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的真功夫是“读懂人”——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者的真功夫是“读懂人”——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读

后感

弗利德里希·福禄贝尔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世界上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由他首创的幼儿园,使之成为全世界幼儿教育普遍的重要形式,并创立了独立的教育学科分支——幼儿教育学。1817年,他按照新的教育思想创办了凯尔豪学校,在办学的若干年内,他写了有关人的教育文章,并于1826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人的教育》一书。约翰·裴斯塔洛齐是瑞士著名教育家,也是世界伟大的三位民主教育家之一,而福禄贝尔在办学的实践中,力求实施裴斯塔洛齐关于自然发展的教育原则,目的是培养“自由的、自觉行动的、有思想的人”。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bel or Froebel,1782 –1852) ,德国教育者,师从裴斯泰洛齐。他创造了“幼儿园(Kindergarten)”的概念,同时发明了名为福禄贝尔玩具的幼儿益智玩具

《人的教育》是一部世界教育经典名著,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中译本出版,我不止一次地阅读过这本书,对我认识教育的本质,指导我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都起到过指导的作用。我认为,每一个教师和为人父母者都需要阅读这本书,它是一本教育启蒙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明白教育的真

谛,另一方面能够避免许多不应该发生的教育悲剧。

也许,绝大多数在学校工作的人,他们并不真正知道学校是什么?学校应该是什么?如果读过了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我们就会茅塞顿开,从而认识到学校的真正功能。福禄贝尔认为:“要明确阐明这两个问题,必须进一步了解如下真理,即:儿童作为一个人,不仅应教给他学习对象的本身,而且还应教给他关于学习对象有关的知识,否则,教也好,学也好,都是没有思想的游戏,它们对人的头脑和心灵、精神和感情不会发生任何作用。”他是最早提出教育应当是思想游戏,而不仅仅是知识游戏。从根本上说,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训练头脑,滋润心灵、培育感情和激励精神,这些都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可是中国学校教育在唯分数论的主导下,却把这些心灵教育的内容都忽视了。

在讲到高等教育时,福禄贝尔认为:“高等学校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观察,即打开学生获得外部和内部知识的心灵的眼睛……高等学校将重新成为它们应当成为和想

要成为的那样,即成为认识最高精神真理的学校,成为学生自己的生活和行动中体现这种真理的学校,成为智慧的学校。”福禄贝尔的教育理念是非常超前的,他认识到智慧是人类最高的目的,是人最高尚的自决行动,无论是教育自己或是教育他人,都必须以这个目标为最高的理想。【德】福禄培尔著:《人的教育》,孙祖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人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人进行的,他们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读懂人”,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真功夫。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够“读懂人”呢?我们祖先造字时,人字只有两笔画,一撇一捺、一高一低、左右支撑,虽然字形非常简单,可是其蕴意却十分复杂,要“读懂人”的全部意义甚是不易。我积六十多年教育实践的体会,窃以为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解读人的深奥秘密,唯有如此才能是成功的教育。

首先,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每一个生理发育正常的人,都具有创造潜力,这是“读懂人”的核心。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我研究创造教育三十多年,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和出版了《创造教育书系》(五本计一百四十万字),目的在于推动实施创造教育,开发人人与生俱有的创造力。

其次,人是灵与肉的生命体,他们有情有义、有善恶是非、有自信和自尊。无论是孩子的父母或是学校的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受教育者当作“独立的人”看待,他们既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也不是教师铸造器中的原材料。这是育人与造器的本质区别,不得以任何借口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也不得剥夺他们应该享受的童趣、快乐、民主、

自由、选择权等。基于这些思想,我在八十年代主持武汉大学工作时,打破了各种条条框框,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允许学生自由恋爱,允许自由选择专业,自由转系、转校,提倡自学和允许学生不听课,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校外自学成才的青年通过考核录取到学校插班学习等,从而营造了武大自由之风劲吹的黄金时代。

再次,只有真正“读懂了人”,才能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游学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是,实施这一原则的前提是要充分的了解受教育者,对他们的个性、爱好、优点、缺点、智商和理想等,都必须了如指掌。实事求是地说,在精英化教育时代,因材施教是可能的,而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都是巨无霸型的大学,教师不仅不了解甚至不认识学生,完全没有可能实施因材施教,所以就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因此,我认为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学校应当是并存的,只有采取一对一的精英化教育,才有可能实施因材施教,也才能培育出杰出的人才,并培育大师成长的沃土,这是我国跻身于世界先进学术之林的需要!关于作者刘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邓小平召开科教座谈会期间,他作为座谈会的组织者之一,曾建议来自武汉大学的代

表查全性当面向邓小平建言,废除了“文革”中盛行的大学推荐制,从而恢复中断多年的高考招生制度。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期间,他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本文原载于《书屋》2016年第2期>>>>在线购买本期杂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