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中医辩证和治疗方法大全
急性胆囊炎(胆瘅)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急性胆囊炎(胆瘅)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胆囊炎是最常见的胆囊疾病,女性病人较男性病人多。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胆道阻塞。
亦可由高浓度浓缩的胆汁或返流入胆囊的胰液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而引起。
胆囊炎发作较急,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常在进食油腻食物之后,开始时可为剧烈的绞痛,位于上中腹可伴有恶心呕吐,绞痛发作过后,便转为右上腹连续性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至右腰背部。
随着疼痛的持续加重常有畏寒发热。
体征为右上腹有压痛,反跳痛及肌肉强直,墨菲氏征阳性;常可触到肿大的胆囊,有触痛。
血象中白细胞计数增髙,中性粒细胞也増多。
腹部X线平片及超声波检査有利于诊断。
临床上胆囊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胆囊炎往往缺少典型症状,亦无症状。
急性胆囊炎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腹痛”、“胆瘅”、“黄疸”等范畴。
中医认为胆是六腑之一,以通降下行为顺,如因情感抑郁,饮食不节,引起肝胆气郁,疏泄失常,通降失调,即产生“不通则痛”的症状。
如湿热熏蒸,浸淫肌表可发为黄疸。
治宜理气活血,清热燥湿,通里攻下等法则。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胁痛之辨证当以气血为主。
大抵胀痛多气郁,且痛呈游走无定,刺痛多属血淤,且痛有定所。
而湿热之胁痛,多以疼痛剧烈,且伴有口苦苔黄(二)治疗原则:清利、疏泄,通滞为本病治则。
(三)分型治疗1.肝郁气滞型症状:右上腹间歇性绞痛或闷痛,有时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右上腹有局限性压痛,但腹壁尚软,伴口苦,必烦易,厌油腻,恶心,低热。
舌质淡红,薄白,脉弱。
冶法:疏肝利胆,理气开郁。
方药: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柴胡、枳壳、木香、郁金各10克,黄芩、甘草各10克,川楝子,金钱草各30克,大黄6克。
加减:右胁下痛剧者加青皮10克,玄胡15克。
2.肝胆湿热型症状:右上腹持续性胀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右上腹肌紧张,压痛拒按,兼见发热、口苦咽干、口渴,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见皮肤,巩膜发黄。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的概述
胆囊炎是指胆囊黏膜和壁发生炎症的疾病。
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和发热等。
中医诊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胆囊炎的症状,
促进康复。
中医诊疗方案
1. 中药治疗:常用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茵陈、白芷、丹参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胆囊炎引起的
疼痛和炎症。
2. 食疗调理:建议遵循清淡饮食原则,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避
免油腻和高脂食物的摄入。
推荐食用胆囊炎调理汤,包括黄芩汤、
茵陈汤、丹参汤等。
3.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活化胆囊经络,促进
胆汁排泄和胆囊功能恢复。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等。
4. 中医推拿:通过推拿手法刺激胆经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
解胆囊炎引起的不适。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推、拿等。
5. 调理心态:胆囊炎与情绪波动有一定关系,建议患者保持情
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情绪,可以参与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等。
需注意事项
1. 在接受中医诊疗方案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不得自行调整
药物剂量。
2. 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3. 中医诊疗方案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取代西医治疗。
如有需要,应结合中西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以上是胆囊炎(胆囊病变)中医诊疗方案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
有所帮助。
中医治疗胆囊炎辩证准确
中医治疗胆囊炎辩证准确
胆囊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80%~95%的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结石引起;另有10%左右的患者并无胆囊结石,而是因细菌感染、创伤、化学刺激所致,称为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
本病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
本病属中医“胆胀”、“胁痛”、“腹痛”、“黄疸”等范畴。
辨证分型
肝郁气滞:右上腹或剑突下间歇性隐痛,可牵扯至肩背部疼痛,可有低热,咽干,性急易烦,食欲缺乏。
舌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治法方药]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药用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
肝胆湿热:右胁或上腹部疼痛、拒按,呈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其痛多向右肩部放射,脘腹胀满,身热口渴或恶寒发热,或恶心呕吐,纳呆,多有目黄,身黄。
舌偏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方药]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药用茵陈、栀子、大黄、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毒热内蕴:寒战高热,右胁及脘腹疼痛拒按,黄疸加重,尿短赤,大便秘结,甚则神昏,气促,肢冷。
舌绛红、干燥,苔腻或灰黑,无苔,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方药] 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药用茵陈、栀子、大黄、厚朴、芒硝、枳实。
肝阴不足:右胁痛,多呈隐痛,头目眩晕,口干,耳聋耳鸣,急躁易怒,少寐多梦。
舌红或有裂纹或见光剥苔,脉弦细。
[治法方药] 养阴柔肝,酸甘利胆。
药用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中医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与调理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由胆囊内黏液分泌物阻塞、胆汁淤积和细菌感染所引起。
中医学认为,胆囊炎是由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的病症。
中医治疗胆囊炎注重调理和药物治疗的结合,重点在于通过中药的选择和调配,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胆囊的健康功能。
本文将就胆囊炎的中医治疗与调理进行阐述。
一、中医诊断与辨证施治中医诊断胆囊炎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苔状况、脉象等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
辨证施治时,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师可采用不同的中药和疗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黄连汤、栀子豉汤、苍朮汤等,用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治法,促进胆囊和胆管的排毒功能。
二、草药治疗中药对于胆囊炎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柴胡、枳实等,这些中药都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菌和解毒作用。
中药通过温中散寒、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药性,可以调理胆囊的功能,缓解炎症反应,并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激发人体内部的自愈能力。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膻中、大椎等。
针灸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胆囊炎引起的疼痛症状,改善胆囊的功能状态。
四、食疗调理中医强调“上药治标,下药治本”,食疗调理在胆囊炎的治疗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胆囊炎患者应合理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花椒、生姜等。
同时,应多食用一些具有利胆作用的食物,如苦瓜、生地、山楂等。
适当的饮食调理可以舒缓胆囊炎的症状,改善胆囊的功能。
五、情志调理中医学中将情志与五脏相应,情志的不良影响往往会导致五脏功能紊乱。
胆囊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中医可应用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情绪,促进身体的康复。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与调理注重通过中药、针灸、食疗等综合手段,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胆囊的健康功能。
慢性胆囊炎从中医分型辨治
慢性胆囊炎从中医分型辨治胆囊炎(cholecystitis)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是因感染引起胆囊急性炎症病变,而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多由急性胆囊炎久延不愈转变而来。
㈠胆热气郁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胁痛、胁胀、胁下拘急。
2.辨证要点口苦、表情沉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细。
3.可能伴随的症状发热、或寒热阵作、或脘腹痞满、或呕吐、或情绪低落、或心烦急躁、或大便不调。
【治则与选方】清胆调气、缓急止痛。
可选用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合方。
㈡胆胃湿热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胁痛、胁胀、胃脘痞满。
2.辨证要点口苦、口渴、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浮滑或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身热、或寒热阵作、或呕吐、或身目发黄、或痛引肩背、口干不欲多饮。
【治则与选方】清热燥湿、利胆和胃。
可选用蒿芩清胆汤与泽泻汤合方。
㈢胆胃瘀热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胁痛、胁下痞块、胁下拘急。
2.辨证要点痛如针刺、口苦、舌质红夹瘀、苔黄、脉涩或数。
3.可能伴随的症状疼痛固定、或痛引腰背、肩、左胁胁、或面色黧黑、或胸胁胀痛、或头沉、或胃脘沉闷。
【治则与选方】清利胆胃、活血化瘀。
可选用大柴胡汤与失笑散合方。
㈣胆热夹寒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胁痛、胁肋满闷、胁下拘急。
2.辨证要点口苦、不欲多饮、舌淡红、苔白或黄、脉数或沉。
3.可能伴随的症状脘腹胀满、或手足不温、或寒热阵作、或恶心呕吐、或小便不利、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清胆调气、兼以温阳。
可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合方。
㈤痰热气虚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胁痛、胁肋闷胀、胁下拘急。
2.辨证要点气短乏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或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胁肋脘腹痞满、或倦怠神疲、或面色潮红、或面色萎黄、或食油腻物腹胀、或大便不爽。
【治则与选方】清热化痰、健脾益气。
可选用小陷胸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㈥郁瘀气虚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胁痛、胁肋胀满、胁下拘急。
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施治
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施治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合并胆道收缩功能不良以及胆囊炎合并胆石症后胆囊切除术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多样,以右胁胀痛、口苦、善太息、多伴有胃脘胀痛、嗳气等为主,中医称之胆胀病。
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的《灵柩?胀论》中就有记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此病当根据患者情绪障碍,心理因素、体质的强弱、病机的虚实,阴阳的区别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辨政施治,不可一见B超诊断胆囊炎,就给患者口服苦寒败胃的消炎利胆药。
现根据个人临床辨治胆囊炎的粗浅体会,叙述如下:1.肝胆气滞治当疏肝利胆,调畅气机。
此治见于一些轻度胆囊炎或症状较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
症见:右上腹胀痛,连及右肩,平素性情急躁,遇怒加重,不能忍耐,语音高亢,独断专行,喛气频作,胸闷善太息,舌苔薄白,脉弦大,方选柴胡疏肝散合四磨饮加减。
常用药物:炒柴胡,枳壳,白芍,陈皮,香附,川芎,沉香,木香。
气郁甚者,如苏梗,青皮,郁金;大便干燥者,加大黄,槟椰;口苦心烦者加黄芩,山栀;喛气呕吐者,加代赭石,制半夏;伴有胆结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砂。
对此类患者除口服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将心中的苦闷诉说出来,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嘱患者调节情绪,使其身心处于健康状态。
2.气滞血瘀宜利胆通络,活血化瘀。
症见右上腹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暗晦,口干口苦,或口干涑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边有紫点或瘀斑脉弦细涩,方选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物:炒柴胡、枳壳、白芍、赤芍、甘草、五灵脂、生薄黄。
若血瘀较甚加制香附、丹参、乳制香、制没药、郁金;口苦,心烦者,加大黄、龙胆草;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竹茹。
3.肝胆湿热当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症见右上腹胀满疼痛,阵阵加剧,胸闷纳呆,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者,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干结,或者见黄疸,或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腻。
此类患者大多应酬过多,烟酒、油腻食物过度,此证相当于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方选大柴胡汤加减。
胆囊炎的中医治疗
胆囊炎的中医治疗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记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此在中医上被称为胆胀病,现在医学称之为胆囊炎。
胆囊炎多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合并胆道收缩功能不良以及胆囊炎合并胆石症后胆囊切除术综合征等。
类型众多,中医要求辨证治疗,不可一概而论。
现总结一些专家的诊疗为大家分享:一、胆囊炎早期症状:右胁下时常作痛,舌苔糙垢根厚、质红且干,脉多弦滑而数,大便干结,小溲赤少。
诊断:胆热郁滞,气机不畅,治宜清泻胆热,疏调气机,以缓疼痛。
处方:柴胡60g,黄芩10g,旋覆花10g,片姜黄6g,杏仁10g,苏子梗各10g,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0g,槟榔10g,鸡内金10g。
注意:治疗期间必须注意饮食调摄,减少食量,以青菜为主,忌食油腻之品,每天早晨必须走路以助消化。
二、急性发作期症状:多由慢性胆囊炎转来,临床表现为右胁剧烈疼痛拒按,发热,恶寒,呕吐,恶心,舌苔垢厚,心烦急躁,两脉洪滑而数,大便数日未通,小溲赤热诊断:急以清泻胆热,攻下利胆为治,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6g,大黄3g,枳实6g,黄芩10g,半夏10g,郁金10g,杏仁10g,香附10g。
三、慢性胆囊炎长期不愈者诊疗:轻泻胆热,增强其消化功能,用药沿清热调肝利胆法处方:竹茹6g,陈皮6g,半夏10g,蝉衣6g,杏仁10g,莱菔子6g,焦山楂10g,鸡内金10g。
四、胆囊炎长期发作者症状:脉象细弦,舌红口干,又有阴伤阳亢之象者,当用养血柔肝,疏调木土法处方:当归10g,白芍10g,木瓜10g,生牡蛎20g,香附10g,片姜黄6g,旱莲草10g,女贞子10g。
五、阴伤而阳热过亢者症状:两脉细小弦滑数,心烦口干急躁,夜寐梦多,形体瘦弱,甚则午后低热,当用养血柔肝折热法处方:金铃子10g,元胡6g,香附10g,旋覆花10g,柴胡6g,夏枯草10g,郁金6g,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0g,杏仁10g。
胆囊炎不要怕,中医妙方搞定它
胆囊炎不要怕 ,中医妙方搞定它胆囊炎作为发病率高的消化系统疾病,疾病与微生物感染、结石刺激、胆固醇代谢异常相关一旦发生胆囊炎,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绞痛、钝痛,患者也会发生嗳气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在西医治疗中,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抗炎及解痉镇痛治疗,症状虽然能缓解,但短时间可能还会复发,病程周期较长。
若患者疾病反复发作,长期不能治愈,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胆囊,但术后发生胆囊综合征的概率高。
中医自整体观治疗疾病,综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给予患者综合性治疗,促进患者病情转归。
中医治疗胆囊炎方法比较科学,人们可以尝试中医治疗方法,有效改变自身的症状。
一、中医对胆囊炎的认识中医认为胆囊炎属于“黄疸”、“胁痛”范围,中医将胆囊炎分成不同的类型,包括肝胆气滞、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等多种症候。
通过大柴胡汤、柴胡疏肝散等方剂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
根据人们的生活作息习惯及体质因素,适当加减药物用量,也能降低药物毒性,在保证药物效果的前提下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质量胆囊炎的优势已经不断凸显,但医务人员发现胆囊炎反复发作,根除胆囊炎也是中医关注的重点问题。
中医的病机、病因理论不断完善,疾病理论体系随之完善,在治疗过程中面对各类问题,包括样本量不足及疗效标准不统一等,缺乏循证依据支持,且中医并未建立起诊疗框架,也无统一的诊治标准。
二、胆囊炎有什么表演急性及慢性胆囊炎的症状表现不同,轻度疾病患者上腹部出现疼痛感,重度疾病患者全身均出现症状。
胆囊炎早期的症状是腹部右上侧疼痛,疼痛逐渐向左肩部放射,人们食用大量的脂肪食品后,上腹部疼痛加重,或者在夜间加重。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在夜间发作率高,开始时山腹部有不适感,逐渐发生阵发性疼痛,在疼痛剧烈的情况下,逐渐对患者右肩产生影响,甚至放射到肩胛部及背部,患者在饱餐时突然发病。
一旦病情进展,会发生持续性疼痛。
按压患者上腹后,会出现明显疼痛感,部分患者出现寒战及高热症状,发生此类症状代表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
辨证使用中成药治疗慢性胆囊炎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赤黄、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
复方胆通胶囊主要成分为胆通、溪黄草、茵陈、穿心莲、大黄等。
功用清热利胆、解痉止痛。
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合并感染,胆囊术后综合征、胆道功能性疾患等。
现代药理认为其抗感染、镇痛、解痉、利胆。
注意事项:忌食油腻辛辣之品,禁酒;孕妇忌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利胆排石片主要成分为金钱草、茵陈、黄芩、木香、郁金、大黄、芒硝、槟榔、枳实、厚朴等。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排石。
用于湿热蕴毒、腑气不通所致胁肋胀痛、发热、尿黄、大便不通;胆囊炎、胆石症见上述证候者。
注意事项:体弱、肝功能不良者慎用;孕妇禁用;服药后发热加重、腹痛加剧或黄疸加深者应及时外科治疗。
消炎利胆片主要成分为穿心莲、溪黄草、苦木等。
功用清热、祛湿、利胆。
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现代药理认为其镇痛、抗感染、利胆,可治疗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急/慢性肝炎。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久服;饮食宜清淡。
胆康片主要成分为茵陈、蒲公英、柴胡、郁金、人工牛黄、栀子、大黄、薄荷油等。
功用舒肝利胆、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道结石等胆道疾患。
慢性胆囊炎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胆胀”范畴,中药治疗应分标本虚实。
一般来说,新病多偏实、偏热,久病多偏虚、偏寒,更久则成血瘀证或虚实夹杂。
可以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中成药。
阴副主任医师张兴(中卫市人民医院宁夏中卫755000)辨证使用中成药治疗慢性胆囊炎24家庭医学2018.03(上)。
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结石)胆结石、胆囊炎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
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
是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两种病变常伴随发生,祖国医学认为,胆结石、胆囊炎属“胁痛”、“黄疸”等范畴。
一.诊断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胆囊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1.肝胆湿热型:右胁下或上腹绞痛,或持续或阵发,痛引胸胁肩背。
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口渴喜冷饮,厌油腻,脘胀腹满,痛处拒按或能触及肿大的胆囊,伴发热或黄疸,尿深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以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药清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海金砂,金钱草,鸡内金,川郁金,金铃子,白芍,炒枳实,赤茯苓,车前子。
2.肝郁气滞型:右胁下或上腹部痛,轻重不一或阵发性绞痛难忍,痛引肩背或仅有右胁胀痛不舒,胸脘发闷。
常有嗳气,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脉弦。
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
方用本院协定方疏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实、木香、金钱草、广陈皮、虎杖、玄明粉、矾石、板蓝根、制大黄等。
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
2.其他疗法1.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适于结石细沙样而且少胆囊功能完好的患者),这里重点推荐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奏效快等优点,曾多次获市县科技进步奖,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2.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3.外科手术法,对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三.疗效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是临床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慢性胆囊炎、溶石、排石方面,中药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对患者症状缓解亦有一定作用,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对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尤其适合,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奏效快等优点,已形成但中药在缓解患者疼痛及减轻胆囊水肿等方面不如西药,这点在我科的临床实际中有体现。
中医内科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和胆道阻塞,胆汁滞留浓缩,刺激胆囊黏膜所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有时是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数无急性发作史,发现时即为慢性。
胆石症常与胆囊炎合并发生。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胁痛”和“黄疸”的范围。
多因嗜食酒、辣、油腻或忧思郁怒,而致肝胆疏泄失常,脾胃运化不健,气滞湿郁蒸热,表现急性胆囊炎的症状;若湿热久蕴不清,肝胃不和,可致反复迁延不已,成为慢性胆囊炎,有时或见急性发作。
本节主要介绍慢性胆囊炎的证治,至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和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治疗,详见外科急腹症。
【诊断】1右上腹或中上腹部经常闷胀不适,有时持续钝痛,或牵引右肩背,吃油腻食物后可加重,胃部灼热,吞酸,泛恶,暧气。
急性发作时的症状同急性胆囊炎。
2.右上腹可有轻微压痛。
在慢性胆囊积液时可触及胆囊。
3.腹部X线平片检查或胆囊造影或作B型超声波检查可帮助诊断,并可明确是否与胆石症同时存在。
【治疗】一、辨证论治由于本病的病理特点是肝胃气滞和湿热内蕴,所以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清化湿热。
方药举例:柴胡疏肝饮加减。
柴胡IOg,炒黄苓10g,炒白芍10g,炒枳壳10g,木香Iog,炒延胡10g,制香附10g,川楝子10g,广郁金10g。
加减:湿重,脱腹痞胀,口黏,苔白腻,加制厚朴5g,制半夏10g。
热重,肌肤发黄,口苦而干,尿黄或有发热,大便秘结,苔黄腻,酌加茵陈15g,大黄10g,龙胆草5g,桅子10g,蒲公英15g0肝胃不和,吞酸,泛恶欲吐,暧气,加黄连3g,淡吴萸1.5g。
气滞血瘀,右胁刺痛,舌质紫,加桃仁10g,红花5g,赤芍10g°合并胆石症,当利胆化石,加金钱草30g,海金沙(包)12g,元明粉(冲)10g,虎杖30g。
疼痛剧作,另用苏合香丸1粒化服。
二、中成药丹桅逍遥丸每次6g,每日2次。
用于慢性胆囊炎,右胁常有胀痛者。
龙胆泻肝丸或当归龙荟丸每次5g,每日2次。
用于肝胆湿热为主者。
急慢性胆囊炎的中医三型辨治
急慢性胆囊炎的中医三型辨治
引言:急慢性胆囊炎是常见的内科疾病,属中医“胁痛”范畴。
那急慢性胆囊炎如何治呢?急慢性胆囊炎中医三型辨治。
湿热蕴结肝胆
症见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方用龙胆泻肝汤合茵陈篙汤加减,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通草、泽泻、车前子、生地黄、当归、郁金、半夏、青皮、川楝子、茵陈、金钱草等。
肝胆气机阻滞
症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利胆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药用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白芍、甘草、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等。
瘀血结滞肝胆
症见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宜活血化瘀,疏肝利胆。
方用复元活血汤合金铃子散化裁,药用大黄、桃仁、红花、穿山甲、当归、柴胡、天花粉、甘草、三七、元胡、川楝子等。
因此,急慢性胆囊炎中医三型辨治,要有效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疾病,中医分型辨治有良效。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慢性胆囊炎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胆囊疾病,从中医学角度被称之为胆胀病,胆胀病始见于《内经》、本病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关系有着密切联系,并且该病症有虚实之分,在临床治疗中,需要从中医辨证角度进行治疗。
作为临床中常见的胆囊疾病,慢性胆囊炎会伴有胆结石或无结石,且根据临床研究表明,无结石慢性胆囊炎患者少之甚少。
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甚至部分患者还会感觉到右肩胛下出现隐痛,在站立或者运动之后更为明显。
在中医学上,慢性胆囊炎属于胆胀病的范畴,所谓的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调而引发的一种临床病症,其治疗原则是以疏肝利胆、和降通腹为主,需按照中医辨证进行虚实治疗,依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下文从不同的方面出发,针对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治疗进行简单概述。
1、慢性胆囊炎的病因1.1气滞、血瘀、湿热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肝主调畅气机,假如患者情志不遂,那么会导致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出现肝郁气滞。
气为血帅,气滞日久,行血不畅,会转变为血虚,在生活当中,如果饮食不洁会对脾胃造成影响,出现湿热,这样一来则会引起肋痛。
此外还会形成结石,易于化火伤阴,脉络失养。
1.2肝络失和,胆失通降肝居斜下,附于胆,常有胆汁,肝经属于肝络胆,肝胆互为表里。
肝主疏泄,胆汁则促进脾胃的消化,如果生活当中饮食不当或者情志所伤,那么则会形成血瘀,引发肝胆疏泄不利,肝络失和,胆失通降,进而引发疼痛。
2、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医分型与治疗2.1肝胆气郁肝胆气郁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右肋胀满疼痛,受情绪的影响容易生气、恶心、呕吐频繁,苔白腻,脉弦大。
临床中医治疗主要以舒肝利胆与理气通降为主,可以选择柴胡疏肝散作为主要的药方,药方内所包含的中药材有柴胡、川穹、白芍,这一类药物能够起到疏肝利胆的作用,枳壳、香附、陈皮这一类药物能够起到止痛的作用。
另外如果患者出现大便郁结,还要添加大黄或槟榔,如果患者感到腹部胀痛,要添加草寇,如果患者平时比较烦躁需添加栀子、黄芪。
慢性胆囊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慢性胆囊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证候:右胁腹部胀痛或刺痛,痛引肩背,痛处固定不移,食欲不振,口苦,胁下或有积块,面色黝黑,右上腹轻度压痛。
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或微黄,脉弦或沉涩。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阻于胁络,故见胁肋胀痛。
气郁日久,气滞血瘀,痹阻脉络,则胁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
瘀结停滞,积久不散,渐成痞块,可有积块和压痛。
肝气横逆,侵犯脾胃,故见食欲不振。
面色黝黑,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或微黄,脉弦或沉涩,均为气滞血瘀之征。
(2)肝胆湿热型:证候:右肋腹部疼痛,口苦,纳呆,恶心,呕吐,伴发热,黄疸,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而口苦。
湿热中阻,脾胃失和,则纳呆、恶心、呕吐,湿热熏蒸,故见发热,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则身目发黄。
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为肝胆湿热之征。
(3)肝郁脾虚型:证候:右胁腹部隐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溏。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或细弱。
证候分析:肝胆失于疏泄,阻于胁络,故见胁肋隐痛。
肝气横逆,克犯脾土,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则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脾虚湿停则便溏。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或细弱,是肝郁脾虚之征象。
(4)肝阴亏虚型:证候:右胁下隐痛,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少,脉细弦而数。
证候分析: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或久病体虚,精血亏虚,不能濡养肝络,故胁肋隐痛。
阴虚生内热,则口干咽燥,心中烦热。
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清窍,故头晕目眩,热耗阴津,阴虚内热,则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少,脉细弦而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诊断标准:1.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右肩胛区疼痛。
2.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
3.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
慢性胆囊炎中医辩证论治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迁延性炎症,是临床最常见的胆囊疾病,可与胆石病同时存在,亦可因胆汁郁积而致。
但就国内所见,非结石的慢性胆囊炎相当常见。
本病有时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数病例并无急性发做史,而就医时即为慢性。
临床上以右胁下不适或持续钝痛为主要表现,具有反复发做的临床特点。
本病发病年龄以2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5。
本病属中医学胁痛、胆实热、少阳病、胆气痛、黄疸等病范畴。
古人认为胆附于肝,与肝互为表里,同居胁下,故《证治汇补》云:“胁者,肝胆之区也。
”《灵枢.胀论》谓:“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千金方》称:“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为胆实热也。
”《伤寒论》将其列为少阳病内:“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证治汇补》还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描述:“肝为尽阴,喜条达而恶凝滞;胆无别窍,喜升华而恶抑郁。
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以上对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和病因病机有了明确的阐述,为我们的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慢性胆囊炎属于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目前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治疗有一定优势。
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今后要加强有效方药的筛选、系列方药的固定化运用,以及与多种其他疗法和西医疗法的有机配合。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引发本病的原因有七情所伤、寒温不适、饮食失节及结石和蛔虫内扰等。
其病因病机特点如下。
1.肝郁气滞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暴怒伤肝,疏泄失利,气阻络痹,而发为本病。
2.肝胆湿热外湿内侵,或恣食肥甘厚腻、暴饮暴食,致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气郁化热;或饮酒过度,湿热内蕴,使肝胆失其流泄条达,而发为本病。
3.瘀血停着气郁日久,血流不畅。
瘀血停积,或湿热内阻,热灼血瘀,致胆汁瘀滞,胁络痹阻而发为本病。
、4。
脾肾两虚久病或劳欲过度,或素体脾肾阳虚,胁络失于湿煦濡养而发为本病。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中医学称之胆胀病。
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胆病,为临床常见证候之一。
本病病机主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胆腑气郁,胆失通降。
病位在胆腑,与肝胃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上应与胃痛、真心痛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上以辨虚实和缓急为要点。
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
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
应注意疗程要足,除邪务尽。
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病人一般同时有胆结石,但无结石的慢性胆囊炎病人在我国也不少见。
慢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大多数病人过去并没有患过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疤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囊腔可完全闭合,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亦不明显。
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口苦、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1]。
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
病人右上腹肋缘下有轻度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
慢性胆囊炎中医学称之胆胀病。
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调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2]。
胆胀病始见于《内经》。
本病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关系密切。
病性有虚实之分,实证有肝胆气郁、气滞血、胆腑郁热、肝胆湿热,虚证有阴虚郁滞、阳虚郁滞。
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
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
现将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辩证治疗介绍如下:辩证论治:1.肝胆气郁:右胁胀满疼痛,连及右肩,遇怒加重,胸闷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脉弦大。
陈洪干老中医辨治慢性胆囊炎的经验
通 阳等法 。本虚 为主者 , 当以培 本为 主 , 用 益气 、 血 、 阴 、 采 养 滋 温 阳等法 。 本病 又多虚 实夹 杂 , 故在 治疗 上需 审虚 实 孰轻 孰重 , 抑或 虚实并重 , 给予补中寓通 、 中寓补、 通 通补兼施等法。临床分型辨 治如下 。 心血 瘀 阻 : 证状 : 刺 通 , 有定 处 , 痛引 肩背 内侧 , 情 心胸 通 或 遇 志不 畅或暴 怒而诱 发 、 剧 。舌 质暗 红 、 暗或 有 瘀斑 , 弦细 或 加 紫 脉 结 代 。 以活 血化瘀 、 络止 痛 。 用 活血通 络 汤加 成 : 治 通 方 当归 1g 0, 川芎 l , g o 赤芍 1g红花 1g桃仁 1g 降香 1g 乳香 lg没药 5, 0, 0, O, 0, 1g 痛引肩背者 , 0, 加葛根 、 鸡血藤 ; 兼有气滞者 , 加郁金、 枳壳 ; 血 瘀 水停 浮肿 者 , 益母草 、 泻 、 防 已 。 加 泽 汉 痰浊痹阻 : 证状 : 闷痛如窒 , 胸 感寒疼痛加重 , 痰多 , 肢体沉 重, 食少 , 腹胀 , 纳呆 , 舌苔 白腻 、 滑 。治 以祛 痰化 浊 , 通 阳 。 脉 宣痹 方 用 化痰 通痹 汤 加减 : 萎 2 , 白 1g法 半 夏 1g枳 实 1g 瓜 g o 薤 0, 0, 0, 郁 金 1g茯 苓 1g石菖 蒲 1g胆 南腥 l , 白术 1g 0, 5, 2, g o 苍 5。胸 阳不 振 , 寒胸 痛 尤甚 者 , 桂 枝 1g炮 附子 6 ; 浊 化 热 , 闷 、 感 加 0, g痰 胸 心 痛时作灼痛 , 口干 , 心烦 苔黄腻, 脉滑数者 , 加黄连、 竹茹。 心 气不 足 : 状 : 闷 隐痛 , 动后 加 重 , 疲 乏 力 , 悸气 证 胸 活 神 心 短 , 色少 华 , 质淡 胖 , 白, 面 舌 苔 脉虚 弱 无力 或结 代 。治 以益 气 养 心。方用养心汤加减 : 黄芪 3g人参 1g茯苓 1g五味子 1g 0, 0, 5, 0, 炙 甘草 1g当归 1g川 芎 lg酸 枣仁 1g 炙远 志 1g 自汗 多 0, 0, 0, 5, 0。 者, 加煅龙骨、 煅牡蛎 、 浮小麦。 兼血虚 , 脉结代者 , 重用炙甘草 , 加 阿胶 、 地 、 子仁 。 熟 麻 心 阴不 足 : 证状 : 闷 痛 , 胸 心悸 盗汗 , 眠 多 梦 , 失 五心 烦热 , 舌 红 少津 , 脉细数 。 以滋阴 清火 , 安神 。 治 养心 方用 滋 阴养 心 汤加 减 : 丹参 3g 当归 1g玄参 2 g麦冬 1g 五味子 1g酸枣仁 1g 0, 0, 0, 5, 0, 5, 柏子仁 1g鸡血藤 2g 0, o。阴虚阳亢者 , 加怀牛膝、 钩藤、 制鳖甲。 阳气虚脱 : : 证状 胸痛 , 面色苍 白, 大汗出, 四肢厥冷 , 舌质淡
1、治胆囊炎中医验方。
1、治胆囊炎中医验方。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
在腹部外科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本病多见于35~55岁的中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
中医认为,慢性胆囊炎多为肝胆郁热、疏泄失常所致。
当以清利肝胆、疏肝行气、调理气机为治。
下面介绍两则治胆囊炎中医验方,供参考:胆囊炎中医验方1.金钱草30克,海金沙20克,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30克,郁金、海螵蛸、浙贝母各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4天。
本方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
胆囊炎中医验方2.大黄15克,黄芩、黄连、栀子各10克,川芎15克,红花10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10克。
本方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清热利胆。
治疗胆囊炎方:服用三副药就好,希望大家收藏,保存。
药方:柴胡15克、郁金15克、黄芩15克、法半夏10克、枳壳10克、茵陈15克、虎杖15克、龙胆草10克、元胡15克、木香6克、川芎6克、香附10克,以上水煎服,再加入大黄6克(后下)请在中医指导下使用民间高手:治疗胆囊炎奇方——奇方一:冰糖白醋——已经有好多人吃过这个验方了,治疗效果都非常理想。
胆囊炎轻的一付方子就能治好的。
用法简单:把六两冰糖放进一斤白醋里面,待融化后,每天喝三次,每次喝一口即可。
如果胆囊炎较重者可多用几副。
奇方一:冰糖白醋——已经有好多人吃过这个验方了,治疗效果都非常理想。
胆囊炎轻的一付方子就能治好的。
用法简单:把六两冰糖放进一斤白醋里面,待融化后,每天喝三次,每次喝一口即可。
如果胆囊炎较重者可多用几副。
奇方二:用蒲公英治胆囊炎4剂收到痊愈效果——刘某,男,45岁。
右肋下胀痛,时寒热,在某医院确认为胆囊炎。
因家居农村,时值盛夏,医生嘱其以意味鲜品蒲公英250克余煎服,每日1次。
他遵医嘱连服10余日痛止,5年来病未再发。
百姓验证:贵州遵义市遵义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朱伟来信说:“周扣3年前在市人民医院被确诊为胆囊炎,住院治疗1个月,输液吃药共费2000多元,病情仍然时好时坏。
胆囊炎中医治疗方法
胆囊炎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胆囊炎属于湿热内拥、气滞血瘀的病理过程,主要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并镇痛和抑菌。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栀子、板蓝根、葛根、黄连、青黛、苍术、木香、茯苓、丹皮等。
但是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谨慎,因为某些中草药可能会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
2. 饮食调理:饮食在治疗胆囊炎中十分重要。
可以适当降低脂肪饮食、糖类食品、辛辣食物等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和粗粮食品的比例。
此外,建议饮食要温和,不要过饱或过饥,饮食时间要规律。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起到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穴位。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迁延不愈时,可采用西医手段配合中医辅助治疗,如经过评估后的抗生素等西药治疗等方法。
在严重肝胆梗阻情况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胆囊炎手术中医治疗方案
摘要: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西医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胆囊为主。
然而,中医治疗胆囊炎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调整体质、预防复发。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胆囊炎手术后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中医理论概述中医理论认为,胆囊炎的发生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等。
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益气。
二、中医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疏肝利胆方:柴胡、白芍、郁金、川芎、枳壳、黄芩、栀子、泽泻等。
具有疏肝解郁、利胆退黄的作用。
(2)清热解毒方: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蒲公英、茵陈、大黄等。
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作用。
(3)活血化瘀方: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三棱、莪术等。
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4)健脾益气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山药等。
具有健脾益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选用以上方剂加减运用。
一般建议每日一剂,煎服,连服30天。
2.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胆俞、肝俞、期门、日月、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
采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耳针:选取胆、肝、脾、胃、肾等穴位。
采用埋针法,每周2次,每次3天。
(3)穴位注射:选取胆俞、肝俞、期门、足三里等穴位。
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2等,每周2次,每次3天。
3. 推拿治疗(1)按摩法:采用轻柔的按摩手法,按摩肝、胆、脾胃等穴位,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2)推拿法:采用推、拿、揉、捏等手法,重点推拿肝经、胆经、脾胃经等经络,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4.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燕麦、蔬菜、水果等。
(3)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4)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
三、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2.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炎中医辩证和治疗方法大全
急性胆囊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80%~95%的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结石引起;另有10%左右的患者并无胆囊结石,而是因细菌感染、创伤、化学刺激所致,称为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
本病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
男女发病比例为1:3左右。
本病属中医“胆胀”、“胁痛”、“腹痛”、“黄疸”等范畴。
【辨证分型】
肝郁气滞:右上腹或剑突下间歇性隐痛,可牵扯至肩背部疼痛,可有低热,咽干,性急易烦,食欲缺乏。
舌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治法方药]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四逆散加味。
主要药物: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
肝胆湿热:右胁或上腹部疼痛、拒按,呈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其痛多向右肩部放射,脘腹胀满,身热口渴或恶寒发热,或恶心呕吐,纳呆,多有目黄,身黄。
舌偏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方药] 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四逆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主要药物:茵陈、栀子、大黄、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毒热内蕴:寒战高热,右胁及脘腹疼痛拒按,黄疸加重,尿短赤,大便秘结,甚则神昏,气促,肢冷。
舌绛红、干燥,苔腻或灰黑,无苔,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方药] 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大承气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主要药物:茵陈、栀子、大黄、厚朴、芒硝、枳实。
肝阴不足:右胁痛,多呈隐痛,头目眩晕,口干,耳聋耳鸣,急躁易怒,少寐多梦。
舌红或有裂纹或见光剥苔,脉弦细。
[治法方药] 养阴柔肝,酸甘利胆。
一贯煎加减。
主要药物: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其它疗法】
1.针刺疗法
(1)取穴:日月、期门、肝俞,配内关、阳陵泉、太冲。
手法:针用泻法(取左侧卧位,均针右侧),每5分钟行针一次,留30分钟。
随证加减:高热不退可加合谷、曲池、大椎;恶心、呕吐可加足三里、中脘。
(2)主穴:①右胆俞、日月、中脘;②右胆俞、期门、日月。
配穴:足三里(或胆囊穴)、阳陵泉、丘墟、太冲。
手法:每次取主穴和1~2对配穴,针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3~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治
1~2次。
随证加减:绞痛加合谷;呕吐加内关;高热加曲池;黄疸加至阴。
(3)体针主穴为阳陵泉、胆囊穴、足三里,配穴为章门、期门、曲池、合谷,强刺激,加留针,每日针刺一次,每次选4~5穴,留针30分钟,5~7日为一疗程。
2.耳针疗法
(1)取穴:神门、交感、肝、胆、胰区、十二指肠。
方法:取反应敏感的耳穴2~3对,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2次;也可用电针或于上述穴区埋针或压王不留行籽,每2~3天换一次。
平时自行用手按捏留针(压丸)处1~2分钟,每日3~5次。
(2)取皮质下交感、胰穴、胆穴,中等刺激后留针或埋针。
(3)处方:神门、胰胆、肝、肩。
配穴:交感、内分泌、十二指肠、脾。
操作:以主穴为主,再选择1~2个反应明显的备用穴而行针刺法。
重刺激,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间断刺激。
根据发作与否,每日1~3次,7~15日为一疗程。
3.电针疗法
主穴:日月、期门、右胆俞、中脘(均连阴极)。
配穴:足三里、阳陵泉、胆囊穴、太冲、内关(均连阳极)。
方法:取主穴和配穴1~2对,进针得气后,接G-6805治疗机,用疏密波,强度由弱到强,
以耐受为度,每次30~60分钟,每日1~2次(起针后服50%硫酸镁40毫升有助排石)。
10次为一个疗程。
4.穴位埋针法
处方:期门透章门、巨阙透上脘、九椎透十椎(夹脊右侧)、肝俞透胆俞。
操作:选用28号0.5~3寸毫针,局部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用胶布将针柄固定于皮肤,埋藏2~3天。
在埋藏期间,注意埋针部
位有无刺痛,如有刺痛感,即将针拔出。
5.灸法
(1)处方:阳陵泉、期门、日月、肝俞、胆俞、太冲、足临泣。
发热
加大椎、曲池、合谷;绞痛加丘墟、足三里;胸满加膈俞、内关、丰隆。
操作:用灸条在以上穴位处施以雀啄灸,以皮肤潮红为度,每穴施灸10分钟,每日两次,7日为一疗程。
(2)处方:神阙穴。
操作:将食盐研细后经锅炒制,取5~l0克,艾
炷数壮,汤匙一把。
治疗时令患者仰卧露腹,将食盐均匀地铺于脐中,厚约0.3厘米,直径2~3厘米。
上置艾炷一壮,点燃,待烧至刚有温热感时用汤匙压灭其火(注意不宜烧得太过和压得过猛,以防烫伤),脐部会有较明显的烧灼感,向腹中扩散。
每日一次,直至疼痛缓解或压痛减轻为止。
6.拔罐法
处方;肝俞、胆俞。
操作:用中型火罐对准穴位用闪火法将罐拔于穴位处,留罐20分钟,每日两次,5日为一疗程。
7.三棱针法
处方:前腹正中线及旁开2寸线上自剑突下或肋弓下到肚脐的经穴。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以左手拇食指捏起皮肤,右手持三棱针快速直刺一分,针刺后,每穴挤出血3滴。
每日一次,5日为一疗程。
8.梅花针疗法
处方:阿是穴、背腧穴、夹脊穴。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用梅花针中度叩击,以皮肤红润少量出血为度。
每日一次,7日为一疗程。
9.推拿疗法
处方:日月、中脘、胆俞、肝俞。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点按右侧日月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约3分钟,再将两手置于胸肋部,自内向外搓揉约36次。
在中脘穴上做一指禅推法3分钟,再用掌由上至下轻轻推揉腹部36次。
患者俯卧位,点按双侧胆俞、肝俞,每穴约3分钟,再用掖法沿膀胱经背腧穴由上至下掖3遍。
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10.中药敷贴法
处方:山栀10克,生大黄10克,芒硝10克,冰片1克,乳香3克。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为一次量。
加蓖麻油30毫升,75%乙醇溶液10毫升,蜂蜜适量,调成糊状,敷于胆囊区。
每天一次,每次可保持8~12小时。
用至腹胁疼痛缓解而不拒按为止。
一般外敷即觉舒适,数分钟后疼痛即开始减轻,在30~60分钟内疼痛减轻更为显著。
本散外敷后,如使用较久,少数患者局部皮肤可起红色皮疹作痒,停药即可逐渐消失,一般不必作特殊处理。
11.穴位注射
取穴:胆俞、足三里、中脘、胆囊穴。
方法:取1~2穴,每穴注入10%葡萄糖注射液5毫升,或当归液(或红花液)1~2毫升,进针得气后,强力快速注入,每日1~2次。
12.药茶疗法
(1)处方:玉米须50克,蒲公英、茵陈各25克。
用法:上药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煎沸5分钟,取汁倒入茶杯,代茶饮用。
每日一剂,可频频饮用。
(2)处方: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各30克,白糖适量。
用法:前3味药放入盛有开水的保温瓶内,浸泡30分钟后,取汁倒入茶杯,加入白糖,代茶饮用。
每日一剂,频频饮服。
(3)处方:青皮9克,郁金10克,茵陈15克。
用法:上药放入砂锅内,加水500毫升,煎沸15分钟,取汁倒入茶杯,代茶饮用。
每日一剂,频频饮服。
特别提示:本资料有老中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