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docx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docx

.目录《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 (1)《典型电气控制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 (10)《PLC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18)《PLC应用设计与实践》课程标准 (25)《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标准 (33)《机电设备概论》课程标准 (44)《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50)《机械加工基础》课程标准 (57)《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64)《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标准 (72)《钳工基础实训》课程标准 (78)《装配钳工》课程标准 (85)《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维护》课程标准 (92).《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课程代码201236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课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课课程学时100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修读学期1、2一、课程定位与思路(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程。

课程的功能在学生学完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基础上,采用任务教学法,培养学生选择、使用常用低压电器,连接与安装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初步能力,为后续学习《机床电气控制》、《传感器及应用》、《PLC 控制技术》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依据职业能力分析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以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低压电器,形成连接与安装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初步能力为主线设计项目课程结构;按照电工电子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过程设计学习任务系统;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容整合、序化为十三个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

二、课程学习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电工电子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知识目标1.掌握安全用电基本常识;2.分析简单的交、直流电路的方法;3.理解变压器、电动机、常用低压电器的符号、结构和工作原理;4.了解常见半导体元器件的特性及应用;5.知道常见的电子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二)能力目标1.能连接一般的直流电路;.2.会安装和维护一般照明电路;3.能安装简单的配电线路;4.能独立使用用仪器、仪表和工具并判断电路的工作状态;5.识读简单的电工、电子线路图;6.能识别和检测常用电子元器件;7.能安装和调试基本电子电路。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各科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各科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机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使用电子仪器进行电路实验,具有初步的电路设计、安装和调试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1. 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基本物理量。

2. 掌握简单直流电路的简单计算。

3. 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理解电路的无源元件及其伏安特性,掌握电压源、电流源和受控源。

4. 理解电路等效概念,掌握支路电流分析法,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

5. 理解正弦交流电的概念,掌握交流电路的功率计算。

6. 理解三相正弦电源,了解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

7. 理解变压器和电动机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内容第一模块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电荷,电流,电路,电阻,电压,电功,功率;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第二节简单直流电路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端电压,电源的输出功率,电池组,电池的串\并\混联,电阻测量,电位计算第三节复杂直流电路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第四节电容器电容器,电容,电容器的串\并\混联,电容器的充放电第五节磁场和磁路电流的磁效应,磁场的物理量,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磁路第六节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的方向,电磁感应定律第七节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交流电的物理量,交流电的表示方法第八节正弦交流电路纯(电阻\电容\电感)电路,交流电路的功率第九节三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源\负载),安全用电第十节变压器和电动机变压器,交流电动机第一模实验块教学内容第一节常用仪器使用及元器件识别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学会测试元器件的参数和特性第二节基尔霍夫定理,叠加定理及戴维宁定理掌握直流电路的测试第三节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产生四、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教学重点:电阻电路分析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辅以电化教学手段,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机电设备概论》课程标准

《机电设备概论》课程标准

《机电设备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学时: 66 学分: 4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机电设备概论》是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先修课程为《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

通过《机电设备概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机电设备基本知识,具备一定对机电设备工作原理、主要结构的分析能力及对常见故障现象的认识能力。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1. 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机电设备的发展概述(1)机电设备的发展历史(2)机电设备的发展趋势第二节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任务(1)本课程的主要内容(2)本课程的主要任务第二章机电设备的分类及应用第一节机电设备的分类(1)按机电设备的用途分类(2)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节金属切削机床(1)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2)金属切削机床的型号(3)金属切削机床的技术性能与含义第三节起重设备(1)概述(2)普通桥式起重机的构成第四节办公自动化设备(1)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分类(2)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类型(3)传真机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类型(4)复印机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类型第三章机电设备的构成第一节动力源(1)动力源的类型(2)常用电动机性能特点及适用范围(3)电动机的选择原则第二节传动装置(1)带传动(2)齿轮传动(3)螺旋传动(4)蜗杆传动(5)链传动(6)液压与气压传动第三节检测与传感装置(1)自动检测系统的构成(2)常用传感器第四节控制系统(1)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2)控制系统的分类及应用(3)常用的电气控制系统第四章典型机电设备第一节卧式车床(1)卧式车床的工艺范围(2)车床的总布局与构成(3)车床的传动系统(4)车床的主要结构(5)车床的电气控制原理(6)车床的维护与保养第二节数控机床(1)数控机床的构成及各部分功能(2)数控机床的分类、特点及应用(3)典型数控机床第三节电梯(1)电梯的发展史(2)电梯的分类(3)电梯的型号和主要参数(4)电梯的机械系统简介(5)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简介(6)电梯的管理第四节自动化生产线(1)机械加工生产线的基本构成(2)机械加工生产线的主要类型(3)机械制造生产线上物料的运输第五节复印机(1)静电复印机的基本工作过程(2)静电复印机的应用技巧(3)静电复印机的日常维护第五章设备管理与安全使用规范第一节设备管理基本知识第二节机电设备的安全使用2. 学时分配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要求更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机械基础课程学时:IOO学时适用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二、说明(-)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

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

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会合理选用机械工程材料;了解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能熟练查阅、运用有关资料,初步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能力;熟悉常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一)知识目标1.理解机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器的组成;2.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及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了解热处理的方法及应用;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应用;4.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常用机械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了解轮系的分类与应用,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5.掌握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件的结构、特点、常用材料和应用场合及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合理选择材料、确定零件热处理方法的能力;6.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7.初步具有使用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8.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9.培养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情感与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德;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5.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处的社会生存能力。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数控编程加工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数控编程加工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电气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主要是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零件加工、CAD/CAM技术应用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前续理论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基础》。

1.2设计思路教学过程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校企合作的方式,以实际产品中的典型零件为主线,将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分为数控工艺与编程理论+仿真+实操,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能够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56学时,其中理轮26学时,操作30学时。

2、课程目标本课程其任务是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校企合作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同过实践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最终形成的数控技术的应用能力。

知识与能力:熟悉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要点及数控加工编程方法;熟练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认识本实训实践操作的一般过程,进而不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过程;认识本实训实践操作的基本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主动参与数控加工的基本理论探究。

培养学生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让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意识。

3、课程内容和要求4、实施建议4.1 教材编写( l )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 2 )以工作项目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结合职业资格鉴定中、高级标准的要求,将本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组织教材内容。

( 3 )通过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加强实践内容,强调在操作中理解与应用理论。

《机电一体化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标准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是本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课程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分为对学院实训中心参观及企业参观两部分,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单位)的基本概况、生产管理过程;了解本专业的各种相关信息,包括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思路,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前景等,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三、设计思路课程以了解职业岗位的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条件,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2)在课程结构设计上注重奠定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

(3)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与企业合作进行,注重职业岗位的认知。

(4)在课程的实施上注重采用现场教学,由企业兼职技术人员进行讲解。

(5)在课程的考核评价上注重三方评价的方式,侧重过程考核。

四、课程培养目标通过安全教育、认识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学习并分组研讨、总结,认识机械制造企业大体概况,了解机械设备的主要组成、结构及特点以及机械的装配工艺等相关知识,熟悉机械相关企业的运营及管理制度,机械的检修制度及检修方法,明确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方向及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及岗位任职要求以及在轨道行业从事相关工作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

1 .专业能力(1)了解普通车床、铳床、钳工和焊接的相关设备及工作原理。

(2)了解目前国内外机械的最新发展状况。

(3)了解机械维修设备及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机械维修工艺过程,机械零部件的维修方法。

(4)了解机械的组成、结构及相关原理。

2 .方法能力(1)能够进行实训中心各类机床功用的分辩。

(2)能够说出普通车削机床、普通铳削机床、钳工或焊接加工的操作要领。

(3)能够了解企业相关岗位职责及从业人员的职业纪律、职业规范。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是规定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文件,用于指导和规范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

一般情况下,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目标:明确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

2. 课程设置:确定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 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4. 课程时数: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分配,包括理论课时、实验课时和实习课时等。

5. 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等。

6. 评估评价:规定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评估评价方式和标准,包括考试、实验评分和实践操作等。

7. 实习实训:规定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要求和安排,包括实习实训的地点、时长和内容等。

通过制定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可以确保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全面和规范的教育。

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机电专业 课程标准

机电专业 课程标准

机电专业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 专业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程基础、控制理论及工程、检测技术及工程等,这些课程是机电专业的重要核心内容,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3. 实践课程: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机电专业的课程标准还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实践环节:机电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安排,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更新课程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专业的课程内容也应该不断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3. 注重学科交叉:机电专业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4. 突出专业特色:机电专业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这些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电一体化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课程性质《机电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机学生电一体化的系统知识,将所学“机”和“电”的知识和技能融合使用,凭借着对常用的机电一体化的操作、调试和维护,全面提高学生机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

本课程的前叙课程是:机械制图、电机拆装维修、机床电气控制、PLC可编程技术、单片机技术,机电一体化课程是将综合应用上述课程的知识,让学生科学地建立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结构,掌握机电一体化的操作、调试、维护方法,培养机电一体化岗位素质,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做准备。

二、课程设计思路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企业机电岗位群,岗位人员持有电工上岗证和维修电工证书。

机电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之一是对机电一体化的安装、调试和操作,常用的仪表有万用表、钳表、兆欧表、示波器等,常用的工具有电烙铁、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剪线钳、验电笔等。

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三年制中职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集合了机械知识、电力电子知识、自动控制知识于一体的课程。

课程从工作过程分析出发,根据企业机电岗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使课程的目标、内容、设计和评价贴近真实的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

工作项目是课程实施的载体,《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工作项目的内容选取应当具备以下特点:选用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工作项目中应当使用岗位常用的工具、有操作规范的训练;工作项目应当尽量使用机电一体化各种常用的器件,例如:电机、变频器;工作项目中应当包含典型机电一体化的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各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机电一体化》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教学课时数为80学时,4学分。

三、课程培养目标通过对常见典型机电一体化的分析、安装、调试和操作等活动,使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学习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装调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群职业素养。

机电专业学习导航课程标准

机电专业学习导航课程标准

机电专业学习导航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有一个感性认知,了解机电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及机电技术专业的概况等,对学生就业岗位及职业面向形成初步认识;使学生明确从事机电技术应用工作所必需的机电设备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一定的对机电设备的工作原理、主要结构的分析能力及对常见故障现象的认识能力;使学生对本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明朗化,激发学习欲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对将来就业充满信心。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概况和从业岗位,了解机电设备的构成,掌握对典型机电设备进行常规调整、维护和保养的知识,明确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知晓企业所需本专业人才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能够借助产品说明书查阅、分析设备功能、性能及主要技术参数,能规范操作机电设备,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及良好的道德意识。

(一)知识和德育目标1.了解机电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

2.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要从业岗位及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3.了解机电设备发展概况、分类、用途、型号及主要技术参数。

4.了解常见典型机电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安全使用常识。

5.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人格和良好的从事心态,形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具有安全、效益和创新等意识。

(二)能力目标1.培养专业认知和专业分析的能力。

2.能借助产品说明书,查阅和分析常见机电设备功能、性能及主要技术参数等。

3.能分析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初步认识电气驱动及控制系统。

4.初步具备典型机电设备常规调整、维护与保养的基本技能。

三、参考学时64学时四、课程学分4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1.本课程是一门专业认知课程。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工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电工基础课程学时:IOO学时适用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二、说明(-)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初中级专门人才所必须的电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电路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1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定律。

2.能使用万用表正确测量电阻、电流、电压和电位。

3.能分析简单直流电路。

4.能正确运用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分析复杂直流电路。

5.了解电容的性质和用途。

6.能熟练运用右手螺旋定则、左手定则、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7.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物理量。

8.会分析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纯电容电路和R1C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及功率。

9.认识三相交流电路并会简单分析。

共IOO学时,其中理论80课时,实践课20课时。

(三)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分二个学期。

课程重点是第二章直流电路中的简单直流电路和第四章磁场与电磁感应部分,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电路的能力。

难点是第二章中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和第五章单相交流电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具、模型、实物进行直观教学,运用多媒体信息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指导学生加深理解和知识的连贯性,提高动手能力。

(五)实践环节课程实践主要内容与要求积极参加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提升电工基础的实践知识,锻炼学生安装、调试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电工基础知识,使知识水平达到中级维修电工中对本课程的的要求。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机电技术运用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电力拖动》、《机床电气维修》等课程的必修基础课程,为毕业后继续提升能力学习及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bim建模(机电)课程标准

bim建模(机电)课程标准

bim建模(机电)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和定位:本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运用信
息化管理手段从事施工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资料管理和商务管理等工作。

同时结合BIM技术进行工程造价咨询、项目咨询等工作。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使用Revit软件建立简单建
筑施工图模型的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系统训练打下基础。

3.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功能定位分析、课程总目标、课程具体目标、课程
考核等方面。

4.实践教学条件:需要具备校内实训室等实践教学条件。

5.教师要求:授课教师应熟练使用软件,并具备一定的现场经验,能够教学
生进行BIM模型的建立、施工数据的参数的设置与分析,同时应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组织、实施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XXXX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目录《电子产品装配技术》课程标准 (1)《可编程控制器P1C》课程标准 (5)《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12)《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17)《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20)《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24)《维修电工》课程标准 (28)《电子产品装配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电子产品装配是中职教育层次机电应用专业的校本教材,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基本技术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项目训练,使学生了解电子装配技术的常识,熟悉具体电子装配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掌握常用仪器仪表及其工具的使用、焊接与电子产品整机安装的基本技术,具备中级电子装配技能人员应具备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各学科的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

本课程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因而,它是跨学科的(独立且不可或缺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应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不仅应该强调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还应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

因而,本课程的设计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本课程分常用元器件的认识、常用仪器仪表及其工具的使用、焊接以及电子产品整机装配,共四大技术项目,每个项目设置了若干个应用型任务,每个任务均由若干个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含实验)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电子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标准

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标准

《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控机床常用电机的类型和电机的传动与控制原理以及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控机床电机传动和控制原理,初步具备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故障的分析和诊断能力,数控机床主轴和进给传动系统故障的分析和诊断能力,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奠定必需的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关系1.先修课程学习本课程前应具备一定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基本知识,做过电工基本操作等实训。

它既是研究电机及电力拖动系统基础理论的学科,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又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应用课,直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电机与拖动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电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独立分析电力拖动系统各种运行状态,掌握有关计算方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电动机,为后续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做好基本培养和锻炼。

2.后续课程学习《机电传动与控制》是为了掌握各种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方法,为以后数控设备的应用与维护打下基础。

后续课程可安排《数控机床电气与PLC》、《变频器原理与应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

(三)课程改革的理念由于现在社会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各类电机的应用日益广泛,该课程可实现一体化教学,加强实训。

同时在上《检测技术》、《数控机床电气与PLC》、《变频器原理及应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相关课程时,把有关电机控制的实训项目加进去。

同时到工厂车间和参观和实习,了解各类电机的控制及应用。

(四)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使学生掌握了解各类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先使学生掌握各种电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然后结合相应的实训,更加深入的掌握各种电机的启动、制动、正反转以及调速的特点。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各类电机的工作原理;(2)掌握各类电机的启动、制动、正反转控制的方法;(3)理解各类电机的调速方法及特点;(4)了解各类电机的应用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课程标准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制造技术方向)课程标准《机械制图与CAD技术基础》课程标准(146学时)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机械制图与CAD技术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制造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掌握机械制图的一般知识,具备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的能力,具备零件测绘和识读第三角投影机械图样的初步能力,能熟练运用一种CAD软件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

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高技能数控机床操作人员和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

本课程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理念,即不仅应该强调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还应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因而,本课程的设计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包含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两部分内容。

鉴于计算机绘图已逐渐代替手工制图,是现代高技能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为了使本课程在教学中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设计时考虑相对弱化画法几何的教学和板图尺规练习,强化徒手绘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强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能力培养,力求打破固有的体系,将《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AutoCAD 》有机整合,形成一门综合化的核心课程《机械制图与CAD技术基础》。

考虑到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一节介绍国外常用的第三角投影视图的画法与识读。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正投影法来分析、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用绘图软件(AutoCAD软件)绘制平面图形、中等复杂零件图、简单装配图及简单三维造型的能力,并能进行相关的尺寸与技术要求标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审旗职业中学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2017年7月目录课程(项目)教学标准前言................................................ (2)《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3)《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11)《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标准 (21)前言课程标准的编写贯彻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着力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需要,增强课程标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加适应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施。

课程标准中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兼顾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和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专业课中的专业技能课支撑了后续的专门化方向课,学生学习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瞄准了多个相关岗位群、职业群,在不同的课程中均有如何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课程标准在引导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力图突破传统学科式教材的片面强调体系完整性、严密性、理论描述性的编写方式,积极探索与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在实验实训场所、理---实一体化教室等新型教学环境中行动导向的实施,指导这种新型一体化教学场所的建设,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

课程标准所指导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方向涵盖了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产品维修、自动化生产线运行等领域,其中的核心课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需要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又要体现出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制、不同岗位的需求。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认知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独立进行学习;通过项目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电工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实际电工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1.理解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直流电路元件及分析方法。

3.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及三相交流电。

4.了解磁路相关知识5.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计算6.了解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特性。

7.掌握安全用电常识。

8.掌握常用电工设备和元器件的结构、原理、特性及正确选择和使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电工仪表对简单电路进行安装、调试与测量。

2.能识读和分析典型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

3.能对简单电路进行分析与计算。

4.初步具有借助工具手册、设备铭牌、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等资料分析电路的能力;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及产品的相关数据、功能和使用方法的能力。

5.可以查找和排除简单电路的故障。

(三)素质目标1.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质量意识与环保节能意识。

3.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4.培养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5.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计划组织能力。

三、参考学时:126学时四、教学内容和要求五、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使电工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典型电工产品的制作,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2.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安全、规范操作,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3.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应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电工基本知识的理解。

(二)评价方法1.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考核评价重点为学生安全文明规范操作、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及爱护工具、设备、环境保护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其次要加强教学过程环节的考核,结合课堂表现、作业、理论考试及项目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三)教学条件电工综合实训台、投影机、实物投影仪、常用电工元件实物、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材编写1.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2.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电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常识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意反映电工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3.教材要求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言表达要求文字平实、精炼、准确、科学。

4.应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尽量提供多介质、多媒体、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教学资源,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录像、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文献、企业生产现场参观等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针对教学的需要和特点,对理论性强、较为抽象的内容;技术性强,学校能力达不到的内容;尚未开发但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相关教学内容,联合技术支持单位,组织力量开发相应的影像资料、多媒体课件、PPT演示文稿资料,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重要课程。

目前电子技术应用极为广泛,发展异常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高新技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电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子问题的能力,具备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具备机电技术专业必需的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一)知识目标1.理解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参数、测试及用途。

3.掌握基本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结构、用途及性能特点。

4.掌握常用设备、器件的特性和应用范围及途径。

5.掌握基本逻辑电路的原理、结构、用途。

6.会分析和设计一些简单的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

7.掌握手工焊接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

2.能阅读和分析典型的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

3.具有借助手册等工具书和设备铭牌、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等资料,查阅电子元器件及产品有关数据、功能和使用方法的能力。

4.能识别和检测常用电子元件。

5.初步具有识读电路图、简单电路印制板和分析分析常见电子电路的能力。

6.具备制作和调试常用电子线路及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

7.初步具有运用电子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相关实际电子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1.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子技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

3.强化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三、参考学时:126学时四、教学内容和要求五、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1.本课程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电子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职业岗位变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的模式,使电子技术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典型电子电路或产品的制作过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对于项目中用到的主要器件和典型电路,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其外部特性和功能,分析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典型应用,了解其工作特性和使用方法,并会正确使用。

(二)评价方法1.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改革单一考核方式,考核评价重点为学生安全文明规范操作、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及爱护工具、设备、环境保护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其次要加强教学过程环节的考核,结合课堂表现、作业、理论考试及项目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三)教学条件电子综合实训台、常用焊接工具、电子仪器仪表、常用电子元器件实物、投影机、实物投影仪等。

(四)教材编写1.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

2.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常识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意反映电子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3.教材要求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言表达要求文字平实、精炼、准确、科学。

4.应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尽量提供多介质、多媒体、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5.教材结构与内容要符合中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并融入电子产品装配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

6.项目的选取应来自企业和生活实际,项目内容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应用性和趣味性要高,项目编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考虑学生学习的现状及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7.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特点,每个项目包含项目操作和相关知识链接,便于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教材,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PPT文本资料、录像、影像资料、企业生产现场录像或模拟动画等,提供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机械制图与CAD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重要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