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内容分析
出师表教材分析
《出师表》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③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①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②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②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三、教学重点①背诵全文②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四、教学难点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②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说教法一.学情分析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仍需增强;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二.学法指导1.朗读法: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3.探究法: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4.“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但一堂课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5.教具准备:多媒体、VCD光盘、三国形势图6.课时安排:3课时说学法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特设如下之学法:①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②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多种读书方式相结合③借助经验、资料独自完成课文的翻译,然后与同学交流④独自完成对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总结,然后拿到小组中交流讨论⑤把《隆中对》和《出师表》对比学习。
出师表段落划分
出师表段落划分出师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致魏国大将军曹操的一封表文。
这篇文章以其雄奇的气势、辞藻华丽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出师表进行段落划分和解析。
一、表明身份,表达忠诚(第一段)出师表的开头第一段,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目的,表达了自己的忠诚之心。
这一段的主要作用是为后文的表述打下基础,让读者了解到诸葛亮的身份和目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诸葛亮的忠诚和决心。
二、阐述国家大势,分析敌我形势(第二段至第四段)出师表的第二段至第四段,是诸葛亮对国家大势和敌我形势的阐述和分析。
这一部分是出师表的重点,也是诸葛亮最为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在这一部分中,诸葛亮详细分析了国家的形势和敌我双方的实力,指出了当前的危机和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这一部分的语言华丽,思路清晰,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智慧和才华。
三、表达出征决心,请求支持(第五段至第七段)出师表的第五段至第七段,是诸葛亮表达出征决心和请求支持的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出征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请求朝廷和各位将领的支持和配合。
这一部分的语言朴实无华,表达了诸葛亮的真诚和坚定。
四、表达感激之情,表达忧虑(第八段至第九段)出师表的第八段至第九段,是诸葛亮表达感激之情和忧虑的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诸葛亮表达了对朝廷和各位将领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担心。
这一部分的语言真挚感人,表达了诸葛亮的情感和人性。
五、表达决心,祈求天佑(第十段)出师表的最后一段,是诸葛亮表达决心和祈求天佑的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诸葛亮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祈求天佑和国泰民安。
这一部分的语言庄重肃穆,表达了诸葛亮的信仰和决心。
总之,出师表是一篇思想深刻、语言华丽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通过对出师表的段落划分和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出师表分析
用原文回答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今天下三分, 1、蜀国面临的危急形势是: 益州疲弊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是: 。 3、“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与外” 的原因是: 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 。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4、“开张圣听”的好处是: , 5、不开张圣听的坏处是: 以塞忠谏之路也 。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 7、偏私的后果是: 内外异法 。 8、选拔文臣的原因是: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 9、任用文臣的好处是: 必能裨补阙漏 , 有所广益 。 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 10、“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的原因是: , , 试用于昔日 , 先帝称之曰能 。 优劣得所 。 11、任用武将向宠的好处是: 必能使行阵和睦, 亲贤臣 ,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2、5段中“此事” 指: , ; 亲小人 , 远贤臣 ,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分析第一部分
课 文 解 说
( 第 一 段 )
引言
提出忠告的原因
当前蜀国的不利形势有哪些?
(1)先帝崩殂,群龙无首
(2) 天下三分,局势不安 (3) 益州疲弊,形势险峻
课 文 解 说
( 第 一 段 )
在危急形势下有哪些有利条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课 文 解 说
( 第 一 段 )
忠臣良将尽心竭力效忠朝廷的 原因是什么?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课 文 解 说
( 第 二 段 )
勉励后主
处 事 公 正
应:
宮中府中,赏罚一致
《出-师-表》剖析
思考探究: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 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 扬扩大。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 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才 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贤臣。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
远小人。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 邪凶顽的人。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形容词作动词,怠慢。
更多的益处、成效。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
通晓,精通。
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队伍,指军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 痛参心军遗,憾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 信之计,算则着汉时室间之而隆到,来可。计指日为而期待不也远。。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中间。-------陆游《书愤》
戏说《出师表》
阿斗,你亮叔我跟你讲几句:你爹当年 出来混,半道上就给挂了,现在地盘又分成 三块了,益州好像咱也罩不住了,这世道眼 瞅着要杯具了。但是你爸留下的保镖还很忠 心啊,出去砸场的那些二杆子也都不想要命 了,这些都是看在你爸往日给钱的份上,现 在想报答罢了。叔现在就希望你放机灵点, 完成你爹的遗愿,让兄弟们也扬眉吐气,千 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不值钱的葱,把弟兄们的 心给憋屈了。
汉译英《出师表》(节选)翻译分析
汉译英《出师表》(节选)翻译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篇疏表,疏表是诸葛亮为了反对刘备亲自统率北伐而写给刘备的一篇请愿书,又叫表状、表纸等。
刘备自代王起,即有出使书皆称表,故表与书同,有较深厚的历史积淀。
语言通篇恢复正音,以豪放激昂的情绪感染人心,表达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军事策略,展现出了诸葛亮忠诚无私,出谋献策的一面;同时也显示了刘备的才能切实无私的为刘备考虑和剖析自己虽所犯错误的决心。
该表文辞深奥,字句犀利凝练。
全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表的开头部分主要陈述自己当年提请刘备担任益州刺史深感无才,无愧的惭愧之色及对失职的反省;二是对杨戏,董允之死的不满之情及抨击朝堂上的贪官等,用深沉的笔法点出自己深恨宦官专权之风的政见,并请刘备将其尽废等;三是诸葛亮对自己的排斥之感及请临危受命去征服天下而实没有此能力,表明自己了体王位之重,“北之役未能政有大功”,差了“疏失之岁”,再一次坦诚反省自己的不足。
该表描写了诸葛亮求文的心境,表扬了自己的忠诚和能力,求权不求禄,不甘寂寞,神勇无敌,为人民、国家千方百计地搏斗,从不曾放过半个空隙,宁愿以死来压抑敌人,但却把世间所托付的光荣和幸福全部寄托于主公刘备身上,不料却落得一个失落和困窘,实是全文的情节最感人之处。
全文有才无贤的传统文学元素,表达了诸葛亮切身的感受与想法,表彰了刘备的德政,也表现了他对天下百姓的思念。
通过区解题先的写法,写出了诸葛亮那种将自己的酸苦和原因在于当年刘备未能夺取关羽前汉中之役整个战功与自己并异,对朝堂饱受宦官专权之患的作用以及对时事权力的逆反心理。
现居高阳臣亮以俟陛下。
先帝不继绝嗣。
诚闻大圣人之言:"立私淑,以中行规矩;矫首以枉道义"。
践约以来,未敢至期,心躁如火。
方今天下三分,益州楚、吴据之彼皆闻主于天、困于虏,白发竟使人间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杳不知。
便引辽东,连坐汉中;其间数年,世事不通,足智多谋,计无所施;败则为国家垂涕,知进退无所置其心。
《出师表》第一部分
(一)课文内容分析:第一局部(1~5自然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分三层:第一层(1自然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层(2自然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层(3、4、5自然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第3自然段,说明出师前在内政上所作的安排。
为下文说“亲贤”张本。
第4自然段,说明出师前在军政上所作的安排。
为下文说“亲贤”张本。
第5自然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承前两段“荐贤”的内容而来。
第二局部(6、7自然段),以自叙经历为纵线,以刘备“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为重点,表达作者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6自然段,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第7自然段,追忆白帝城托孤,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局部(8、9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
第8自然段,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9自然段,表文结束语。
第一局部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所以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局部是寓情于事,在表达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局部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父子的耿耿忠心,突出作者是一个鞠躬尽瘁,感恩图报,死而后已的忠臣。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024年出师表课件
出师表课件一、引言《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辞章,由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出师表》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探讨其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内容分析1.背景介绍《出师表》作于公元227年,正值诸葛亮首次北伐之际。
此前,蜀汉先主刘备病逝,嗣主刘禅继位,国内政治动荡,外有强敌曹魏虎视眈眈。
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遗愿,恢复汉室,毅然决定北伐中原,以报先帝知遇之恩。
2.解读《出师表》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1)自叙身世:诸葛亮在文章开头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表达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为后文请战北伐作铺垫。
(2)陈述北伐理由:诸葛亮在此部分详细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包括国内政治稳定、民心所向、敌我实力对比等方面。
同时,他还表达了自己对北伐成功的信心和决心。
(3)请命出征:文章诸葛亮向刘禅请命,表示愿意率军北伐,以报先帝之恩,完成刘备遗愿。
三、结构分析1.总分总结构:《出师表》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层次分明。
文章开头自叙身世,引出北伐动机;中间陈述北伐理由,展示北伐信心;结尾请命出征,表达忠诚决心。
2.对比手法:诸葛亮在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北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如对比国内政治稳定与敌国曹魏的动荡,对比民心所向与敌国士兵的厌战情绪等。
3.排比句式:文章中大量使用排比句式,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等,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四、艺术特色1.情感真挚: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对北伐事业的忠诚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2.文辞典雅:《出师表》采用骈文体裁,文辞典雅,对仗工整。
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等句子,展示了诸葛亮高超的文学造诣。
3.气势磅礴:《出师表》全文气势磅礴,展现了诸葛亮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决心。
《出师表》的文学构思与篇章结构分析-教案
《出师表》的文学构思与篇章结构分析-教案一、引言1.1《出师表》的历史背景1.1.1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1.1.2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1.1.3出师前的局势分析1.2《出师表》的文学地位1.2.1作为辞章典范的影响1.2.2历代文人对《出师表》的评价1.2.3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1.2.4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理解《出师表》的历史意义1.3.2分析文学构思与篇章结构1.3.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3.4深化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二、知识点讲解2.1《出师表》的文学特点2.1.1辞藻华丽与情感真挚的结合2.1.2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1.3叙事与议论的结合2.1.4文章结构的严谨性2.2篇章结构分析2.2.1开篇的背景介绍2.2.2主体部分的论证与阐述2.2.3结尾的抒情与表志2.2.4整体结构的连贯性与逻辑性2.3《出师表》中的意象与象征2.3.1“出师”意象的含义2.3.2“忠臣”与“明君”的象征2.3.3自然意象的运用2.3.4意象与象征在文中的作用三、教学内容3.1《出师表》的背景与意义3.1.1三国时期的政治背景3.1.2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3.1.3文章的历史价值3.1.4对现代社会的启示3.2文学构思与篇章结构解析3.2.1文章的构思特点3.2.2篇章结构的分析3.2.3各部分内容的关系3.2.4文章的整体效果3.3教学活动与练习3.3.1阅读理解练习3.3.2文学鉴赏讨论3.3.3篇章结构分析练习3.3.4创作练习:模拟写作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4.1.2掌握《出师表》的文学特点和篇章结构4.1.3学会分析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象征4.1.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通过阅读和分析,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4.2.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4.2.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文言文写作技巧4.2.4通过比较研究,加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4.3.2学习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培养正确价值观4.3.3通过文学鉴赏,提升审美情趣4.3.4通过历史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出师表》中复杂文言文的解读5.1.2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挖掘5.1.3文学手法和篇章结构的分析5.1.4学生对历史背景的陌生感5.2教学重点5.2.1《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5.2.2文章的构思特点和篇章结构5.2.3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文学鉴赏方法5.2.4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的现代意义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历史背景和文章内容)6.1.2《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文本6.1.3文学构思与篇章结构分析图示6.1.4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要点和感想)6.2.2《出师表》原文打印材料6.2.3文学分析工作表6.2.4小组讨论记录表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历史故事引入《出师表》的背景7.1.2展示《出师表》的相关图片和资料7.1.3提问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7.1.4简介教学目标和内容7.2新课内容学习7.2.1阅读并解读《出师表》原文7.2.2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篇章结构7.2.3讨论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象征7.2.4深入探讨文章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7.3巩固与练习7.3.1进行阅读理解练习7.3.2分组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7.3.3完成文学分析工作表7.3.4创作练习:模拟写作或现代版《出师表》7.4.1回顾本课的重点和难点7.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7.4.4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内容八、板书设计8.1《出师表》概述8.1.1文章与作者8.1.2历史背景简介8.1.3文章主题与结构8.1.4文学价值与影响8.2文学特点与篇章结构8.2.1辞藻华丽与情感真挚8.2.2修辞手法:对偶、排比8.2.3叙事与议论的结合8.2.4结构特点:严谨、连贯8.3教学活动与练习8.3.1阅读理解8.3.2文学鉴赏8.3.3篇章结构分析8.3.4创作练习九、作业设计9.1阅读理解题9.1.1解释文中特定词汇的含义9.1.2翻译文中指定的句子9.1.3回答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9.1.4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9.2分析与应用题9.2.1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9.2.2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与象征9.2.3比较文章与其他文言文作品的异同9.2.4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9.3拓展思考题9.3.1探讨《出师表》的历史意义9.3.2讨论《出师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9.3.3分析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9.3.4研究《出师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情况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10.1.2教学方法和活动的设计效果10.1.3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情况10.1.4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相关阅读材料10.2.2安排课外学习和研究项目10.2.3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10.2.4开展关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讲座或研讨会重点关注环节补充和说明:1.教学难点与重点(5.1、5.2):这部分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出师表》逐段分析(完结篇)
《出师表》逐段分析(完结篇)“愿陛下托⾂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兴德之⾔,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深追先帝遗诏。
⾂不胜受恩感激。
”这⼀段⽐较简单。
紧承上⼀段为完成蜀汉“兴复汉室”的政治任务⽽说,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希望:⼀,你让我出去领兵打仗,去“讨贼”,去“兴复”,保证完成任务,如果完不成任务你抓我!有⼈把这个当成是诸葛亮在发誓,当然也⽆不可。
表决⼼嘛,总要说个完不成任务怎么办的问题。
不然,花费那么多⼈⼒物⼒让你打⽔漂?⼆,我向你推荐的那⼀帮⼈你要好好⽤,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没有规劝你的话,你要狠狠批评他们!三,你也要多动动脑⼦,多想想治国的良⽅,多听听好的意见建议,努⼒完成你爹的遗愿。
我出门之后,你要管好你⾃⼰,后⽅千万不能乱套,这样,我就感激不尽了!这⼀段,可以说就是全⽂的结尾了,该说的话都说完了。
但是后边还缀着⼀个⼩尾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
”这跟我们写信结尾写“此致敬礼”差不多,算是个客套话。
但是呢,我以⼩⼈之⼼,度⼀下君⼦之腹——我觉得“不知所⾔”似乎埋着这样的潜台词:我太激动了,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后如果你从我这表⽂⾥要挑什么错,也应该原谅我,因为我可是把“不知所⾔”说在前头了啊!啊哈哈……最后,我不负责任地乱评⼀下诸葛亮的后半⽣,即辅佐刘禅的这⼀段的不妥之处:⼀、诸葛亮太执著⾃⼰早年的规划。
在“隆中对”时,他就提出了著名的“三分天下”的预判,后来形势的发展也确实是冲着这个⽅向⾛的。
但是,“三国⿍⽴”的局⾯形成后,蜀汉是其中实⼒最弱的。
蜀汉建国之初,本应休养⽣息,发展经济,但诸葛亮为了那个既定的所谓政治任务,连年发动战争,对内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对外坚持对曹魏动武。
庞⼤的军费开⽀,⼈⼒物⼒的投⼊,使本就疲弱的蜀汉经济雪上加霜。
计划赶不上变化,形势变了,⽃争的策略也应该变⼀变,固执⼀念,没有好果⼦吃。
出师表 分析
第三段:提出具体建议——重用贤臣。
人物 郭攸之、费祎、董允 善良忠实、志虑忠纯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宫 中 文 臣
特点 证明
工作
效用
咨以宫中之事
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第四段:提出具体建议——重用贤臣。
姓名 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赞,众人拥戴 咨以营中之事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营 中 武 将
特点 证明 工作 效用
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第9段)表文的结束语。
父子之情
表 现 《的 出父 师子 表、 》君 中臣 之 情
•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盼后主能发奋 积极 • 多次提及先帝,劝告后主追念先帝 遗训,亲贤远佞
•述身世,表明自己尽忠报先帝及为 后主效力
君臣之情
•以臣子身份向后主提出建议及推荐 人才 •说明自己北伐的决心及各大臣职責
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
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 建议?
提出了三条建议。
⑴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⑵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
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⑶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 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臣远小人这一条。 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 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坏人蛊惑, 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 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 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为远佞之 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 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 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 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 是亲贤的意思。
《出师表》知识梳理
《出师表》知识梳理
一、概述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著名奏章,其主要目的是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忠诚和对后主的深厚感情。
二、主旨
《出师表》的主旨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加强国家的治理,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主要内容
1.广开言路(开张圣听):诸葛亮认为君主应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这样才
能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建议后主刘禅要“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2.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认为赏罚要分明,公正无私。
他建议后主刘禅在赏罚问题上不能有任何偏袒或私心,这样才能使百姓信服,国家安定。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认为君主应该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他指出,贤臣是国家的重要财富,而小人则会导致国家的败亡。
他通过历史事件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这是三条建议中的最重要的一条。
四、表现手法
《出师表》在表现手法上兼用议论、叙事、抒情,有力地表达了诸葛亮的思想和感情。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叙述方式,使读者更能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情感和意图。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写的一篇奏章,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成为了一种政治记载的典范。
这篇文献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因为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事件,更因为它展示了一位杰出政治家的爱国情怀、才华横溢、治国能力和先见之明。
本篇文章将介绍《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并对其价值进行分析。
【《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议,以误国家大事。
今天下者,以夷狄之卒无以专国内之兵,而故敌之国内应,不可不察也。
若据寇准、王雒之辈,则虽有十倍之势,犹恐不敌,危之也。
今若不图大事,尽陈功臣之力,则倾覆自为笑柄者也。
内外之忧,困于应付之难,而蜀之储德,不一而足。
然后兵精将勇,未与相应,而强寇环堵,内外难困,众寡势殊,同欲战者,则以勇一分,以智十倍,故不战而举国皆惧;战而不胜,则流血而虚名;虚名而无实则不可复得也。
侍东平青州,北操巩留,此两处,兵家之要地也。
当便图之。
胜则据制于中原,割据寰宇;败则越白水,退治自可,何必致死乎!总结国之形势,应以请命。
今当以老成持重,处士之道,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翻译】我的国君在创业未几年就不幸去世,如今天下三分,益州也日益衰败。
这是正处在市井上的存亡之秋。
然而内守之臣仍然负责守卫国宅,外交之士一心为国奔走,皆是来源于对我国君的感恩之情,欲向陛下递交君父的保障,恢复爱国诚意,请圣上设置正式的听取机会,来表扬和传承国君逸志,展现高贵的士气,千万不可不谨慎实行,避免妄谈,愚弄国家重事。
如今天下惟夷狄侵略外围,而我们不能专门关注内领土防卫。
再加上被我们打败的国家内部有应战之势,这个结果更值得我们注意。
如果我们按照寇准,王雒等人进行安排,则就算我们能将兵力增加十倍,还是难以对抗,这是非常危险的。
《出师表》全文及分析
《出师表》全文及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操之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这篇表文情真意切,言辞恳切,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原文、解释及翻译分析
【原文】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解词】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所:该去的地方。 【翻译】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 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 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原文】(第五段)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
【原文】(第三段)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解词】此:这些。皆:都。良实:形容词作名词 用,善良诚实的人。是以 : 以是,因此,不能解释为 “所以”。简:同“拣”。以:连词,表目的,“来”。
【翻译】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
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 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原文】(第一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解词】而:表转折,却。 中道:中途。崩殂: 天子之死曰“崩”;殂,也是死的意思。疲敝:民力 贫弱。 此:这。诚:实在、确实。秋:古义,时候; 今义,秋天。古人多以“秋”称多事之时。也:表判 断。 【翻译】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 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 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原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 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解词】诚:实在。以:连词,来,表目的。遗德: 遗留的美德。妄自菲薄:过于小看自己。以:连词,以 致,表结果。 【翻译】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 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 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 道路啊!
【原文】(第六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出师表》文言文赏析《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出师表》文言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出师表》文言文赏析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所提出的建议。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
三国鼎立形势形成后,中原的曹魏实力最强,蜀汉的实力最弱。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政治斗争的立脚点。
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诸葛亮一方面率兵亲征中原;另一方面对内政提出积极建议,主张“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谨慎用人。
他的这些主张是针对当时蜀汉统治的时弊而发的。
做为一个政治家,能够分析、认识社会现实,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医治方法,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并不完全是出于回报刘备“三顾”的恩遇,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恢复汉室”的政治抱负。
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正是他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表现。
这是历史上的政治家诸葛亮的可贵之处。
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有着很大的阶级局限的。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上。
东汉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才激起广大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最后形成各地军阀称雄割据的斗争形势。
诸葛亮不顾这种现实,强调“兴复汉室”,这正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
在诸葛亮看来,只要最高明统治者是个姓刘的,就可以天下太平,这是历史唯心主义。
文章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先帝创业未半……可计日而可待也)包括五个自然段。
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势,并据此提出了改革时弊,励精图治的建议。
对形势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议的基础。
虽然话不多,却很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 殊 遇
不利
外忘身
不宜……
(正反)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宜营中之事 先汉兴隆
后汉倾颓
先帝简拔之臣 荐
贤
先帝称能之臣 臣
亲贤臣
引
远小人
教
亲小人
训
远贤臣
①感激报答先帝知遇之恩。 ②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醒后主。 ③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④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权威性。
主题思想
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 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 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 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 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文章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 治国建议;
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 激之情效忠心愿;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 师决心。
结构分析
部分 段落 要点 1 广开言路
一 2 赏罚分明
3--5 亲贤远佞
表达方式 寓情于议
二
6 7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寓情于叙
三 8、9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抒发感情
危 先帝崩殂 急 存 有利天下三分
第一条建议
亡 益州疲弊 诚宜……
欲 内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