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课后作业1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作业1
“数与代数”是新课标中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计算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滑坡,在数学作业、练习、测试中中经常出现一些“数与代数”方面低级错误,在班级的调查分析中得出错题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由于粗心导致错误,有一半的学生是因为计算时粗心,这与平时的作业马虎有很大的关系,充分说明粗心是导致“数与代数”错误的主要原因。
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往往会忽视细节,不容易关注一些细节问题。
由于学生的粗心,因此我们在作业的批改时,试卷的批阅中会发现许多错误都是类同的,如数据的抄错,横式漏写结果,基本的加法口算出错,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看成减法,小数点忘了点或点错等种种情况,这些错误都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都是粗心引起的。
二、从学生的认知原因上分析由于对知识的模糊理解导致错误,有的学生是因为知识、概念的模糊导致的错误,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
小学生的知觉常常表现为比较随意,不能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以及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知觉,对感知的对象分析综合水平差。
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由于认知原因造成的错误;三、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分析由于前后知识的干扰发生的错误,有的学生由于前后知识干扰造成的负迁移产生的错误。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
在“数与代数”领域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数与代数”领域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作者:孙迎新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2017年第10期“数与代数”领域是第一、二学段学习的主要内容,从内容的数量上看在几个领域中占比例最大,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与整个数学学习有密切关系。
本领域内容丰富,小学阶段基本结构为: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第二学段: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探索规律。
这些内容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认知数量关系、探索数学规律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石。
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更准确、更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核心素养虽然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核心素养是与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的。
它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价值,反映了数学知识所蕴含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的价值。
下面谈谈在“数与代数”领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策略。
一、连接点——理清核心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理清数学课程每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及其相关的数学内涵,以及每个具体的数学内容的课程教学要求,这是提高教师数学学科素养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就小学数学课程的整个体系而言,核心目标在于能够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统计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能够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以及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发展。
数与代数领域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培养运算能力。
如《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数感是在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认识和运用的过程中培养的,同时对这些内容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学生数感的建立。
教学1~10的数的认识时,常常是从具体的数量引入,再抽象出数,这样把数量和数建立起联系,这是形成数感的开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数与代数(2)》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数与代数(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与代数(2)》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负数的认识和运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数和零的基础知识上进行的,为后续的方程和不等式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负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负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够运用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正数和零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负数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活实例和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建立负数的表象,并能够将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负数的实际意义,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运用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负数的实际意义,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运用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对负数的理解,特别是负数的运算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负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负数的实际意义。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负数的运算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负数的实际例子,如温度计、尺子等,以及相关的教学PPT。
2.学具准备:学生准备一本数学书、一支笔和一个本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负数的实际例子,如温度计显示负数、尺子测量负数等,引导学生思考负数的实际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负数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负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负数。
3.4《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数与代数”具体目标阐释(一)
准》 第二学段 体目标阐释(一)
孔企平
形象去感受。 所以, 创设情境, 从熟悉的 生活中感受数的意义,仍是学生进一步 认识数的基础。本学段数的认识有以下 几个具体的目标。 (一 ) 在具体的情境中, 认、 读、 写亿 以内的数, 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会用万、 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本目标是认识万以内数的发展, 也 是小学生认识整数的最后一个阶段。 本 目 标 的 具 体 内 容 主 要 有 “万 ” 、 “十 万 ” 、 “百 万 ” 、 “千 万 ” 、 “ 亿 ”等 计 数 单 位 的 认 识, 多位数的读法、 写法、 数的近似值等。 学生学好这些知识,可以进一步认识整 数。 多位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处, 但在小学生的生活中又接触较少, 因而, 本目标实施的重点是通过创设各种生活 情境,让学生体验这些较大数目的实际 意义。 本目标的难点是会用 “万” 、 “ 亿” 为 单位表示大数。 学生在此之前, 所接触的 整数基本是以 “个 ” 为单位, 而用 “万 ” 、 “亿” 为单位, 学生无论是数的表示习惯, 还是思维的方式都是不适应的,常常会 出现一些错误。 具体实施时应注意: 正如我们 &’ 在 情 境 中 认 识 多 位 数 。 上述分析的,学生对一些较大的数目接 触较少, 所以体验也少。 对此, 在教学中, 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播放 一些录像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一 些大数目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例如, 播 放一个学校的学生做广播操的情境, 然 后提问: “如果这个 学 校 学 生 人 数 为
数, 自己找一找它们的特征。 当学生找出 一些特征后,还可以请他们自己来验证 这些特征是否正确。 寻找求最小公倍数的 !’ 通 过 尝 试 , 方法。 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主要有: !举 例法。 通过对两个数的倍数的举例, 找出 即通过分 最小公倍数。 " 分解质因数法。 别将两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将它们的 公因数与各自的质因数相乘。 # 短除法。 通过公有的质因数相除,最后将公有的 因数与各自的质因数相乘。 对学生来说, 运用什么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并不需要 作统一要求。 在教学中, 可以分别出示两 个数, 然后请学生自己尝试寻找方法。 可 能开始时学生一时会无从下手,这并不 会影响他们的思考,只要适当地作一些 引导,相信学生自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 方法。 能找出 (八 ) 在 &-&"" 的 自 然 数 中 , 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 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本目标是认识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 并会在百以内寻找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以及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 本目标在表述上与原来的 《大纲》 有一个 明显的变化, 《 大纲》 中的 “约数、 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 概念, 《 标准》 改为 “因数、 公 因 因数、 最大公因数” . 约数又称为因数 / 。 为在中、 低年级, 学 生 已 经 认 识 因 数.当 然,本目标所指的因数是在整除的范围 而 内 / ,所以可以减少概念 名 称 的 变 化 。 “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 的概念, 则是在因 数概念上的发展。实施时应注意以下两 点: 验证发现寻找因数的 &’ 通 过 举 例 、 方法。 正如上述的分析, 在一个数中, 要 找几个因数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要 找出所有的因数,特别是一些数目较大 的数的因数, 学生常常会找不全。 对此, 教师不要急于把寻找因数的方法告诉学 生, 可以先让他们自己找一找。 然后, 学 生间交流一下找的过程。有些学生很可 能在交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有序寻找 的方法。 因数、 !’ 在对比中辨 析 概 念 的 内 涵 。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三个不同的概 念。 虽然它们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 但是 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因数是指 “如果 0 能 被 1 整除, 那么 1 叫做 0 的因数” ; 公因 数是指 “两 个 自 然 数 公 有 的 因 数 ” ; 最大 公因数是指 “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 这 些概念十分容易混淆, 因此, 应在练习中 加强对比,以加深对这些抽象概念的认
作业(作业“数与代数”领域相关理念、目标与核心概念)
课后作业1(“数与代数”领域相关理念、目标与核心概念)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重要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我对“数感”这一核心概念理解得最深刻。
数感就是对数的感悟。
通过学习,我明确了什么是数感?《标准》对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标准中对数感的表示是一种外延的表述,即描述了数感的若干个表现,而没有用内涵概念界定的方式,从而避免了相关概念的混淆。
在实际教学中,建立学生的数感作为课堂目标是不好把握的。
那么怎样建立学生的数感?首先数感的建立离不开现实生活。
例如在教学亿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教师利用计数器教学,让学生通过拨一拨,数一数的方法来感受大数,明确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以增强学生对大数的认识,感悟大数。
再例如教学长度1米,1分米,1厘米有多长?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占有多大空间?充分借助手指来直观感受长度单位的长短,借助学生自备的小正方体模型来直观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
所有这些数的感知都离不开生活。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使学生借助具体直观的生活知识来让学生感受抽象的数的概念,使问题简单化,接受新知识的最大化。
其次是数感的建立与学生的实际操作密不可分。
例如教学重量单位的认识,1克,1千克,1吨究竟有多重?如果只是教师的讲解,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因为不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对重量单位的认知。
通过教学生动手操作,掂量一袋盐是500克,1个鸡蛋约50克,2袋盐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等教学手段来完成对重量单位的大小的感知,那么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轻重的印象,对完成教学目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再有就是通过探究的方法建立数感。
比如在教学1亿有多大时,利用摞一定数量(如100张)的纸张,测量出其高度,猜想1000张纸摞在一起的高度约是多高,借助楼房,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来进行对比,感受其大小等等。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课后作业
认真回顾《“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这门课,反思自己的教学,您的教学中急需调整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调整?一、“数与代数”中增加与强化的内容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加深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课程标准》在删减或淡化某些非数学本质的术语和概念的同时,又强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内容。
1.增加了负数的认识负数在现实生活中却与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温度零度以下的表示法,银行取款的表示法以及方向位置的表示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负数的知识。
对此,《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提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
”这一目标对学生认识数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他们经过对负数的认识,将更深刻地认识数。
同时,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和感受到数学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数学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2.增加了计算器的运用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在第二学段的适当时候可以引入计算器。
把计算机(计算器)作为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这样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重复的运算,更好地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应当引入计算器,用来处理复杂的计算,解决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探索有关数字的规律。
《课程标准》则明确地提出:“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这一目标强调计算器的运用功能,一方面学生可以进行大数目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从而减少计算时间,提高计算的速度。
另一方面借助计算器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复杂的、更为现实的应用问题。
如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及某次测验的平均成绩;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探索数的运算规律等。
应该说,随着人们认识的进一步统一,计算器进入课堂已将成为现实,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那些繁琐的技巧性的计算中解放出来,将宝贵的学习精力放在学习更有用的内容上。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课后作业3
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重要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下面我主要把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两个概念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运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各个学段中,运算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什么是运算能力?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通过计算得出确定结果的过程,称为运算。
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运算,称为运算技能。
不但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称为运算能力。
《标准(2011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伴随着数学知识的积累而深化。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计算中,养成看到题目先审题的习惯,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合理,计算速度会不断提高。
学会利用法则和定律进行计算,注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时要按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不盲目简算;要仔细检查,有无错抄、漏抄、算错现象。
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十分重要,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准确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
同时,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注意算法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正确计算。
基础计算要过关。
任何复杂的计算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实践表明“笔算的错误”大部分是由于“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
特别是如果学生没有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受到影响。
学生必须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灵活应用乘法口诀,这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熟练,计算肯定错误百出,速度也会很慢。
课后作业2(“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一学段)3
课后作业2(“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一学段)认真回顾《“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一学段)》这门课,你认为此课程中提出的教学策略好在哪里。
数与代数”的教学设计策略,是教师在组织数与代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选择或创设的某种指导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数与代数领域中针对一定的教学方式尝试运用有效策略实施教学。
(一)以现实情境呈现学习任务的策略小学阶段,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初步体会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在建构教学策略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思考的问题,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发展。
(1)开发课程资源其一,数学课程教材编排中本身就已经蕴含着丰富的生活资源;其二,尽可能的将数学知识放在教学情境中,联系学生熟悉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物化;其三,数学课程充分关注到学生的生活经验。
(2)开发学生生活资源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实际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二)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首先我们来看看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就是指学生不借助外界的力量,凭自己的意识,思维模式去判断一件事物的正误。
数学教学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创造和谐的合作交流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以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发展潜能。
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差异的存在,从不同的角度、途径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6《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数与代数”具体目标阐释三
总共 ’% 人 图’
’% 人
图!
最后再让学生讨论上述的几个问题, 从 而获得这个图像的 方 程 , 在 有 条 件 的 学 校, 还可以用直观情境图进行讨论) 。 例 !* 在 文 字 表 述 中 建 立 等 量 思 想 。 如, 我们可以把上述的题目改为: 某课外 其中男生 % 人, 女生 活 动 小 组 有 ’% 人 , 根据这些条件, 可以找出哪些等 ’" 人 。 量关系? 由于有三个数量, 因此就可以找 女生 出三个等量关系 , 男生人数 的 等 量 , 人数的等量, 全 组 人 数 的 等 量 )。 然后将 这三个条件改为用字母表示。 例如: 某课 外活动小组有 ’% 人,其中男生 ! 人, 女
男生 % 人 女生 ’" 人 男生 ! 人 女生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如果说数字符号是对生活中各种物 体个数的抽象概括, 那么, 代数式则是对 各种数字符号的抽象概括。用字母表示 数是学生学习代数式的启蒙阶段, 因此, 目标着重提出了 “在 具 体 情 境 中 ” , 教师 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一 些典型数字关系,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 数。 具体实施时应注意: 在探索中抽象 ’* 创 设 熟 悉 的 情 境 , 出表达式。 例如, 搭 ’ 个正方形至少需要 搭 ! 个这样的正方 + 根火柴棒 , 如下图 ) , 形至少 要几根 火柴棒?搭 # 个这样的正方形至少需要 几根火柴棒? 搭 ’" 个这样的正方形至少 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 ’"" 个这样的正 方形至少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 得到答案的?如果用 ! 表示搭正方形的 个数,那么搭 ! 个这样的正方形至少需 要多少根火柴棒?把你的想法与同伴进
!""#年$ 月 总第!%! 期
《数与代数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小结
《数与代数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小结第一篇:《数与代数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小结《数与代数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小结——杨嘉伟盛泽二中今年我有幸学习了《数与代数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这门功课,受益匪浅,其中:数与代数内容结构分析、数与式内容分析与教学,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阐述如下:《标准》在课程内容栏目下列出了10个核心概念,其中与初中代数课程密切相关的主要包括: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
核心概念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聚焦点,它们是数学课程、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点。
《标准》在课程目标就明确提出了:建立符号意识、初步形成运算能力等内容。
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首先需要弄清楚的可能是这些核心概念的主要内涵。
按照《标准》的界定,所谓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即关于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的思想。
比如,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与数学抽象、数学推理联系较为密切,推理能力与数学推理直接相连,而模型思想就反映了数学模型的思想。
符号意识具体说,数学符号包括数字、字母、图形、关系式等,数学符号最本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数学抽象的结果。
比如,数源于对数量本质(多与少)的抽象,数的运算也是对具体操作步骤的抽象;进一步,代数的出现使得字母可以像‘数’那样进行运算,而且通过符号运算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
符号意识就是学生在认识、运用数学符号方面的主动性反应。
所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重心就应当是让学生:运算能力运算包括精确计算和估算。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它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的有机整合。
应用面非常广。
蕴含在运用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但需要明确的是,运算能力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有层次地进行。
这个发展要表现出适度性和层次性。
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在初中阶段,数与代数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数的概念、数的运算,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课后作业1
认真回顾《“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这门课,该领域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请标出在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内容,试分析原因。
课后作业1回顾《“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这门课,在“数与代数”领域,除了我们一直重视的运算能力之外,新课程中还要求通过本内容领域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数与代数”领域内容有: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常见的量 * ;探索规律 * ;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
( * 为第一、二学段均有的内容)。
两个学段都学(螺旋上升)的内容有:数,运算,小数,分数等。
其中比较重要的核心内容有:整数乘除运算、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分数的意义与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与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四则运算、数的整除、式与方程、正、反比例等。
在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内容有:整数乘除运算、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分数四则运算、小数四则运算、数的整除和式与方程等。
对核心内容的忽视有多方面的原因,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对数与代数的内容结构理解不到位;第二方面对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变化脉络不清晰;第三方面对数与代数的核心内容分析不了解。
不了解核心内容的概念以及如何处理核心内容与其他内容的关系;第四方面没有对数与代数的内容案例进行评析。
我对相关内容不可忽视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1、整数乘除运算、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分数四则运算、小数四则运算、数的整除等属于“数的运算”的内容。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最容易出现过分重视算理理解而忽视算法抽象,过分强调算法多样(个性化)而忽视算法优化(形式化),过分强调联系实际而忽视技能形成,过分强调基于经验而忽视分析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的形成等。
如果出现上述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不可忽视。
(1)不可忽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的重要性。
过程的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算法的建构过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具有一般意义的算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数与代数”领域相关概念,目标与核心概念》课后作业2
《标准》中10 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现在我就数感这一核心概念谈谈我的认识,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说,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数感,实际上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
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感比帮助学生记住一个等式更重要。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学生认识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只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
数感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蹴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领域非常重要,涵盖了小学数学70% 以上的内容,《标准》对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数感,首先是数的理解与表示。
数是数量的抽象,而抽象出的数如何表示不同的数量,这就涉及到了数制即数表示的方式;其次要恰当地运用数解决问题。
例如:1、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数的过程,真正感受100有多少。
可以让学生数小棒、小方块或其他各种不同物体,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
亲身经历数数的过程,比起看课件演示或听老师口头描述,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
2、经历100个一到1个一百的过程,建立计数单位的概念。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作业3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作业3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重要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现把数感这个核心概念与大家一起交流。
数感就是对数的感悟。
《标准》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
在以前的教学中,总感觉数感是直觉,是潜意识的,我们也感到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好把握,找不到它的教学支点。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观点: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
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
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数与代数(2)》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数与代数(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数与代数(2)》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二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分数的加减法展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对分数的通分、约分等环节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加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分数的通分、约分环节。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4.拓展应用:设计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5.小结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运算方法。
课后作业2(“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一学段)1
课后作业2(“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一学段)
认真回顾《“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一学段)》这门课,你认为此课程中提出的教学策略好在哪里。
数与代数内容的教学应抓住几条重要的主线。
主要包括数概念的建立,运算的理解与掌握,问题解决与数量关系,代数初步等。
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这些内容的教学都要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和符号意识的初步建立。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策略主要好在以下方面:
1. 数概念教学在具体情境中认数、读数、写数,感受数值大小,体会数的量化功能,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也给学生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建立数感提供机会,重视学生的数感的培养。
2. 运算教学处理好口算、笔算和估算。
一、二年级应注重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随着年级增加,数的认识的扩展,逐步引入笔算。
口算和笔算都应重视学生对算理的认识,避免单纯的技能训练。
如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口算的重点。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把正确作为重要目标,淡化计算的速度要求。
正确理解和运用算法多样化。
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是第一学段估算的核心。
3. 从代数思维的角度,关注学生符号意识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把握数与代数的过渡,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作用,发展符号意识。
简易方程和比例,应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作业2
老师你好:学习了《“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一学段)》这门课,我认为此课教学侧略的优点之处在于:一、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体验和感受知识。
例如,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一规律的揭示,旧教材中是以文字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新教材中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可以用图形、字母、文字。
过去在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往往对于那段结论性的话在理解、记忆上面压力非常大。
但现在改成了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这一规律的时候,学生就相对来讲更轻松更自主些。
二、解题策略和计算方法多样化解题策略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方法的问题,应当充分认识其教育价值,在教学实践探索合理的方式。
1、解题策略和计算方法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问题空间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思考问题的机会,有更多的探索余地。
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2、解题策略和计算方法多样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数学问题一般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思考途径,即使计算的题目也有不同的方法。
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往往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解题,特别是开始学习一类问题时,更应当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会发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在自己说明解题方法和听取别人阐述解题方法的过程中,会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
特别是在解决那些比较复杂的、需要同学之间合作完成的问题时,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从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倡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但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更多的情况是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强求统一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三、重视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与计算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
数与代数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doc
数与代数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华容北景港怡云明德小学晏莉知整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整数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条主线。
理解和掌握有关整数概念的内容,是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数的运算和小数、分数概念的必要准备。
这部分内容重点在于整数认识各阶段的特征,数概念建立的特征分析,学生数感的培养等。
1.正确理解整数认识各阶段的特征《标准》对整数的认识在第一学段设计了4条内容,在第二学段中设计了2条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学段: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第二学段: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可见,整数的认识教学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是系统梳理十进制计数法和万以上的数。
第一学段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整数认识的主要内容。
学生认识数从“一”到“万”是一个完整的数级,包含了整数认识的所有要素,如数字的表示,数位,各个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值等。
第一学段万以内数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分几个阶段完成,这里是对第一学段结束时对学生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几个阶段来安排,较为普遍的安排方式是,“20以内数的认识”→“百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也可以在百以内数认识后,安排一次千的认识。
在这个阶段中,“20以内数认识”是一个重点内容,是学生的认数、读数、写数是重要阶段,涉及到几乎所有的整数认识中的要素,如数的抽象,数字的表示与书写,数位与相应的数值等。
百以内数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运用数的意义的基本要素,认识较大的数。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本课程以新版课程标准为框架,通过对“数与代数”领域目标与核心概念的把握;核心内容的分析与教学策略的讲解;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展示为主要内容,辅以大量案例印证教学理念,帮助学习者解决新课标实施后,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在“数与代数”领域,除了我们一直重视的运算能力之外,新课程中还要求通过本内容领域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课程通过对“数与代数”领域要求与核心内容的分析,选取了几个比较重要的核心内容,如:整数乘除运算、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分数的意义与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与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四则运算、数的整除、式与方程、比例等的具体实例,对其进行详细的点评和分析,以期帮助学习者解决新课标使用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数与代数”要求与核心内容分析】一、课程内容“‘数与代数'要求与核心内容分析”是“‘数与代数' 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专题内的重要问题。
学习者只有对“数与代数”要求和核心内容有了清晰的掌握和明确的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数与代数”领域内的相关问题。
本次课程是“‘数与代数' 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专题内具有较高理论性和指导性的一门课程,为后面的“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加减运算”、“常见量 - 元角分”等课程进行了良好的铺垫。
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标准》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本次课程从四个方面展开,即数与代数的内容结构、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变化、数与代数的核心内容分析、数与代数的内容案例。
第一方面:数与代数的内容结构。
这部分从《标准》规定的两个学段的内容、数与代数包含几类内容、两个学段都学(螺旋上升)的内容这三个小标题入手,详细地讲解了数与代数的内容结构。
第二方面: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从学段的角度,梳理了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删除和新增的内容,建立了清晰的变化脉络。
2014课后作业2(“数与代数”领域评价理念与方法案例分析)
看完“案例展示”之《分橘子》后,教材分析环节对我启发最大,我认为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
小学数学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
不过,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
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涵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教材分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教材分析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成千上万的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不断分析和推敲教材,发表意见,这无疑有益于教材建设,促进教材日臻完善。
综上所述,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作业
《“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作业第一篇:《“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作业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的重要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下面我主要把数感这个核心概念与大家一起交流。
数感就是对数的感悟。
《标准》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观点:1、在生活情境中感知。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
教师应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对数的认识,更好的感知数的存在。
在教学比的意义时。
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比是一种数量关系。
其实,比就是从生活中来,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所表示的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应用知识。
若教3:2的意义是怎样的,我是这样讲的。
课件出示:3杯牛奶和2杯果汁,先让学生用已有的分数知识表示出牛奶与果汁的关系,再引入比来表示牛奶和果汁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比能简洁地表示出分数所能表示的两个数量关系,认识到学习比的必要性。
并能理解比所表示的这两个数量关系,并很好地感悟比的意义,建立数感。
当学生建立数感后,遇到生活中的溶液配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米与水的比为:1:2,学生会想到水量是米量的2倍。
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2、实践操作,增强数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具体性、形象性为主,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动作思维。
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儿童形成数感极为重要的方法。
如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小棒、小红花等各类学具,让学生体验到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比它小的数,几个小的数又可以合成一个较大的数,从而积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加关系和互补关系的感性经验。
这样,学生的数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回顾《“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这门课,该领域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请标出在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内容,试分析原因。
课后作业1
回顾《“数与代数”领域核心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第二学段)》这门课,在“数与代数”领域,除了我们一直重视的运算能力之外,新课程中还要求通过本内容领域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数与代数”领域内容有:数的认识 * ;数的运算 * ;常见的量 * ;探索规律 * ;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
( * 为第一、二学段均有的内容)。
两个学段都学(螺旋上升)的内容有:数,运算,小数,分数等。
其中比较重要的核心内容有:整数乘除运算、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分数的意义与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与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四则运算、数的整除、式与方程、正、反比例等。
在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内容有:整数乘除运算、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分数四则运算、小数四则运算、数的整除和式与方程等。
对核心内容的忽视有多方面的原因,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对数与代数的内容结构理解不到位;第二方面对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变化脉络不清晰;第三方面对数与代数的核心内容分析不了解。
不了解核心内容的概念以及如何处理核心内容与其他内容的关系;第四方面没有对数与代数的内容案例进行评析。
我对相关内容不可忽视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整数乘除运算、加法与乘法运算律、分数四则运算、小数四则运算、数的整除等属于“数的运算”的内容。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最容易出现过分重视算理理解而忽视算法抽象,过分强调算法多样(个性化)
而忽视算法优化(形式化),过分强调联系实际而忽视技能形成,过分强调基于经验而忽视分析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的形成等。
如果出现上述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不可忽视。
(1)不可忽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的重要性。
过程的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算法的建构过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具有一般意义的算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在引导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忽视以下几点:
一是“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的有机融合。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计算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必要的复习铺垫有时也是需要的。
二是“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的和谐统一。
“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主动建构算法的具体表现。
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源性算法,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一般的算法,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三是“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有效联结。
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计算,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2)尊重规律,不可忽视有效训练。
不可忽视训练的实效性,要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注重改善学生的计算心理。
复杂的计算技能一般可以分解为几个单一技能,教师应先对单一技能进行针对性训练,并组合形成复合技能,然后安排综合练习,逐步达到正确熟练程度。
(3)不可忽视估算教学。
估算是运算能力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估算教学往往没有注意两点:一是把握估算教学的阶段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是第一学段估算的核心。
在计算的估计中,“凑整计算”的内核就是通过选择适当的单位,借助口算估计笔算结果。
在度量的估计中,选择适当的单位是指确定合适的计量单位。
在解决问题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是第二学段估算教学的重点。
估算的方法既是具体的,又是灵活的,要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二是有效开展估算教学。
在教学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测量等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地利用数量估计、度量估计进行估算的渗透,为教学估算作知识准备和思想铺垫;注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思想,掌握估算的要领;经常安排应用估算探索笔算法则、验算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培养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不可忽视在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就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等方面把握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信息之间关系的基础,是实现由数学问题向解题思路转化的桥梁。
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应以发展学生解题策略为价值取向,第一学段重点让学生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分析法和综合法等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第二学段结合有关内容向学生介绍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通过对解题过程与方法的再认与反思,形成对方法的本质特点、价值及使用要领的主观认识;要给学生提供题材丰富、数量关系多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运用和监控策略的使用中,实现由程序性知识向元认知阶段转化。
2、“式与方程”教学中最容易忽视新课标中的三点变化:一是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式与方程”的学习,标志学生从算术的学习转向代数的学习,从对“数量”的理解转向对“关系”的探讨。
建构对“相等关系”的理解是形成方程概念的基础。
容易忽视把学习的过程置于一个学生能够体验的环境,从而在直观的感受中,理解字母表达式所反映的等量关系。
二是将原来的“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修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方程的学习,以往注重的是有关概念和技能,学生没有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无法真正体会方程的价值,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空中楼阁。
忽视了教会学生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就是在具体情境中,学生不会用方程建立等量关系,不利于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三是将“理解等式的性质”修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其目的是加强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因为过分强调方法统一,学生个性受到一定压制,很难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
忽视从“理解”调整为“了解”,是降低对“等式性质”学习的要求。
根据等式性质解方程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允许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解方程。
教学中容易忽视以下问题。
(1)教学中用字母表示数,不可忽视让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
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不是字母替代文字的过程,而是具体数量符号化的过程。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不可忽视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个性化地用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作用,发展符号意识。
(2)教学简易方程比例,不可忽视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教学简易方程,教师应有“建模”意识。
教学认识方程,不可忽视通过设计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方式表述具体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再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交流等活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教学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可忽视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索、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过程,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不可忽视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