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胜湿疗痹剂中成药汇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 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 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 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 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 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 化热。
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辨证要点 • 痹证的辨证,一是要辨邪气的偏盛,二是要 辨别虚实。 • 临床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 • 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 属寒邪盛; • 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 • 关节肿胀,肌肤掀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 热邪盛。
•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 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 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 • 一般说来,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 邪明显者为实;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 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病程缠绵,日久 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 杂证。
治疗原则 • 痹证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 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则 阴凝散”;
Baidu Nhomakorabea
• 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能胜 湿,气足无顽麻”。 • 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 血是常用之法。
证治分类 • 1.风寒湿痹 • (1)行痹 •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 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 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 缓。 •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 血。 •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祛风胜湿疗痹剂中成药
定义
•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
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
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
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
疾病。 •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 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 此外 • 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 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 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 关。
病机
•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 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是痹证的基本病机。 • 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 理空虚,易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 袭,痹阻筋脉、肌肉、骨节,而致营卫行 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肿胀、酸楚、 麻木,或肢体活动不灵。
•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 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 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 临床常用。
•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
• 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 夜重,而称“白虎病”;
• 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 • 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 • 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 “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 风”; • 李中梓《医宗必读· 痹》阐明“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治则; • 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人于络,用活血化 瘀法治疗,并重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 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
范围 •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 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 • 常见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
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
柱炎、痛风等。
病因病机 •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 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 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 • 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 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病证鉴别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
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 • 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 无疼痛症状;
• 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 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 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
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
•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 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 • 痹证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 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 《素问· 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 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临床常见心烦、 惊悸,动则喘促,甚则下肢水肿,不能平 卧等症状。
诊断依据 • 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 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 肿大、强硬、变形。 •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 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 痹证的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 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 (2)感受风湿热邪
•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
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 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 2.内因 • (1)劳逸不当 • 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 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 出肌疏,外邪乘袭。 • (2)久病体虚 • 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 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 入。如《济生方· 痹》所云:“皆因体虚,腠 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 而有寒热转化。 • 素体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 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 • 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 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
• 痰浊、瘀血、水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 不愈,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 • 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酿成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 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痰浊瘀血与外邪 相合,阻闭经络,深入骨骱,导致关节肿胀、 僵硬、变形。痹证日久,影响脏腑功能,津 液失于输布,水湿停聚局部,可致关节肢体 肿胀。 • 痰瘀水湿可相互影响,兼夹转化,如湿聚为 痰,血滞为瘀,痰可碍血,瘀能化水,痰瘀 水湿互结,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 顽固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