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0年3月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山西省高三2020年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山西省高三2020年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山西省高三2020年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城。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沈从文,到40年代的赵树理、孙犁,再到六七十年代的柳青,以至80年代以后的汪曾祺、莫言....众多乡土小说家为文学史贡献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城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乡土小说创作流派。

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开始逐步萎缩。

相应地,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文学源于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

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

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

乡土中国的转型并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

住进楼房、“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会保留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

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的萎缩程度,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悲观。

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佐证。

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家都自称是“农民”,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即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数授后也是如此。

莫言也说自己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地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

“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或许会有一定道理。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饰。

山西省2020届高三3月份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2020届高三3月份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2020届高三3月份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自“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收获最丰的领域。

从___、___到___、___,再到___、___和___等,众多乡土小说家为文学史贡献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城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乡土小说创作流派。

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逐步萎缩,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有人担心乡土文学将消失,但我认为这并不必然。

首先,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乡土空间萎缩的问题。

乡土中国的转型并不能仅仅依靠乡变镇、县改市就能解决。

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惯不会因为住进楼房或“被市民化”而立刻改变,它们可能会保留并影响到数代人。

因此,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的萎缩程度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悲观。

二)夹叙夹议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有些人一生都在寻找爱情,而有些人则是在等待爱情。

”这句话说的是等待和寻找的区别,也说的是一个人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寻找爱情,那么他的心态就是不安和焦虑,因为他不知道爱情何时会来临,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找到真爱。

而等待爱情的人则不同,他们有一种耐心,相信缘分,相信时间,相信自己。

他们不会因为没有爱情而焦虑,也不会因为找不到真爱而失望。

他们相信,真爱会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他们的生命中。

有时候,等待爱情的人会被人嘲笑,被人说成是“剩女”、“剩男”,但他们并不在意。

因为他们知道,爱情不是必须的,而是一种奖赏,一种幸福。

这种幸福不是来自于别人的眼光,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

因此,等待爱情的人并不会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改变自己的心态,他们会坚定自己的信念,等待真爱的到来。

这段文字讲述了等待和寻找爱情的区别,以及等待爱情的人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寻找爱情,那么他的心态就是不安和焦虑,因为他不知道爱情何时会来临,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找到真爱。

2024年山西省高三语文3月适应性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山西省高三语文3月适应性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山西省高三语文3月适应性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 2024.0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冰川是地球最重要的“天然淡水库”,是气候调节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世界遗产尤其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成员。

据统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包含50个冰川,这些冰川占地球冰川总面积的近10%。

它们不仅景色壮美奇绝,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具备重要的文化和精神内涵,长久以来为世人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冰川正加速融化,其中三分之一将在2050年前消失,其他三分之二能否幸免,取决于能否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温升高,位列世界遗产名录的冰川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加速消融。

以加拿大落基山公园为例,其中的佩托冰川是在2000年以后退化不断加速的冰川之一。

作为加拿大落基山脉其他冰川的参照对象,它的变化警示着人们,加拿大西部其他数百个冰川可能面临类似的危机。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出版的报告《世界遗产冰川——气候变化的哨兵》分析说,随着未来冰川继续消退,冰川径流在达到峰值后,便会稳步下降。

而冰川径流减少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水资源紧张;冰川径流的变化还可能影响水力发电,导致植物和动物物种的范围发生变化。

尤其还要提防冰川湖的形成。

该报告指出,随着冰川融水,冰川湖形成并不断扩张,最终发生溃决导致洪水,可能对湖泊下游整个地区的人口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灾难性后果。

2022年8月巴基斯坦发生的毁灭性洪水灾害,就与当年春季严重热浪后冰川融化导致冰川湖溃决有关。

而今年佩托冰川遭遇了更严重的气候异常——冬季降雪量较低、反常的炎热天气和野火烟雾飘落的烟灰共同作用,形成了冰川“死亡螺旋”。

2020年山西省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山西省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A卷-含答案及解析
秘密★启用前
参考答案详解及评分说明
A 卷选择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1.(3 分) D(“积极推进城市发展转型”错,应为“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2.(3 分) B(“具体建议”错,不是具体建议,而是对发展方向的解读) 3.(3 分) A(. B 项“低碳发展”只是条件之一,根据原文,不仅需要“低碳发展,从而减 页)
A 卷非选择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8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6 分) 6.(6 分)
①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一国两制”为特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经济发展又让制度环境更趋稳 定。 ②让特区经济的发展成果惠泽于民,使特区居民感受到获得感与幸福感。 ③特区要科学立法,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正确处理中央和特区的关系。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 分) 8.(6 分)答案示例: ①神态描写。对顾客总是笑脸相迎,即便是只看书不买书的客户,也一视同仁。写出连广宇在经商中重义尚礼 的君子形象。 ②言行描写。他断言周夫人馈赠的小人书有价值,并给予相应回馈;他烧了张大田的欠条。显示了他深谙经商 之道又不忘大义的儒商形象。 ③对比手法。在连广宇、连城雪父子对比中,父亲连广宇诚信重义的“儒商”形象更加凸显。 9.(6 分)答案示例: 示例一:此情节合理。 人物塑造上: ①儿子的欺诈行为破坏了连广宇家的良好家风,对儿子这种惩罚符合中国式“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教传统,符 合中国人的生活逻辑。 ②连广宇儿子的欺诈行为打破了连广宇经商做人的原则“,抽耳光”极端行为正好反映出他内心深深的隐痛。 ③一般人在愤怒时会做出失去理智的反常行为,连广宇“抽耳光”的行为正是发生在他很愤怒的时候。所以这 符合普通人的性格逻辑。 主旨表现上: 作者通过连广宇的故事,想告诉人们,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做人和经商都要坚守底线,诚实守信,不能见利 忘义。描写连广宇的极端行为,是为了深化主题,更有警示作用。 示例二:此情节不合理。 塑造人物上: ①连广宇一向为人和善,即便愤怒也不可能大打出手,这不符合人物性格逻辑。②儿子已经年过不惑,父亲需 要给儿子留脸面,不应该大打出手,这样写不符合生活逻辑。③儿子只是说了想法,并未实施,还没有造成恶 果,父亲没必要大打出手,这样写也不符合事理逻辑。 主旨表现上: 作者弘扬的是一种诚信重义、和气生财的优良传统,家庭暴力本身就违背了这种家风家教,不值得提倡,描写连 广宇这种极端行为,并不能深化主题,反而显得突兀不合理。 (人物塑造 4 分,每点 2 分,只要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主旨表现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22 分) (一)文言文阅读(10 分) 13.(10 分) (1)(范仲淹)曾经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供养天下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 安然自若,不以为意。 (5 分。大意 2 分“,推”“食”“晏如”各 1 分) (2)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步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谈论此事的人都认为无法实行。 (5 分。大意 2 分“,更张”“规摹”“行”各 1 分)

山西省平顺县2020年(春秋版)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线上调研考试试卷(II)卷

山西省平顺县2020年(春秋版)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线上调研考试试卷(II)卷

山西省平顺县2020年(春秋版)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线上调研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19·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甲]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映态度也不一致。

[乙]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丙]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选自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假如B . 心习C . 反映D . 东想西想(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2016·镇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学问的气象袁行霈①作诗讲究气象。

诗之有气象如山峦之有云烟,江海之有波涛,夺魂摄魄或在于此。

气象以雄浑飘逸为上,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皆以其超凡的气象而传诵千古。

②做学问也讲究气象。

学问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

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

③仅以中国近现代的学者为例,其中即不乏具有大气象的人物。

2020年3月山西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答案

2020年3月山西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答案
2020 年 3 月山西省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
语文答案 1.解析:A 项,“都创立过乡土小说创作流派”错,原文第 1 段末句是说乡土文学是现 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C 项,“不想告别农民式的观念意识”错,而是“彻底告别农民式 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D 项,“乡土文学会得到进 一步的发展”错,信息来自原文第 5 段“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就一定会走向衰落……而长久地 存在下去”。“不一定走向衰落”“长久地存在下去”与“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表意不同。 答案:B 2.解析:直接论证的是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 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答案:D 3.解析:强加关系,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流派的形成只是乡土文学成为“五四”新文学革 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域的一种表现。 答案:A 4.解析:强加因果,虹膜识别的准确性较高是因为虹膜识别技术通过人体独一无二的眼 睛虹膜特征来识别身份。而“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都需要高技术”是其“大范围推广较为困 难”的原因。 答案:D 5.解析:“无法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错,以偏概全,原文是“无法以像更换手机号码、 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答案:C 6.解析:“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涉及主客观因素,具体而言涉及顾客、企业、政 府、技术本身等多方面。本题答案中的第①②点来自材料一,第③点来自材料二,第④⑤点 来自材料三。 参考答案:①顾客对刷脸支付等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要保持审慎态度。②企业减少对用 户隐私的收集,加强对用户数据的保护,树立良好的价值观。③政府要有完善的规范和标准, 对于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作出明确规定。④提升技术 水平,将用户信息可能遭受的外部侵害进行隔绝。⑤采取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以便更高 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每少答一点扣 1 分,答全得满分) 7.解析:D 项,“对立来写”错误,小说并没有把高先生夫妇和杨妈作为不同阶层的人 物对立来写,而是把他们作为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的成员,来:D

山西届高三3月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山西届高三3月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山西届高三3月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山西省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直接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原因,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

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载体,经学被分割为文史哲三个学科,成为所谓“人文学科”的一部分。

尽管可以从文史哲角度研究经学,但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研究,经学的自主性丧失了。

晚清的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

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

道咸以后,清朝社会政治系统已开始崩解,以皇权及八旗、绿营兵为主体的政治架构已不足以因应困局。

虽由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理学士大夫组成的湘淮军系统暂时稳住了局面,但在内对付太平军、捻军等似乎尚可,在外应对西洋文明却远远不够。

譬如在与西洋交涉中,曾国藩所一贯主张的“以诚待人”其实并未真正得到遵守。

许多中西交涉最终只能以战争形式解决,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这不只是经学的自我要求,同时也是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如孙诒让、廖平、康有为、章太炎(后期)、唐文治、梁漱溟等已开始从事这些工作,尽管他们的许多工作在经学内部极有争议,但在主张有体有用、回归传统学术体系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

借用时下学科分类体系,经学不仅涵盖入文学科,也包括社会科学,两者相合,才是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才是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

山西省2020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西省2020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西省2020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整体上已进入后期发展阶段。

目前,全球城镇化的推进动力主要来自快速工业化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处于饱和城镇化阶段。

有别于发达经济体系和快速工业化经济体,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后期阶段的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独特问题与严峻挑战。

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速度有所放缓;另一方面,由于路径锁定效应,城市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所形成的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发展模式仍未得到有效改观,城市发展呈现高消耗、高排放、高风险的“三高”特征。

这加大了城市对自然灾害的暴露程度,导致城市的高脆弱性。

在极端气候与气象条件下,城市遭受严重损失的风险骤增。

上述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城市经济体系进行韧性与低碳重构。

中国工业化和域镇化后期阶段城市的“三高”特征与《巴黎协定》的愿景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是目标11)不相符合。

《巴黎协定》已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新的国际气候协议,为实现控制全球温升的长期目标,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各国应评估并强化自身的国家自主贡献(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这表明从规划和治理层面推动城市韧性建设和低碳转型已刻不容缓。

一方面,城市发展要气候适应,降低对气候变化的暴露程度,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韧性;另一方面,城市也要实现低碳发展,减缓气候变化。

联合国启动了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际进程,其中目标II提出“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这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后期阶段的中国城市经济体系的韧性与低碳重构指明了方向。

山西省晋中市2020-2021学年高三3月适应性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山西省晋中市2020-2021学年高三3月适应性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D.反映族群过去经验遗迹的口传文学是一种符号体系。能让人们了解本族群过去的活动经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总括内容,然后从口传文学建构集体记忆、诠释秩序与规则等方面进行论证。
B.“言语的习俗构成了集体记忆最基本同时又是最稳定的框架”的观点可作为第二段论据。
C.三、四段从两个角度讨论了“集体记忆如果不随着时代发展创新观点,就会被时代淘汰”的论点。
A.新一线城市中的西部城市成都、重庆,其住房租赁需求量领先的情况体现出两个城市在城市发展中对农业转移人口及新就业大学生等需求量大的现实。
B.租房时除了考虑房租问题外,还会考虑房源问题,有一部分人愿意选择租住普通住宅小区是其谨慎态度使然,因为眼下部分城市出现了品牌公寓爆雷现象。
C.“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在完善我国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就房地产市场来说还是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在一个族群中,过去的活动经验只有通过其遗迹(如实物、图像、文献、仪式)才能加以了解。口传文学正是这样一种反映过去经验遗迹的符号体系,它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碎片,是成员之间日常交往事实所构筑的社会情境的真实再现。作为族群文化的象征,民歌、神话等口传文学作品见证了族群社会的历史与变迁,包含着族群的价值、信仰、观念,是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报告》指出,2020年,1~2月为年内租房需求最低谷,3月之后租房需求出现大幅回升,而后基本保持平稳趋势。尽管全国租房市场出现了整体的萎缩,但整体来看,重点城市的租金仍然保持平稳。1~11月,全国重点19城的平均租金在41.2元/平方米/月,与2019年相比波动不大。
《报告》称,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受访者中,有51.9%的租房人群表示可接受月租金范围在2001~3000元。一线租房人群中选择租金在2501~3000元/月的占比最多,为22.0%;而新一线租房人群中选择租金在2001~2500元/月的占比最多,为30.1%。

山西省城区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卷

山西省城区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卷

山西省城区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一上·绥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闲来无事,我总喜欢手捧一本《散文》,静坐于案前和林间小道,让文字随着思维在时空里流淌,尽享散文里的那份美,感受心灵中的那份妙。

每一篇散文,都有一个清幽的世界,都是一个灵魂的呓语。

走进这个世界,()。

散文的语言之美,如清泉淙淙,流淌在那些闲逸的时光里,让悠思绽放美丽的花朵;散文的情感之美,如琴音飘飞,让思想拂去尘埃,让心灵得到净化。

生活中难免__________,咀嚼人生的忧伤愁苦。

面对失意迷惘,要____________,相信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早日走出困境;面对天灾人祸,要____________,相信祸兮福所倚,期待明天的阳光照样灿烂;面对多舛的命运,要__________,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扼住命运的咽喉,做自己的主人。

一切的混乱情感倘若能够在散文里冲淘洗净,方能有“静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上云卷云舒”的闲适惬意。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人生岂不喜洋洋者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静坐于案前或散步在林间小道,让思维随着文字在时空里流淌B . 静坐于案前和林间小道,让思维随着文字在时空里流淌C . 静坐于案前或散步在林间小道,让文字随着思维在时空里流淌D . 静坐于案前或林间小道,让文字随着思维在时空里流淌(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就是走进一个心灵:去参悟生命的玄理,去品味文字的内涵B . 去参悟生命的玄理,去品味文字的内涵:提升自己的素养C . 就是走进一个心灵:去品味文字的内涵,去参悟生命的玄理D . 去品味文字的内涵,去参悟生命的玄理:提升自己的素养(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饱经风霜平心静气镇定自若随遇而安B . 血雨腥风平心而论镇定自若随波逐流C . 饱经风霜平心而论从容不迫随波逐流D . 血雨腥风平心静气从容不迫随遇而安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二下·望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2020年3月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城。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沈从文,到40年代的赵树理、孙犁,再到六七十年代的柳青,以至80年代以后的汪曾祺、莫言....众多乡土小说家为文学史贡献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城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乡土小说创作流派。

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开始逐步萎缩。

相应地,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文学源于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

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

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

乡土中国的转型并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

住进楼房、“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会保留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

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的萎缩程度,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悲观。

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佐证。

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家都自称是“农民”,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即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数授后也是如此。

莫言也说自己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地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

“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或许会有一定道理。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饰。

其次,即便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狭小,也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就一定会走向衰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乡土经验也越来越成为对城市人来说充满陌生化的经验。

新兴的城市正在变得千城一面,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

于是,在外出旅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将与自然更加接近的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

村寨游成为旅游新宠,体验农家乐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乡土世界虚拟文本的乡土文学也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它会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一种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而长久地存在下去。

现实层面也在对“城镇化”发展的单一路向进行一些补充或修正。

于是“乡村振兴”成为“城镇化”之外的另一条道路。

“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乡土正日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现代人旅游新宠和不旧对象的时代语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

不但如此,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还可能会为乡土文学带来新的希望和发展契机。

不过,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学本身的转型恐怕也是无可避免的。

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乡土文学必能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出生机。

——(摘编自史建国《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沈从文、孙犁、汪曾祺等作家都创作过乡土文学作品,都创立过乡土小说创作流派。

B.乡村是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而中国的城市化给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冲击。

C.有些乡里作家不想告别农民式的观念意识,依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

D.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乡土文学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针对“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提出不同看法,并加以逐层论证,层析清晰。

B.文章从作家的观念意识和乡土所处时代语境等方面,来论证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

C.文章以沈从文、莫言为例,直接论证乡土文学的创作不会随着乡土空间的变小而走向衰落。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归纳出乡土文学不会消亡的缘由,并提出乡土文学重焕生机的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流派的形成,使乡土文学成为“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域。

B.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乃至乡土作家的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的改变都需要较长过程。

C.“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家园,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是对“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补充或修正。

D.乡土文学并非封闭的乡土文学,这-题材的文学类型,总是直接或间接应对着现代文明的挑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所谓人脸识别,关系到“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更多指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个人住址等物理信息,但未来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有可能是指人脸、角膜、指纹等这些生物信息。

生物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

这意味着,政府、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可能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读取并搜集其数据。

在许多欧美国家,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远远压倒了对技术收益的乐观预期。

而在我们这里。

似乎许多公司陷入了技术狂欢中,只想要收益,看不见责任。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今天我们并不拒绝人脸识别带来的便捷实用,但也不得不追问的是,这些生物信息会不会被过度地收集保存?一些企业有没有合理使用信息的自律性、自觉性?就笔者个人观察来看,情势似乎并不乐观。

人脸识别在各行各业已经出现了规模效应,除了支付行业外,人脸识别进校园等都被“发明”出来了,甚至看个新闻APP也索要人脸权限。

仔细想想,我们的人脸信息或许是交出去了,但它们会得到用心保护吗?经验告诉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公司只顾及流量,却不顾用户安全,只顾及体验,却不顾隐私保护。

(摘编自扶青《对刷脸支付保持审慎态度》,有删改)材料二:自然人的姓名、手机号码、邮箱账号、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比较容易进行更改,但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要更改则非常困难。

比如,要改变一个人的脸部特征,只能进行整容(即便整容,脸部大部分特征仍会被机器识别)。

至于指纹、掌纹、虹膜、基因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更低。

这意味着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不仅会对自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或现实损害,而且无法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些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并提供给敌对势力,会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危害。

故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即便是被合法收集的,对其也要采取极其高度的注意义务加以保管,以防止被泄露或被非法处理。

除了唯一性,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中的人脸信息还有一个特殊点,即对该信息的收集可以在不经过自然人主动配合的情形下进行。

据报道,在伦敦生活,二天会被摄像头拍下70次。

此时,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的告知同意原则实际上难以落实。

这就要求法律对于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作出明确规定。

(摘编自程啸《加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有删改)材料三:旷视科技研究院研究人员范浩强介绍,就生物识别来说,目前常见的应用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

虹膜识别,目前主要见于部分高端智能手机的虹膜识别解锁。

相较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技术通过人体独一无二的眼睛虹膜特征来识别身份,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是各种生物识别中较高的,但相较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虹膜识别硬件造价高,识别过程需配合,大范围推广较为困难,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靠性降低。

“综合来看,人脸识别是目前生物识别领域安全性较高的,当然也并非万无一失,想要实现人脸识别安全、规模化落地需要技术水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

”范浩强表示。

人工智能行业资深人士孙立斌认为,生物特征识别迅猛发展,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的特性,抗伪造能力也不同。

若要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可以采取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例如步态和人脸一体化识别,能够大幅度增加伪造数据的难度,提升识别系统的安全性。

(摘编自《科技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有关生物识别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生物识别信息是指采集于人体的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

B.人脸信息的一大特点是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

C.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要远低于电话号码等物理信息。

D.虹膜识别的准确性较高,因为它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目前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的情况下,人脸信息就可被读取获得,这令许多欧美国家对人脸识别技术非常担忧。

B.人脸与人体的其他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特性为身份鉴别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C.生物识别信息难以更改,这使其在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后,当事者受到现实损害后无法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D.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特性,而虹膜识别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都相对不便,实现大规模商用还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6.如何解决“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杨妈凌叔华高太太一瞧来上工的杨妈满身穿得利落干净,相貌诚实,心里便很高兴,她笑道:“得做的活儿,都是零零碎碎的杂事,自然不会怎样闲空,可也累不坏人,你没有什么做不来吧?”“做得来!”杨妈黄瘦的脸上陪着笑说,“有一件事,我得先给您提明白,就是在一个月里,可以不可以让我出去走一天?”“你要有一天回家瞧瞧是不是?”“不是,我们家里早就没有人了。

”她依旧笑着回话,“为了我的孩子。

”“哦,一个月出去看一次儿子“唉,太太,看得见就好了”她苦笑看说,“我是出去找他呵。

丢了他已经一年零两个月了。

”“怎样丢了的?”“都是我瞎起了要强的念头,积攒了几个钱,就硬要他上学念书,才念了几个月就不肯念,他说还不如去当兵,只叫他的学伴传一句话。

”“你不知他住哪里,他也没往家通过信吗?”“唉,连住处都没给我一个。

”说完了这些话,杨妈穿上围裙一样样的按着吩咐做起来。

一晚,高先生写完了明天在大学讲的讲义,钟已响过一点,他走过院子,看见杨妈低首缝纫的影子又印在纸窗上。

第二天杨妈在洗衣服,太太说:“杨妈,你不要想我们不让你晚上做活儿是有什么意思啊!我们看见你身子不大强,恐怕你会熬坏了。

”“我应当早就跟太太提明!晚上做的衣服是给我家孩子做的,您看一天比一天冷起来,兵营里听说还没有派棉袄下来,有时弄不出钱还许不派了,可怜,那孩子走时只穿一身单裤褂,那时还是刚过端午节的第二天……”过了几个月,一天清早杨妈又告了假挟着个包袱上街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