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有关道德的名词解释
有关道德的名词解释有关道德的名词解释【道德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道德概念】【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素质】【道德体系】【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责任】【道德义务】【道德底线】【道德教育】【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也称“德性”,简称“品德”。
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
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
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最高尚的、最能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概念】【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素质】【道德体系】【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责任】【道德义务】【道德底线】【道德教育】【道德境界】道德境界是从人们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道德修养。
如“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自私自利”,就是人们对不同道德境界的通俗概括。
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大公无私。
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各有不同。
养老护理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守则
• 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守则 • 一、尊老敬老,以人为本
二、服务第一,爱岗敬业 三、遵章守法、自律奉献
• 养老护理员的职业特点 • (一)为老年人服务 (二)为养老院服务
(三)为祖国服务,为社会服务
• 养老护理员工作内容 • (一)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 • (三)协助医护人员进行康复护理 • (五)为家属提供精神鼓励和支持
养老护理员的职业 道德与职业守则
主讲人:XXX
XXX养老院
PA R T
前言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 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在社 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不仅要根据这些 规范来评论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要根据这些规范来支配自 己的行动。
职业道德是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道 德建设,有利于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强人们的社会公德 意识。
• 二、职业道德的特点
• (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二)具有特定职业的业务特征
• (三)具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 (四)具有多种的表现特征
• 1、具有鲜明的行业性 2、具有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 3、具有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 4、具有一定的约束 5、具有强烈的纪律性
6、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7、具有利益的相关性
XXX养老院
• 三、职业道德的作用 • (一)有助于促进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和谐 • (二)有助于维护和提高行业信誉促进行业发展 • (三)有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 (四)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 (五)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XXX养老院
• 任何一项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标准,都需要遵守其基本的规范要求。养老护理工作的宗旨是:“帮天下 儿女尽孝;替世上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养老护理宗旨对在养老院工作的养老护理员在职业守则 和须知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 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也是人立 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故学至乎 礼而止矣,夫 是之谓道德之 极。”
——《荀子·劝学》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言为心声,对内诚于己就是不自欺。 信:恪守诺言,对外信于人就是不欺人。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思 潮。一种是文化复兴主义思潮,另一种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批 判继承的原则,注意科学辨析,自觉避免 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 物,是对中国古代优 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 升华,是中国革命道 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 发展。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
渊》)
孟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墨家 :“兼爱”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
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诈不欺愚” 韩愈《原道》: “博爱之谓仁”。 朱熹:“爱之理,心之德”,并以生释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 自己的能动作用。
道德的基本概念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规范和准则,主要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行为方式。
道德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和实现。
道德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道德的基本形式,它是一种行为准则,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行为,不应该行为。
道德规范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具体体现。
2. 道德价值:道德价值是道德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道德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道德价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对于个人的意义,如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等;二是道德对于社会的作用,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等。
3. 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的实现途径,它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所作出的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道德行为是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的具体体现。
4.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的心理基础,它是人们在道德行为中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反应。
道德情感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道德快感,即人们在道德行为中产生的愉悦和满足感;另一种是道德痛苦,即人们在道德行为中产生的内疚和羞愧感。
5. 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道德的理性基础,它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的认同和接受。
道德信念是人们在道德行为中的指导原则和动力源泉。
以上就是道德的基本概念,包括道德规范、道德价值、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等几个方面。
【2024版】“一马当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六)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马当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六)一、单项选择题(30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人类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是()AA.社会关系的形成B.私有制的产生C.阶级的出现D.国家的诞生2.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DA.社会分工的不同B.社会关系的形成C.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D.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3.道德产生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BA.社会意识B.生产实践C.社会认可D.风俗习惯4.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DA.传统B.群居C.语言D.劳动5.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又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对孟子这两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AA.人和动物非常接近,几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B.人有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人有道德C.这是孟子阐发“性善论”的重要表述D.其表述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起源论6.道德的()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AA.认识功能B.调节功能C.规范功能D.教育功能7.道德的()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
DA.认识功能B.沟通功能C.调节功能8.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是()AA.道德评价B.道德引领C.道德教育D.道德制裁9.下列关于道德的发展及其规律的认识,错误的是()CA.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B.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C.人类道德将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D.人类道德在一定时期可能出现停滞或者倒退10.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中的()B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B.推崇“仁爱”原则C.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D.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11.道德的()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概念的掌握
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从哲学上讲划分为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没有强制性,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通俗一点讲,道德虽然没有强制性但是可以调整我们的行为。
比如:有同学会想说为什么老约束我呀?不能让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吗?答案肯定是不行,因为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行事,会起冲突的,而且社会中有这么多的人,就避免不了有些人会产生出一些影响或者危害社会的想法,所以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依据,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来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正当合理,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我们平常所说的“良心”也是一种道德,孟子说:性本善。
每一个人的本性其实都是善良的,我们在做善事的时候,就会感觉很开心、很舒服,是因为我们顺应了自己内心的本性;相反,做恶事的时候心里面就会感到不安、心虚,就是因为违背了我们的本性,这是不道德的。
所以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简述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
1、道德概念的掌握。
第一依赖于形象的是事物和感性道德经验。
第二正确的进行比较,对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有重要作用。
第三把道德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很好的结合起来,对于道德概念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2、职业道德信念的确立。
应具有以下条件:第一通过职业道德实践使学生获得与职业道德认识相一致的职业道德行动的经验。
第二积极的职业道德情感体验。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第四,职业教育者的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3、职业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一从重复别人的评价到独立的进行评价。
第二,从效果性评价转向动机性评价。
第三从注重对职业道德行为直接后果的评价到注重职业道德行为的间接结果的评价。
第四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
第五由自我利益出发逐步过渡到从社会利益出发进行职业道德评价。
心理健康教育——品德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必须重视行为练习与
习惯的培养。
1.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抗拒诱惑 赏罚控制 模仿学习
2.雅科布松论调节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
儿童有积极肯定自己、希望得到他人表扬的强 烈愿望,这是儿童遵守道德规范、道德希望的条件 之一。
3.道德的文化差异以及其他因素
Shweder认为有三种不同的道德体系: 1、自治道德(平等、自由) 2、集体道德(义务、责任、地位、互相依赖) 3、神性道德(神性、纯洁、亵渎)
习俗水平(11-15岁的大多数) 以满足社会舆论希望、遵循现行的社会准则、受到 赞扬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3)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 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对 别人有帮助,取悦于人。 (4)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遵守法 规取向) 以是否维护社会秩序、尊重权威、个人尽本分为 道德判断的依据。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对人的 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与道德信念紧密联系,而且道德情感与道 德认识往往结合在一起,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动, 构成人的道德动机。
移情
当我们看到有人要打另一个人的腿或手臂时, 我们会不由自主的畏缩,手脚拢起来。当这一下打 下来,我们会和被打者一样的痛。 ——亚当.史密斯
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的部分人)
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与幸福,不违背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 的行为是最好的行为。
(5)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
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重要的是 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与幸福。
(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
考虑到道德的本质及不成文的普遍道德原则,为坚持崇高原 则,可忍辱负重,作出牺牲,免遭自我谴责。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品德及其形成)【圣才出品】
第9章品德及其形成9.1复习笔记一、品德概述1.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和道德的含义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上的表现。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品德和道德既有紧密联系的一面,又有彼此区别的一面。
区别:①品德与道德的内涵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关系在社会心理发展中长期积淀的产物。
品德是在一定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支配、调节个体道德行为的个体意识,是一定社会道德个性化的反映。
②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
③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作为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关系。
从反映内容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④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
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
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原有品德基础制约,没有品德基础的道德是空洞的道德,这样的道德,不仅难以转化为个体的信念,而且还会妨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
2.品德心理结构心理学家为了揭示品德的心理实质,寻找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力图从心理构成的层面上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形成
含义: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阶段个体对道德行为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但个体的行为试图与榜样一致,不受外界压力的控制,具有自觉性、主动性与稳定性。
⑶内化
含义:个体的思想观点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并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与自己原来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又叫“好孩子”定向阶段:认为社会大众认可(传统)的就是对的,判断行为依据动机:利他就好,利己就错。
维护权威或秩序(遵守法规)定向阶段:遵守公共秩序,接受法律权威,判断行为好坏依据是否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准则。
⑶后世俗水平:个体不止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习俗和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包括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赞赏(珍视)
——重视和珍惜所做的选择
——公开表示自己的选择
行动
——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
——重复根据自己的选择所采取的行动
5、群体约定
6、赏罚控制
做法:奖励具体的道德行为;强调内部奖励;适度惩罚不良行为(给予某种厌恶刺激或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特权)。
⑵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需经常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
⑶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件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2、品德的结构
⑴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形成道德观念,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是个人品德的核心。
⑵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和行动时产生)。有三种表现形式:直觉式的道德情感、想象式道德情感、伦理式道德情感。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一、道德的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基于社会经济关系,按照善恶标准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和。
道德是未来社会竞争的重要因素,在高素质人中,人的智商与能力,势均力敌。
最终靠非智利因素,其主要靠道德。
“德先生”与“赛先生”并重。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再次强调,我们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必须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一种社会道德区别于另一种社会道德的标志。
一般来说,在道德建设中,从始至终,都必然要有一个统率一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的指导思想。
这个统率一切的指导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核心。
道德领域中所有的道德现象,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活动现象,都要受道德核心的制约和规定,并以这一核心作为其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
在阶级社会中,一个阶级的道德核心,体现了这一阶级的伦理精神及其道德的本质的特征。
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人民在我国所处的占统治的经济政治地位决定的。
从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来看,任何社会或社会中的任何阶级,它的道德核心,总是同道德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联系在一起,总是同为什么人服务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道德核心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
自古以来,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的核心,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或者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或者是为封建阶级服务,或者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只有无产阶级的道德核心,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即为人民服务的。
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1949年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曾经说:“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样题及答案 教师伦理学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样题及答案 教师伦理学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1、现代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的主要维系手段是DA、教育引导;B、法律规定;C、国家强制;D、习俗、舆论和人类良知2、孔子的“中庸”思想体现了BA、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要求;B、人的理性对个体行为的规定;C、人的理性对他人行为的规定;D、社会规范对人的思想的要求3、规范伦理学两大理论流派义务论和目的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CA、物质与意识的问题;B、社会与个人的问题;C、动机与效果的问题;D、感性与理性的问题4、资产阶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他认为教师应当具有的品德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BA、谦虚、正直;B、忠党、爱国;C、爱国、爱生;D、知识渊博5、哪一事件推动了西欧近代教育运动的迅速发展,并使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实践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反映了当时新兴进步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C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英法资产阶级革命;D、第二次科技革命6、以下不属于教育家维多思若的思想的是CA、废除体罚;B、以身作则;C、不用强制手段;D、重视学生个性发展7、当代社会思潮最本质的特点是AA、反思性;B、继承性;C、全球性;D、符号性8、社会思潮是一种CA、社会文化现象;B、社会道德现象;C、社会意识现象;D、社会精神现象9、对教师增进艺术涵养的论述,以下不正确的是BA、教师的审美水平与艺术涵养是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B、科学和艺术是相区别和分离的,教师应心无旁骛,专心钻研学术;C、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总是富含艺术性的;D、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美德追求和意境,起着对学生审美的熏陶和引导作用10、关于职业道德的说法错误的是AA、职业道德具有普遍性,是各行各业都应当遵守的;B、职业道德与特定职业活动的特点相适应;C、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对人们的客观要求和人们对职业关系的主观认识的统一;D、职业道德是社会一般道德要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11、()是一个社会占主流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马克思的道德观认为
马克思的道德观认为一、马克思的道德观简介马克思是一位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理论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种新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与传统的宗教或伦理学道德观有所不同。
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且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二、马克思对传统道德观的批判马克思对传统道德观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这些道德观只是为了维护既定秩序而存在,而不是真正关心人类福祉。
例如,基督教的“爱邻如己”只是为了维护教会权威和防止人们反叛。
此外,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剥削和压迫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与传统道德观存在矛盾。
三、马克思主张的新道德观基于对传统道德观的批判,马克思提出了一种新的道德观。
他认为,道德应该是人类自由和平等的体现,而不是既定秩序的维护。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社会正义和人类福祉,而不是个人利益。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道德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并且它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四、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道德观的影响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他的新道德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社会制度和道德观也随之变化。
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必要性,并且为马克思提出了一种新的道德观提供了理论支持。
五、马克思的新道德观与现代社会虽然马克思提出的新道德观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但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公正和不平等问题,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等。
马克思新道德观的核心思想是追求社会正义和人类福祉,这与当代社会对于平等、公正和人权的追求是一致的。
六、结论总之,马克思提出的新道德观是一种反传统、反权威、反剥削的道德观。
它强调了社会正义和人类福祉,并认为道德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虽然这种道德观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但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道德的定义: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二、品德的定义: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三、道德和品德的区别: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两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所属的范畴也不同。
1. 道德和品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
2. 道德和品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
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品德方面,心理学主要探讨个体内在的品德心理结构、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对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形成、发展,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众多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颇不平凡的贡献。
但与此同时,心理学也关注个体所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道德状况,关注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和作出的道德评价。
四、道德和品德的联系:1.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
什么是道德
什么是道德,它的起源是什么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觉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来判断和评价行为是否正确、合理或者好坏的一种价值取向。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道德的起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道德的起源道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中,没有明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行为主要是出于本能和生物基础的需要,他们的行为往往是自私和野蛮的。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行为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体生物基础需要,而是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就是道德的前身。
道德的起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解释:(一)宗教解释宗教解释认为,道德起源于宗教。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信仰之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对神的信仰和崇拜,而且也是人类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在早期的宗教文化中,人们通过神的旨意和教诲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例如,基督教的十诫就规定了人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些准则和规范对人类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社会契约解释社会契约解释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契约的形成。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决定联合起来,组成社会集团。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人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准则,这些规则和准则就是社会契约的内容。
社会契约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三)进化论解释进化论解释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生物进化的需要。
在人类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人类逐渐发展出了高度的社交性,也就是说,人类善于通过相互合作来提高生存效率。
为了更好地合作,人们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些准则就是道德的前身。
综合管理技师试题判断题
判断题1、“爱岗敬业”和“自由择业”具有一定的矛盾性。
()参考答案:错误2、“方便群众、让群众满意”是做一位服务群众的好工人的要求之一。
()参考答案:正确3、“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坚持自己的内心真诚、光明磊落的道德信念,不做不道德的事情。
( )参考答案:正确4、“依法治国”是依靠社会與论,依靠人的价值判断,依靠人的良知和传统习惯来维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种强大的道德约束力量。
()参考答案:错误5、“友善”与“团结”是同一层次的道德规范,功能也是相类似的,但是团结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道德的关系。
( )参考答案:正确6、“知”是指对专业知识的一般学习和了解,属学徒阶段。
()参考答案:正确7、“职业幸福”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
()参考答案:正确8、“中国价值”就是基于中国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具体国情、以及中国人民利益和需要的价值观。
()参考答案:正确9、爱岗和敬业两者是统一的,只有爱岗才能敬业,敬业又会促进爱岗。
()参考答案:正确10、爱岗敬业是成为一名合格劳动者的必备品质。
( )参考答案:正确11、爱岗敬业作为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指的是职工要热爱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
( )参考答案:错误12、按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在“不善即恶”的对立处境中,应当也必须择其善者。
( )参考答案:正确13、把道德行为与职业活动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职业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正确14、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 )参考答案:正确15、办事公道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规范之一。
()参考答案:正确16、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活动时要做到助人为乐,有求必应。
()参考答案:错误17、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行使职业权力时,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公平合理地做事和处理问题。
()参考答案:正确18、办事公道只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
()参考答案:错误19、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但都集中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要求,都应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各行各业职业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伦理学名词解释
伦理学名词解释1、伦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应当遵守的道理与行为准则2、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道德科学,指以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客体的理论科学3、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以及必要的社会及行政手段,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思想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4.道德现象:是人类现实生活中为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来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
5.道德活动现象:指人类生活中围绕一定善恶而进行的,可以用善恶评价的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6、道德意识现象:指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
7、道德规范现象:指的是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8、道德关系:就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道德价值观,或者说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的社会关系。
9: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到自己理想目标的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完满而产生的心理满足感和精神上的愉悦状态。
10、人道主义是指社会对每个成员的利益、权利和价值的尊重,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
11、道德实践指由人的实践理性或实践精神支配下的一种社会活动。
12、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信息、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观的支配下所进行的社会活动。
13、道德评价主要是指社会或个人根据一定的客观的社会道德原则、准则,对人的思想感情、品质、行为或社会某种道德现象所进行的评判。
14、道德教育主要是指以社会将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灌输、渗入到社会成员的头脑中,使他们接受并付诸行动。
15、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以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标准,或以某个道德理想人格为范本,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努力达到道德上的理想人格。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道德取得统治地位。
但是还存有着剥削阶级道德残余,存有着公与私、善与恶的矛盾和斗争。
所以,或多或少地使不良道德反映到青少年的头脑中,形成道德品质不良。
学生道德品质不良是指学生经常发生违反我国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学生的不良道德品质是在某种客观条件影响下通过学生一定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
分析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与心理因素将有助于教育上来取预防与矫正的措施。
一、学生道德品质不良的客观原因。
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家庭环境的不良往往是造成学生道德品质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少管所对少年犯罪的原因实行调查,发现不检点的家庭占27.5%,不廉洁的家庭占26%,不健全的家庭占30%,不和睦的家庭占70%。
所以,能够说犯罪和家庭环境就像人和影子一样密不可分。
社会上剥削阶级残余势力的侵蚀: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不但自己作案而且常常使用欺骗的手段诱使教唆少数青少年学生作坏事,使他们心灵受毒害,从而沾染上不良的品德和恶习;社会上流传的一些坏书、坏故事、坏风俗,以及残存的剥削阶级的生活方式、意识观点,也可能使学生受到一定水准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从外边飞进来的“苍蝇”、“蚊子”对于缺乏分析水平的学生如果没有即时的指导也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教育观点上的错误和教育方法的不当也可能给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提供条件。
二、学生道德品质不良的主观原因学生缺乏准确的道德观点:如果学生缺乏准确的道德观点就可能被强烈的个人欲望、要求所驱使,结果就可能会发生不考虑共产主义道德准则和不顾他人利益的行为。
学生意志薄弱:意志薄弱的学生可能使道德观点不能战胜不合理的需要,而不合理的个人欲望却驱使学生做出某些粗野、消极、利己的事情。
不良行为的习惯作用:从很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表明,他们在校学习期间,不良行为在开始时常常是偶然发生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发生,便使学生形成不良的习惯。
错误道德观点的影响:“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等这些腐朽甚至反动的道德观点,一旦被学生接受就会产生不道德行为。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道德是指人们行为中的一种准则—是指认可的社会行为框架,是人们行为的标准,也是一
种社会共识和规范的概念。
它不属于物质界,它是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和支
柱。
道德对社会有重要作用。
它是社会维护正义和和谐的特殊手段,如果没有公正的道德准则,
就会出现不公正的行为,这会对社会之间的交往产生严重的影响。
有了合理的道德准则,
人们就可以遵守行为规范,以社会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而且,它也可以增强每个人对自身
行为的认识,增强道德执行能力,培养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社会习惯。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不断发展变化,主要受社会文化、宗教、政治、思想等多种因素
影响。
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道德有所不同。
总之,道德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也最终受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人们以道德的方式来
理解世界,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共同遵循的行为及做人的准则。
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关系:道徳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
的具体体现。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社会道德與论和风气影
响着个人品德的形成。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其中品德的直接根源是社会道德,道德的直接根源是社会规律。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道徳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是社
会道徳要求的局部反映。
(3)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道德取得统治地位。
但是还存在着剥削阶级道德残余,存在着公与私、善与恶的矛盾和斗争。
因此,或多或少地使不良道德反映到青少年的头脑中,形成道德品质不良。
学生道德品质不良是指学生经常发生违反我国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学生的不良道德品质是在某种客观条件影响下通过学生一定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
分析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与心理因素将有助于教育上来取预防与矫正的措施。
一、学生道德品质不良的客观原因。
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家庭环境的不良往往是造成学生道德品质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少管所对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不检点的家庭占27.5%,不廉洁的家庭占26%,不健全的家庭占30%,不和睦的家庭占70%。
因此,可以说犯罪和家庭环境就像人和影子一样密不可分。
社会上剥削阶级残余势力的侵蚀: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不仅自己作案而且常常使用欺骗的手段诱使教唆少数青少年学生作坏事,使他们心灵受毒害,从而沾染上不良的品德和恶习;社会上流传的一些坏书、坏故事、坏风俗,以及残存的剥削阶级的生活方式、意识观点,也可能使学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从外边飞进来的“苍蝇”、“蚊子”对于缺乏分析能力的学生如果没有及时的指导也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教育观点上的错误和教育方法的不当也可能给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提供条件。
二、学生道德品质不良的主观原因
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如果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就可能被强烈的个人欲望、要求所驱使,结果就可能会发生不考虑共产主义道德准则和不顾他人利益的行为。
学生意志薄弱:意志薄弱的学生可能使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需要,而不合理的个人欲望却驱使学生做出某些粗野、消极、利己的事情。
不良行为的习惯作用:从许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表明,他们在校学习期间,不良行为在开始时常常是偶然发生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发生,便使学生形成不良的习惯。
错误道德观念的影响:“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等这些腐朽甚至反动的道德观念,一旦被学生接受就会产生不道德行为。
三、矫正学生道德品质不良的方法消除学生对教师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首先要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使他们相信教师是真心善意的,教师应当怀着深厚的爱心从多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同时热情而严肃地对他们提出希望,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教师的真心善意。
教师可明确地告诉学生“一旦从头做起,好坏看今后的实际表现”。
从而激励犯错误学生的上进心。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及集体荣誉感。
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不但缺乏自尊心,而且也缺乏集体荣誉感,因此,他们对教师的批评可能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主要是他们经常受到过多的指责和惩罚所造成的。
为了培养个人自尊心应当更多地采取赞许、表扬、奖励、或给予信任性的委托,尽可能多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利用严格要求,组织舆论和奖惩分明的方法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所谓严格要求就是提出的要求要切实可行,一经决定必须严格执行,同时在执行中作出对每个人的评价,这样可使学生明确地体会到什么是正确和高尚的行为,知道应该怎样严格地要求自己。
所谓组织舆论就是通过教室墙报、板报、讨论会、小评论、演讲、文艺节目等提醒、督促学生形成是非观念。
所谓奖惩分明就是有奖有惩,奖,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情上的愉快。
惩,使学生受震动,感情上产生自疚。
奖惩分明不仅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而且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是非感的一种手段。
经验证明,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品质必须防微杜渐,从细微处抓起、抓紧、抓早、抓彻底。
只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终会使学生改正不良品行,形成
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