了天涯游子的孤独凄凉之情的句子是:小桥流水人家。
(一)《观沧海》(曹操)1.《观沧海》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也有两句诗是叙事,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七年级上《古诗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古诗四首》赏析《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观沧海》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初中七年级必背古诗词解析

初中七年级必背古诗词解析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诗词知识,包括诗词的作者、背景、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等。
以下是几首初中七年级必背的古诗词及其解析:1. 《静夜思》- 作者:李白- 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明月时,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通过“明月光”与“地上霜”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月光,同时“举头”与“低头”的动作,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2. 《春晓》- 作者:孟浩然- 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诗人在睡梦中被鸟鸣声唤醒,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诗中的“春眠不觉晓”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而“夜来风雨声”则暗示了春天的多变,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感慨。
3. 《望岳》- 作者:杜甫- 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解析:这是一首赞美泰山的诗。
诗人通过提问“岱宗夫如何?”引出对泰山的描绘,用“造化钟神秀”来形容泰山的壮丽,而“阴阳割昏晓”则表现了泰山的高耸入云。
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的壮志与抱负。
4.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内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雪景图。
诗人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表现雪后江边的寂静与空旷,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渔翁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超脱的向往。
5.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解析:这首诗通过对鹳雀楼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远大志向。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分别描绘了日落和黄河的景象,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渴望登高望远,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古诗赏析是我们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难点,所以在七年级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为以后打好基础。
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一)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七年级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二)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七年级必背古诗文言文 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两岸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感慨。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些诗歌文言文是初中阶段必须背诵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它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希望以上赏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
七年级必背古诗文言文赏析
七年级必背古诗文言文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源自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大海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全诗四言相间,动静结合,以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湖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高雅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以景生情,通过对秋天凄凉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一·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2.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或者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指生不逢时的句子或者写作者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着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悠悠”是什么意思?“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悠悠”是指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登幽州台歌》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来打动人。
8·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生命的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01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主题】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03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04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
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写法】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七年级必背古诗词及赏析

七年级必背古诗词及赏析七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背的古诗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以下是一些适合七年级学生背诵的古诗词及其赏析:1.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
诗中的“明月”和“霜”形象地表达了夜晚的清冷,而“举头”和“低头”则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的动作和心理状态。
2.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泰山的赞美和向往。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层云”和“归鸟”,展现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3.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中的“啼鸟”和“风雨声”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变化。
4.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以雪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江边的孤独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超脱。
诗中的“孤舟”和“独钓”形象地刻画了诗人的心境。
5.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表达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诗中的“白日”和“黄河”形象地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而“更上一层楼”则寓意着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6.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这首诗以游子离家的情景为背景,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
诗中的“手中线”和“身上衣”形象地描绘了母亲为儿子准备行装的情景,而“寸草心”和“三春晖”则寓意着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通过背诵这些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古代诗人的文学艺术,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13首(译文+赏析)【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考题】一、理解性默写,。
,。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难以引人共鸣的是:,。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答案】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阅读理解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1.①幽篁、深林、明月。
②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原文+赏析+考点默写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01 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鉴赏品析①主题概述。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展现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不仅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默写考点①《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③《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④《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⑤《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⑥《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⑦《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鉴赏品析①主题概述。
诗作中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与同情,并给予友人关切与安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十二首)一、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3.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杨花,子规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简要赏析。
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三、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出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齐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试对“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加以赏析。
这是诗的颔联,是船上所见景色。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七年级古诗赏析重点

七年级古诗赏析重点1.“夕阳西下”作用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悲凉,寂寞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凄凉孤寂之情。
3.断肠人在天涯的作用(1)、照应上文的“古道”,描写了羁旅游子所处的特定环境,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之情。
(2)、直抒胸臆,抒发了游子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4.次北固山下思想感情:思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赏析: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内容:点题,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
写法: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交代了诗人客路行舟的美景,与尾联呼应。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正”包含有“顺”和“和”的内容。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四句运用夸张和想象,描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广阔景象,表达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和统一国家的大志。
8.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视野寥阔,所看到的景象非同一般;“观”字点题,且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壮阔的画面,体现了诗歌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9.“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杨花”漂泊不定,在古诗词中常象征离散、漂泊;“子规”即杜鹃,古诗词中常是离别、哀伤、思归的象征。
在诗歌的开头,抓住“杨花”和“子规”,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离散哀伤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的作用:点明“暮春”时令,渲染了悲凉感伤的气氛,引出下句友人被贬之事,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之情。
10.闻道龙标过五溪在诗中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必背的内容古诗

七年级语文必背的内容古诗《观沧海》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衍生注释:1.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2.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3.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通“耸”,高。
4.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二、赏析:这首诗是曹操登山望海的观感。
开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直接点明了地点和目的。
诗人看到大海,那海水是多么的波澜壮阔啊,“水何澹澹”,而海中的山岛高高地挺立着,“山岛竦峙”。
接着描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生机。
可是秋风一吹,大海就涌起了巨大的波涛,“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最后诗人的想象更是奇特,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里运行出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让大海显得无比的浩瀚,也体现出曹操那宽广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三、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操善诗,他的诗气魄雄伟,情感深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海边旅行。
当我站在海边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曹操的《观沧海》。
我对小伙伴说:“你们看这大海,多像曹操诗里写的那样啊。
那波涛汹涌的样子,就像‘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而大海的广阔,让我感觉日月星辰真的好像在它里面运行呢,这难道不就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吗?”小伙伴们都纷纷点头,感觉眼前的大海更加壮观神秘了。
《次北固山下》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衍生注释:1.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3.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整体赏析(课本):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3、主题: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4、解释词语:“次”:路途中的停宿。
“客路”:作者要去的路,这里指旅途。
5、本诗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
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衬托的更加恢弘阔大。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1)这句话的意思是: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2)这两句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生”和“入”二字又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显得富有生机,(3)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了主旨。
●二、《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整体赏析(课本):.这是一首咏史诗,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兴亡的慨叹,表达了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同时也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思想感情。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4、《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
(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5、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不合适。
原诗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三、《浣溪沙》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整体赏析(课本):溪水尚可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这首词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3、主题:这首词上阙写景,写清泉寺幽静的风光和环境。
下阕抒怀,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中的“浸”字既写出小溪流水清浅透明,又突出了兰草伸出水面向上生长的勃勃生机。
5、词中的对偶句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6、“黄鸡”的本意是黄鸡报晓,诗中是指:时间,时光流逝。
7、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句话的意思是门前兰溪流淌的河水还能够西流,用不着为自己的白发苍颜而叹气伤感。
这句词一是运用比喻,将溪水西流与青春再回相比,并也用前者引出后者。
另一方面,运用典故。
将唐朝诗人白居易诗句“听唱黄鸡与白日”反用其义,劝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8、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
9、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四、《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名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3、、暗写诗人望月,点题之笔的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请赏析。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使人不禁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里的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望月,正是全篇的点题之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我们丰美的联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5、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6、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
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五、《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整体赏析(主题):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作品。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包涵着人生哲理。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5、试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解释并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婵娟”,这里指月亮。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表达了作者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赏析: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主题,因而自解自叹了。
●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整体赏析:诗人如画家设色作画,描摹早春特有的景致: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看有草色,近看却没有。
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人们怎能不珍惜早春这一最美好的时光?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却又看不清有什么颜色。
以此景描写早春再恰当不过。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
你怎样理解这句诗?写早春之景,用“如酥”为喻,突出春雨的可贵,草因雨而绿,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富有生机。
5、赏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
“绝胜”的意思是远远胜过。
将满城烟柳与淡远草色对比,突出早春的可爱。
这句诗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七、《西江月》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新课标第一网2、整体赏析(课本):这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图,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下也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3、这首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
“蛙声一片”已透露出天将有雨的信息。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赏析: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八、《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整体赏析(课本):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与由此引发的诗人豪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妙的诗情画意,发出了“秋日胜春朝“的感慨。
3、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
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
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
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5、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