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师成长及思想作品分析

合集下载

大师作品分析 隈研吾竹屋

大师作品分析 隈研吾竹屋

1大师介绍: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他向来所秉持设计理念-------重人文,亲土地,为人着想,和环境互动,与自然调和。

利用环境特征,运用不同的材料,寻找建筑与环境的媒介。

他不希望材料属于一种从属地位,而是把不同的材料作为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载体,并随着环境特征变化而转变建筑形态,最终达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代表作品:那须博物馆,高柳社区中心,木佛博物馆,莲屋,和北京的“竹屋”和“瑜舍”等2 基本信息:长城脚下的公社是设计在北京北部山区水关长城脚下的当代建筑博物馆,是由SOHO中国有限公司和亚洲地区的12位著名建筑师合作建成的。

这个项目的宗旨是要激发和鼓励建筑师的创造性,并以此来影响亚洲新一代建筑师,开发商和消费者,而竹屋是其中的7号别墅。

建筑面积719.18平方米,两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钢结构3 场地条件:竹屋位于核桃沟,它的基地是一片斜坡,隈研吾并没有将他推平,而是保留的原有的斜坡,将分段的细长平面依地面高低放置上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

在视觉上山脉起伏很是壮观4 建筑外形:竹屋以竹为外形搭建,呈长条形,整个建筑面朝南,从东到西是缺了一个角的矩形体块,纯净的形式给人安定的感觉。

5 空间组织分析:(1)功能分区:建筑主入口在右后方,隐蔽而简朴,由侧坡而上通向二楼。

在未经修订的基地上放置阶梯,使建筑内部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个很好的过渡。

玄关两旁的竹子装饰将虚空间隔开,引导人从室外进入室内,同时将无关空间屏蔽。

建筑内部分为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两个部分,中间以半开敞客厅作为连接。

所有的内容均统一到一个完整的屋面之下。

实体墙将私密空间和交流空间两部分分开,穿插在建筑内部的竹隔栅将整体空间分割成不同小空间。

建筑主体分为两层,主要活动区(起居室,厨房,餐厅,卧室)都在二楼,一楼在斜坡底端,可用空间较小,比较隐蔽,设计了两间卧室以及工作人员办公室(2)空间的迂回和错层:隈研吾将这个建筑依照地形进行了有机形态的空间转换。

安藤忠雄大师作品分析报告

安藤忠雄大师作品分析报告

实用文案大师作品分析——20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的安藤忠雄,从日本群星璀璨的建筑界脱颖而出。

今天,无论是他的名字在国际建筑学出版物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其作品本身的影响力,安藤已经当之无愧地达到了当今日本建筑大师的地位。

安藤的经历:安藤1941 年9月13日出生于日本大阪,18岁时,安藤开始考察日本文化古城京都和奈良的庙宇、神殿和茶社等传统建筑。

60 年代起,他又开始游历欧美,考察研究西方文明中的伟大建筑,绘制了大量的旅行速写草图并一直保存至今。

事实上,安藤完全是通过考察真是的建筑并阅读相关书籍资料来学习建筑学的。

勒﹒柯布西耶对安藤的建筑生涯曾起过决定性的影响。

安藤求学初期,曾在大阪一家旧书店里找到一本柯布西耶的书。

当他翻开这本书时,顿时就对柯布西耶那些早期的方案草图着迷了。

当安藤后来访问马赛公寓时,他开始对柯布西耶真实作品中混凝土材料的娴熟运用和特殊质感产生了浓厚兴趣。

除了勒﹒柯布西耶,安藤后来也曾谈起过F﹒L﹒赖特、密斯、阿尔托和路易斯﹒康对他建筑生涯的影响。

安藤20 多年的建筑生涯,除了使用的建筑材料,安藤的作品从早期的民宅直到最近还在施工的巴黎费朗西斯﹒皮诺当代美术馆,无论其工程规模大小,性质如何,其设计哲学自始至终一脉相承,表现出安藤对自己设计理念和价值理想的强烈自信和执着追求。

总的来说,今天的安藤,已经成为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建筑师,安藤的作品亦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的祖国而走向了世界。

安藤的设计思想:安藤忠雄是一位善于运用建筑语言进行巧妙言说的建筑师,他的建筑由于充分挖掘和体现日本人独特的环境心理及日本建筑的内在精神而使人倍感亲切,又因其对待环境所作出的匠心创意和对建筑要素的独到运用而新意迭出。

安藤的建筑不是那种仅靠镜面玻璃来体现“现代化”或单凭琉璃瓦来体现传统的粗浅之作,也不是凭空臆造,追求新奇的怪诞之作。

安藤的建筑观和美学观都是以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作为基础的。

安藤的设计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人与自然的不可分性●素混凝土材料作为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对纯粹空间的要求水之教堂安藤的建筑立足于三个基本原则:●纯净的几何体●可信赖的混凝土材料●自然芝加哥住宅光之教堂风格特点:安藤忠雄在光之教堂中,以操控自然光线在素面空间结构的灵性表现,呈现异样的神秘感,结果大受好评,同时展露出他处理神圣空间的能力,而非只是冰冷的清水混凝土,因此,安藤忠雄处理神圣空间的能力享誉国际。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

光之教堂
安藤忠雄的设计特色
3.材料的运用
安藤是一位清水混凝 土墙运用的大师。混凝土 在浇捣凝固之前具有流动 性和可塑性,可自由的改 变形状。安藤为流动的混 凝土赋予一种几何学顺序, 这是其材料使用的重要特 色。在他眼里,混凝土既 表达内在的日本,也表现 外在的日本。
住吉的长屋
真言宗本福寺 水御堂
镜面湖
建筑主体
环境分析
人工湖
将附近的自然水体引入基地。营建了一个90m×45m的人工湖,安藤试图在 这里实现这样一个愿望,即以水为主题,完美处理好自然—人—建筑的有机 结合关系。
功能组织分析
光的盒子
入口 弧形楼梯
主教堂
“L”型墙
沿“L”型墙行走
入口处抬头可看見4根十字架 立于屋顶的玻璃罩中。
教堂内部陈列素雅,「玻璃墙窗」 关闭时,框架便是教堂的十字架, 展开之后,则由外面水池的十字 架担纲,两者之间又形成巧妙的 交织互动。
Hale Waihona Puke 谢观看!水御堂的区位分析“本福寺”是真言 宗(日本北岭佛教 的一个分支)在兵 库县淡路岛上的一 座分支寺院,座西 面东,西靠一座小 山丘,东临大阪海 湾。“水御堂”是 其扩建工程,坐落 于本福寺西面的小 山丘上。全部工程 由安藤忠雄主持设 计,于1991 年竣工。
水御堂的空间分析
水御堂的空间 开合关系:
2.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在安藤的建筑中,自然是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发 的存在形式。自然与建筑有 了关系,自然就改变了原有 的面貌,分化成光、风、水 或天空这样的元素,光、风、 水或天空成为自然的象征。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保持 其属性,通过在建筑中体现 的几何性所产生的共呜,自 然可以成为一种抽象。案例: 风的教堂、水的教堂、光的 教堂等。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

环境处理 B
人为 景观
住宅
自然 环境
安藤在对周围环境处理上采用采用了他那封闭---开放的 都市观,对已有建筑采取隔离的态度,而对自然景观则进行 人为地纳入。
环境处理 C
1 在对人为景观的处理上运用大面积的混凝土 墙体减少周围环境对住宅造成的影响。在面对公路 一侧采用一面斜墙以阻断车流造成的影响。而且在 一层墙体很少开窗,主入口更是设在树林之中,保
大师作品分析——安藤忠雄
07级建筑学01班第五组
安藤其人
安藤忠雄是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 建筑大师之一,也 是一位从未接受过正统的科 班教育,完全依靠本人的才华禀赋和刻苦自学 成才的设计大师。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创作 了近150项国际著名的建筑作品和方案,获得 了包括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策奖 等在内的一系列世界建筑大奖。安藤亦开创了 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以半制成的厚重 混凝土,以及简约的几何图案,构成既巧妙又 丰富的设计效果。安藤的建筑风格静谧而明朗, 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他 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融合了东方美学与西 方建筑理论;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出 “情感本位空间”的概念,注重人、建筑、自 然的内在联系。
伊东认为:具备透明感、 漂浮感、金属感和皮膜 性的建筑是最佳的,并 且应该把建筑和环境融 为一体。
二人在材料应用上的不同之处——少于多
安藤认为:材料使用 要尽可能简单,才能 将隐藏在空间构成背 后的设计意图表达出 来。
安藤的极少主义:
使空间感更单纯——天 花板与墙面采用相似 材料
避免柱子对空间单纯性 的干扰——将墙做到 与柱子等厚
2、安藤空间——空间内化精神的构成体
安藤并不是把日本传统建筑中的元素直接 或间接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并不在符 号上寻求传统。

_安藤忠雄作品分析

_安藤忠雄作品分析
镜面湖
建筑主体
南侧全景
北侧全景
将附近的自然水体引入基地。营建了一个 90m×45m的人工湖,安藤试图在这里实现这样 一个愿望,即以水为主题,完美处理好自然— 人—建筑的有机结合关系。
人工湖
2.建筑功能组织分析
光的盒子 入口 弧形楼梯
主教堂
“L”型墙
沿“L”型墙行走
入口处
入口处抬头可看見4根十字架立于屋顶的玻璃罩中。
安藤忠雄的建筑风格与创作思想
1.简洁外观与丰富空间
安腾的作品外表冷峻,内部却相当亲切 热情,用含蓄二字来诠释颇为恰当。其建 筑严格符合几何构图的原则,材料运用也 极为克制,但一进入建筑内部顺着建筑师 精心设计的流线,人们便会在运动中体味 到安腾建筑空间变化的无穷魅力。
2.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在安藤的建筑中,自然是人们日常生活 中的一种自发的存在形式。自然与建筑有 了关系,自然就改变了原有的面貌,分化 成光、风、水或天空这样的元素,光、风、 水或天空成为自然的象征。尽管在一定程 度上自然保持其属性,通过在建筑中体现 的几何性所产生的共呜,自然可以成为一 种抽象。案例:风的教堂、水的教堂、光 的教堂等。
(1941年9月13日— ), 日本大阪人,日本著名建 筑师。
安藤忠雄是当今最为活跃、最 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 也是一位从未接受过正统科班 教育,完全依靠个人才华和刻 苦自学成才的设计大师。在三 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近 150项国际著名的建筑作品和方 案,获得了包括有建筑界“诺 贝尔奖”之称的普利策奖等在 内的一系列世界建筑大奖。他 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融合 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建筑理论; 遵循一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 出“情感本位空间”的概念, 注重人、建筑、自然的内在联 系。

日本建筑的共生思想及启示

日本建筑的共生思想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6-0006-05 收稿日期 2022-06-17摘 要 日本建筑师常把建筑和城市比作生物体,探索人、建筑以及自然三者的关系,其中“共生”是日本现代建筑不断传承的核心观点之一。

该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年代相关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及思想,将“共生”分为新陈代谢、共生和新时代的共生三个演变阶段。

通过总结每个阶段作品和思想的特点,发现演变过程中表皮逐渐透明,空间逐渐灵活,界限逐渐模糊,建筑逐渐消隐,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

我国建筑可以此为鉴,深度地挖掘、思考和表达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然观和哲学观,探索适合我国的生态、可持续建筑发展之路。

关键词 日本建筑 共生 新陈代谢 生态建筑 可持续建筑Abstract Japanese architects often compare architecture and cities to living organism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among them "symbiosis" is one of the core ideas that modern Japanese architecture has continuously inherited.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works and ideas of Japanese architects in different eras since the 1950s and divide "symbiosis" into three evolutionary stages: metabolism, symbiosis, and symbiosis in the new era. By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and ideas in and sustainabl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suitable for China.Keywords Japanese architecture, Symbiosis, Metabolism,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卢昭展 | Lu Zhaozhan 刘晓昀 | Liu Xiaoyun 李 翔 | Li Xiang1 共生——日本建筑的内核1.1 共生的定义共生(Sy m biosis)源于希腊词语“一起生活”(Livingtogether)(σύν–to-gether;βίωσις–living)。

大师作品分析-安藤小筱邸

大师作品分析-安藤小筱邸
1941年生于日本大阪二十五岁时开始游历欧美,二十七岁时安藤回到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阪成立了建筑事务所,从此开始了他的建筑生涯。1975年,安藤完成了他的成名作—住吉的长屋。该建筑1979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年度大奖。他曾先后获日本艺术学会奖厂尔斯堡建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等国内外大奖,是获得业内最高荣誉奖的第三位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是位难得的建筑师,他打破传统的束缚,所建的房屋实用,有灵性,是形式与将要生活那里的人们的综合统一。他的建筑风格超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或风格,更多是充分反映一种“安逸之居”的理念。芦屋属于关西,气候、风土比较温和,冬季气温也没有达到零下.地点:芦屋市国立公园地形:基地为西高东低的缓坡,基地南边为交通干道,北边为交通次干道,西边是人行小路。基地东侧有两层高的坡顶建筑,基地内还有几棵有保存价值的树木。主要材料:清水混凝土(装饰混凝土)清水混凝土是混凝土材料中最高级的表达形式,它显示的是一种最本质的美感。清水混凝土具有朴实无华、自然沉稳的外观韵味,与生俱来的厚重与清雅是一些现代建筑材料无法效仿和媲美的。材料本身所拥有的柔软感、刚硬感、温暖感、冷漠感不仅对人的感官及精神产生影响,而且可以表达出建筑情感。因此建筑师们认为,这是一种高贵的朴素,看似简单,其实比金碧辉煌更具艺术效果。采光方式:“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勒柯布西耶大面积落地窗顶部天窗竖向条形窗从草图中可看出小筱宅最初的构思创作过程和体块的由来。在流线的处理上,小筱住宅的流线一点都不简洁,但那正是安藤的设计手法,通过日本回游式园林般的流线,达到与自然接近的目的~客厅与餐厅洗澡间与卫生间客房客房(榻榻米)工作室一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主入口庭院通道卧室卫生间书房准备工作初期到完善草模到精模草模到精模演讲人:王立程组员:雷镇清·闫树睿·王立程·周洋·杨立合肥工业大学

日本建筑师——矶崎新

日本建筑师——矶崎新
日本建筑设计师
一、建筑师简介 二、建筑思想及风格 三、建筑师作品分析
矶崎新,著名日本建筑师
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 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 师从——丹下健三(日本建筑界柯布) 1963年创立矶崎新设计室
徒:矶崎新
师:丹下健三
他是日本现代建筑史的柯布。 他是日本暨亚洲第一个获得普利策 奖的建筑师,一生获得荣誉无数;
未建成建筑”。
设计 · 风格
设计风格多变
从1960年开始,十年一变: 第一阶段:过度强调水平钢筋混凝土部件表现力,与其老师丹下健三相似,但设计定位更高。 第二阶段:向欧洲和美国模式转变,以高度抽象的布局为标志。利用了由立方体或是弯曲的 半圆柱体组成附加结构 第三阶段:设计风格向一种更严格的古典主义形式的推延
第一阶段
作品分析
深圳图书馆
“未建成建筑展”
矶崎新认为,建筑从建成那一天起就在不断的新陈代谢,直到最终消亡,建成的建筑 作为一种与自然不协调的人造物,终将有毁灭一天。千年以前的建筑和被战争毁坏的 城市早已成为了废墟,而现有的建筑和未来出现的建筑也终将化为废墟,“未来的城 市即是废墟。”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气势只存在于观念中,存在于建筑师的设计 方案中。只要设计方案没有建成,就不会遭到破坏而永存于建筑史中,出于这种“废 墟理论”矶崎新不再追求将他的设计方案转化成已建成的建筑,开始设计一些根本无 法是现代作品,这就是“
反对:和谐、均
衡、完整、统一
建筑手法
倡导:
多元、混杂、 片段、夸张、变形、
寻求新的审美机理:反对“功能决定形式”的僵死教条,开辟了“从形式到形 式”、“为风格而风格”的更自由、更大胆、旁征博引的构思新天地。突破 现代主义的静态的、永恒的物质实体的机械式形体美,追求暧昧、模糊、变幻 不定、猜测联想等效果气氛的精神享受和美学情感格局.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课件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课件

06 安藤忠雄作品案 例详解
案例一:水之教堂
总结词
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详细描述
水之教堂位于日本北海道的一个宁静湖畔,安藤忠雄运用其独特的建筑语言,将 教堂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教堂内部设计简洁,一汪湖水穿堂而过,给人以宁 静和神圣之感。
案例二:光之教堂
总结词:光的艺术
详细描述: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的经典之作,他巧妙地利用自然光,创造出独特 的视觉效果。教堂内部的墙面呈锐角斜切,使得阳光只能照射到教堂的特定区域 ,营造出神秘而神圣的氛围。
教育背景
他在日本学习建筑,并在美国深 造,汲取了东西方的建筑理念。
建筑设计理念
强调功能主义
安藤认为建筑应以功能为主导,形式 应服务于功能。
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主张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追 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代表作品概览
水之教堂
位于北海道,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与自然的融合而著名。
光之教堂
位于大阪,以其光影效果和极简的室内设计而闻名。
国际视野与地域特色
汲取国际雄的作品中融入了国际先进的 建筑理念,同时与地域特色相结合, 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安藤忠雄的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 汲取灵感,将不同文化元素融合在一 起,形成独特的风格。
地域特色的挖掘与传承
安藤忠雄注重挖掘和传承地域特色, 将其融入作品中,使得作品具有鲜明 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案例三:住吉的长屋
总结词
对传统与现代的探索
详细描述
住吉的长屋位于大阪市住吉区,安藤忠雄在这座建筑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长屋的 设计体现了对日本传统住宅的尊重,同时又通过现代建筑的手法进行创新,展现了安藤
忠雄对建筑地域性的独到见解。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

谢谢
0910520217
物体,也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当几何图形在建筑中运用时,建筑形体在整
个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脱界定。几何形体构成了整体的框架。人们在上面
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可以和光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
几何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课框架结构
安藤的建筑必备之三要素
三、自然
安藤对於自然的看法是强调自然
被建筑化,是人造的自然,是可
安藤的清水混凝土精致、细腻,禅意 扑面,体现东方人审美的绵意。
安藤忠雄与勒柯布西耶的清水混凝土
安藤的清水混凝土做法
与一般混凝土在材料上并沒有不同,而是在灌浆、拆除模版后, 不再粉刷、或是装饰、贴砖,保留下混凝土原本的质感,直接 呈现出建筑材料的真实面貌。为了追求效果,在模版上由过去的木板 改良,采用先进的铜板取代过去的传统木材模版。而制造出清水 混凝土施工所使用的模板就称为“清水模”,这样能使拆掉模版后的混 凝土表面沒有一般混凝土表面粗糙、窝麻面、夹渣、锈斑和气泡,而 保有光滑而细致的材质。与柯布西耶被称为“粗野主义”的做法相对。
传统 空间中枢 与自然对话
采光
京都府立陶板名画の庭+梵谷(详细分析见A4)
建筑平面
建筑内的画作
莫内的‘睡莲’
最后的晚餐
鸟兽人物战画
安藤的空间
安藤的空间
安藤4x4住宅(详细分析见A4)

2003 年, 安藤忠雄在日本神户完成了这栋 4 x 4 住宅, 它孤独地座落在濑户内海与一条繁忙的街道之间,邻近 没有任何其他的住宅,外型好似一座不起眼的混凝土塔 楼,令人难于与住宅联系起来
长时间的思考,他制定了自己 的目标,就是要把这两个对立 的空间观念融合统一起来,使 其独树一臶。 罗马的9m洞孔光给了安藤关于东西方 的思考,让他制定了自己的建筑目标

日本近代建筑师长野宇平治设计风格演变探析

日本近代建筑师长野宇平治设计风格演变探析

100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0有的风格理念土崩瓦解,但新思想尚未形成。

在这种变革时代中,长野宇平治的作品明显呈现出同时期其他作品不同的倾向,即寻求本源的哲学内涵,冠以“新古典主义”的标签是对其简单化的理解,他对古典的追寻是通过深刻认识后选择的。

2 1895—1900年:建筑风格的酝酿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全面学习西方思想,建筑也不例外,但是未经改造的西方建筑移植到日本后,引起了对传统的反思。

长野宇平治来到奈良工作,创造出既有别于日本大木匠师的拟洋风风格,但又不同于当时外国技师的“三分和风七分洋式”的做法,奈良县厅舍(1895年)开创性地将和风与洋风完美融合[1]。

传统的日本建筑使用芯壁造结构,将柱子完全包裹进墙壁之中,这和西方半木构造中木骨石墙的建筑结构采用的材料和承力方式些许类似。

在充分理解了日本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结构内核后,长野融合了东西方建构逻辑,创造出柱子外露出墙壁的建造方式。

奈良县厅舍的屋顶设计也在日本和西方文化间做出平衡,虽然运用传统坡屋顶,但是一改较深的出檐,浅出檐的设计将浓厚的和式味道减淡。

诸如这一系列的设计手法对当时的建筑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妻木赖黄的东京日本劝业银行(1899年)和辰野金吾的奈良酒店(1909年)均隐现出这种风格。

如果说奈良县厅舍是长野宇平治利用西方建构逻辑做的和洋折中实验,那么关西铁路爱知站(1898年)就是和风融入文艺复兴风格的实践。

样式新奇的陡峭屋顶上装饰着多个老虎窗,正中钟塔凸出中央轴线,整个建筑横向分为五段,正是沿用文艺复兴后期建筑立面划分的方式。

建筑入口处凸出双坡顶体块,又与日本传统建筑中的千鸟破风形似。

和洋折中的建筑风格在这个阶段展现得淋漓尽致,是长野宇平治建筑实践的开端。

3 1900—1913年:风格转变的过渡期明治时期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此时西方面临着摘要 长野宇平治是日本近代最重要的古典主义建筑师。

坂茂是目前深受关注的日本建筑师

坂茂是目前深受关注的日本建筑师

坂茂是目前深受关注的日本建筑师,被誉为“材料大王”、绿色建筑师。

他的设计带有明显的实验倾向,同时他也关注人类社会问题。

他还说过:“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设计了美丽的建筑。

但同时,建筑师应有社会责任感”。

对坂茂来说,社会责任感意味着使用一些容易得到的、廉价且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例如硬纸管,竹子,泥砖和橡胶树,体现了他的“绿色”观念。

1 思想解读坂茂少年时爱好造型艺术品,1977年进入南加州建筑学院学习,1984年毕业于纽约古柏联盟。

他对脆弱的材料很感兴趣,并一贯秉承环保、轻盈的建筑理念,这与他的成长历程是分不开的。

从孩童时代起,他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把东西丢掉是一种浪费”,这种对资源浪费的担心激发了他运用可再生材料作为建筑原料的创作灵感,同时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建筑创作思想的形成。

1.1 极少主义极少主义风格、西方中产阶级审美情趣和价值观是构成坂茂设计思想的重要精神谱系。

少,不是无,而是对“多”的否定,在“有”的前提下的简约与净化。

当物体的所有组成部分、所有细节以及所有连接都被减少或压缩到极致时,便会拥有这种特点。

坂茂的作品便有这种去掉非本质元素的特性:外形简单,施工工艺精湛,内部空间开敞而富于变化,整体风格纯净、典雅,通过简练的建筑艺术处理,表达更丰富的内涵。

1.2 材料的运用在建筑界,坂茂以大胆使用最廉价、最脆弱的材料而闻名。

日本神户大地震时,他仅用一天时间,为失去家园的灾民盖起了一座纸筒教堂;2006年,他用中国竹编帽子的方式设计的法国蓬皮杜中心新馆,从其他153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他还提出用传真纸筒芯代替钢筋水泥的想法……坂茂对这些看似“出位”的材料的娴熟驾驭能力是其有别于其他同时代建筑师的闪光点。

与其它材料相比,纸是坂茂采用最多也是运用最好的材料。

坂茂所采用的纸是具有环保功能的传真纸芯,这种纸芯经过防水、防火及覆膜处理,并进行了严格的强度测试,非常适合建造小体量临时建筑。

1989年,坂茂在名古屋的设计博览会上实现了他的第一个纸建筑——纸凉亭,此后,他还设计了纸集装箱美术馆、纸住宅、纸教堂、纸桥等一系列作品,其中超级纸屋(日本馆)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上获奖。

黑川纪章 (4)

黑川纪章 (4)




1960年,新陈代谢派在其宣言中阐明了自己的 观点:他们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 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处于动态过程中。黑川纪 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变形”的概念和“点式刺 激法”。 他被视为建筑界的前卫人物。他预言未来的建 筑将以“建筑作为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思想主 宰了他早期的建筑构想。 代表作品:中银仓体大厦


室外展览空间的入口雨篷与屋 顶天窗、墙面凹窗等多种抽象 几何形的并置,深灰与浅灰, 凸出的雨篷与凹入的窗子,丰 富的构图变化形成局部的轴线, 突出了入口。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政 治 与 文 化 的 合 作
中银舱体楼

该建筑由 140个舱 构成,从 外观上看, 稍显凌乱、 随意,但 实际上这 正表现出 设计师的 自由构想。
既揭示了建筑与环境 设计的整体关系,又 打破了格构单调的平 直。

入口门厅内,由曲面 幕墙限定的室内空间, 曲线的石凳及天花, 这种顺势而为的处理, 极其自然地表现出室 内设计与建筑的整体 关系。

内天井栏杆 设计与墙面 分隔同出一 辙,一虚一 实,似是而 非。而天井 顶棚天窗的 设计又是这 一整体设计 的变奏。
琦 玉 现 代 美 术 馆
轴测图

琦 玉 现 代 美 术 馆

平面图
入口处灰空间的应用

入口处的格构,创造 了一个介于室内和室 外之间的中间领域, 既是入口的引导,又 是室内空间的引子, 起到一种室内与室外 之间的连续和过渡的 作用,表现了内部和 外部的共生。
格构处的地面与入口 曲面呼应的两条深色 镜面花岗岩曲线。
内部一角 远景图

上述这些设计,包括建筑与环境,室内 与室外,大整体到小细部,传统材料与 现代材料、构图的对称与不对称,以及 形式与内涵等许多方面,都呈现出极为 丰富的变化。透过这些表象可以看到它 们所传达的设计思想是共同的,那就是 一种共生的思想。我们所探讨的“灰空 间”就是黑川共生思想的设计表现方式。

福田繁雄的设计作品及设计理念

福田繁雄的设计作品及设计理念

福田繁雄的设计作品及设计理念
福田繁雄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理念而闻名。

他的设计作品涵盖了建筑、家具、灯具、餐具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福田繁雄的一些著名设计作品及设计理念:
1. 横滨国立大学曙山纪念馆(1979年):这座建筑是福田繁
雄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其设计理念是结合自然环境与建筑空间,打造出独特、开放的学习和交流空间。

2. 東京信濃町学生公寓(1986年):该学生公寓的设计理念
是给予学生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其中包括充足的自然光线、独立私人空间和共享社交区域。

3. Asahikawa科学馆(1990年):该科学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
展览空间的功能性和用户体验,力求通过建筑设计来提升科学教育的效果。

4. "福田式座椅"(1997年):福田繁雄设计的座椅注重人体
工学和舒适性,创造出符合人体结构和动作习惯的座椅形态。

福田繁雄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环境、人与空间的和谐关系。

他倡导功能主义,认为设计应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且要尊重环境,并融入当地文化与自然景观。

他喜欢使用简洁、现代的形式语言,并注重细节和材料的质感。

福田繁雄的设计作品常常
给人以简洁、和谐、舒适的感觉,并融入了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大师作品分析SKY HOUSE

大师作品分析SKY HOUSE

大师作品分析菊竹清训——菊竹清训自宅(SKY HOUSE)菊竹清训简介菊竹清训1928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岛久留米市,是继丹下健三后的一代日本著名建筑师。

1950年,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开始在建筑事务所工作1953年,开设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57年,开始建设第一个独立项目自宅SKY HOUSE。

这座由4根柱子支撑的简易住宅,让菊竹清训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注目菊竹清训还是新陈代谢主义小组的主要领军人物,对建筑理论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他设计的建筑活跃在过去50年的日本建筑界,运作范围从住宅到城市规划,商业和市政大厦及学校、博物馆、体育设施等。

除此外,他的事务所也介入各种各样政府、非政府的项目和学术组织。

所获奖项1.岛根县专区建筑奖(2000)2.31th 大厦建设者社会奖(1990)3.21th Mainichi 艺术奖(Mainichi 报纸1979)4.UIA (联合国际des 建筑师) Auguste Perret 奖(1978)5.建筑学奖(1970) 日本学院6.AIA 和平的建筑学Citation (1964)菊竹清训之后菊竹清训最受重视的作品是“海上城市”的设计方案,以及出云大神社行政楼(1963),米子城的东光园旅馆(1964),都之夜城市中心(1960),及茅崎太平洋旅馆(1967)。

菊竹清训作为老一辈的日本建筑师,对日本建筑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

而他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也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才输出基地,培育出了一大批日本现代著名建筑师。

长谷川逸子、仙田满、富永让、大江匡、内藤广、伊东丰雄和内井昭藏,他们仍活跃在现今的日本建筑界,并很好的继承了新陈代谢的理论。

关于“新陈代谢”理论“新陈代谢”理论盛行于上世纪60、70年代。

“新陈代谢”派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菊竹清训、黑川纪章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胸怀要建造一个“完美而可调和世界”的理念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

战后60年代的日本,经济开始复苏,钢铁、建筑、金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向前推进。

妹岛和世作品分析与设计手法解析

妹岛和世作品分析与设计手法解析

妹岛和世作品分析与设计手法解析摘要:通过对2010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日本女建筑师妹岛和世经典作品的分析, 阐释了其独特的灵感来源、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

关键词:妹岛和世;作品分析;设计手法一.妹岛和世简介:妹岛和世(1956年─﹚是一位近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出生于日本茨城县。

现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

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妹岛和世的建筑风格逐渐的受到世人注目,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

大量的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

亦有报导称其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

在SANAA事务所建立的十余年里, 他们陆续在国际性竞标中夺魁, 这使得妹岛逐渐成为世界级的建筑大师, 其作品也因为对于新美学的诠释和鲜明的实验性而引起了世界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二.建筑思想:妹岛和世遵循的原则应该是空间概念,她的概念源自于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消隐,她的理解是拒绝明确的空间秩序,即拒绝空间与功能的明确对应。

注意她是拒绝明确,追求模糊,而非拒绝对应与秩序。

她设计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就能很好体现她的原则:低矮的圆形建筑,360度透明开放的玻璃幕墙,将室内外和室内空间边界模糊化,而被使用者理解成穿透、流动。

1.形式的不确定性:正确地说法应该是视觉上的不确定性。

在伊东丰雄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的轻型材料的使用,从而造成建筑的轻盈感或者说漂浮性。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处理,没有伊东丰雄那样,用材料的“形式”来营造轻盈的气氛。

他们的建筑形式反而是笨拙的方形、圆形或方形和园形组合而成的。

他们的建筑外在体量(形式)透出了一种拙朴,但是他们建筑的材料(透明性或半透明性)的使用,应该削弱了形式(体量)的呆板。

安藤忠雄主要作品分析

安藤忠雄主要作品分析
教堂内有一段向下的斜坡,信 徒座位高于圣坛,牧师站着与的人 一样高,反映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安藤忠雄主要作品分析
通风与采光分析
室内的通风不是靠开窗, 而是靠墙和顶部的缝隙, 然而这个缝隙又是通光口, 光是贴着墙或者天顶进来。 教堂内很暗,光是从十字 射进来,这样保持十字架 光在人的视觉中有强烈的 发光感觉。虽然日常生活 空间中那种亮堂效果,然 而正和日本传统和式建筑 中,室内偏暗的美学。
安藤忠雄主要作品分析
美学分析
●在光之教堂,安藤以其抽象的、肃然的、 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创造,让 人类精神找到了栖息之所。 ●教堂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没有传统 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 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寂的美。 ●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教堂的位 置以及太阳方位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 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现出 光的十字架。 而这产生的特殊光影效果,使信徒产生了 一种接近上帝的奇妙感觉。
安藤忠雄主要作品分析
小筱邸住宅分析
小筱邸住宅位于日本兵库县 芦屋市国立公园内,基地为西高 东底的坡地,基地的南面为交通 干道,北面为交通次干道,西面 是人行小道。
安藤忠雄主要作品分析
平面图
安藤忠雄主要作品分析
交通流线分析
安藤忠雄主要作品分析
入口和玄关处理
进入小筱住宅玄关后,是一条通往 一楼的单跑楼梯,在这里,视觉的终端 是一层楼沙发和天窗的天光,具有很强 的引导性。
光之教堂位于大阪 城郊茨木市。面积约为 113平米,能容纳约 100人。
安藤忠雄主要作品分析
平面图分析
从总平面图上可以看出, 教堂的入口在面对院内的西墙 上,可以形成完整的沿街立面。 同时矩形平面被一片完全独立 的墙体分为大小两个部分,大 的为教堂礼拜空间,小的则为 主要入口空间。

名建筑案例--安藤忠雄分析论文

名建筑案例--安藤忠雄分析论文

名建筑案例分析---安藤忠雄与中山邸首先我觉得要研究安藤忠雄的作品,我觉得首先应该对安藤忠雄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简历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日本大阪人,日本建筑师。

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建筑师,安藤没有任何建筑学学位,甚至没有得到过任何建筑大师的培训指导,他的个人发展完全是靠他在量的阅读和多次到欧洲美国旅行学习其历史建筑。

至今他还保留着旅行中的详细记录图,且仍然坚持这样做。

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设计了许多个人住宅。

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长屋获得很高的评价,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到小型的个人住宅作品,多次得到日本建筑学会奖的肯定。

此后安藤确立了自己以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状为主的个人风格,也得到世界的良好评价。

1980年代在关西周边设计了许多商业设施、寺庙、教会等。

1990年代之后公共建筑、美术馆,以及海外的建筑设计案开始增加。

设计理念安藤忠雄是位难得的建筑师,他集艺术和智慧的天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是那么实用,有灵性,他有超强的洞察力,超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或风格。

他的建筑是形式与将要生活那里的人们的综合统一。

有了光滑如丝的混凝土,安藤创造的空间都是那么富有表现力,而他使用的墙体都是那么富有表现力,而他使用的墙体正是他所称的建筑最基本的元件。

长期以来,尽管他使用的材料和构件都是柱、墙、拱等,但这些元件一经过他不同的组合,又总是充满了活力与动态感。

通过最基本的几何形式,用不断变幻的光图成功地营造了个人的微观世界。

安藤的建筑是空间和形式在艺术上的惊奇组合,透过他的建筑没有人可预测这个时刻将会到来,他不愿意受传统的来缚。

创新是他的手段,个人世界观是他灵感的源泉。

安藤所有的项目几乎都是用水泥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大部份杰作都在日本,尤其集中在生他、养他的故乡大阪,他至今仍在那里生活,工作。

除一些灵性的宗教建筑外,他还设计了许多博物馆,商业建筑包括写字楼、工厂、商场等,但是他的职业生涯是从居民建筑开始的。

安藤忠雄对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

安藤忠雄对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

安藤忠雄对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安藤忠雄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名字在建筑界世界闻名。

他的作品通常与极简主义和先锋派建筑相联系,同时也融合了日本传统建筑和文化。

安藤忠雄对建筑空间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从他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的建筑风格、建筑哲学和建筑创新等方面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对建筑界产生了诸多影响。

一、建筑风格安藤忠雄的建筑风格,通常被人们称为“安藤式建筑”。

他的建筑作品以极简主义为主,最突出的特点是“轻薄透明”,以及以不规则形状为特点。

对于他来说,一个建筑物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它应该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他的建筑风格中融合了建筑学和艺术之美。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得到了建筑师和艺术家们的认可和追捧,同时也被视为新一代建筑的标志,他的建筑风格影响了诸多的建筑师和设计师。

二、建筑哲学安藤忠雄认为建筑应该从人们的角度出发,他的哲学思想是“人道主义”,将人们的需求放在设计的核心。

他认为建筑的本质是“空间、光、时间和材料”,而这些要素可以用来打造出最完美的空间。

安藤追求的不仅是建筑的美,更重要的是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因此在他的建筑作品中,不仅注重了空间的创造,还注重建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如在建筑中添加了休闲空间、公共空间等等,让人们在更自然、更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创造。

三、建筑创新在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中,总可以发现一种创新的精神。

他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方法。

比如他在自己的设计中使用了一种名为“超白”的玻璃,使建筑物整体更加轻盈、透明。

他还尝试了众多的建筑形式,如不规则形状和自然曲线形式。

这种创新的思想启示了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开拓了建筑设计的思路,不断地创造美丽的建筑作品,推动整个建筑界的发展。

四、建筑教育安藤忠雄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建筑作品,他还通过讲授建筑课程,分享自己的建筑经验和思考。

他对建筑教育有着很深的理解和热情,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理念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和思考,进一步推动建筑设计的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分析
家之家住宅
自然与生长 橡树一样生长,建筑的生成从自然和人工的悖论角度看问题。试求把屋顶
体现自然环境的场所建筑化。 屋顶体现了自然秩序和现代的共存秩序重合的实验性住宅。
作品分析
家之家住宅
共生 生长 屋顶展开的空间一体感和各 房间的独立性共存 屋顶拥有山峰一样多个凸起 ,内部空间被柔和分割,上层 相对开敞,从上层窗户可以看 到旁边房间的屋顶,让人体验 到连续空间的内与外。
首先应该把他们放在一个整体的日本现代建筑发展问题之上来看待,从宏观地 角度捕捉群体特点,之后再从微观的角度辨别他们之间的差异。
成长历程
成长历程
辈分年代
第一代
出生时期
20世纪初
(“精神性”和“政治 性”的一代)
第二代
20、30年代
第三代
40年代
第四代
50年底
第五代
60年底 70年代
代表人物
前川国男(1905) 坂仓准三 丹下健三(1913)(日本现代 建筑领袖人物) 芦原义信(1918)
着独特实体的屋顶,像一个树的分枝。平田晃久把这个住宅设计成近似于一个 有生命的形状,由于有分枝就会和繁衍相连,在视觉上它就像一棵倒长的树。
作品分析
S住宅
一种新居住环境的思考和倡议 在象形文字“人”的里面分割出n个部分,就形成 所谓的室内空间,但都是不规则和有变化的。它如同 人体内部的器官不可能有直线一样,反而给人以柔软 的感觉。这就是从一个“人”扩展之后的设计。
作品分析
HOUSE-N
自然与人
该建筑有三层墙体: 外层-将整个别墅和花园包裹其中,为了不影响花园 的光照,墙体所有的面都开着大大的窗户 中层-其实就是一个过道,也可以说是过渡空间。 里层-就是主人生活所需的室内功能区域了。 无论是从室内室外透过无规则的窗户欣赏这个建筑 ,花园中简单的植物装饰,清新又富有活力。
作品分析
神奈川工科大 KAIT工房
柱子的疏密和柱子的分布程度--创造开放 ,围合和联系空间”。由305根截面完全不一 样的柱子组成。通过看似不随机的排列,却 围合着,限定着不同的空间
作品分析
神奈川工科大 KAIT工房
KAIT工房建建筑面积约为 1990 平方米,四面以10mm厚的玻璃包覆,结构由三百 零五根細长的五米钢柱支撑,这些钢柱的位置舍弃传统使用的矩阵排列方式,而 是采取不规则的分布。
现在的功能建筑把一切都简单地定义化,并强 迫人们去使用这种功能。 功能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人们使用出来的 。
作品分析 石上纯也
石上纯也,1974年出生,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 ,然后在 SANAA 工作四年,2004年成立自己 的事务所。
虽然到目前为止其建筑作品并不多,但是其跨界 于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创作手法及其琼艳的效果令 人耳目一新。
背景介绍
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
1990年代恰好是日本泡沫经济走向崩溃的年代。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 滞状态,大型基本建设或公共建筑的建设量急剧缩减。对于刚刚独立谋 生、准备开始个人建筑活动的这一批年轻建筑师来说,无疑在生存问题 上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日本新宿区中央公园无家可归者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公共设施项目骤减。而东京的大型再开发项目也 多数是被大型建设公司或外国知名建筑师所独占,年轻建筑师只能着手设计狭 小的住宅、室内设计或者改造项目。
作品分析
HOUSE-H
混沌空间
空间交流性 不确定性 体验性 表达:掏洞不仅在墙和顶,甚至在 层与层间的楼板。
作品分析 HOUSE-H
到处充满着原始的绿化 空间,伴随着这些绿化植 物,街道就会像森林一样 延展,孩子们自主选择坐 卧,有如入森林般的自由 。
作品分析 HOUSE-H
洞穴--无意识空间 创造性地使用空间的环境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成长及其思想作品分析
部门:公建部 汇报人:王旭 时间:2011.10.28
汇报结构
Part 1 Part 2 Part 3
日本建筑的发展背景 日本建筑师背景介绍
建筑师永远脱离不了自身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大环境。
80年代虚假的泡沫经济
从1980年代开始,成功度过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成功发展为欧美几 大发达国家。世界经济复苏,仅有日本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泡沫经济现象 。经济增长过快,资本过程,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建设量的增加。
菊竹青训(1928) 桢文彦(1928) 矶崎新 (1931) 黑川纪章(1934)
伊东丰雄(1941) 长谷川逸子(1941) 山本理显(1945) 安藤忠雄(1941)
青木淳(1956) 妹岛和世(1956) 畏研吾(1954) 坂茂(1954)
西泽立卫(1966) 西泽大良(1964) 冈田哲史(1962)
背景介绍
多元化发展
是当今世界建筑界发展的方向,也是当代日本建筑发展的主题,他们以一种极度 包容的姿态尝试着自己的建筑观察和实践。 1990年以后,建筑界逐渐不再流行后现代主义的造形,重新回归了现代主义。 通过简单的形式,构成明快且复杂的空间的手法逐渐被认同。 通过柔和的形式决定建筑的走势。
日本建筑思潮作为整个 1990 年代世界建筑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品分析 终极小木屋
藤本一直追求着没有严格界限的混沌状态,传统 的建筑形式和功能就此被颠覆。
全部由原木堆砌出来的空间,模糊了地板和天花板的 固有概念,看起来就像个积木搭成的房子。 可以坐在突出的木块上吃东西,也可以躺下来仰望天 空,使用者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安排和使 用。
作品分析 终极小木屋
“我偏爱有点像洞穴的无意识空间,那是个存在于自然与人造物之间 的无定型形式。”
作品分析 HOUSE-N
他乐于看到建筑作为某种介乎公共与私密之间的场所存在,里面人与人之 间可以有多层次的互动。如果说建造一堵墙犹如把空间分成0和1,空间在0 与1之间是存在着许多灰色阶层的,藤本想要创造出属于中间层的空间。自 然的力量便成了他的设计手段。
这是一栋为本田设计的展示间兼办公室。将5 米宽的混凝土墙对角切开,变成一片片的三角形 。 在结构上这样的混凝土墙就扮演了支撑的角色, 在设计上,三角形混凝土墙串连了空间,但却在 某个高度刻意地遮掩了人们的视野,有如在森林 当中,吸引探险者拨开树丛往大自然的深处走去 。
作品分析
S住宅
自然与生长 和一般传统的房子不一样的地方是:屋顶和墙壁是连为一体的。这个呈现
并透过桌子的小物 件配置来探讨微小场 域与空间之塑造的可 能性,石上表示,这 个可能只被视为日常 性家具的餐桌。
石上纯也的建筑毫无疑问地超越了一般人对于建筑作为“物”的惯性定义。石 上的建筑温柔而细腻、但背后却立足于精准的技术基础之上。
作品分析
神奈川工科大 KAIT工房
石上纯也的理解是建筑里各个空间 不需要严格的定义和约束,这样使用者 能够自由的在建筑里选择自己需要的空 间。他更想创造一个“模糊”的空间, 探索相邻空间的联系,并且建筑里所有 的空间能够相互连在一起。
60年代--1990年代是日本泡沫经济走向崩溃的年代。而这对于1960年代出生的建 筑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正是由于这种不同于上一代的成长生存环境,构成了这 一代年轻建筑师们独特的活动轨迹。
他们的活动范围非常广,已经不再局限于建筑设计活动本身,对于与数字时 相关联的影像、媒体等多种领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迫庆一郎(1970) 藤本壮介(1971) 平田晃久(1971) 石上纯也(1974)
成长历程
具有现代主义伟大理想的正统建筑师 商业操作下的明星建筑师
强调多元化发展道路的个性建筑师
柯布西耶
扎哈.哈迪德 日本人70后青 年建筑师
50年代--19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颇为平静地孕育了一批1950年代出生 的建筑师。较之前辈他们更多地摆脱了现代主义的桎梏,把玩着建筑中的个性。
汇报内容
Part 2 日本建筑师的成长历程
成长历程
建筑师之间有着明确的师承关系和辈分意识
长谷川逸子
村野藤吾 菊竹青训 伊东丰雄 妹岛和世
新陈代谢派 黑川纪章
西泽立卫
石上纯也
前川国男
丹下健三 槙文彦 宫崎浩
矶崎新 青木淳
六角鬼丈
日本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中的一个有趣且重要的线索就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师承 脉络关系。所以当我们把焦点放在日本当前一批新生代建筑师之上的时候,不得 不对他们的前辈做出回顾。
代表作品:
神奈川工科大 KAIT工房 山本耀司精品店
石上纯也的创作手法某种程度上受伊东及妹岛的影响. 在“建筑消去”的这个模式中持续走到近乎极限的地步。 “非物质性”、 “狭窄与宽广”、 “超巨大空间物件”、 “外部与内部” 这四个他建筑创作上的关键字来—窥其建筑创作概念上的探索。
作品分析
日常性的物件(桌 子)的非日常性表现 手法所创造的空间张 力,以及一张桌子如 何在“室内空间”这 个“基地”中展现出 建筑的特质。
作品分析 HOUSE-N
混沌状态的空间
人们可以在里面寻找属 于自己的舒适方式,可以 创造性地使用空间的环境 。
作品分析 HOUSE-H
House H更为朴素,更加融入这个小区,窗户依然又多又大,除了保持一贯 的简约作风意外,室内的有两个非常亮眼的设施,玻璃墙浴室隔壁的小型泳池 ,还有在中层设计了一块透明玻璃地面,使得整个房屋看起来更具现代感。
这些柱子既是建筑物的支撑构造又是疏密与朦胧空间的划分。
作品分析
疏密艰巨的柱子 很自然地讲空间分割开来
挑战传统建筑结构的质疑,需要规则的柱网?传统熟悉的结构受力系统?
屋顶是常见的框架结构,但三百零五根柱子当中有四十二根作为压力构件承受垂 直载重,而其他两百六十三根则作为拉力构件。
作品分析
山本耀司精品店
平田晃久对自然形态具有兴趣,也通过褶皱的形态构 成或扭曲的拓扑几何空间,探求着新的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