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练精析(26套)第一章 行星地球(包括地球和地图) 阶段质量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星地球(包括地球和地图)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地位于新加坡(1°16′N,103°50′E)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解析:从经度上看,新加坡为103°50′E,甲地在51°E以东,
故甲地在新加坡西方;从纬度上看,新加坡在1°16′N,而甲地位于25°N~26°N之间,故甲地在新加坡北方。综合分析,甲地位于新加坡西北方向。
答案:C
2.该国国土面积约为()
A.0.11万km2
B.1.1万km2
C.11万km2
D.110万km2
解析:根据图中比例尺和轮廓可大约确定出该国东西为3×24 km,南北长大约为6×24 km,故面积约为10 368 km2。
答案:B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5题。
3.靠近水源、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图中四个居民点均沿河分布,靠近水源,其中②③④三地位于河谷平原地区,地势较低,易受水患影响。而①地位于地势稍高的鞍部地带,受水患影响小。
答案:A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图中河流①~②段从西北流向东南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解析:图中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的点应是位于河流交汇处的③地;M点与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根据图中指向标的指示,河流①~②段从西南流向东北;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时,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地势起伏很大。
答案:D
5.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368 m
B.488 m
C.678 m
D.708 m
解析:⑤居民点到M山顶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400 m≤h<600 m。
答案:B
(2010·北京东城区模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据此完成6~9题。
6.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可以描述为()
①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②地球是河外星系的组成部分③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④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远的一颗行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地球与其他天体组成太阳系,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都属于类地行星,它是距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地球是银河系的组成部分,不属于河外星系。
答案:A
7.太阳活动会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而导致()
A.“磁暴”现象
B.极光现象
C.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现象
D.耀斑现象
解析:太阳活动发出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的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扰动,从而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答案:C
8.下列叙述,与地球特殊性成因无关的是()
A.地球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
B.大气的热力作用
C.日地距离适中
D.地球有一颗卫星
解析: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其原因是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地球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会过分剧烈;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温度,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温度。
地球有一颗卫星对地球上生命物质的形成和发展无直接的关系。
答案:D
9.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的是()
①大气环流②金属矿产资源③地震④风海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大气运动是地表冷热不均导致的,所以大气环流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风海流是由大气环流中的信风与西风导致的,它与太阳辐射有密切的关系。
答案:C
(2008·天津高考)读从宇宙空间拍摄的地球和月球照片,回答10~11题。
10.专家认为,地球也应像月球一样,曾遭受许多陨石撞击,而目前陆地表面却很少发
现明显的陨石坑。探究其原因,主要是()
A.月球阻挡
B.地质作用改造
C.地表布满岩石
D.地表水体覆盖
解析:地表形态是地质作用的结果。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等),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答案:B
11.在白天,图中地球上空大片浓密的云层,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利于()
A.地表水分蒸发
B.近地面空气对流
C.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D.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
解析: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表水蒸发减弱,使近地面温差减小,对流减弱,削弱了紫外线到达地面。云层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加强。
答案:C
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于2008年10月22日升空,11月8日进入绕月轨道。其后经过多次机动降轨,使轨道远月点高度从7 502公里降到100公里,近月点高度从200公里降到100公里,由初始的椭圆形工作轨道最终变为圆形轨道。据此回答12~13题。
12.“月船1号”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
①ab段②cd段③gh段④ef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0月22日处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从图上分析,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应为从北极上空俯视图。当地轴“右倾”时,b处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夏至日,顺着地球的公转方向,a、b、c、d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同理可推知g、h、e、f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答案:D
13.“月船1号”在绕月轨道上运行,无动力作用时,其公转速度()
①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较快②远月点时公转线速度较慢
③公转速度始终不变④在圆形轨道上时快时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月船1号”绕月运动特征,应类似于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其在近月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快,在远月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慢。
答案:A
下图中弧AOB是赤道上的一段,A点位于B点的正西方,弦AB的长度刚好等于地球的半径,且赤道上弧AOB所示地区属于3月12日,赤道其余地区为3月13日。读图回答14~15题。
14.A点与B点之间的经度差是()
A.30°
B.60°
C.150°
D.180°
解析:此题难度中等,主要通过地球的半径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概念的建构能力。
由情境条件中的弧AOB是赤道上的一段及弦AB的长度刚好等于地球的半径,可以推知,A点与B点之间的经度差是60°。
答案:B
15.此时,关于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伦敦(零时区)时间为3月13日6时
B.纽约(西五区)时间为3月12日3时
C.北京时间为3月13日16时
D.洛杉矶(西八区)时间为3月13日1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