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我国实施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不断有研究者提出,这一宏观政策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国外也有人士表示担心,中国近年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扩大支出,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
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
挤出效应并不是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调节时必然要发生的。
具体到中国近四年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来看,依据对经济运行各项指标的分析,在我国出现挤出效应的观点尚得不到有力的证据支持。
这可以从增发国债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来考察:第一,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
我国自1996年5月以来,名义利率多次下调,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这并不是财政扩张带来的结果。
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
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下降,而中央银行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进一步看,价格水平下降也不是财政扩张的结果,相反,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水平的下降。
第二,增发国债对借贷资金量的影响。
增发国债没有与民间竞争有限的资金。
几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超过70%,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
商业银行近年的资金过剩主要是风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收益较低、预期不好及产业政策调整的缘故,而且这种过剩是在满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后的过剩。
从实际经济运行看,民间投资主妥受到民间资本的边际产幽或利润率和公共投资影响,民间资本边际产出上升会引起民间投资规模的增加。
如果公共资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产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共投资就很可能挤出民间投资。
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高速公路、铁路、供水和机场、粮库、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价引言积极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一种政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得到广泛采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回顾并评价中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影响。
1. 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中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金融危机导致亚洲地区多个经济体陷入困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受到了影响。
为了应对危机并实现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决定采取积极财政政策。
2.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2.1 增加政府支出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大规模增加了公共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
这一举措既为经济提供了有效需求,也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2.2 降低税收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减税措施,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免征或减免部分税种等。
这些举措旨在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2.3 增加财政赤字为了支持上述措施的实施,中国政府增加了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资金。
这一举措在短期内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也增加了财政风险。
3.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3.1 经济增长效果中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增长效果。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优化税收政策,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速。
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为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
3.2 就业和社会稳定效果积极财政政策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也为增加就业提供了支持。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投资为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减轻了就业压力。
同时,通过减税措施,政府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进一步稳定了社会就业局势。
3.3 财政风险和不平衡发展然而,中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也面临财政风险和不平衡发展的问题。
增加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使得财政风险增加,需要政府加强财政管理和风险防控。
同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自1998年起,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国内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实施了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同时辅之以适当的货币政策。
目前,已有许多关于这一政策的收效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也应该对与积极财政策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中国1998年以来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需求的相对萎缩使得经济增长的势头放缓。
应该说,自建国以来,我们在应对通货膨胀问题方面是有一些成功做法的,然而在治理通货紧缩问题方面却缺少经验。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问题,需要有新的理论加以指导。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历经数百年的时间发展起来的,其观宏经济理论和政策也较为成型。
尽管我国的具体国情与之有所不同,但国外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成功做法,却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
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起点。
正是这场空前的危机,给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否定了以萨伊定律为代表的对经济放任自由的传统经济理论,从而引发了一场“凯恩斯革命”,所谓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也应运而生。
凯恩斯学派运用总需求模型对经济大萧条与大规模失业现象的内在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认为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主要导源于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下降。
受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诸多心理因素的作用,总需求价格通常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而市场机制却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价格达到足以与总供给价格相等的地步,于是便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亦即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的非自愿失业现象。
凯恩斯学派得出的结论是,大萧条已证明了私人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如果放任不管,它便会自我陷入萧条,其出路只有制定和实施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凯恩斯经济学关于经济政策的基本主张是维持经济稳定,通过调节有效需求(即所谓“需求管理”),萧条时反萧条,通胀时反通胀。
积极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评估
积极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评估在经济学中,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
积极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本文将评估积极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政府可以直接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领域,从而提高生产力和经济竞争力。
这将促进经济活动的增长,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通过减少税收,政府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激发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
然而,积极财政政策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过度依赖财政政策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
当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时,财政赤字可能会扩大,从而增加政府的债务负担。
高负债水平可能会导致信用评级下调,进而增加政府融资成本。
此外,财政赤字也可能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因为政府需要通过印钞等手段来弥补赤字,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
这可能引发通货膨胀风险,对经济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可能存在时滞。
政府的财政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例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启动和完成,而减税措施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被居民感知并产生消费行为的改变。
因此,政府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需要考虑时机选择和政策效果的时滞问题,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
另外,积极财政政策也可能引发资源配置失衡。
当政府增加支出时,可能会导致资源向政府部门倾斜,从而减少私人投资和消费。
这可能导致私人部门的竞争力下降,进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因此,政府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时需要注意资源配置的平衡,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结构的扭曲。
综上所述,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政府可以促进经济活动的增长,提高生产力和经济竞争力。
然而,积极财政政策也面临财政赤字增加、时滞效应和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
我国财政政策冲击的动态效应分析
我国财政政策冲击的动态效应分析首先,通过财政政策进行积极的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领域,来刺激需求和经济发展。
这种积极财政政策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带来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拉动企业和个人消费,从而促进整体经济增长。
其次,财政政策的动态效应还表现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上。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来实现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份额。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税收,特别是对高收入群体增加税收,来提高财政收入。
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减少贫富差距。
再次,财政政策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也具有动态影响。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补贴和贷款等方式,来鼓励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和减免税收,来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产业的兴起。
最后,财政政策的动态效应还体现在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的影响上。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财政调控的手段,来引导资源流动,推动地区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助等方式,来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这样可以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协调。
总之,我国财政政策的动态效应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收入分配、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的动态调整和灵活运用,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变化,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文-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一、积极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效应在快速递减自去年8月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1998年GDP增长三、四季度分别达7.6%和9%,全年达7.8%。
今年一季度运行基本正常:(1)一季度GDP增长8.3%,虽低于去年第四季度,但比去年同期高出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0.1%,比去年同期高出1.9个百分点。
(2)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开局良好,投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果,从各类产业投资增长来看,一季度一、三产业投资大幅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增长趋缓,一、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由原来的2.2%、55.8%上升为4%、61%,而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由42%下降为35%,变化趋势符合当前产业政策走向;政府投资明显扩大,投资渠道趋于多元化,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7.3%,其中预算内投资增长67.8%,国内贷款增长38%,债券筹资增长8倍,自筹资金增长12.1%,只是利用外资同比下降近30%。
(3)一季度市场销售稳定增长,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6%。
(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同比增长26.1%。
这种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增长21.1%,占收入增长的35%;二是来自加强征管,大力防欠清欠,税款查补收入同比增长38.5%,占收入增长的12%;三是来自严厉打击走私活动,保证了海关进口的大幅度增长,其中关税同比增长144.4%,海关代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增长107.1%,海关税收增长占全部收入增长的40%。
(5)金融运行基本平稳,人民币汇率继续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多项指标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仅半年,其效应从3月份开始出现递减迹象:(1)GDP一季度增长8.3%,二季度增长7.1%,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2个百分点,整个上半年增长7.6%,工业增加值上半年增长9.4%;(2)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一季度回落了4.6个百分点,5月份国有及其它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一季度回落5.1个百分点;(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月份同比增长5.7%,比一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5月份同比增长5.3%,比4月份又放慢0.4个百分点,同时居民储蓄在前3个月增加4446亿元的基础上,4月份又增加554亿元,5月份又增加857亿元,1-5月新增585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986亿元,截至5月末居民储蓄余额已达59226亿元;(4)市场价格继续走低,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2.2%,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3.5%,降幅进一步加大,5月份两种价格同比降幅与4月份持平,但居民消费价格已14个月连续下降,商品零售价格已20个月连续下降;(5)各层次货币供给量增幅回落,5月末M0同比增长9.06%,比一季度、4月末分别回落2.14和1.29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13.27%,增幅分别回落1.63和0.8个百分点,M2同比增长17.17%,增幅分别回落0.63和0.7个百分点;(6)进口逐月加快,出口继续下降,4月份同比下降7.3%,降幅比3月份扩大3.7个百分点,整个上半年下降了4.6%。
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税收政策等手段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本文将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探讨财政政策效应对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方面的影响。
一、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财政政策的效应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各国政府在面对经济衰退、高通胀等问题时会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措施,如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手段。
这些政策是否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财政政策方面,采用增加政府支出的方法被认为对经济增长效应较为显著。
然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
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政府管理水平、金融市场、人口结构等因素都会对政府财政政策产生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深圳市,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可能因为该地区的私营企业对政府干预和支出反应较为敏感。
此外,不同财政政策手段的效应也有所差别。
在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增加公共支出的方式来刺激经济活动。
实践证明,这种政策手段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有助于经济的复苏。
然而,阿根廷政府发行债券进行的财政刺激政策就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正确选择财政政策手段并不容易,需要考虑政策的针对性、可行性等因素。
二、财政政策与就业在财政政策的调整中,增加政府支出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就业。
这里的“增加政府支出”主要是指在公共领域投资或者直接提供经济援助,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理论上讲,增加政府支出可以为创造就业提供条件。
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以缓解失业问题。
然而,在实践中,政府的财政政策对于就业市场的提振效应并不显著。
无论是在经济危机期或者扩张期,政府财政政策对于就业市场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调整可以影响就业市场的“总量”,但是并不能改变就业市场的“质量”。
政策制定者需要注意就业政策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便于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对劳动力进行技能提升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200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宝典]
200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内容提要: 文章就2008年以来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评析。
主要包括:政策启动的背景、积极财政政策的要点、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
文章通过对上述的分析,揭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成效一、政策启动的背景2008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措施,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但不容忽视的是,近期,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的影响正在不断加重加深。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决定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把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灾区恢复重建。
支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安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支持地震灾区尽快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加快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搞好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等。
(二)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
2008年以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2008年以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第一篇:2008年以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2008年以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自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开始,由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导致的金融风暴,造成美国近30家金融企业倒闭,4000多家金融企业陷入财政危机,并且很快影响到了实体经济领域[1]。
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高度关联性使得在美国这一世界经济大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欧盟、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最终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70%的高水平,面对危机也在劫难逃。
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各项宏观数据急转直下,其中,进出口总值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持续回落,股市财富大幅缩水,失业人数大幅增加,CPI和PPI双双进入负值,一系列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足以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国内经济所造成的巨大冲击。
一、应对危机:我国的财政政策由稳健走向积极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市场机制自动熨平经济波动的功能失灵,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公共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对金融危机负有兜底责任。
于是市场把应对融危机的期望寄托在各国政府身上,期望政府及时伸出“看得见的手”有效地稳定市场并刺激经济。
于是世界各国纷纷出台配套的救助性措施来应对脆弱的经济系统,政府的财政政策再次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
而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率仅为6.1%(增长主要是靠国家兴建基础设施拉动)。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摘要】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政府通过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举措。
本文从定义、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其效应和局限性的评析,可以发现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通货膨胀、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
结论部分展望了积极财政政策的优势、挑战和应用前景,指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积极财政政策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定义、内容、实施方式、效应分析、局限性分析、优势、挑战、应用前景、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积极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积极财政政策被认为是一种应对经济衰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来应对各种经济挑战。
在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消费。
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推出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拉动经济增长。
同样,中国政府也在经济增长放缓时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来稳定经济,促进就业和增加社会福利。
通过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深入研究和评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旨在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定义、主要内容、实施方式、效应分析和局限性进行评析,以期为政府部门和经济学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思考。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评析,通过对其定义、内容、实施方式、效应分析和局限性进行研究分析,以揭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来说,研究积极财政政策的定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该政策的内涵和特点,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和框架。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一)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一)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因为当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不平衡状态。
刺激国内需求,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阻止城镇失业人数的增加,并努力为下岗职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所在。
时至今日,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了六年了,分析研究该政策的效果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作为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它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上。
1.积极财政政策与社会消费。
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一直呈现负增长,分别为-2.6%、-3.0%、-1.5%和-0.8%.与上年相比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0.8%和-1.4%,虽然从2000年开始由负转正,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为+0.4%和+0.7%.但是,以1985年价格计算的从1998~2001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只有6.8%,比从1991~1996年9.0%的水平低了2.2个百分点。
这说明,整个社会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仍处于低迷状态。
2.积极财政政策与社会投资。
从1991~1996年,与上年相比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3.9%、44.4%、61.8%、30.4%、17.5%和14.8%,年均增长32.6%.其中,国有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6.4%(1996年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2.4%);集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39.2%(1996年集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5.9%);个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2.1%(1996年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0%);其他经济从1993~199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44.1%(1996年其他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7.7%)。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价基质效应评价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价基质效应评价自金融危机以来,为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2022年开始,中央决定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标志着实施近3年的稳健的财政政策的结束。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应对危机的有效举措,对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现实依据(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自2022年来,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剧烈动荡,并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经济危机。
2022年,我国经济面临内外交困的难题,GDP增速下降为9%,我国宏观经济在由“过热”向稳定运行“软着陆”过程中,加上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一些加工企业特别是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遇到了明显的困难,中国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子越走越窄,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提振内需迫切而关键。
而无论是促进短期经济增长,还是兼顾中长期经济稳定增长,关键都在于财政预算投资向公共民生领域倾斜,以及适度推进税制改革,来撬动长期以来启而不动的消费内需增长。
因而,在此背景下,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实施了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以此达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促进经济中长期发展。
(二)改善企业与公众预期二、新一轮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工具的选择根据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22年实施的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重点建设。
2022年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2022年安排政府公共投资也高达9927亿元,较上年增加847亿元。
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2022年落实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加上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扩大消费需求。
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安排资金2208.33亿元。
最新-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精品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一、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效应在快速递减自去年8月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1998年GDP增长三、四季度分别达7.6%和9%,全年达7.8%。
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正常1一季度GDP增长8.3%,虽低于去年第四季度,但比去年同期高出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0.1%,比去年同期高出1.9个百分点。
2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开局良好,投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果,从各类产业投资增长来看,一季度一、三产业投资大幅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增长趋缓,一、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由原来的2.2%、55.8%上升为4%、61%,而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由42%下降为35%,变化趋势符合当前产业政策走向;政府投资明显扩大,投资渠道趋于多元化,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17.3%,其中预算内投资增长67.8%,国内贷款增长38%,债券筹资增长8倍,自筹资金增长12.1%,只是利用外资同比下降近30%。
3一季度市场销售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6%。
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同比增长26.1%。
这种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增长21.1%,占收入增长的35%;二是来自加强征管,大力防欠清欠,税款查补收入同比增长38.5%,占收入增长的12%;三是来自严厉打击走私活动,保证了海关进口税收的大幅度增长,其中关税同比增长144.4%,海关代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增长107.1%,海关税收增长占全部收入增长的40%。
5金融运行基本平稳,人民币汇率继续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长。
多项指标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仅半年,其效应从3月份开始出现递减迹象1GDP一季度增长8.3%,二季度增长7.1%,增幅比一季度下降1.2个百分点,整个上半年增长7.6%,工业增加值上半年增长9.4%;2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比一季度回落了4.6个百分点,5月份国有及其它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一季度回落5.1个百分点;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月份同比增长5.7%,比一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5月份同比增长5.3%,比4月份又放慢0.4个百分点,同时居民储蓄在前3个月增加4446亿元的基础上,4月份又增加554亿元,5月份又增加857亿元,1-5月新增585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986亿元,截至5月末居民储蓄余额已达59226亿元;4市场价格继续走低,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2.2%,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3.5%,降幅进一步加大,5月份两种价格同比降幅与4月份持平,但居民消费价格已14个月连续下降,商品零售价格已20个月连续下降;5各层次货币供给量增幅回落,5月末M0同比增长9.06%,比一季度、4月末分别回落2.14和1.29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13.27%,增幅分别回落1.63和0.8个百分点,M2同比增长17.17%,增幅分别回落0.63和0.7个百分点;6进口逐月加快,出口继续下降,4月份同比下降7.3%,降幅比3月份扩大3.7个百分点,整个上半年下降了4.6%。
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
现在的问题是, 财政赤字增加 , 是否会引 起私人储蓄增加同样数额?事实证明, 财政赤字 增加会引起私人储蓄略有增加,但私人储蓄的 增加不会完全抵消政府储蓄的减少, 因此, 国民 储蓄会减少。 国民储蓄减少 , 全社会可贷资金的 供给就减少, 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左移 , 引起利率 上升。 利率提高 , 家庭购买房子减少 , 企业新建 工厂也减少。这种由于政府财政赤字所引起的 民营部门投资的减少被称为挤出效应。年复一 年的投资减少, 长期来看, 资本积累增长率降 低,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资本 积累增长慢就会降低经济增长率。 资本增长率降低对于经济降低和经济增 长率降低的影响是可以核算的。根据柯布一 道 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结论 , 国民收人分配大约 3/ 4 分给劳动, 4 分给资本。 1/ 这就说明, 劳动增长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约 3/ 4 ,资本增长对产出增 长的贡献约 1/ 40假如年资本存量增长 10%。 将 资本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1/ 4 ,乘以资本增 长 10% , 就得出资本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 2.5%。 又假定劳动量年增长 8%, 则劳动增长对 产出增长的贡献为:3/ 4*8%=6%。 两者相加, 年 产出增长率为 8.5%。如果资本增长率降低, 从 10%降为 6%。 则资本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降 为 1.5% ( 1/ 4*6% ) ,使产出增长率从 8.5%降为
2006 年 4 月 科 杖 任济市场
积极财政政策的 积极效应和 极效应
王俊梅 ( 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 : 1998 年 以来我国持 续实行 4 年 之久的积极时政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起到 了
明显的积极作 用 , 也产 生 了某些消极 效应 。 但 尽
( 一) 、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和经济增长
积极财政政策下“挤出效应”评析
同 期 大 幅 下 降 75个 百 分 点 , 2 0 . 为 0 2年 以 来 的 新 低 。
支 出增加 , 品市场上购 买产 品和劳务 的竞争 会加剧 , 商
其 增 速 滑 落 之 快 , 至 超 过 了 亚 洲 金 融 危 机 之 时 。 1 物 价 就 会 上 涨 , 货 币名 义 供 给 量 不 变 的 情 况 下 , 际 甚 O 在 实 月 公布 的数 据显 示 ,0 8年前 三 个 季度 , 20 GDP增 长 99 , 货 币 供 给 量 会 因 价 格 上 涨 而 减 少 , 而 使 可 用 于 投 机 .% 进 增 幅 为2 D 4 年 以来 的 最 低 。 三 季 度 GDP 同 比增 长 0
力的扩大 国 内需 求措 施 , 两年 内计 划扩 张投 资 4万亿 而 使 货 币 需 求 大 于 货 币 供 给 ( 币 交 易 需 求 增 加 了 , 货 但
元 , 快 ? 生 工 程 、 础 设 施 、 态 环 境 建 设 和 灾 后 重 货 币名 义 供 给 量 未 变 ) 因 而 利 率 会 上 升 , 导 致 投 资 加 民 基 生 , 并
目的 的 货 币供 应 量 减 少 。 果 , 券 价 格 就 下 跌 , 率 结 债 利
9O , 二 季 度 的 1 .% 下 降 11 百 分 点 , 2 0 .% 较 01 .个 比 0 7年 上 升 , 而 导 致 私 人 投 资 减 少 。 资 减 少 了 , 们 的 消 进 投 人
年 为 例 , 年 起 , 于 亚 洲 金 融 危 机 影 响 加 深 , 之 国 E k . X 这 就 是 说 政 府 支 出能 带 来 若 干 倍 的 国 民 当 由 加 E L g /g, -
内 经 济 结 构 不 合 理 等 深 层 次 矛 盾 , 国经 济 增 长 速 度 收 入 的增 加 。 在 图 中 ,就 是 指 收 入 应 从 Y 增 加 到 Y , 中 o 开 始 出 现 明 显 回 落 。鉴 于 此 , 国 政 府 于 当 年 起 推 行 YY=△y k . . 实 际 上 收 入 不 可 能 增 加 到 Y 。 因 中 oz = g Ag 但 积 极 财 政 政 策 ,此 后 数 年 , 一 政 策 每 年 拉 动 经 济 增 为 I 这 s向 右 上 移 动 时 , 民 收 入 增 加 了 , 货 币 的 交 易 国 对 长 15至 2个 百 分 点 ,较 为 成 功 地 帮 助 中 国经 济 顺 利 需 求 增 加 了 , 货 币 供 给 未 变 动 ,因 而 人 们 用 于 投 机 . 但 克服 内外考 验 , 于 20 并 0 2年 起 再 次 迈 入 持 续 扩 张 景 气 需 求 的货 币 必 须 减 少 , 就 要 求 利 率 上 升 。 因 此 , 这 利
如何评价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最主要的措施是扩大国债的发行,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
应当肯定,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生产,从而进一步带动了消费和投资。
对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近一年来的初步评价是,决策正确、反应果断、措施对路、实施快速、作用明显、效果直接。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初步经验是,在危机关头,决策一定要坚决果断,不拖泥带水,善于驾驭复杂局势;要全面分析,抓住关键,措施对路;要政令畅通,实施有效,杜绝和减少“肠梗阻”等现象的发生;要加强跟踪和监督,既要保证政策的执行效果,更要防止政策在执行中变调。
正是这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的快速、有效实施,才保证了中国经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停止下滑,并出现企稳回升的良好现象。
可以这样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目标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作用不仅在眼前,而且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一,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没有导致通货膨胀。
一方面我国的生产能力确实有过剩现象,总需求的增加促进了生产能力的利用;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实行浮动的汇率体制,再加上出口情况尚可,总需求的扩大没有使本国的货币贬值或者说本来是应当升值的,进口品和进口原材料价格没有因之上升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其次,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虽然使公共借款需求更高,但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既增加了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增加了货币供应,没有发生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利率也没有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反而比以前降低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并没有被抵消掉。
再次,挤出效应很小,甚至没有。
事实证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利率几乎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投资额的影响更小。
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挤出效应。
总需求的扩大可能会通过加速器效应使投资额增加。
在我国现行条件下,财政支出的启、体效应是值得肯定的,需要研究的是结构性效应。
增加公共投资的最大缺点就是缺乏资金有效利用的监督,很容易引起浪费。
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一.docx
1998年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一)内容提要:文章就1998年以来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评析。
主要包括:政策启动的背景、积极财政政策的要点、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对“挤出效应”、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减税和国债风险等问题的认识。
文章通过详细的实证分析,揭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成效一、政策启动的背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转轨中的财政困难和多种制约因素,近20年间中国财政政策总体而言是“低调”的,主要表现是财力安排捉襟见肘,连年赤字、职能范围收缩而同时“错位”(越位与“缺位”)严重,维持“吃饭财政”在许多情况下都成为问题,就更谈不上十分积极的调控举措。
但1998年一季度过后,这种情况发生很大改变。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已相当明朗,并与一系列国内问题迭加在一起,迫切需要以宏观政策措施扩大内需,实施反周期操作。
于是政府在决策上果断地启动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使财政政策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启动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超出了一般人的意料以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联系汇率制为标志而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出一浪又一浪的冲击波,到1998年,已席卷了几乎整个亚洲,并扩展到俄罗斯,波及拉美,进而使欧洲和美国也受到影响。
其对于亚洲和世界经济影响之巨,大大超出早些时候一般人的估计。
中国经济在此次危机中被评价为在亚洲表现最好,受影响最小。
但到1998年,外贸的增长幅度也明显放缓,并于5月出现负增长,客观上这成为使各方对严峻形势形成共识的响亮警钟。
2.金融危机影响迭加到中国经济周期低谷阶段上,使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中国经济增长率(以GDP增长率衡量)从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这时被认为还处于比较适宜的区间,但惯性下滑并未停止。
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在挤出效应分析
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在挤出效应分析当前,中央政府为应对日益加深的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及时将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推出了总值达4万亿人民币的拉动内需政府投资计划,这其中还不包括各地方政府适时推出的地方投资计划。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实施这样大规模的积极财政政策必将刺激社会的私人投资、私人消费,增加有效需求,使经济在短期内回到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而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私人消费之间存在着竞争性、对抗性的关系,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市场利率的上升,挤出部分私人投资和消费,从而不能起到预期应有的效果。
那么,这次大规模的政府财政投资扩张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社会需求能否恢复到危机前的高涨状态,国民经济能否保证8%以上的增长速度?短期看,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财政政策效果紧密关联,而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货币政策配合优化的程度及其挤出效应的大小。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我国现阶段积极财政政策产生挤出效应的可能性,并结合现阶段特殊的经济形势和具体国情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1.挤出效应的作用机理我们抛开两个学派的理论之争,从大家熟知的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出发,推导财政政策产生挤出效应的基本过程,以理解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为了分析的简便,不妨设想一个线性的IS-LM模型。
在简单的IS-LM模型中,IS曲线由一个消费函数、一个投资函数以及一个收入支出等式组成。
在三部门经济中,当商品市场均衡,即收入等于计划支出时,如果政府同时征收定量税与比例税时,则IS可写成:2.当前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可能性经济学界对于我国财政政策是否存在挤出效应有不同的看法。
大部分学者倾向认为,在我国由于经济运行体制和环境与西方经济学分析的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而中国利率尚未市场化和政府支出的公共性是支持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不明显的主要依据。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
问题
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应对外部风险。
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对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平稳发展,我国政府在财政上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增加了财政支出,提高了社会投资水平。
其中,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增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刺激了消费和投资等活力,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帮助企业应对了内外部风险,提高了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积极财政政策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促进了经济增长。
通过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稳定增长,实现了经济平稳发展,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后,我国通过加大财政投资支出的力度加速了经济恢复。
第二,改善了就业形势。
受益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效应,我国企业加速扩大生产规模和财政支出,扩大了就业岗位。
第三,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还有利于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但是,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风险。
首先,可能会引起通胀压力。
如果财政政策实施过度或措施不当,可能会加速物价上涨。
其次,财政政策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时机和节奏,否则会出现过度债务或资产泡沫等问题。
此外,过强的财政干预也可能会扭曲市场竞争,导致市场失衡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能
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提高国家竞争力,但同时也需要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保持政策的平衡,避免出现财政风险和市场失衡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
我国实施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不断有者提出,这一宏观政策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国外也有人士表示担心,近年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扩大支出,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通过向、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
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
挤出效应并不是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调节时必然要发生的。
具体到中国近四年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来看,依据对运行各项指标的,在我国出现挤出效应的观点尚得不到有力的证据支持。
这可以从增发国债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来考察:
第一,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
我国自1996年5月以来,名义利率多次下调,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这并不是财政扩张带来的结果。
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
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下降,而中央银行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进一步看,价格水平下降也不是财政扩张的结果,相反,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水平的下降。
第二,增发国债对借贷资金量的影响。
增发国债没有与民间竞争有限的资金。
几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超过70%,存在较大的存
贷差额。
商业银行近年的资金过剩主要是风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收益较低、预期不好及产业政策调整的缘故,而且这种过剩是在满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后的过剩。
毕业论文
从实际经济运行看,民间投资主要受到民间资本的边际产出?或利润率?和公共投资影响,民间资本边际产出上升会引起民间投资规模的增加。
如果公共资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产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共投资就很可能挤出民间投资。
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高速公路、铁路、供水和机场、粮库、电网等基础设施,属于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
相反,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推动民间投资。
第三,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具有替代关系,即财政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可能挤出居民消费。
但这要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确定。
某项财政支出如招待费,的确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公共设施支出则是私人消费的互补品;还有一些公共支出既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又是互补品,比如国家用于食品和药品检验的支出,既减少了私人的检疫支出,又可增加私人对食品和医药的支出。
有关部门通过财政购买支出和居民消费关系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我国财政购买支出与居民消费总体是互补关系,扩大政府支出对需求总体上具有扩张效应。
关于国债资金使用的效益
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直接关系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效果,
以及扩大举债规模的风险控制问题。
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越高,扩张性政策的效果将越趋于“高乘数效应’的一端,同时政府扩大举债规模的安全空间越大。
毕业论文
要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我认为至少要掌握好如下几个层次或环节上的事项:
1.资金投入项目的合理选择和较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2.项目建设与相关方面协调衔接关系的处理,应符合规划和施工合理规范的要求。
3.保证已确立的项目资金不被挪用和按进度拨付到位。
4.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几年来,政府国债资金以及带动其他配套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效果总体而言是明显的。
但根据国家综合部门派出的检查组对建设项目的稽查,从选项、配套规划、资金专用到工程质量,各个层次上的问题还都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
比如,第一,有些建设工程是在原有项目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决定上马的,可行性论证很不充分;第二,有的项目不按基建程序办,项目建议书还没批,就已大张旗鼓干起来;第三,有的项期准备工作深度不够,不具备开工条件也硬开工;第四,有的城市规划存在明显欠缺,连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统一考虑都未做到;第五,个别项目的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第六,工程招投标、监理方面的地区、部门保护主义现象往往比较严重;第七,少数地区还发生了国债项目建设资金被挪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