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克思哲学的本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用司马迁的这句感叹来解释当今各种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那么什么是正真的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在拜读了庄友刚先生的《广义历史唯物论》后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认为从解释学的角度看,的确如庄友刚先生而言,马克思哲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而非唯心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西方近代哲学发展为现代哲学的转折时期。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从否定性的方面看,无疑应当从它与传统西方哲学的批判性扬弃关系中去寻求。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运用费尔巴哈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颠倒的方法,指出真正的主体不是理念、国家,而是实实在在的家庭和市民社会,马克思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批驳黑格尔“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
不仅对黑格尔,对整个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例如后来的鲍威尔、蒲鲁东等人,马克思都做了无情的批判。
马克思在1847年完成的《哲学的贫穷——答蒲鲁东先生的〈贫穷的哲学〉》论著中,对蒲鲁东的唯心主义思想做了尖锐地批判,阐述了马克思业已形成了的新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指出,蒲鲁东“混淆了思想和事物”,“因为他的历史是在想象的云雾中发生并高高超越于时间和空间的。
一句话,这是黑格尔式的废物,这不是历史,不是世俗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而是神圣的历史——观念的历史。
在他看来,人不过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
蒲鲁东先生所说的进化,是在绝对观念的神秘怀抱中发生的进化。
”同样马克思也讥讽鲍威尔等人倡导的思辩哲学是“儿子生出母亲”的哲学。
马克思正确的指出:“决不可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显然也有别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评。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人通过“实践”主动地经验、认识、改造世界,是一个很核心的理论。
在费尔巴哈那里,“物”对于人是具有绝对的决定性的,他不能想象人的主动的来源到底是什么,是一种“物
决定论”。
这里最著名的就是费尔巴哈的“人吃什么就是什么”论。
马克思主义显然感到这个问题,提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概念。
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在前人的哲学思想基础上批判性的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精髓,从唯物的角度出发,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坚实基础。
当然,从正面肯定地揭示马克思哲学的唯物本质也同样是一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艰巨的理论任务,这里只能从笔者贫瘠的哲学认识视角简略地来做一个浅显的说明。
其一,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宣告了那种超越实证科学的玄思哲学的终结。
传统本体论哲学是运用先验逻辑的范畴演绎方法构造的思辨体系,马克思坚决批判这种哲学。
马克思写道:“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就根本性质而言,马克思哲学是唯物的理性的。
其二,在马克思看来,“哲学没有任何的单独存在的权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种不同的部门中间”。
那些唯心论的哲学家建立的哲学体系绕过实证科学径直解释世界,只能得到思辨哲学,而不会是什么科学的哲学理论。
其三,真如庄友刚先生在《广义历史唯物论》中提出的观点,马克思哲学是以社会存在(实践、历史存在、物质生活)为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哲学使哲学的思维取向从抽象的概念世界(或自然世界)转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黑格尔哲学活动的领域,是一个由纯粹先验的范畴推演所构成的抽象王国,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不过是这个纯逻辑的世界的外化;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要求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的对象和出发点,但是,由于理论与方法的限制,他最终没有找到一条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世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纽带联结而成的自然、社会和人相统一的“感性世界”、“现实世界”、“对象世界”。
自然、社会和人是这个世界的三大领域,但它们不是彼此分隔和互相外在的三个世界,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联结而成的一个世界。
因此马克思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但决没有超越唯物主义。
马克思哲学的唯物性是它的一大根本特征。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承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是唯物的哲学更是超越了旧唯物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本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哲学是凸显实践主体及其实践功能的唯物论。
其最显著特点是强调实践在其哲学体系中的总体性地位。
实践的总体性是指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哲学产生的背景就是传统哲学理论与发展中的现实社会、世俗社会与神域社会、发展中的科学认识与传统的宗教理论发生巨大对立和冲突的情况下,马克思基于社会存在的研究和思考而形成的哲学理论。
理解和说明社会存在发展状况的规律和内在关系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灵魂。
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是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也强调主体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自然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只是直观的反映论,对自然存在只能采取直观的思考和表达,没有考虑认识的现实源泉、发展动力、检验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能动的反作用等问题。
庄友刚先生在《广义历史唯物论》中提出社会存在是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出发点,它决定了马克思哲学以及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面向现实、改变世界的现实任务和实现人的普遍价值。
肯定了人在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推动全人类不断发展进化的现实活动和历史过程的能动性。
因此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唯物观彰显了人的主体性,既合理地说明了历史存在本身的能动性也合理地说明了人的意识对人们的活动反作用的思想的能动性。
而自然唯物主义遵循的是直观的唯物主义路线,即从自然存在出发解释观念活动的路线。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坚持出历史存在出发解释观念活动的新唯物主义路线。
所以马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但不同与旧的唯物主义,它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超越了自然唯物主义而建立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当今,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概念。
但是,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自然唯物主义相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时,这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与传统概念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有着重大的差别。
为了别于区分,我们将后者称之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两者的区别首先是在对与历史的概念界定的不同,庄友刚先生在《广义历史唯物论》一文中指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这里“历史”是只指社会历史领域,而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这里的“历史”是指“人的历史存在”,而社会历史领域仅是“人的历史存在”中的子集。
马克思哲学理解史上,有一种“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
这种理解方式所谈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在我们看来与辨证唯物主义理解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一样,都是狭义的,其中的“历史”都是指社
会历史领域。
但是,在对“历史”概念的具体理解上,在内容细节方面,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方式与辨证唯物主义理解方式是有区别的。
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方式理解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之外的哲学理论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也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一般世界观或本体论。
“狭义”与“广义”两者的区别一是表现在理论原则上,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范畴,强调实践的物质性。
而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则不仅强调实践的历史性,还强调实践的客观性,强调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来理解,把实践理解为人们的物质活动,理解为社会存在、历史存在。
历史存在是物质的特殊存在方式,坚持从这种特殊的物质存在方式出发阐述人们的意识,因而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有鲜明的物质主义立场,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又坚持了辨证唯物主义。
两者的区别之二是在认识论问题上的看法的不同。
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论之所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是因为认识论考察的是人类认识活动,而人类的观念活动,认识活动是社会历史的一方面,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认识论之所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是因为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坚持从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历史观念的哲学原则和哲学路线,在这里同样是把历史存在作为解释的基本出发点。
在认识论原则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其后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根本地位,也有不少人把实践看作是认识的现实对象、源泉。
但是,由于他们所理解的“历史”仍然是社会领域,不能把实践理解为历史存在,不能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来理解实践,而从整个社会生活来理解实践,因而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一样,把实践理解为“主客观统一”的活动。
两者的区别之三是在理论观念上是否承认物质本体论和自然辨证法。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存在不光包括自然存在,历史存在还是意识的唯一的现实对象,一般本质并不在个别之外,认识的基本规律正是从个别把握一般。
“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
对象性的存在物客观地‘对象地’活动着,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客观地‘对象地’活动。
……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
)很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自然关和物质本体论,而且认为从社会存在出发,这种自然观和物质本体论才能得到合理地
解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哲学学术命题,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马克思创立的以社会存在为核心为了解释社会存在的一般性规律和解决社会普遍性问题而提出主客观相统一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简而言之,马克思哲学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