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克思哲学的本质2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点
2.2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点 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根本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资产阶级思想的对立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义的批判,,适应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需要,但它所表达的实质上是整个人类的价值诉求2.2.1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 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永恒的思想主题第一第一,,从天国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 第二第二,,阐明人类解放高于政治解放 第三第三,,探索人类解放的实现力量 第四第四,,追寻人的全面发展2.2.2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马克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对对象、、现实现实、、感性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的提纲》》)——从哲学思维方式看2.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恩格斯::“现代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辩证唯物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现代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 列宁列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标示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内容上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性质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与辩证 第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和辩证第二,第二法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又把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2)两个相关的理论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关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对于人类历史的辩证唯物的理解,二者并不是平行并列的“两大块”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时序关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时序关系::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先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一般世界观,,然后再把这一世界观应用于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分析会历史现象的分析,,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先系统地形成和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先系统地形成和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然后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出发点去改造全部旧哲学,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2.2.3 2.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的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的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实践基础上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相统一的开放性相统一的开放、、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发展着的理论体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1.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是坚持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是坚持实践原则的必然要求第一第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第二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要付诸实践,,用以指导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2.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第一第一,,内容的真理性内容的真理性,,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第二第二,,理论表达形式的严密性理论表达形式的严密性,,以实践为主线为主线,,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第三第三,,开放的理论体系开放的理论体系,,作为实际运用方法论的科学性3.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彻底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彻底革命性不仅明确申明自己的阶级性不仅明确申明自己的阶级性,,而且公开申明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精神武器。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思想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思想浅谈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思想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下形成了一套独特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哲学思想来源于辩证法和唯物论,是通过理论经历探索并影响了无数人的经典之作。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所谓辩证,就是沟通,所谓唯物,就是肯定世界的根本组成为物质,物质形式与过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持着只有事实上的物质才是存在的实体的这一种观点,并且被认为是物理主义的一种形式,二者结合起来组成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成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矗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中,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和经历主义。
另外,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开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开展,这个观点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制错误的意识,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我们的几点启发。
将辩证唯物主义联络到中国核心价值观,不免想到中国儒家文化,即以仁为本、以礼为用、以和为贵。
和的价值观是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的终极目的,和的含义是有差异地团结、统一在一起。
儒家追求和为贵的理想,浸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性情和顺、纠纷的和解与和好、协作中要和衷共济、国家之间要和平相处等等,是儒家文化和为贵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最高目的与追求。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和的哲学含义就是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成认各局部或要素的差异与不同的前提下团结在一起,实现群体的凝聚。
这是一种非常深化的朴素辩证法观点,此种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在中国文化之中,表达在中医辨证施治、?周易?中的阴阳学说等理论与理论之中,要求人们把局部放到系统整体之中加以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广泛表达于中国建筑和中国艺术中。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曾被用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上,三者存在着许多不同。
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依据,得出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新”就新在它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性和历史性原则来解释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全部关系问题,从而合理地解决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得以建立的真实基础。
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标签: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这是每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都承认的事实。
但是,在关于马克思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实质的理解上,我国哲学界经历了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到底是怎样的呢?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几种观点(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我国传统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提法,这种提法照搬于苏联,在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度成为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流解释。
我国传统教科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这两大部分分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者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只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应用,历史唯物主义从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因此得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结论。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它的主要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总是在时空中运动的,它运动有着自身的规律。
这种观点看上去坚持了唯物主义——因为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又坚持了辩证法——因为它强调事物的运动这一存在方式,但实际上,上述观点并没有超越旧唯物主义的水平,都是旧唯物主义提出来的观点。
我国传统教科书错误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的归结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这就完全磨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现象与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是同形式与内容关系密切又不尽相同的一对范畴,它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本质总是类的本质,即一类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类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它是普遍性、共性,但并非共性都是本质。
例如,黄种人的黄皮肤是黄种人的共性,但并不是黄种人的本质。
由于事物的种类是分层次的,本质也是分层次的,根据深浅层次的不同而分为多级本质。
例如,张三这个人可以有作为人的本质、作为公民的本质、作为国家干部的本质,当然也还有作为动物或自然物的本质。
张三作为人的本质是他能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或改造世界的根据,至于他的其他各级本质具体是什么当然都应具体回答。
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即该事物的各种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总和。
人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接触到的都是现象,而不是本质,但人可以通过现象来认识本质。
本质是内容,但现象不一定是形式,内容也不一定都是本质。
例如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却不能说生产力是本质,生产关系是现象。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与器、理与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质和现象的含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
系辞上》),形而下者指有形体的具体的东西,即现象;形而上者指包含于器中的无形的东西,即抽象的共性,其中就包括本质。
在中国哲学史中,关于道与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出现过多种观点,比较明确地把道与器理解为本质与现象的是朱熹。
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
”(《与陆子静书》)这里所谓的理不是任何共性,而是某物之所以为某物的共性,即本质。
这里所说的气不是质料,而是具体事物,即现象。
现象和本质在西方哲学史中也是一对极其古老而又重要的范畴。
古希腊哲学家在探索万事万物的本原时,还不完全是把本原当作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的变化和发展是物质变化和发展的结果。
2.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法为其方法论基础。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来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3.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变革。
4.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阶级斗争。
通过阶级斗争,劳动者可以摆脱被剥削和压迫。
5. 实践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第一要素。
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和改变现实,才能使社会进步。
6.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通过革命来彻底改变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鼓励人们积极参与革命运动,为实现社会进步而奋斗。
这些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主要区别之处。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从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两个层面,客观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所谓类本质,也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个体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的本质就是个体本质和类本质的辩证统一。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对以往人学理论的超越,包括对抽象人性论和以往人的本质论的超越,并对人性的善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人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当代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问题作了系统化的阐释。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反对一切抽象的人性理论,他主张和坚持的是具体人性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本质是劳动,将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实践基础上从两个不同角度客观辩证全面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即人的类本质和人的个体本质两方面内容,而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为我们正确的认识人和对待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实践基础上的“内涵”揭示对于人是什么这个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几千年来众多哲学家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却并没有得出一个站得住脚的理论。
大部分学者以唯物辩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充分尊重客观之间的前提下,对过去的有关于人的本质的概括进行了大胆的借鉴和创新,从两个角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内涵。
人的类本质,就是人区别于其他非人类的独特的固有属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地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从上面的话中,正是说明了人和动物的区别。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物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与所处环境产生形式各异的反应,人类与“非人类”的本质差异在于,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对客观环境进行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改造。
也只有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方能真正揭示出人的本质,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
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在《重新理解马克思》一文(载《学术界》1996年第5期)中,我从马克思研究中许多新材料的发现、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等因素出发,提出了“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口号,在理论界激起了一定的反响。
然而,重新理解马克思并非易事,虽然前人和同时代的人在这个方面做出的努力可供借鉴,但模仿和追随并不是出路。
即使像卢卡奇、葛兰西、科莱蒂、阿尔都塞、萨特、哈贝马斯这些在重新理解马克思的过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的学者,其学说也面临着一个被反思、被超越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重新理解马克思必须另辟蹊径。
那么,人们应该从哪一点契入进去,拉开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序幕呢?我认为,这个契入点应该是马克思的哲学观。
这不仅因为马克思的哲学观是他的全部学说的基础和核心,而且也只有通过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深入反思,才能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及其划时代的贡献之所在。
一、“哲学之扬弃”在马克思那里的含义每一个研究过马克思思想的人都知道,马克思从青年时期起就对哲学怀着浓厚的兴趣,他广泛地涉猎了从古希腊罗马到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哲学,对德国哲学的研究尤其深入。
虽然当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总体上还处在黑格尔的影响下,但已拥有一些批判性的新见解,“哲学之扬弃”就是青年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的见解。
马克思的这一见解最早出现在1840—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
他指出:(1)就哲学和世界关系而言,“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哲学在其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在的缺陷,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对的错误,而且只有当它陷入这些错误时,它才消除掉这些错误,”〔1〕马克思在这里提到的哲学的“丧失”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哲学的世界化也就是世界的哲学化,哲学一旦融入世界,它也就丧失了自己外观上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哲学是对世界的反映,所以当它起来反对外部世界时,它同时也就是内在否定和内在超越。
(2)就哲学同创制哲学体系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关系而言,自我意识是介于哲学和世界之间的中间环节,其核心任务是通过对哲学与世界的辩证关系的把握,来推动哲学和世界的改造与发展。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唯物主 义应该 把理 论 的 焦 点凝 聚 在 现 实 的人 身上 , 关 注人 , 同情 人 , 判人 , 批 改造人 . 解放 人 , 展人 . 发 马 克思 主义哲 学 的批 判 就 是 人 学性 的批 判 , 也就 是 人 的批 判 和对 人 的批 判 ;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的改革 就 是
收 稿 日期 :02(. 7 2 0- - 32 0
作者简介 : 王投华 (95) 男, 1 一 . 湖南新化人 . 6 长沙电力学院讲师
维普资讯
第 l 期
王 汉华 : 马 克思 主义哲学 的本 质 谈
人的
部 分 , 界 的本 质 和 行 为 被置 于人 的本 质 和 世
行为 的大系统 之 中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本体论哲学 . 当然 , 逸不是 说马克思 主义哲 学没 有 本 体论 , 而是 说 在 马 克思 主 义哲学 中本体 论不 是 核 心 的东 西 , 不 是 决定 性 的 更 东西.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中, 不是本体论 决定 人学理 论 , 而是人 学理 论 决定本 体理 论 . 克思 马 主 义哲 学不是 从本 体 论 的 视 角去 思 考 人学 理 论 , 而
界本体 问题 的抽 象本体 理论 . 它是 一种 以社会 为研 究对 象 , 索社会 发展规 律 , 探 批判社 会异化 。 重 建理想社 会 的社会 哲 学 . 美键 词 : 学 ; 体论 ; 哲 本 非本体 论 ; 会 哲学 社 中图分 类号 :0 B —0 理论 重心 的哲 学 . 这样 , 我们 以本 体 论 在哲 学 理论 体 系 中 的 比重 对 于马克思 主义 哲学 的解 释 和理 解 , 术 界有 学 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研究 纲领和 理论 重 心是 “ 质 本体 论 ” 马克思 主 义哲 学 物 ,
哲学的本质及特点
哲学的本质及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哲学的本质及特点,欢迎阅读!哲学的本质和特征。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
哲学同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具有共同的规定,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哲学的本质和属性规定。
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是哲学区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征和种性规定。
什么是世界?世界是个别具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个别具体事物是世界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世界就是具体事物,具体事物就是世界。
世界或具体事物不仅具有可以被人感到的形体,还具有可以被人知道的各种联系和规定。
世界或具体事物可以被两分或多分为不同的种类和组成部分,被两分或多分形成的不同种类和组成部分也可以被综合归纳为统一的具体事物和世界。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发现各种自然规定和自然规律作为己任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发现各种社会规定和社会规律作为己任的社会实践活动。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不是世界的整体,而仅仅是世界的某个组成部分。
把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把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作为己任是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显著特征。
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具有的必然要求、必然规律、必然趋势、必然规律,是社会主体在日常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意向、愿望、意识、思想、欲望、理想、法则、观念。
社会意识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本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统帅和灵魂,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马克思公然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社会意识。
生存发展是社会意识的一般规定和内容,当然也是人类的哲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定和内容。
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的真实意蕴和其哲学观本质
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的真实意蕴和其哲学观本质关键词:马克思;消灭哲学;哲学观本质一、马克思对哲学态度的转变1、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哲学的态度这一时期马克思对哲学的态度是肯定的。
1839-1841年这期间,马克思深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并与1841年3月底完成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从博士论文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哲学本身并没有产生怀疑。
马克思博士毕业后随着社会经历的变化其对哲学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开始批判思辨哲学,但这并不是批判哲学本身,“我劝你们,思辨神学家和哲学家们,假如你们愿意明白真理,你们就应该从先前的思辨哲学的概念和偏见中解放出来。
”[1]这是马克思在《路德是施特劳斯和费尔巴哈的仲裁人》一文中的内容,明显看出并没有否定哲学本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德国的革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
正象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一样,现在的革命则从哲学家开始。
”[2]“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3]就是说德国得以解放的唯一武器是哲学,而人的解放也是从哲学开始,是对哲学本身的一种肯定,再如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指出“许诺人们天堂和人间,哲学只许诺真理,哲学只是要求检验疑团。
”[4],马克思谈论了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用哲学来反对宗教,对哲学持肯定的态度,用哲学形式和宗教进行斗争。
2、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消灭哲学”的观点马克思在1843年底至1844年1月完成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探讨了人类解放具体途径,也再次指出思辨哲学的缺陷,马克思在《导言》中说“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5]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消灭哲学”思想,即通过实践来“实现哲学”,用“消灭哲学”的方式使“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建立一种与之不同的新的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批判之前的哲学只是从抽象空洞的哲学概念出发,脱离社会实践,极限于思辨哲学。
如何本质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何本质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邹诗鹏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一个久已被谈及的问题,但是,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研究或更进一步称之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已经被看成是急迫且带有普遍共识性的理论任务,问题就值得重新追问。
直接地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源自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以及由此展开的哲学理论学说。
问题在于,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而是多。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不同“版本”,有马克思本人的“版本”,恩格斯那里看来也有一个有相当差别的“版本”,前苏联有一个“版本”,中国也有一个“版本”,当然还有一些地方性或民族性的“版本”。
现在学术界花了很多精力甄别这些“版本”,认为应当理解或切近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并区分“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但是,现在看来,把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分开,仍然只是一时之权宜,因为马克思哲学已经历史地汇通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之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说出了什么,更重要的往往在于它做成了什么。
任何一种构成思想流派或运动的哲学,都是本文及其理论结构与其社会思想及文化效能相结合的结果,而且,社会思想及文化效能更为实际地决定着该哲学思想的历史本质。
因此,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必然是一种历史的关联体,而且,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就应当看成是一场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及思想文化的哲学运动。
因而,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诉诸于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应当深入思索马克思在思想史上的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现代史上已经和正在展开的社会与思想文化功能。
作为产生于西方、但又具有人类性与世界性意义的现代哲学家,马克思的哲学主要是在两种路向上体现其社会及思想文化功能的:一是内在地超越和反叛西方社会及思想文化传统,并由此指向现当代西方的人类化转型。
二是在人类性的视野内蕴含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变革与自我解放的历史前进方向,并由此指向于非西方社会的人类化转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旧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只限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注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
由于马克思主义是针对旧唯物主义的不足而形成的,因此在掌握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前,应先分析旧唯物主义的缺点。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必然会导致机械性的缺点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的理解以直观形式为主,而这样一来就使得事物的本质得不到体现,难以获取事物内部的能动性及事物能动性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只掌握了事物的外部现象。
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只能获悉直观感受下的机械运动情况,认为运动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形成起来的,使得原本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变得机械化,而且围绕机械运动来揭露各种不同的现象。
尤其将人的所有生理现象纳入到机械运动范畴。
比如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学者拉美特利将人的身体比作机器,指出人的一切活动都属于机械运动,且通过实例证明自己的说法正确性:当人站在深不见底的悬崖边,身体会机械性的往后退;寒冷的天气人的身体毛孔会机械性的闭起来,防止寒流涌入体内。
可见,唯物主义的机械性缺点并非偶然形成的,而是因其直观性缺点最终所致。
旧唯物主义未结合实践来直观世界,必将导致唯心史观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历史存在的根本在于存在有生命的个人,个人自觉和动物分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非凭自己思维而进行,而是个人清楚的知道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的重要性。
个人最初的劳动实践,是人类社未来发展的引领,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各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领域,这样一来,就强调了人类社会发展史和物质生产发展史间的一致性,人类口中津津乐道的世界历史体现的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由此可以证明,在历史唯物主义整个领域中,实践占据重要位置,若不结合实际情况来考察历史,忽略历史发展中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实践关系,忽略自然科学和工业,那么就会产生一种与自然、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相脱离的以抽象为特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精选文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它以科学的实践论为基础,真正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和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内在的高度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一)、辩证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1、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和有计划的。
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计划、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客观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2、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唯物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质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质的思考作者:李晓倩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0期【摘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元分立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义,“推广论”实际上抹煞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错失了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实践。
文章从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马克思哲学中自然和历史的关系,得出马克思创立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其哲学的本质。
我们应在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之上,正确认识和充分重视实践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传统解释(一)传统阐释路线的解释众所周知,在马克思的追随者和阐释者中存在着一条以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和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阐释路线。
其中,恩格斯起着核心作用。
他在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辩证法”。
这一思想体系经过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发展和传播,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并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最终形成了关于马克思哲学具有权威性的阐释模式,直到今天仍对中国理论界有着重要影响。
斯大林曾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
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论:马克思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无外乎是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结果(即“推广论”)。
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只是一种应用性的、实证性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而将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时,马克思就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有关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有关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兴未艾,来日方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十九世纪诞生的一种科学说明宇宙、社会、自然和思维的崭新哲学学说。
该学说的创建人、奠基者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一般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总轮廓,而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从而提出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科学论断。
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在其后的一个世纪中,以极其迅速之势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信仰者最多的一门哲学理论和社会理论。
它对社会所起的震撼作用,对社会变革所起的推进作用,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任何学说无可比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的巨大作用可以然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也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争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哲学?它是否摆脱了旧的哲学思想的束缚?它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哲学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要寻求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进程。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青年马克思思想“演变”的各个“阶段”。
从1845年由《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记录的革命决裂,相距只有四年时间,青年马克思在这一革命决裂中提出了著名的口号,宣告“把我且要“改造世界”。
在这四年里,我们看到莱茵河畔的一位资产阶级子弟从激进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哲学立场转变到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接着又转变到共产主义唯物主义的立场(空前的革命唯物主义)。
青年马克思的思考对象从法律转到国家,又从国家转到政治经济学,他的政治立场从资产阶级的激进自由主义转到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再转到共产主义。
实际上造成他思考对象和政治立场改变的是他的哲学立场的改变,他先后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辩证法和能动性思想,同时弃除了他的唯心主义,又继承了费尔巴哈思想的基础内核——唯物主义,最后转到革命唯物主义。
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本质特征
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历史哲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南,力求在整体上、深层次上探寻历史的本质及其进程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在历史观领域内实现了“三个”内在统一,即实现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的统一,实现了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的统一,实现了历史认识中能动性与受动性、客观性与阶级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历史哲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南,从物质资料生产的角度来审视人类历史进程,合理地解释了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历史实在与历史认识的相互关系及由此而生发的一系列的历史发展和历史认识的重大问题,从而在历史哲学领域里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划时代变革,使历史哲学真正成为科学,也即获得自身存在的科学形态。
马克思历史哲学力求在整体上、深层上探寻历史的本质及其进程的内在规律,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然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侧面全方位地分析历史,这就使得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历史方法论等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从整体上看,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在历史观领域内实现了“三个”内在统一。
一、实现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历史哲学把人的历史活动作为自身逻辑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出发点,作为历史与历史认识存在与发展的现实基础,深刻地阐述了历史同时作为人的自觉创造物和认识及评价对象的双重内蕴,全面地、历史地展开了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总体性关系,在历史观领域内实现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的内在统一。
历史本体论意在解决历史本原,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不以社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它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与此相关联的还有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
在这里,社会存在的物质性或客观性,并不是指它是一种无人参与的纯客观存在,而只是表明它作为一种既定的历史条件和事实,不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不依赖于人们的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把握世界的本质2
主观唯心主义
唯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
心 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
主 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
义 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
可见,哲学在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寻求事物的意义 和价值。
二、哲学其次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人都有,自发的世界观往往具有不系统、理论 化程度低等特点。
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不同于自发的世界观。它是在自 发的世界观的基础上,通过 归类、整理、加工使之系统化, 通过概念、范畴以及范畴之间关系的逻辑设定与论证 而建 立的一种世界观。
本质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状态问题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 的可能性。
休谟
康德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物质、意识等基本概 念把握世界的
不同学科把握世界的方式不同。线条?颜色?旋律? 数量?模型?语言?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概念间接地把 握世界。在世界本质问题上, 物质、意识、运动、静止、 规律、主观能动性等是极为重要的概念。
3.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事物的存在状态抽象出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把握世界的本质
涉及几个问题: 什么是哲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把握世界?
一、哲学首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 整个世界的总的看 法和根本观点。
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 总的看法 是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具有抽象性、普遍性、 共同性。 根本观点是最基本的观点,具有基础性、本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用司马迁的这句感叹来解释当今各种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那么什么是正真的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在拜读了庄友刚先生的《广义历史唯物论》后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认为从解释学的角度看,的确如庄友刚先生而言,马克思哲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而非唯心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西方近代哲学发展为现代哲学的转折时期。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从否定性的方面看,无疑应当从它与传统西方哲学的批判性扬弃关系中去寻求。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运用费尔巴哈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颠倒的方法,指出真正的主体不是理念、国家,而是实实在在的家庭和市民社会,马克思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批驳黑格尔“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
不仅对黑格尔,对整个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例如后来的鲍威尔、蒲鲁东等人,马克思都做了无情的批判。
马克思在1847年完成的《哲学的贫穷——答蒲鲁东先生的〈贫穷的哲学〉》论著中,对蒲鲁东的唯心主义思想做了尖锐地批判,阐述了马克思业已形成了的新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指出,蒲鲁东“混淆了思想和事物”,“因为他的历史是在想象的云雾中发生并高高超越于时间和空间的。
一句话,这是黑格尔式的废物,这不是历史,不是世俗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而是神圣的历史——观念的历史。
在他看来,人不过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
蒲鲁东先生所说的进化,是在绝对观念的神秘怀抱中发生的进化。
”同样马克思也讥讽鲍威尔等人倡导的思辩哲学是“儿子生出母亲”的哲学。
马克思正确的指出:“决不可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显然也有别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评。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人通过“实践”主动地经验、认识、改造世界,是一个很核心的理论。
在费尔巴哈那里,“物”对于人是具有绝对的决定性的,他不能想象人的主动的来源到底是什么,是一种“物决定论”。
这里最著名的就是费尔巴哈的“人吃什么就是什么”论。
马克思主义显然感到这个问题,提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概念。
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在前人的哲学思想基础上批判性的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精髓,从唯物的角度出发,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坚实基础。
当然,从正面肯定地揭示马克思哲学的唯物本质也同样是一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艰巨的理论任务,这里只能从笔者贫瘠的哲学认识视角简略地来做一个浅显的说明。
其一,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宣告了那种超越实证科学的玄思哲学的终结。
传统本体论哲学是运用先验逻辑的范畴演绎方法构造的思辨体系,马克思坚决批判这种哲学。
马克思写道:“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就根本性质而言,马克思哲学是唯物的理性的。
其二,在马克思看来,“哲学没有任何的单独存在的权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种不同的部门中间”。
那些唯心论的哲学家建立的哲学体系绕过实证科学径直解释世界,只能得到思辨哲学,而不会是什么科学的哲学理论。
其三,真如庄友刚先生在《广义历史唯物论》中提出的观点,马克思哲学是以社会存在(实践、历史存在、物质生活)为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哲学使哲学的思维取向从抽象的概念世界(或自然世界)转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黑格尔哲学活动的领域,是一个由纯粹先验的范畴推演所构成的抽象王国,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不过是这个纯逻辑的世界的外化;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要求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的对象和出发点,但是,由于理论与方法的限制,他最终没有找到一条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世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纽带联结而成的自然、社会和人相统一的“感性世界”、“现实世界”、“对象世界”。
自然、社会和人是这个世界的三大领域,但它们不是彼此分隔和互相外在的三个世界,而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联结而成的一个世界。
因此马克思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但决没有超越唯物主义。
马克思哲学的唯物性是它的一大根本特征。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承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是唯物的哲学更是超越了旧唯物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本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哲学是凸显实践主体及其实践功能的唯物论。
其最显著特点是强调实践在其哲学体系中的总体性地位。
实践的总体性是指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哲学产生的背景就是传统哲学理论与发展中的现实社会、世俗社会与神域社会、发展中的科学认识与传统的宗教理论发生巨大对立和冲突的情况下,马克思基于社会存在的研究和思考而形成的哲学理论。
理解和说明社会存在发展状况的规律和内在关系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灵魂。
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是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也强调主体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自然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只是直观的反映论,对自然存在只能采取直观的思考和表达,没有考虑认识的现实源泉、发展动力、检验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能动的反作用等问题。
庄友刚先生在《广义历史唯物论》中提出社会存在是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出发点,它决定了马克思哲学以及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面向现实、改变世界的现实任务和实现人的普遍价值。
肯定了人在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推动全人类不断发展进化的现实活动和历史过程的能动性。
因此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唯物观彰显了人的主体性,既合理地说明了历史存在本身的能动性也合理地说明了人的意识对人们的活动反作用的思想的能动性。
而自然唯物主义遵循的是直观的唯物主义路线,即从自然存在出发解释观念活动的路线。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坚持出历史存在出发解释观念活动的新唯物主义路线。
所以马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但不同与旧的唯物主义,它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超越了自然唯物主义而建立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当今,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概念。
但是,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自然唯物主义相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时,这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与传统概念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有着重大的差别。
为了别于区分,我们将后者称之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两者的区别首先是在对与历史的概念界定的不同,庄友刚先生在《广义历史唯物论》一文中指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这里“历史”是只指社会历史领域,而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这里的“历史”是指“人的历史存在”,而社会历史领域仅是“人的历史存在”中的子集。
马克思哲学理解史上,有一种“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
这种理解方式所谈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在我们看来与辨证唯物主义理解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一样,都是狭义的,其中的“历史”都是指社会历史领域。
但是,在对“历史”概念的具体理解上,在内容细节方面,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方式与辨证唯物主义理解方式是有区别的。
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方式理解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之外的哲学理论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也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和一般世界观或本体论。
“狭义”与“广义”两者的区别一是表现在理论原则上,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实践范畴,强调实践的物质性。
而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则不仅强调实践的历史性,还强调实践的客观性,强调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来理解,把实践理解为人们的物质活动,理解为社会存在、历史存在。
历史存在是物质的特殊存在方式,坚持从这种特殊的物质存在方式出发阐述人们的意识,因而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有鲜明的物质主义立场,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又坚持了辨证唯物主义。
两者的区别之二是在认识论问题上的看法的不同。
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认识论之所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是因为认识论考察的是人类认识活动,而人类的观念活动,认识活动是社会历史的一方面,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认识论之所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是因为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坚持从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历史观念的哲学原则和哲学路线,在这里同样是把历史存在作为解释的基本出发点。
在认识论原则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其后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根本地位,也有不少人把实践看作是认识的现实对象、源泉。
但是,由于他们所理解的“历史”仍然是社会领域,不能把实践理解为历史存在,不能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来理解实践,而从整个社会生活来理解实践,因而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一样,把实践理解为“主客观统一”的活动。
两者的区别之三是在理论观念上是否承认物质本体论和自然辨证法。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存在不光包括自然存在,历史存在还是意识的唯一的现实对象,一般本质并不在个别之外,认识的基本规律正是从个别把握一般。
“当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这种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
对象性的存在物客观地‘对象地’活动着,而只要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能客观地‘对象地’活动。
……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
)很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自然关和物质本体论,而且认为从社会存在出发,这种自然观和物质本体论才能得到合理地解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哲学学术命题,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马克思创立的以社会存在为核心为了解释社会存在的一般性规律和解决社会普遍性问题而提出主客观相统一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