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1)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优质导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优质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知识链接】《三国演义》及作者《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认识人物: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

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精兵法,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今整理排印的《曹操集》。

杨修 :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

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

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

马超: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

夏侯谆:曹操手下很受信任的一员大将。

夏侯,复姓。

朝歌长吴质:吴质,曹丕的亲信世子:王侯爵位的继承人魏延:刘备手下的大将。

《杨修之死》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杨修之死》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温馨提示: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则渐释,以至
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是学。

------朱熹
[学习目标]
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课前预习]
动手收集:
(1)搜集整理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

请写在下面:
(2)我最棒:我们知道课文所述故事的背景;我们还知道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是这样的:
自主学习:
好文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要多诵读。

“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
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

(1)读课文,初步疏通语句。

(2)再读课文,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读,一边思考与理解,要读、划、批、写。

重点
语句用“―――”划下来;用“()”标出关键词并思考其含义;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划出,停下来反复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解答;遇到有前后联系的内容,用“1、2、3”等序号做标记。

(3)做笔记,一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记下来。

我们能读得一字不差:
鸡肋沉吟庖夏侯。

《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导言《杨修之死》是一篇流传于中国古代的传奇故事。

故事讲述了为了逃避惩罚而躲入山中的杨修遇到了一对夫妇。

夫妇为了让杨修安心留宿,特意透露了自己并非凡人的身份。

可是,杨修并没有听从夫妇的劝告,而是用来自于自己嘴巴里的毒言攻击了夫妇。

随后,夫妇离开杨修,而唤起了神力的夫妇为杨修的咒语所伤。

最终,夫妇惊恐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杨修也因此身亡。

在这篇故事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也可以大致了解中国文学成文的背景。

一、文学内容与背景1、源于古代传说《杨修之死》是中国古代传说故事,成文后被极度流传。

故事中的人物各自扮演着对应的角色,而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又与中国古代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2、情节设定深入人心故事主角杨修的性格复杂,自负、傲慢、忌妒、无礼等恶习在社会中大为普及。

只不过在故事中,杨修遵循了这样一种自私的执念,就是要把自己保全。

因此,他的心态转换不可避免地让人反思: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和苦难。

3、寓意毕生《杨修之死》的寓意毕生。

故事中夫妇曾劝过杨修,他们说出的话语富含诱人深思的含义和抽象性的社会性质。

杨修原本可以借此改变自己局势,而他偏偏不去夕阳的诱惑,反而固守自己内心的执念,迎来暴风雨的结束。

4、离经叛道的故事此类故事也许不符合主流文化规定,但是它们更能吸引读者。

中国传说中,有关人物的记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这些故事中,编者采用的不是“合理”而是“符号性”表述。

二、文学价值分析1、文学语言体现艺术感染力故事寓意长久,文学语言体现了艺术的感染力。

作者以精炼简洁的文字写出了人间百态、永恒的道理,让读者对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孝敬家庭、尊重他人,保护环境和促进和谐的出现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2、具有思想性的文学传达故事内容形式独特,透露了中国古代时期一种宏大的文化主题:人的自然状态。

由于情色习惯的树立和似是而非的来历,故事遗产有利于推广高端文化。

《杨修之死》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杨修之死》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方法改进
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堂氛围营造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 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THANK YOU
02
教学重难点
03
04
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命
运悲剧的原因。
难点:探究古代小说的艺术特 色和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内容概述及结构分析
内容概述
《杨修之死》是一篇描写三国时期著名谋士杨修被曹操所杀 的历史故事。文章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对话,展现了杨修的才 华、机智和悲剧命运。
写作技巧
文章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如对比、衬托、伏笔等。通过对比杨修的才华和悲剧命运,衬托出曹操的复杂性格; 通过伏笔暗示杨修的命运结局,增强文章的悬念和吸引力。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三国历史背景知识介绍
01
02
03
三国时期
指中国历史上的东汉末年 到西晋初年之间的一段时 期,分为魏、蜀》等,这些 作品都是以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 列生动的故事和事件,展现了不同历史 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VS
比较分析
虽然这些作品都以历史为背景,但是它们 在创作手法、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 排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三国演义》注重 战争场面的描写和英雄形象的塑造,而《 隋唐演义》则更加注重宫廷斗争和爱情故 事的展现。通过这些比较分析,可以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历史题材的作 品。
《杨修之死》导学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了解他的才华和命运。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阅读技巧,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阅读积极性。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的人物,培养人文关怀。

通过对杨修命运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才华和机遇。

第二章:课文内容概述2.1 课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包括作者、时代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杨修的生活年代和所处的政治环境。

2.2 课文情节梳理: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包括杨修的才华展现、曹操的猜忌和杨修的遭遇。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2.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聪明才智、傲慢自信和命运的坎坷。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的性格特点和与他相关的人物关系。

第三章:课文重点词汇和句子解析3.1 重点词汇解释:列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包括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含义。

3.2 重点句子解析: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表达的效果。

第四章:课堂活动与互动4.1 自主学习活动: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

学生通过阅读,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学习内容。

4.2 合作探讨活动: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5.1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包括阅读理解、词汇填空和作文等。

作业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5.2 拓展阅读推荐: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文学作品或相关的历史资料。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杨修之死》学生导学案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杨修之死》学生导学案

18《杨修之死》导学案九(11)班何佩莲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 概括事件特点。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感受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丰富自己的个性。

二、课前导学案1、作品、作者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罗贯中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书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积累与运用(1)、文学常识积累罗贯中的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它和曹雪芹的、施耐庵的、吴承恩的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著”。

(2)、给加点字注音庖.官 ( ) 鸡肋.( ) 夏侯惇.( ) 禀.请( )恃.才放旷( ) 食讫.( ) 心恶.之( ) 曹丕.( )大簏.( ) 伺.察( ) 谮.害( ) 麾.军( )高阜.处( ) 绰.刀( )三、课堂导学案情节篇整理感知课文内容,疏通故事情节,回答下列的问题:1、杨修是因为什么事而死的?2、本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杨修之死(一)导学案及答案

杨修之死(一)导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五单元第十八课 杨修之死(一)【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自读文本,搜集、整理文言词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一、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 ) 夏侯惇.( ) 主簿.( ) 恃.才放旷( ) 麾.军( ) 分食讫.( ) 大簏.( ) 伺.察之( )谮.害( ) 弃弓绰.刀( ) 三、解释下列词语。

庖官: 班师: 号令:恃才放旷:分食讫:佯:谮害:麾: 诈: 绰:新知探究探究一:阅读链接材料,根据小说文体知识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小说主要情节。

探究二: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七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并分别写出对每一次犯忌,曹探究三:(1(2)曹操在历史上被称为“古来第一奸雄”,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分析曹操性格特征。

综合提升你认为本文中曹操的形象和你在历史上学的曹操一致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你在课外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看法。

【当堂检测】一、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分食讫.()佯.()惊问谮.()害麾.()军绰.()刀恃.()才放旷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二、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

……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学后反思】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小说文体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九年级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人教版)

十八杨修之死【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

【学习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3.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

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

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庖.()官分食讫.()佯.()惊问谮.()害麾.()军绰.()刀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

原来杨修为人(),数犯曹操之忌。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

3、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2)、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3)、人皆不晓其义。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赏读法品析法交流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三国演义》主题曲作为课题出现后的音乐)1、随着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悠远、厚重的三国历史中。

三国的真实史实经过罗贯中的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不仅给我们展现了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咀嚼品咂的小故事。

今天我们这篇课文《杨修之死》就是其中一个意味悠长的故事。

2、让我们在学习之前先了解我们这位伟大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三国演义》。

(多媒体课件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

小说家。

他广泛收集有关评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以史实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 5.18 杨修之死(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5.18 杨修之死(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杨修之死【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过失是非。

目标达成:1、理解本文巧妙的叙事顺序;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

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2、生字标音:趱嗔厮恁兀怄濠觑聒【创境激趣】激情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一文,仔细品尝《三国演义》的滋味。

【自学导航】1、学生自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理清故事情节【合作探究】1、2、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1.善用伏笔: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

(略)2.善用景物描写: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

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

3.巧用双线索: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1、找出文中对杨修的各种描写,说明其作用提示:语言、动作、神态、细节2、【强化训练】1、找出文中对杨修的各种描写,说明其作用提示:语言、动作、神态、细节2、【归纳总结】1、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板书设计】杨修之死罗贯中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教学反思】我认为,在这一课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杨修之死》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4.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一三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杨修之死》导学案.doc

《杨修之死》导学案.doc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 热爱祖国的传统文《杨修之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理清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要点;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能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3、探究杨修死因,培养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化。

二、知识链接、作者和《三国演义》一一本文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在对三国态度上,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

2、相关背景一一《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预习导航、注音、填字庖官汤匙食讫佯惊谐害绰刀主簿()hu 1 ()军鸡I ei ()shl ()才放uang ()ni an()弓搭箭hud ()乱2、根据意思写词语):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反应快,口才好。

3、速读文思考:杨修因犯何罪被杀?若没有这一事, 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4、搜集有关曹操的史料(生平、诗词歌赋、建树)四、文本解读、文用哪几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杨修的表现曹操的态度改建花园大门丞相嫌园门阔耳虽称美,心甚忌之2、结合主要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及杨修的形象。

请用“读了的故事,我认为杨修;曹操。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读了改建花园大门的故事,我认为杨修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曹操则是个心胸狭隘,十分虚伪的人。

五、合作探究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你又有怎样的看法?结合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杨修之死》课中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杨修之死》课中导学案 新人教版

17《杨修之死》【教学目标】1. 能复述七个小故事,学习通过故事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3. 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1. 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

二、前提测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走近三国。

3. 故事发生的背景。

4. 掌握字词(1)字音庖(páo)官主簿(bù) 谮(zèn) 绰(chāo)刀恃(shì)才放旷麾(huī)(2)词语沉吟禀请班师谮害惑乱对答如流5.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三、整体感知1. 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2.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四、合作探究1.关于杨修之死,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2. 后人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五、分析曹操1. 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2.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3. 通过曹操杀杨修,你可以看出曹操是怎样一个人?六、拓展延伸1. 杨修和纪晓岚都素负才名,而结局却截然不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2. 请你通过对文章的感悟,自己选择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一句话。

七、达标检测1. 自主完成。

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评改。

3. 以小组为单位将共性不会的问题反应给老师。

八、布置作业1. 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作者: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何田初中余能宝【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与罗贯中。

2、掌握本文的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

3、理解小说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以及杨修的死因和启示。

4、明确历史人物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区别。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3、4。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与图片。

(5分钟)
导语的设计是为了复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从而引出本课。

课前音乐的欣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气氛。

同时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和历史人物。

二、教学步骤
分8块内容,分别是:
1、说一说:
《三国演义》与作者罗贯中。

(2分钟)
2、做一做:
注音与解释。

(3分钟)
这些是检查预习情况的。

从检查来看,字的读音掌握不够,词语的意思掌握较好。

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面较广。

3、讲一讲: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4分钟)
这个环节重在检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训练找关键句和概括能力。

为后文的研讨曹操、杨修的思想性格做理论准备。

4、议一议:(10分钟)
⑴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⑵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⑶杨修死后,曹操进兵,兵败,曹操受伤回营做了什么?为什么?
5、论一论:(3分钟)
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以上二个环节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好的进行个性解读文本。

6、析一析:(3分钟)
曹操、杨修的形象:
曹操:虚伪奸诈残忍多疑嫉贤妒能老谋深算
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这个环节训练学生概括能力以及分析小说的人物刻画的方法,明确人物思想性格。

7、谈一谈:(3分钟)
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

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
联系实际,从小说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指导我们今后的做人原则。

8、练一练:(10分钟)
⑴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

200字左右。

⑵(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

200字左右。

该环节是学以致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利用课外或第二节课完成。

三、结束(2分钟)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声中小结本课。

呼应开头,放松心情,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课中插入一个视频,是为了学生能感知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还有一点,“七步诗”的插入,是个临时发挥,也恰到好处。

当然,本课也存在着不足,我竭诚地希望大家能够指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