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体循环系统”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

初中生物“人体循环系统”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本讲座的内容是关于初中生物“人体循环系统”的教学研究与案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策略、学情及对策三部分。首先,第一部分,学科知识。

一学科知识

我们会讲到地位分析——即人体循环系统知识在整个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其它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内容概括——该课程的知识框架;知识与生活——该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研究进展——即该课程知识的主要研究进展。

(一)地位分析

本主题内容在整个初中生物学知识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其它单元、章节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人体解剖及生理学对于学生了解自身、科学地生活并增进健康显然具有重要意义,安排在初一下学期进行教学。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之间相对独立,但在人体内部,八大系统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某种程度上说,循环系统是人这个有机整体之所以成为有机整体的原因之一。因此,把握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系统之间的独

立性和统一性(建立整体和联系的观点)是理解本核心知识的重中之重。(二)内容概括

循环系统是人体执行运输功能的连续管道系统,从广义上来说,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其中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其中流动的血液,淋巴循环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器官和其中流动的淋巴液;从狭义上来说,仅指血液循环系统。初中阶段所指的循环系统就是血液循环系统。

附:循环系统的构成和知识结构框架图

(三)知识与生活

本章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科学地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常识:贫血、新生儿黄疸、煤气中毒等可在讲血液中红细胞这个知识点时向学生普及;器官排异反应可在讲血液中白细胞这个知识点时向学生普及;静脉曲张等可在讲血管这个知识点时向学生普及;脉搏、血压、心率的测定、心电图和心音听诊等可在讲心脏这个知识点时向学生普及;血型的测定原理等可在讲红细胞这个知识点时向学生介绍,也可以为突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最后自成一体。

2 疾病:输血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措施,其使用前提是血型配型,学生除不了解其原理外,都有一定经验储备。但临床上为什么许多特定血型的孕妇在孕育第二胎时容易流产等 Rh 血型问题是学生不了解的,却与学生未来的人生大事息息相关,教师可一并向学生介绍。同时宣传无偿献血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血液观念。

另外,《2002 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心血管病 ( 包括脑血管病 ) 的死亡率最高,在我国,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以及人口迅速老龄化,在我国居民的死亡谱中,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号杀手,且呈年轻化趋势。在很多家庭,孩子的隔代老人可能正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等疾病困扰,对孩子甚至整个家庭关于疾病预防及治疗原理提供科普化地指导。此外白血病这一俗称“血癌”的疾病也应使学生了解并建立有关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科学血液观。

(四)研究进展

血液是身体健康与生命勃发的源泉,就健康的成年人而言,血液占其体重的8 %,失血 20 %就会休克,超过 40 %就会生命不保。血源紧缺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即便血源充足,血液的寿命也很短,储存和运输极为困难,而且可能存在污染隐患。因此,寻找一种血液替代品,成为国际关注的研究热点。人造血液有望缓解这个难题。

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使用的人造血液有上世纪 80 年代的全氟碳化合物、以改造血红蛋白为主要技术的血液替代品、2007 年英国科学家推出的“塑料血”等。2008 年 8 月,美国科学家利用干细胞首次造出红细胞,能传递营养物质,能参与新陈代谢等,且此次造出来的红细胞还是无核的,便于它们在穿越管径微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时,发生变形一挤而过。另外,这种结构使红血球表面积增大,扩大与血浆之间的交换面积,提高气体交换效率。该人造血液不存在血型匹配的问题和污染风险等。预计在一两年内,就能开始进行临床试验。将人造血液研究进展在血型知识点中向学生介绍,可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育。

此外,造血干细胞的基因治疗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此处不再赘述。

二教学策略

(一)课标要求

人体循环系统隶属于《课标》实验稿的第五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

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知识之间相对独立,但在人体内部,八大系统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强调八大系统的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同时,需强调八大系统的统一性,即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每一章的引入时,需强调系统之间的联系。同时,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在即将颁布的修订版课标中,加进了“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的表述:“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表明生物学教学应进一步重视科学概念的教学,这是生物学知识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同时又包含了科学的思维过程和思维观念,是生物学学习的工具。

附本章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观察血涂片。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

成。

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模拟“血型鉴定”,有条件的学校观

看血型鉴定的录像,理解血型与输血

的关系。

概述血液循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可见,尽管“描述”和“概述”这样的行为动词分别属于了解和理解水平,但要能够正确“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实际属于理论知识在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水平,这对于学生科学地生活恰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根据“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可适当加深拓展对血常规化验的认识。本章还列入了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尤其是后者在实验和观察技能上要求较高,应努力完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成分的变化;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难点: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其成分的变化;知识应用能力(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等)。血液循环途径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构建概念图等突破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