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2.7《维新变法运动》课件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维新变法运动》课件
起因
1 中国面临局势变化
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使中国开始面临全新的现代化进程。
2 士人的崛起
士人阶层开始出现思想上的分化,出现了重视国家现代化的改革派。
目标
借鉴西方的经验
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引进先进 装备和技术。
推进政治改革
盘活人才,打破传统官僚体制, 运用新的思想和体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鼓励工业化发展,扶持农业, 推行市场经济改革。
影响和意义ຫໍສະໝຸດ 启迪觉醒借鉴西方经验,启迪觉醒,促进 社会发展。
社会进步
推行中西文化合并,促进社会进 步,为中国近代史开启了新的一 页。
国家独立
摆脱列强压迫,恢复国家独立, 迈向现代化文明社会。
总结和展望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历史价值。展望未来,我们应该结合当今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问题,独立思考, 勇敢变革,推动社会进步,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强大。
《维新变法运动》PPT课 件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社会变革。它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和 政治制度进行改革的尝试,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背景
“口岸开放,思想开放”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结果。
国家面临严重危机
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庚子国变等近代史上的重 大事件,让国家面临极大的威胁。
主要领导人
康有为
维新变法的主要思想家之一。
梁启超
维新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谭嗣同
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是变法中的重要人物。
策略与手段
1
维新思想的传播
推行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思想,推广
机构体制的改革
2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PPT课件 (1)
1、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选一选
1.颁布“明定国是”诏的皇帝是(
A.慈禧太后
B.光绪皇帝
C.道光皇帝
D.宣统皇帝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公车上书
B.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 诏
C.《天演论》的发表
D.《马关条约》的签订
3.严复译述的《海国图志》,把(
如果戊戌变法是维新派精心培育的一 棵幼苗,在当时的环境下它能不能茁壮成长?
顽固派
光绪帝
破
无实权 坏
麻木
枯萎
老百姓
软 弱
资产阶级维新派
改良道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中国行不通
中南海瀛台,后党 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 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为唤醒变世法人而。 牺牲的第
快 哉
一人——谭嗣同
无两 力昆
向 天
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 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 败的原因是什么?
1、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
3、对顽固势力抱有幻想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 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请你总结一下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 •
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 1895年
•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 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
康有为
“维新派”: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 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 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选一选
1.颁布“明定国是”诏的皇帝是(
A.慈禧太后
B.光绪皇帝
C.道光皇帝
D.宣统皇帝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公车上书
B.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 诏
C.《天演论》的发表
D.《马关条约》的签订
3.严复译述的《海国图志》,把(
如果戊戌变法是维新派精心培育的一 棵幼苗,在当时的环境下它能不能茁壮成长?
顽固派
光绪帝
破
无实权 坏
麻木
枯萎
老百姓
软 弱
资产阶级维新派
改良道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中国行不通
中南海瀛台,后党 政变后,光绪帝被囚禁 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为唤醒变世法人而。 牺牲的第
快 哉
一人——谭嗣同
无两 力昆
向 天
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 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 败的原因是什么?
1、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
3、对顽固势力抱有幻想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 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请你总结一下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 •
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 1895年
•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 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
康有为
“维新派”: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 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 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课件 北师大版
• 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 危机,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 读书人冲破“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 开始寻求从政治制度方面解决危机的方 法。你知道下面的两位人物是谁吗?他 们是怎样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
1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2 警示洪钟《天演论》 2 短暂的“百日维新”
1.知道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掌握公车上书的影响。 2.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3.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结果及历史意义。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后 为实现改革愿望又做了哪些准备活动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 2、创办报刊,宣传
变法: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 3、组织强学会,推 动变法:
(1)成立强学会-----政 治团体形成
北京强学会遗址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 3、组织强学会,推 动变法:
(2)把《万国公报》 改名为《中外纪闻》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方百面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
一系军列事的变方法令,新政共推行了103天。因1898年为戊戌年, 所以也面称“戊戌变法”。
短暂的“百日维新”
• 4、结 果:
慈 禧 太
发动戊戌政变 囚禁了光绪帝
后 杀害了六君子
• 4、结 果:
短暂的“百日维新”
戊 戌 变 法 失 败 的 原 因 及 教 训 。
(2)教训: 戊戌变法昙花一现,很快失败。它证明资产阶级 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课堂小结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戊戌变 法的背 景:民 族危机 空前严 重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1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2 警示洪钟《天演论》 2 短暂的“百日维新”
1.知道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掌握公车上书的影响。 2.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3.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结果及历史意义。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后 为实现改革愿望又做了哪些准备活动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 2、创办报刊,宣传
变法: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 3、组织强学会,推 动变法:
(1)成立强学会-----政 治团体形成
北京强学会遗址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 3、组织强学会,推 动变法:
(2)把《万国公报》 改名为《中外纪闻》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方百面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
一系军列事的变方法令,新政共推行了103天。因1898年为戊戌年, 所以也面称“戊戌变法”。
短暂的“百日维新”
• 4、结 果:
慈 禧 太
发动戊戌政变 囚禁了光绪帝
后 杀害了六君子
• 4、结 果:
短暂的“百日维新”
戊 戌 变 法 失 败 的 原 因 及 教 训 。
(2)教训: 戊戌变法昙花一现,很快失败。它证明资产阶级 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课堂小结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戊戌变 法的背 景:民 族危机 空前严 重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课件(共32张PPT)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课件
---揭开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的含义:
汉代用公家的马车接送 被选拔的读书人赴京, 后来就用“公车”作为 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公车上书
背
景: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北京 时 间: 1895年 发起人: 康有为、梁启超 主要内容: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讨论讨论
1.光绪帝的变法措施为什么会在官员中引起
极大震动?
变法措施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发展 资本主义,因而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变法同时又极大地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切身利益 。因此引起了极大震动。
2.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 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的 力量过于强大。 (2)采用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国情。
短暂的百日维新
---维新运动的高潮
实施变法的背景:
民族危机日趋深重
康有为:第五次上书,指出形势已经到了 “瓜分豆剖”“揭杆斩木”的地步,朝廷如 不及时革旧图新,则国亡无日。 “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 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 么用呢?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光绪帝:“不甘做亡国奴” 颁布“明 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注:“国是”:国家的大政方针。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提高军队作战力。由于皇帝 没有军权,措施少而空洞
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变法的结局:变法最终失败。
戊戌变法持续了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为变法而 牺牲的第一 人——谭嗣同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揭开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的含义:
汉代用公家的马车接送 被选拔的读书人赴京, 后来就用“公车”作为 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公车上书
背
景: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北京 时 间: 1895年 发起人: 康有为、梁启超 主要内容: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讨论讨论
1.光绪帝的变法措施为什么会在官员中引起
极大震动?
变法措施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发展 资本主义,因而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变法同时又极大地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切身利益 。因此引起了极大震动。
2.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 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的 力量过于强大。 (2)采用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国情。
短暂的百日维新
---维新运动的高潮
实施变法的背景:
民族危机日趋深重
康有为:第五次上书,指出形势已经到了 “瓜分豆剖”“揭杆斩木”的地步,朝廷如 不及时革旧图新,则国亡无日。 “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 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 么用呢?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光绪帝:“不甘做亡国奴” 颁布“明 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注:“国是”:国家的大政方针。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提高军队作战力。由于皇帝 没有军权,措施少而空洞
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变法的结局:变法最终失败。
戊戌变法持续了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为变法而 牺牲的第一 人——谭嗣同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维新变法运动
6.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 有( )。 ①改革政治 ②兴办新式学校
③翻译外国书籍 A.①②③ C.①②④ ④建设海军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想一想
材料一: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
材料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 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 嗣同始! 材料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 快哉!”
5.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
知识纲要
第 课 维 新 变 法 运 动
公车上书
揭 开 变 法 序 幕
严复的译述《天演论》
推 动 变 法 发 展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7
戊戌变法 (1898年)
4.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 年是( )。 A .1895年 B.1897年 C. 1898年 D.1901年 5.某地因废祠堂改学堂、废八股改策 论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 “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 “皇上”指的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雍正帝
3.严复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以自强 保种。他的思想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他译述的《天 演论》一书出版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 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胡适在读书时,老师让学生买《天 演论》做读本,要学生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作 文,他说:“这种题目自然不是我们十几岁的小孩能发 挥的。”但这一点恰好能说明读《天演论》已成为那个 时代的风气。胡适评价严复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 人”,康有为赞叹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天 演论》的发表所产生的冲击波不仅在当时,而是影响了 几代人,并奠定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地位。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课件】【北师大版】 6
报刊
维新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
三 戊戌变法(1898.6.11—9.23)
1、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2、戊戌政变
改革内容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新政会影响那些人的利益?
改革的旧制 取消闲散重迭机 构,裁汰冗员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1.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 取消旗人由国家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供养的特权,令 2.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 其自谋生路 设立邮政局。 文化 1.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堂 改革科举制, 废除八股取士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 军事 1.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2.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裁汰绿营
戊戌政变
时间:1898.9.23
囚禁光绪皇帝
捕杀维新志士 除保留“京师大学 堂”外,其余新法 全部被废除。
9月13日,光绪皇帝写密诏给康 有为: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 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 速密筹,设法相救
袁世凯(1859-1916)河南项城人。 1895年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 军”,手中握有兵权。
京师大学堂
四
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 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 败的原因是什么?
1、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
3、对顽固势力报有幻想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 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请你总结一下
1、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八年级历史上(北师大)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件
鸦片战争海战景象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维新:
“维新变法” 的“变”,是要 变什么?
变法就是要变中国的
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1895年3月,《马关条约》要签订的 消息传到北京。云集京师参加科举考试 的举人义愤填膺,奔走相告,强烈要求朝 廷拒绝批准条约。于是,康有为、梁启 超等人倡仪18省举人联名共上一书,要 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这就 是长达1.8万余字的《上今上皇帝书》, 也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
如果戊戌变法是维新派精心培育的一 棵幼苗,在当时的环境下它能不能茁壮成长?
顽固派
破 坏 无实权
光绪帝
麻木
枯萎
软 弱
老百姓
资产阶级
改良道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中国行不 通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 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
时局 如此,国势如 此
工无良师,强弱相形, 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 以挞坚甲利兵乎?
开始标志
1898年6月 光绪帝
光 绪 帝 像
“明定国是”诏书
(注:国是,即国家大计)
“明定国是诏”
变法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教育 创办报刊,开办新 式学堂,培养人才, 科举考试废除八 股文。
康 有 为 梁 启 超
开放言论、 发展农 训练新式 取消多余的 工商业 陆海军 衙门和无用 的官职
顽固封建势力不能容忍 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 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 梁启超;甚至宫廷内外传言 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 写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 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 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 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维新:
“维新变法” 的“变”,是要 变什么?
变法就是要变中国的
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1895年3月,《马关条约》要签订的 消息传到北京。云集京师参加科举考试 的举人义愤填膺,奔走相告,强烈要求朝 廷拒绝批准条约。于是,康有为、梁启 超等人倡仪18省举人联名共上一书,要 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这就 是长达1.8万余字的《上今上皇帝书》, 也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
如果戊戌变法是维新派精心培育的一 棵幼苗,在当时的环境下它能不能茁壮成长?
顽固派
破 坏 无实权
光绪帝
麻木
枯萎
软 弱
老百姓
资产阶级
改良道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中国行不 通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 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的进程。
时局 如此,国势如 此
工无良师,强弱相形, 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 以挞坚甲利兵乎?
开始标志
1898年6月 光绪帝
光 绪 帝 像
“明定国是”诏书
(注:国是,即国家大计)
“明定国是诏”
变法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教育 创办报刊,开办新 式学堂,培养人才, 科举考试废除八 股文。
康 有 为 梁 启 超
开放言论、 发展农 训练新式 取消多余的 工商业 陆海军 衙门和无用 的官职
顽固封建势力不能容忍 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 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 梁启超;甚至宫廷内外传言 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 写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 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 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 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PPT课件 (9)
——《范文澜全集》第10卷
小试牛刀
通过30分钟的学习,相 信我们同学学到了不少知识, 那么做几道习题试试吧!你 准备好了吗?
36.中近考代演中播国室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
“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 莫亟(急迫)于教育。” 请回答: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
戌变法持百续日10维3天新,最终失败,因此又称
“
”
讨论:怎样理解谭嗣
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
哉快哉!”?
维 运新 动变
法
记忆目 录
1.目的: 救亡图存 2.序幕: 1895年春,公车上书
3.推动: 严复译述《天演论》,鼓吹变法 4.开始:1895.6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5.变
法
3.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
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作用。
学法训练:说出以上 一段文字阐述了哪一事件? 这段文字包涵了该事件的 哪些历史要素?
预习检 测
维 运新 动变
法
4.根据下表,填写“维新变法”的主要内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目标导航
• 说出严复的主要思想。 •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 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预习检
测
维 运新 动变
法
1.为了救亡图存,1895年春, 康有为、梁启 超在北京联合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名应试 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 “公车上书”。它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小试牛刀
通过30分钟的学习,相 信我们同学学到了不少知识, 那么做几道习题试试吧!你 准备好了吗?
36.中近考代演中播国室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1)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
“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 莫亟(急迫)于教育。” 请回答: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
戌变法持百续日10维3天新,最终失败,因此又称
“
”
讨论:怎样理解谭嗣
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
哉快哉!”?
维 运新 动变
法
记忆目 录
1.目的: 救亡图存 2.序幕: 1895年春,公车上书
3.推动: 严复译述《天演论》,鼓吹变法 4.开始:1895.6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5.变
法
3.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
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作用。
学法训练:说出以上 一段文字阐述了哪一事件? 这段文字包涵了该事件的 哪些历史要素?
预习检 测
维 运新 动变
法
4.根据下表,填写“维新变法”的主要内
2019年初中PPT课件
二零一九年六月七日
目标导航
• 说出严复的主要思想。 •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 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预习检
测
维 运新 动变
法
1.为了救亡图存,1895年春, 康有为、梁启 超在北京联合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名应试 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 “公车上书”。它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猜一猜:中国近代史上一重要历史事件的 名称。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课件
公车——举子、举人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原因
时间
领导人
过程
结果
《马关条约》 1895年 的签订
康有为 梁启超
联合应试 举人上书 没有实现 光绪帝, 目的 反对议和, 请求变法
康有为
4.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A.1895年 B.1897年 C.1898年 5.某地因废祠堂改学堂,废八股改策论而受
)。 D.1901年
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
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帝 6.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 C.光绪帝 D.雍正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 光绪。1889年亲政。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 得其所,快哉快哉!”
近代中国为变法而牺牲的 第一人——谭嗣同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顽固派的反对和阻挠 (2)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3)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投靠 慈禧
康有为(1859—1927),广 东南海县人。自幼学习儒家思 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 天乡试,没有考取。1895年, 他到北京参加会试,联名上万 言书,即“公车上书”。
梁启超
梁启超自幼受过良好教育, 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 典籍。1890年梁启超拜康有 为为师,求学于万木草堂, 受康有为的影响立志维新。 1895年,梁启超协助康有为 组织了“公车上书”。
作用: 推动了维 新运动的 发展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课件
公车——举子、举人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原因
时间
领导人
过程
结果
《马关条约》 1895年 的签订
康有为 梁启超
联合应试 举人上书 没有实现 光绪帝, 目的 反对议和, 请求变法
康有为
4.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A.1895年 B.1897年 C.1898年 5.某地因废祠堂改学堂,废八股改策论而受
)。 D.1901年
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
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帝 6.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 C.光绪帝 D.雍正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 光绪。1889年亲政。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 得其所,快哉快哉!”
近代中国为变法而牺牲的 第一人——谭嗣同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顽固派的反对和阻挠 (2)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3)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投靠 慈禧
康有为(1859—1927),广 东南海县人。自幼学习儒家思 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 天乡试,没有考取。1895年, 他到北京参加会试,联名上万 言书,即“公车上书”。
梁启超
梁启超自幼受过良好教育, 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 典籍。1890年梁启超拜康有 为为师,求学于万木草堂, 受康有为的影响立志维新。 1895年,梁启超协助康有为 组织了“公车上书”。
作用: 推动了维 新运动的 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 家有哪些体会或收获?
议一议
1. 任何一次变法或改革的出现,总是社会发展的 需要。 2. 改革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3. 任何变法或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 着激烈斗争,甚至出现挫折失败,为此要付出沉重代 价甚至流血牺牲。 4. 要善于接受先进思想,勇于学习先进文化。 5.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
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思想主张
有何不同?
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政治主张有 何区别?
洋务派: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
维新派: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维 新 变 法 运 动
兴起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
警世洪钟
《天演论》 百日维新 最终失败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1、维新派的活动: 办报刊,组学会,办学堂等 2、严复与《天演论》 a、主要观点: “物竞天择” b、影响: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严 复 像
上书后,维新派 进一步推动变法 的发展,开展了 哪些活动?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 (1898· 6-9)
1、变法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训练新式 陆海军 文化教育 创办报刊, 开办新式学 堂培养人才, 废除八股文
开放言论, 发展农工 取消多余的 商业 衙门和无用 的官职
阅读导言,回答
“维新变法”的目的是 什么?要变的是什么? 要实行什么制度?
它以“救国”为宗旨,变的是封 建专制制度,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第7课
一、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运动
时间: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兴起 发展 高潮
结束
教学目标
• 1、了解“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地点、 发 起人、上书内容以及影响。 •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 3、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 • 会的影响。 • 4、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 • 思想。
教 学 重 点
• 1、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 容 • 2、严复的主要思想。 • 3、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 —惨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惨败
选一选
1.颁布“明定国是”诏的皇帝是( )。 A.慈禧太后 B.光绪皇帝 C.道光皇帝 D.宣统皇帝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公车上书 B.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 诏 C.《天演论》的发表 D.《马关条约》的签订 3.严复译述的《天演论》,把( )介绍到 中国。 A.西方先进科技 B.西方进化论学说 C.世界各国地理历史 D.民主和科学
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 为什么会 失败呢?
光 绪
近代化历程及其主要战争
时间 19世纪4060年代 近代化历程 主要中外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 —惨败
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 19世纪60(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 90年代 的道路)
19世纪90 百日维新—民族资产阶级 年代到二 (不可能使政治
③翻译外国书籍 A.①②③ C.①②④
②兴办新式学
④建设海军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想一想
材料一: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照昆仑。 ——《狱中题壁》 材料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 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 请自嗣同始! 材料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 哉快哉!” 请回答:1.上面的诗句和话是谁说的? 2.为什么他说自己死得其所?
4.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A.1895年 B.1897年 C.1898年 5.某地因废祠堂改学堂,废八股改策论而受
)。 D.1901年
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
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帝 6.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 C.光绪帝 D.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