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再别康桥》原文和赏析

合集下载

我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

我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衍生注释:
1.康桥:今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这里充满着文化和历史氛围,也是诗人徐志摩曾经留学的地方。
2.青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
三、赏析:Leabharlann 主题方面,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情感上,充满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不舍,既有对美好回忆的珍视,又有不得不离别的无奈。从表现手法来看,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将柳树比喻成新娘,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在夕阳下的娇美姿态,同时给景色注入了一种浪漫的气息。“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的“招摇”一词则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出青荇的活泼。整首诗的节奏轻柔舒缓,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与诗人那种淡淡的情感十分匹配。
2.在一次旅游结束离开美丽的小镇的时候。这个小镇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底的水草随着水流轻轻摆动。此时一个游历诗人就会想起《再别康桥》里的句子,“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因为他心中对这个小镇也充满了不舍,就像当初徐志摩对康桥的感情一样。他在心里默默品味着那种眷恋的味道,那种即使离开了,美好依然在心头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
《我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再别康桥》》
一、原文: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再别康桥》原文及诗评

《再别康桥》原文及诗评

《再别康桥》原文及诗评
引言:“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 --- 冰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徐志摩诗中的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评:《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音乐。

此诗是徐志摩旧地重游,诗兴大发所写下的,这首表现出诗人极高的艺术技巧。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再别康桥》原文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赏析《再别康桥》原文赏析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

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再别康桥》作者:徐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再别康桥原文各段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各段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各段解析《再别康桥》是中国先到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它是作者第三次造访康桥后所作。

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再别康桥原文解析,一起来看看吧!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飘逸可人的潇洒,兴奋热烈的眷恋,清新如画的别离,旖旎迷人的风光,是《再别康桥》传递给读者的美感。

那挥手作别云彩的轻柔,蕴涵了多少至真的情丝。

静谧的康桥满载丝丝离情是这般的动人,轻轻的,悄悄的,脉脉的,不许一点儿尘世声响破坏此刻的佳境。

充满生机的“金柳“ “青荇“已将康桥装点得情意绵绵,诗人又超越眼前的景致,将“天上虹“ “星辉斑斓“也融入了康河,幻化出天上人间为一体的妩媚,为我们展开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秀美的风光,浓浓的情趣融会在一起,在“轻轻的招手“中定格为永恒。

逐节讲析并评价。

(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 “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再别康桥 赏析

再别康桥 赏析

再别康桥 赏析一、《再别康桥》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

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尽管一切都被揉碎了,诗人依然撑着长篙在寻梦。

《再别康桥》原文朗读及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朗读及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朗读及赏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诗歌赏析】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道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边的金柳,是斜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涟漪。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积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可以放歌,静静是分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缄默,缄默是今夜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建立,徐志摩是倡始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同,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立《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顶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出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特别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世,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土”。

剑桥所表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沉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朝思暮想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归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逐渐破灭。

1928年秋季,他再度游览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土,与康桥急忙道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静静的惜别,抒写无尽的依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色。

斜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边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绚丽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涟漪;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情愿做一根水草,永久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全部的全部,揉碎在浮藻之间。

《再别康桥》的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的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的原文与赏析《再别康桥》的原文与赏析《再别康桥》展现的所有审美特点内涵及价值都缘于作者对康桥的爱恋,让每一个读者读后都为之所动,可谓感人肺腑,情真意切。

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再别康桥》的原文与赏析,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wenxue)。

原文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诗歌欣赏】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及评价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及评价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及评价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也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小编整理了再别康桥的赏析和评价,供大家参考!
1再别康桥原文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优秀9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优秀9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优秀9篇)《再别康桥》赏析篇一《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原文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赏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诗歌欣赏】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篇1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作赏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再别康桥翻译及赏析

再别康桥翻译及赏析

再别康桥翻译及赏析再别康桥翻译及赏析导语:学习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天性。

假如没有了学习,就不会有传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方块汉字,就不会有蒸汽机电灯电话的发明;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再别康桥翻译及赏析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再别康桥翻译及赏析《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
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

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下载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