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本文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以学习指导目标为导向,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和词语,并尝试独立完成第二步的思考题,准备展示和交流。
(2)记录难题,记录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以便在合作探究中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互相讨论。
如果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分组讨论;如果在小组内无法达成一致,小组长会记录下来,以便在班级讨论时交流。
(3)课堂讨论时,老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
学生的思维火花充分碰撞后,会给予一定的引导,启发他们的思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2)词义行为:用刀雕刻;出售、租赁、抵押等关系的证明。
;匹配。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同情心:对社会和人类的灾难和苦难表示焦虑和同情。
广阔的天空:形容大自然的辽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自由,没有界限。
安心:自信事情做得合情合理,感觉很平静。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1、《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落实生字词。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吃苦耐苦的精神。
【学习重点】归纳文章中心论点。
【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题目:作者把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又用“最”来修饰,这样既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学者。
广东新会人。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研究院导师。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有《饮冰室合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背诵词语解释。
学法指导:标示段落序号,圈划生字词并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解决字音字义。
恩惠.()缠.()着契.()约悲天悯.()人弄巧成拙.()监督.()卸.()却2、解释词语:如释重负:心安理得: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3、第1自然段提出了什么论点?学法指导:跳读课文,根据探究问题边读边思考。
4、第2自然段作为第1自然的辅论起什么作用?学法指导: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
5、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法指导:结合相关原句,再简洁概括。
【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6、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学法指导: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作答。
7、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学法指导:速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思考,找关键句子。
8、归纳主题: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问题,告诉我们: 【探究活动四】跳读课文,学习写法9、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找出来讲讲它们的含义,并说说引用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学法指导:抓住提示语“古语说得好”“俗语亦说”找准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课时计划1、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2、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作:《饮冰室合集》1、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①注音: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③补充解释词语: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2课时计划1、本课的作者是谁?2、本课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1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第2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b、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B、讨论第二部分:a、什么事最快乐呢?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c、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C、讨论第三部分: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b、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与意义)导学案 解析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难点)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夯实基础知识)任务一字词清单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任务二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背景链接1918年10月,梁启超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一系列专栏讲辞,《时事新报》和《大公报》都有刊载,其中《最苦与最乐》刊载于《时事新报》1919年1月6日的“星期讲坛”上。
本文意在启迪民众明白人生的乐莫过于责任的完成,而人生之苦莫过于责任的肩负,归根结底,人都要完成自己的责任,才能最终得到生活的趣味。
文体知识议论文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任务一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探究案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练习案
1.本文作者,字号,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家、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契约( )揽( )悲天悯人( )如释负重()
3、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负重:。
任重道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结合经验谈认识
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编号:16编制人:魏晓琴授课人:授课时间:审核:
学习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中关键句,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
3、理解梁启超提出的苦乐观,学会在人生的历程中尽到自己的责任。
预习案
1、掌握什么是议论文握。
2、整理生字词,给生字注音,解释生词。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指导案
教后反思及作业问题探究:
2022年部编版语文《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精品)
16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 ,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 ,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在短时间〔根据班级|情况灵活安排〕内有选择地迅速浏览课文 ,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 .2.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表达风格 ,从中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作者的价值取向 ,从而联系实际 ,形成自己对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 ,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把握文章论点及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我经常听同学们抱怨:上学真苦啊!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又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一生中 ,每个人都沐浴幸福和快乐 ,也会历经坎坷和挫折 .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双胞胎 .上帝是公平的 ,快乐与痛苦是相依相存的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识也有不同.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 ,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环节二自主一、助学资讯1.作者作品梁启超〔1873 -1929〕 ,字卓如 ,号任公 ,别号饮冰室主人 ,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 "诗界革|命〞和 "小说界革|命〞 .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2.写作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清政府统治腐败 ,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 .一个乐 ,苦乐循环 ,人间趣味 .引用名言:孟子- -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得出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人生当勇于尽责 ,而不能逃避责任 .小结:由前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们得出了两个分论点和一个结论 ,即分论点一: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由此我们也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任 ,而不能逃避责任 .二、语言赏析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特点 .1.凝重的语言风格 .首|先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 ,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 ,多了一份深思熟虑 ,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 .其次 ,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也对本文凝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2.朗朗上口 ,比较流畅 .作者没有堆砌过多华美的词藻 ,而是用比较轻松的语气娓娓道来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比较简洁 .如用"海阔天空 ,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之后的快乐 .再看看这些句子:"为什么呢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些句子及语气极口语化 ,让严肃的问题亲切化 ,易于接受 .3.运用修辞 ,让人读来心情愉悦 .本文主要用的修辞:①设问:特点主要是自问自答〔第1段〕;②排比:最|鲜明的符号就是分号 ,特点是句式相同或相近〔第2、3段〕;③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只问不答 ,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第6段〕 .运用修辞使文章条理清晰 ,问题鲜明 ,有趣味性 .三、探究写法通读全文 ,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小组活动,找出每局部的论据〕〔1〕事实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2、3段〕道理论据: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支持作者的观点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4、5、6段〕 .〔2〕论证方法:①道理论证:引用了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第4、5、6段〕 .②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第5段〕 .③比照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比照论证 .〔3〕论证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略读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根底上感知文本大意 .其次 ,让学生自主搜集有效信息 ,交流收获 ,在教师的帮助下整合相关信息 .最|后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对重点词句进行感悟 .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指导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 .此时 ,适时引导学生交流 ,如文本写了什么 ,自己有何感受 ,帮助学生建立简单的学习框架 ,从而在整体上促进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 .对文章的精彩之处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对本文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的欣赏和对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采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收到不错的效果 .写作学习抒情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根底上 ,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 ,学习根本的抒情方法 .学法指导教师指导 - -学生习作 - -批改讲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抒情是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同学们生活中常说的"今天天气真好啊!〞"这件衣服真漂亮!〞等等都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下面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抒情,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环节二自主学习了解作文文题 ,熟悉作文要求 ,搜集相关素材 ,为写作做准备 .一、片段作文 .写一段话 ,抒发某种情感 ,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 .200字左右 .二、在<土地的誓言>里 ,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他那美丽而富饶的家乡 .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你对它怀有怎样的情感 ?以<乡情>为题 ,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 ,烦恼后面也许有一段小故事 .以<我的烦恼>为题 ,写一篇作文 .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少于500字 .环节三一、写作指导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和抒发 .那么怎样在作文中抒情呢 ?1.抒情要自然、真切 .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即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 ,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 ,让感情在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样文章才能防止矫揉造作 .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 .2.感情要健康、真挚 .教学反思。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凝重而又轻灵的语言表达风格。
3、领悟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中“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2)掌握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难点(1)深入体会作者的责任感和价值观,形成自己对“苦”与“乐”的独特见解。
(2)理解文章富有哲理和逻辑严密的语言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 年 2 月 23 日—1929 年 1 月 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 1922 年 8 月 12 日《时事新报·学灯》上。
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梁启超先生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从人生的苦乐角度探讨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达观()海阔天空()2、解释下列词语(1)如释重负:(2)无入而不自得:(3)悲天悯人:(4)任重而道远:五、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
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人生最乐的事是:尽责任。
2、作者是如何论述“最苦”与“最乐”的?作者首先论述了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例,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未尽责任所带来的痛苦。
用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老师寄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相信自己,没有什么不可能。
知识链接: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第一课时(展示探究课)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循.环()圣贤.()卸.却()悲天悯.人()达guān() péi礼() qì约()监dū()2、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达观:卸却: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如释重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悲天悯人:3、本文的作者是,字任甫,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一篇(文体),选自二、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提示:句式与内容分析入手)4、苦乐都与责任有关,哪什么是责任?(结合第二段思考)人生应如何对待责任?(结合第四段思考)5、结合上述分析,归纳本文中心论点:三、深入探究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合二、四段思考)结论是什么?四、拓展探究1、读罢此文,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2、实例分析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思考:就该孩子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五、课文小结1、学生自我总结我的收获:我的不足:第二课时(展示探究课)一、回顾上一课时的知识要点二、再探究1、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用序号表示)。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第十六课孩子与学校里的橡皮树】【导学目标】1. 了解橡皮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2. 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最苦”和“最乐”的含义;3.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意识,培养对生活的感悟。
【导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一下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的事情和努力做成的事情。
例如:你一生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你通过什么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教学过程】1. 分析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你认为这篇文章会讲什么内容?2.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橡皮树有什么特点?橡皮树给校园带来了哪些问题?(2)故事里的邵顺川和小男孩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困境?(3)哪些人对橡皮树的问题表示了关心?3. 分组讨论橡皮树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写下你们的观点和意见。
4.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下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你是怎样度过的?5.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6. 分组讨论橡皮树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写下你们的观点和意见。
7.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交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8. 通过观察周围的植物,体验一下自然界的魅力。
例如:观察一棵树的生长情况,里面有什么现象?树长得慢,但它独特的形状和高大的身姿代表了什么?9. 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写下自己的感悟。
【导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了解学生对橡皮树的观点和对生活的感悟,并引导学生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导学延伸】1. 参观当地的公园或者植物园,观察不同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并写下自己的观察感悟。
2. 找一颗树,每天观察它的变化,写下你的观察日记。
3. 组织班级或者学校的环境保护活动,动员同学们行动起来。
【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橡皮树的特点珍爱生命,爱护植物学生的感悟和建议【本课教学反思】通过该导学案,学生了解了橡皮树的特点和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培养了学生保护植物和环境的意识。
并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体验了生活中的困难和乐趣,增强了对生活的感悟。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思想观点;2. 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和内涵;3. 分析《最苦与最乐》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导学内容:1. 梁启超的生平及思想观点;2. 《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和内涵;3. 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分析。
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砚们思考以下问题:1. 你知道梁启超是谁吗?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2. 你觉得《最苦与最乐》这个题目想表达什么意思?3. 你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什么印象?二、进修梁启超的生平及思想观点1. 梁启超(1873-1929),字希贤,号梁东莱,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领袖”。
2. 梁启超主张“立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
3. 他反对封建迷信和儒家传统,主张科学、民主和摩登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三、进修《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和内涵1. 《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探讨人生的苦乐和人性的复杂。
2.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贫苦少年从农村到城市求学的经历,经历了各种折磨和挫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3. 主题突出表现了人生的坎坷与璀璨,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选择和追求。
四、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1. 主人公是一个贫苦少年,勤奋好学,坚定追求知识和真理,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2.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如主人公的师长、同砚、朋友等,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情节发展曲折多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人际干系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五、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梁启超的生平及思想观点,理解了《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和内涵,分析了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希望同砚们在阅读这部作品时能够深入思考,感悟人生的苦乐,不息追求真理和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部编版)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
”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参半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2.结合课前预习,交流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____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____________”。
1898年参与____________,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3.字词积累。
揽()失意达观契约()监督()排解()循环()如释重负()海阔天空悲天悯人()恩惠()赔礼()卸却()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而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活动二:了解文体,指导学法1.了解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1)_______问题(引论)——是什么(2)_______问题(本论)——为什么(3)_______问题(结论)——怎么样2.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11 最苦与最乐【学习目标】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难点)【学习指导】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前贤哲人有过很多深刻的思考,寻常百姓也有过不少精彩的论述。
你们觉得世上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将人生苦乐与责任联系在一起,思想深刻,见解不凡,既显示了儒家的进取精神,又体现了智者的达观情怀,读来令人掩卷深思,实在是文章中的精品,相信大家学习此文,也必能获益匪浅。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知识板块二字词积累2.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3.释解释词语。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知识板块三阅读感知4.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5.梳理文章结构,找出中心论点。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中心论点: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合作探究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赏析语言6.品析本文庄重、灵动、流畅、简洁的语言。
(1)请在文中找出体现“庄重”风格的句子,加以体会,并思考其形成的原因。
如“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理解并分析《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理解梁启超所表达的关于人生苦乐的态度和观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4.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哲学思考。
导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4.思考并探讨人生的哲学意义和价值。
导学内容:《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对生活中苦乐对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颇具哲理的见解。
文章以富有哲学色彩的语言描绘了人生中的苦与乐,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看法。
在文章开头,梁启超用“苦”和“乐”作为对比,并通过“最”二字来突出其极端性,引起读者对人生苦乐对立的深思。
文章中作者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生活中的苦难,如“最苦之时,则莫过于爱之不遂”,“失意者,最苦也”,“困苦烦苦,孤苦独苦,生不如死,死不如生,虽然病苦者,其中又有生不如死者。
”这些描写展现了人生苦难的方方面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残酷。
然而,作者并不只是停留在人生的苦难之中,他也用“乐”来反衬“苦”,通过对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人生的另一面。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得意者,最乐也”,“政通者,国乐也”,“家乐而国乐,则大乐也”,“人乐而国乐,则天乐也。
”这些描述展现了人生中的喜悦和幸福,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感动。
通过对文中苦乐对比的深度分析,读者可以领悟到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观点。
梁启超通过对苦与乐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他认为苦与乐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人生中的苦难和困苦,使人更加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幸福和欢乐。
在人生的道路上,苦难和挫折无处不在,但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更加珍惜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在文章的结尾,梁启超通过“乐”之后,又添加“极乐”,再次强调了对生活美好和幸福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在经历过苦难之后,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和乐趣,只有在苦难之后享受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生活。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3.学习如何运用梁启超的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策略1.阅读《最苦与最乐》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观点,思考作者的用意。
3.讨论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导学步骤阅读导学文本《最苦与最乐/梁启超》梁启超,字梦谷,号苹崖,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在文学、教育、新文化运动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影响力,被誉为“近代立宪宪政之先锋”。
《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在他的《青鸟杂志》上创作的一篇文章,文章探讨了人生中“最苦”和“最乐”是什么,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享受快乐。
思考问题与讨论1. 梁启超认为人生中最苦的事是什么?你认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2. 文章中提到“忍辱乐,将何所逃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 梁启超认为人生的最乐是什么?你觉得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是什么?4. 你是否认为苦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部分?你又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苦难的呢?实践运用根据《最苦与最乐》的主旨和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以下问题:1.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苦难,你会选择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如何在苦难中寻找快乐?2. 你认为生活中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去追求和享受这种快乐的?3. 生活中存在很多选择,但有些选择却是“最苦”之选。
在你的生活中,你会如何做出这些选择?总结反思通过阅读和讨论《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你是否对人生中的苦难和快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能否运用梁启超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在未来的生活中,你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享受快乐呢?扩展阅读如果你对梁启超的思想和作品感兴趣,不妨继续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比如《青鸟杂志》中的其他文章,或者《论人生》、《民主与科学》等著作。
通过深入了解他的思想,或许能让你对人生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新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及文学常识;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明确本文观点,能理 清文章论述思路;领会本文平实又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基本掌握论述性文章的略读方法,了解论述性文章的结构思路,初步了 解论据和论证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自己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 己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课前预学.识记文学常识。
《最苦与最乐》选自《》,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_ ,字卓如,号,别号、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 代表人物,思想家,学者。
他一生勤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识记字音字形。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三.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如释重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悲天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契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查阅资料,了解议论文知识。
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最苦与最乐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师寄语: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大抵()契()悲天mǐn()人2、解释下列词语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而道远: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
字,号别号。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俗语无入而自得孔子任重而道远孟子如释重负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
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的日子;,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六、课堂1、学生自我我的收获我的不足2、师生共同七、当堂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2课时【课前预习】1.易错字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凡属(fán)纵然(zòng)循环(xún)2.词语释义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买卖房地产等的文书,也是所有权的凭证。
监督:察看并监督。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3.走进作者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合集》。
4.文题解说文题中的“苦”与“乐”是文章论述的两个方面,文题把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互相对比,互相反衬,并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探知欲。
6.创作背景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本文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论证了责任未尽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责任完了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以此来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新课导入、预习展示、初读感知导入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
“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见课前预习)二、初读文章,感知内容[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 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人生当___________ ,而不能__________。
3. .结合上述问题,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有些人以欲望得到满足为人生快事,有些人则以清心寡欲为快乐。
以欲望为快乐的前提的人,则穷奢极欲,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种人实际上是活得很累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欲望越大,活得越累。
三.研读课文(一)谈苦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2. 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因为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3. 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4. 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四.(二)论乐1. 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含义: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古语——如释重负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含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作用: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2. 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五.课堂板书最苦←责任→最乐勇于负责不能逃避六.课后反思第2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在对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前准备品析表达难点探究拓展延伸导入:直接型[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上节课我们重点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作者的论证思路。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探究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和论证严密的写作特色来学习作者的苦乐观。
三.(三)担责任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含义:君子一生担心对社会国家所负的责任没有做好,因而终身都处于忧虑之中,但不会有一朝一夕对个人的遭遇的激愤。
曾子——任重而道远含义: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曾子——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含义: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引用名言的作用: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了“人生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
3. 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所以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4. 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证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四.合作探究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最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苦——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好处: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流畅,气势磅礴;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使语气更强烈,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五.扩展延伸1. 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六.板书设计(见课件)七.课后小结本文通过简洁流畅的语言和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八、《最苦与最乐》课后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