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 内容理解
《出师表》带详细翻译
后代子孙
《出师表》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和家国情怀,一直深深地影响 着后代子孙,它被后代子孙视 为试金石,考验着一个人的忠 心耿耿和爱国情怀。
当代文艺青年
现代文艺青年喜欢寻找心灵上 的寄托,喜欢获得人生的感悟 和启示,在他们心中,《出师 表》所表达的政治、道德、文 化价值观颇受追捧。
《出师表》的内容
1 序言
《出师表》的重要性与影响
1
历史意义
《出师表》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军事等种种因素,以及在这些因素的背景 下爆发的战争与冲突,因此这篇文献对三国史研究的意义重大。
2
文学意义
《出师表》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与价值,并影响了整个文学史。其用辞准确地表 达思想,其结构与修辞都在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3
思想意义
《出师表》以其浓烈的爱国主义、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思想,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出师表》带详细翻译
欢迎学习《出师表》,这是一份详细的研究,将会让你全方位认识这篇经典 著作。
人物介绍
诸葛亮
三国时期巨擘,刘备谋士,被尊为"卧龙先生 "。
曹操
三国时期嬴政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魏国开 国皇帝,历史上被评价为奸雄。
刘备
张飞和关羽的主公,蜀汉开国皇帝,创立了 蜀汉王朝。
孔明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孔明正是主持这 般大业的,千古奇才也。
介绍背景和发表缘由。
2 致曹操书
建议曹操放弃发动战争的想法,避免争权 夺利的斗争,代表刘备请求做弃却战争, 满足大家对和平的期待。
3 致孙权书
4 结语
安排孙权和刘备共同合作,建立同盟,共 同对抗曹操。
简要总结篇章的要点,强调和平与团结的 价值。
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
出师表原文全篇及注释《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东汉末年的诸葛亮所写,是一封给刘备的表文。
下面是《出师表》的原文全篇及注释。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 先帝:刘备的父亲刘弘,也称为刘备创业时的重要支持者。
2. 中道崩殂:刘备在建业称帝后逝世。
3. 三分:指刘备、曹操、孙权三方势力的对峙局面。
4. 益州:刘备在巴蜀地区的势力范围。
5. 忠志之士:指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志士。
6. 追先帝之殊遇:指回顾刘备在世时的殊遇和恩典。
7. 开张圣听:指开放圣听,接纳忠言。
8. 先帝遗德:指刘备的遗德和圣明治理的理念。
9. 恢弘志士之气:指振兴和激发有志之士的斗志。
10. 妄自菲薄:指自己过于谦虚、自贬身份。
11. 引喻失义:指用不合适的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态度。
12. 忠谏之路:指给予君主忠告的机会和途径。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3. 宫中府中:指皇宫和地方政府。
14. 陟罚臧否:指升迁和处罚。
15. 异同:指宫中和府中对待奸犯和忠善者的态度是否一致。
16. 有司:指官方的司法机关。
17. 昭陛下平明之理:指明确展示君主的公正原则。
18. 偏私:指偏袒个人、亲信,而不公正。
19. 内外异法:指内外有不同的法律规定。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0. 侍中、侍郎:指宫中的高级官员。
21. 郭攸之、费祎、董允:刘备重用的三位重要谋士。
22. 志虑忠纯:指他们的志向和忠诚纯粹。
23. 拔以遗陛下:指刘备在世时将他们选拔起来,并传承给刘备的儿子刘禅。
出师表解析
出师表解析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节选诸葛亮《出师表》。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出师表》。
《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一生对汉室做出的贡献,并表达出师北伐匡扶汉室的决心。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身份低微,生活淡泊,且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
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
最后概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诸葛亮考虑到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
《出师表》知识梳理
《出师表》知识梳理
一、概述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著名奏章,其主要目的是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忠诚和对后主的深厚感情。
二、主旨
《出师表》的主旨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加强国家的治理,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主要内容
1.广开言路(开张圣听):诸葛亮认为君主应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这样才
能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他建议后主刘禅要“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2.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认为赏罚要分明,公正无私。
他建议后主刘禅在赏罚问题上不能有任何偏袒或私心,这样才能使百姓信服,国家安定。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认为君主应该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他指出,贤臣是国家的重要财富,而小人则会导致国家的败亡。
他通过历史事件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这是三条建议中的最重要的一条。
四、表现手法
《出师表》在表现手法上兼用议论、叙事、抒情,有力地表达了诸葛亮的思想和感情。
此外,文章还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叙述方式,使读者更能深刻地理解诸葛亮的情感和意图。
《出师表》原文 译文 赏析
今当远离(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临表涕零(面对奏表涕泪如雨),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第四部分:表达即将远离的心情,抒发了对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
宫中府中(皇宫中朝廷中的官员),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陟罚臧否(奖惩功过、好坏),不宜异同(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如果有作恶违法以及尽忠立功之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应受的惩罚或奖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不宜偏私(不应该偏袒护私),使内外异法也(让宫中朝廷的法令不同)。〈提出第二条建议——严明赏罚〉
将军向宠(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性行为善良公正),晓畅军事(通晓行军打仗),试用于昔日(从前试用),先帝称之曰能(先帝称赞他能干),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所以大臣们商议举荐向宠任中部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我认为军中的事情),悉以咨之(都应该同他商量),必能使行阵和睦(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第二部分: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和兴复汉室的事委任给我),不效(不能实现),则治臣之罪(就惩罚我的罪过),以告先帝之灵(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就应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以彰其咎(并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亦宜自谋(陛下也应当亲自谋划),以咨诹善道(来征询好的治国之道),察纳雅言(明察并接纳好的言论),深追先帝遗诏(深深追思先帝的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出师表
出师表〈出师,出兵。表,奏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是臣下给君王的上书。臣下上书奏事,陈述己见,提出建议,有所谏诤。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考《出师表》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考知识点:《出师表》《出师表》一、课文理解1.《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主旨:本文作者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3.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
4.诸葛亮文中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5.《出师表》中的成语: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不知所云亲贤远侫感激涕零作奸犯科苟全性命裨补阙漏计日而待斟酌损益察纳雅言6.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二、重点词语解释三、通假字四、一词多义1.道中道崩殂(路)咨诹善道(方法)2.遗以遗陛下(给予)以光先帝遗德(遗留)3.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4.为俱为一体(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 5.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每与臣论此事(议论)6.无若无兴德之言(没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7.行然后施行(实行)性行淑均(行为)行阵和睦(行列)8.益有所广益(益处)至于斟酌损益(增加)五、虚词①“于”的用法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②“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咨臣以当世之事(拿)遂许先帝以驱驰(而)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六、词类活用(1)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2)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3)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4)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5)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七、古今异义字(1)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第23课《出师表》知识点一遍通原文一句一译加注释,零基础学文言文。符合认知规律
23 出师表一、文学常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表: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背景: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伐魏。
临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第一自然段)【原文】先帝创业未半 / 而中道崩殂。
【译文】先帝创建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
【注释】1.先帝: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221-233年在位。
2.崩殂(cú):指帝王之死。
殂,死亡。
【原文】今 / 天下三分,益州/ 疲(pí)敝,【译文】现在天下分成三国,蜀国贫困衰弱,【注释】1.益州:这里指蜀汉。
【原文】此诚 / 危急存亡之秋也。
(判断句)【译文】这确实是情况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候。
现在仍用的成语:危急存亡(关系到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原文】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倒装句)【译文】但是,侍奉守卫的大臣在朝廷毫不懈怠,【原文】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倒装句)【译文】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奋不顾身的原因,【原文】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判断句)【译文】原来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的礼遇,想报答它给陛下。
【赏析】分析了当前的不利形势和有利形势。
A:用原文回答:上文。
B:概括回答:不利形势:先帝去世,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有利形势:有侍卫之臣、忠志之士。
真题再现:1.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表明当时的政治形势。
2. 文中表明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义无反顾为国效力原因的句子是: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3.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国内有利的主观条件是:“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原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译文】(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注释:1.开张圣听: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
《出师表》原文以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以及翻译《出师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篇著名的文学作品,由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为了安抚众将士、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以及向后人表述自己的忠诚所写成的。
下面是《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勇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公议。
若张、李、赵、魏之徒,不顾军国大事,滋扰禁中,妄议妄行,皆当弃疾赐之,以明忠诚方正之志。
昔曹操称孤,周公吕尚拨乱世,此皆仲达之徒也。
今兵革未息,而内忧外患,迫胁万状,奉先沈浮,此诚难事,非同小可。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勇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公议。
若故情不忘,即膺此恩,追思起见,一以贯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务,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荀彧、仲达之类,本当西奔以依刘备,及至后来,先帝不容,彧、达等便来投降,其为人也,半是功劳。
杨济、高览、刘璋等,此皆庸才,无异流俗,惟以有险不识时耳。
愚亦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写的一篇奏章,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成为了一种政治记载的典范。
这篇文献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因为它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事件,更因为它展示了一位杰出政治家的爱国情怀、才华横溢、治国能力和先见之明。
本篇文章将介绍《出师表》的原文及翻译,并对其价值进行分析。
【《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议,以误国家大事。
今天下者,以夷狄之卒无以专国内之兵,而故敌之国内应,不可不察也。
若据寇准、王雒之辈,则虽有十倍之势,犹恐不敌,危之也。
今若不图大事,尽陈功臣之力,则倾覆自为笑柄者也。
内外之忧,困于应付之难,而蜀之储德,不一而足。
然后兵精将勇,未与相应,而强寇环堵,内外难困,众寡势殊,同欲战者,则以勇一分,以智十倍,故不战而举国皆惧;战而不胜,则流血而虚名;虚名而无实则不可复得也。
侍东平青州,北操巩留,此两处,兵家之要地也。
当便图之。
胜则据制于中原,割据寰宇;败则越白水,退治自可,何必致死乎!总结国之形势,应以请命。
今当以老成持重,处士之道,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翻译】我的国君在创业未几年就不幸去世,如今天下三分,益州也日益衰败。
这是正处在市井上的存亡之秋。
然而内守之臣仍然负责守卫国宅,外交之士一心为国奔走,皆是来源于对我国君的感恩之情,欲向陛下递交君父的保障,恢复爱国诚意,请圣上设置正式的听取机会,来表扬和传承国君逸志,展现高贵的士气,千万不可不谨慎实行,避免妄谈,愚弄国家重事。
如今天下惟夷狄侵略外围,而我们不能专门关注内领土防卫。
再加上被我们打败的国家内部有应战之势,这个结果更值得我们注意。
如果我们按照寇准,王雒等人进行安排,则就算我们能将兵力增加十倍,还是难以对抗,这是非常危险的。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师表》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021年整理〗《出师表》课文详细解析
《出师表》课文详细解析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指刘备。
而:连词,表承接,就。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疲弊bì: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诚:副词,实在。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内、外:内,指朝廷内。
外,指边境上。
忠志:忠诚有志。
忘身:奋不顾身。
……者:……的原因。
盖:副词,表示解说原因,原来是。
殊遇:优待,厚遇。
陛bì下:指刘禅。
](但是,宫廷里侍奉诚有志的将士,舍生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之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开张,扩大。
此句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连词,表目的,译作“来”。
光:发扬光大。
遗德:遗留下来的美德。
指刘备广开言路的作风。
恢弘hóng: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也作“恢宏”。
志士: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妄自菲fěi薄:随便地小看自己。
妄,胡乱。
菲薄,小看、轻视。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义,适宜、恰当。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
谏:直言规劝。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句段分析】起笔从形势叙起,表达了作者痛惜刘备大业未竟的感情,也隐含着创业维艰的意思,意在引起刘禅深思。
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存亡之秋”,希望刘禅“思危”。
“然”字一转,分析有利的主观条件。
出师表全文翻译及注释
出师表全文翻译及注释《出师表》的译文先帝创立的大业还没有达成一半,就中途逝世了。
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民生凋敝,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
然而侍卫臣僚在国内勤劳不懈,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外奋不顾身地战斗,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的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
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出师表》课文讲解译文加注释
《出师表》课文讲解译文加注释《出师表》是历史上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辞表,是三国时期刘备向东吴国主孙权表达自己愿意出兵北伐曹魏的意愿的文书。
以下为《出师表》的课文讲解译文加注释:
臣亮言:
请陛下引起首相(指曹操),肃清朝纲,赏罚分明,决断的才能者用之,忠躅的良臣任之。
臣亮最近阅读《礼记》的文章,上面写着:无情者不得与天地合,无情者不得与日月存。
这段话非常具有道德教诲意义。
所谓天地合、日月存,意味着国家要兴盛、国家要安宁,必须考虑天下百姓的福祉,而不可以独断独行。
陛下应该派出有能力的人来管理国家事务,用其才能来决策、处理朝纲,赏罚要分明,这样才能让国家有秩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您的父亲(指刘备)立下志向,想要统一天下。
然而,他的事业还未成功一半,就突然去世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今天下分成了三国,益州广大疆域却被战乱所耗散,正值国家存亡关头。
然而,辩才无碍于忠信,妄言者招危于身。
然而,反对的声音并不妨碍我对国家的忠诚。
虽然才智过人,但如果说话妄言,会给自己招致危险。
抑亦恐树慱风,委质素来。
我同样担心我言辞过激,被认为是个不负责任之人。
故启奏于陛下,引以为忧。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因此我向您禀报此事,同时表达了我的忧虑。
现在我要远离京城,对着表格写下我的思考和愤怒,但不知道该怎样表达。
出师表内容理解
《出师表》内容理解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21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1、回忆的大事:(1)先帝(刘备)对“自己”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自己”被感动,于是追随先帝(刘备)。
(2)“自己”在先帝(刘备)与曹操的战争失败时,奉命出使东吴,劝吴主(孙权)联合先帝(刘备)以抗曹操。
(3)先帝快要逝世时,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了“自己”。
(4)自己亲自带兵,平定南方叛乱。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对蜀国的忠心和平定中原的决心。
2、(示例)诸葛亮因为想到了先帝对自己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临崩寄大事于己的信任,还有怕完不成先帝遗愿的焦虑,百感交集的“涕零”。
3①受命之后夙夜忧叹的心理,②深入南方平定叛乱的行动,③出师北伐的措施及要达到的目标。
其他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答: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项建议:(1)“诚宜开张圣听,……认塞忠谏之路也。
”(广开言路)(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严明赏罚)(3)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2、作者为什么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①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3、古代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涤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答:(可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要亲贤远佞”来回答;又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来回答;还可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来回答)。
出师表原文解读
出师表原文解读《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全文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其中《前出师表》更为人所熟知。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展现了一片忠诚之心。
以下是《出师表》的原文解读:1. 开篇提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里诸葛亮指出蜀汉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强调国家危机时刻到了。
2. 文中提到“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说明蜀汉朝廷内外都有忠诚的臣子,他们为报答先帝的恩情,愿为国家竭忠尽力。
3.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这句话建议后主刘禅要虚心听取忠臣的建议,发扬先帝的遗德,鼓舞士气,同时不要轻视自己的责任,以免堵塞忠臣们的进谏之路。
4.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里诸葛亮强调宫廷和府邸应当团结一致,执行纪律和赏罚时不应有偏差,要以公正公平的原则来治理国家。
5. 诸葛亮推荐了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忠诚正直的臣子,建议后主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以便弥补不足,更好地治理国家。
6. 文中提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句话总结了历史上汉朝兴衰的原因,提醒后主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7. 最后诸葛亮表示:“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诸葛亮表达了自己接受使命后的忧虑和寝食不安,以及打算北征的决心。
通过《出师表》,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蜀汉国家的忠诚和担忧,他不仅分析了当前国家的困境,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对后主刘禅寄予了厚望。
这篇表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出师表》讲解
《出师表》讲解《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兵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一篇奏章。
文章主要是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全文以四字句行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引用古老的典故。
《出师表》被广为传诵,两汉以来不少文人骚客爱其情怀壮烈感动,无数人为之洒泪。
下面是《出师表》的讲解:1. 开头部分:这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和写作《出师表》的原因。
建议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作者为刘氏父子付出了毕生精力,到晚年写这篇表章,是刘氏父子的知遇之恩和辅佐之力难以报答;二是作者自知年老,报国心切;三是作者对刘禅的劝诫和期望。
2. 臣下意见部分: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一些实施计划。
可以按照五个要点来理解:一是中原地区未定,必须收复;二是曹氏政权是蜀汉的巨大威胁;三是应当遵循先帝刘备遗愿;四是天下大势,应该顺应;五是当前的形势和困难,必须克服。
3. 后宫事宜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对刘禅的建议,希望他能够亲贤臣、远小人,不要被后宫的琐事所困扰。
这部分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治国的重要原则;二是要处理好政务,不要被后宫琐事所困扰。
4. 结尾部分:这部分主要是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的忠诚和报答之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决心。
这部分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坚定信念,忠于国家;二是要勇于担当,不负众望。
总的来说,《出师表》是一篇充满激情和深情的奏章,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报答之心,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决心。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后主刘禅的劝诫和期望,也是对后世读者的启示和激励。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解析
诸葛亮《出师表》原文|译文|文言现象|解析《出师表》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作者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师表》原文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出师表》课文理解
出师表一、字词解释(1)先帝: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中道:犹言半路。
崩殂(cú):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
(3)今:现在。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
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4)此:这。
诚:确实,实在。
之:的。
秋:时期,尤指不好的时候。
(5)然:然而。
侍,侍奉。
卫,护卫。
懈:松懈,懈怠。
于:在。
内:皇宫中。
(6)忘身:舍身忘死。
(7)盖:大概,原来是。
追:追念。
殊遇:特殊恩遇。
(8)诚:确实,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开张,扩大。
(9)光:发扬光大。
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
恢,大。
弘,大,宽。
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
妄,过分。
菲薄,微薄。
气,志气。
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喻:比方。
. 义:适宜、恰当。
以,以至,从而。
塞,阻塞。
谏,劝谏。
俱,通“具〞全。
(13)宫:指皇宫。
府:指朝廷。
(14)陟(zhì):提升。
罚:惩罚。
臧〔zāng〕:好。
否(pǐ〕:坏。
臧否(pǐ):善恶。
(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
科,科条,法令。
及,以及。
为,做。
(17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刑,罚。
(18)昭:显示,说明。
平:公平,明:严明。
理:治。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指朝廷内外。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2)志:志向,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粹。
(23)简:挑选。
拔:选拔遗〔wèi〕:遗留。
(24)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
悉:全部。
咨,询问,征求意见。
之,指郭攸之等人。
(25)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补。
出师表古文意
出师表古文意
1、意思:《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
2、内容: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
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3、原文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大概意思
出师表大概意思《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篇章节,由东汉末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写给刘备的一封表文。
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己才能和成就的谦虚态度。
《出师表》以朴实、直接、真诚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出师表》的大致意思是诸葛亮向刘备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出征北方,为国家建功立业。
文章以“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开头,通过回忆刘备和刘备的前任吴国太傅周瑜的事迹,诸葛亮感慨万分,表达了对逝去的主君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他详细叙述了自己从刘备刚开始建立蜀国时就辅佐刘备的过程,以及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的坚持和努力。
他还提到自己曾借助北方的战争形势来劝说刘备出征,但由于当时的战略考虑,刘备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随后,诸葛亮以一种谦虚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进行了客观评价。
他承认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只能算得上是“微末”,并表示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努力。
在《出师表》的结尾,诸葛亮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出征北方,为国家建功立业。
他认为北方的战事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如果蜀国不尽早出兵,必将失去战机。
他对刘备说:“今若遣臣等北征,破蜀克敌,此臣之慕义也。
”他希望刘备能够批准他的请求,让自己去为国家做出贡献。
整篇文章以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切为主线,表达了他为国家、为刘备付出一切的决心和坚定信念。
文章以直接、朴实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作者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质,同时也道出了他对国家、对主君的忠诚与担忧。
在这里,我尽量以人类视角进行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诸葛亮的坚定信念和忠诚之情。
同时,我也注意到使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流畅的句式,以增加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整个描述过程中,我力求准确无误,严肃认真,避免歧义或误导的信息。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在《出师表》中展现出的忠诚和才华令人钦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在第1段分析形势的文字中,哪些语句指出了不利条件?哪些语句指出了有利条件?造成有利条件的原因是什么(原文)?作者在文中分析形势的用意(目的)是什么?
2、第1段文字中作者向“陛下”怎样的告诫?提出了什么建议?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原文)
3、“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外”指 ;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和。
4、从第2段看,作者的担心是什么?作者在第2段向刘禅提出了怎样的告诫?作者认为应如何避免内外异法?
5、作者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处罚的是的人,应该奖赏的是
的人。
(用文中词语填空)
6、第1、2段那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
7、写出各段主要内容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作者在第一段中为什么要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这些人?
2、“众议举宠为督”的原因是什么?举向宠有什么好处?
3、作者在文中提出“先帝称之曰能”的目的是什么?
4、选文最后一段写到“愿陛下亲之信之”,作者认为亲贤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原文)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5“每与臣论此事”中“此事”指的是什么?
6、作者在第5段提出了什么具体建议?(用意)
7、文中写到“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其中“贞良”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原文回答)
8、写出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
9、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10、写出各段主要内容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1、第6段的第1句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由是感激”中的“是”指代的是什么?(“遂许先帝与驱驰”的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在文中自叙“三顾茅庐”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
3、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曾和先帝患难与共?(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表达临危受命这个意思时常用的一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4、根据文中的某个语句概括出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
这一成语现在常用的意思是什么?
5“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的是什么?6、作者在第7段文字中指出的“出师”战略目标是什么?
7、在第7段文字中,作者回顾了哪两件事?回顾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
8、第6、7段,作者回顾了对其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事,分别是()、()、()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自己话答)
9、从这些段落中,可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位贤臣?
10、写出各段主要内容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选文表明诸葛亮讨贼兴复决心的语句是:
2、从前文看“兴复之效”指的是什么?
3、诸葛亮希望陛下“自谋”的三方面内容是
4、“以咨诹善道”中的“善道”具体指什么?
5、a“以告先帝之灵”照样了前文中的哪句话?
b“兴德之言”照应了前文中的哪句话?
c“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照应了第一段哪句话?
6、从本文第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7、概括第9段段意
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只所言”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文中诸葛亮明确责任,指出自己的责任是,攸之、费祎、董允等的责任是 ,而陛下的责任是 .
10、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指挥的两个战例。
__ 、。
11、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亮那样衷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流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补充练习:
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诸葛亮选拔人才的标准:
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2、用原文说说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原因是什么?
3、请结合课文,说说结尾作者“涕零”的原因。
4、诸葛亮回忆了哪些大事?以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报先帝忠陛下”的具体表现有什么?
6、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备去世后“报先帝忠陛下”的四个具体表现。
7、读第一二两段,说说诸葛亮是怎样劝说后主的。
8、在文章的第6、第7两段,作者的用意各是什么?
9、诸葛亮给后主提了哪些建议?
10、表明先帝求贤若渴的句子是:
表明作者心态平和不求功名地位的名句:
11、诸葛亮兴兵北伐的原因有哪些?
12、文中回忆了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13、最能体现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句子:
写出作者在本文中寄托的主要情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