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佃农理论读后感

合集下载

张-五-常佃农理论读后感

张-五-常佃农理论读后感

张-五-常佃农理论读后感一、《佃农理论》的主要理论:正像作者在导言中所说“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推导出了一种分成租佃理论,用它来探讨在分成租佃制下的资源配置的性质。

传统的观点认为,分成租佃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这本书从理论上和经验上两个方面证明了这种无效率的观点只是一种错觉,并认为在自由市场私人产权约束的条件并且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合约安排并不意味着资源使用的不同效率,相反,这些合约所暗含的资源配置都是相同的。

接下来作者又探讨了为什么在同样的竞争约束条件下,人们会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作者抛弃了理想的交易成本为零这一限制条件,并引入了规避风险的可能性,其答案就是人们之所以选择不同的合约,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的约束条件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

第二部分把分成租佃理论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即地租所占的比率受到政府所规定的最高比率的限制这样一种情况。

作者推衍出了两个假说:一个是补偿性合约再安排假说,根据这一假说,为了维持在减租前市场上的合约条款所达到的均衡状态,地主会采取补偿性支付和土地使用权再安排两种方式,使政府控制最高地租比例的作法无情轻重,这一假说得到了证实。

不过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几率很小,促使作者又进一步提出了耕作集约度假说,这种假说认为在没有任何非法的补偿性支付的情况发生的.情况下,佃农土地上使用的非土地资源将会增加,这样土地的产出总量将会增加,地主因为减租所导致的地租的减少就会得到补偿。

这种假说得到了作者的证实。

作者提供的资料证明了减租后佃农劳动的密度增加了,而且佃农土地上的肥料质量及其他投入都有了质量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台湾1949年三七五减租后作物选择模式的改变。

二、作者的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及写作方法:1.证伪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说的“科学不是求对,而是求不被推翻”,作者在研究佃农理论的过程中从头到尾都运用了证伪的方法。

写作之初,作者努力寻找逻辑上的错误;在逻辑上找不到错误之后,又努力以台湾土地改革的农业资料来推翻他的佃农理论。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读后感佃农理论读后感(一)重读后,总体上感觉,《佃农理论》在论证方式上非常严密,有大量的证伪的篇幅。

而且与现在张的文章现比,这篇文章的文字简练。

第一章的开头就是“本书由两部分组成”。

据说这是他的导师Alchian 所改。

现在他的文章结构与此论文有点差异,是一种探险式写法,但往往没有给出一个很解渴的答案。

因此多有争议。

而且文体上较趋繁杂,甚至有“卖关子”和故意显露的倾向。

文章中觉得有意思的三点:1、以私产、合约、竞争作为三局限。

因私产有自由转让权,而佃农间、地主间都要有竞争,在零交易成本(风险)下,分成式租佃与定额式租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一样的(之与传统观点相左,也是本书的最大创新点)。

特别是台湾厘定地主收37.5的租之后,劳动力边际产出下降,土地的边际产出上升,收成反而更好。

2、“而对于斯密所称的英国式固定地租而终身保有土地的安排要比欧洲其他地方来得更为先进。

分析土地占有权发展的适当方法,是考察财产法的变化,而不是像斯密那样通过考究似乎有缺陷的土地出租安排来解释法律的变化。

”这句话非常经典。

张五常认为,是英国这种法律规定终身合同导致了英国不使用分成式租佃。

3、减租后,只要佃农获得的耕作收入大于他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可能获得的收入,地主就能成功地诱使佃农承担更多的耕作投入,因为其他潜在的佃农愿意这样做。

这样就产生了耕作集约度提高的效果。

地主的收入也没有减少。

因此,政策得到较好的实施。

佃农理论读后感(二)《佃农理论》是我学生时的论文习作,大约1966年5月动工,1967年4月交卷。

那时在加州长堤大学任教职,每星期要教十二课,又要在长堤艺术博物馆开什么个人摄影展览,所以真正下功夫的时间不到六个月。

66年的秋天,我有三个月听不知音,食不知味。

1967年9月到了芝加哥大学,见到那里的图书馆有很详尽的资料,就把论文加长了四分之一。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把该书精装面市时,已是1969年了。

《佃农理论》这本书有两个特色。

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发信人: xubinism (未名散人), 信区: Ecosociety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2004年07月15日08:12:52 星期四) , 站内信件早就想写一些东西了,j兄也催了两次。

但是这一向实在是忙的不可开交,哪有心情到网上和人斗嘴。

但既然说好了要写,那就敲点字吧,不过不可能是逻辑严密的学术文章了——本来打算是这样写的。

首先是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有人说要有理有据的批驳张的佃农理论,我当然兴致勃勃,因为骂张的多,但骂到点子上的实在是少,这一位假如能开骂得逸兴横飞,倒也是乐事一件。

可惜看到后面一大串的数学公式,外加批驳其逻辑推论。

我马上就没兴趣了,首先数学差不多忘了七七八八了,要我为了和人斗嘴,再去温习数学,实在犯不着。

指责张文章里逻辑有一些瑕眦还有可能。

但若是说全是狗屎,那就是胡说八道了。

要和张五常这样级数的经济学家辩驳,最好不要在逻辑上斗嘴,那等于是自杀。

辩论要赢他,只有拿事实。

因为张五常的治学严谨,几乎和他的大言炎炎一样,在业内是出了名的,象这样的学院学者,挑剔他们的逻辑推演之前,最好要三思,因为他们以此为生。

另外,张的佃农理论是他的博士论文,我们都知道,一般博士论文很少有精品出现,大多是四平把稳的居多,因为挑刺的人太多,稍有问题就被砍出局,而象张的理论推翻了二百年来的成见,反对的人何其多也!!看看论文答辩的学者名单,你就知道给张论文挑刺的是何等人物,全是世界顶尖级的经济学者啊!这些人也许昧于世事,但在方程式和逻辑上的功夫,不比现在网上的水车差吧?最后,张的佃农理论问世至今大概四十年了,反正以我的视野所及,我没有看到被行内公认的,让人信服的,驳倒他理论的文献。

破旧就意味着立新,把他驳倒,就意味着你创立了新的佃农理论,那就了不得啦。

所以坛子上的争论,我当是集体手淫,我也不是经济学期刊的编辑,没有义务硬着头皮,花巨大的沉没成本来啃这些鸟咚咚。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容许争论,同样的文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太正常了。

张五常:中国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张五常:中国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张五常:中国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2010-04-27 17:16:01来源: 网易财经跟贴261 条手机看股票网易财经4月讯网易财经《意见中国--经济学家访谈录》栏目近日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

张五常(博客)教授是享有国际盛名的经济学家。

他以名著《佃农理论》开创了合约理论的研究。

他出于对中国的改革非常关心,毅然从美国回到香港,近距离观察中国经济,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他的言论总是引起赞叹、怀疑和争议,他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总是十分精准。

他认为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在哪里?他为什么反对新劳动合同法?以下为访谈实录:中国经济奇迹的最大秘密网易财经:各位网易财经的网友大家好,我们的《意见中国》栏目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张五常教授来我们这里做客。

张教授您好!您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叫《中国的经济制度》,在这本书里面您提出,中国的经济奇迹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县际竞争,请问为什么县际竞争的威力有这么巨大呢?张五常:经济学是重视市场竞争的。

我们通常是着重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商家与商家之间的竞争,从来没有试过到地区上的竞争。

世界各地地区间也有竞争的,但是很少。

香港旅游局卖广告,说香港怎么好,那就是跟新加坡竞争,新加坡也卖广告,可是这些都不是正式的商业竞争。

但是中国的县,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家公司,看成是一家机构,它们的竞争就是正正式式的市场上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个情况中国有?有的人说很多其他的地方也有,但那是他们的观察力不行。

中国的地区性竞争的激烈性自成一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是一个很难很深奥的问题。

我在1997年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到2003年才知道原来县是竞争的主角,2004年年底,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回想起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跟进中国经济改革30年,从承包制一直跟下来,这是第一个好的条件;第二个条件,我国内的朋友,那些干部,我想要什么资料都可以拿到,这是第二个好的条件;第三就是我刚好是从事制度这方面的研究的,而最重要的一点,我以前写过《佃农理论》。

读《佃农理论》有感

读《佃农理论》有感

读《佃农理论》有感陈晓红S1******* 区域经济学谈起《佃农理论》的著书者,很是有一番传奇意味。

张五常,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却并非是一位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他的求学之路颇为坎坷,曾从事摄影职业,直到24岁进入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就读经济学科之后才算入门。

1967年他在长堤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助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佃农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不同的合约安排其效率相同;二、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条件下,不同合约安排其效率不同。

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的约束条件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三、在法律强制减租的约束下,由于地主的土地收益权被弱化且没有被排他性地转让,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并引起耕作集约度提高。

张五常认为地主追求财富最大化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第一种是提高地租,这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

第二,将土地分给多个佃农耕种。

这会使得土地边际生产力最大化,佃农收入减少但地租比例降低。

这两条途径最终都会使佃农收入与其他可选收入相等。

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或者说,比较适用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不完全适用于类似台湾土地改革这样的情况。

从叙述中可以看出,张五常完全是站在地主这一边考虑的,而且这个地主是资本化了的地主。

但是,张五常的佃农却不是。

当他的地主在盘算如何收入最大化时,而他的佃农却只满足于农业活动的收入不低于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收入。

张五常完全忽略了分成制下的佃农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农民,他还是一个经营者,一个小资本家。

他除了满足于得到自己的劳动所得,还要追求更多、更高的东西。

关于佃农理论的分成效率,总的来说就是只要合约安排本身是死人产权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合约安排对资源使用的效率是相同的。

佃农理论中关于合约选择也有论述,它的假说是人们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约束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

论新佃农理论对解决我国农村土地问题的启示

论新佃农理论对解决我国农村土地问题的启示

ical preconditions and explanations of New Cottier Theory , we can get some enlightenments : defining the property right of farmer’s land as soon as possible , constituting land agreements according to lo2
二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 “, 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多地少 ,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却迅速提高这 种基本态势不改变 ,其他措施都很难收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显著成效 [1] 。“三农”问 题的核心 ,主要是土地的稀缺和利用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 ,土地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主要 问题 :
一 “、新佃农理论”的主要思想
分成制的效率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之一 。《佃农理论》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
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做出了新解释 ,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 ,不管是分租 、定租或地主自 耕等 ,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的 。
斯密等认为 ,分成租佃制会阻碍佃农对土地的改良 。西斯蒙第则赞扬分成租佃制度能使分成佃农 与地主和睦相处 。芝加哥大学的约翰逊认为分成租佃的效率不低于定租制 。台湾地区 1949 年开始把
·101 ·
工 ,部分农村土地荒芜 。
三 、新“佃农理论”的理论启示
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对于分析现行土地制度所存在问题 ,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首先 ,土地产权的明确界定 ,是解决现在许多问题的关键 。张五常认为 ,在土地资源具有排他性和 可转让性的条件下 ,每一合约当事人都可自由地拒绝或接受通过协商达成的分成合约条款 ,那么我们就 可以看到另外一番景象 。 家庭生产责任制使农户成为农地使用者 ,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业的经营者 [2] 。但是土地的所有 权仍然界定不清 。从某种意义上说 ,乡镇政府成为土地的实际支配者 ,所以 ,近几年在农地批转中 ,才产 生了严重的违法乱纪 、贪污腐败 、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 。这是土地使用问题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 其次 ,选择适当的合约 ,提高经济的效率 。张五常认为 ,合约是一种普遍采用的资产流转的形式 。 由于交易内容 、方式 、实践与频率 、地点等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 ,合约安排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 2000 年以前 ,我国农民上缴的主要包括交给国家的农业税 、交给集体的“三提五留”和集资摊派三个 部分 。农民直接上缴给国家的各种税 ,一直是比较固定的 。基层政府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费“三提五 统”和集资摊派则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征收时存在着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实际上 已经成为了农民的沉重负担 。因此 ,我国正在实行费改税的政策 。近日 ,北京和杭州甚至取消了农业 税 。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合约制度是解决农地使用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 ,但目前土地合约仍处 于摸索与完善之中 。 第三 ,对于现有法律进行精心设计 、调整与严格实施 ,对于改革土地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前提和保障 。 张五常也分析了法律对分成制的约束条件 。交易成本取决于各种法律制度的安排 。执行法律的不同效 率 ,或不同法院的执行程度都将影响到市场上交易的合约安排 。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下 ,如果忽略了法律 制度的选择与发展 ,涉及交易成本的帕雷托最优条件也就模糊不清了 。 综上所述 ,建立起一种在国家终极所有前提下的农民具有“长期使用权 、自由转让权 、法定收益权” 的农地产权制度已经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了 。笔者认为 ,应该实行以分成制为补充的定额制 ,即 当遇到自然灾害时 ,应减免税收 ,具体比例视灾害的程度来决定 。同时 ,我们国家要取得农业土地改革 的成功 ,设计实施一系列的规范的法律制度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制度保障 。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读后感
一、地租理论
பைடு நூலகம்
40年代末到50年代,台湾也施行了土地改革,这其中一个重大过渡性举措,就是“把地租在年收成中所占的百分比,从平均估计数的56.8%减少到统一的法定最高比例37.5%。”(第5页)1949年的实施办法,有:“本省私有耕地之租用……其地租租额不得超过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其约定地租超过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者,应减为千分之三百七十五,不及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者,依其约定。”(160至161页)
在提出了交易成本为零的地租理论后,张五常又去研究了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事实上,这部分内容也是《佃农理论》这本书依然有人阅读的主要原因。
二、对地租理论的数学分析
但是,在对有关于交易成本这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前,我们还是要再仔细解读一下他的地租理论。
张五常的地租理论,其实还有一个暗含的前提,就是,土地的潜力没有全部利用,地主在划分土地前后土地的产量都没有达到极限。否则,他的理论就完全失效了。
随后张五常给了一个数学表达,这个表达是建立在文字说明的基础上的,与文字说明实质上完全一致。他只是证明,在他的逻辑下,存在这样一个点,这个点是地租与佃农收入的均衡点,这个点能够达到地租的最大化。有关的数学内容,在下一节分析。
当然,这些对其逻辑和方法的质疑并不能表明张五常由此得出的结论本身也是不正确的。其实从张五常的这些分析中,只有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如果地主追求财富最大化,显然分成地租制比固定地租制要合理。其实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这是非常明白的事。当然对于主流经济学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是主流,而且简直要把它驱逐出经济学去。
从这四个前提条件来看,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与台湾的现实相悖的基础上的。首先,对第1个条件来说,台湾当时绝对不是自由市场,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自然经济中。(白先勇回忆1960年的台北:“大概那时台北还是农业社会——清晨牛车满街,南京东路还有许多稻田,夜总会是一个神秘而又邪恶的名词,好象只有一两家。”《白先勇自选集》,花城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336页。)对于中国传统的地主和农民来说,除了经济关系,还有相当复杂的人身依附关系并且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套伦理道德体系,简言之,对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来说,对财富的追求是相当有限的。对第2个条件,很明显,这里所说的“资源”并不包括劳动,而似乎是专指土地。劳动的特殊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能力无法转让给其它人,这往往决定了劳动者在经济关系中的不利地位。而且,以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农民恐怕也不能自由的流动,他也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可供选择。对于第3个条件,同样,和约当事人不可能自由的接受或者拒绝,对于没有积蓄的农民来说,不接受对自己不利的契约,往往意味着生存的窘境。就是对发达市场经济来说,自从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来,人们也已经意识到了,传统的不承认非自愿失业存在的理论是多么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张五常自己的佃农理论而言,地主可以提高地租比例、把土地划分为许多小块出租给农民,这本身就是与这一假设直接对立的。对第4个条件,我们可以认为,在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土地面积不是非常大,而佃农又来自于在同一地区(村庄等)生活的农民中,签定契约成本为零的假设是合理的。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读后感《佃农理论》是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学生时代的论文习作,也是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尽管在此书出版四分之一个世纪内销量仅有两百余本,但张五常这本论文集主要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奠定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基础,因此论文一出,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佃农理论》之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且《佃农理论》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佃农理论》主要是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

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

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如果能够定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

作为产权理论大师阿尔奇安入室弟子又熟读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著作的张五常,这时便尝试着用产权理论来解释这种情况:首先,土地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劳动力是农民的私有财产,所以要从私有财产的局限性入手对此进行解释;其次,佃农分成制度是一种合约,它与任何合约一样,其中的条件是由双方议定的;再次,农民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竞争,地主之间也有竞争,因此佃农合约中的条件(包括分成的百分比),是在私有财产竞争的这两种局限下决定的。

所以在佃农制度下,农民与地主的投资,佃户租种土地面积的大小与耕种劳力的多少,以及地主与农民分成的百分比,都是由上述三个理论基础决定的。

这些被决定的项目,就是佃农合约的条件了。

从上述理论出发,张五常很容易地推断出地主在土地上的分成收入与固定租金、雇用农民、自耕自种等不同形式的收入大致相同。

因为,竞争的局限条件是大体一样的。

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张五常又进一步研究了在资源的运用与收入的分配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合约安排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在今天大行其道的合约经济学的研究。

佃农理论浅析

佃农理论浅析
民。
张五常认为私产包括三种权利: 使用权(决定使用权),自由 转让权,不受干预的收入享受 权。这三种权利可以替代私产
分成租佃制
所有权
两个或多个当事人为生产出某种相互同意的产出,而把私有 资源组合在一起,然后,合约当事人根据他们所放弃的生产 资源的某些权利来约定一个共同接受的报酬比例,据此来分
享实际的产出。
提出理论前的相关假 设01 Nhomakorabea假设①有两种同质的生产要素,h和t,其中h代表 单位佃农所承担的土地量,t代表每一佃户所投入的 劳动量
02
假设②:在地主将土地租给多佃农的情况下,每一 佃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
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农: 地主的土地资源可能没有
得到充分利用
1.根据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在一个佃农耕种投入不变 的情况下,土地的边际产 出量随着h的增加而减少, h是佃农租种土地的面积。
也就是说,张五常认为减租后,地主通 过补偿性合约再安排来弥补自己损失的只是 很少一部分,大部分是通过市场中减租对资 源配置的影响来弥补损失。

减租对资
作 集
源配置的

影响



集约度理论的三个假 设
1
1 不存在任 何类型的 补偿性支 付
2 假设除土地 外所有耕作 成本都由佃 农承担
3 交易成 本为0
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农:地主 的土地资源可能没有得到充分利

2.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佃 农时的经济均衡条件:
佃农决策:根据机会成本 原理,如果佃农的耕种收入与 他在其他方面可选择的收入一 样高或者更高,那么只要土地 的边际生产力大于0,而且除 土地之外所有的耕作投入保持 不变,那么佃农就会继续从事 农业生产。

张五常佃农理论解读

张五常佃农理论解读

张五常佃农理论解读
张五常是中国现代经济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种佃农理论,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他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土地问题和农村经济结构上,旨在解决中国农民的低收入和低生产力问题。

首先,张五常认为土地问题是导致农民低收入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中在少数富农或地主手中,大部分贫农只能依靠租地耕种,而且土地租金往往占到农民收入的很大比例。

张五常提出,只有通过土地制度的,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才能真正改变农民的生活状况。

其次,张五常指出,农村经济结构的问题是制约农民生产力提高的关键。

在农村,许多农民依然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增长缓慢。

张五常主张,农村需要加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此外,张五常还关注农村的社会问题,例如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较差等。

他认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应得到充分重视和发展,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强调土地问题和农村经济结构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提出通过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调整来改善农民的生计和生活条件。

这一理论为中国农村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参考。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实现农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仍然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实践的探索。

36张五常《佃农理论》

36张五常《佃农理论》

扯淡经济学之(三十六)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在《佃农理论》的第六章,张五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不受限制的)市场地租比例为70%(r=0.7),由于减租,地租比例下降到的40%(r =0.4)。

地主现在实际上获得年产出的40%,而且没有其他方面的补偿。

佃农现在从年总产出中获得的是他原来分成比例30%的两倍。

由此,佃农会愿意承担更多的耕作投入吗?如果他愿意这样做的话,这会导致资源更有效的使用吗?”张五常认为:“减租后,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提高耕作的集约度。

一种方式是,保持佃农的投入不变,而竞争促使地主收回部分土地从而减少佃农所承租的土地;另一种方式是,保持佃农承租的土地面积不变,而竞争诱使佃农在所给定的土地上增加投入,这也是有利于地主的。

当然,地主也可以两种方式并用。

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结果都是佃农在他所承租的耕地上增加了对土地的投入。

……两种情况是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解释。

”但不管怎么样,减租后总是还要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而按照张五常的理论,只要适当调整地租比例和佃农人数,分成地租和定额地租可以具有同样的效率。

换言之,市场地租比例为70%时,有一个与之等效的定额地租——比如每亩300 斤;而地租比例减到40%后,又会有一个与之等效的新定额地租——比如每亩200 斤,总之要比300 斤少。

因为等效性,为简便起见,我们就可以改为考察定额地租减少的情况。

但是,“假设不存在任何类型的补偿性支付”(比如贿赂),在定额地租的情况下,地主不可能收回部分土地另租给他人,因为这不会增加他任何的收入。

如果可以贿赂,则潜在的佃农可以通过贿赂地主,而使自己成为佃农,不过随着佃农人数的增加,最终会达到均衡状态,潜在的佃农就消失了,而贿赂也就自动消失了。

由于佃农人数的增加,其承租的土地会减少,但其投入要怎样变化,地主其实一点都不关心,因为他只管按每亩200 斤来收地租就是了。

可是,佃农要关心自己的投入,而关心的结果就是要减少投入才对。

《童年的回忆》读后感

《童年的回忆》读后感

《童年的回忆》读后感《童年的回忆》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回忆》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的回忆》是著名经济学专家张五常所著的关于青年时期的自传。

提到张五常,第一印象难免是他写的那篇蜚声中外、享誉世界的《佃农理论》。

这本他的博士论文,还没有我们现在的硕士论文厚,却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变革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根据张五常的观点,可能还间接造就了几个诺贝尔奖。

接触这本书主要还是由于公众号看到的一篇文章,觉得写得很好,就豆瓣搜索这本书,发现页数不多,就买来看那一看。

从21号开始看起,24号看完。

看起来挺快,其实主要是本书内容很简单,没有很深的思想性。

更多地是一种娓娓道来的追忆。

本书内容共有24篇。

除了个别涉及到了专业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对往事的回忆、对个人的追忆。

整本书读下来,有这么几点给我印象深刻。

一、作者童年颇为顽皮,是个正儿八经的差生。

成绩非常差,还喜欢逃学。

24岁才开始读大学,自此一遇风云便化龙。

对于这个,我分析原因如下:1。

作者其实很聪明。

从小过目不忘,只是不喜欢读书而已。

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没开窍。

但作者对乒乓球、钓鱼、摄影等等都是手到擒来。

其聪明可见一斑。

2。

作者的想象力丰富。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尽管作者因为战乱以及顽皮经常逃学,但是在躲避战乱的过程中,作者观察事物、了解世界,真正做到了“格物致知”,作者自己也说,那沙的生活,对他日后生活的取向与学问的进取有深远的影响。

没有在那沙的生活,就不会有他后面很多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也不会有他那高超的对光有独到把握的摄影技术。

3。

遇到了好老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能获得成功,绝不仅是个人努力就可以的,绝对需要有贵人(伯乐)相助。

作者的经历再一次证明了这点。

尽管他成绩不好,但是老师却非常宠爱他,无论成绩多么的差,老师都把他看成天之骄子。

再评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再评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a t f e r wo r l d wa r i i , n o c a u s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i t h he t l nd a r e f o r m. Ho we v e r , he t n o r ma l p h e n o me n o n h a s b e e n u s e d f o r d i fe r e n t p u r p o s e s ,
wo r l d.
Ke ywo r d: t e n a n t f a r me r s he t o y; r my ho t f h eb t e e ; t a i wa n l nd a r e or f m; c o a s e ’ Sl a w
因 为 新 近 查 到一 些 关 于 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湾 农 业 的 资料 , 所 以不 得 不 对
彩 绝伦 的罗生门。但更意 想不到的也许是 ,台湾土地改革本质上只不过 是科 斯定律在现 实世界 的一 个真 实试验而 已。 【 关键词 】佃农理论 ;蜜蜂的神 话 台湾土地改革 ;科斯定律 【 中图分类号 】F 3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1 1 5 1 ( 2 0 1 6 ) 1 2 — 0 1 1 7 - 0 3
d i s c o v e r y : t h e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a i wa n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 1 9 4 5 - 1 9 5 6 y e a r s , j u s t i s a n o r ma l p h e n o me n o n i n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r e p a i r p e i r o d

《中国的经济制度》读后感范文

《中国的经济制度》读后感范文
张先生称赞不已的经济制度,就是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第四节《承包责任合约的演进》的主要内容。他认为,这种承包合约的出现,是中国市场形成的基础。这种承包在农村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从1978年承包责任合约开始出现,起初的承包合约中用于生产队,19XX年合约由生产队到包干到户,附带着指明的产出目标,19XX年合约条件改为农户担保交出一个定额,余下来的归农户所有。90年代初取消价格管制,直到20XX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合约在农村的成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并为后来的工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廉价的剩余劳动力。承包合约引用到工业领域时,遇到不少困难,但中国也很快找到了促进工业发展的方法——县际竞争。
张五常在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其核心理论是只有界定土地为私有产权,在明晰的产权制度下,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他引用到《县制度的佃农分成》中,是在明解县有土地使用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增值税与上级进行税收(他认为是租金)的分成,是最符合经济效率的经济制度设计。
《中国的经济制度》读后感
20XX年7月18日,为庆祝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时年98岁的科斯(19XX~20XX,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饮誉世界的“科斯定理”创立者,西方最关注中国经济改革研究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张五常的师友),在芝加哥大学举办“中国经济改革研讨会议”,邀请张五常写一篇开场论文,发言时长2个小时。时年72岁的张五常,20XX年接到任务,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这篇《中国经济制度》,作为他学术生涯的封笔之作。
问题还是多得让人忧愁,正如您所言,只要能看到明天的希望,这个民族依然要笑着拼搏向前。今天我们的希望——还是您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我们需要知道中国这四十年作对了什么?如何把对的发扬光大?而且不止是在经济方面,还有人民关注的其他方面。

“奇人”张五常及其名著《佃农理论》

“奇人”张五常及其名著《佃农理论》
一 78 一
其次 , 张五 常 的经历 也 不 可 谓 不 奇。 张 五 常 19 59 年 到洛 杉矶 加 州 大 学 经济 系 求学 时 , 有幸拜 现 代产 权 经 济学 大师 阿 尔奇 安 为 师 , 后 又 被现 代新 制 度 经济 学 大 师科 斯 认 为 是最 了解 其思 想 真 谛 的人 , 他 与 现 代产 权 大 师诺斯 , 巴泽 尔共事 多年 , 其思想 互相影 响与 激励 ; 他与大 多 数诺 贝尔 经济学 奖 得 主交 往 甚笃 , 张五 常 香 港 的家 往 往成 了他 们进 人 中 国 的第 一站 ; 他 多 次 陪诺 贝 尔经 济 学 奖获 得 者弗里 德曼来 中 国 , 与 中国 领 导 人 畅谈 中 国 改革之 大要 ; 他 也应 邀 参 加诺 贝尔 奖 颁 发大 典 , 并 被奉 为 上 宾 ; 他 还被 选 为 19 9 7 一 1 9 98 年 度美 国西部 经济学会 主席 。
顺 着这 个思 路走 下 去 , 张 五 常 又研 究 了 在 资源 的 运用 与 收人 的 分配大 致相 同 的情 况 下 , 为 什么 会 有不 同的合 约安 排的 问题 , 从 而 导致 了在 今 天 大行 其 道 的合 约经 济 的研 究 。 在 _ L 述理 论 做得 满 意 后 , 张 五 常 又加 人 台湾 地 区 土 地 改 革 中的约束 地 主 分成 的百 分 比研 究 , 于是 , 他很 快 就 把 台 湾地 区 土地 改 革 中 , 当局对地 租 施 加 限制 , 但 农 产 量 不 降反 增 这 个 问题从 理 论 上解 释 清 楚 了 : 这 是 因 为这 种 约束是在 市 场 决定 的地 主 分 成之 下 , 农 民 的 收人会 高于 他 们 另谋高 就 的 收人 , 所 以 在 竞 争下他 们必 须 增 加 劳力 , 使地 主 在 较低 的分 成 率 中因为 生产 的增加 而有 点补偿 。 这 样一 来 农 产量 自然就 上升 了。 这 就是 张 五 常独特 的佃农 理论 。

39再谈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39再谈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扯淡经济学之(三十九)再谈张五常的《佃农理论》这里,我们主要考察张五常《佃农理论》的实证部分,也就是第七章和第八章。

首先,我们看第七章的“肥料和其他投入质量上的变化”一节,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

第一,农家肥和商品肥的基数问题:张五常只是说商品肥增加120.5%,农家肥减少13.5%,但由于没有个基数,总量如何变化还不好说。

第二,张五常对商品肥“成本较高,但效果也较好”没有任何的说明和定义。

假设土地和劳动量不变,施用农家肥和商品肥的总成本也相同,那么“效果也较好”就意味着:施用商品肥时,总产量要高些;而这样一来,边际生产函数曲线就必须向上移。

显然张五常不是这意思,否则他就不会得出资源浪费的结论了。

事实上,施用农家肥比施用商品肥的劳动量要大的多,在这个意义上,即使总产量不变,仍可以说“效果也较好”。

张五常也不会是这意思,因为这其实意味着,耕作集约度的减少。

接下来,我们看第七章的“劳动投入密度的调整”一节。

说实话,对于用佃农人均土地的降低来衡量劳动投入的提高,我持保留态度:最起码,农家肥改用商品肥,在某种程度上就消弱了它的意义。

事实上,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当土地也一定时,用其他资源的投入来衡量劳动投入才比较合理,因为劳动不过是用来组织土地和其他资源以实现最大产出而已。

所以,佃农租约里对佃农的物质投入的规定,其实是用来度量佃农的劳动投入的。

——如果佃农的劳动投入太少,他可能连自己的物质投入都无法收回——这有点抵押金的意思。

对于张五常“表2”中的数据,(9)和(10)两项他自己其实没用到,我也没搞明白是什么意思,就不说了。

我主要是对(7)“自耕农人均土地”这一项,有点不同看法。

我认为,这组平均数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地主收回的土地相对于一般自耕农会多很多,从而把平均值拉高了。

张五常说,“地主可以自己耕种由此收回的土地,也可以雇他人耕种,或把土地出售给佃农以外的人。

这连同佃农购买的土地,导致了自耕农的增加。

《经济解释》读后感

《经济解释》读后感

《经济解释》读后感2005-7-6 字数:3316前几天,经朋友推荐拜读了张五常先生的《经济解释》,读完之后顿觉收益非浅,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在读《经济解释》之前,我只知道张五常先生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面造诣很深,除此以外我对张五常先生可谓是一无所知。

有幸拜读完《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先生竟把经济学的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经济解释》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两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将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正谓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

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

”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的读者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的老夫子一样重复罗嗦地灌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而对它的准确定义按我个人的理解,它应该是本经济学的散文集。

既然是经济学的散文集,那么它应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

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着这样的经济学脉络来为他的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

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五-常佃农理论读后感
精品文档
张-五-常佃农理论读后感
正像作者在导言中所说“本书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是推导出了一种分成租佃理论,用它来探讨在分成租佃制下的资源配置的性质。

传统的观点认为,分成租佃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这本书从理论上和经验上两个方面证明了这种无效率的观点只是一种错觉,并认为在自由市场私人产权约束的条件并且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合约安排并不意味着资源使用的不同效率,相反,这些合约所暗含的资源配置都是相同的。

接下来作者又探讨了为什么在同样的竞争约束条件下,人们会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作者抛弃了理想的交易成本为零这一限制条件,并引入了规避风险的可能性,其答案就是人们之所以选择不同的合约,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的约束条件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

第二部分把分成租佃理论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即地租所占的比率受到政府所规定的最高比率的限制这样一种情况。

作者推衍出了两个假说:一个是补偿性合约再安排假说,根据这一假说,为了维持在减租前市场上的合约条款所达到的均衡状态,地主会采取补偿性支付和土地使用权再安排两种方式,使政府控制最高地租比例的作法无情轻重,这一假说得到了证实。

1 / 5
精品文档
不过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几率很小,促使作者又进一步提出了耕作集约度假说,这种假说认为在没有任何非法的补偿性支付的情况发生的情况下,佃农土地上使用的非土地资源将会增加,这样土地的产出总量将会增加,地主因为减租所导致的地
租的减少就会得到补偿。

这种假说得到了作者的证实。

作者提供的资料证明了减租后佃农劳动的密度增加了,而且佃农土地上的肥料质量及其他投入都有了质量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台湾1949年三七五减租后作物选择模式的改变。

二、作者的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及写作方法:
1.证伪的方法:
就像作者所说的“科学不是求对,而是求不被推翻”,作者在研究佃农理论的过程中从头到尾都运用了证伪的方法。

写作之初,作者努力寻找逻辑上的错误;在逻辑上找不到错误之后,又努力以台湾土地改革的农业资料来推翻他的佃农理论。

最后,逻辑和经验的事实都没有推翻佃农理论,这样佃农理论就成为了科学的理论。

2.实事求是:
作者鄙视一般学者把自己搜集的有用的资料放进自己的论文内,而舍弃对自己论点不利的资料,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更不是科学的精神,只有实事求是地努力利用所有的资料,经过严密的分析,才能得到科学的理论。

2 / 5
精品文档
3.理论与经验材料的互动:
逻辑思维在先,然后找出资料,努力证伪该理论,若能证伪,就说明该理论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出新的理论,再进行证伪,如此循环,直到理论不能被证伪,理论才有说服力。

4.善于观察发问及探索到底的精神:
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分成租佃这种制度安排一直被认为是无效率或低效率的,那为什么这种低效率的制度安排没有被其他制度所取代呢,
带着这个问题,作者研究了台湾20世纪50年代期间的土地改革,并得出了推翻传统佃农理论的新佃农理论。

5.写作方法:
阿尔奇安教授的评语给我以启示:单刀直入的写作方法,切忌舞文弄墨~模棱两可的字一概不用,思维要连贯,文字简单。

6.善于想象
不用数学,不谈逻辑,任何问题都用预感找答案。

理论的发现是需要灵感的。

7.证伪了“税收对等分析方法”,“税收对等”分析方法的均衡点是佃农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的那一点,在这点上,地主的地租收益低于定额地租下地主的收益,这就是传统的认为分成租佃制无效率的根本原因。

而张五常在
3 / 5
精品文档
几何图形上证明了这点并不是均衡点,因为佃农如果在增加非土地耕作投入,其收入仍会大于其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所得的收入,所以“税收对等”分析方法所认为的佃农边际收益曲线只是虚幻的,它对于佃农的决策不起任何作用。

8.引入可选择理论的方法解释现实生活的现象。

在存在交易成本和规避风险的基础上,任何合约的选择都是在交易成本的约束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有疑问的地方:
1.在推导分成租佃理论的过程中,作者一直强调地主会努力盘算如何使收入最大化,而佃农却只满足于农业活动的收入不低于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收入。

可以看出在张五常教授的眼里,这里的佃农是很保守的,也没有什么进取心的。

这样的看法符合现实吗,如果真的符合现实的话,那也只能表明当时的条件不允许佃农有别的选择,而这样的局面似乎意味着佃农在与地主的协商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作者
又说合约当事人可以自由的接受或者拒绝通过协商达成的分成合约条款(这是自由市场私人产权约束的应有之意),这两者的说法似乎有点矛盾,如果有的话,也许在张五常教授的眼里,当时的台湾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当时的农民还很保守,他的分析比较适合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2. 在第八章中,作者把产出分为土地的产出和佃农投入的产出,并认为土地的边际产出将提高,佃农投入的边际
4 / 5
精品文档
产出将降低,我想问的是土地的边际产出为什么会提高,难道是土地自己的作用,很显然土地边际产出提高的量里肯定有佃农投入的贡献,既然两者是这样的纠缠不清,作者这样划分对自己的分析有意义吗,
3.关于经济效率的判定方式:一种是古典的,即地主所得的地租的多少,第二种是新古典的,就是马歇尔所说的,分成制下地租均衡点,佃农劳动的边际产出要大于佃农的边际成本。

尽管作者也说“经济效率的含义至今仍未阐述清楚”,但作者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所暗含的效率似乎就是“各种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率相等”,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并不适合农村,因为农民往往为了产出少量的增加甚至是零增加而投入大量的劳动,即农民有强烈的自我剥削情节。

4.资源的使用究竟怎么样才叫有效率,在存在交易成本和现实的很多限制的情况下,经济学所认为的“资源的边际收益相承”的判断标准是不是有点理想化,
5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