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
54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李晓艳 山西大学文学院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生活经历的感染,加之环境的熏陶,使他归心佛教,作品呈现出静逸明秀的诗境,并包含空灵自然的禅思。
本文旨从三方面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思和诗情,即诗歌中禅理的缘起、诗歌中禅思的表现和诗歌中禅情的体悟。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思一、诗歌中禅理的缘起(一)佛教兴起诗人的诗歌创作受社会思潮影响,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传教、译经等活动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一系列的宗教派别随之兴起,王维的诗作深受禅宗影响。
禅宗将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思想和佛教思想相融合,为人的精神世界开辟出一片净土。
主张心性本净,即人之本心素来清静。
并提倡顿悟,即所谓顿然领悟。
(二)家庭熏陶王维字摩诘,此名取自佛典《维摩诘经》中的“摩诘”二字。
这与他的母亲关系密切,其母崔氏信奉佛教。
《王右丞集笺注》有云:“师事大赵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在山林,志求寂静。
”①幼年王维便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知晓佛理。
晚年的王维深受南禅宗思想的洗礼,开启了寄居山水田园的隐居生活。
(三)经历使然王维早年怀有政治理想,渴望在仕途有所作为。
他自幼聪颖过人,15岁起便开始游学应试,在诗、乐、画等方面颇有天赋。
开元九年,中进士,后因受连累被贬职。
安史之乱爆发被捕入狱,后又官复原职。
时局的瞬息万变和数起数落的坎坷经历,使王维把归隐作为晚年的生活方式,禅思对他的影响也愈加浓厚,确实达到他在《裴右丞写真赞》中所说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境界。
二、诗歌中禅思的表现(一)空明澄澈的诗境王维的诗作中,融入禅思,营造出空明澄澈的诗歌意境。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首联“道”字点明中年的王维已深受佛教感染,与史料结合可知,他中年的生活亦官亦隐。
颔联“独”字,写得惟妙惟肖,一位隐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独往”、“自如”,是王维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导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这是很多人心中的记忆,王维用他诗意般的笔记录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和王维一起体会禅意的净,体会山水的乐趣。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
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
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
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
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王维毕生精研佛理,体悟到一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从而将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山水诗的创作中。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看,王维多写独坐静悟时的感受,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的体验融合;从诗歌的意境的表现来看,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于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将自然地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从诗歌的精神层面来看,王维的诗表现的是冲淡的意绪和至高的“无我”的生命境界。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诗歌来从这三个方面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一、王维的山水诗与独处体验王维晚年唱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又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诗多为描写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尤其是坐禅精心时的感悟。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在空堂上禅诵。
以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着夜雨,落下的果实和草间的虫鸣。
人到暮年的我已经不会再求飞黄腾达与功名利禄,只求学无生之说早日涅槃。
这首《秋夜独坐》是描写王维晚年归隐生活的典型之作。
王维晚年自甘寂寞,独处深山,以求无生。
“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
又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夜坐空山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对于独处时寂寥的感受的描写,在王维的诗中处处可见,这种与坐禅相关联的独处体验的取材是渲染空灵诗意的基础,作者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二、王维的山水诗与空灵的诗境司空图认为王维诗“澄湛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
“澄湛精致”在于王维诗中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不矫饰,不夸张,清新自然,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格”指的则是王维诗中表现出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的宁静之美。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是什么呢?王维的诗中是如何来体现禅意的?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
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
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
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
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
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意诗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品王维的诗,如何理解诗中空白淡泊、宁静致远的山水禅意
品王维的诗,如何理解诗中空白淡泊、宁静致远的山水禅意王维生在唐朝时期,注定了他这一生都要与佛学结下不解之缘。
王维,字摩诘,摩诘这个称号正是与佛息息相关,也是佛家用语。
王维的诗词水平在整个唐朝乃至古代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因此后人尊称他为“诗佛”,他与佛的渊源可见一斑。
王维的诗有很强的特点,他写诗主要是山水田园诗,描写恬淡的田园风光和静谧的自然景色,如果说同时代别的文人才子都在写无穷的志向和考取功名为百姓谋福利的主题,那么王维就是一股清流,他纵情于山水,只对平淡超脱进而空灵寂静的生活充满向往,似乎已经出世,对外界一概不问。
可以说,王维的审美境界已经超乎世俗,主题就是两个字:“静”和“悟”。
一、王维与佛家的渊源在整个盛唐时期,禅宗是奠定成为主要思想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统治者也同样信佛,如武则天,民间也涌现出许多佛学大家、僧侣,因此整个社会的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审美心理都受到了深深的影响。
在唐代诗人中,最早来宣扬佛学思想的是僧人寒山和拾得,他们正是通过诗在宣传佛学思想,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教。
而之后出现的王维也同样是以诗来说佛,理论水平和作诗技巧却远远超乎于前辈之上。
这其中的主要差别是,王维不是讲佛理,而是通过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生动的描绘,蕴含着无限的哲理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这也是佛学的主题,因此,王维对于佛学的深刻理解造就了他将佛理化为诗意,从而做到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王维一生都皈依佛门,许多年来坚持斋居,诚心诚意,这也清楚地反映了唐朝三教并立的特点,虽然儒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但是由于佛学和道家思想的发扬光大,统治者将三个理论流派归之为相互补充的地位。
正如杜甫喜好儒学,是传统儒学的忠诚追随者,而李白追求道家思想,云游四海,王维就是佛教的典型代表。
史书上曾经记载,王维年轻时也曾入朝为官,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也从来不沾酒和荤腥,闲来无事就久坐佛堂诵经,年老之后退朝返乡,他经常一个人焚香静坐,后来他的妻子过世了,他也没有再娶,过着一个人的无欲无求的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
试析王维山水诗蕴涵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的一首著名的山水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独自在山水间游玩,感受自然之美的场景。
这首诗简洁而充满禅意。
"行到水穷处"描述了一个人在山水间行走,走到了水的尽头,象征着他在自然界中寻找深刻的感受。
"坐看云起时"描述了他坐下来观看云的升起,感受自然的动态变化,并在内心深处寻找宁静。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也展现了他对自我内心探索的热爱。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
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
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 34 -2023年 第9期一、王维山水诗概述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出生于蒲州(今山西运城),自幼就有书画音乐天赋,善于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后,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利用空暇与好友修心作诗,悠闲自得。
王维早年仕途顺利,意气风发,壮志满怀,后多次被贬降职,40岁以后隐居礼佛。
任伪职的经历,让其心中饱含家国愤恨,触发爱国明志的创作灵感。
王维的诗歌成就以山水诗最优,体现了他远离尘俗、自然清新的个性。
王维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与山水中寻求寄托,此种心绪充分体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因此诗歌中常带有佛教隐喻和禅宗思想。
人们推崇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因为这些诗作中蕴含颇高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对其中体现的闲情别致产生了共情。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禅宗思想,以及人们对其在唐朝诗坛超然地位的肯定,使得后人称王维为“诗佛”。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以禅入诗”,不仅丰富了诗歌所带来的画面感,也提高了诗歌的精神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体现为四点:以“佛”入诗,在诗句字词运用中,大量使用佛学用语;以“佛”化境,利用佛学宁静平和的意境引人入胜;以“佛”添趣,采用佛学入定过程中给人带来的安静愉悦,将佛学中解脱尘俗的怡然自得诠释在诗中;以“佛”增味,诗句中看似简单的渔钓、咏唱,都是富有画面感和禅意的,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安逸,值得人们品读时慢慢回味思考。
二、王维禅佛思想的来源(一)时代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这与佛教禅意中的精神境界兼容互通。
武周时期,佛教得到了极高的肯定,盛唐时期又实行了开明的文化政策,佛教思想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创作也受到佛教审美的深刻影响。
不仅诗歌创作中的音律节奏被赋予大量佛教元素,“无量天尊、有容乃大”的佛学思想更是引导诗歌创作将精神与人文自然审美统一,融合互通、突破界限,展示出盛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审美趋势,既迎合当时人们的心理期望,亦符合当时艺术创作的美学眼光。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形成及表现唐朝时期,禅宗思想犹如一朵盛开的桃花,在中国大地上喷香传代,遍染神州。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与其他宗派分庭抗礼,传授宗法,而且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
王维生活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佛的风气很盛。
他本人就是一个笃志学佛者。
他凭借自己的学识精习各种佛理,广交各派僧众,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他对自然、社会的独特审美情趣,这种情趣表现在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蕴,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禅味。
王维生前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称誉。
(《王佑丞集笺注》)。
清人徐增说“縻洁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
”(《而菴诗话》)。
沈德潜在《说时晬语》中也有精辟的论断:“王佑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更直接道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表现禅意的高妙之处。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深涧中。
”“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诠妙。
胡应麟的《诗薮》内编卷六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正如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一样,王维有“诗佛”之称。
一王维山水诗中有富于精妙的禅理,这与他的一生自觉笃志学佛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
王维的母亲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他在《清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之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大照即神秀弟子普寂卒于开元二十七年。
据此表所述,崔氏大约在王维八、九岁之时即已师事北宋高僧普寂,王维幼小的心灵便受到了家庭的熏陶。
王维生活在佛学思想盛行的唐朝,当时世人有学佛的风气,这种风气在士大夫中更是流行。
如北宋僧人神秀为朝廷迎至东都“时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服,日以万数”(《旧唐书·方丈传》)。
神秀弟子义福俗家弟子甚众,有名姓记载的各级朝官就有二十几人。
王维在这种时尚风气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学习佛理,结交僧人,从而受佛教的影响。
从王维的诗文传可以看出,他对各种佛教典籍,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都是相当熟悉的。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王维精于佛禅,其诗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多表现出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诗风。
王维诗中意象与意境的移植都深刻的反应出性本清净、万法虚空和常心是道的禅宗思想。
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及其审美价值
实独白 渔父 中那坚强的信念 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 德和反抗世俗的精神 就是屈原一贯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 度 从这些方面说 把这两篇文章看作是屈原的作品一点也 不为过 卜居 和 渔父 同为传世佳作 在写作手法 上 既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采用人物对话 表达真情实感 这两篇文章 都采用了虚拟对白的文学手法 借助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表 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 他 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报效国家 并且一直在为这个理想
不息须臾 抒发了其亲身体验到的佛教中 诸行无常
即不以外在的语言文字枷锁束缚阻碍人们去把握心的世界
而他的 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 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 认为 定无所入 慧无所依 即修禅不须用外在的形式
里云 去作人间雨 则表现了诗人在一草一木中参悟到的 而应当注重内在的心境 他们还破除了一切僧侣戒律 摒弃
禅意 用自然景物展示法界的圆融
取 一展人生之宏图的人生态度 而浪迹于五湖之中 返朴 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由此可见 对于禅意的了悟是
于林石之间 这种参禅之风的盛行 必然使那些文人士大夫 诗歌创造意境美 表现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诗的最高境界
们的思想意识由原来的单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配转而为结合 引导着诗人对 美 的探索
有中国特色的 禅 意的体现 在文学上表现为一种宁静淡
了一些敢于与世抗争的积极心态 但正是这一转变使他的创 世祖慧能禅师创始的 南宗顿教 日益发展丰富 从而成为
作更富有个性 更具有艺术审美的宏阔而丰富的意境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学 禅宗
新家孟城口 古木馀衰柳 来着复为谁 空悲昔人
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一个重大变革 他们
有
孟城坳 作者观察世相 仰天长叹 人事代谢 主张一念顿悟直入佛教 并且提出禅学应当 不立文字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禅境王继红(贵州省铜仁学院中文系)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清朗秀丽,在唐代诗苑中有极高的地位.其诗歌美学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空灵静寂、澄淡精致”的审美境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综观其人其诗,亦官亦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
又是熟诣禅理的佛徒。
王维前后期思想随着他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发生了变化。
最后定性于禅宗。
禅宗思想对王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渗透,在其山水田园诗歌中蕴涵着禅学的美学情趣。
一、“字字入禅”的禅趣王维(70l一761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满州。
崇尚佛教,也有深厚的道教渊源。
王维在隐居时的许多作品,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生前被称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誉为“诗佛”称号。
王维选取山水为审美对象。
在纵情山水中追求精神自由。
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中充满禅境。
可谓“字字人禅”。
禅境就是在悟道、悟禅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轻松寂静、闲淡自然的意味。
人通过静思。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
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同化于万物之中,得到一种精神升华。
进入一种光明润彻,无所滞碍的境界。
在禅宗的审美观中,人与自然界的山水万物之间已形成了一种自觉的审美关系,自然已不再是作为环境、背景、衬托出现,它已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人们可以从观照中悟解禅理。
禅理讲究“以心思性”、。
顿悟”。
尤其强调内心的直觉、暗示、联想、感应等作用,讲究一。
悟”成佛。
禅宗重言外之意。
重根机悟性。
而诗歌也重言外之意。
重妙悟,故诗歌与禅多互为沟通、渗透。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诗客所以好佛参禅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维也不例外。
他以禅境、禅理入诗。
在表现。
空”、“静”、“闲”的基础上。
通过“顿悟”。
往往表现山川草木一种清幽、静谧的自然美,形成这种清静的意境。
王维的许多诗都深含佛理禅趣。
往往“字字入禅”。
他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
或咏渔钓。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唐季冲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王维年少而才高,以精通音乐、绘画、书法出众,被尊为“诗佛”。
但是王维诗歌前后期风格情调有明显不同,前期诗篇多豪情激昂,后期转向山水田园风格,表达闲情逸致或是佛家禅理。
本文将王维的山水诗与普通禅理诗作比较,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阐述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恬淡作者简介:唐季冲(1989.11-),江苏省南通市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6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85-01王维作为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除了吟诗作赋,在音乐及书画方面有所造诣,还擅儒、禅与老庄,故有“诗佛”的美誉。
本文着重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赏析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的禅意。
一、“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一)禅宗:佛教的传入自南朝起到近代,禅诗经典而不衰,作为一种诗派,得到诸多圣贤热捧。
而佛教真正开始中国化,从六组慧能开始主张从世俗中体会宗教感情[1]。
历来研究者将禅诗分为了禅家诗、禅理诗及禅韵诗,这类禅诗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擅长以白描的写作手法,描写山山水水;或者是借助丰富的物象,以此抒发诗人内心的空灵静;在这类诗中,诗人多借助于对比、比喻、反衬等表现手法,赋予诗歌禅理。
(二)王维与禅的渊源也许是受母亲礼佛的影响还是因为所处时代的动乱局面,王维虽然位居朝堂之上,但自己的内心已不如往日一腔热血。
王维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借禅诗予以明志,这也可以理解,从他仕途经历可以看出,王维有志不得事,后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动荡的局面已把诗人的踌躇壮志磨灭得差不多了,最后到晚年王维沉湎于佛理。
王维的禅诗,追求虚静幽寂的情趣,借助空山、鸟语、落花、寺庙、明月等描写反衬诗人宁静淡泊之志。
其实这正是佛家所阐释的人生哲理:看淡名与利,一切皆空的。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之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之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深受佛教禅学的影响,在观景抒情时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意味, 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富于精妙的禅理,这与他的一生自觉笃志学佛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关系。
王维在体验社会、人生和自然时,总表现出一种参禅的思维方式和对空幻和净虚境界的追求的理想,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他的山水田园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和禅意,正是他一生学佛的最好体现。
[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禅意空灵意境正文:王维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并且对音乐、绘画、书法无不精擅,擅长山水画,为南宗之主,苏轼称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将深奥晦涩的禅意佛理巧妙地糅合在山水田园诗中,并将所感之情寄于所见之景中,借山水意象表现内心。
禅意与诗境在他的笔下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深深地影响了其身后众多的习禅诗人,被人尊称为“诗佛”。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成因:(一)家庭影响家庭对王维学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王维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博陵崔氏虔诚信佛三十年,其母崔氏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这对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维自己也是常年食素,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他广交僧人和习禅之人,与兴趣相投的佛友共同研究佛理,这从深度和广度上滋润了王维一颗求佛的心。
(二)时代渐染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佛教内部各种宗派相继成熟,尤其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是唐代大诗人,我们学过很多关于他的诗。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此后半官半隐居。
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盛唐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因其诗超拔出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被称为“诗仙”;杜甫诗沉郁顿挫,以现实主义手法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有圣贤之风,後人尊其为“诗圣”;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苑咸在《酬王维》中称王维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胡应麟《诗薮》中也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
为了能在中土扎根并生长繁衍下去,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丶道等传统文化杂交融合,在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试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宗精神
试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宗精神摘要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
他在山水诗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
他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清净与静谧,禅趣盎然,也增添了几分超然出尘的余韵。
他高妙的山水画艺术与山水诗艺术的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绚丽的色彩,一种幽美的境界——含蓄、淡雅、空灵、形神俱似的最高境界。
王维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关键词诗画山水禅理意境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永不衰竭的题材,它伴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但是像盛唐山水诗这样盛极一时的局面都是空前绝后的,在这个时期,山水诗古今格调区别逐渐清楚,表现在:在情景关系的处理方面越来越丰富多变;取景的视野不断拓展;诗歌的境界不断的提高;构思复杂化;兴象越来越个性,取代了以前模板式的山水模式;尝试用静态去观照山水等诗歌形态上变化。
王维的山水诗的妙处在:以冲淡悠远、含而不露的情感,如丝如屡般弥漫开来,如娓娓秋风的絮语,仿若一个沉睡千年的故事,人生有限,宇宙地无限,天人合一,万物似乎有了灵性,空寂的却又是“以寂为乐”,这便是暗合了禅宗的“对镜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沾不染,心念不起。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他的诗歌的意境幽远空寂淡远,达到常人不能达到的高度。
诗歌的审美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谊与客观事物的表现性素质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统一体,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示出能把人们引入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以其丰富的蕴涵诱使鉴赏者去尽情探求那难以言传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特征表现在韵味无穷、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三个方面:第一,继承了东晋玄言山水诗中确立的观照自然的精神旨趣和审美方式,在大自然中追求怡然自得、逍遥自在的乐趣,在山水中寻求得意忘形的境界,领会“独往”“忘言”的乐趣,以达到“何往而不适”的内心调和,在天地之间的大境界中悟出自然的无名之道,悟出老庄的超然物外之道,创造出具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趣的共同特色使其诗韵味无穷。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2)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2)佛教世界观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对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是王维诗歌中灵动跳跃的诗意;二,色空思想影响着王维对生命、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思考。
佛教心性论中“境随心转”的思想对王维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产生了极大影响。
禅定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体物敏锐入微,识理透彻无碍这一点上。
他借鉴对世界构成的大胆想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
同时,他用诗歌生动阐释了佛教中的空观思想。
“六根虽有见闻觉知。
不染万境。
而真性常自在。
故经云。
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王维不动声色的勾勒了许多幅禅意十足的画面,以《山居秋暝》、《饭覆釜山僧》为例细数王维山水诗中禅的意象: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秋、明月、松、清泉、石、喧、动、随意、自留等描写,有动有静、有远有近、色彩明暗对比鲜明,是出色的诗中有画,画中有禅之作。
又如:饭覆釜山僧晚知清静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炉。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磐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日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晚年时候才明白清静无为的道理,日渐与繁杂的人世疏远。
为了等候远来的僧人,早早的就开始打扫庭除。
釜山僧果真从高耸如云的山峰出现,前来关顾我的破房屋。
用藉草松屑烧出最好的饭菜,燃灯鸣磐昼夜畅谈。
诗前六句写王维晚年的兴趣、候僧、僧至的事,后八句写与客僧参禅悟道的情形。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磐夜方初”四句,是写修行、习法。
松屑:松子、松室,被修行者奉为果腹健体之妙物。
“道书”亦是佛家经典,参佛者的精神食粮。
“焚香看道书”于香气之中冥想、修心见性,自是一番风味。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描绘了悟道真谛之后全身释放的极乐之感,展示了禅宗弟子悟道的顿悟境界。
“一”字既是表达顿悟的喜悦,又写传神写出了顿悟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4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42006 (总46期)J OURNAL OF L I AO N I NG TEACHER S COLLEGE(SOCIAL SC IE NCES EDITI ON)Genera lNo.46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顾云清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6)04)0068)02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
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
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
/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0。
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
0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
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
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0、/无往为本0,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
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
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0。
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王维诗中的境界,大都是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空山、翠竹、月色、青松、莲花、鸟鸣、流水、钟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圆满自在、和谐空灵,其意象的空间是有限的,却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王维的诗歌中的禅意集中体现在追求空寂清幽的境界。
如5蓝田山石门精舍6:/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05早秋山中作6:/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0空寂二字常常出现。
又如人们熟知的5鹿柴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0。
山中静寂无人,只能偶尔听到一阵人语的声响,相反相成,更增加了山中的静趣,一缕夕阳的返光透过深林密枝,照射在青苔上,更衬托出环境的幽美。
王维就是追求这又空又寂的境界,沉浸在这样静谧的氛围中,长久体味着独处于宁静的趣味。
5竹里馆6:/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0也是这样的境界,充溢着禅意,显得更为空灵。
这首诗的诗意是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
作为一首5辋川集6的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诗中写我的活动,因为/对境无心0,所以周遭的竹林明月引不起诗人一点点情感的浪花。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琴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喜怒哀乐之情。
在一片幽清的竹林里,诗人心念不生,一尘不染,不需别人的赞美,更无须自我夸耀,听不到一丝心灵的震颤。
诗人在物境中任运任心,任凭自己的主观精神进入一个极为自由的境界:看不出有一点追求,体会不到一点哀乐,正如周遭的明月竹林一样只是自然的亦空亦有,不空不有,只在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物我之间就没有什么界限可言了。
禅宗强调感性,即超越、瞬刻可永恒的观念,因此更着重于在这个动的现象世界中去领悟、去达到那永恒不动的静的本体,从而飞跃地进入佛我同一、物我两忘、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那异常奇妙、美丽、愉快、神秘的精神境界,这也就是所谓的/禅意0。
5辛夷坞6中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05鸟鸣涧6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0一切都是动的。
非常平凡非常写实,非常自然。
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
在这里,动亦静,实却虚,色即空。
而且,也无所谓动静、虚实、色空,它们都合为一体不可分割了,这便是在/动0中所得到的/静0,在实景中得到的虚境,在纷繁现象中获得的本体,在瞬刻的直感领域中获得的永恒。
这自然之美,似乎与人世毫不相干,花开花落,鸟鸣春涧,然而就在这忘我于自然的片刻直观中,你却感到了那不朽者的存在。
运动着的时空景象都似乎只是为了呈现那不朽者)))凝冻着的永恒。
那不朽,那永恒似乎就在这自然风景之中,然而似乎又在自然风景之外。
它即凝冻在这变动不居的外在景象中,又超越了这外在景物,而成为某种人生境界、某种奇妙感受、某种愉悦心情,, 5竹里馆6诗中物我交融显示了一个清幽绝俗的意境,并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静,再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景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下转第40页)这个人物先是全力踏在地上,用左足支撑身体,但他的眼光逐渐移动向右方他也似乎逐渐在移动,逐渐转身向这一方向。
右腿向前,用力着地同时耸起的左肩好象要把体重拉到这一边来,以便后面的腿再向前移动。
可见罗丹对这个动作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细节的观察和理解,同时也说明了罗丹的这一件作品是他运用他的全部美的素养对这种生活体验加以提炼和加工的杰出功力。
三、/瞬间凝固化0与/运动0罗丹的另一件作品5加莱市民6也充分体现了/瞬间凝固化0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5加莱市民6它们似乎有呼吸的气息。
在静止中令人感觉到生命的运动,我们还要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生命即没有艺术0而没有运动便不会有生命。
一个雕刻家不论是表现快乐或悲哀,他只是在他的作品有运动感和生命的时候才能感动我们,否则一草一木的喜、怒、衰、乐,与我们又有何干?可是艺术中生命的呈现,既需要对形象的真实塑造,又需要在静止中有生命的动感,它既矛盾又不可分割。
这两点可以说是一切优秀作品中的/血肉0与/气韵0。
艺术作品的/瞬间凝固化0在什么状态能更加表现出它自身的内在情感,需要把握好/血肉0与/气韵0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雕塑首先要知道最能表现出情感的最佳/凝固化0的瞬间是什么?罗丹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他除了提出/塑造的科学0还强调/运动0他认为好的塑造和运动这两种特点, /就像是一切好作品的血液和呼吸0,而/所谓运动0/是从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0。
正是因为这样,艺术作品的/凝固0性就更能表达出好的动势来更加明确真实的表达艺术家内心情感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形象有运动感,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来证明成功的/凝固化0动作的选择不仅能表达特定的情感,同时也能表现出这一动作的最佳状态。
比如/我们在尽全身的力气去挥动锤子砸的动作,恐怕能最本质地表现出这一特定动作的那个状态不足是把锤子砸下去,而是把锤子高高举起,将全力砸下去的那一瞬间状态,如要把这一情节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的全部力度,只有把动作凝固到具爆发力那一刻,才能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这一动作的动作性。
总之,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了。
一切都融化成思想灵魂。
正是艺术家在生活中的体现和结晶,运用/瞬间凝固化/这种造成型艺术所特有的艺术手段是造型艺术的特征之一。
艺术家们以自己的心灵体察物质世界,用0凝固化的瞬间/再现了生活中令人动情的场景,使所有观看作品的人们澄明内心,丰富感情,更加热爱生活,在自己身上发现别人从来不知道的宝藏,给他们以种种新的理由、新的内在光明,来热爱人生,来做人。
参考文献1、5经历艺术6(生活的第二张面孔)艾里克普斯著。
2、5罗丹艺术论6(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5月。
3、5艺术语言6(美#尼尔森#古德曼)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10月。
4、妙L国美术介绍#米勒6(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5月)。
作者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上接第32页)平淡中见高韵。
它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幽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的心性与所写的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外在的色相。
因此,诗人在情景交融,物我交会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5诗品自然篇6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著手成春0、/进入薄言情语,悠悠天钧0的艺术天地。
当然,并不是说诗人是随手拈来信笔所至的。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诗中所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和长啸,则取其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正是由于诗人心灵的空寂闲静和精神的超凡脱俗,使诗歌展现出耐人寻味的禅意。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0,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到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也就返回到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自性,把握到了生命。
王维的山水诗构筑了一个个优美深邃的物我交融的意境,这样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是王维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观照人生的一切而构筑的,他的山水诗因了禅意便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者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