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厌食和积滞-笔记
中医儿科学——泄泻、厌食、积滞
中医儿科学——泄泻、厌食、积滞1.泄泻的病变脏腑主要是A.肝、胆B.心、小肠C.脾、胃D.肺、大肠E.肾、膀胱2.小儿泄泻的变证辨证重在辨A.虚实B.寒热C.表里D.阴阳E.轻重3.厌食的基本治疗法则是A.消食导滞B.运脾开胃C.健脾助运D.理气醒脾E.养胃育阴4.治疗积滞脾虚夹积证A.肥儿丸B.健脾丸C.保和丸D.疳积散E.资生健脾丸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泄泻的病变脏腑主要是脾和胃。
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小儿泄泻的变证辨证重在辨阴阳。
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厌食的基本治疗法则是运脾开胃。
4.【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治疗积滞脾虚夹积证应当选用健脾丸。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细目三泄泻要点一概述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
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
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
久泻迁延不愈者,易转为疳证。
要点二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
基本病机为脾虚湿困。
1.感受外邪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
2.伤于饮食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饮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或难以消化之食物,皆能损伤脾胃,发生泄泻。
3.脾胃虚弱小儿素体脾虚,或久病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分清别浊,水湿水谷合污而下,形成脾虚泄泻。
4.脾肾阳虚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
阳气不足,脾失温煦,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致澄澈清冷、洞泄而下的脾肾阳虚泻。
要点三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 1.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愿受时邪病史。
中医儿科笔记
中医儿科学笔记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温阳—补肾地黄丸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4、时邪:清热解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挟痰:(偏风寒)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三拗汤、合二陈汤(偏风热)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桑菊饮挟滞:解表药加消食导滞—保和丸挟惊:解表药加清热镇惊—镇惊丸五、咳嗽1、风寒: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金沸草散2、风热: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6、气虚: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4、痰热闭肺: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7、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8、邪陷厥阴: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七、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清肺涤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2、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3、外寒内热: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大青龙汤4、肺实肾虚:泻肺补肾,标本兼顾—偏于上实者用苏子降气汤—偏于下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2、肺肾阴虚:养阴清热,补益肺肾—麦味地黄丸3、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固摄纳气—金匮肾气丸八、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浮:滋阴降炎—知柏地黄丸九、口疮1、风热乘脾:疏风散火,清热解毒—银翘散2、心火上炎: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泻心导赤散3、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十、泄泻1、湿热: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6、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7、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十一、厌食1、脾失健运:调和脾胃,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2、脾胃气虚: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异功散3、脾胃阴虚: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养胃增液汤十二、积滞1、乳食内积:消乳化食,和中导滞—乳积,消乳丸;食积,保和丸2、脾虚夹积:健脾助运,消食化滞—健脾丸十三、疳证1、疳气证:调脾健运—资生健脾丸2、干疳:补益气血—八珍汤3、疳积:消积理脾—肥儿丸4、疳肿胀:健脾温阳,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5、眼疳:养血柔肝,滋阴明目—石斛夜光丸6、口疳: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泻心导赤散十四、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脾胃虚弱:健运脾胃,益气生血—六君子汤2、心脾两虚: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益阴养血—右归丸十五、汗证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合牡蛎散2、营卫失调: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3、气阴亏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十六、多发性抽搐症1、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熄风镇惊—清肝达郁汤2、脾虚痰聚: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十味温胆汤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柔肝熄风—大定风珠十七、惊风急惊风:1、风热动风:疏风清热,熄风定惊—银翘散2、气营两燔:清气凉营,熄风开窍—清温败毒饮3、邪陷心肝: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4、湿热疫毒:清热化湿,解毒熄风—黄连解毒汤合白头翁5、惊恐惊风:镇惊安神,平肝熄风—琥珀抱龙丸慢惊风:1、脾虚肝亢:温中健脾,缓肝理脾—缓肝理脾汤2、脾肾阳衰: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3、阴虚动风:育阴潜阳,滋肾养肝—大定风珠十八、癫痫1、惊痫:镇惊安神—镇惊丸2、风痫:熄风止痉—定痫丸3、痰痫:豁痰开窍—涤痰汤4、瘀血痫:化瘀通窍—通窍活血汤十九、急性肾小球肾炎(小儿水肿)1、湿热内侵: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五味消毒饮合小蓟饮子2、阴虚邪恋:滋阴补肾,兼清余热—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3、气虚邪恋: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4、水凌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5、邪陷心肝:平肝泻火,清心利水—龙胆泻肝汤合羚羊角汤6、水毒内闭:通腑降浊,解毒利尿—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二十、肾病综合征1、肺脾气虚:益气健脾,宣肺利水—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2、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气行水—偏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偏脾阳虚,实脾饮3、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知柏地黄丸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化湿清热—六味地黄丸加黄芪二一、尿频1、脾肾气虚:温补脾肾,升提固摄—缩泉丸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通利膀胱—八正散二二、遗尿1、肾气不足:温补肾阳,固涩小便—菟丝子散2、脾肺气虚:补肺益脾,固涩膀胱—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3、心肾失交:清心滋肾,安神固脬—导赤散合交泰丸二三、五迟、五软1、肝肾亏损:补肾填髓,养肝强筋—加味六味地黄丸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心血—调元散3、痰瘀阻滞:涤痰开窍,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二四、麻疹(风痧)顺证1、邪犯肺卫(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2、邪入肺胃(出疹期)清凉解毒,透疹达邪—清解透表汤3、阴津耗伤(收没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逆证:1、邪毒闭肺: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2、邪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3、邪陷心肝:平肝熄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二五、风疹1、邪犯肺卫:疏风解表清热—银翘散2、邪入气营:清气凉营解毒—透疹凉解汤二六、猩红热(丹痧)1、邪侵肺卫:辛凉宣透,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2、毒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3、疹后伤阴: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二七、水痘1、邪伤肺胃: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合六一散2、邪炽气营:清热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二八、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组)1、邪犯肺脾:宣肺解表,清热化湿—甘露消毒丹2、湿热壅盛:清热凉营,解毒祛湿—清温败毒饮二九、流性腮腺炎(痄腮)1、邪犯少阳: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2、热毒壅盛: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3、邪陷心肝: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清温败毒饮4、毒窜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三十、流性乙型脑炎(小儿暑温)1、邪犯卫气:辛凉解表,清暑化湿—偏卫分证用新加香薷饮—偏气分证用白虎汤2、邪炽气营:清气凉营,泻火涤痰—清温败毒饮3、邪入营血:凉血清心,增液潜阳—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恢复期、后遗症期:4、阴虚内热:养阴清热—青蒿鳖甲汤合清络饮5、营卫不和: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6、痰蒙清窍:豁痰开窍—涤痰汤7、痰火内扰:涤痰泻火—龙胆泻肝汤8、气虚血瘀: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9、风邪留络:搜风通络,养血舒筋—止痉散三一、百日咳(顿咳)1、邪犯肺卫(初咳期):疏风祛邪,宣肺止咳—三拗汤2、痰火阻肺(痉咳期):泻肺清热,涤痰镇咳—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3、气阴耗伤(恢复期):养阴润肺,益气健脾—肺阴亏虚用沙参麦门冬汤—肺脾气虚用人参五味子汤三二、寄生虫病1)肠虫证: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使君子散2)蛔厥证:安蛔定痛、继之驱虫-乌梅丸三三、夏季热1、暑伤肺胃: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2、上盛下虚:温补肾阳,清心护阴—温下清上汤三四、紫癜1、风热伤络:疏风清散邪,清热凉血—连翘败毒散2、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3、气不摄血: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4、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大补阴丸三五、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卫气同病: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2、气营两燔:清气凉营,解毒化瘀—清瘟败毒饮。
中医儿科之食积和厌食
2023中医儿科之食积和厌食CATALOGUE目录•食积和厌食的概述•食积和厌食的病因•食积和厌食的诊断与评估•食积和厌食的治疗•预防和管理01食积和厌食的概述食积是指因小儿饮食不节制或过度进食,致使食物停滞于肠胃,形成的肠胃消化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
主要症状包括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
食积厌食是指小儿长时间食欲不振,甚至拒食,通常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
主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大便不调等。
厌食定义与症状食积的中医认识中医认为,食积多由小儿饮食不节制或过度进食所致,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食积可导致气血不足、水湿内停等病理变化,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厌食的中医认识中医认为,厌食多由小儿脾胃虚弱、气机失调所致。
厌食的小儿多面色萎黄、食欲减退,长期下去可导致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等,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中医对食积和厌食的认识食积和厌食对儿童健康的影响食积和厌食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气血不足,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使小儿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落后于同龄人。
生长发育迟缓长期食积和厌食可导致小儿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等疾病。
免疫力下降小儿长期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易被同龄人嘲笑或欺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食积和厌食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发贫血、营养不良、佝偻病等疾病,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
并发症02食积和厌食的病因脾胃功能较弱中医认为,小儿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影响而出现食积和厌食。
生长发育阶段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食物的需求量较大,容易引发食积和厌食。
生理因素过食油腻、生冷、辛辣等食物,或暴饮暴食,均可导致食积和厌食。
饮食不节制某些疾病如外感风寒、暑湿等,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导致食积和厌食。
疾病影响病理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偏食、挑食,或过多食用零食、饮料等,可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引发食积和厌食。
饮食习惯不良定时定量不规律,或餐前饮用过多的水,均可引起食积和厌食。
中医儿科学要点
中医儿科学要点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
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主要特征。
癫痫:是以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一种疾病。
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以急性起病,浮肿、少尿、血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特征。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胎怯: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症。
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2、简答简述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
生理性黄疸特点。
简述小儿感冒的病因病机。
厌食的诊断要点。
简述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期。
临床如何区别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与风热咳嗽?简述癫痫的治疗原则。
简述小儿指纹辨证要点。
怎样从临床症状上区别胎黄的湿热郁蒸证和寒湿阻滞证?简述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的证候、治法、主方。
1、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气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2、(1)大部分新生儿在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于4~6天最重。
(2)足月儿在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周才消退。
中医儿科学执医笔记
金匮肾气丸
肺肾阴虚
喘促乏力,咳嗽时作,干咳或咳痰不爽,面色潮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手足心热,便秘,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麦味地黄丸
第五节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脾气虚
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动则多汗,少气懒言,食少纳呆,或大便溏薄,唇口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辛温宣肺,止咳平喘
华盖散加减
风热郁肺
发热恶风,头痛有汗,鼻流黄涕,咳嗽气喘,咯黄痰,或闻喉间痰嘶,鼻翼煽动,口渴便秘,小便黄少,面红烦躁不安,咽部红肿,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指纹浮紫
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甘石汤
痰热闭肺
发热有汗,咳嗽,咯痰黄稠或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口唇紫绀,烦躁不安,面色红,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华盖散
风热犯肺
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或伴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痰热壅肺
咳嗽痰多,色黄黏稠,咯吐不爽,咳剧气促,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清化痰热,肃肺止咳
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保元汤加减
五脏亏虚
形体瘦弱,身材偏短,精神委靡,气弱声低,肌肤不温,面色无华,痿软无力,筋弛肢软,虚里动疾,时有惊惕,吮乳量少,指甲软或短,指纹淡
培元补虚,益气养阴
十全大补汤加减
第二节硬肿症
寒凝血涩
全身欠温,四肢发凉,反应尚可,哭声较低,肌肤硬肿,难以捏起,硬肿多局限于臀、小腿、臂、面颊等部位,色暗红、青紫,或红肿如冻伤,指纹紫滞
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笔记
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笔记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2010年06月28日星期一上午10:18中医儿科学执业医师精华笔记中医儿科1。
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脾肾两虚__保元汤2。
硬肿归身阳气虚衰__参附汤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3。
胎黄茵陈血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4。
感冒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兼证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5。
咳嗽金山请陈六外感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内伤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气虚咳嗽:六君子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6。
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风寒闭肺:华盖散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7。
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
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寒性哮喘:温肺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外寒内热:大青龙汤肺实肾虚:上_苏子降气汤,下_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合玉屏风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肺肾阴虚:麦味地黄丸8。
鹅口疮谢伯心脾积热:清泻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虚火上浮:滋阴潜阳、引火归原-知柏地黄丸9。
口疮银泻六味肉风热乘脾:银翘散心火上炎:清心泄热-泻心导赤汤虚火上浮:滋阴降火-六味地黄汤加肉桂10。
泄泻小儿食保热葛,风寒藿香脾虚生,阳虚附理伤阴连,伤阳龙牡救逆汤。
中医儿科学总结
中医儿科学总结一、名词解释1.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生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16)2.母乳喂养:以母乳为主要食物,喂哺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称为母乳喂养。
(46)3.厌食:厌食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14)4.积滞(食积):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
(118)5.“疳”:“疳”之含义,自古有两种解释:其一曰:“疳者甘也”,言其病因,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曰“疳者干也”,言其病机、主症,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
(121)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以皮肤黏膜苍白或苍黄、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为特征。
(126)7.肾病综合征:依据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水肿可诊断本病,临床属于单纯型肾病。
如果同时具备明显血尿、高血压、氮质血症、血补体下降四项中至少一项,即可诊断为肾炎型肾病。
(165)8.遗尿:遗尿是指5岁以上的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176)9.麻疹:麻疹是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布发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187)10.奶麻:幼儿急疹是外感幼儿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无痕迹遗留为特征。
(192)11.猩红热(烂喉痧,丹痧):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达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195)1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周围血象异形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
中医儿科学个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理、病理特点及其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探讨儿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以下是我对中医儿科学的一些个人笔记摘抄,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二、儿童生理特点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儿童脏腑功能尚未成熟,抵抗力较弱,易受外邪侵袭。
2.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需求量大,易出现营养过剩或不足。
3. 脾常不足,易患脾胃病: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完善,易出现消化不良、积食、泄泻等症状。
4. 肾常虚,易患肾系疾病:儿童肾脏功能较弱,易出现遗尿、尿频、尿急等症状。
三、儿童病理特点1.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儿童疾病变化快,易出现传变。
2.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儿童疾病表现复杂,易出现寒热虚实夹杂。
3. 易兼夹,易转化:儿童疾病易出现多种症状并存,且病情易转化。
四、儿科辨证要点1. 望诊:观察儿童的面色、舌象、指纹等,以了解病情。
- 面色:面色红润为正常,面色苍白、黄染、青紫等均为病态。
- 舌象:舌质淡红为正常,舌质红、苔黄、苔白等均为病态。
- 指纹:指纹淡红为正常,指纹紫红、指纹青紫等均为病态。
2. 闻诊:观察儿童的呼吸、咳嗽、呕吐等声音。
- 呼吸:呼吸平稳为正常,呼吸急促、喘促等均为病态。
- 咳嗽:咳嗽声音清亮为正常,咳嗽声音嘶哑、痰声漉漉等均为病态。
- 呕吐:呕吐物清稀为寒证,呕吐物秽浊为热证。
3. 问诊:询问儿童的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
- 饮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为脾胃虚弱,食欲亢进、口渴为脾胃湿热。
- 睡眠:睡眠不安、夜啼为心肝火旺,睡眠深沉为脾虚。
- 二便:大便溏泄为脾胃虚弱,大便干结为肠道积热。
4. 切诊:观察儿童的脉象。
- 脉象:脉象平和为正常,脉象弦滑为热证,脉象沉细为寒证。
五、儿科常见病证及治疗1. 感冒: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治疗以疏风解表为主,常用药物有柴胡、葛根、荆芥等。
2. 咳嗽:表现为咳嗽、痰多、喉痒等症状。
中医儿科学速记口诀
中医儿科学口诀1、怯(补肾)肾精薄弱证:益精充髓,补肾温阳。
补肾地黄丸加减。
2、虚(保元)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温运脾阳。
保元汤加减。
二、硬肿证1、阳(参附)阳气虚衰证:益气温阳,通经活血。
参附汤加味。
2、寒(当四)寒凝血涩证: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当归四逆汤加减。
三、胎黄1、热(茵)湿热郁蒸证: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加味。
2、寒(茵中)寒湿阻滞证: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加减。
3、瘀(府)气滞血瘀证: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感冒1、寒(荆)风寒感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加减。
2、热(银)风热感冒:辛凉解表。
银翘散加减。
3、暑(新)暑邪感冒: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加减。
夹痰、夹滞、夹惊兼证的证候、治法、用药(1)痰(+三、二、菊)夹痰: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2)滞(+保)夹滞: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3)惊(+镇)夹惊: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五、咳嗽:1、寒(沸)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金沸草散加减。
2、热(菊)风热咳嗽: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3、痰(金)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4、阴(沙)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加减。
六、肺炎喘嗽:1、寒(华)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加减。
2、热(银+麻)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毒(黄+拗)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
4、痰(虎+葶)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5、阴(沙)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6、气(人味)肺脾气虚: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中医儿科学笔记精华整理
中医⼉科学笔记精华整理中医⼉科学⼀、咳嗽:1、风寒;⾦沸草散。
(风寒兼湿);杏苏散加厚朴、⽩术。
(风寒挟热);三拗汤加黄芩。
2、风热;桑菊饮。
(风热兼湿)加苡仁、半夏、茯苓。
3、痰热;清宁散。
4、痰湿;⼆陈汤。
5、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
6、肺虚久咳;六君⼦汤。
7、⾷积;曲麦⼆陈汤。
8、⽓阴两虚;⽣脉散。
⼆、肺炎咳嗽:1、风寒闭肺;三拗汤合葱⿎汤或华盖散。
2、风热闭肺;(轻证)银翘散。
(重证)⿇杏⽯⽢汤。
3、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枣泻肺汤。
4、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5、肺脾⽓虚;⼈参五味⼦汤。
变证;(⼼阳虚);参附龙牡救逆汤。
(⽓阴两虚);⽣脉散。
(内陷厥阴);羚⾓钩藤汤、⽜黄清⼼丸。
三、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杏⽯⽢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青龙汤合三⼦养亲汤。
缓解期;1、肺虚;⽟屏风散。
2、脾虚;六君⼦汤。
3、肾虚;⾦匮肾⽓丸。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四、鹅⼝疮:1、⼼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2、虚⽕上浮;六味地黄丸加⾁桂。
五、⼝疮:1、脾胃积热;凉膈散。
2、⼼⽕上炎;泻⼼导⾚汤。
3、虚⽕上浮;六味地黄丸。
4、脾肾⽕虚;理中汤加⾁桂。
六、呕吐:1、伤⾷;保和丸。
(伤乳)消乳丸。
2、胃热;加味温胆汤。
3、胃寒;丁萸理中汤。
4、肝⽓犯胃;解肝煎。
5、惊恐;定吐丸。
七、泄泻:1、伤⾷;保和丸。
2、风寒;藿⾹正⽓散。
3、湿热;葛根黄连黄芩汤。
4、脾虚;参苓⽩术散。
5、脾肾阳虚;附⼦理中汤。
(偏肾阳虚)四神丸。
变证;1、伤阴;连梅汤。
2、伤阳;参附龙牡救逆汤。
⼋、腹痛:1、腹部中寒;养脏散。
2、乳⾷积滞;⾹砂平胃散。
3、脏腑虚冷;⼩建中汤合芍药汤。
4、⽓滞⾎瘀;少腹逐瘀汤。
九、厌⾷:1、脾运失健;曲麦枳术丸。
2、胃阴不⾜;养胃增液汤。
3、脾胃⽓虚;参苓⽩术散。
⼗、积滞:1、乳⾷内积;消乳丸或⽊⾹⼤安丸。
2、脾虚夹积;健脾丸。
3、脾虚不运;⾹砂六君⼦汤。
⼗⼀、疳证:1、疳⽓;资⽣健脾丸。
2、疳积;疳积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学-厌食和积滞-笔记
厌食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分证论治
脾失健运证
主证:食欲不振,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脉尚有力
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剂:不换金正气散
脾胃气虚证
主证:形体偏瘦,肢倦乏力,脉缓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剂:异功散
脾胃阴虚证
主证:食少饮多,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方剂:养胃增液汤
积滞
积滞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积滞病变脏腑在脾胃。
基本病理改变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
分证论治
乳食内积证
主证:不思乳食,嗳腐酸馊,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
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方剂:乳积者,选消乳丸
方剂:食积者,选保和丸
脾虚夹积证
主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大便稀溏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化滞
方剂:健脾丸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