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中国科研院所改制
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 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提高其解决社会发展领域 重大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科研与教育的结合,建设一批研 究型大学,发挥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3、深化科研院所运行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建立现代科研院 所制度。改革和规范科研院所的收入分配制度、岗位管理和人员 聘用制度,建立和完善科研院所管理的基本规范,加快建立适应 科研院所特点、充满活力、运行高效的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中国科研院所改革的回顾、成效与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尚勇 (2006 年 9 月 25 日)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各级政府举办的独立科研院所,是公共部门的组成部
分。科研院所的改革,是中国公益性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伴随 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科研院所已经进 行了二十年的改革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下面,我就中国科 研院所改革的历程、成效和展望,向各位专家作一简要介绍。
4、加强绩效管理,提高科研院所创新效率。根据不同类型 科研院所的特点,研究制定对财政资助的科研院所进行创新绩效 考核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建立考核结果与投入强度挂钩的机 制,促进科研院所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效率。
5、研究制订《科研院所法》,促进科研院所管理的法制化。 开展科研院所管理立法的调研,充分借鉴国际科研机构管理的有 益经验,加快制订《科研院所法》,使科研院所的运行和管理逐 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一、二十多年来中国科研院所改革的主要历程 中国原有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其 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各级政府举办的科研 院所。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一科技体制为中国的国防安 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科技与经济相脱 节的体制弊端日益突出,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 产力,也制约着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为此,自上个世纪 80 年 代开始,中央决定对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 的有步骤的改革。近 20 年的科研院所改革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 年至 1992 年,以“面向、依靠”为指针, 以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为突破口,引导科技工作面向经 济建设主战场。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科学发类机构企业化 转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为重点,有力地促进了结构 调整和机制转变。
关于深化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最新版】
关于深化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省属科研院所(以下简称省属院所)治理体系,激发省属院所创新发展活力,现就推进省属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如下措施。
一、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
省属院所主管部门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组织省属院所完善章程,科学确定不同类型单位的职能定位和权利责任边界,建立政事权限清单,强化省属院所法人自主权。
合理界定主管部门举办监督职责和省属院所自主运行管理权,省属院所要按照章程规定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开展科研活动,主管部门对章程赋予省属院所管理权限的事务不得干预。
允许副厅级及以上省属院所在现有内设机构数量内,研究制定内设机构设置调整方案,向省委编办报备;处级及以下省属院所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内设机构,结果报主管部门。
探索实行省属院所负责人公开遴选制度,可面向全球遴选院(所)长。
(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科技厅分工负责)二、推动省属院所分类改革。
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所与具有学科相似性、资源互补性、创新链相关性的高水平大学整合,促进创新能力“双提升”。
有序推进省属院所整合,对规模较小的省属院所进行合并或并入大院大所,实行“总院+独立院所”的运行模式。
支持符合条件的技术开发类省属院所组建科技型产业集团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对事业单位性质的省属院所,编制(人员控制总量)内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编制(人员控制总量)外人员以及实行集团化运作的省属院所,按规定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省科技厅牵头,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分工负责)三、鼓励省属院所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
鼓励省属院所通过牵头或参与建设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加盟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带动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整体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
支持省属院所组建新型科研单位或创新组织单元,鼓励其加盟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一所(院)两制”运行管理模式。
科研机构管理制度范文(3篇)
科研机构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建立科学、高效、透明、规范的科研机构管理制度,提高科研机构运行效能,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依法保障科研机构的权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国家级科研机构的管理。
第三条科研机构应当依法开展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并为社会公众和政府提供咨询。
第四条科研机构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坚持科学原则,维护科研自主权,加强科研机构内部管理,不得违反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第二章组织架构第五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科研机构的各级部门和岗位职责。
第六条科研机构应当设立决策机构、管理机构和辅助机构等,确保各职能部门合理配备,协同工作。
第七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科研团队,明确科研人员的职责和权益,鼓励团队协作和创新。
第三章管理规范第八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科研项目评审制度,确保科研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九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和鉴定。
第十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等,维护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转。
第十一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科研人员考核制度,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奖惩。
第十二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护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四章资金管理第十三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第十四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资金审计制度,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
第十五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对项目经费的申请、使用和结算进行管理。
第五章风险管理第十六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对科研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
第十七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科研过程和实验环境的安全。
第十八条科研机构应当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护科研机构的信息资产安全。
第六章监督检查第十九条科研机构应当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配合相关监督检查工作。
深化完善科研院所分类改革 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必须从统筹“两个大局”出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而要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科技发展迈上新台阶,就迫切需要在科技体制机制上进行更深层次改革。
科研院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其分类改革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持续深化完善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对于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和核心使命,进一步提升科研院所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大致历经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2011)主要是围绕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对科研机构按照转为非营利科研机构、企业、行业事业单位和并入大学4类进行改革。
第二阶段(2011年至今)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加快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
其中,中央级科研机构改革主要包括3项改革试点。
一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
二是“绿色通道”试点,探索建立分类支持的科研院所管理机制,扩大科研主体经费使用自主权,简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流程。
三是绩效评价改革试点,结合科研事业单位职责定位,将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分为基础前沿研究、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研发3类。
总的看,通过分类改革,科研院所学科布局得到优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但也要清醒看到,随着改革深化和发展阶段变化,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分类原则相契合的院所定位不够准确。
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初衷是把需要政府支持的公益类研究机构和应当面向市场开发的应用类研究机构分开,分别采取相应的支持和管理方式。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科研院所存在简单“一刀切”或者按比例来确定非营利科研院所数量的情况。
试论创建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途径
代 农 业科 研 院所建 设 行动 ” , 未 来 5~1 0年 , 中 国 农 业 科 学 院要 围绕 建 设 “ 世界一流 农业科研 院所 ” 的 总 目标 , 按照 “ 引领创 新 、 支撑 产业 、 开放 合作 、 和 谐 有 序” 的总要求 , 全 面提 升 学术 水平 和影 响力 , 成 为 国 家农业科技 新思想 、 新 理论 、 新 技 术 和 重 大 科 技 命 题 的策 源地 ; 全 面 提 升对 高 层 次 科 研 人 才 的 吸 引 力 和 凝 聚 力 ,成 为 国家农 业 高 层次 科 研 人才 的培 养基 地 和 创 新 创业 基 地 ; 全 面提 升 宏观 决策 咨询 能力 , 成为 “ 三
步推 进 现代 农业科 研 院所 建设 。
关键 词 : 现代 农 业科研 院所 ; 创 新 团队 ; 创 新 文化 ; 运行 机制 ; 创建途 径
中图分 类号 : G3 1 1 文献标 识码 : A
2 0 1 2年 , 农 业部 副部长 、 中 国农 业 科 学 院 院 长李
业科研 院所 , 就是要 通过人才的培养创造出领军 式名
国农业科 技 综合 实力的重要 基础 。文 章结合 现代 农业 科研 院所建 设行 动和我 国现代 科研 院所制度 建设 的 实践 , 从农 业科 研 院所
的定位 、 研 究 团队的创 建 、 管理 和运 行机 制的创 新及 创新 文化 建设 等方 面总结 并提 出了创 建现代 农 业科研 院所 的途 径 , 以期进 一
辉煌 的成就 , 通过 现代化设施 的建设 , 创 建 出一 流研
究 所 必 备 的先 进 实 验 平 台[ 2 - 3 1 。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时间:2009-05-12 字体大小[大中小](2008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管理,规范院所两级事权,建设“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国家科研机构,建立职责明确、开放有序、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国科学院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事业法人的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包括所、院、台、中心等,以下简称研究所。
其他院直属机构可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条研究所是国家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组织单元,是面向全国的开放性公共研究平台,具有科技创新自主权与管理自主权。
其主要使命与职责是:(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国科学院章程》及有关规定,合法地开展各项活动。
(二)追求科学真理,鼓励自主创新;崇尚爱国奉献,坚持创新为民;提倡竞争合作,尊重学术自由;坚持严谨治学,信守科学道德。
(三)进行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提高我国在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四)结合高水平科技活动,培养并向社会输送高级科技人才。
(五)积极争取并高质量完成国家、地方和企业委托的各类科技项目,加强知识传播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六)为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宏观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七)履行事业法人的权责,全权处理内部事务,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法保障职工权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保证国有资产安全,保护国家知识产权。
(八)承办中国科学院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四条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实行民主讨论基础上的所长决策制度。
研究所党委起着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
职代会是研究所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学术委员会主要发挥学术评议与监督功能。
第五条研究所的设立和撤销由中国科学院提出建议,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后实行。
“三层面五维度”设计科研事业单位章程_建立现代院所治理核心
1242022年3月上 第05期 总第377期学术研究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2017年,科技部、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门印发了《关于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章程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旨在推动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创新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指出“科研事业单位章程是科研事业单位管理运行、开展科研活动的基本准则”。
随着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深入推进,完善和制定企业内容的章程成为贯彻依法治企、依法治院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以实施领导体制改革的某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制定章程的经验作为参考,从3个层面、5个维度来介绍科研事业单位章程的思考和构建。
1. 3个层面正确认识章程的内在精神和意义科研事业单位在制定内部章程时不仅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展开,还应先从3个层面认识到科研事业单位章程的内在精神和重要意义,为章程的构建奠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
(1)科研事业单位章程是单位内部最重要的法律文件。
章程不仅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石和治理的基础,也是科研事业单位创新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石,是推进深化体制改革、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依据。
与公司章程涉及各股东的意愿和权益不同,科研事业单位的章程体现的是举办单位的设立目的,或者说是国家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意愿,也是符合法律法规下的一种约定形式。
科研事业单位的章程是内部的最高纲领性文件、是内部的“宪法”和“法治核心”。
(2)科研事业单位章程是推动科研院所治理和改革,构建院所治理生态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将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之一,对新时期形势下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及奋斗方向。
但是长期以来国家创新体系协同能力不足,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尚未充分激发,大学和科研机构,特别是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的治理结构与功能不能有效匹配。
教育科研机构管理制度建设
教育科研机构管理制度建设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研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也变得愈发重要。
为了确保教育科研机构能够高效地开展工作,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将探讨教育科研机构管理制度的建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组织架构的优化教育科研机构的管理体系应该建立在合理的组织架构基础上。
首先,需要明确机构的总体目标和职责,确保各个部门的任务清晰明确,协调配合。
其次,在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时,应该根据工作需求和人员结构合理划分,避免职能重合、责任模糊的情况发生。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沟通机制,确保信息流通畅,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顺畅。
二、科研项目管理规范教育科研机构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科研项目的开展。
因此,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需要对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批、立项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明确相关流程和要求,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延误。
其次,还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跟踪和督导,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此外,科研成果的评估和奖励制度也需建立,给予优秀科研成果一定的肯定和激励。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优秀的教育科研机构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教育科研机构管理制度中应该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根据机构的需求制定明确的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吸引优秀科研人员加入。
其次,还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激发其创新潜能。
此外,还需要建立公平、透明的晋升机制,激励人才为教育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信息管理体系的完善教育科研机构的高效管理少不了信息的支持。
因此,在管理制度中要注重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和归档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科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平台,促进知识的沉淀和传播。
此外,还需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和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和侵权的风险。
五、绩效评估机制的建立教育科研机构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绩效评估机制来支撑。
建设现代一流农业科研院所
建设现代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现代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关系人民温饱和国家命脉。
农业发展问题被摆到国家战略的关键地位,它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更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农业能否赢得未来竞争,关键在于人才。
作为我国农业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农业科研院所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关键,也是实现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的核心。
然而,由于编制有限、农口单位提供的待遇条件有限以及事业单位自身的公益性、特殊性,农业科研院所人才薪酬待遇普遍偏低,传统的激励手段往往比较单一,又存在着研究周期长、受外界不确定因素干扰多、出成果难等客观因素,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原有的干部人事激励机制逐渐失去其强大的激励作用,日渐暴露出其弊端,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问题。
农业科研院所对其科技人才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研究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1]。
只有构建有效激励和评价创新人才的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创新能力,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进而保障农业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
因此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及调查问卷概述本研究共选取15个单位,其中中央级农业科研院所11家,省级农业科研院所4家,研究领域涉及农作物、粮油作物、农业机械、兽医兽药、农业信息、环境保护以及基因遗传等,选取样本单位时充分考虑了地域分布。
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68份,回收率为94.67%,其中有效问卷为557份,占回收问卷的98.06%。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笔者设置了物质激励、人才培训现状、人才工作状况认知、人才考核制度、人才评价政策认知情况等调查项目,在每个项目之下又设定了若干问题,各个问题中的选项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满意度依次统计赋值为5、4、3、2、1。
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
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
{"name": "SearchPlugin", "queries": "[\"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是指在科研院所中建立的一套管理和运营机制,旨在促进科学研究的高效、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该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架构:科研院所的组织架构应该合理设置,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保证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
2. 管理制度:科研院所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人员招聘、薪酬福利、科研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3. 科研评价:科研院所应该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4. 资源配置:科研院所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以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合作交流:科研院所应该加强与国内外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6. 社会责任:科研院所作为社会组织,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以保证科研工作的高效、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综述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综述【摘要】科技体制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称。
它包括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原则等内容。
本文在对我国原有科技体制的内容作以简单介绍外,就目前的国情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式和渠道,有助于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进步,有助于我国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深化的基础上,提出近期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从而有助于我国各科研领域的水平提高。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组织结构,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创新能力,促进科研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建立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市场调节,提高科技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
3.建立科技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现代组织制度,实行政事分离,明确产权关系,改革人事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才能和积极性。
4.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学管理体制,转变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服务职能。
二、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式和渠道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
要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与科技人员进行自主创新的利益要求和积极性,保障全社会研发能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要着力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以行之有效的财税金融政策,改善对高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促进资本、技术与企业的有机结合,积极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服务,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研究院建设方案规章制度
研究院建设方案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依照《研究院建设方案》,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研究院是为了推动科学研究、培养科研人才和开展学术交流而设立的机构。
研究院以推动科技创新、培养科研人才、提高科研水平、为社会服务为宗旨。
第三条研究院的管理机构为理事会,理事会设主席、副主席和理事。
第四条研究院的具体工作由院长负责。
院长由理事会聘请产生。
第五条研究院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循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原则,促进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
第六条研究院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开展工作。
第二章组织结构第七条研究院按研究所、实验室、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设置组织结构。
第八条研究所是研究院的基本单位,负责开展具体研究工作。
第九条实验室是为了支持研究所的研究工作而设立的专门实验室。
第十条专业委员会是为了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水平而设立的专门机构。
第三章人员管理第十一条研究院依据需要招聘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
第十二条研究院鼓励人才培养和团队合作,建立科研团队,提高科研水平。
第十三条研究院为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十四条研究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正职和副职科研人员,实行绩效考核。
第四章经费管理第十五条研究院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经费,保障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十六条研究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工作。
第十七条研究院实行经费公开制度,确保经费使用合理、透明。
第五章学术交流第十八条研究院举办各类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
第十九条研究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
第六章学术成果第二十条研究院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经济发展。
第二十一条研究院为研究人员提供科研成果评价和保护支持。
第七章研究院的评估和监督第二十二条研究院设立研究评估机构,定期开展研究评估,促进研究院的不断发展。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文)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文)新华社北京2012年9月23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全文如下: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现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实施科技规划纲要,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激励创新的政策法律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明显提升,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一些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突出,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不尽合理,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科技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科研院管理制度
科研院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科研院的管理行为,提高科研院的科研和管理水平,便于科研院实施规范科研管理,保障科研院正常的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如实现人民大众的切实需要,加强本单位的考核评估,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促进科研成果的不断提升。
第三条科研院管理制度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学校的其它管理制度,完善本制度。
第四条科研院所有工作人员应遵循本制度,按要求执行科研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五条科研院依据自身情况设有不同的管理机构,包括科研院领导班子、科研院党总支部、科研院学术委员会、科研院办公室等。
第六条科研院领导班子由科研院院长、副院长、学术带头人、党总支书记等组成,负责科研院的全面工作。
第七条科研院党总支部是科研院党的基层组织,负责科研院党的建设工作,领导科研院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八条科研院学术委员会是科研院的学术组织机构,负责科研院的学术审定和咨询工作。
第九条科研院办公室是科研院的综合机关,负责科研院的日常管理和统筹协调工作。
第十条科研院应建立相应的党组、纪检组织机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第三章科研管理第十一条科研院应制定科研年度计划,包括项目申报、申请资金、管理规定等。
第十二条科研院要求科研人员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第十三条科研院应保障科研人员的工作条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第十四条科研院应严格遵守国家学术规范,防止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第十五条科研院应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研成果的运用和推广。
第四章绩效考核第十六条科研院应根据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包括科研成果、科研业绩、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考核。
第十七条科研院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公正公平地进行绩效考核。
第十八条科研院要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惩罚,鼓励优秀的科研人员,促进科研院的良性发展。
第五章管理制度落实第十九条科研院管理制度应严格执行,不得有违规行为。
第二十条科研院应建立健全的制度督导机制,强化制度执行。
大学学院科研机构建设与管理办法
学院科研机构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校科研机构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研机构是指经上级部门批准建立、或与外单位联合建立、或学校内部设立的研究院(所、室、中心)等。
其中学校内部设立的科研机构分重点科研机构(校级)和一般科研机构(院级)。
第三条科研机构建设要突出创新、强化服务、培养能力、发展特色,以凝练方向、汇集队伍、深化合作、促进应用为目的,努力构建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平台。
第四条科研机构管理坚持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目标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部门、单位结合专业特色、人才优势和学科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科研机构。
第五条科研机构必须遵纪守法,在法律、法规、政策许可范围内开展活动,绝不允许以机构的名义从事与本机构业务无关的活动。
第二章设立第六条建立科研机构须向科研处提交申请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科研机构名称、建立科研机构的目的意义、研究服务领域或方向、机构负责人及队伍、现有基础与条件、发展规划与目标、经费来源与措施等。
第七条科研机构研究领域或方向跨两个或两个以上一级学科方向的可设为研究院,其它科研机构均为研究所、研究室或研究中心。
第八条建立一般科研机构,由所在二级学院(以下称依托单位)研究审批,须将申请报告、单位审批意见、机构负责人名单及有关材料报科研处备案。
第九条建立重点科研机构,须由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校长办公会研究审批,并按有关要求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申请建立重点科研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在一定的学科研究领域或方向,己形成明显的研究特色和优势,有比较明确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近期工作计划;(一)机构负责人(一般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风正派,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有较强的业务组织能力;(三)有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科研团队,学术氛围浓厚、交流活跃、创新服务能力较强;(四)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已经承担一定数量有较大影响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丰富口水平较高;(五)有开展科研活动必要的场所和工作条件,或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固定的研究开发与服务基地等。
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的思考
外试验观测条件
室/技术中心等
服务平台
为农业发展、社会提 供服务,为政府决策 提供科学咨询
农产品质检中心、转基因产品检 测中心、国家参考实验室等
(2)科研基地建设
上中下游结合,规划设计和建设综合性、专业性 试验基地、示范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试验基地:以温室、网室、试验地等为主体,支 撑开展农业科学实验、技术试验等。包括综合性 试验基地和专业性试验基地。
馈
战略实施 资源分配 组织结构构建 战略领导控制 制度文化建设
战略评价
战略评价
1、战略分析
优势和劣势 机会和挑战 分析工具:SWOT
外部分析
战略分析
内部分析
机会
威胁
优势
劣势
内外部交叉分析
2、战略制定
主要任务 确定战略目标(愿景) 确立战略内容 选择战略路线
战略选择 优势主导 蓄势防御 借势联盟
理论 方法 技术
人才团队 平台基地 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和制度 内外合作与交流机制与制度 外部政策环境
2)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明确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 设目标、主要任务、进度安排和保障措施等
3)制定学科建设具体方案
定位和布局
学科建设体系
人才 团队 建设 方案
平台 基地 建设 方案
科技 创新 工作 方案
国家 部门 农科院
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支撑平台 科技服务平台
布局合理 条件完善 开放流动 运行高效
类别
定位
范畴
创新平台
推动科技创新,实现 科技重大突破
国家实验室、国家及部门重点实 验室、品种改良中心、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等
支撑平台
为科研活动提供基础 重大科学工程/科学中心、农业
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的思考
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的思考一、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本质和内涵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关键理解“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八字内涵。
其中,“现代”是总要求,“农业”是依据,“科研”是根本,“院所”是定位。
“现代”即与时代同步、现代化。
“现代”是院所建设的总要求,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工作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和环境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包括观念现代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素质现代即学术道德、综合素质;知识现代即文化水平、知识更新;成长与成才即成熟与发展、认可与荣誉。
工作现代化包括工作方法现代即最新研究方法、手段; 工作内容现代即原始创新、前沿突破;工作条件现代即最先进平台、基地及其装备条件。
管理现代化包括管理理念现代即战略管理;管理组织现代即科学设置、高效协同;管理机制现代即科学、民主、开放、协同,现代院所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现代即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环境现代化包括硬环境现代即科学数据、公共服务等条件现代化;软环境现代即科研氛围、学术自由、合作与协作、伙伴关系等。
农业是以土地(土壤)为载体,以生物为对象,以光、温、水、肥、气等为条件,人工调控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收获人们所需产品的生产部门。
“现代农业”即现代化的农业。
要求实现对各种资源高效调控与利用,并使农业生产全面实现专业化(科技化)、集约化(规模化)、工业化(机械化、标准化)、商品化、产业化的“现代化”过程。
“现代农业”是院所建设的依据。
“科研”即科学与技术研究。
“科研”是院所建设的根本。
科研工作需要的基本条件:科研“人”、科研条件、科研对象和科研环境。
其中:科研“人”包括个人和团队;科研条件指实验和试验条件、经费及其管理组织;科研对象是研究的对象和创新目标;科研环境:主要是外部环境和条件,如政策等。
“现代农业科研”指现代化的农业科学研究,即在现代化总要求、科研条件支持和科研环境中,由科研主体组织科研人员对农业科学和技术开展研究,实现突破目标的过程。
注意农业科研“特殊性”。
农业科研院所三重一大制度
农业科研院所三重一大制度农业科研院所三重一大制度: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开展前沿农业科研项目、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等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科研院所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我国出台了“农业科研院所三重一大制度”,即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点智库建设、重大科技装备和大科学装置建设。
该制度要求科研院所在以上四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
首先,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是农业科研院所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具体体现。
科研院所通过组织开展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农业科技的突破和创新。
这些项目通常涉及农业科技的前沿领域,如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农药与化肥绿色替代技术的研发等。
通过引入高水平科研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加强科研院所与高校、企业等科研单位的合作,实现农业科技的转化和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其次,重点智库建设是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综合实力和智力支撑能力的重要举措。
农业科研院所要加强智库建设,组织一流的科研人才开展战略研究、政策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通过建设高水平的智库,农业科研院所可以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
第三,重大科技装备和大科学装置建设是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实力的重要手段。
农业科研院所应积极引进和研制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装备,如先进的农机设备、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等,提高农业科研的精确度和效率。
同时,科研院所还应加强对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利用,如实验室、温室、试验田等,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农业科研院所三重一大制度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农业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点智库建设、重大科技装备和大科学装置建设,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农业科研院所三重一大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论中国科技体制的改革
论中国科技体制的改革摘要:本文首先从科技体制内在含义下手,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体制的变迁来分析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原因。
以及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问题;建议1.科技体制的含义科技体制是一个国家一段时期内科技活动的组织体系、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等的总称,它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原则和运行方式等内容,是由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
组织体系是科技体制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进行科技活动所设置的管理机构以及实际研发机构,制度安排是从事科技活动的各类主体所要遵循的各类规范,运行机制是科技系统组成部分的各个要素发挥作用的运行方式。
按照科技资源的分配方式,科技体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侧重于经济手段分配科技资源的是分散式科技体制,侧重于用行政手段分配科技资源的属于集中式科技体制。
2.中国科技体制的变迁与发展以1915年成立的中国科学社和1916年成立的地质所为标志,中国进入了科技体制化建设的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已晚两个半世纪。
1928年,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中国科技体制的初步确立,其主要特征是,中央研究院是法定的国家学术研究的最高机构,经费来自国家拨款,国立科研组织在国家的科技体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宣布成立,基本上是把旧中国从各种渠道发展起来的研究组织都吸收进来并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这标志着中国国家科技体制的真正确立。
随后,逐步形成以中国科学院为核心,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央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地方研究机构、国防科研机构为辅助的五路大军的科研体系,至此中国的科技体制已经全面、系统地建立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初步形成(1949—1958)1949年3月,中共中央就开始考虑: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统一的科学院作为全国的最高科学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国家监管的十几家行业综合性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但目前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运行机制等方面,与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仍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需要从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入手,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行业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代表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国家应在行业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等社会公益研究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并在科研条件建设上加大支持力度,继续发挥院所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
要注重内部改革。
重在理顺内部机制,形成管理科学规范、行业服务职能健全完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
建立科研机构开放合作机制。
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加快建立和完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多层次的科研体系,形成开放合作的机制。
强化科研机构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的核心作用,发挥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进行重大科技难题攻关。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