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习课件 肝硬化-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途径改建
→肝变形、变硬→肝硬化
肝功能障碍、门脉高压症
发病情况
发病率(占内科总 住院人数14.2%)
年龄(35~48岁) 性别(男:女
=3.6~8:1)
病因
1 、 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HBV
目前已发现至少 七种病毒
HCV
病因
肝细胞损伤机制(HBV为例)
HBsAg: D20mm, 有抗原性,无感染性 HBcAg: D28mm,有抗原性,有感染性
靶抗原主要是HBsAg、HBcAg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是引起肝细胞损
伤的主要因素 肝炎后肝硬化
RamziS.C. et al (1999) 统计西方国家引起肝硬变的病因
酒精性肝病 病毒性肝炎 胆道疾病 原发性血色素沉着症 原因不明性 Wilson 病 α-抗胰蛋白酶缺乏
更加重肝细胞的营养障碍,促进肝硬化病变的进 一步发展。
病理变化
早期:体积可正常/略大,重量↑,质地稍硬 后期:体积 重量 质硬,表面结节状(黄褐/黄绿)
门脉性:小结节,大小相仿,≤3mm 切面小结节间有纤维条索包绕
坏死后:结节较大,大小不等,≥3mm 切面结节由较宽大的纤维条索包绕
肝脏病理改变
大体改变
发病机制
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 肝细胞坏死、肝功能损害加重 原因是:
有效肝血流减少 肝细胞营养障碍
肝细胞坏死、有功能的肝细胞总数减少
发病机制总结
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纤维支架塌陷; 残存肝细胞不沿原支架排列再生,形成不规则结
节状肝细胞团(再生结节); 假小叶的形成,是肝硬化典型形态改变; 肝内微循环紊乱,是形成门脉高压症的病理基础,
食 道 下 静 脉 曲 张
胃 冠 状 静 脉 曲 张
痔 静 脉 曲 张
海 蛇 头
肝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
✓ 全身症状:
消化道症状
一般情况差
肝病面容
临床表现:失代偿期
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消化道症状
消瘦
乏力
肝病面容
纳差
黄疸
临床表现:失代偿期
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
鼻出血
贫血、出血倾向
纤维化——窦周、汇管区周围纤维化
HSC
α-SMA
As the portal triad enlarges, irregular extensions of fibrous tissue extend into the parenchyma (Klatskin, ).
发病机制
假小叶
Figure 1A: Normal liver histology
腹水形成机制
✓ 门V压力升高 ✓ 低蛋白血症 ✓ 淋巴液生成增多(肝静脉回流受阻,血浆自肝窦壁渗透至窦
旁间隙,肝淋巴液生成增多达7~11L(正常1~3L),超过胸 导管引流能力). ✓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 继发性抗利尿激素增多 ✓ 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门脉高压症的症状和体征
侧支循环形成:
食道下静脉、胃冠状静脉曲张—呕血 痔静脉丛曲张—便血, 腹壁浅静脉曲张—“海蛇头 caput medusae”
门脉高压性胃病 门脉高压性肠病
门脉高压性胃病
门脉高压症的症状和体征
脾肿大(splenomegaly) 70%-85%可出现, 大多 500-1000g(正常110170g )
脾功能亢进:贫血、白 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门脉高压症的症状和体征
腹水形成
腹部膨隆 移动性浊音+
腹壁静脉曲张
门脉高压症的症状和体征
概述
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
阶段
肝组织慢性弥漫性病变
纤维化、再生结节、假小叶形 成
临床表现
肝功损害、门脉高压症、并发 症
肝硬化(基本概念)
病变是一种以肝组织
弥漫性纤维化, 假小叶和再生 结节形成为特点的
慢性肝病。
肝硬化(概念)
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 假小叶形成 多种病因→ 纤维组织增生、 → 血液循环
发病机制
肝动脉的分支与 门静脉的分支伴行, 依次分为小叶间动脉 和终末肝微动脉 (terminal hepatic arteriole),最后 也通入血窦。
发病机制
肝血窦内含有门静 脉和肝动脉的混合血液。 肝血窦的血液,从小叶 周边流向中央,汇入中 央静脉。若干中央静脉 汇合成小叶下静脉。小 叶下静脉进而汇合成2~ 3支肝静脉,出肝后入下 腔静脉。
(二)失代偿期:
门静脉高压症 肝功能不全 全身多系统并发症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 (概念) 肝硬化时,肝内血流或肝外门V
血流受阻,使门静脉压力增高,引起 充血性脾肿大,胃肠、腹膜的阻塞性 充血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门脉高压症的症状和体征
胃肠道淤血、水肿、 糜烂: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 泻等
60%~70% 10%
5%~10% 5% 10%~15%
罕见 罕见
病因
饮酒史超过10年,折合乙醇量大于80g/日,部分 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
乙醇在肝内进行氧化代谢乙醛
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纤维化
酒精性肝硬化
脂肪变性 + 纤维化
病因
2 、 酒精中毒 西方多见 女性增多
病因
3 、 胆汁淤积
wenku.baidu.com
牙龈出血
胃肠道紫
皮肤紫癜
❖ 起病隐匿,病程缓慢 ❖ 症状表现与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有关
(一)代偿期:不典型,类似肝炎症状 1、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以乏力,食欲减 退出现较早,且较突出,可伴上腹不适、恶心、 上腹隐痛、轻微腹泻等。 2、症状多呈间歇性。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 经休息和治疗后可缓解。肝轻度大,质地结实 或偏硬,无或有压痛,脾轻度或中度大。3、 肝功正常或轻度异常。
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
肝小叶(hepatic lobule) 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 角棱柱体,长约2nm,宽约 1mm ,成人肝约有50万~ 100万个肝小叶。小叶之间 以少量结缔组织分隔。肝小 叶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 的中央静脉(central vein),中央静脉周围是大 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和 肝血窦。
门静脉:(占75%,收集脾V、肠系膜上V 、肠系膜下V 血)是肝的功能血管,将从胃肠吸收的物质输入肝内。
肝动脉 : 肝动脉血富含氧,是肝的营养血管。
发病机制
门静脉在肝门处分 为左右两支,分别进入 肝左、右叶,继而在肝 小叶间反复分支,形成 小叶间静脉。小叶间静 脉分出小支,称终末门 微静脉(terminal portal venule),行于 相邻两个肝小叶之间。 终末门微静脉的分支与 血窦相连,将门静脉血 输入肝小叶内。
发病机制
肝硬变时由于肝脏假小叶形成 假小叶内血液循环紊乱 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门静脉压力升高
肝动脉、门静脉
假 小 叶
肝脏病理改变
大体改变
Massive hepatomegaly in an elderly alcoholic; Note the tinge of yellow
Cross section of liver from patient with biliary cirrhosis due to sclerosing cholangitis. Same section through liver after overnight fixation;
淤血性(心原性)肝硬化
Full fledged cardiac sclerosis characterized by irregular skeins of mature collagen linking adjacent central veins and occasionally extending to portal areas (Klatskin, )
肝硬化
Hepatic Cirrhosis
内容提要
肝脏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特征 肝硬化的概念与发病情况 肝硬化的病因 肝硬化的发病机理 肝硬化的病理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肝硬化的诊断 肝硬化的治疗 肝硬化的预后
教学要求
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熟悉肝硬化并发症的基本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 了解肝硬化的分类、病因及病理特征。
胆汁
肝纤维化
肝硬化






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与继发性)
肝脏体积轻度缩小,表面细颗粒状呈深绿色 肝细胞内胆色素沉积,肝细胞变性坏死, 肝细胞肿大、网状,称肝细胞“羽毛状坏死” 毛细胆管、小胆管胆汁淤积,胆汁外溢,形
成胆汁湖。 汇管区纤维组织及小胆管增生
4 、 循环障碍
病因
肝淤血
缺氧
营养缺乏:
1) 蛋白质↓→酶结构受损 、酶活性↓
→肝细胞抵抗力↓→易受损害→坏死 2)蛋氨酸↓→胆硷↓→磷脂↓→脂蛋白↓
→脂肪肝
8 、免疫紊乱 :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硬化 9 、寄生虫: 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
病因
10、 原因不明: 隐源性肝硬化(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发病机制
门静脉血管
肠系膜上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脾静脉
门静脉 肝窦
下腔静脉 肝静脉 中央静脉 正常门静脉压力 130~200mmH2O (1.27~2.35kPa)
门静脉特点
1.位于两个毛细血管网之间
胃肠管淤血表现 ,门脉 高压性胃病、肠病 脾V压力增高,脾脏增 大 腹腔内小血管广泛淤血 腹水
门静脉特点
发病机制
血管网减少和异常吻合支形成
血窦及肝静脉直接破坏或受压,造成血管网减少 纤维间隔内肝动脉与肝静脉、门静脉分支形成异常吻合,
使流经小叶内的血液减少 血窦毛细血管化:血窦壁连续型基底膜形成
门静脉压力升高???
发病机制
肝脏的血液供应来源 肝是唯一享受双重血液供应的器官。正常肝血流
量1500ml/min,约是心输出量的20%--25%。
病因
5 、 工业毒物或药物
工业毒物 药物
中毒性肝炎 肝硬化
病因
6 、 代谢障碍
The periportal hepatocytes contain abundant copper in this patient with moderately early PBC (Rhodanine).
病因
7 、营养障碍
Figure 1B: Early HCV-caused fibrosis
Figure 1C: Late stage of cirrhosis
发病机制
假小叶形成:产生于三种病理过程
肝细胞变性坏死,坏死后残存的肝细胞排列、分布不 规则
肝细胞再生,形成腺样或结节样排列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肝储脂细胞网状支 架塌陷,网状纤维融合形成胶原纤维,称为“无细胞硬化” 由肝纤维化发展到肝硬变
肝小叶结构模式图
肝小叶
3 2 1
肝腺泡
发病机制
肝小叶
发病机制
肝小叶组成
肝实质细胞 肝间质细胞 肝纤维组织(正常肝内的结缔组织仅占肝
体积的4%左右,主要分布在肝小叶之间。) 肝血窦、血管、胆管
发病机制
病因
肝细胞 变性、坏死
肝小叶 纤维支架塌陷
再生肝细胞 形成
不规则肝细胞团
大量纤维组织 再生
肝脏的大体形态
肝脏的功能与特征
肝脏承担着至少5000种以上的生理功能 肝脏的主要功能可概括为代谢、分泌、合成与
解毒功能 各种原因一旦造成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必
然引起肝功能障碍,进而发生肝功能衰竭 肝细胞坏死后残留的正常肝组织可迅速再生
肝硬化(基本概念)
肝硬化 一种或多种病因 长期、反复作用于肝脏 导致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

织 病
•假小叶取代肝小叶
理 •肝细胞变性,坏死与
改 再生

肝脏病理改变
依据结节形态,肝硬化 病理分型:
✓ 小结节肝硬化(d<1cm)
肝脏病理改变
✓ 大结节肝硬化 (5cm>d>1cm)
✓ 混合型 ✓ 不完全分隔
坏死后性肝硬变
其它病理改变
正常食管
食管静脉曲张
其它病理改变
胃底静脉曲张
其它病理改变
充血性脾肿大
其它病理改变
胃黏膜淤血、水肿、糜烂--门脉高压性胃病 肠黏膜淤血、水肿--门脉高压性肠病 肺内毛细血管扩张—肝肺综合症 腺体萎缩—如性腺,甲状腺等
临床表现
代偿期
➢ 乏力、食欲不振
较早期、较突出 ➢ 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 ➢ 肝脾肿大 ➢ 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
临床表现
2.与腔静脉系之间有四个交支 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 直肠下端、肛管交通支 前腹壁交通支 腹膜后交通支
侧支循环形成
门静脉特点
3.无瓣膜,其压力通过流入血量和流出阻力形 成并维持。
4.肝小叶间汇管区的肝动脉小分支和门静脉小 分支之间的许多动静脉交通支,在肝窦受压和 阻塞时即大量开放,压力高8--10倍的肝动脉 血流直接反注入压力低的门静脉小分支,使 门静脉压力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