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的转变过程

合集下载

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之考察——从马克思1837年《给父亲的信》谈起

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之考察——从马克思1837年《给父亲的信》谈起

马克思第一次思想转变之考察——从马
克思1837年《给父亲的信》谈起
马克思1837 年发表的《给父亲的信》是他1837及
1845-1883年间经历的思想转变的一份完整体现。

在马
克思崛起的几十年间,他的思想也从资由主义、实用主义,法国共产党的早期思想,至无产阶级解放革命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最后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这一次思想转变可以从《给父亲的信》中得到明显的体现。

《给父亲的信》是为了证明马克思勇于接受和挑战自己而撰写这封信;而在信中他表明了他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看法。

他说,他根据自己的私人看法,从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观点的这段路,他一步步前进路线:他先查明了真正的事实,然后根据事实来跳出这种封闭的大圈子,而进入独立主观思考的境界;他说,他对此可以完全自由探寻去探索,并广泛搜寻既定结论以外的真正的事实。

正是这种“跨越”,让马克思有了自由思考的境界,让他有了自由探索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马克思在信中说,他认为绝大部分社会现象是受少数人的奴役,而他发现社会的本质的根源即为经济的利益;也就是说,对他而言,社会的变革并不只是凭借宗教或道德改革,而是需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基本上就是要改革经济基础。

1837年的《给父亲的信》宣告着马克思经历的一次思
想转变,也是他布道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重要宣言,他力图在社会的现实中寻求一种不能受政治和物质的利益所控制的思想,力图让社会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公正,更有共同的价值观,以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驶向新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2012.03.13
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实现“两 个 转变”——唯心主义世界观向唯物主义 世界观的转 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二、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两个转变”到《共产党 宣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的孕育和形成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丰富的发展过程,可分为 三个阶段
1.革命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历程、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进行分 析,他们刚开始坚持的革命民主主义时主要是在封建社会,那时资产 阶级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要摆脱宗教神学束缚,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以武装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而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则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广大人民尤 其是工人阶级深受资本家压迫和剥削,为了求得政治解放,就必须以
武装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专政。
2.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转变中,都谈到关于宗教问题、私有制问 题、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问题。对于宗教,要真正消灭它的压迫,就
要消灭人间压迫,消灭剥削劳苦大众的阶级政权;在私有制问题上,
当然他们揭露了私有制本质后,也主张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 制为主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
级关系问题上,他们主张无产阶级这个进步阶级就要推翻资产阶级政
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 远大理想准备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两个转变”到《共 产党宣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孕育和形 成阶段
(一)从1842-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两个转变” 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是马克思主义孕 育和形成阶段。《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 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的著作

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的著作

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的著作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思想转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

一般认为,马克思是1843年退出《莱茵报》后,“《莱茵报》时期现实斗争经验的反思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导致马克思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

〔1〕此时的代表性作品便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其中他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被视为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的思想路标。

然而,对此时马克思如何转向、转向何种唯物主义,这一段思想史的深入挖掘和思想阐释工作仍有待丰富。

如今,借助mega2资料,我们得以结合1843年马克思的《克罗伊茨纳赫笔记》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两部重要作品,更清晰地厘清马克思的第一次思想转变及其具体内容。

一、《克罗伊茨纳赫笔记》中掩藏的“矛盾”马克思在1843年3月离开《莱茵报》后,于同年5月—9月来到克罗茨纳赫,集中钻研了关于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政治学、历史学著作,留下了《克罗伊茨纳赫笔记》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由于这两部作品都是马克思在1843年5月—9月内完成,〔2〕而且马克思撰写《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的目的是想要通过研究国家在法律、行政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揭示国家、特别是资产阶级国家的形成与本质,为系统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国家理论提供支撑。

因此,一般认为《克罗伊茨纳赫笔记》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共同反映了1843年马克思向唯物主义的思想转变过程。

确实,从mega2资料来看,在《克罗伊茨纳赫笔记》中,马克思在历史、政治研究中接触到了许多与唯物主义相关的资料,特别是私有财产所有制关系影响国家结构、政治体制、公民政治权利等内容,无疑构成了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重要基础。

因此,在《克罗伊茨纳赫笔记》第一册里,马克思先是按照编年顺序、提要式地记录了从公元前600年至16世纪末的法国历史,内容广泛,涉及到政治方面的国家议会、社会经济方面的海航贸易工业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宗教方面的十字军东征等。

浅析马克思早期思想两次转变的历史过程

浅析马克思早期思想两次转变的历史过程

浅析马克思早期思想两次转变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早期思想发生了两次重要的转变。

从青年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再转向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通过对马克思在1842—1846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的研究,结合马克思所处的激荡社会历史环境,阐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转变过程,具体分析马克思思想中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生转变的内在因素。

标签:青年马克思;两次转变;费尔巴哈阶段;人本主义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转变研究存在着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即“两次转变,三个阶段”论。

基本观点是:青年马克思是经过两次思想转变,即从黑格尔特别是青年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再转向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哲学革命。

[1]第一次转变开始于1842年在《莱恩报》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形成马克思早期思想第一次转变的标志性著作。

第二次转变是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起点,完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等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到底经历了什么使他们思想发生深刻的转变?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内在因素是什么?笔者以为需要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具体分析马克思思想转变的过程,从而阐述马克思思想中所包含的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在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的历史背景马克思在激荡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其思想的革命性、现实性原则,并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德国社会的种种社会现状使马克思看到了革命的必要性。

在从事政治社会的评论工作中马克思思想中的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逐渐体现出来。

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受到了当时德国的时局、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的思想、以及马克思自身深邃的思辨思维等多方面的影响。

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歐洲正处于剧烈变动时期一方面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不断发生冲突斗争;另一方面在经历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之后,无产阶级逐渐成长起来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自己独立的阶级利益而奋斗。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完成标志新探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完成标志新探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完成标志新探作者:祝新宇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9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是指马克思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许多学者认为两个转变完成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实《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非完成两个转变的标志。

这两个转变开始于1842年《莱茵报》时期的文章,完成于1845—1846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才是完成两个转变的标志性著作。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两个转变;标志一、我国理论界在两个转变问题上主要有四种不同观点理论界在两个转变问题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完成两个转变的时间和标志性著作的不同看法上。

第一种观点认为两个转变完成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第二种观点认为完成于1843—1844年写作的刊登于《德法年鉴》上的文章和书信,第三种观点认为完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四种观点认为完成于1845—1846年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我比较赞同第四种观点,不同意第一、第二和第三种观点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成是完成两个转变的标志,为什么说我不同意呢?说它不是完成两个转变的标志,我的理由是,关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是否完成了第两个转变,分歧的焦点在于马克思在该书中所说的“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是否已经是后来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非完成两个转变的标志我们来看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在回顾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时,把“市民社会”解释成为“物质的生活关系”,从而认为自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已经是后来形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革命历程

马克思革命历程

马克思革命历程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和革命思想,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青年时期:马克思生于1818年,在德国波恩市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

他曾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与费尔巴哈等人交往,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阶级斗争产生兴趣。

1843年至1848年:马克思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加入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在此期间,他与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1848年至1871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与了欧洲的革命运动,支持了巴黎公社的建立,并发表了大量的政治和经济著作,如《资本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

这些著作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斗争的必要性。

1871年至1895年:马克思在英国伦敦度过了他的晚年,他继续从事社会理论和政治活动,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如关于帝国主义和世界革命的理论。

他的影响逐渐扩展到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基础和指导思想。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坎坷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原则,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2.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过程中的错误。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成功。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远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从全球角度来看,自马克思主义形成至今,发展过程,大致可以把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时期,他们在西欧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为贫困的劳动人民指明了生活的方向,是马克思形成,并成为一种指导思想,使理想的空想主义落到的实践上。

第二阶段是列宁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取得第一次成功,使理论较好的应用到现实中,并且列宁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做了一定的补充和丰富,为以后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铺垫,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阶段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发展的重要时期,此过程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实事求是,学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并且在理论指导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我们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趋势是:由西方到东方,由理论到实践,有构想到现实。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较明显的优势和较强的生命力。

就第一阶段而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刻的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除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在于资产阶级通过占有无产阶级所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的价值之外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值。

因而资本主义全部经济关系在及其上层建筑必须以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来加以解释。

在充分承认资本主义特定于特定的历史阶级存在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一阶段的根本贡献是在于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主义到现实的跨越,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LOGO
2.思想开始转变(1841年9月—1842年年中)
1841年8月以后,恩格斯阅读了费尔巴哈的 《基督教的本质》,一方面维护黑格尔的辩证法, 另一方面开始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不彻底性。在 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LOGO
3.“两个转变”的实现(1842年底—1844年2月) 1842年底,恩格斯到曼切斯特深入调查英国经济与政治状 况,加深了对工人阶级的了解,并参加各种工人集会。他 还经常同英国社会主义者与宪章运动活动家交往,同流亡 在英国的德国正义者同盟领导人密切联系。同时搜集资料 ,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大量著作。 1844年2月,恩格斯在《德法年鉴》第1期、第2期合刊上 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标志着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者 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
LOGO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1820—1895年)
1.思想初步形成(1838年—1841年8月)
1838年,无意经商,关心民主主义政治思想,主动了解工 人阶级的疾苦、斗争和愿望,并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浓厚 兴趣。 1839年,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 教虔诚主义的黑暗,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841年,到柏林服兵役,在柏林大学旁听哲学课程,与青 年黑格尔派交往。撰写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的启 示》等小册子,他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 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பைடு நூலகம்格斯全面论述唯物史观
对于唯物史观的全面论述,是这一时期马克 思恩格斯对理论工作的一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彻底清算了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强调了“物质生 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强调了人类实 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是怎样完成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马克思是怎样完成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马克思的转变过程,主要是通过哲学——政治批判的途径实现的,即通过积极参加现实的政治斗争和批判黑格尔哲学实现的。

马克思写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德法年鉴》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他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1836年10月至1841年的大学生时期。

这一时期是马克思初步确立自己世界观的时期,他接受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运动,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参加青年黑格尔激进派的活动,但很快转向对专制国家的政治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对专制政权深恶痛绝,渴望民主政治。

青年黑格尔派公开批判普鲁士国家制度,宣传空想共产主义,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哲学。

1837年马克思显现出了不同于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的唯物主义立场,认为要从事物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矛盾研究事物的内在理性。

马克思这样评价黑格尔:“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断,我不喜欢它那种离奇古怪的调子。

我想再度潜入大海,不过有个明确的目的,这就是要证实精神本性也和肉体本性一样是必要的、具体的并有着坚实的基础……”。

这个论断,揭示了精神来自物质实体这个唯物主义命题。

1841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伊壁鸠鲁哲学的基础上,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显露出扎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伊壁鸠鲁的原子辩证唯物论构成了他后来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2)1842年初至1843年3月的《莱茵报》时期。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积极参加了现实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以《莱茵报》为阵地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莱茵报》活动中提出的“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的命题,其核心是革命民主主义范畴。

他为《莱茵报》撰写是的文章中,一方面以黑格尔哲学为武器进行斗争,把国家和法看成是理性的表现,认为法律是实现自由的客观形式,深信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的改革,而现实的理性国家正是通过哲学的批判才得到发展的;另一方面,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马克思又有许多唯物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变过程给我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变过程给我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变过程给我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变过程表明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变过程(一)毛泽东思想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主要体现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四)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演变的启示(一)我们党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从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

第一,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和伟大成就。

即我们党万万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

第二,不创新马克思主义同样取得不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胜利和伟大成就。

即我们党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出路马克思主义来到俄国,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了,创立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还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从根本上说,都贯穿着这样同一个主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科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时期,时间跨度为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

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立场的转变。

他们适应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变化的要求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深入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在批判的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取得世界性历史成就的时期,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一时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新的特征,与此同时,工人运动高潮迭起。

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不断增多,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空前高涨的革命形势。

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列宁在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结论。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中经受挑战并且不断发展的时期,时间的跨度为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社会主义国家从50年代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的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针对中国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方面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复杂状况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也出现也失误但为以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一时期,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处理好学习苏联模式和根据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加之苏联实行大党大国主义,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曲折。

第四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低潮中重新奋起的时期,时间跨度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

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受到挫折和冲击,使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从共同体到联合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

从共同体到联合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

从共同体到联合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从共同体到联合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索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以及这一思想如何从原始的共同体形态发展到更为高级的联合体形态。

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对其共同体理论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本文首先将对“共同体”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详细探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历程,包括从原始的自然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虚假共同体,到未来社会的真正共同体的演变过程。

接下来,文章将重点分析马克思关于联合体的构想。

联合体作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高级形态,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

文章将探讨联合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它如何克服虚假共同体的弊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文章还将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进行探讨。

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内在联系,揭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还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他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研究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之中。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受到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冲突和危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将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宗教思想发展的三次转向及其启示

马克思宗教思想发展的三次转向及其启示

致 的重要 性 ,不如 说是 美德 追求 的热 情和对 真 理 的渴 望 。他 反对虔 诚 主义 者们 对上 帝 的绝对服 从 的

解释, 在对 神 的论述 中 , 将 落脚 点放 在 了人 身 上 。 他 “ 神结 合 的原 因在于 人 的本 旨, 人 因为人 永远是 力 图 用 不 断提 高 道德 的办法 使 自己上 升 到神 的地 位 , 。 , } ” 马克 思认 为神 给人 指 定 了共 同的 目标 ,但 这个 共 同 目标 最终 要靠 人 去实现 。这 就 为马 克思后 来在 世界 观上 转 向无神论 埋下 了伏笔 。 柏林 大学 期 间 , 由于受 黑格 尔哲 学特 别是 青年 黑格 尔 派 自我 意 识 哲学 和 宗 教批 判 精 神 的影 响 , 马 克思 开始 了对 神 的理性 批判 ,实现 了 由有 神论 向无
的理性张扬来 反对 宗教 。他 认为 神不过 是人们 虚妄 的假 设 , 神起源 于人类 认识 的幼稚 阶段 。可 以说 , 马 克思 已经展开 了对神和 宗教 的批判 ,并进 一步 反对 切关 于上帝 存在 的证 明,对 神 的存在 的证 明不外 “ 是 空洞 的 同义 的 反复 ’ “ 理性 就是 神 的存在 ~ 。 , 无
了比较丰富的关于宗教 问题的思想。本文在深入研 究的基础上认为 , 马克思宗教 思想的历 史发展经历 了从有神 论到无
神 论 、 唯 心 主 义 宗教 观 到唯 物 主 义 宗教 观 、 唯 物 主 义 宗教 观 到历 史唯 物 主 义 宗教 观 的三 次 转 向 。本 文具 体 分 析 了这 从 从 三 次转 向 的 思 想 内容 , 同时揭 示 了马 克 思 宗教 思 想发 展 “ 次 转 向” 并 三 给我 们 的 精 神 启 迪 。 【 键 词 】 克思 ; 关 马 宗教 思 想 ; 次 社 会 发展 到 一 定 时期 所 特 有 的 现 象 。 内 宗教 宗教 思 想也 是人 类 思 想 宝库 中一 个 重要 的 思想 内容 。 克 思 马 主 义作 为 关 于人 类 、 会 和 思 维发 展 最一 般 规 律 的 科 学 , 社 同样 对 宗教 问题 进 行 了深 刻 的理 论 阐述 和 科 学分 析 , 此 形 成 就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勇于革命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晶,同时与他们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可分。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在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主体条件马克思的个体特征一、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与爱情〔一〕家庭。

〔二〕教育1、中学教育。

1830—1835年,特利尔中学特利尔中学毕业证书中学毕业论文2、波恩大学教育。

1835年10月——1836年6月(1)学习;〔2〕参加同乡会,骑马、酗酒、决斗。

父亲的责备〔3〕参加青年作家协会,写诗。

父亲的担忧3、柏林大学教育。

1836年10月¡ª¡ª1841春:〔1〕以诗寄情。

马克思的情诗;父亲的担忧〔2〕刻苦学习,获得柏林大学毕业证书〔3〕参加博士俱乐部,成为明星。

赫斯对马克思的推崇〔4〕撰写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证书.附录:父亲对儿子的责备:散漫的生活方式;对家人和亲人的不关心;对女友的责任感不强;偏离法学专业的泛化的学习;过于铺张的消费。

二、恩格斯的家庭与教育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恩格斯与马克思比较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列宁:“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撰写博士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早获得博士学位,以便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由。

马克思借探讨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说明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浅析马克思早期思想两次转变的历史过程

浅析马克思早期思想两次转变的历史过程

浅析马克思早期思想两次转变的历史过程作者:张永超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早期思想发生了两次重要的转变。

从青年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再转向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通过对马克思在1842—1846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的研究,结合马克思所处的激荡社会历史环境,阐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转变过程,具体分析马克思思想中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生转变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两次转变;费尔巴哈阶段;人本主义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转变研究存在着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即“两次转变,三个阶段”论。

基本观点是:青年马克思是经过两次思想转变,即从黑格尔特别是青年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的唯物主义,再转向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哲学革命。

[1]第一次转变开始于1842年在《莱恩报》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形成马克思早期思想第一次转变的标志性著作。

第二次转变是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起点,完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等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到底经历了什么使他们思想发生深刻的转变?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内在因素是什么?笔者以为需要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具体分析马克思思想转变的过程,从而阐述马克思思想中所包含的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在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的历史背景马克思在激荡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其思想的革命性、现实性原则,并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德国社会的种种社会现状使马克思看到了革命的必要性。

在从事政治社会的评论工作中马克思思想中的革命性、现实性的精神内涵逐渐体现出来。

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受到了当时德国的时局、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费尔巴哈的思想、以及马克思自身深邃的思辨思维等多方面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展开了深刻的影响与转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思潮,经历了从接触、传播到独立创新的多个阶段。

本文将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深远影响。

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898年“戊戌变法”1898年的“戊戌变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传入。

变法派推崇西方现代文明,并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选项。

然而,由于变法运动的失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了阻碍。

2. 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1919年的五四运动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更加深入的理解与研究。

工人运动逐渐崛起,开始积极寻求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的途径,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原则。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研究的重要载体。

在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推广,并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战争的结合以革命战争为主要手段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在长时间战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实现了中国的革命胜利。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显著影响和独特创新。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过程经历了多次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相互结合,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路径。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仅影响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也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历程

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历程

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历程一、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背景1.时代背景:19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正在进行,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2.学术背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重要基石。

二、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过程1.青年马克思时期(1840-1845年):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受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形成了初步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巴黎时期(1845-1848年):马克思结识了恩格斯,共同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

在此期间,他们发表了《神圣家族》一书,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3.布鲁塞尔时期(1848-1852年):马克思开始专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对英国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等人的著作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此期间,马克思完成了《1848年革命宣言》的撰写。

4.伦敦时期(1852-1883年):马克思在这一阶段完成了其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核心著作——《资本论》。

这部作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剖析,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意义1.实现了哲学向政治经济学的跨越: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使其从哲学领域成功转向政治经济学领域,为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奠定了基础。

2.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3.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对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历程是其不断探索、批判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三、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丰富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 个阶段: 1、1848年欧洲革命到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和发展的阶段
1848年欧洲革命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经受了检 验,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写了《中央委员会告共产 主义者同盟书》、《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 的革命和反革命》等著作,科学地总结了这次革命的经验教训,系统 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等问题。 从50年代开始,马克思致力于研究经济学,写出了一系列重要著 作。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性 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
下面请观看视频
谢谢!
1886年,恩格斯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 时代》上 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 终结》(1888年出版单行本),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这本著作是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的进一步深化和展开。 恩格斯晚年在一系列著作与书信中,阐述了关于无产 阶级革命斗争方法和策略等许多方面的新见解,批驳了资 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青年派”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 化的错误作法,阐明了唯物史观的根本性质,指出历史唯 物主义是研究社会的科学方法论,捍卫和发展的历史唯物 主义。
从1873年开始,恩格斯前后又用了20多年时 间,研究了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撰写了《自然辩 证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是恩格斯捍 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段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为宣传、捍卫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恩格斯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整理和出版马克思的遗著《资本论》。1885年7月,《资 本论》第2卷出版,1894年11月,《资本论》第3卷出版。 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 代社会》一书的摘要。他以此为基础,用了两个半月写出 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于1884年出版。这部 著作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 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思想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是伟人,千年伟人,不仅在中国如此,在西方同样如此,不仅在哲学领域、在经济学领域、社会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我觉得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有天才的思想,而且在对现实问题的阐述中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并且他的观点更容易让人理解,除此之外他之所以阐述这些思想,又具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改造世界,因此,既有深度又联系实际,又能有用处,想不流传都难,因此做学问也好,做别的也好,玄思冥想,脱离实际的思想是没有什么受众的,不怨别人,只能怪自己,试想如果连社会都认识不清楚,那这样的人又能阐述出怎样的思想,再者,如果联系了实际,但是指导思想错误,这样的人的思想更是没有价值,也不会有什么根基,因此做学问首先要有一个实在的指导思想,然后能够认识现实,不要局限在某一个方面,经济学、政治学、各方面不懂得都要去学,都要去钻研,随随便便是不会有什么创造的,尤其是知识进化到了现在,具备了上面两点之后,还要务求自己思想的深邃,只要你有不明白,模棱两可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不能糊弄自己更不能糊弄一次然后一辈子。

马克思父亲是律师,家里并不穷,父亲使他了解了法国启蒙思想,进入柏林大学后学习法律,后来觉得法律不过瘾,在老师的影响下学习哲学和历史,在柏林大学良好的氛围里,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坚持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这时候的辩证法应该还是唯心主义的。

此时的马克思希望做一名大学教授,讲授哲
学但他的推荐人,因为批判神学被解雇.自己也就做不成教授了,在23岁的时候获得博士学位,估计也是一个不怎么样的大学的学位,因为他的博士论文并没什么名气,后来在别人的推荐下,做了莱茵报的编辑,这是一家激进报纸,十个月后成为主编,之后对家乡农民问题作了调查,在报纸上连写三篇文章,反映农民的贫困生活,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因为抨击沙皇,被逐出普鲁士,去了巴黎,开始与社会主义者联系,1844年创办《德法年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出工人阶级应该掌握哲学这一批判的武器,标志着其立场站在无产阶级上,并向共产主义转变,但这时候的观点很多仍然是逻辑推论。

同年8月与恩格斯相会,恩格斯对经济问题比较有体会,使马克思弥补了对经济问题的不足,两人合写〈神圣家族〉表明物质决定意识,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青年黑格尔划清界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异化的概念,抨击私有制,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1845年被驱逐,去了比利时首都布鲁赛尔发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被称为“天才世界观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主要是提出了实践的观点,成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因为实践是唯物与唯心的综合,也是实证与人本主义的综合。

之后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生产和交往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动态中认识社会。

1846年,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8年回德国参加欧洲革命,起草《共产党宣言》完整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理论,1849年再次被逐,先到巴黎后到伦敦潜心经济问题,1859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1867年《资本论》阐述剩余价值理论,论证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70-80年代写资本论二三卷,1883年与世长辞。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由哲学到经济学,经济学为哲学论证的过程,经历了由唯心到唯物的过程,经历了由学术到革命实践的
过程,即使伟人,也不能一蹴而就,关键的就是用心去做,就像广告里说的‘做事要出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