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的含义与结构
元认知课件
张红燕
元认知
元 认 知 含 义 元 认 知 结 构 与 认 知 的 区 别 元 认 知 作 用 元 认 知 发 展
一、元认知的含义
元认知是有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 于1970 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 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 简单的说,元认知就是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 ,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 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元认知的实质是人 的自我监控。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深层次认知活 动。这种认知活动广泛地存在于每个人的认知 活动之中。在心理学里,自知能力被视为一种 较高层次的智慧。心理学里专门有一个术语来 描述人的这种自知能力,即“元认知。
5.1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 是学习内容材料必不可少的工 具,有助于我们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 在一起,并且存储在长时记忆中。 元认知策略 则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 运用,有助于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 学习的过程。 认知策略:我把单词按词性进行分类。
区 别
举 例
元认知策略:我认为把单词按词性进行分 类有利于加深记忆。
四、元认知的作用
1.从深层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元认知活动是一种不同 于一般认知活动的独立心理活动,元认知能力和一般能力 倾向各自作为独立的加工过程而起作用。 2.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元认知水 平直接决定学习活动的效率 3.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4.元认知是学生智力开发的新突破口: 5.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 展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3、修正与培养某种人格效果显著,例如克服人 际关系过敏性人格;嫉妒;心胸狭隘;猜忌多 疑等消极性格的矫正实施技术干预。
4、保证重大目标实现的自我心理保健。例如各 类升学考试、为通过重要考试进行的外语复习 及其考试、参加重要比赛、完成写作任务、重 要发言等活动的前期心理保健与潜能开发干预。 一般会在心理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过三、五次 练习以后,由自己来执行操作。 5、自我开发个人潜能。
元认知理论
王彩红
• • • • • • •
元认知的概述 元认知的定义 元认知四种理论模型 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 元认知的结构 元认知的培养 元认知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元认知理论的概述
• 1956年塔斯基引入元的概念,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 佛拉维尔依据元的概念在其《认知发展》中提出元认知的 术语。佛拉维尔学说被称为当代世界前沿理论。元认知理 论的研究和实践迅速在全球展开,影响深远。到了80年 代、9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界对元认知的研究多了起来, 北师大董琦教授和西南师大张庆林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成 果也较显著。目前有关元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元认知知识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个体关于自己和 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和特征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 来探讨元认知的有关问题;二是以元认知监控过程为研究 对象,通过研究个体为了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预定任务的 认知活动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的监控、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来探讨元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与活动规律。
• 2、元认知体验:是伴随着元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有哪些环境容易产生元认知体验呢。(1)很新颖或者有 新义的环境。比如第一次去长安大戏院,能产生惊叹、满 足情绪。(2)情绪高度唤醒和引发高度思考的环境。比 如学生创编空竹动作,并且成功的做出来。这时他产生的 是兴奋、成就感情绪。(3)有风险的情境。在平日学习 生活中,学生会有许多情绪体验。比如学生在写作业时通 过检查,发现自己都做正确了,能够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情 绪;若发现自己错误很多,或者有不该发生的错误,就会 产生责备感。所以,咱们就是要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元 认知活动的结果,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二、元认知的定义
• 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佛拉维尔 所作的定义最具代表性。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 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 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 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 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 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鲍尔与巴克也认为,元认知 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姚景照(2005)认为, “元认知是主体以认知活动为对象所进行的认知及其它的 心理活动的过程”。除此之外,其他学者Yussen(1985), Kluwe(1987),Nelson(1990),董奇(1990),汪玲(1999)等 人都对元认知的概念作了不同的界定。正如Reder(1996)所 言,“对不同的人来说,元认知具有不同的含义”董奇 (1990)认为,元认知应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监控三方面。汪玲(1999)提出元认知有三个成分: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认知调节。其中董奇的说法被 大家所广泛接受。
元认知的含义和作用
元认知,即原始认知,指人类最早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语言等方面的认知活动。
元认知的含义:
●元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是人类获取和处理信息
的基础。
●元认知是人类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它反映了人类
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元认知是人类自然发展的过程,它在人类成长过程中不断
发展和完善。
元认知的作用:
●元认知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它使人类能够通过感知、
思考、记忆等方式获取和理解新知识。
●元认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它使人类能够利用自然
规律和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元认知为人类的沟通提供了方便,它使人类能够通过语言
等手段进行交流和沟通。
●元认知为人类的思考和创造提供了基础,它使人类能够思
考并探索周围的世界,并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来解决各种问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2010第二学期)一、解释概念(将随机考察5-8个)1、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
2、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3、操作条件作用: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是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
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的。
4、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所以要了解品德必须要了解道德。
5、高路迁移:是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
6、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7、课堂气氛:通常是指在课堂上站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总和状态,它是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
8、移情理解:它是一种能够深入别人内心并“同情”他们的情绪反应。
9、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10、概念同化: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
11、概念形成: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12、规—例法:指把要学习的规则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利用头脑中已有的先前知识加以理解、然后用例子对其加以说明的教学方法。
13、例—规法:指先呈现概念的若干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概念的共同关键属性的教学方法。
14、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
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16、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他把学习的历程分为两种类型:应答型条件作用和操作型条件作用。
经典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前者,而斯金纳研究的重点是后者。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作出一定的动作反应;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依赖于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
同时,对待意识不像古典行为主义那样,避而不谈,而是承认意识的存在,但认为意识不过是有机体皮肤之内所发生的私有事件,它不作为行为的生理中介物,而是作为行为本身的一部分,因此感觉知觉都可把它们作为刺激控制形式来加以分析。
1.怎样看待知识:知识是联系及部分技能有组织的积累,是在基本的心理单元或各行为单元间形成各种有组织的连接。
元认知的含义与结构
元认知的含义与结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桑标王小晔近二十年来,元认知(metacognition)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元认知理论,试图对人的认知与学习过程作出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解释,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元认知的分支研究,如元记忆、元学习、元注意、元语言、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等等。
研究者发现,在许多认知活动中元认知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活动包括口头信息交流、口语理解、阅读理解、写作、语言习得、知觉、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社会认知和各种形式的自我控制、自我指导等等。
本文主要对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结构作简要的评述。
1“元”的概念和元认知概念的提出元认知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才在心理学中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表述和认识,真正成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这与心理学的内外部原因都有关:在心理学内部,二十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居于心理学的主导地位,它排斥意识与内部心理过程,“在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们对认知的研究都毫无兴趣,更不用说对认知的认知进行研究了。
”随着以后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衰落,人们重新把注意转到内部心理过程中,对认知乃至认知的认知进行研究就成了当代心理学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在心理学外部,二十世纪科学和哲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以自身为对象进行研究和反思,出现了元科学、元理论、元哲学等大量的“元”研究;同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划时代的产生和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的重大发展,这些崭新的思想和方法都给心理学带来了深刻影响。
“元”的概念产生于五十年代对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的哲学思索。
Comte认为内省法存在“自我证明悖论”:同一器官如何能够同时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1956年,哲学家AifredTarski为解决这一悖论引进了“meta”即“元”的概念。
他认为,“元”即关于口的口(“metawhatever”refersto“whateveraboutwhatever”)。
第三节 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1)意识到求助的需要
(2)决定求助
(3)识别和选择潜在的帮助者
(4)取得帮助
(5)评价反应
第四节 学习策略的促进
常常有许多学生把学习中的困难归因于缺少能力,而实际上,他们的问题在于,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学会如何学习。
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
1.特定性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二、元认知策略
假如你读一本书,遇到一段读不懂,你该怎么办?
你或许会慢慢地再读一遍
你或许会用图、表、索引帮助理解
或许还会退回到这一章更前面的部分
你要学会如何知道你为什么不懂,以及如何去改正你自己
你还要能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或能说出什么是明智的,什么是不明智的
所有这些都属于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大致分三种:
重点阐述:
1.时间管理策略
(1) 时间排序
一般人在第三象限耗费时间最多。如削铅笔,整理文具盒
其次第二象限,“会想的轱辘有油喝”,紧急的事情总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普通人和成功的人花20%~30%的时间在第一象限
第四象限,造成时间管理效果差异,成功人花60%~68%的时间,普通人花20%左右
(2)有效时间管理的使用
(3)提问中注意的问题
使用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建议:
事先计划好问题
提问的风格应该简洁、明确、主题性强
复杂:“我们都知道政府的三个分支机构是什么,可是他们是怎么来的,如何设计,又是如何联系的?”
简洁:“让我们回忆一下政府的三个分支:行政、司法和立法。按照宪法的规定,各个机构分别行使什么政府职能?”
每天完成复习任务后回寝室奖励自己看一集综艺节目自我奖励学习上的成功
2.学业求助策略
教师课件-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认知结构: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图示: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同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是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其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运算:指内部化的智力操作。
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原有的心理机能水平与在他人帮助下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支架技术:心理发展危机:个体发展过程的各个时期面临的需要解决的发展任务和冲突,这些危机可能来自于先前阶段。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认知风格: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
场依存行: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的一种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的一种认知风格。
第四章学习及其理论概述学习:学习是指个体由经验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连锁学习2)辨别学习3)具体概念学习4)定义概念学习5)规则学习6)解决问题的学习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论述,它主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行为的特征,解释有机体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试误说:看“学习理论对比(A3版)”条件反射学说:看“学习理论对比(A3版)”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看“学习理论对比(A3版)”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效果律(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简介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简介(2011-02-22 20:32:32)标签:杂谈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简介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指通过认知调整和暗示性学习,帮助来访者了解正确的元认知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并在元认知情绪体验中产生积极情绪,进而形成适应行为反应的心理学应用技术。
元认知是一种智慧,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治疗的过程本质上是在培养来访者的一种智慧和智慧行为。
它是通过提升当事人的自觉能力而使顽固心理障碍彻底治愈和不再复发的技术。
而彻底治愈和不复发的关键原因在于整个治疗过程中,使来访者形成了元认知智慧能力———来访者对自身的心理障碍形成的原理和干预技巧有自己的理解和控制技能,形成有效适应自身生活环境的理解能力和技能,最终使自己的心理症状完全消灭在有效的积极适应生活和高效的自我调适当中。
1.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路线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路线是通过认知调整和暗示学习,向来访者输入正确积极的程序性知识,调动来访者积极的心理状态,减弱、消除条件性刺激所引起的负性条件性情绪反应,从而切断条件刺激与负性情绪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适应性条件性情绪反应,以及积极、有效的行为;通过几次训练使这种积极条件性情绪反应稳固、增强,当类似刺激再出现时,来访者能自动化产生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
2.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工作原理(1)干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无意识现象是一种条件反射[2],无意识也称潜意识。
人们情绪障碍形成的心理机制,基本上都是由于在大脑中建立起潜意识条件性的情绪反应所致。
而这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本人未曾意识到的或本人的意识不容易控制的情绪反应[3]。
交互抑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个体不可能同时对一个刺激产生两种对立的情绪反应,要么执行原有的情绪反射S-E-R(S代表刺激事件,E代表情绪,R代表行为);要么执行新的情绪反射S-E`-R`(S代表原刺激事件,E`代表新情绪,R`代表新行为)。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工作要点一,为个体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S-E`-R`情绪反应与行为方式,使之能够替代或对抗原有的S-E-R反应模式。
教育心理学大纲(莫雷)
《教育心理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阐明学生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及规律,探索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部因素。
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知晓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2.基本要求1、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传授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规范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4、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培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绩测验的命题能力、研究能力。
5、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6、了解教师等外部因素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了解这些外部影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能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施加有效的、积极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身、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反应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心理发展过程呈现出许多阶段;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完全不一样;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
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主要包括: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运动智力、自知智力、社交智力。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维果茨基认为,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元认知:元认知是对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调节认知过程的能力,它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简单的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其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元认知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元认知落后于认知的发展。
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简介
标签:杂谈基本含义编辑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辽宁师范大学金洪源教授及其领导的课题组经历20多年努力研发的新一代高效心理干预技术体系。
元认知干预技术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临床干预技术含义:指专业人员把心理求助者培养成能够自己高效干预自己的潜意识心理结构,实现心理健康、人格优秀、潜能充分开发的优秀者的目标心理技术体系;其二是自我修养和发展元认知智慧的含义:指掌握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人们自觉地控制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实现健康、潜能开发、人格优秀等目的的自我心理修养方法体系。
评审编辑2007年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聘请国内外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中国心理学会会士、原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教授)、郑日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主任)、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心理学会理事长)等,对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进行了评审。
《评审意见》全文及注释如下:《关于元认知干预技术评审意见》评审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金洪源教授对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介绍,并就元认知干预技术的性质、操作程序、技术的形成、发展以及技术的有效性等问题,与金洪源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展开深入、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一致认为元认知干预技术具有鲜明特点:1•元认知干预技术澄清了以传统心理治疗中对潜意识心理现象的种种误解,同时寻找到有效干预潜意识心理障碍的途径一一促进求助者元认知能力发展,使得神经症患者、学习行为障碍者等心理活动中被动地为潜意识所左右成份的比重越来越小,直至达到“想学能学好,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的自觉、自主、自由境界。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机制的提出,从潜意识自身的可干预性角度大大地提高了潜意识行为的易干预性,克服了经典认知疗法中的只干预错误认知产生的消极情绪而看不到潜意识条件性反射性情绪的局限;扬弃了传统催眠中的庞杂无效操作成份,使其转化为易操作且高效的临床暗示学习训练技术等,都大大地增强了该技术的临床干预效果。
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组成成分
在水泥厂的生产流程中,熟料输送机是至关重要的设备之一,它承担着将熟料从生料库输送到熟料库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链条断裂的情况。
本文将全面评估水泥厂熟料输送机链条断裂的情况,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撰写一篇高质量、全面深入的文章。
1. 熟料输送机链条断裂的背景1.1 水泥生产中的重要性在水泥生产中,熟料输送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高效地将熟料从生料库输送到熟料库,保证生产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2 链条断裂的现象传统的链条由于长时间的磨损及金属疲劳,会出现断裂的现象,这会导致生产线的停工,直接影响水泥厂的生产效率和成本。
2. 熟料输送机链条断裂的原因2.1 长时间磨损由于熟料输送机长期高强度运转,链条会受到摩擦和振动,从而导致磨损,最终导致链条断裂。
2.2 金属疲劳长期受到重复应力作用也会导致链条金属疲劳,加速链条的老化和断裂。
2.3 不良的维护不定期的润滑和维护也是造成链条断裂的原因之一,保养不当也会加速链条的损坏。
3. 应对熟料输送机链条断裂的措施3.1 定期维护对熟料输送机进行定期的润滑和维护,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链条。
3.2 使用耐磨材料在熟料输送机的设计中,可采用耐磨材料制造链条,延长链条的使用寿命。
3.3 加强运行监测加强对熟料输送机运行状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熟料输送机的使用中,链条断裂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通过科学合理的维护和改进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链条断裂的频率,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可靠性。
总结回顾水泥厂熟料输送机链条断裂是一个影响生产效率的严重问题。
通过对其背景、原因和应对措施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链条断裂的情况,并针对具体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生产中,定期维护、使用耐磨材料和加强运行监测是降低链条断裂频率的关键措施。
个人认为,水泥厂应充分重视熟料输送机的维护和改进设计,以确保生产线的连续稳定运行。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希望你能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水泥厂熟料输送机链条断裂的情况,并对其解决方案有更清晰的认识。
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组成成分 -回复
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组成成分 -回复
元认知是一个由心理学家John H. Flavell 在1976年首次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知识的认知。
元认知意味着人们对自己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认知,以及对他们的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
元认知由许多不同的组成成分组成,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知觉、对认知任务的监控和对认知策略的调节。
下面将一步一步详细解释这些组成成分。
首先,元认知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知觉。
这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的认知。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知觉。
例如,一个学生可能意识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能力较强,但在语言方面的能力较弱。
这种认知能力的知觉可以影响个体在
不同的认知任务上的自信心和行为。
其次,元认知还包括对认知任务的监控。
这指的是人们在进行认知任务时对自己的表现
和进展进行监控和评估的能力。
例如,一个学生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在阅读理解方面有困难,并注意到自己在理解文章时的困惑。
个体对自己的困难和进展的监控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学
习策略和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三,元认知还涉及对认知策略的调节。
这指的是人们在进行认知任务时选择和使用不
同的策略的能力。
认知策略是一种帮助个体组织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例如,一个学生可能意识到自己在记忆方面有困难,便选择使用记忆方法例如图像化或关联法来帮助记忆。
个体对自己的适应策略的选择和调节可以提高他们
的学习效果。
儿童发展 名词解释简答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心里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2.跨文化研究:是直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的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反应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习惯化。
4.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5.视觉恒常性:指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6.同化:已有知识的应用,以个体所偏好的现有思考方式,对外界事物加以说明和解释。
7.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指导下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
最近发展区则是在恰当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测验学生发展的准备程度或特定领域内的智力水平。
8.元认知:指主题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
9.顺化:指个体对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改变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
10.电报句: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
(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这时的儿童主要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而具有语法功能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则很少用。
11.智商:是一个人的测验结果与他年龄之比所呈现出来的关系。
智商是稳定的并不表示每个人的智商都是一成不变的。
智商在70以下,同时社会适应性方面也有障碍者,可以被认为是智力落后。
12.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怯生不是一种不可避免、普遍存在的现象。
)1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文化标准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是按性别来规定的一个人的社会身份14.依恋:是指个体对另一个体的长期持续的积极的情绪联结。
15.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16.延迟满足:即为了得到以后更有价值的东西,愿意延缓立即能得到的奖励。
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组成部分
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组成部分
元认知的动态成分包括监控和控制。
在元认知监控中,信息从对象层流向元层,而在元认知监控中,信息从元层流向对象层。
监控可以在学习之前、之中或之中发挥作用,它包括三个方面:
(1)计划。
即在从事认知活动之前,根据认知活动的具体目标,规划各种活动,预测结果,选择方法,预测效果。
(2)监控。
也就是说,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要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认知活动的结果,正确估计实现认知目标的程度和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和认知策略的效果。
(3)调整。
即根据认知活动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同时,根据对认知策略效果的检验,及时修正和调整认知策略。
一般来说,元认知监控与认知目标、认知情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效的元认知监控往往是成功完成认知任务的决定性因素。
控制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调整学习时间分配、策略选择、努力程度等活动因素,从而帮助个体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当然,在个体中,元认知的动态和静态成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是有机联系的。
静态成分是动态成分的积累,并因动态成分的活动而增加、修改和变化;动态组件的活动基于静态组件并受静态组件的约束。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8章 元认知
个体内差异:个子矮小不适合打单打。 个体间差异:在混双比赛中,女队员 一 般站位靠前,男队员站位靠后。 认知普遍规律:注意、记忆、在打羽 毛球中的规律。
2.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
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是指个体关于认 知活动任务的要求、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① 对认知材料的性质、长度、结构特点、 呈现方式、逻辑性、熟悉度以及难度 等方面的认识; ② 对认知任务的目的、要求和进度的认 识。 作用:如何处理不同性质的信息才能 成功达到目的
第三节、元认知训练
案例
林丽是一个对科学感兴趣的六年级学生, 上课铃响的时候,她已经坐到了自己的 位置上。她早在前天晚上就预习过所有 内容,还温习了昨天的笔记,知道今天 要做一个关于电流的实验。她在日记上 标明了日期,并写上“电流/电”,然 后翻到有关这些内容的那一章。这样老 师开始讲课的时候,林丽已经做好了一 切准备。
1、充分发挥言语调节在元认知训练中的作用。
(1)出声思维。有研究表明,人在解决复杂 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出声思维。这种言语活动 有助于提高解题速度,也能够提高解决其他 问题时的迁移水平。 (2)学生叙述解题理由与解题成功的关系
(3)学生相互回答对提高元认知能力的影响
元认知训练用的问题单
计划 1.这个问题是什么?现在我们打算干什么? 2.关于这个问题我目前知道了些什么?已给了我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我 有什么用? 3.我的计划是什么?
三、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教学
1.直接指导 2.出声思维 3.编流程图(元认知问题单)
我想让你们看看,当我遇到不理解的词时都想到了什么。 我将大声说出我是怎样思考的,然后你们要像我这样做。
(读)The cocoa steamed fragrantly( ‘freigrent,芬芳的).我以前见 过 fragrantly 这个词, 但我不理解它在这里的含义。 know one I of “steamed”,一次我看到一壶沸水,从里面冒出蒸汽……一 壶热咖啡正在炉子上冒着热气,但还不能解释“fragrantly” 的意思。让我再来想炉子上的热可可茶,努力运用我对可可茶 的了解。热可可茶、气泡、热气和……气味!热可可茶闻起来 很香!The cocoa steamed fragrantly.这个词的意思是闻起来 很香!从我对热可可茶的了解进行思考,帮助我弄懂了 fragrantly 的含义。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一、元认知及其结构学习要求识记元认知的含义及构成识记元认知知识的主要内容“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 H. 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如今它已成为心理学界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并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元认知的含义元认知也称反省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
人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或想象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感觉、思维等认知活动的认知。
具体地说,元认知就是关于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的能力。
也就是说,元认知是个人在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调节与监控。
(二)元认知的构成1.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起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
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
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学习者对自己或他人作为学习或思维的认知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的认识。
②有关任务的知识。
对学习材料的性质、长度、熟悉性、结构特点、材料的呈现方式、逻辑性等因素以及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认识。
③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具体说,是对“进行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学习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对于不同的认知活动和不同的认知任务,什么样的策略可能是有效的等”问题的认识。
2.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弗拉维尔认为,在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是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元认知体验能导致元认知知识的增加、删除或修改,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会发现目标、策略、元认知体验和任务之间的关系,然后将这些发现同化至现有的元认知知识系统中;另一方面,元认知知识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元认知体验的意义以及元认知体验对于认知行为的暗示。
两者的关系还体现在:有时它们是部分重叠的,有些元认知体验可看做是进入意识的元认知知识片断。
第五章 元认知概述
第五章元认知的发展与培养第一节元认知概述一、元认知的概念与结构二、元认知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元认知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过程启发式教学思想二、元认知训练方法三、学科教学中的元认知培养第一节元认知概述导入:我们先来看些例子:在一本教科书里的要点下划线一边听讲座一边做笔记到超市前写出一张购物清单阅读了某张税收表格的说明后感到迷茫再次阅读某本书中某个特别困难的段落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元认知现代教育更要使受教育者不但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首先要学会学习。
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学会学习是指在明确的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学习者自觉的发展学习能力,善于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任务的特点选择学习策略,能独立自主的从事和完成学习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过程。
由此可见,要学会学习,学习者必须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驾御整个学习过程。
而元认知既是自主学习的心理基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又扮演着“指挥官”的角色,是保证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也就是要“能学”。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自主学习是在自我意识产生之后才出现的,自我意识应该是自主学习最基本的内部条件。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自我意识的形成,个体不可能有“主我”与“客我”的分化,就不可能既将自己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又将自己视为学习活动的客体,有意识的控制、调节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自我意识大致等同于…元认知‟。
由此可见,如果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没有发展起来,就不可能将自己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主动做出监控和调节,也就无以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一、元认知的概念:研究者们对元认知作了不同的界定:1981年Flavell将元认知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
Brown和Baker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认知的含义与结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桑标王小晔近二十年来,元认知(metacognition)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元认知理论,试图对人的认知与学习过程作出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解释,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元认知的分支研究,如元记忆、元学习、元注意、元语言、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等等。
研究者发现,在许多认知活动中元认知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活动包括口头信息交流、口语理解、阅读理解、写作、语言习得、知觉、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社会认知和各种形式的自我控制、自我指导等等。
本文主要对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结构作简要的评述。
1“元”的概念和元认知概念的提出元认知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才在心理学中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表述和认识,真正成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这与心理学的内外部原因都有关:在心理学内部,二十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居于心理学的主导地位,它排斥意识与内部心理过程,“在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们对认知的研究都毫无兴趣,更不用说对认知的认知进行研究了。
”随着以后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衰落,人们重新把注意转到内部心理过程中,对认知乃至认知的认知进行研究就成了当代心理学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在心理学外部,二十世纪科学和哲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以自身为对象进行研究和反思,出现了元科学、元理论、元哲学等大量的“元”研究;同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划时代的产生和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的重大发展,这些崭新的思想和方法都给心理学带来了深刻影响。
“元”的概念产生于五十年代对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的哲学思索。
Comte认为内省法存在“自我证明悖论”:同一器官如何能够同时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1956年,哲学家AifredTarski为解决这一悖论引进了“meta”即“元”的概念。
他认为,“元”即关于口的口(“metawhatever”refersto“whateveraboutwhatever”)。
他针对客体水平提出了元水平的概念:客体水平是关于客体本身的表述,而元水平则是关于客体水平表述的表述。
存在于客体水平和元水平之间的这种区别,使得我们可以将一个过程作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进行的过程来分析。
其中,任何一个较低层次的过程都可成为一个较高层次过程的对象。
因此,内省可看做是认知主体对客体水平所进行的意识作出元水平的言语表述,这样一来,关于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就得到了解决。
Tarski的“元”概念在解决了自我证明悖论的同时,给了心理学家以某种启发,从而导致意识及认知的元认知模型的产生。
下图描述了这一模型中元水平与客体水平的等级组织以及假想的信息流。
这一模型有三个特征:①监测,即信息从客体水平向元水平流动,它使元水平得知客体水平所处的状态;②控制,即信息从元水平向客体水平流动,它使客体水平得知下一步该做什么;③元水平具有某种模型,这一模型包括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
在元认知模型中,元水平通过与客体水平之间进行信息的往返交流(亦即反复的监测和控制)达到认知目标。
明显受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影响,元认知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认知活动中认知主体对目标的制定和确立,强调认知主体对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改善。
用控制论的术语来说,即强调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界定最具代表性。
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
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元认知即“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Brown与Baker也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
可见,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控制与调节。
也就是说,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控制与调节过程。
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元认知的结构Flavell认为,元认知的两大主要成分是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
所谓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所存储的既和认知主体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断。
如“我觉得我的语文不如数学好。
”“我知道自己的记忆能力很差”等。
Flavell认为元认知知识主要有三类:①个体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的知识。
比如,“我知道小王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强于他的形象思维能力。
”“我知道我的优势在于语言表达能力。
”“我知道人在短时间内只能记住有限的东西,人不能同时做两件都需要高度注意的事情。
”②任务元认知知识,即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及目的的知识。
比如,“我知道要理解和记住复杂、陌生的信息是比较困难和费时间的。
”“我知道回忆一个生词比再认它要难。
”③策略元认知知识,即关于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
比如,“我知道记忆的主要策略有组织、复述、精致加工。
”“我知道在自己熟悉或是不太重要的材料上可以少用些时间,在自己陌生和比较重要的材料上要多用些时间”等。
Flavell十分强调这三类元认知知识的交互作用,他认为,不同个体会根据特定的认知任务对策略作出优劣的判断。
元认知的第二个成分,即所谓元认知体验,是指人们保持和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元认知体验既可能被我们清楚意识到,也可能只是下意识的或模糊不清的。
元认知体验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在具体内容上可以很具体,也可能很复杂,它可以是对“知”的体验,也可以是对“不知”的体验,元认知体验在认知活动进行之前、之中、之后都有可能发生。
Flavell认为有很多元认知体验是关于在某一认知活动中个体已取得的进展或将取得的进展的信息。
如,在考试中,学生觉得自己前面的题目答得很顺利,差不多都答对了,而后面的题目比较难,做不出来,感到很着急。
或者学生突然发现自己刚刚读过的文童没有读懂,需要重新回过头读一下,并考虑究竟哪个地方没读懂。
Flavell认为,在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是相辅相成的。
元认知体验基本上是由人们已经获得的有关的元认知知识所形成的,元认知知识由于元认知体验为其提供有关认知个体、认知任务和认知策略的信息而不断得到发展。
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元认知体验能导致元认知知识的增加、删除或修改,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会发现目标、策略、元认知体验和任务之间的关系,然后将这些发现同化至现有的元认知知识系统中;另一方面,元认知知识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元认知体验的意义以及元认知体验对于认知行为的暗示。
另外,两者的关系还体现在有时它们是部分重叠的,有些元认知体验可看作是进入意识的元认知知识片断。
另一位心理学家Brown则认为元认知包含两大成分:关于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调节。
关于认知的知识是个体关于他自己的认知资源及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之相容性的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能力、认知策略等的知识,以及在何种问题情境下应该运用何种认知策略、如何最佳地发挥自己能力的知识。
对认知的调节指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在力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调节机制,包括计划、检查、监测、检验等。
这两部分具有不同的性质。
关于认知的知识是稳定的、可意识到、可表述的,它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对认知的调节不太稳定,通常是无意识地进行的,故不易表述,它更多地依赖于任务的情境,而不依赖于年龄。
即使是年幼的儿童,在某些任务中也能运用这种调节过程,这些任务通常是那种对个体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任务。
其他心理学家也分别提出了对元认知的理解。
如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把认知过程分为三大类: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加拿大心理学家Das提出的智力三级认知功能系统理论——PASS模型,提出智力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注意——唤醒系统、同时——继时编码加工系统、计划系统。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尽管在所用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都十分重视认知主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
实际上,计划系统、元成分、元认知在认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3元认知是区别于认知的独立存在元认知概念提出后,有人对元认知是否真正有别于认知提出了质疑。
心理学家Slife的研究发现,优生与学习困难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技能中存在差异,并非由于他们在认知(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上存在不同,而是在元认知(知道自己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上存在差异。
研究者选择了学习困难学生组和正常学生组:两组学生的IQ分数无显著差异,且在10道数学题及数学成就测验的得分上是匹配的(即认知水平相当)。
结果表明,在进行问题解决时,两组被试在元认知的两个成分(关于认知的知识和关于认知的调节)都表现出差异。
在关于认知的知识上,学习困难学生对于自己问题解决能力的知识精确性较差,他们不能准确预期自己是否可以正确解题;在认知调节上,学习困难学生不能积极、准确地监控自己的问题解决活动,对于自己的解题成绩倾向于高估。
这表明,认知水平相当的被试在元认知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因而元认知与认知是可以分离的两个概念。
Swanson依据元认知能力的高低和一般能力倾向的高低,将被试分为四组,以考察元认知水平高是否是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的重要原因。
四组被试为:高元认知椄吣芰η阆蜃椤⒏咴 现獥低能力倾向组、低元认知椄吣芰η阆蜃椤⒌驮 现獥低能力倾向组。
他对四组被试解决问题的成绩进行比较,发现:①无论一般能力倾向的高低,高元认知组的解题成绩都优于低元认知组;②高元认知椀湍芰η阆蜃榈某杉ㄓ庞诘驮 现獥高能力倾向组。
可见,元认知可以弥补一般能力倾向的不足,它是作为与一般能力倾向相独立的一种因素起作用的,而且元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
4结语可以认为,元认知是认知活动的最高水平。
元认知既是知识,又是过程。
元认知包含了有关认知个体、认知策略、认知目的等方面的知识,元认知又是一种与认知活动相伴随的,对认知活动进行计划、监控、调节的积极过程。
重视元认知在个体成长与学习中的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