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农理论之读后感
张-五-常佃农理论读后感
张-五-常佃农理论读后感一、《佃农理论》的主要理论:正像作者在导言中所说“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推导出了一种分成租佃理论,用它来探讨在分成租佃制下的资源配置的性质。
传统的观点认为,分成租佃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这本书从理论上和经验上两个方面证明了这种无效率的观点只是一种错觉,并认为在自由市场私人产权约束的条件并且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合约安排并不意味着资源使用的不同效率,相反,这些合约所暗含的资源配置都是相同的。
接下来作者又探讨了为什么在同样的竞争约束条件下,人们会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作者抛弃了理想的交易成本为零这一限制条件,并引入了规避风险的可能性,其答案就是人们之所以选择不同的合约,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的约束条件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
第二部分把分成租佃理论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即地租所占的比率受到政府所规定的最高比率的限制这样一种情况。
作者推衍出了两个假说:一个是补偿性合约再安排假说,根据这一假说,为了维持在减租前市场上的合约条款所达到的均衡状态,地主会采取补偿性支付和土地使用权再安排两种方式,使政府控制最高地租比例的作法无情轻重,这一假说得到了证实。
不过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几率很小,促使作者又进一步提出了耕作集约度假说,这种假说认为在没有任何非法的补偿性支付的情况发生的.情况下,佃农土地上使用的非土地资源将会增加,这样土地的产出总量将会增加,地主因为减租所导致的地租的减少就会得到补偿。
这种假说得到了作者的证实。
作者提供的资料证明了减租后佃农劳动的密度增加了,而且佃农土地上的肥料质量及其他投入都有了质量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台湾1949年三七五减租后作物选择模式的改变。
二、作者的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及写作方法:1.证伪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的“科学不是求对,而是求不被推翻”,作者在研究佃农理论的过程中从头到尾都运用了证伪的方法。
写作之初,作者努力寻找逻辑上的错误;在逻辑上找不到错误之后,又努力以台湾土地改革的农业资料来推翻他的佃农理论。
佃农理论之读后感
佃农理论之读后感张五常的《佃农理论》是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今天《佃农理论》之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且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佃农理论》主要是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
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
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如果能够定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
概括地说,该理论有两个主要论点。
第一,倘若没有交易成本(其中包括风险),则分成合约的效率与固定地租合约完全相同。
第二,地主和佃农实际选择哪种合约是由交易成本和风险所决定的。
第一个论点可以视为著名的科斯定理的(或许首次)应用。
它也是在下述意义上对科斯定理的重要引申,即:在没有交易成本的“理想”世界上,不仅产权的转让无关紧要,而且各种形式的合约安排也无关紧要。
这种不相关性亦广泛延伸至经济学的其他领域。
譬如,从本质上说,该恒定性论点类似于公司财务领域中资本结构理论的著名莫迪利阿尼-米勒定理(MMT),并类似于宏观经济学和财政领域中税收和债务理论的李嘉图等价定理(RET)。
MMT 证实了投资融资中债务和股本的等价,而RET 证实了财政支出融资中税收和公债的等价,两者都是在某些“理想”条件之下作这种证实的。
第二个论点描绘了在具有风险和交易成本的现实世界上人们会如何选择合约。
所观察到的各种合约的共存,是用风险多样化和成本最小化这两个目标来加以解释的。
因此,从性质上说,第一个论点规范性较强——主要关心不同合约安排的效率含义,而第二个论点是实证性的——力图解释在现实中所观察到的合约选择。
同样,若在实践中破坏某些“理想”条件。
MMT 和RET 中指出的基准情况也就不再成立。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读后感佃农理论读后感(一)重读后,总体上感觉,《佃农理论》在论证方式上非常严密,有大量的证伪的篇幅。
而且与现在张的文章现比,这篇文章的文字简练。
第一章的开头就是“本书由两部分组成”。
据说这是他的导师Alchian 所改。
现在他的文章结构与此论文有点差异,是一种探险式写法,但往往没有给出一个很解渴的答案。
因此多有争议。
而且文体上较趋繁杂,甚至有“卖关子”和故意显露的倾向。
文章中觉得有意思的三点:1、以私产、合约、竞争作为三局限。
因私产有自由转让权,而佃农间、地主间都要有竞争,在零交易成本(风险)下,分成式租佃与定额式租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一样的(之与传统观点相左,也是本书的最大创新点)。
特别是台湾厘定地主收37.5的租之后,劳动力边际产出下降,土地的边际产出上升,收成反而更好。
2、“而对于斯密所称的英国式固定地租而终身保有土地的安排要比欧洲其他地方来得更为先进。
分析土地占有权发展的适当方法,是考察财产法的变化,而不是像斯密那样通过考究似乎有缺陷的土地出租安排来解释法律的变化。
”这句话非常经典。
张五常认为,是英国这种法律规定终身合同导致了英国不使用分成式租佃。
3、减租后,只要佃农获得的耕作收入大于他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可能获得的收入,地主就能成功地诱使佃农承担更多的耕作投入,因为其他潜在的佃农愿意这样做。
这样就产生了耕作集约度提高的效果。
地主的收入也没有减少。
因此,政策得到较好的实施。
佃农理论读后感(二)《佃农理论》是我学生时的论文习作,大约1966年5月动工,1967年4月交卷。
那时在加州长堤大学任教职,每星期要教十二课,又要在长堤艺术博物馆开什么个人摄影展览,所以真正下功夫的时间不到六个月。
66年的秋天,我有三个月听不知音,食不知味。
1967年9月到了芝加哥大学,见到那里的图书馆有很详尽的资料,就把论文加长了四分之一。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把该书精装面市时,已是1969年了。
《佃农理论》这本书有两个特色。
论三农工作读后感200字(通用3篇)
论三农工作读后感200字(通用3篇)第一篇: 论三农工作读后感200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深入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多,未脱贫人口最多。
这些人都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要在2023全部实现全部脱贫,任务重,使命艰巨。
这任务谁来扛着这使命谁来担当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便民服务中心两级党员干部带领全中心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齐心协力来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首先要懂农业,就是熟悉了解党的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我便民服务中心三农情况,就是知道种地的老百姓会种什么,想种什么,能种什么;养殖的农民会养什么,想养什么,能养什么会抓三农工作,是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
其次就是爱农村,不仅是爱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有一种从灵魂深处热爱这块热土的情怀,有一种扑下身子能一头扎进农村的动力。
我在农村工作二十个年头了,刚在农村工作的时候感觉工作很枯燥,没意思,时间长了,就爱上了农村的山山水水,爱上了农民的勤劳、淳朴的性格,有了一种扎根这里的想法,每每投入做一件事情,就会觉得就有一种乐趣,一种动力,一种灵魂的升华。
最后就是爱农民,就是要从骨子里尊重他们,善待农民,和他们坐在炕塄畔上拉家常感觉到亲切,不能觉得农民文化素质低,眼界低就去看不起他们,能客观认识农民身上的缺点错误,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舍。
如果我们具备了懂农业的本领,有了爱农村扎根农民的情怀,有了爱农民、懂农民、将自己放身农民中的情趣,就有了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才能踏踏实实投身农村,扎扎实实将党的三农政策落实落地,才能把乡村振兴的规划图一锤一锤敲扎实。
第二篇: 论三农工作读后感200字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老城是农业型乡镇,抓好是三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读《佃农理论》有感
读《佃农理论》有感陈晓红S1******* 区域经济学谈起《佃农理论》的著书者,很是有一番传奇意味。
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却并非是一位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他的求学之路颇为坎坷,曾从事摄影职业,直到24岁进入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就读经济学科之后才算入门。
1967年他在长堤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助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佃农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不同的合约安排其效率相同;二、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条件下,不同合约安排其效率不同。
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的约束条件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三、在法律强制减租的约束下,由于地主的土地收益权被弱化且没有被排他性地转让,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并引起耕作集约度提高。
张五常认为地主追求财富最大化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第一种是提高地租,这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
第二,将土地分给多个佃农耕种。
这会使得土地边际生产力最大化,佃农收入减少但地租比例降低。
这两条途径最终都会使佃农收入与其他可选收入相等。
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或者说,比较适用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不完全适用于类似台湾土地改革这样的情况。
从叙述中可以看出,张五常完全是站在地主这一边考虑的,而且这个地主是资本化了的地主。
但是,张五常的佃农却不是。
当他的地主在盘算如何收入最大化时,而他的佃农却只满足于农业活动的收入不低于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收入。
张五常完全忽略了分成制下的佃农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农民,他还是一个经营者,一个小资本家。
他除了满足于得到自己的劳动所得,还要追求更多、更高的东西。
关于佃农理论的分成效率,总的来说就是只要合约安排本身是死人产权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合约安排对资源使用的效率是相同的。
佃农理论中关于合约选择也有论述,它的假说是人们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约束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
佃农理论读后感
பைடு நூலகம்
40年代末到50年代,台湾也施行了土地改革,这其中一个重大过渡性举措,就是“把地租在年收成中所占的百分比,从平均估计数的56.8%减少到统一的法定最高比例37.5%。”(第5页)1949年的实施办法,有:“本省私有耕地之租用……其地租租额不得超过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其约定地租超过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者,应减为千分之三百七十五,不及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者,依其约定。”(160至161页)
在提出了交易成本为零的地租理论后,张五常又去研究了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事实上,这部分内容也是《佃农理论》这本书依然有人阅读的主要原因。
二、对地租理论的数学分析
但是,在对有关于交易成本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前,我们还是要再仔细解读一下他的地租理论。
张五常的地租理论,其实还有一个暗含的前提,就是,土地的潜力没有全部利用,地主在划分土地前后土地的产量都没有达到极限。否则,他的理论就完全失效了。
随后张五常给了一个数学表达,这个表达是建立在文字说明的基础上的,与文字说明实质上完全一致。他只是证明,在他的逻辑下,存在这样一个点,这个点是地租与佃农收入的均衡点,这个点能够达到地租的最大化。有关的数学内容,在下一节分析。
当然,这些对其逻辑和方法的质疑并不能表明张五常由此得出的结论本身也是不正确的。其实从张五常的这些分析中,只有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如果地主追求财富最大化,显然分成地租制比固定地租制要合理。其实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这是非常明白的事。当然对于主流经济学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是主流,而且简直要把它驱逐出经济学去。
从这四个前提条件来看,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与台湾的现实相悖的基础上的。首先,对第1个条件来说,台湾当时绝对不是自由市场,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自然经济中。(白先勇回忆1960年的台北:“大概那时台北还是农业社会——清晨牛车满街,南京东路还有许多稻田,夜总会是一个神秘而又邪恶的名词,好象只有一两家。”《白先勇自选集》,花城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336页。)对于中国传统的地主和农民来说,除了经济关系,还有相当复杂的人身依附关系并且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套伦理道德体系,简言之,对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来说,对财富的追求是相当有限的。对第2个条件,很明显,这里所说的“资源”并不包括劳动,而似乎是专指土地。劳动的特殊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能力无法转让给其它人,这往往决定了劳动者在经济关系中的不利地位。而且,以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农民恐怕也不能自由的流动,他也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可供选择。对于第3个条件,同样,和约当事人不可能自由的接受或者拒绝,对于没有积蓄的农民来说,不接受对自己不利的契约,往往意味着生存的窘境。就是对发达市场经济来说,自从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来,人们也已经意识到了,传统的不承认非自愿失业存在的理论是多么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张五常自己的佃农理论而言,地主可以提高地租比例、把土地划分为许多小块出租给农民,这本身就是与这一假设直接对立的。对第4个条件,我们可以认为,在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土地面积不是非常大,而佃农又来自于在同一地区(村庄等)生活的农民中,签定契约成本为零的假设是合理的。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读后感《佃农理论》是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学生时代的论文习作,也是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尽管在此书出版四分之一个世纪内销量仅有两百余本,但张五常这本论文集主要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奠定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基础,因此论文一出,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佃农理论》之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且《佃农理论》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佃农理论》主要是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
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
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如果能够定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
作为产权理论大师阿尔奇安入室弟子又熟读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著作的张五常,这时便尝试着用产权理论来解释这种情况:首先,土地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劳动力是农民的私有财产,所以要从私有财产的局限性入手对此进行解释;其次,佃农分成制度是一种合约,它与任何合约一样,其中的条件是由双方议定的;再次,农民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竞争,地主之间也有竞争,因此佃农合约中的条件(包括分成的百分比),是在私有财产竞争的这两种局限下决定的。
所以在佃农制度下,农民与地主的投资,佃户租种土地面积的大小与耕种劳力的多少,以及地主与农民分成的百分比,都是由上述三个理论基础决定的。
这些被决定的项目,就是佃农合约的条件了。
从上述理论出发,张五常很容易地推断出地主在土地上的分成收入与固定租金、雇用农民、自耕自种等不同形式的收入大致相同。
因为,竞争的局限条件是大体一样的。
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张五常又进一步研究了在资源的运用与收入的分配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合约安排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在今天大行其道的合约经济学的研究。
【精品文档】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地主和农民读后感-推荐word版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地主和农民读后感篇一:农民问题、暴力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农民问题、暴力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读《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学校:北京大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姓名:朱竞雅学号:1301213107邮箱:zhujingya@农民问题、暴力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读《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朱竞雅摘要:在《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一书中,摩尔以其宏观的全球化视野向我们展现出农民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容忽视的地位以及暴力革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作用。
回顾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暴力革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其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亦值得我们深思。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在中国近年来形势依旧严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拟对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进行探索,以求为加快现代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径。
关键词:农民问题暴力革命民主专制现代化巴林顿·摩尔的《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成书于 1966 年,一经出版立即风靡欧美文化思想界,后与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埃米尔·德克海姆的《自杀论》并称为20世纪社会科学的三大名著。
在这部恢宏的巨著中,摩尔以世界现代化1的政治演进为主轴展开了全书的构架,并梳理出三条通往现代化的主要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以英、美、法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的革命形式,即西方的民主道路;第二条是以德、日、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的反动形式,也就是法西斯主义道路;第三条是以中、俄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道路。
还有一条非典型路径就是印度道路,它的存在证明了在十分有限领域里的三种历史类型之外,是完全可能建立起其他的路线和选择。
之所以会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的典型历史路线,摩尔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阶级关系组合模式的变异和转换”2。
佃农理论浅析
目 錄
壹 佃农理论的选题背景 贰 佃农理论的行文思路及结论 叁 佃农理论的创新之处 肆 我们的启发
佃
一
农 理
论
章
的 选
题
背
景
问题的经济学背景: 在当时,经济学的主流思想是,市场机制是资
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任何来自政府的干预都会对 资源配置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问题的实际背景: 在1949年土地改革中,台湾农业政策按照地
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农:地主的 土地资源可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农 时的经济均衡条件:
佃农决策:根据机会成本原 理,如果佃农的耕种收入与他在 其他方面可选择的收入一样高或 者更高,那么只要土地的边际生 产力大于0,而且除土地之外所 有的耕作投入保持不变,那么佃 农就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重新安 排土地 使用权
(4)若佃农没有足 够的钱,可以分期 付款,但每年支付 金额不超过地租额
根据台湾相关政策梳理发现,很多农业方面 法律条文规定禁止补偿性合约再安排行为,且根 据权威资料显示,在受到减租影响之后,进行补 偿性合约再安排的地主所占比例不到10%。因此, 张五常认为,在市场中,由于法律的强制性和实 施的有效性,以及减租后带来的产量增加弥补了 地租减少带来的收入损失,这两方面的原因解释 了补偿性合约再安排行为的低发生率。
也就是说,张五常认为减租后,地主通过补 偿性合约再安排来弥补自己损失的只是很少一部 分,大部分是通过市场中减租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来弥补损失。
耕
作
减租对资源
集
配置的影响
约
度
理
论
集约度理论的三个假设
1
1 不存在任何 类型的补偿 性支付
佃农理论浅析
张五常认为私产包括三种权利: 使用权(决定使用权),自由 转让权,不受干预的收入享受 权。这三种权利可以替代私产
分成租佃制
所有权
两个或多个当事人为生产出某种相互同意的产出,而把私有 资源组合在一起,然后,合约当事人根据他们所放弃的生产 资源的某些权利来约定一个共同接受的报酬比例,据此来分
享实际的产出。
提出理论前的相关假 设01 Nhomakorabea假设①有两种同质的生产要素,h和t,其中h代表 单位佃农所承担的土地量,t代表每一佃户所投入的 劳动量
02
假设②:在地主将土地租给多佃农的情况下,每一 佃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
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农: 地主的土地资源可能没有
得到充分利用
1.根据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在一个佃农耕种投入不变 的情况下,土地的边际产 出量随着h的增加而减少, h是佃农租种土地的面积。
也就是说,张五常认为减租后,地主通 过补偿性合约再安排来弥补自己损失的只是 很少一部分,大部分是通过市场中减租对资 源配置的影响来弥补损失。
耕
减租对资
作 集
源配置的
约
影响
度
理
论
集约度理论的三个假 设
1
1 不存在任 何类型的 补偿性支 付
2 假设除土地 外所有耕作 成本都由佃 农承担
3 交易成 本为0
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农:地主 的土地资源可能没有得到充分利
用
2.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 农时的经济均衡条件:
佃农决策:根据机会成本 原理,如果佃农的耕种收入与 他在其他方面可选择的收入一 样高或者更高,那么只要土地 的边际生产力大于0,而且除 土地之外所有的耕作投入保持 不变,那么佃农就会继续从事 农业生产。
从斯密的佃农分析说起
从斯密的佃农分析说起上节写知识与土地,含意着的是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经济增长理论,也是财富累积理论,经济学历来没有处理好。
经济学者把问题看得太复杂,漠视了资源本身是财富累积的仓库。
有了健全的土地使用的制度,尊重市场,提升人民的知识,经济增长是必然的事。
问题是交易或制度费用存在,容许利益团体把收入或财富再分配,惹来麻烦无数。
经济学原来的全名是「政治经济学」。
「政治」那方面我处理不了。
上章写合约的一般理论,我的分析主要是关于人力的合约。
本章转谈土地。
只是在重点上这样说;人力与土地不可以河水不犯井水地分开来说。
以土地使用作为核心话题,我选以佃农分成这种合约入手,有两个原因。
其一,《佃农理论》是我作学生时的习作,其来龙去脉知得清楚。
当年的分析到今天还是对。
一九六八年我发表第一篇关于佃农的文章后,不同意的人不少。
四十五年过去,该理论还站着。
其二,我要分析中国开放改革后的土地使用的发展。
令我感到尴尬的,是要到二○○四年初自己才蓦然惊觉,中国改革出来的土地使用制度是佃农分成制!一九七九年我开始跟进中国的开放改革,推波助澜,写下不少文章,而时疏时密数十年来没有中断过。
怎么要到二○○四年我才知道中国改革发展出来的是我作学生时的看家本领呢?二○○八年初我为科斯写好《中国的经济制度》,再没有跟进该话题。
好些朋友说跟着的发展是把该制度改坏了。
我没有问坏在哪里。
搞经济解释,为一个题材写好文章,发表后我的习惯是不再管。
我不是个改革者,认为自己无足轻重,只是有时为了关心下笔,这里那里作点建议,或骂几句。
要是我认为自己有什么改进社会的使命,不会活到今天。
风俗之见误导佃农英语称sharecropper,是指以一个百分率与地主分享耕耘收获的农户。
斯密写《国富论》时,英国没佃农这回事。
当时佃农在法国盛行,称metayer。
是误导的称呼,因为metayage是指五十、五十(即双方各占一半)的制度。
其实佃农分成的百分率变化多,不限于五十、五十。
卖桔者言读书报告
全书共分为,实证与假设(11篇)九七问题(10篇) 香港事(10篇)产权与交易费用(8篇)知识资产 (9篇)读书与思考(4篇)六个部分,共52篇(加 上前言55篇)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是阐述一些经济 现象,它更是在推动一种研究方法:做研究要重实 践,多到外面的世界走走,从细微处着手,精于观 察,善于归纳。并不是所有的扑朔迷离背后都掩映 着一团乱麻,其实,只要看透了看穿了,就会觉得 很简单。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 人,非张五常莫属了。张五常受著名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科 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亲传,与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 耳儒目染,一代新制度经济学宗师呼之欲出(科斯在他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 学的贡献(科斯,1994)。诺斯也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 经济思想的影响。)。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 应该是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 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张五常将产权制度的分析 方法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并创立了“新租佃理论”。 张五常以纯粹的制度分析对中国的农业改革、城市企业改 革、中国金融改革及中国腐败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论点。 可以说,20世纪整个80年代张五常完全献身于中国经济 改革的制度分析、政策建议,其在香港用中文写的《卖橘 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的前途”、“中国 的经济革命”等著作一时洛阳纸贵,风流万千,影响了中 国整整一代的改革者及青年学子。
1967年 -- 在长堤大学完成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同年到芝加哥大学 做博士后研究。 1969年 -- 转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后被聘为教授。 1982年 -- 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系系主任。 2000年 -- 退休。并开始着手著写<<经济解释>>。 2002年 -- 屡访各大学演讲,在大陆掀起“张五常热”。 2003年 -- 遭美国政府指称逃税而遭通缉,委托律师控告美国政府。 2008年 -- 为罗纳德‧寇斯(Roland . H . Coase,1910- ) 著写小书 <<中国的经济制度>>大获好评。
2018-2019-佃农理论pdf-word范文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佃农理论pdf篇一:佃弄理论11月8~9日,在深圳举行了纪念《佃农理论》四十年的研讨会。
我本来因为最近太忙,不打算去的。
但张五常夫人坚持要我参加,对我说的一句:“你怎么可以不来?这会议怎么可以没有你?”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压力,于是尽量调整了日程安排到深圳出席会议。
我要感谢她的邀请与坚持,否则我将会与一场见证历史的伟大会议失之交臂!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好的学术会议——包括以前参加过的与张五常教授有关的其它会议,甚至包括今年7月份刚刚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由科斯主办的“中国经济改革研讨会”!而且,当我刚刚把这一句话通过电话告知张夫人的时候,她马上表示,其他与会者也对她作出过类似的陈述,如陈平老师。
原来,吾道不孤也。
会议召开之前,我们知道——历史缅怀于今天;会议结束之后,我们却惊觉——今天也必将被铭记为历史!幸运的我们,参与了这会议的每一刻,为历史作证!一、荣耀的一刻纪念《佃农理论》四十年的研讨会,是以宣读四位中外的经济学大师的贺词拉开序幕的。
那一刻,无疑是这研讨会的荣耀的一刻!这四位经济学大师,按宣读贺词的顺序,分别是有“欧元之父”之称、近年来常到中国来的蒙代尔(Robert Mundell),与张五常亦师亦友的科斯,称张五常为“大兄弟”的张培刚,以及与张五常在华盛顿大学结下最深厚的同事情谊的巴泽尔(Yoram Barzel)。
其中,蒙代尔是亲临现场致词,当天下午还发表了主题演说,出席了晚宴,陪了整整一天,可谓仁至义尽。
下午的演说本文在后面会有更详尽的记述,这里先按下不表。
且说蒙代尔在致贺词的时候,说到当年他看张五常的《佃农理论》里提到Arthur Young这位英国旅游家游历欧洲之后写的游记,他说他看过这游记,虽然《佃农理论》里批评此书关于法国佃农的记载是“错到七彩”,但无可否认,此书描写生动,趣味盎然,不失为一本有趣的读物。
《佃农理论》第九章 结论
《佃农理论》第九章结论本书分析了在财产法、经济理论和亚洲农业中所观察到的土地使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尽管这种相互作用很复杂,但研究它或许是正确理解土地使用权经济学的惟一方式。
产权经济学是多方面的,我只是集中精力分析了农业中的租约安排理论和意蕴。
分成合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因为在各种土地使用权的安排中,分成制一直是人们所谴责的主要对象。
我分析了两组产权约束条件。
通过初步考察1949年以前大陆和台湾有关耕地所有权的财产法,我得出的结论是,大陆的农业中存在着一套系统的私有产权制度。
因此,我将私人产权约束条件与标准的经济理论相结合,推衍出了分成制下的资源配置理论。
与以前对这个主题的分析相反,我的理论表明,不同的合约安排并不意味着资源使用的不同效率。
我用选自不同时期和地方(条件是,在这些时期和地方,产权制度和私人产权约束相一致)的观察数据,检验了各种不同理论的意蕴。
观察数据不仅证明了我的佃农理论,而且还否定了传统的税收一相等方法。
实际上,税收——相等方法既没有经住事实的检验,也没有经住逻辑的检验。
本书中使用的“经济效率”一词只有一种简单的含义。
它被看作市场均衡的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在自由竞争市场中,受私人产权的约束,从选择理论的逻辑中推衍出来的。
这是一个实证性术语,没有福利上的含义。
若这样看经济效率,我们就会奇怪为什么认为分成合约无效率的观点会流行如此之久。
或许货物税和分成合约的表面相同造成的错觉,提供了一种表面上吸引人的边际上的相等。
或许土地使用权文献中对分成制的经常指责,使人们相信分成制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当。
不过,认为分成租佃无效率的观点只是反对一般租佃制度的各种论点中的一种。
例如,高地租被看作是“剥削”,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短期租约被看作是一种“不安全”的租约,它不可避免地会减少对土地的投资。
不幸的是,这些论断常被当作事实。
政府推行土地改革措施,把分成制判定为非法,对合约条款进行干预,试图完全废除分成租佃制。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
从农业1.0到农业4.0读后感《从农业 10 到农业 40 读后感》当我读完关于农业从 10 到 40 的相关论述,内心深受触动,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农业之旅。
农业 10 时代,是传统农业的开端。
那时候,人们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手工劳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着大自然的节奏和规律。
耕地、播种、灌溉、收割,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辛勤的汗水。
这个阶段,农业生产效率相对低下,人们更多地是在与自然的搏斗中求生存,靠天吃饭是常态。
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袭来,农业迎来了 20 时代。
机械化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新特征。
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开始进入农田,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这个阶段的农业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机械的使用受到地理条件和规模的限制,而且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
农业 30 则是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时代。
精准农业成为了热门词汇,通过卫星定位、传感器等技术,实现了对农田的精准监测和管理。
农民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肥力等数据,精确地进行灌溉、施肥,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同时,农业的产业链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而当我们迈入农业 40 时代,智能化和生物技术的应用让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程智能化控制。
比如,智能温室可以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为作物创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无人机可以进行植保作业,快速、精准地喷洒农药;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够培育出更具抗病虫害、适应环境变化的优良品种。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
每一次农业的变革,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
从简单的工具到复杂的机械,再到如今的智能系统,科技让农业从粗放式走向了精细化、高效化。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农业的进步,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
农业经济学张忠根读后感
农业经济学张忠根读后感篇一农业经济学张忠根读后感最近读了张忠根的《农业经济学》,哎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一开始,我其实心里犯嘀咕,农业经济学?能有多有趣?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农业生产、市场供求的知识,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吃的粮食、蔬菜,背后有这么多复杂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比如说,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也许会让农民伯伯们一会儿开心得像中了彩票,一会儿又愁得头发都快白了。
我觉得吧,农业经济可能不像城市里那些高大上的金融行业那么引人注目,但它绝对是基础中的基础。
没有农业经济的稳定,我们的肚子都得咕咕叫了。
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想,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农业经济的模式是不是也得跟上脚步呢?也许未来会有更多智能化的设备和技术,让农业生产变得更高效、更轻松。
但是呢,又想到一些农村地区,条件还是那么艰苦,要实现这种高科技的农业生产,可能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这到底该怎么办呢?总之,读完这本书,我对农业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开始思考很多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这一路读下来,还真不错!篇二农业经济学张忠根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张忠根的《农业经济学》,这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啊!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头还在琢磨:这能有意思吗?结果,越读越发现,这里头的门道可多了去了!书里提到的农业资源配置,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游戏。
农民们得权衡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稍有不慎,可能就满盘皆输。
这让我不禁感叹,农民伯伯们可真是不容易啊!还有那个农产品的市场流通,简直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充满了未知数。
价格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让人心里七上八下的。
不过,我也在想,虽说农业经济很重要,可为啥有时候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感觉还不太够呢?难道是因为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了繁华的城市经济上?也许我们应该多给农业一些关注和投入,不然以后我们吃啥?难道都靠进口吗?那可不行!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兴奋,时而担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佃农理论之读后感
张五常的《佃农理论》是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今天《佃农理论》之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且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佃农理论》主要是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
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
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如果能够定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
概括地说,该理论有两个主要论点。
第一,倘若没有交易成本(其中包括风险),则分成合约的效率与固定地租合约完全相同。
第二,地主和佃农实际选择哪种合约是由交易成本和风险所决定的。
第一个论点可以视为著名的科斯定理的(或许首次)应用。
它也是在下述意义上对科斯定理的重要引申,即:在没有交易成本的“理想”世界上,不仅产权的转让无关紧要,而且各种形式的合约安排也无关紧要。
这种不相关性亦广泛延伸至经济学的其他领域。
譬如,从本质上说,该恒定性论点类似于公司财务领域中资本结构理论的著名莫迪利阿尼-米勒定理(MMT),并类似于宏观经济学和财政领域中税收和债务理论的李嘉图等价定理(RET)。
MMT 证实了投资融资中债务和股本的等价,而RET 证实了财政支出融资中税收和公债的等价,两者都是在某些“理想”条件之下作这种证实的。
第二个论点描绘了在具有风险和交易成本的现实世界上人们会如何选择合约。
所观察到的各种合约的共存,是用风险多样化和成本最小化这两个目标来加以解释的。
因此,从性质上说,第一个论点规范性较强——主要关心不同合约安排的效率含义,而第二个论点是实证性的——力图解释在现实中所观察到的合约选择。
同样,若在实践中破坏某些“理想”条件。
MMT 和RET 中指出的基准情况也就不再成立。
依赖于放松的是哪一具体条件,对基准情况的背离会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比如,在信息不对称(而不是对称和完全)的条件下,
人们会发现,作为投资资金的来源,债务要优于股本。
再比如,在税收被扭曲(而不是一次总付)的条件下,公债和税收并不是等价的财政方法,债务和税收的最优混合就变得至关重要。
张五常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张五常将产权制度的分析方法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并创立了“新租佃理论”。
张五常认为,经济制度的组成和转变只能在选择理论的基础上作解释。
现有制度的存在都是在局限条件下人们选择的结果。
因此,任何制度运用和制度的变迁都是要花成本的。
一种运作费用较低的制度,如果它节省的费用大于改变制度所需的费用,就被采用。
制度改变的主要障碍,是因为搜集有关其他制度信息资料,及说服或强迫既得利益者接受新制度,都要付出成本。
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中国干部,必然尽可能隐蔽歪曲信息,保存现有的产权制度,以利于他们拥有竞争优势。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交易费用高昂的制度,它之所仍然能够存在,是因为改变这种制度要付出成本。
张五常把产权及交易费用观念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不仅推翻了传统佃农理论,而且为佃农理论研究开创了新视角,更为重要的是张五常从个案研究中引申出一般性的结论,不仅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在方法上开启了活水源头。
这种方法既与科斯所开创的案例研究相得益彰,而且也成了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源头活水。
张五常的佃农理论一再强调产权在经济运作中的重要性,主张交易费用对产权运作的重要影响,认为如果不把产权界定清楚,不用市场的价格机制来界定产权,或是否认个人产权的存在,或是政府过多地干预资源的配置,那么必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这些都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