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案例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表现标准』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科书相关内容』《文化生活》(人教社,2013年4月):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及其评析』本课时中突破难点的总目标是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的意义,还需要提出较具体的目标:目标l:学生能记忆再认中华文化内容丰富目标2:学生能列举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目标3:解释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目标4:列举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评析:针对本框题首先提出一个总目标: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提供计划教学与评价的集中点,又陈述了四个具体目标。

目标1的行为动词是“再认”,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记忆事实性知识类别。

目标2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解释”,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区域性”,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3的行为动词是“解释”,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关系”,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4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和“说明”,名词短语是“重要原因”和“包容性”,“文化力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表例目标l—4:见上文,此略。

二、教学活动『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①高二学生在生活中和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和感受了中华文化的熏陶,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课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持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教材分析】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围围着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地位和特点讲解并描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通过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讲解并描述形成这些不同特征的缘由以及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目:中华之珍宝,民族之傲慢。

通过了解各民族的文化,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建了绚丽的中华文化。

分析中华文化包涵性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中华文化的作用。

【学情分析】中华文化虽是学生特别熟识的问题,但是他们对此却很少做一些深层次的思索。

从深层次上讲,本课涉及区域文化关系、民族关系以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缘由—包涵性。

所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索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理性思索和辨析实力,最终使学生的感性相识上升为理性相识。

教学目标分析【学问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记。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缘由、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涵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实力目标】培育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实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气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建力和凝合力之中。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在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上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自尊心和自信念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活动过程一首意境美丽的青花瓷,让我们再次观赏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已经悠悠度过了5000多年的岁月,而在这五千多年中,我们的中华文化也如同一条绚丽的长河始终奔腾不息……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文化的这一特点的话,可以说我们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留出时间,让学生思索和回答)。

【2019年整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精品

【2019年整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精品

课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程标准】: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课教学】:本节课我们研究中华文化的第二个特点:博大精深学生交流讨论,说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成就和特色。

引导得出:(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欣赏书法和诗词音乐,引导得出: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1)作用: (2)特点: (3)地位:2.中国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②特点:③意义:园林图片。

引导得出:(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学生从饮食、习俗等方面列举不同的区域文化。

引导得出:1、区域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因素的影响,3、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我国更是56个民族的统一体,,各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鲜明特色,让我们一同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图片、文字:民族舞蹈与民族服装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课件文字材料: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成就:探究: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什么关系?课件:土尔扈特部回归图。

引导得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由中法文化年等引导得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

即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小结】学生总结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包容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作业】材料:2009年7月上旬结束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了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等六点共同建议,开启了两岸文化合作的新篇章。

高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政治教案

高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政治教案

高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政治教案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文化互融共生的辉煌成果,其所及范围至为宽广,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其中,许多文化元素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例如,独特的语音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意蕴丰富的书法艺术、形式高妙的古典戏曲等,都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国粹。

下面就和一起看看有关高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文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原因流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懂得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思考我们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2、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分析“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丰富的素材展示,让学生深入领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同学们,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完成了两个单元的学习。

请简要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第一单元从社会与人两个角度阐述了文化的作用;第二单元从多样性、继承性、创新性三个方面介绍了文化的一般特征;我们今天开始的第三单元将向大家介绍我们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活动2【活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及汉字的作用【展示《汉字的演变》视频及课内探究材料】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

【2019年整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案例

【2019年整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案例

课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能力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综合的能力。

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要以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情感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事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2、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主题:忆国事谈文化导入:在平阴的时候,我就听说,历城二中的教育是响当当的,学生是优秀的,今天来了转了一圈,确实名副其实,并且我还发现了一个新特点,同学们不仅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今天我们就忆国事,谈文化。

新授:教师:近两个月,让你感到自豪的大事有哪些?学生:若答全运会,园博会,师说,非常好,该同学非常关心我们身边的事;若回答不出六十年大庆,师说我感到自豪的大事是六十年国庆;如果回答出六十年大庆。

教师:你对国庆大典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阅兵式、国庆联欢晚会、展示的军事实力、烟花等等,若答不出民族团结柱,师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民族团结柱。

接下来,我们师生共同欣赏民族团结柱,,注意特别关注的是民族团结柱上的图案。

欣赏感悟谈表现播放图片集《五十六根民族团结柱》的部分片段,教师:民族团结柱图案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学生:穿着节日的盛装在跳舞教师:他们穿的衣服、跳的舞姿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不一样,说明不同民族服饰文化不同,舞蹈文化不同(教师点拨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高中政治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必修3

高中政治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必修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自主学习1、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方面具体体现;明确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知道文化区域性的成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明确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以及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三、疑难点拨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联系(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来说)(2)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从各民族文化的地位来说)(3)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来说)(4)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组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从意义上来说)四、课堂演练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四大发明、汉字、戏曲、太极拳等表演让人耳目一新,吧中国灿烂的文化神奇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 B.区域特征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2.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据首位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5: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5: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知道我国文化区域性的原因;明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教学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教学设计『知识要点』(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文学艺术: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特点:悠久历史、丰富内涵、独特风格。

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我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特点:实用性和整体性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原因:受经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2、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1、含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本课使用的资源1、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案例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案例

课题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材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主要是教育、历史、哲学、道德、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表现在“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也是它的三方面特征: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也是产生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原因,重要的原因是特有的包容性。

感受、认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最终目的。

【教学重点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社会主义祖国和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讲授法●教学活动过程新课导入: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悠久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文化成就的汇集和升华,它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而且所及范围至为宽广,积淀至为深厚,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1: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1: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材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要记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2、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五、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完成预习目标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分配好学习小组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内容上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这节课学习第二框。

现在很多中国人崇尚西方文化,但是有个历史事实很少有人知道,从13世纪一直到18世纪,西方人都在崇拜中国文化,在欧洲大陆形成的“中国热”持续了6个世纪。

当时的欧洲人看中国,就像现在的中国人看美国一样。

中国的瓷器、建筑、服饰、文学、科技、园林艺术都受到崇拜,中国几乎成为他们向往的乌托邦。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回忆上一框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知识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千古未绝、唯我无双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这节课我将带领同学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环节二:新课讲授【课件展示】幻灯片展示中国的瓷器、茶文化、戏曲、书法、武术等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师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这是外国没有的,这也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

【思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总结】这首先表现在他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关注新课标】[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第二框。

本框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是通过介绍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来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一个表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主要说明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二个表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这是讲个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它们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从而引出能够吸收各民族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包容性,这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最后落脚点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让同学有一个情感上的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骄傲民族之瑰宝”等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整合教学资源、综合分析产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原因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特别是联系生活中、身边的事例来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社会主义祖国和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设计理念]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及本课的实际内容,本课采取“情境——质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质疑”教学模式,即:创设出与教材理论相关事实情境,从感性直观的事例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质疑,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高中政治 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2012高二政治教案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了解我国文学艺术的独树一帜,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提炼和解读各类文化信息,整合各学科的知识来加深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能理论联系实际,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和自豪感、自信心。

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包容性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包容性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教学过程: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入新课(情境导入):08奥运-这一刻,让世界感受文化中国:北京时间8月8日晚,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大幕。

这一刻,13亿中国人民期盼和准备了7年;这一刻,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等待了百年;这一刻,全世界数十亿双眼睛聚焦于北京“鸟巢”;这一刻,世界感受美丽的“文化中国”。

当大型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奏响第一个音符,演出人员迈出第一个舞步,大型的看台背景打出了第一缕光影……一个充满神秘而又一目了然的“文化中国”便豁然展现:你可以看见从甲骨文中绵延而出的中华文明,你可以随着水墨的意境徜徉于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国哲学,你可以从漫天焰火中感受中国与世界携手向前……在这样的时刻,在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颂歌中,全世界感受着“文化中国”。

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学习新课◇探究活动: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第一关:眼力鉴宝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第一关:眼力鉴宝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

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总分40分)《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8: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8: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本框分为三目。

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论证了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区域性;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本课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特征,它是上一课的继续,同时又对学习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做了很好的铺垫。

所以本课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是他们的知识大多是文学与历史方面的,感性认识要多一些。

学生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而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二、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辨析中华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明确: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学生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及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法,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高中政治 第六课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第六课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地位,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和包容性。

2.能力目标:培养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1.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知识预览】(自主学习,识记理解。

同位互查,教师抽查)1.中华文化的内容 (A级)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方面的内容。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A级)3.比较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文化价值。

(B级)4.如何理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B级)5.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B级)6.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B级)7.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怎样的?(B级)【合作探究】(组内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材料一:当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的黑暗中消逝的时候,东方的中国却呈现出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的壮丽景象。

材料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其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的发生,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

(1)这二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C 级)(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什么状况?有何作用?(C级)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那里河网纵横,吴越文化自然与水有密切关系。

如行云流水般的丝竹之声,清秀柔润的江南文学和山水画,小巧精致、无水不成园的江南园林,饮酒品茗的嗜好及对紫砂壶的讲究等,无一不与水结缘。

水为江南带来了优雅的文化内涵。

处于内陆的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历史上,西南地区属于边地,因交通不便,与内地交往不甚密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综合的能力。

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要以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情感目标: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事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学重点: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2、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主题:忆国事谈文化
导入:
在平阴的时候,我就听说,历城二中的教育是响当当的,学生是优秀的,今天来了转了一圈,确实名副其实,并且我还发现了一个新特点,同学们不仅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今天我们就忆国事,谈文化。

新授:
教师:近两个月,让你感到自豪的大事有哪些?
学生:若答全运会,园博会,师说,非常好,该同学非常关心我们身边的事;若回答不出六十年大庆,师说我感到自豪的大事是六十年国庆;如果回答出六十年大庆。

教师:你对国庆大典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阅兵式、国庆联欢晚会、展示的军事实力、烟花等等,若答不出民族团结柱,师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民族团结柱。

接下来,我们师生共同欣赏民族团结柱,,注意特别关注的是民族团结柱上的图案。

欣赏感悟谈表现
播放图片集《五十六根民族团结柱》的部分片段,
教师:民族团结柱图案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学生:穿着节日的盛装在跳舞
教师:他们穿的衣服、跳的舞姿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不一样,说明不同民族服饰文化不同,舞蹈文化不同(教师点拨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说明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若答不出,就问,都穿一样的衣服,跳一样的舞蹈行吗?学生肯定说不行,这就没意思了,从而引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教师:既然不一样,请你展示你所知道的不同的民族文化(比如文学、舞蹈、服饰、建筑、体育、习俗等)?
学生:民族文化:文学方面: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
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歌曲方面:侗族的大歌、壮族的山歌;体育方面:藏族的响箭、维吾尔族的赛马、朝鲜族的荡秋千、蒙古族的摔跤;服饰方面:银饰繁花是多姿多彩的苗族女子头饰的标志;长袖、宽腰、大襟是藏装的特点;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是维吾尔服饰的特色;青、黑色的袍子,配上工艺考究,造型美观的饰物构成蒙古族衣饰的风格,而高雅华丽彰显出满族服饰的风情。

舞蹈方面:苗族芦笙舞、傣族孔雀舞、朝鲜族的女子独舞、满族的萨满舞格格舞;建筑方面:蒙古族的蒙古包、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石板房等,
教师:从文化角度如何理解“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
学生:不同民族文化不同,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教师:那又如何理解“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学生:五十六个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教师点拨,五十六个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教师:中华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于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因此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带有显著的地域性,比如说生活在北方民族什么特点,生活在南方的民族什么特点等
展示探究议表现
教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看大屏幕,
1、展示你所道那些不同的区域文化?(可从饮食、戏曲、方言、建筑、习俗等角度),分析其成因?
学生:区域文化:饮食方面:堪称“北食”代表的鲁菜,以其味咸、鲜、脆嫩,风味独特、烹调技法多样,享誉海内外。

而支撑“南食”两大台柱之一的苏菜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颇受世人青睐,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的川菜;淡
雅、鲜嫩、和醇、隽永的闽菜。

戏曲方面:北京的京剧、江浙的越剧、昆曲,山东梆子、湖北的黄梅戏、四川的川剧、河南的豫剧、东北的二人转等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地方戏曲艺术风格。

成因历史、地理等因素。

教师展示材料,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教师:由上述材料分析各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教师:刚才我们回忆了09年的大事,那么08年让你感到自豪的大事呢?
学生:奥运会
教师:开幕式中美轮美奂的文化历史画卷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和灿烂,让我们来回顾那动人的时刻。

播放奥运会开幕式视频
骄傲自豪论表现
教师:短片中展示的中华文化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它们令人骄傲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孔子的“三千弟子”吟诵着《论语》中的名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且基本是在这个范畴内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

形成了东学西建的热潮,形成了孔子热。

教师:论语中还有哪些名句?
学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不仅是个人,而且是许多国家处理国际社会的准则。

教师:你能不能展示一些我们骄傲的文学艺术?
学生:展示
资料:如今依然鲜活的传诵于耳畔的名句,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出自我国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诗歌集。

在稍后出现的《离骚》则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诗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社会进步、民族富强不懈奋斗、上下求索。

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明朝的《永乐大典》,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字数最多的字典是清朝的《康熙字典》,记载时间最长的历史巨著是孔子的《春秋》,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等。

教师:古代的文学艺术特点:言简意赅等,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
世界历史长河中耀眼的奇葩。

学生: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等四大发明骄傲的地方在于它发明的时间和对世界的贡献。

教师:畅谈你所知道的古代科技,
学生:略
教师:总结分析出其特点,地位,作用。

得出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教师小结: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性、区域性,正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

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什么?
观看体会探缘由
播放视频《中华文明》
教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中华文化有包容性,自主创新的精神。

教师:如何理解包容性,他有什么作用?
展示材料《梁祝》
学生: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作用: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教师:你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力量了吗?什么力量?
学生: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教师总结:我们这节课讲的是博大精深,讲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原因及力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以及生命的理性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血脉根基,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谐、永续发展的精神纽带与力量之源。

走进生活拓展训练
搜集整理并展示历城特色区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