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物质结构与性质18种元素72种元素15、16、17纵列依次称为A、ⅣA、ⅤA、ⅥA、ⅦA族、7、11、12纵列依次称为B、ⅥB、ⅦB、ⅠB、ⅡB族常考Fe,Cu及其离子的电子排布式)第18纵列称为零族(稀有气体元素)、2两个纵列划为s区(价电子电子在s轨道)13~18六个纵列划为p区(价电子在p轨道)3~10八个纵列划为d区(价电子在d轨道)ds区第11、12两个纵列划为ds区(价电子在d、s轨道)f区镧系和锕系元素属于f区(价电子在f轨道)Ps:价电子指原子核外电子中能与其他原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的电子。

第一部分:元素周期表知识点1 单核微粒半径大小判断规律(1)先看电子层数,若不同,则层数多者微粒半径大(如:Br>Cl>F)(2)若电子层数相同,再看原子序数,序数小者半径大(如:Na+>Mg+>Al3+)(3)若是同种元素化合价不同的离子或原子,核外电子多者半径大(如:Fe>Fe2+>Fe3+)知识点2 有关周期和族的几个关系(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2)主族(ⅠA~ⅦA)和副族ⅠB、ⅡB族的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ns+np或ns)。

(3)副族ⅢB~ⅦB族的族序数=最外层s电子数+次外层d电子数。

(4)零族: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或2。

第二部分:元素周期律知识点1 周期律基本内容知识点2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1、元素原子失电子(还原性)能力强弱比较依据(1)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越靠前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单质与水(或酸)的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越易发生,失电子能力越强。

(3)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

(4)根据金属与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失电子能力强的置换成失电子能力弱的。

(5)一般金属阳离子的氧化能力越强,则对应的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Fe对应的是Fe2+)(6)电化学原理:不同金属形成原电池时,通常作负极的金属性强;在电解池中的惰性电极上,先析出的金属性弱。

(完整word版)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完整word版)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前言:高中化学120个关键知识,为高中理科生整理,请同学们收藏学习,为了资源的共享,请把此资料转载分享、或发表在博客、论坛上,以便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一. 学习内容: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二. 学习目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共价键的主要类型及特点,共价键、离子键及金属键的主要区别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了解等电子体的含义。

了解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结构特征,掌握不同晶体的构成微粒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掌握影响晶体熔沸点、溶解性的因素。

三. 学习重点、难点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的特点,影响物质熔沸点和溶解性、酸性的因素四. 学习过程(一)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通常叫做化学键。

三种化学键的比较: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形成过程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元素典型金属(含NH4+)和典型非金属、含氧酸根非金属金属实例离子化合物,如典型金属氧化物、强碱、大多数盐多原子非金属单质、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等金属配位键:配位键属于共价键,它是由一方提供孤对电子,另一方提供空轨道所形成的共价键,例如:NH4+的形成在NH4+中,虽然有一个N-H键形成过程与其它3个N-H键形成过程不同,但是一旦形成之后,4个共价键就完全相同。

共价键的三概念意义共价键按成键形式可分为σ键和π键两种,σ键主要存在于单键中,π键主要存在于双键、叁键以及环状化合物中。

σ键较稳定,而π键一般较不稳定。

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两大特征。

2、分子结构: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把分子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中心原子上的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

如CO2、CH2O、CH4等分子中的C原子。

它们的立体结构另一类是中心原子上有孤对电子(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电子对)的分子。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有机化合物、配位化学、无机材料等内容。

下面是关于该教材的知识归纳。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离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2.物质的宏观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是物质的宏观性质。

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相关,如金属的导电性、晶体的硬度等。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

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燃烧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流动性、挥发性等特性。

4.有机物的分类:根据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有机物可分为醇、酮、醛、酸、酯、醚、芳香化合物等不同类型。

第三章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1.有机反应的定义: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新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2.脱水反应:脱水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水分子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3.氢化反应:氢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气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4.酸碱催化:酸碱催化是指在酸碱存在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增加。

第四章金属配合物1.配位化合物的概念: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给体与一个或多个受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2.配位键:配位键是指由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的共价键。

3.配位数:配位数是指一个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目。

4.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特性。

第五章无机材料1.无机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2.无机材料的性质:金属材料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塑性等特性;非金属材料主要用于绝缘材料、陶瓷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版)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版)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版)
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 原子结构
- 原子结构模型:质子、中子、电子
- 原子序数、质量数、同位素
- 周期表
2. 分子的结构
- 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范德瓦尔斯力- 分子性质:极性、非极性
- 水分子的分子构型
二、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
1. 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
- 摩尔质量、化学计量单位
- 分子式、化合价、化合物
- 题型:配平方程式
2. 化学平衡
- 平衡常数与平衡浓度
- 判定化学平衡的条件、平衡移动原理- 题型:计算反应物质量和浓度
三、物质的能量与热
1. 反应热学
- 化学反应热和反应焓变
- 热化学方程式、热平衡常数、焦耳定律- 题型:计算反应热
2. 化学动力学
- 化学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
-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 题型:反应速率的计算
四、酸碱盐和氧化还原
1. 酸碱和盐
- 酸碱的定义、判别与性质
- 盐的定义、类别、应用
- 题型:中和反应计算
2. 氧化还原
-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态、还原态
-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据
- 题型: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以上为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如果要深入了解更多具体知识点,还需查阅化学相关教材,进一步学习。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一、物态变化1.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和微观结构。

2.相变的概念及其条件。

3.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的关系(气体状态方程)。

4.确定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的实验方法。

二、物质的分子结构1.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2.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

3.分子的键型及其特点。

4.共价键的键能和键长的关系。

三、化学键的性质1.同种键和异种键的定义和举例。

2.键能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3.键长的测定方法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影响。

4.共价键的极性和电性的概念及其与键型的关系。

四、物质的热稳定性1.温度和物质的热稳定性的关系。

2.物质的热分解与热合成的条件和特点。

3.确定物质的热分解和热合成的方法。

五、物质的电解性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和举例。

2.电解质的导电性及其与离子的浓度和动力学的关系。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和举例。

六、分子与离子的形成1.分子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的区别和举例。

2.确定分子和离子的产生与存在的条件。

七、氢键和离子键1.氢键的特点和举例。

2.氢键的性质和应用。

3.离子键的特点和举例。

4.离子键的性质和应用。

八、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1.离子晶体的特点和举例。

2.确定离子晶体的特性和存在的条件。

3.共价晶体的特点和举例。

4.确定共价晶体的特性和存在的条件。

九、化学键的杂化1.杂化的概念和种类。

2.方向性杂化的概念和应用。

3.确定方向性杂化的条件和特点。

十、分子结构的测定1.确定分子结构的方法。

2.确定分子结构的仪器。

3.确定分子结构的实验步骤和原理。

综上所述,以上是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的知识点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原理。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2、分子性质 (1)分子得极性 ①分子构型与分子极性得关系
类型 实例 键得极性 空间构型 分子极性
X2
H2、N2 非极性键 直线形 非极性分子
XY HCl、NO 极性键
XY2 (X2Y)
CO2、CS2
极性键
直线形 极性分子 直线形 非极性分子
XY2
SO2 极性键
V形
(X2Y) H2O、H2S 极性键
b.配位键的表示:常用“―→”来表示配位键,箭头指向
接受孤电子对的原子,如 NH4+可表示为

在 NH+ 4 中,虽然有一个 N—H 键形成的过程与其他 3 个 N—H 键形成的过程不同,但是一旦形成之后,4 个共价 键就完全相同。
③配合物 如[Cu(NH3)4]SO4
配位体有孤电子对,如H2O、NH3、CO、F-、Cl-、CN-等。 中心原子有空轨道,如Fe3+、Cu2+、Zn2+、Ag+等。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栏目索引
考点一 基态原子得核外电子排布 考点二 元素得电离能和电负性 考点三 两大理论与分子构型 考点四 微粒作用与分子性质 考点五 微粒作用与晶体结构
考点一 基态原子得核外电子排布 1、排布规律
知识精讲
(1)能量最低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优先占据能量最低
得原子轨道,如Ge: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
(3)无机含氧酸分子得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写成(HO)mRO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 值越大,R得正电性越高,使R—O—H中O得电子向R偏移, 在水分子得作用下越易电离出H+,酸性越强,如 HClO<HClO2<HClO3<HClO4。
3、范德华力、氢键、共价键得比较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科学,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高中化学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对此进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世界。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原子结构在高中化学中,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质子的电荷为正,中子不带电,电子的电荷为负。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中的主量子数n表示了电子的能级,核外电子个数与元素周期数相对应。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排列的化学元素表格,具有一定规律性。

元素周期表包含了所有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等。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周期和族排列,周期数代表了元素的电子最外层能级数,族数代表了元素最外层电子种类。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具有周期性规律,比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等特性会随周期和族数的变化而变化。

3. 共价键与离子键原子间的化学键可以分为共价键和离子键两种。

共价键是由电子的共享形成的化学键,通常形成在非金属原子之间,如氧气分子中的O=O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吸引形成的化学键,通常形成在金属和非金属原子间,如氯化钠中的Na+与Cl-离子间的键。

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涉及电子的轨道重叠和电子的转移,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4.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小团体,分子的结构直接影响了物质的性质。

分子的几何构型决定了分子的极性和反应性,比如水分子的角形结构使其具有极性,导致其具有高的溶解度和独特的氢键结构。

分子的键的性质也会影响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如键能决定了分子的热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5. 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周期排列的离子、分子或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有序固体,具有规则的晶格结构。

晶体结构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比如硅晶体的周期性排列决定了硅材料的导电性和光学性质。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核外电子排布:根据构造原理,原子核外电子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布在不同的能级和能层中。

能层用K、L、M、N等表示,能量依次升高;同一能层内,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分为s、p、d、f等能级,能量依次升高。

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符号为I1,单位为kJ/mol。

电负性:元素的电负性反映了该元素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大小。

分子结构与性质:
化学键类型: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包括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等。

原子的杂化方式: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其价层电子对会尽量远离彼此,形成一定的空间构型,如sp、sp2、sp3等杂化方式。

分子空间构型的分析与判断:通过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来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

晶体结构与性质:
晶体类型:包括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等。

晶体的性质:如熔沸点、硬度、导电性等与晶体的类型有关。

晶胞与密度的关系:通过晶胞参数可以计算晶体的密度。

微粒间距与微粒质量的关系计算及化学式分析:如通过X射线衍射数据可以计算晶体内微粒间的距离,从而推断出晶体的化学式。

以上是对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深度可能因教材
版本和教学大纲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建议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教材和教辅资料,逐步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2024高考化学考点必练专题28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讲解

2024高考化学考点必练专题28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讲解

考点二十八物质结构与性质学问点讲解一、原子结构1. 能层与能级由必修的学问,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符号表示 K、 L、 M、 N、 O、 P、Q……能量由低到高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其次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

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溢后再填充下一层。

理论探讨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K L M N O P Q……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能层 K L M N O ……能级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各能层电子数 2 8 18 32 50 ……(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依次是ns、np、nd、nf……(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3)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各能层所包含的能级类型及各能层、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见下表:2. 构造原理依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几乎全部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

即电子所排的能级依次: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电子填充的先后依次(构造原理)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7p...ns (n-2)f (n-1)d np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02X年高考化学必背物质结构与性质

202X年高考化学必背物质结构与性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高考化学必背物质结构与性质202X年高考化学必背物质结构与性质在化学学科中,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格外重要的内容。

物质的结构打算了其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则可以通过其结构来推想和解释。

因此,把握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高考化学必备的学问点之一。

一、金属结构与性质金属是指具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和热导性的物质。

其特点在于其原子结构中存在自由电子,使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金属结构的特点是:金属原子在空间中排列整齐,由正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

金属原子间的结合力是金属键,为金属离子间的电子云形成的电子海。

金属的性质包括:导电性良好、热导性良好、延展性好、塑性好、金属光泽。

二、离子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离子化合物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电荷相互作用力结合而成的晶体化合物。

其特点是具有高熔点和不良导电性。

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有:离子间的结合力是离子键,是正离子和负离子间的静电力作用。

离子化合物的晶格结构可以通过离子半径比、电荷数比及配位数等因素推算。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包括:高熔点、不良导电性、溶解度大部分较低、易溶于极性溶剂。

三、共价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共价化合物是由非金属元素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合物。

其特点是电子在原子间共享。

共价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有:共价键是由原子间共享电子形成的。

共价键可以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其共享电子对数量不同。

共价化合物的性质包括:化学惰性、溶解度大部分较高、导电性差、熔点和沸点低。

四、石墨和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质石墨是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层状结构的物质。

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润滑性。

石墨的结构特点有:石墨由六角形碳原子构成的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力连接。

石墨的性质包括:导电性良好、热导性良好、润滑性、化学稳定性高。

石墨烯是石墨的单层结构,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平面结构。

其特点是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石墨烯的结构特点有:石墨烯是由六角形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结构,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a hingsintheirbei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t h i ng si nt he i rb ei n ga re go od fo rs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 (3d )>E (4s )、E (4d )>E (5s )、E (5d )>E (6s )、E (6d )>E (7s )、E (4f )>E (5p )、E (4f )>E (6s )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 <(n-2)f <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 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 最低能量状态 的原子称为 基态原子 。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

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汇编

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汇编

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短 第1、2、3周期共18种元素三长 第4、5、6周期共72种元素一不全 第7周期(未排满) 第1、2、13、14、15、16、17纵列依次称为第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族 第3、4、5、6、7、11、12纵列依次称为第ⅢB 、ⅣB 、ⅤB 、ⅥB 、ⅦB 、ⅠB 、ⅡB 族 第8、9、10三纵列合称为第Ⅷ族(常考Fe ,Cu 及其离子的电子排布式)第18纵列称为零族(稀有气体元素) s 区 第1、2两个纵列划为s 区(价电子电子在s 轨道) p 区 第13~18六个纵列划为p 区(价电子在p 轨道)d 区 第3~10八个纵列划为d 区(价电子在d 轨道)ds 区 第11、12两个纵列划为ds 区(价电子在d 、s 轨道) f 区 镧系和锕系元素属于f 区(价电子在f 轨道)Ps :价电子指原子核外电子中能与其他原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的电子。

第一部分:元素周期表知识点1 单核微粒半径大小判断规律(1) 先看电子层数,若不同,则层数多者微粒半径大(如:Br>Cl>F) (2) 若电子层数相同,再看原子序数,序数小者半径大(如:Na +>Mg +>Al 3+)(3) 若是同种元素化合价不同的离子或原子,核外电子多者半径大(如:Fe>Fe 2+>Fe 3+)知识点2 有关周期和族的几个关系 (1)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2) 主族(ⅠA~ⅦA )和副族ⅠB 、ⅡB 族的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ns+np 或ns )。

(3) 副族ⅢB~ⅦB 族的族序数=最外层s 电子数+次外层d 电子数。

(4) 零族: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或2。

第二部分:元素周期律知识点1 周期律基本内容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 主要化合价 横行 增大 不变 增多 减小 增大 纵列 增大增大不变 增大不变行与行间 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18纵列) 七主 七副 一八 一零 5个区知识点2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1、元素原子失电子(还原性)能力强弱比较依据(1)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越靠前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河北高考化学知识点

河北高考化学知识点

河北高考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转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在河北高考化学考试中,考生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平衡等。

下面将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包括原子的构成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以及原子的核心(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可分为周期、族、主族和副族。

2. 化学键通常情况下,原子通过电子进行结合而形成化学键。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通过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性、氧化性等。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双替换反应等。

了解各种反应类型并能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反应方程式进行分析、判断是解答化学问题的关键。

2. 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浓度变化量。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表面积、催化剂等。

3. 热化学热化学研究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包括焓变、熵变和自由能变化等。

通过计算这些能量变化可以判断反应的方向以及能否进行。

三、化学平衡1. 平衡常数与反应位置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比值的平衡值。

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判断反应的位置是朝向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方向。

2. 影响平衡的因素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都可以影响反应的平衡。

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规律,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来控制反应的平衡位置。

3. 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常数的计算需要根据反应方程式和给定的初始摩尔浓度,利用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与反应系数之间的关系来求解。

四、其他重要知识点1.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在适当的条件下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高考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汇总!

高考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汇总!

高考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汇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能层、能级与原子轨道(1)能层(n):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将其分成不同能层。

通常用K、L、M、N……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2)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通常用s、p、d、f等表示,同一能层里,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依次升高,即:E(s)<E(p)<E(d)<E(f)。

(3)原子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给出了电子在核外经常出现的区域。

这种电子云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特别提示】(1)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等于该能层序数。

(2)以s、p、d、f……排序的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为1、3、5、7……的二倍。

(3)构造原理中存在着能级交错现象。

由于能级交错,3d轨道的能量比4s轨道的能量高,排电子时先排4s轨道再排3d 轨道,而失电子时,却先失4s轨道上的电子。

(4)前四周期的能级排布(1s、2s、2p、3s、3p、4s、3d、4p)。

第一能层(K),只有s能级;第二能层(L),有s、p两种能级,p能级上有三个原子轨道p x、p y、p z,它们具有相同的能量;第三能层(M),有s、p、d三种能级。

(5)当出现d轨道时,虽然电子按ns,(n-1)d,np顺序填充,但在书写电子排布式时,仍把(n-1)d放在ns前。

(6)在书写简化的电子排布式时,并不是所有的都是[X]+价电子排布式(注:X代表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符号)。

2.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尽可能地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进入能量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如图为构造原理示意图,即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顺序图。

注意:所有电子排布规则都需要满足能量最低原理。

(2)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状态相反。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完整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太,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丕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 i0、f i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 i、29Cu [Ar]3d io4s i.(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ns (n-2)f (n-l)d. up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结构与性质
、2、3周期共18种元素 、5、6周期共72种元素 周期(未排满)
1、2、13、14、15、16、17纵列依次称为 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族
3、4、5、6、7、11、12纵列依次称为 B 、ⅣB 、ⅤB 、ⅥB 、ⅦB 、ⅠB 、ⅡB 族
8、9、10三纵列合称为第Ⅷ族(常考Fe ,Cu 及其离子的电子排布式) 18纵列称为零族(稀有气体元素)
s 区(价电子电子在s 轨道)
六个纵列划为p 区(价电子在p 轨道)
d 区(价电子在d 轨道)
两个纵列划为ds 区(价电子在d 、s 轨道)
f 区(价电子在f 轨道) Ps :价电子指原子核外电子中能与其他原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的电子。

第一部分:元素周期表 知识点1 单核微粒半径大小判断规律 (1) 先看电子层数,若不同,则层数多者微粒半径大(如:Br>Cl>F) (2) 若电子层数相同,再看原子序数,序数小者半径大(如:Na +>M
g +>Al 3+) (3) 若是同种元素化合价不同的离子或原子,核外电子多者半径大(如:Fe>Fe 2+>Fe 3+)
知识点2 有关周期和族的几个关系
(1)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 主族(ⅠA~ⅦA )和副族ⅠB 、ⅡB 族的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ns+np 或ns )。

(3) 副族ⅢB~ⅦB 族的族序数=最外层s 电子数+次外层d 电子数。

(4) 零族: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或2。

第二部分:元素周期律
知识点1 周期律基本内容
知识点2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1、元素原子失电子(还原性)能力强弱比较依据
(1)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越靠前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2)比较元素单质与水(或酸)的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越易发生,失电子能力越强。

(3)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

(4)根据金属与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失电子能力强的置换成失电子能力弱的。

(5)一般金属阳离子的氧化能力越强,则对应的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Fe对应的是Fe2+)
(6)电化学原理:不同金属形成原电池时,通常作负极的金属性强;在电解池中的惰性电极上,先析出的金属性弱。

2、元素得电子(氧化性)能力强弱比较依据
(1)比较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一般越易反应,得电子能力越强。

(2)比较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越稳定得电子能力越强。

(3)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酸性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强。

(4)依据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氧化剂比氧化产物的得电子能力强。

3、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1)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失电子能力(一般指金属)减弱,还原性减弱,金属的金属性减弱;得电子能力(一般指非金属)增强,氧化性增强,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增强。

(2)同一主族,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失电子能力(一般指金属)增强,还原性增强,金属的金属性增强;得电子能力(一般指非金属)减弱,氧化性减弱,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减弱。

知识点3 电离能以及电负性
1、电离能定义: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单位:kJ/mol)。

2、意义:电离能越小,在气态时原子或离子越容易失去电子;反之越难失去。

运用电离能数值可以判断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3、规律:在同一周期内,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最大;从左到右,总体上呈现由小到大(第ⅡA和ⅢA以及ⅤA和ⅥA例外)的变化趋势,元素原子越来越难失去电子;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原子越来越容易失去电子。

过渡元素从左到右略有增加,变化不太规则。

4、电负性定义: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准。

5、意义: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相对强弱的量化标准,也是划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粗略标准。

6、规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递增;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递减。

副族变化趋势与主族相似,但同一周期中,不少过渡元素的电负性比后边主族元素的高。

7、应用:(1)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氟,最小的是周期表的左下角钫。

(2)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越活泼,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越活泼。

知识点4 一些经验规律
(1)已知短周期相邻3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若其能被3整除,则3种元素的位置关系只能为同周期相邻或主族相邻;弱虽不能被3整除,但能被2整除,则必有两种在同一奇数族,另一元素在相邻的偶数族;若虽不能同时被3和2整除,则必有两元素在同一偶数族,另一元素在相邻奇数族。

(2)第n周期的最后一种金属元素处于第n主族(n>1)。

(3)A、B两元素分属同周期的第ⅡA和ⅢA族,若A是原子序数为x,则B的原子序数可能为(x+1)或(x+11)或(x+25)。

第三部分: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
离子键
(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包括吸引和排斥>形成)
金属键
(自由电子和金属阳离子之间的强的相互作用)
范德华力和氢键(分子间作用力)
知识点1 化学键的强弱判断
离子键:离子半径越小,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化合物的熔沸点越高。

共价键:成键原子半径越小,共用电子对数目越多,共价键越稳定越牢固。

金属键: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小,价电子越多,金属键越强,金属的硬度越大,熔沸点越高。

知识点2 分子间以范德华力互相结合形成的物质熔沸点大小比较规律
(1)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大
Eg:O2>N2,HI>HBr>HCl,CS2>CO2
(2)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分子极性即电负性差值越大,熔沸点越高
Eg:CO>N2
(3)同分异构体中,一般来说,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Eg: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4)同分异构体的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熔沸点:邻>间>对位化合物
(5)有机物的结构中,若有C=C双键,熔沸点也会降低
(6)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会使物质熔沸点升高,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会使物质的熔沸点降低
第四部分: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
1、晶体:内部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作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

2、非晶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呈现杂乱无章的分布状态的固体。

PS:区别晶体和非晶体不能单纯地从是否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来判断,应该从是否有固定的熔沸点。

3、晶胞:晶体中最小的结构重复单元。

4、金属晶体:金属原子通过金属键形成的晶体。

5、合金:由一种金属与另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所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熔点比其成分中个金属的熔点都要低,而不是介于两种成分金属的熔点之间。

具有比各成分金属更好的硬度、强度和机械加工性能。

6、离子晶体: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在空间呈现有规律的排列所形成的晶体。

其空间排列是在每个阳离子周围排列一定数目的阴离子,在每个阴离子周围排列一定数目的阳离子,阴阳离子由静电作用相互结合形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化学式只表示阴、阳离子的数目比值。

7、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具有较高的熔点、沸点,难挥发。

晶体硬而脆。

晶体本身不能导电,但在熔融或溶于水时离子键断裂,从而导电。

大多数离子晶体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难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8、原子晶体: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为原子晶体。

因为共价键作用强,所以原子晶体的熔点都很高。

9、常见的原子晶体
某些非金属单质:晶体硼、金刚石、晶体硅、晶体锗等。

某些非金属化合物:金刚砂(SiC)、二氧化硅(SiO2)、氮化硼(BN)、氮化铝(AlN)、氮化硅(Si3N4)等。

某些氧化物:氧化铝(Al2O3)等。

10、金刚石的结构:立体网状结构
在晶体中每个碳原子都被相邻的4个碳原子包围,处于4个碳原子的中心,以共价键与4个碳原子相结合,称为正四面体结构,这些正四面体向空间发展,构成彼此联结的立体网状结构。

若以硅原子代替金刚石晶体结构中的碳原子,便可得到晶体硅的结构。

若晶体硅结构中的每个Si-Si键中插入一个O原子,便可得到二氧化硅晶体结构。

在SiO2晶体中,硅原子与氧原子交替排列,不会出现Si-Si键和O-O键,而只有Si-O键。

一个硅原子能形成4个共价键,一个氧原子能形成2个共价键。

11、分子晶体: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和或氢键)结合形成的晶体。

一般而言,分子晶体硬度较小,易挥发。

具有较低的熔沸点。

固体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

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