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
第二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1
关于太阳系的起源有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行星的物质来源, 二是行星的形成方式 。
• 关于行星物质来源的假说不下数十种之 多,择其要者不外四大类。 • 一是分出说(包括各种灾变说、爆发说 和抛出说)。
• 二是俘获说。
代表人物:施密特(前苏联)
• 三是大爆炸宇宙说。 这是西方比较流行的 一种假说,主要观点 来自伽莫夫等。他们 认为宇宙始于一次大 爆炸,整个范围出现 一种热平衡,物质成 分由平衡条件而定。
根据
• 黑箱方法的根据是结构与功能的辩 证联系。结构深藏于内,功能表现 于外,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 结构的表现,功能对结构也有反作 用,我们通过研究系统的功能就可 以推测和认识其结构。
黑箱方法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它提供了研究复杂系统和不能打开或不便 打开的黑系统的研究方法。 (2)科学面对的原初系统,一般都是黑箱,如 早期的人体、人脑、细胞、原子、地球等。随 着使用黑箱方法对这些黑系统的研究,使许多 研究对象逐步转化为灰系统或白系统,人们的 认识就是一个不断地接触黑箱、研究黑箱、转 化黑箱的过程。
一、天体的起源和地球的演化
• (一)天体的起源 • 什么是天体? 宇宙间各种星体,例如,星云、恒星、 卫星、彗星和流星等,包括地球在内统 称天体。
• 天体演化和物质结构、生命起 源属于自然科学的三大基本问 题。
太阳系的起源
什么是太阳系?太阳 系是太阳、行星、卫 星、小行星、流星体 及星际物质组成的天 体系统。
• 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制约 • 一方面表现为结构决定功能 • 另一方面表现为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 例子:猿的劳动 直立行走 手的进化 • 尾巴的退化
4、系统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二)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制约关系 •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必须依赖部分; • 部分是整体的部分,必须受到整体的控 制和支配。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C.R.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 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它 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现代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 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给果。 进化学说证明了自然界的历 史发展。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就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先在性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
先于人类及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外部自然界无疑是物质的、客观 实在的;即使是人化的、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然界,也是物 质的、客观实在的。
自然界的物质性在恩格斯那里则更为明确
存在的统一性的基础恰恰在于 • “一切对象是存在的、实有的” • “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世界的真正的 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由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决定的, 所以对运动规律的认识,归根到底是对物质性的认 识。
• 规律是客观的
“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 恩格斯
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是现象中同一的东 西,所以是稳定的。规律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其重 复性上,即只要某一规律存在的条件具备了,这 一规律就必定出现和起作用。
•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在通 信中都高度评价了达尔文的 理论
目的论过去有一个方面还没有被驳倒, 而现在被驳倒了。此外,至今还从来没有 过这样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 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恩格斯)
“自然科学只有在物体的相互关系之中,在物体的 运动之中观察物体,才能认识物体。对运动的各种 形式的认识,就是对物体的认识。所以,对这些不 同的运动形式的探讨,就是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
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的物质性
3.(教材 P30)(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 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
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
分。
(2)“上帝创世说”是不存在的。
2.物质 (1)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 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 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引起地球内 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把热带到
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
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 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 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 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
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
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1.(教材 P28)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 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 的。
提示:天地万物不是上帝创造的。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
对古老岩石的测定,人们得知地球已存在约 46 亿年了,它是由 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首先是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所获得的星子是比较冷的,通过冲击效应、压缩效应
世界的物质性概述
①区别
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除具有客观实在性
只是存在于千差万别
这一万事万物的共性外, 的物质具体形态中唯一的
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共同的特性。是抽象的,
是具体的,多变的,有 永恒的、不灭的。
生有灭的。 联系: 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概括和抽象;物
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结论:二者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个性与一般 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 成了手脚分工;
劳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
动
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 形成了社会关系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 脑量的变化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 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劳动者 生产力三要素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客观的或
具有物质性
生
产
方
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关系三 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 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 东西,这种创造活动的基础是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条件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5.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 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 物质世界
整个世界 人 类 社 会
人的思 维
意识世界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物质
(1)定义
客观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可知性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2章第1节 世界的物质性(学案)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2.1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_____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_________ 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及唯一特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_____所反映的_________。
(2)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_________,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_________。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_____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_____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__。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_____特性,到低等生物的_________,到动物的_____和___ ___,再到人类_____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人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_____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_____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_________。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_______,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_________。
4.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_________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_________的结果。
第二章自然观
2019/7/25
7
一、自然存在观
(二)自然界的系统性
2、自然系统的基本类型
分类二:依据系统所处的状态
•热力学平衡状态:能量和物质已经消除了温度和浓
度的差别,系统的元素处于随机的混乱无序状态,
而系统本身是均匀的,在动力学上是惰性的
系统客观上存在着新旧结构更替的可能
• 涨落,即刻画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瞬时值对
平均值的起伏
•引起系统涨落的原因:系统要素的偶然变异、
耦合关系的偶然起伏、环境因素的随机干扰
等
2019/7/25
13
二、自然演化观
(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 按照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宇宙论和暴涨 宇宙论,宇宙起源于大约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宇宙爆炸之初——“奇点” •大爆炸开始至10-43秒(普朗克时间)——“泡沫” 区域 •宇宙的膨胀,温度下降,宇宙进入到一个叫做“假 真空”状态 •暴涨结束后,宇宙进入了“真真空”态 •随着宇宙温度和密度的逐步降低,宇宙又经历了以 下几个演化阶段:基本粒子形成阶段;辐射阶段或 合成阶段;实物阶段
一、自然存在观
(二)自然界的系统性 3、自然系统的基本属性
(1)整体性: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同 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就失去了其 作为独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系统 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出系统整体性质和 功能大于各个要素简单之和的特点。是系 统最为鲜明、最为基本的特征。
• 进化论和分子生物学关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学说对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2019/7/25
5
一、自然存在观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新课导入老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那么同学们是否想过我们所处的世界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听一段马克思与神父的对话:小故事:马克思问神父:你认为世界是怎么形成呢?神父答: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马克思又问:请问上帝能造出一块连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吗?神父回答:当然能,因为上帝是万能的。
马克思反问:上帝连一块石头都搬不动,你怎么能说上帝是万能的呢?神父马上应变道:上帝造不出这样一块石头。
马克思又反驳:上帝连块石头都造不出来,你怎么能说上帝是万能的?神父哑口无言……老师总结:通过马克思与神父的对话,证实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那么世界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形成于物质,即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为了证实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观点,我们把整个世界划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部分,然后分别证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这样就可以得出世界是物质的。
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自然界的物质性进行证明。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老师:同学们,既然我们要证实自然界的物质性,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物质呢?首先请同学们看看你的身边,你能看到什么?学生:学生回答所能看到的东西。
例如:桌子、凳子、黑板…老师:那么请同学们在看看窗外,你会看到什么?学生:学生回答所能看到的东西。
例如:太阳、云彩、山脉、树木…老师:现在同学们所能看到的或感受到的事物,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称他们为物质。
那么现在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能看到教室里的空气么?能看到你的手机所发射的电磁波么?你们能看到室外的紫外线么?学生:进行讨论…..老师:是不是我们看不见得的摸不到的,就不是物质,不是客观存在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因为我们都知道空气是存在的因为我们要用它呼吸,电磁波是存在的因为我们要用它打电话,阳光也是存在的因为植物要用它进行光合作用。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内涵。
世界的物质性与自然界的联系。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世界的物质性的概念和内涵。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世界的物质性的重要性。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学生理解度评估: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性的定义和内涵。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物质性表现。
让学生理解自然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表现形式。
自然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作用。
自然界物质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讲解式教学,讲解自然界物质性的表现和重要性。
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和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物质性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活动。
学生理解度评估: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自然界物质性的表现和重要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中的物质性表现。
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重要性和作用。
3.2 教学内容: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的表现形式。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重要性和作用。
人类社会物质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3 教学方法:讲解式教学,讲解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和重要性。
社会调查和观察,通过社会调查和观察来加深学生对物质性的理解。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和观察活动。
学生理解度评估:学生能够正确描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和重要性。
第四章:物质性与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了解物质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如何在发展中保护物质资源。
4.2 教学内容:物质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物质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
第1课时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识记物质的含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反对上帝创世说。
1.政治认同: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科学精神:能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01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02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的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03意识,并能为人的□04意识所反映的□05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06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07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08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是□01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02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的构成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03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04地理环境、□05人口因素和□06生产方式。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07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是□08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09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10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11人和□12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总之,世界是□13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14物质性。
思考Ⅰ.物质就是具体事物的总和,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哲学上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Ⅱ.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2章第1节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2)了解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
(3)了解人脑的出现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4)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科学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公共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
1.教学重点: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2.教学难点: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引入新课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我们学习世界的物质性。
(二)讲授新课世界的物质性(板书)一.自然界的物质性(板书)阅读与思考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
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
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
阅读与思考《周易》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尚书》提出“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作为“天所以命万物”的根本。
自然界的物质性PPT课件
五、对教材处理
• 4、目标重新定位:着重培育学生对哲学
的兴趣、思辨的力量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建构系统的自然观。
六、说教法
• 1、教学方法:①探究性教学法:这个课堂以
探究性教学为主;②情景教学:问题的引入承 受情景教学法;③说教法:在学生不明白的地 方以及需要只是补充的地方承受说教法。④辩 论法:课堂之中布满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诘。
• 其次步,答案猜测与归类
绝大多数人认为自然界是客 观的,但并非人人都认为自然
界是客观的.
例:
十中基八国督世明教纪代认英的为国王: 有阳位明主一教次教同贝朋克友 莱存到时上,在郊,帝此他,外是花说就游宇与:时“玩我宙你说时说的同我说我制归观:写造于察“你字者寂它未的,;,你摸看桌来到此子看花 它此人.花也”贝时是克,上则莱帝此的制花观造颜点出色是来一:“的时存.明在白即 被起感来知,便”知“此物花是不观在念你的的集心合外”.”
• 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在于客观物质性。
三、说教材
•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 自然界是人类开头哲学思考开头的地方,
“自然界的物质性” 往往是学生哲学学 习面对的最为根本的观点,讲好这一个 观点对于引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很有必 要。
但在哲学史上“世界的物质性”和“上帝制造世 界”同样具有独断论颜色。我将实行中立的立场 分析唯物唯心论的各自的缺乏。
界是
上帝 上帝真的制造了人?
的制 造物
制造了宇宙?
吗? 上帝真的是宇宙的
主宰吗?
如何驳斥: 自然界是上帝的制造 物?
上帝有没有? 宇宙何来? 人又何来?
没人见到过
那么神又何来?
宇宙的起源
地球的圈层结构
摩尔质量:1摩尔物质的量,单位克/摩尔 计算公式:
物质的质量(m克) = 物质的量(n摩尔)
摩尔质量(M克/摩尔)
物质的质量 (g)
÷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
×NA ÷NA
微粒数 (mol)
例1:求64克氧气的物质的量 解: ❖ 已知m= 64克 ❖ 氧气的式量为32,M=32(克/摩尔) ❖ n = m/M = 64/32 = 2(mol)
对照三条规律:能画出具有核电荷数1—20的元 素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稀有气体元素原子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表
3、分类
混合物
物
金属
质
单质
非金属
氧化物
纯净物
无机化合物 酸、碱、盐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烃
烃的衍生物
二、物质的量计算
❖ 不是质量,是一种物理量,表示大量微粒集合 体的物理量的单位——摩尔 ❖ 科学上规定用12g碳-12所含的碳原子作为物质的 量的单位,称为1摩尔。
射从这里发出
太阳大气的中层厚度约 2000千米,亮度仅及光 球的千分之一密度也较 低,边缘呈锯齿形(日 饵),是强烈的上升气
流所致
厚度为太阳半径的 几倍,密度、亮度 很低,其气体粒子 不断向外扩散,形
成太阳风
4.太阳系的九大行星
物理性质:(除冥王星)
外行星
类型
包括行星
代表 行星
特点
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 (内行星) 地球、火星
例3: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 /L 的硫酸500ml, 需用98%(密度为1.84 g /ml)的硫酸多少毫升?
分析:已知量浓度和体积(换算成升)
解:第一步:求硫酸的量
n = 3mol/L * 500ml = 1.5mol 1000ml / L
自然界的物质性(共6张PPT)
• 辩证唯物主义中:共同本质、非具体形态 实在:实存的,有某种必然性。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实在:实存的,有某种必然性。 客观: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一、自然界事物的共同特性 一、自然界事物的共同特性 实在:实存的,有某种必然性。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实在:实存的,有某种必然性。 一、自然界事物的共同特性 一、自然界事物的共同特性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一、自然界事物的共同特性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一、自然界事物的共同特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事物的共同特性
• 客观实在性: • 客观: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 实在:实存的,有某种必然性。
二、物质的含义
客观: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 客观: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一、自然界事物的共同必然性。
一、自然界事物的共同特性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新人教版必修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世界的物质性
素养感悟 (1)政治认同:认同新发展理念,树立理论自信。 (2)科学精神:正确理解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 自然的关系。 (3)法治意识:树立依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4)公共参与:自觉加入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行列。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把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作为2018年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解决人 民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卫蓝 天。这是因为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23456789
7.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因为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④是主观唯心主义在生活中的表现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典例6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456789
2.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 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 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除了有这种共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0ml / L 第二步:假设用x ml,则根据已知密度,可先求出 需要的硫酸的质量x ml × 1.84 g /ml × 98%
第三步:已知硫酸的量和摩尔质量,求出的硫酸 的量应于第二步求出的相等 x ml × 1.84 g /ml × 98%= 1.5 mol ×98 g /mol 算出X 值 即可
世界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地中海、内海和边缘海 四大洋 海洋底部地貌形态: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
3.陆地的形态
分类:大陆、岛屿
世界大陆组成: 六大洲
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澳大 利亚大陆和南美洲大陆 陆地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 、盆地
电子可看作在 能量不同的电 子层上运动— —核外电子的 分层排布
原子核 K L M N L
O
PQ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熟知)
各电子层上最多只能有2n2个电子运动
电子排布要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任何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最多只能有8个电子,次 外电子最多只能有18个电子,而从外往里数最多只能 有32个电子 对照三条规律:能画出具有核电荷数1—20的元 素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稀有气体元素原子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表
2、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壳及地幔顶部称为 岩石圈
康德拉 界面
地表 地 壳
莫霍 界面
地 幔
地 核
古登堡 界面
地球内部约2900 千米的深处
(1)地壳结构:以次一级的不连续面(康拉德面)分为两层
硅铝层—岗岩为主, 大陆地壳特有,大洋地壳缺失
富含氧化硅和氧化镁,岩性由玄武岩和辉 长岩构成, 厚度5—8千米
宇 宙
银 河 系
太 阳 地球 系
宇宙组成: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是物质世界,包 括天体和弥漫物质。
包括恒星、行星、卫 星、星云、慧星、流 星等天体类型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环 绕旋转,形成了不同 的天体系统(地月系、 太阳系、银河系、总 星系)
1、恒星与行星
恒星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 球形的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特点:飞快地运动着、一般能发光发热
行星是环绕恒星公转的天体,有大行星和小行星之分
恒星的主 要物理性 质:
光度 :恒星本身的发光程度,即它表面所发光 量的强弱,用绝对星等表示
亮度 :恒星在地球上的受光强度,即肉眼所见 恒星明亮程度的大小,用视星等表示
视星等分为六 级,一级最亮, 六级最暗
2、银河系
距地球最 远的星系 约距离150 亿光年
由无数恒 星和星际 物质组成
圆盘状 中部为核球 四周为银盘
宇宙中有 10亿个类 似银河系 的星系
宇宙中已观 测到的所有 星系称为总 星系
3、太阳
太阳大气的底层,厚度 500千米,在太阳大气中 密度最高,是整个太阳 中最明亮的部分,光辐 射从这里发出
色
日
太阳 光内部球
冕
太阳大气的中层厚度约 2000千米,亮度仅及光 球的千分之一密度也较 低,边缘呈锯齿形(日 饵),是强烈的上升气 流所致
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日地平均距离1.196 × 108千米
梨状体——赤道半径大于两极半径,且北极略 突、南极略平
球状的形态使地球上各 处太阳高度不同,造成 热量的带状分布和自然 现象的复杂多样
巨大的体积: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地半径6357千米、体积1.083×1012立方千米
例:1摩尔碳原子质量12g,含6.02×1023个碳原子
1摩尔氧原子质量16g,含6.02×1023个氧原子
1摩尔氢分子质量2g,含6.02×1023个氢分子 1摩尔水分子质量18g,含6.02×1023个水分子 1摩尔钠原子质量23g,含6.02×1023个钠原子
摩尔质量:1摩尔物质的量,单位克/摩尔 计算公式:
1、地球的外部圈层
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圈层
大气圈、水圈 和生物圈既是相互 区别和相互独立的, 又是相互渗透和相 互作用的
(1)大气圈
特点:越向外密度越小,大气总质量的70%--75%集中在对流层
对流层与人的生活有关,如天气现象 作用:对生物圈的形成、发育和保护有很大的作用 (2)水圈 包括液态水、固态水和汽态水 (3)生物圈 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和大气圈、水圈甚至地壳 交织在一起
分析:已知溶液的体积(换算成 L)和量浓度 解:第一步:求出碳酸钠的量(n) n = 0.1 × 100 / 1000 = 0.01 mol 第二步:已知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求出质量 m = M n = 106 g/mol × 0.01 mol = 1.06 g
分析:用Na2CO3 . 10H2O,其量(n)未变,摩尔 质量改变 M = 286 g /mol
三、地球的表面形态
1.海陆分布
海洋 : 形成统一的世界大洋 陆地 :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特点: 海洋面积占有突出优势 (70.8%)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十分不均(北半球陆地多于南半球,东 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西半球)
海洋的平均深度远大于陆地的平均高度(马里亚纳海沟、 珠穆朗玛峰)
2.海洋的形态
洋是主体和中心(89%), 海是次要的(11%), 位于大洋的边缘
三、溶液的浓度
表示方法:质量百分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1 L 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 示溶
液的浓度,称为物质的量浓度,又称摩尔浓度C
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 物质的量浓度C(mol/L)= 溶液的体积V(L)
例1:将11.7克氯化钠溶于200ml水中,求此溶液的 物质的量浓度(该溶液体积不变)
[ 第二节知识分析 ]
物质的组成、结构(原子)、分类
物质的量(计算) 溶液的浓度(计算) 卤族元素 氧族元素
:原子结构特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活泼性比较 氧化--还原反应
:与氯元素的比较
碱金属元素 :原子结构特点、性质的递变及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 元素周期律 有机化合物 分散系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组成:由90多种元素按不同形式结合而成 有关概念: 元素、单质、化合物、化合价、化学式等 例:有一种磷的氧化物,其中磷的化合价为+5,氧的化 合价为-2,写出这种氧化物的化学式。 写出元素符号,并把化合价标在上方 PO 求出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10 求各元素的原子数:P=10/5=2 O = 10/2 =5
解:
设可以得到x mol的氢气 6.5g n(Zn) = --------- = 0.1mol 65g/mol
M(Zn) = 65 g/mol
求锌的物质的量 Zn + 2HCl = Zn + H2 ↑
物质的量
1mol
0.1mol
1mol
x mol 求出x = 0.1 mol
求出体积:2.24(L) 1mol的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所占的体积约是22.4升
第三步:求Na2CO3 . 10H2O的质量 m = 0.01 mol × 286 g /mol = 2.86 g
例3: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 /L 的硫酸500ml, 需用98%(密度为1.84 g /ml)的硫酸多少毫升? 分析:已知量浓度和体积(换算成升) 解:第一步:求硫酸的量 3mol/L * 500ml
3、分类 混合物 物 质 纯净物 金属
单质
非金属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 酸、碱、盐 烃 烃的衍生物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二、物质的量计算
不是质量,是一种物理量,表示大量微粒集合
体的物理量的单位——摩尔 科学上规定用12g碳-12所含的碳原子作为物质的 量的单位,称为1摩尔。
每摩尔物质均含6.02×1023个碳原子
+5-2
写出化学式:P2O5
2、结构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或离子等
原子:是参与化学反应的最小微粒
e质子 + 中子
原子核
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是同一种元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领会原子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的分布: 能量较低的,通常在距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能量较高的,通常在距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知识结构
地球概况(占8分) 自然界的物质(占16分)
地球上的生物(6分)
[ 第一节知识点分析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恒星、行星、银河系、 太阳及九大行星 (重点)
地球及其圈层结构 : 形状、大小、外部圈层、 (重点)
内部圈层 地球的表面形态: 海陆分布 (难点)
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 球 在 浩 瀚 的 宇 宙 中 显 得 十 分 渺 小
有密切的关系,造成地幔对流、海底扩张和板
块构造,在地表出现地震和火山现象,形成有 用的矿藏。
(3)地核 结构:
外核——由铁、硅、镍等构成,呈熔融态或近于液态
内核——由铁和镍构成,可能为固态
作用:由于外核流体的运动,根据磁流体力学的规律 而形成地球磁场 (4)地球表层 是一个独特的物质体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和岩石圈互相渗透、交错重叠的复杂综合体,是人类 生活的场所
地壳分为大陆型 和大洋型,前者为双层结构,后者为单元层结构
元素组成:90多种,氧、硅、铝、铁、钙、镁、钾含量 最高,其中氧的含量最大,硅次之
(2)地幔
结构:上地幔(含软流圈)、下地幔
位置:位于岩石圈之下,在上地幔60—250千米深度范围内
软 流 圈
地质意义:可能是岩浆的源地,并与地球表面的许多活动
物质的质量(m克)
=
摩尔质量(M克/摩尔)
物质的量(n摩尔)
÷摩尔质量
物质的质量 (g)
×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
×NA
÷NA
微粒数 (mol)
例1:求64克氧气的物质的量 解: 已知m= 64克 氧气的式量为32,M=32(克/摩尔) n = m/M = 64/32 = 2(mol) 例2:3.5 mol 氢氧化钠(NaOH)的质量是多少克? 解: n = 3.5 mol M = (23+1+16) g/mol m = Mn = 40*3.5 =14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