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2016-11-21浏览:分享人:徐涛超手机版继承与创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请阅读以下文章内容,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即是取舍,创新即是扬弃。
所谓继承也就是指对原有事物中合理部分的接续,是否定中的肯定,克服中的保留,是取舍。
所谓创新也就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扬弃。
两者之间是内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表现为继承-创新-再继承的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和永恒运动的前进过程。
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两者紧密联系,既对立又统一。
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
只创新不继承,认为以前的经验和传统已经完全过时,所以不用继承;或者只继承不创新,认为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完全照搬老经验,对新观念、新事物、新办法不愿接受和尝试,这两者都是极端的表现。
在实践过程中,任何对原有事物只继承不创新的,最终必定是原有事物的难以为续;而任何完全抛开传统搞创新的,也必定是以失败告终。
例如戏曲,戏曲是在中国古代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一直传承至今。
其内在的核心部分,也就是给人们以美的精神享受的部分,我们是要继承的。
但其一些外在的东西,如戏曲的唱腔、对白、服装、道具等又必须加以创新才能符合**的审美观。
其实,戏曲的演变过程很能说明问题,文革其间,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搞出的样板戏,其过程其实是遵循了继承和创新规律的,因此,我认为在当时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创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像我们这辈人谁不都是一听音乐响起就能哼上几句样板戏的?但文革后,却因为样板戏是四人帮搞的而加以全盘否定,回归为对传统的全盘继承,但却因为现代观众的不接受而最终导致戏曲的衰落!教育其实也是这样,我看到有报道说有人在以继承传统的名义搞私塾,这种陈旧的外在的教育形式有继承的必要吗?现代教育是国民教育,也就是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而私塾教育形式是对应古代只有极少部分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产生的,对这种陈旧教育形式的恢复与其说是继承不如说是倒退。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学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们在塑造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的发展和特点。
一、古代学校的起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起源。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公侯贵族就开始建立私立学校来培养子弟。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古代学校的演变历程非常丰富多样。
最早的学校多由贵族子弟聚集在一起,在家长或有经验的学者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后来,随着社会阶级的出现,学校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特权的象征。
当时的学校以礼仪、音乐、文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和社交能力。
随着历史的演进,学校逐渐普及化,不再仅限于贵族子弟。
尤其是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使得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一时期的学校,以儒学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忠孝精神,如成立的国子监等。
二、学校的组织与管理在中国古代,学校的组织与管理体制相对统一。
学校一般由校长、教师和学生组成。
校长负责学校的整体管理和决策,教师则负责教授知识和指导学生。
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报名参加。
教师在古代学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教育能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培养他们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学生则需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参加各类课程和活动。
在古代学校中,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和实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
三、历史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涵盖了经义学习、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的教诲下,学生们被灌输着忠诚、孝顺、廉洁等传统道德观念。
古代学校的教育特点在于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小学生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

小学生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对于小学生而言,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他们学习和成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历史和传承文化,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过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而通过创新,小学生可以将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一、了解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小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历史课程应该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让小学生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小学生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等方式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参观故宫可以亲身感受到中国古代帝王的生活方式,阅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封建王朝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这些经历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继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环节。
小学生应该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例如,学习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弘扬传统的美德和礼仪,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此外,传统艺术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可以学习传统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形式,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承和保护优秀的传统艺术。
通过参加文艺演出和比赛,小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三、创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创新是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方面。
小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和思考,发现传统文化的鲜活性和时代性,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例如,小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制作手工艺品等方式,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另外,小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者工作来创新传统文化。
例如,组织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和展览,向社区居民传播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过这样的创新,小学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更多人受益于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作者:程翔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年第01期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涉及中小学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所有学科。
本文主要以语文学科为例,结合学校实际,谈一谈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要根据学校教育的实际,依据现有学科中传统文化因素的情况,把握好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科性质、教学规律的关系。
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各学科都要以此为原则。
1.结合课程标准,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现行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代经典诗文,这些内容肯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最新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到了30%以上,高中阶段古诗文占40%以上。
高中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还安排了“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等十余种选修模块。
但是,这些经典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不是进行专门的传统文化研究。
在常规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可能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传统文化的地位尽管也很重要,但是次要的。
因此,融入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
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有一部分一致,有一部分不一致。
这就需要厘清二者的关系,将一致的那一部分融合进来。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文具有陶冶情操、立德树人的强大功能,与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至于医学内容,尽管也是精华,但与语文教学目标相距较远,不必纳入语文课中,可以选入校本选修课。
这就是尊重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2.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分学段有序推进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例如,认识常用汉字,诵读浅显易懂的古诗,了解爱国志士的故事,知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等等。
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答案

1.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括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政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围。
毛泽东曾说:“以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
本书所论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3。
中国文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4。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7第七章 学生校外生活的教育内涵(杭然)

2018/8/23
思考题
• 1.请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之间存 在着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
• 2.请基于国际对比的视角,谈谈中外父母是怎样和子女 相处的? • 3.还在读小学的小杰对电子游戏特别感兴趣,不爱写作 业,母亲提出要求,小杰把作业写完了,就可以玩游戏, 久而久之,小杰几乎用除做作业外的其他时间都用来玩 游戏,请谈谈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 4.社区饱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王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 希望能带领孩子们免费参观社区的各个部门机构,并希 望社区的工作人员能够帮忙讲解部门的功能运转、社区 的情况等等,但目前还只停留于想法,请问王老师应该 怎样将其付诸实践? • 5.请结合自身的受教育经历,谈谈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 的个人生活存在着什么样的影响?
• 关注受“繁忙”捆绑的个人的自由解放为旨趣,也要防
止闲暇中爱好的畸形发展(学生上网)
2018/8/23
(二)在闲暇中自由健康地成长
• 1.德性成长方面(涵养个人思想情操、锻炼道德实 践能力、自我反思等) • 2.智慧发展方面(拓展生活知识和经验)
• 3.身心发展方面(调理身心发展)
2018/8/23
2018/8/23
(二)现实中学校与社区之间几种可能的关系
•1.冲突矛盾关系 •2.隔断游离的关系 •3.互惠互利的关系(资源上相互利用,物质上相 互支持,但文化层面缺乏交流,属于表层互动形 式) •4.互生共长的关系(是全方位的互动关系,家、 校、社区形成整体;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互为弥 补)
2018/8/23
2018/8/23 2018/8/23
(二)学生在社区环境中的生活与成长 自觉的、有组织的社区环境包括:
•1.托管下的社区生活 •2.社区文化、体育等休闲生活(节庆、文艺晚会、广场 舞;青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 •3.社区实践活动(敬老院献爱心、社区卫生、安全宣传)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规律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规律
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1.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周期性的分合交替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视为历史的一种循环。
例如,从周王朝开始,历史就进入了一种分分合合的循环,这种循环一直持续不断。
此外,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短暂的分裂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等,这些时期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个统一的王朝,如秦、汉、隋、唐等。
这种规律性的分合交替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
2. 统一的思想和文化。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会推崇一种主流思想,如儒家思想。
这种思想在统一王朝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分裂时期,思想则往往更加开放和自由,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现象。
3. 定都的选择与朝代的强弱。
中国历史上,定都在北方的朝代往往能够绵延数百年,而定都南方的朝代则相对较短命。
这可能与地理环境、经济因素等有关。
同时,每一个朝代的兴衰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如帝强臣弱、君臣和谐、帝弱臣强等。
4. 历史总是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尽管中国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次的分裂和动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已经成为了民族集体的潜意识。
这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稳定和平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也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历史的循环性、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地理环境与朝代兴衰的关系以及历史朝着更加稳定方
向发展的趋势。
这些规律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_概述说明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流发展规律也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和概述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背景、因素以及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介绍。
首先,第二部分将介绍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的背景,包括历史沿革、社会变迁以及政治因素等方面。
接着,第三部分将深入探讨其中一个重要规律:文化传承与创新。
该部分将涵盖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与融合发展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
第四部分将聚焦于多样性与统一性,探讨地域差异与共通性特点、多元文化间相互影响和融合、以及统一性价值观和认同构建等问题。
最后,第五部分将着重讨论文化振兴与国家崛起的规律,包括文化自信心理、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以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1.3 目的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的概述和说明,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同时,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规律背后的背景和因素,探讨其对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最终,希望能够提高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并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2. 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的背景:2.1 历史沿革: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国家和统一民族的地区之一,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和社会变革。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文化逐渐形成并积淀出独特的特点。
从先秦时期开始,诸子百家各具特色地发展起来,儒、道、墨、法等不同学派形成了多元而又统一的思想体系。
随后,中国迎来了秦汉时代的统一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并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继续发展。
2.2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中华民族文化主流发展规律背景中重要的方面。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都经历了巨大转变。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地位、方法一、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根本。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先贤的文化概念生来就带有教育色彩,而高等教育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始终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使命。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仅饱受列强摧残,更面临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危机。
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深刻认识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但如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自发端以来始终努力探索的命题。
京师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
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从文化角度深层次挖掘国家民族积贫积弱的根源以谋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方略的努力。
高校知识分子深深参与其中,引领了时代潮流,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广大高校知识分子,引领着全国知识界、教育界、文化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风气,中国社会革命的气象为之一新。
文化传承创新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
文化传承创新,传承是前提,创新是动力.传承与创新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才能推进大学的现代化建设,增强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创新发展文化;不仅要研究回答现实社会思想理论问题,更要研究回答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国家民族与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继承,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
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六)历史

长郡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六)历史得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考古发现,在浙江的反山、瑶山、汇观山等良渚文化遗址墓地,大都建有大型墓台,具有宽大的墓穴,随葬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在徐步桥、千金角、平邱墩、吴家埠、庙前等良渚文化遗址的墓地中,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
这些遗存可印证,良渚文化时期A.中原文化得到扩展B.阶级分化较为明显C.神灵崇拜开始兴起D.贵族等级秩序确立年,湖北睡虎地出土的《法律问答》中记录了秦朝的一个判例:如果丈夫偷钱一千,妻子藏匿三百,妻子应该怎样定罪?答:如果妻子知道丈夫偷钱而藏匿,当以偷钱三百论处,如果不知道,就不予追究。
这一判例说明,秦律A.量刑较为宽松B.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借鉴儒家思想D.蕴含一定理性因素3.东晋时期,凉州僧人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中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这样的句子。
但查阅《长阿含经》的巴利文原版,发现这些句子是译者自己添加的,这一现象说明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已融入中国文化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出现4.柳宗元在他的文章里说,天地虽大,但其实本质和草木是一样的,并无主观意识,是不能赏善罚恶的,雷霆霜雪不过是自然现象。
所以施政应该顺应人事,而不应该固执于虚无的天命。
据此可知,柳宗元A.摒弃了儒家旧有的天命观B.继承了孔、孟的人文精神C.回应了道家对儒学的挑战D.发展了中国传统唯物思想5.斡脱是蒙古语合伙人的音译,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贵族就提供本金,委托中亚商人为斡脱,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
元朝建立后,蒙古贵族的斡脱不断发展,官方还成立斡脱总管府管理斡脱事务,斡脱贸易还发展到远洋海外。
据此可知,斡脱贸易A.为早期全球化注入雄厚资金B.适应了元代社会发展的需要C.突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不利于元代商业的健康发展6.根据明代的档案记录,明朝中后期,地处江南,商业高度繁荣的浙江湖州某县,其官方户口登记人口,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减少了二成。
创新传承传统文化:文化与创新的统一之道

创新传承传统文化:文化与创新的统一之道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而创新,是时代的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实现文化与创新的统一之道,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首先,文化创新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要弘扬传统文化,不能盲目跟风,追求所谓的时尚和潮流。
只有真正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才能在创新的基础上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我们也应该放弃传统文化中过时、不合时宜的部分,为其创新发展腾出空间和机会。
其次,传承与创新要有机结合。
在传承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传承工作的人性化,使传承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味性。
在创新中,我们也要围绕文化内核,针对当今社会的需求和文化特点进行创新研究,把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到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中,创造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
再次,需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今社会的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比如,在现代的音乐、电影、电视、文学等方面,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作品更加鲜明、富有独特的文化味道。
同时,我们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例如,在数字化媒体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力量为传统文化提供更广泛的传播渠道。
最后,创新传承传统文化要有长期的思考和规划,不能一时三刻的功利眼光,要坚持以民族文化作为基础,坚持宗旨,做好实事,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和创新发展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之,文化与创新要始终坚持统一的道路,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
只有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充分挖掘和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保护和发掘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化的时代之中,使我们的文化更加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在推进文化与创新的统一之道中,还需要特别强调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文化价值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特质,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深深扎根于爱国主义之中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涉及中小学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所有学科。
本文主要以语文学科为例,结合学校实际,谈一谈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要根据学校教育的实际,依据现有学科中传统文化因素的情况,把握好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科性质、教学规律的关系。
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各学科都要以此为原则。
1.结合课程标准,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现行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代经典诗文,这些内容肯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最新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到了30以上,高中阶段古诗文占40以上。
高中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还安排了“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國文化经典研读”等十余种选修模块。
但是,这些经典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不是进行专门的传统文化研究。
在常规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可能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传统文化的地位尽管也很重要,但是次要的。
因此,融入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
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有一部分一致,有一部分不一致。
这就需要厘清二者的关系,将一致的那一部分融合进来。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文具有陶冶情操、立德树人的强大功能,与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至于医学内容,尽管也是精华,但与语文教学目标相距较远,不必纳入语文课中,可以选入校本选修课。
这就是尊重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2.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分学段有序推进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例如,认识常用汉字,诵读浅显易懂的古诗,了解爱国志士的故事,知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等等。
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例如,熟练书写正楷字,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了解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等等。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精选3篇)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精选3篇)《文化传承与创新》篇1第10课时文化传承与创新诵读经典与圣贤同行有的中小学在课程实施中没有认真开设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有的地方和学校在开展相关专题教育活动特别是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以颂扬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要广泛征求意见,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
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神童诗》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链接1.利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山东省教育厅要求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的原因。
(1)诵读的内容中有先进和落后、健康和腐朽之分,先进、健康的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全面发展。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在中小学的诵读活动中,应选择、传递优秀的文化。
(3)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相统一的。
慎重选择诵读内容,有利于当代中小学生提高知识涵养,培养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
2.结合山东教育厅的通知,说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者剔除。
针对训练1.山东省教育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时加以甄别,尤其不可要求全文背诵《三字经》等。
对传统启蒙读物的正确认识是( )①传统启蒙读物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对传统启蒙读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传统启蒙读物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④全文背诵就是对传统启蒙读物的全盘肯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 ④解析:选a。
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全盘肯定,要批判继承,④错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源远流长,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
这一发展规律凭借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不断创新的力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考验,并在不同时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特点是传承与创新并重。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这无疑是传承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重传统之道的传播和继承,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永续。
同时,传统文化发展规律也强调创新,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核心是和谐统一。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更强调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统一。
这种和谐统一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哲学、道德等方方面面。
例如,在中国画中,山水画的追求是画家与自然景物的和谐统一;在儒家思想中,儒者致力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而在道家思想中,强调通过心静和意无求的修炼,达到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统一。
这种和谐统一的理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所在,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传承。
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特色之一是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实践,崇尚“实事求是”的精神,强调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
从《易经》的观象推理到《《中庸》的实践篇章,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实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
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发展规律,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实践指导。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凭借其传承与创新并重、和谐统一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这一发展规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财富。
只有坚守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教育学原理第六到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名词解释题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2、办学体制:学校办学制度也可称为办学体制,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3、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4、义务教育制度: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所有的学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国家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校产生有哪些重要意义?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③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意义:学校的产生不仅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种飞跃是指,学校的产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形态,开辟了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其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
学校产生以前,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是非形式化地存在的。
学校产生之后,教育便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分化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
最后,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校产生之后,有了专门传道、授业的教师,使得人类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和文明成果有了不断传承的可能。
学校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与结品,负有传承文明和促进文明发展的使命。
所以,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1、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开展科学研究5、提供社会服务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1、适应时代的要求。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演讲稿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传统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这一重要话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
和灵魂,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而传承与创新正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承是指将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传统元素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过程。
我们要通过学
习古代经典、传统礼仪、民间艺术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正如古人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
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从而传承下去。
然而,仅仅传承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进行创新。
传统文化是
有生命力的,它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比如,将
传统戏曲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新的作品;将传统绘画与
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这样既能传承传统文化,
又能激发出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
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
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谢谢大家!。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教育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的传承手段,对于培养后代的品德和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制以及学校制度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家庭教育和官方教育。
1. 家庭教育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最早和最基本的途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负责传授基本的生活知识和道德价值观。
在这个阶段,父母主要通过讲述故事、启发性的提问和亲身示范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技能。
2. 官方教育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将进入官方教育体系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学校,学校作为学习和培养未来精英的场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官方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更高的权威地位,他们负责教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
二、古代中国的学校制度在古代中国,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学校,涵盖了各个层级和专业领域。
1. 宫廷学校宫廷学校是古代中国最高层次的学校,为皇族和贵族子弟提供教育。
这些学校通常设立在皇宫内部,由宫廷教育官员负责管理和教授。
宫廷学校的课程内容以经典文化为主,包括儒家经典、音乐、舞蹈等。
2. 私塾私塾是古代中国一种普遍存在的学校形式,由私人资助和管理。
这些学校通常在富有人家或知识分子的家中设立,由有学识的老师或学者执教。
私塾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
3. 书院书院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学校模式,旨在培养政治家和官员。
这些学校通常由政府资助和管理,致力于培养具有才干和道德修养的学生。
书院的课程内容包括政治、国策、文学、历史等。
4. 少年班少年班是为儿童提供教育的学校,主要以乡村地区为主。
这些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年幼的儿童掌握基本的读写和算术技能。
少年班的教育内容通常比较简单,以培养孩子的基本素养为主。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价值观。
官方教育主要面向少数优秀的子弟,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政治和社会精英。
《中国古代教育》课件

重视学术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学术研究, 尤其是儒家经典的研究,形成
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强化记忆
中国古代教育注重记忆训练, 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经典和文献
。
推崇科举
中国古代教育推崇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得
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02
中国古代的学校和教育制度
太学和国子监
太学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创立于汉武帝时期。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 养官员和学者,学生通过考试合格后可进入仕途。太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 、考试制度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国子监
国子监是隋唐以后设立的中央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太学和其他官办学校。 国子监的学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是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始于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 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通过考试者可以获得官职。科举制 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目录
• 中国古代教育概述 • 中国古代的学校和教育制度 •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 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 中国古代教育的评价和影响
01
中国古代教育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和演变
起源
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夏、商、周 时期,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 育。
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从家 庭教育走向学校教育,从官学到 私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 系。
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教育理念
古代教育注重德才兼备、人文素 养等,对中国现代教育理念产生
了积极影响。
教育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很显然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
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
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栗洪武陈磊【论文摘要】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传承与创新文化是其基本功能,也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在储才与育才的同时,日益凸显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及其特征:学校储备人才与创新文化,形成传承中华文化的长效机制;学校培育人才与整理文献,使中华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学校开展经学教育,促成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与确立;学校教育具有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独特功能。
认识并遵循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历史规律,继续发挥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开辟一条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保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学校教育是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伴随着文化的创造、积累和传承的需要而产生,从一开始就孕育着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基本功能和规律,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而趋向进步和卓越,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也承载着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并与中华文化心心相印、相得益彰,在储才与育才的同时,凸显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及其特征。
一、上古时期学校教育开启了培育人才与传承文化的历史先河学校教育源于知识的积累、文化的创造以及社会的分工,开创了培育人才与传承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先例。
关于中国上古时期学校教育的传说,最早见于《孟子o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1]另有文献对这一传说予以印证,《文王世子》篇记载:"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
"[2]郑玄注云"养,犹教也。
言养者,积浸养成之。
"针对此种说法,清代经学大师王念孙在其所著的《广雅疏证》中曾解释为:"'养国老于上庠'谓在庠中养老,非谓庠以养老名也。
'州长'职云:'春秋以礼会而射于州序'谓在序中习射,非谓庠(注:庠应作序)以习射名也。
《王制》:'耆老皆于庠,元日习射上功'而庠之名独取于养老,何也?《文王世子》'适东序,养老'而序之名独取义于习射,何也?"由此可见,"庠序学校,皆为教学而设,养老、习射,偶一行之,不得专命名之义。
庠训为养,序训为射,皆是教导之名,初无别异也"[3]。
传说中还有一种学校曰"成均",《周礼o春官下》解释其为"大司乐掌成均之法"。
郑玄注引"郑司农(郑众)云:均,调也。
乐师主调其音,大司乐主受此成事已调之乐"。
照此解释,则"成事已调之乐"曰"成均"。
换言之,则成均的教育内容始于乐。
后人对上古时期传说中的学校教育还有一些考证。
清代纪昀主编的《历代职官表o国子监表》第一则按语云:"谨按:太学之制,昉于五帝,郑康成引董仲舒说谓'五帝名太学曰成均'者是也。
而教胄子之官,则肇于舜之命夔。
盖五帝三王之学政,皆由乐始,故以乐官兼之。
汉魏而后,博士官隶属太常,其意实本于此。
今故引冠历代建置之首,以明原起焉"[4]。
所谓"舜之命夔",是指《尚书o 尧典》记述"帝(舜)曰:夔丨命汝典乐,教胄子。
"陆德明《释文》云:"胄子,国子也"。
所谓"学政皆由乐始",是指《周礼o春官下o大司乐》记载:"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
《历代职官表o国子监表》的第二则按语对夏、商、周三代学校之制也作了系统的整理"盖自五帝建学,名曰成均;其后虞曰庠,夏曰序,殷曰瞽宗,周人立辟雍于中,而以四代之学环建于外;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是为五学。
辟雍为天子承师问道及养老更、献戎捷之地,虽世子齿学不得就,而四学则令国子肄业焉。
此外又有门闱之学(注:蔡邕《明堂论》云:《周官》有门闱之学,师氏教以三德,守王门;保氏教以六艺,守王闱),四郊之学(注:《礼记》所谓'虞庠在国之西郊者,皇侃谓四郊皆有之'),是为小学。
故以四学对辟雍,则辟雍为太学;而以小学对四学皆为太学矣,此立学之地也"5]。
另外,关于人学之人、教学之官和教学内容皆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以其父兄皆有爵列于国,则谓之国子,皆当人太学";"于四学之中,于成均学乐德、乐舞、乐语,则以大司乐教之;于上庠学书,则以典书者教之"。
由上所述可以看到,上古时期尤其是夏、商、周三代,学校教育初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一是学校既是储才之所,又是育人之地。
学校养老,以示尊年重教,是储备人才;老年人经验丰富,德才兼备,为师育人,是培养人才。
二是三代之学名称各异、类型多样,所学内容"皆所以明人伦",即以传承伦理文化为主,此乃德育之本源也。
三是学校教育内容逐渐专门化,既有文化的综合,又有文化的创新。
如"三德"、"六艺"、"书写"和"乐德、乐舞、乐语"等。
四是尊师而重道,"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
上古时尤重乐教,大司乐掌管学校教育,死了以后奉为乐祖,祭奠于瞽宗。
这表示学校教育对有成就者的尊重。
五是三代的文化教育为"学在官府"和"学术官守"。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校雠通义o原道第一》对其有精要的论述:"理大物博,不可殚也,圣人为之立官分守,而文字亦从而纪焉。
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
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
有书斯有学,故斯传其学。
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
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6]因为,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所以,这一时期政教合一的官方及其官学承担着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全部任务,而民间是不具备这方面条件的。
二、春秋以还学校教育凸显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文字的发明使人类进人了信史的大地。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在学术流向民间的同时,私学开始出现。
"有教无类"不仅是孔子为办私学打出的响亮招牌,而且也体现了这个时代学校教育的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社会上办有很多私学,除孔子之外,还有老子、墨子等人创办的私学;也涌现出许多学派,号称"九流十家"。
在私学兴起与百家争鸣的盛况下,私学培育了学派,学派成就了私学,二者相得益彰、共生共存、互补发展。
其中,儒、墨两家被称为显学,也是影响最大的私学,仅孔子就被誉为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更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学派。
对此,司马迁赞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圣人矣"[7]。
并且,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及其学派的发展与繁荣,与社会对知识的诉求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
在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乱环境中,"养士"之风盛行,谁拥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与好的治国方略,谁就能成为威震四方的霸主而成就霸业,这就为私学及其学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当时,孔子以及其他学者所办学校实为民间流动大学,他们周游列国,学生同行,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对弟子进行言传身教。
据《史记》载"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8]。
期间在齐、鲁等国参与政事,最高职位是"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9]。
可见,这时的社会实践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用武之地,学校不仅要培养出有用之才,帮助诸侯王干出一番事业;而且要创新文化知识,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主张,方能够为执政者进言献策,解决社会所面临的尖锐矛盾与紧迫问题。
秦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举国上下推行"书同文,行同伦",这是一项重大的创新举措,为文化教育的交流与传承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汉代社会经过休养生息以后,在武帝时期出现了新繁荣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于是,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进言献策,形成著名的"对武帝策"[10]。
由于董仲舒具有造诣精深的儒学思想与德高望重的学术影响,所以在对武帝策问中表现出超群的政治卓见和思想才华,博得了汉武帝的赏识。
在对策中,董仲舒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后指出:"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11]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兴太学,以养士"以及"置博士弟子"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正式办起了太学。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第一期有学员50人,由专门的博士官分经授诸生,主要专业和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学,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并按成绩的高低授予一定的官职。
自汉代首创太学以后,类似太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从未间断过。
三国时,魏国于黄初五年"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12]。
"晋初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
及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为十一人。
后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学博士也。
"[13]梁朝设有国学和太学,国学有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太学博士八人,又有限外博士员。
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
"[14]后齐时设"国子寺,掌训教冑子。
祭酒一人,亦置功曹、五官、主簿、录事员。
领博士五人,助教十人,学生七十二人;太学博士十人,助教二十人,学生二百人;四门学博士二十人,助教二十人,学生三百人"[15]。
这一时期,社会虽战乱动荡,但是统治阶级仍重视在太学或国学里设置《五经》专业以培养治术人才,同时,又注重传承自汉代以来重新搜集整理的以儒学为主流的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