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
劳动课程标准
劳动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劳动是指人类从事的对自然物进行加工制造使其成为人类需要,以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学习有关劳动和劳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能力、形成态度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
二、课程目标1、初步了解各种劳动的过程和作用,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培养尊重劳动的品质,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3、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4、通过劳动实践,发展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设计、制作、改造和维修劳动工具等方法体验劳动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1、初步了解各种劳动的过程和作用,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培养尊重劳动的品质,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3、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4、通过劳动实践,发展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设计、制作、改造和维修劳动工具等方法体验劳动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6、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劳动实际问题,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实践能力。
7、在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8、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体会“我与他人共享劳动成果”的乐趣。
2、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并尝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3、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4、通过劳动实践,发展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设计、制作、改造和维修劳动工具等方法体验劳动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6、在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7、在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8、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体会“我与他人共享劳动成果”的乐趣。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
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
我国是从1984年4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
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
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二期课改劳技教育的变化: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一、如何认识《劳动技术》课程的存在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技术教育。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可以说,认为没有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不能称为完美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的观点,已成为国际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见识。
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回顾我国的科技发展史,十六世纪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对全世界,尤其是西方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以后的几百年内,中国的科技一直停止不前,少有什么重大的发明。
是什么导致十六世纪后中国科技的落后呢“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封建思想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基于动手的技术教育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其实,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当今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深刻、迅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技术教育已经从原来从属于科学教育或劳动教育的地位中摆脱出来,并被看作是与科学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课程门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它的报告《学会生存》(1972年)中指出:“懂得技术,在现在世界上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必须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同时,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推进了技术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伦理学等技术文化体系的成熟。
中小学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
中小学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1. 引言劳动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基本概念、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安全知识。
-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如手工制作、家务劳动、农业生产等。
2.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3. 课程内容3.1 劳动法律法规教育- 让学生了解国家关于劳动的法律法规,增强法治观念。
-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劳动权益的意识。
3.2 劳动安全教育-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 培养学生遵守劳动安全规定,预防事故发生的意识。
3.3 劳动技能培训- 教授学生一定的劳动技能,如手工制作、家务劳动、农业生产等。
- 培养学生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劳动实践-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劳动实践活动,如校园绿化、社区服务、生产劳动等。
-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水平。
4. 课程实施与评价4.1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结合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2 评价方法- 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
- 结合学生的劳动成果、劳动态度、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4.3 课程反馈- 定期收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课程反馈,了解课程实施情况。
- 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方法,提高课程质量。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1. 引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领域之一。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旨在提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培养职业素养的机会。
本文档旨在介绍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标准,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估。
通过这些标准,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
2. 课程目标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 基本操作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劳动和技术操作技能,如安全操作、工具使用等。
- 协作与沟通能力: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创新与创造能力:学生能够发展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解决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 职业素养:学生能够了解职业道德与礼仪,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3. 课程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3.1 劳动教育 - 劳动技能培养:包括基本的操作技能、工具使用和安全操作等。
- 工作流程:学生能够了解工作流程,并能够进行规划和组织。
- 质量控制:学生能够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2 技术教育•电子技术:学生能够了解和应用基本的电子技术知识,如电路原理、电子元器件等。
•机械技术:学生能够了解和应用基本的机械技术知识,如机械原理、机械结构等。
•计算机技术:学生能够了解和应用基本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使用等。
3.3 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实践:提供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如科技创新、产品设计等。
3.4 职业教育•职业导向: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职业的发展方向,并进行职业规划。
•职业道德与礼仪:学生能够了解职业道德与礼仪,并进行相应的实践和培养。
4. 评估与考核为了评估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中的学习情况,采取多种评估与考核方法,包括: -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作为评估和考核的依据,通过展示作品来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x小学劳技新课标
x小学劳技新课标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简称劳技)课程标
准(新课标)的制定和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
创新能力。
新课标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观念的培养:通过劳技课程,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认识到劳动是每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
爱劳动的态度。
2. 劳动技能的学习:课程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技能、简单手工制作、
农业劳动、工业劳动体验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
基本的劳动技能。
3. 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
过创新设计和改进劳动工具、方法,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
4. 安全教育的融入:在劳技课程中,特别强调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
劳动过程中的安全知识,学会自我保护,预防和减少劳动事故的发生。
5.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新课标鼓励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
过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6. 跨学科的整合:劳技课程与科学、数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通过
跨学科的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
的劳动成果,更注重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8. 家校社的协同:鼓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劳技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新课标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劳技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
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劳动与技术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是对该课程的要求和规范,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这包括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手工制作和操作,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其次,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劳动与技术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另外,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工作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劳动与技术课程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选择,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同时,学生还要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劳动与技术课程可以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就具备这些重要素质。
总的来说,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的,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认真对待劳动与技术课程,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自己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是指小学生在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下面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手工、信息技术和实用技术。
手工包括纸艺、绘画、剪贴、折纸、刺绣等,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应用等,实用技术包括简单的制作、维修和改进等。
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注重实践、注重创新和注重综合应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是指小学生在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内容主要包括手工、信息技术和实用技术,教学要求是注重实践、注重创新和注重综合应用。
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希望全国各地的小学能够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劳动与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
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工作者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增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增益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又要求劳动教育与技术、家政、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终身进行技术劳动和技术学习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
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普遍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体验,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设置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和交流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的一页,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亲身体验,传承了我国宝贵的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进程加快,各地文化交流也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一信息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他们进行文化信息的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对文化的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课程标准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系列关于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道德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这些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技能:学生应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如家务劳动、农业劳
动、手工制作等。
这些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劳动习惯: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如勤奋、细心、有条
理等。
这些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3.劳动道德: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
尊严,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团队协作:学生应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5.创新精神: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敢于尝试
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劳动课课程标准
劳动课课程标准
劳动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劳动技能和实践活动的课程。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实际能力,制定了劳动课程标准。
该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小学、初中和高中。
每个层次都明确了学科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
小学阶段的劳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科目标包括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具备简单的生产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手工制作、植物种植、动物饲养等方面的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实践为主,通过手工制作和小型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初中阶段的劳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学科目标包括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制作、维修、处理等方面的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实践和项目实训为主,通过科技创新和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中阶段的劳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学科目标包括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工程设计、工业制造、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实践和实验为主,通过工程实践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劳动课程标准旨在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能够掌握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为未
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版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版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版是由教育部颁布,适用于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本文将从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四个方面详细探讨该课程标准的特点与意义。
一、课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课程逐渐成为小学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相比于以往单纯的注重知识教育,劳动教育课程的出现,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平衡发展的价值观。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急需一批具备实际技能和实践经验的青年,因此,更有着广阔的社会意义和实际需求。
二、课程目标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目标。
学生在参加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和劳动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实践操作、协同合作。
此外,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开发学生各种智能、多元才能与生存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三部分。
理论课程主要从知识和思维教育出发,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知识、技术和科学原理。
实践课程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社会实践是指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工厂等地,亲身体验社会劳动环境,感受社会价值观念和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四、实施方法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方法,主要有课堂授课、实验操作、观摩参访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勇于尝试新的技能、新的场所,经历种种的生产和劳动情境,让他们从实际生产中感悟到价值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个人的生产经济意识和集体感。
综上所述,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版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更加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中小学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
中小学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引言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制定新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中小学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中小学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并具备良好的劳动道德和职业道德。
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容:1. 劳动知识:学生将学习与劳动相关的基本知识,包括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2. 劳动技能:学生将学习一定的劳动技能,如基本的手工制作、农耕技术、电子产品维修等,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劳动实践:学生将参与到实际的劳动实践中,例如学校的园艺、维修、环保等活动,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劳动伦理:学生将学习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包括责任心、诚信等方面的素养。
课程评价为了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新课程标准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日常观察、作品展示、实践考核等。
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实践和伦理等方面的表现,可以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实施建议为了有效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建议学校和教师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 提供必要的劳动工具和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劳动实践环境。
3. 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水平。
4. 积极与社会资源对接,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
结论中小学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们将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有创造力、有职业道德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 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我国从80 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它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课程理念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使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即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意识,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1. 引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教育内容。
为了推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制定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规范,以确保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 总体要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技能,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核心要求如下: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头脑和手脑协调发展;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注重实践与实际经验的结合;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4.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3. 课程目标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4.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4. 课程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2.技术教育:包括科技知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等;3.创新教育:包括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方法教育等;4.实践教育: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实践项目开展等。
5. 教学方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兼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项目式教学法:通过开展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社区服务教育: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设置。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手工、家政、信息技术等内容。
手工包括纸艺、剪纸、折纸、手工绘画、手工制作等;家政包括简单的家务劳动、饮食健康、生活常识等;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安全知识、多媒体制作等。
二、教学目标。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劳动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内容。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手工制作、家政实践、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
通过手工制作,学生能够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家政实践,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安全知识,掌握多媒体制作技能。
四、教学方法。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示范教学、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
通过示范教学,教师能够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动手操作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促进共同进步。
五、评价方式。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实际操作评价、作品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等。
通过实际操作评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通过作品评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作品质量进行评价,提高自我要求;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促进自我反思。
六、教学要求。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等。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劳动技术新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
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具体内容如下:
1. 整理与收纳:根据需要,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如衣物、玩具、书本、文具等。
整理自己的书包、课桌和居室的书柜及书桌,能按照物品类别、形状等整齐摆放,初步建立及时整理与收纳的意识。
2. 烹饪与营养: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食材粗加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削水果皮,用合适的器皿冲泡饮品。
初步了解蔬菜、水果、饮品等食物的营养价值和科学的食用方法。
3. 农业生产劳动:根据实际情况,种植和养护1~2种当地常见的水培或土培植物,如绿萝、文竹等,或饲养1~2种小动物,如金鱼、蚕等。
结合具体植物养护或动物饲养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了解小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与生
活习性,知道身边常见动植物的养护方法,培养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
此外,在课程中还涉及到一些关于垃圾分类和环保的内容,例如:
1. 垃圾分类:学生应了解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分类方式,并能够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2. 环保意识:学生应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行为,如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
3. 能源与资源利用:学生应了解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现状和问题,并能够提出合理的利用建议和措施。
这个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
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介绍本文档旨在介绍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
该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编写而成。
本文将详细介绍标准的背景、目标和内容。
背景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提出了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
该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目标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如下:1.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技术操作技能和创造力;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5. 增进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
内容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实践:包括手工制作、美工设计、机器操作等实践活动;2. 技术操作:包括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进行技术操作的训练;3. 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4. 团队合作: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5. 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安全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6. 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提高他们对劳动的意义的认识。
结论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研究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研究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教育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组.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 中国教育出版社, 20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
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
我国是从1984年4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
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
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课程理念劳动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根本使命是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的基本劳动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提高技术素养,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
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用、综合“科学”与“社会”(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本质、作用和价值,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适应社会的生存、合作等现代意识,为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发展要求奠定基础。
(2)以基本知识、技能为基点,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劳动技术课程以构建起一个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探究学习方法为基点的学科新体系。
课程内容以手工技术向现代技术发展为线索,让学生在这些领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加强信息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内容。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设置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的内容。
使课程具有弹性和可选择性。
(3)重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技术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界以适应自己的需要的手段,技术存在于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涉及设计与制造、能源与动力、农业与生物、电子电工、日用生活等技术领域。
着重于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4)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开发创造潜能。
劳动技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树立技术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完成一件制作,满足一种需求,解决一个问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需求调查、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工具使用、作品评估修改等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
(5)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注重学生多方位变化和发展,重视个性的形成。
从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及评价的行为主体等各方面进行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3.设计思路(1)学科《课程标准》的结构(2)《课程标准》结构的简要说明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贯彻以学生主体性学习为主线的基本思路。
——在课程总体目标引导下,分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分层递进,实现课程目标。
——在认知领域,分“初步了解”、“知道”两级水平。
“初步了解”指技术知识的常识性了解或识记,能辨识工具仪器、材料、图形等;“知道”指明了技术知识的含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技术知识的内涵,并能指导操作实践。
——在技能领域,分“初步学会”、“学会”(或“会”)两级水平。
“初步学会”指依据教师语言示范、文字、图像语言等的引导,进行操作,并逐步能独立操作;“学会”指能独立完成操作,并能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
——在情意领域,分“接受或认识”,、“养成或形成”两级水平。
“接受或认识”指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在思想上能引起共鸣,在行为上能有接受的意愿;“养成或形成”指养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课程设置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的内容,其中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现阶段劳动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和方向性,是主要学习内容。
拓展性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实施条件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是为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而提供的选择性内容,可替代部分基础性内容。
——为了保障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加强师资、设备、材料等的管理和整体优化。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的总目标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描述。
(1)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有关材料、工具的基础知识;学会加工、制作、表达的基本技能;认识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了解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和核心概念。
(2)使学生了解技术活动的一般过程;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3)使学生接受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阶段目标小学小学作为技术素养形成的启蒙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技能及基本的操作规范。
(1)知识与技能●了解身边常见事物的基本技术内容及制作的简单加工方法●了解若干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加工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初步学会根据设想选择材料●能正确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手工工具,并能合理的选择工具●能识读一些简单的图样,并利用工具安全、有效地对材料进行加工(2)过程与方法●从某些熟悉的环境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及调查的结果,产生技术需求●通过对各种想法的选择制订出一个设计草案并能给出选择的理由●通过语言、文字或简单的图示对设想或作品进行描述或介绍●根据设想及使用情况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估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工具、节约材料的习惯●形成对技术问题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养成诚实、负责、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养成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的精神初中该阶段对小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着重于培养基本的技术素养,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材料的特性,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施对常见材料进行简易加工。
●掌握简易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步骤,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简单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制作。
●在使用和改良技术作品、进行技术实践的过程中能作出多方面的有一定根据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发现需求,确定设计要求,构思方案,并能用文字或图样表达示意图。
●初步学会发现和提出技术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改原来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深化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养成勤俭、负责、守纪的劳动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关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技术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
●理解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格与态度,能够安全而负责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初步的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
高中该阶段着重于发展学生对技术的深刻理解,着重于培养在现实环境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技术工具并能应用自身的技术素养解决客观世界的实际问题。
(1)知识与技能●理解生活、生产中常见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能从质量、效益、环保等多角度分析比较,选用合适的材料。
●学会使用常见的工具和简单的技术设备,了解一些比较先进的现代工具、设备。
●能够依据技术图样、安排工艺,完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作品制作。
●知道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设计、加工与制作、检测与使用、评价与改进。
●了解技术的多元因素:“系统”、“资源”(包括工具和机器、材料、信息、能源、资本、时间和人力等)、“制约条件”、“优化和权衡”、“过程”、“控制”。
(2)过程与方法●在技术活动中,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运用合理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交流和评价,发展高级思维。
●能够依据技术图样,使用工具设备,安排工艺,进行实际加工和装配,完成作品制作任务。
●能够根据技术要求,通过调查分析需求,并根据需求运用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方法进行技术设计活动,提出设计方案,用图样和文字正确表达设计意图,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反馈,修正和优化设计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联系科学与社会,认识到技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意义。
●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关注国内外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
●树立尊重技术、尊重技术人才的价值观,为进入一个技术世界做好准备。
●增强劳动观念,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合作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意识和伦理意识。
●养成积极、负责、严谨、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
●勇于技术创新,追求精益求精,坚持实事求是。
三、课程设置1.学段设置劳动技术课程设置为三个学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