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角度看永宁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
摩梭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开题报告】
摩梭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旅游管理摩梭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当代经济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给民族地区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在市场经济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深文化对经济的参与度,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资源,取得文化与经济的双赢是旅游研究中的一大重点。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民族战争、民族压迫等的广泛存在,一些少数民族与一些大民族分别居住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相互间缺乏认识。
如今,很多民族间实现了平等,消除了歧视,所以,民族聚居地对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旅游吸引力。
生活在泸沽湖附近的摩梭族因其特殊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很多目光,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
该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文化产业贫乏。
泸沽湖景区分属四川和云南两省管辖,由于实施的政策和开发力度不同等原因,东西两岸的发展差距较大,四川方面相对比较落后。
现代的商品经济已经无可避免的冲击了摩梭母系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基于这种背景,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结合点才是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
正是摩梭族神秘的文化吸引了异族人们的探索和旅游,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促进彼此间了解,消除隔阂和偏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各民族间的友好团结、交流和发展。
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保护。
使部分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得以复兴。
对此的深入研究也是为了这部分的旅游资源能够在现代经济的大潮中传承和发展,成为少数民族等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对于刺激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进步,缩小东西差距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也可尽量避免在旅游中引发民族矛盾,导致民族文化变味。
再者,族旅游的开发有利于唤起该民族的民族意识,引起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摩梭族独一无二的以母系文化为主的家庭形态、走婚习俗等都是很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深远的意义。
手工艺村落与传统乡村文化演变研究——以永宁乡瓦拉别村摩梭人手
手工艺是 “ 一个 民族在历史 的长 河与 特定 的 地域 环境 中逐 渐积 淀 的文 化结 晶 ” _ 2 j P , 手 工艺
教授 。
2 0 1 5年 第 3蝴
贵 州 民旅 大 学 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Gu i z h o u Mi I l Z l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 e )
玛( 传 承民族 民间优 秀传 统文化 ) 和潘米 托丁 ( 达 巴、 民族 民 间 音 乐 艺 人 , 传 承 民 族 民 间 文 化 艺 术) ; 3个市级 非物 质文化 遗产传 承人 , 依 次为 阿 七尼玛 ( 民间皮 革工 艺大 师 ) 、 次里都 支 ( 民间 医 学传承 人 ) 、 公 布次里 ( 喇嘛、 民 间绘 画 工 艺 大 师) ; 9个 公认 的 民间工艺 大师 , 分别 为鲁 汝扎 司
中国” 发展 的集 中缩影 。手 工 艺村 落作 为 特 定地 域 与 环境 中劳动 人 民 智 慧 的 结 晶 , 在 传 统 乡村 文 化发展 演 变的诸 多 因素 中起 着 重要 的 作 用 。笔 者 主要 是 从 传 统 乡村 文 化 的 结 构 对 比 以及 手 工 艺 村 落对传 统 乡村 文化造 成 的跨 时空 的 影 响等 , 来探 讨 手 工 艺村 落 与传 统 乡村 文 化 发展 的 关 系, 希 望 能够 更好 地 传承 民族 手 工艺 , 从 而保 护和 传 承优 秀的传 统 乡村 文 化 。 同时在 民族 文化 可 以资 本 化 的情 况下 , 希 望通 过传 统 乡村文 化 的发展 来 带动 当地 经济 的发展 。 关 键词 : 手 工 艺村 落 ; 传 统 乡村 文化 ; 瓦拉 别村 ; 摩 梭人 ; 手工 编织
永宁摩梭人婚姻家庭特点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永宁摩梭人婚姻家庭特点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唐新民
【期刊名称】《学术探索》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永宁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和阿夏婚姻既是其独特历史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产物,也与其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当前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当前泸沽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应注重做好摩梭人传统风俗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大力开发泸沽湖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
【总页数】6页(P99-104)
【作者】唐新民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马列部,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3\"257\"
【相关文献】
1.永宁纳西族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和发展趋势 [J], 徐亦亭
2.云南永宁坝区摩梭人应对干旱灾害的人类学研究 [J], 崔明昆;韩汉白
3.摩梭人母系婚姻家庭的现状及未来趋向分析--以永宁乡八珠村为例 [J], 李晓斌;陈斌
4.丽江永宁摩梭人走婚习惯法的存续与递嬗——基于法人类学视角的探究 [J], 孙涛;赵飞
5.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形态与农业生态的关系——以永宁八珠村为例 [J], 李晓斌;杨丽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云南永宁坝区摩梭民居的改造探讨
新的建设及管 理模式 , 以适 应这种时代的变化需要 。
参考文献 :
[ ] 梅季魁. 1 现代体 育馆 建筑设 计 [ . 尔滨 : M] 哈 黑龙 江科学技
术 出版 社 ,9 9 19 .
图 2 体育综合楼效果图
[ ] 李玲玲. 2 大空间公共 建筑发展 趋 势研 究[ . 尔滨 : 尔 D] 哈 哈 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 ,06: 9 -1 2 0 5 09 . 9, [ ] 张 宗腾. 3 浅谈 四 川 理 工 学 院体 育馆 设 计 [ 】 山 西 建筑 , J.
2 1 3 ( 8 :32 . 0 0。6 1 ) 2 - 4
3 3 校 园 文 化 的 延 续 .
在建筑风格方面 , 以各 高校文化传 承为 基础 , 应 以内在 的稳
健 、 和来包容和承载动感、 平 激情 的运动特性 , 以适合 学生审美情
I nqu r n m u t-u to aiy o n v r iy iy o lif nci n l fu i e st t
“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 和“ 的今天 , 如何协 调好现代化经济和社会 百层 , 上飞 间而眺望” 之句 。戴裔煊在《 干栏——西南 中国原始住 发展与传统民居聚落 的矛盾 ,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 宅的研究 》 也曾指出“ 井干式 ” 结构 的房屋很有可能是最早 的一种
口主要满足安全疏散 的要求 。南北两侧 出入 口均设有独立 门厅 、 趣 , 满足学生审美需要。建筑 南 、 外墙 , 北 采用 4 。 5 斜墙 之间设 置
・
2・
第3 7卷 第 l 6期 20 1 1年 6 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 TECTURE
云南摩梭人阿夏婚姻制度的变迁
云南摩梭人阿夏婚姻制度的变迁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摩梭人的阿夏婚是一种男不娶入,女不嫁出阿夏双方生活在各自的母系大家庭里的一种婚姻制度,本文以云南摩梭人的阿夏婚姻制度为研究对象,永宁乡及拉伯乡作为调查点,基于法社会学视角考察阿夏婚的起源、变迁以及阿夏婚姻制度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分析云南摩梭人阿夏婚姻制度长期存续的原因以及在现代化法治过程中与国家法制进程的融合。
关键词:摩梭人阿夏婚变迁一、摩梭人阿夏婚概述(一)永宁摩梭人阿夏婚的发展情况对比三个时期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阿夏婚直到今天依然是永宁摩梭人中占主导地位的“婚姻形式”。
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而悄悄发生着变迁:1.实行阿夏异居婚的摩梭人人数和比率都在减少从1956年到2022年永宁乡实行阿夏异居的摩梭人占摩梭人有婚史人总数的比例从78%降到了40%。
实行阿夏异居婚的人数也在减少,且各年龄阶段对婚姻取向的不同。
在实行阿注异居的摩梭人中,40岁以上的人只占1/3,而在实行阿注同居的人中,40岁以上的超过了2/3,但总体上二者的比率持平。
2.实行阿夏同居的人数和比率都在不断的增加1956年永宁地区实行阿夏同居婚的摩梭人占了有婚姻史摩梭人总数的16%。
到了2022年,在笔者进行实地调研的三个村子里实行阿夏同居婚的摩梭人有612人,达到了三村中有婚史人数总数的49%。
(二)拉伯摩梭人阿夏婚的发展情况1.民主改革后拉伯摩梭人阿夏婚的发展情况民主改革后,拉伯摩梭人阿夏同居人数直线上升,但是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和阿夏异居婚时期留下的习惯沿袭。
因此,其同居婚婚很不稳定。
其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举行婚礼的滞后性也给双方关系的不确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在拉伯地区,两个人相恋后可以先生育孩子再“结婚”,有些人在孩子长大之后才举行婚礼,也有的人甚至都不举行婚礼,但是社会认可他们的夫妻关系。
这直接导致一些人在生育孩子之后断了关系,另找别人。
第二,“结婚”后的阿夏双方对彼此没有太多的限制,虽然会有村民的议论,但是很多阿夏在同居后,还是会有未公开的阿夏。
摩梭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摩梭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摩梭族,是中国云南省泸水市福贡县的一支特殊的少数民族。
摩梭族以摩梭语为母语,居住在美丽而神秘的泸沽湖畔。
摩梭族的社会结构独特,以母系氏族为基本单位的“走婚制”是他们独特的婚姻制度。
摩梭族自古以来以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闻名于世。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摩梭族也面临着不同寻常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目前,摩梭族的发展现状有着诸多特点和亮点。
首先,旅游业的兴起使得泸沽湖地区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泸沽湖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摩梭族民俗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体验。
这一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益,为摩梭族的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提供了保障。
其次,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摩梭族的知识储备也得到了增长。
越来越多的摩梭族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回到家乡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摩梭族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首先,传统摩梭族的文化和价值观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商业化的影响渗透到了摩梭族的生活中,摩梭族的传统习俗和人际关系也受到了冲击。
其次,摩梭族的发展受限于地理和交通条件。
泸沽湖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限制了摩梭族的经济发展和外部联系。
不发达的基础设施也影响了摩梭族人民的生活品质和脱贫进程。
面对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挑战,摩梭族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谋求更好的未来。
首先,摩梭族应该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摩梭族的瑰宝,应该通过教育和政策加以保护和传承。
其次,摩梭族应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制造业,提高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改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也是十分重要的。
投资和建设现代化交通网络将有助于摩梭族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未来,摩梭族的社会和经济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摩梭族需要寻求更多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摩梭族可以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供特色民俗表演等方式来吸引更多游客。
同时,摩梭族也应该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引进更多的投资和技术,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摩梭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摩梭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摩梭文化是我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主要存在于云南省中部的摩梭乡,是世界上仅存的伊洛赛人的聚居地。
摩梭文化以“走婚制”和母系社会为其最为显著的特点,这种文化形式对于国内外的学者和游客来说都具有较大的研究和旅游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摩梭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走婚制的逐渐消亡。
走婚制是摩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了一种男女平等、和谐共处的社会关系。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摩梭人开始接受城市的婚姻习俗,逐渐改变了走婚制的传统习惯。
另外,社会的发展也使得走婚制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如难以找到合适的婚姻对象和家族人口的剧减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得走婚制逐渐被摩梭人所淘汰。
其次,摩梭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困境。
由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摩梭人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改变了居住地、工作方式以及婚姻习俗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摩梭文化的衰落。
同时,由于文化传承的问题,很多年轻一代对于摩梭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同,加上城市的诱惑和现代化的冲击,使得摩梭文化正逐渐失去其独特性。
因此,摩梭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摩梭文化的旅游开发存在一些问题。
摩梭乡是云南省的一个旅游热点地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然而,由于旅游开发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使得摩梭文化的纯正性和传统性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在旅游过程中,一些商业化的摩梭文化表演和活动使得摩梭文化变成了一个商品,使得其真正的内涵和意义被忽视。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等,给摩梭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综上所述,摩梭文化的发展现状十分复杂。
从走婚制的逐渐消亡到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困境,再到旅游开发中的问题,都使得摩梭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摩梭文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开展文化教育、加强旅游规划和管理等方式,才能真正保护和发展好摩梭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摩梭民居性别空间的演变
摩梭民居性别空间的演变作者:靳文祎李瑞君来源:《设计》2018年第19期摘要:为探索现代化和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式,挖掘现代生活方式和民族传统观念的契合点。
走访永宁坝及泸沽湖地区,观察传统摩梭民居空间结构的变迁过程,来剖析摩梭人基于物质空间上的性别行为和性别意识衍生的变化。
文章以性别为切入点,探讨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民居空间布局的性别差异,空间演变的原动力,以及对两性权利分配产生的影响。
为摩梭人性别意识的状态及变化、民居未来趋势的预测提供借鉴。
关键词:摩梭民居性别空间演变式微引言摩梭,主要居住生活于四川省和云南省交界的泸沽湖地区,是纳西族的一个分支,至今仍保留着母系社会制度。
家屋观念、走婚制以及以女为尊的伦理观念,使得传统摩梭民居具有强烈的性别空间指向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外来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原有的民居建筑空间模式已慢慢被打破,其建筑无论空间形式还是附着于其上的文化内涵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传统摩梭民居空间的性别结构(一)空间结构自营造民居建筑以来,性别行为被纳入到空间单元里,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特的社会制度影响着摩梭居住空间的物质形式,加之两性气质的不同属性,空间结构差异应运而生。
由于女性文化的根深蒂固,造就了传统摩梭建筑独有的居住空间模式。
母屋是女性首领居住地,是大家庭的核心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女性文化主导下的以火塘为中心的女性文化空间。
祖母屋内有着严格的空间分隔,即男性空间和女性空间。
以火塘为界,位于“生之口”,靠近女柱一侧的是女性空间领域,祖母的卧床便安排在此;紧挨“死之口”,靠近男柱一侧的是男性空间领域,设置了男性长者的座位。
同时,院落里的房屋均朝向母屋布局,以其为尊(如图1)。
女性的主体地位和绝对权利通过祖母屋的空间结构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印证了社会学学者周华山先生的“女本男末”的思想。
从民居建筑空间的安排来看,花楼归属于女性空间,走婚期间的成年女性拥有独立的花房,家中男性禁止出入,使其享有私密性。
旅游经济对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冲击与发展建议
旅游经济对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冲击与发展建议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然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加强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以泸沽湖畔的摩梭文化为例,在该地区旅游经济的推进过程中也伴随着对摩梭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表现在摩梭人家庭角色的转变、婚姻形式的演变以及对自身传统文化看法的改变等方面。
如何在维系摩梭人生产生活方式、保存摩梭文化的基础上,以旅游业促进该地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旅游经济;泸沽湖;摩梭文化;冲击;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交流空前扩大,使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泸沽湖正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泸沽湖摩梭人神秘的传统文化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左所与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的交界处, 是摩梭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古称“摩沙”、“摩些”、“么些”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摩梭人一直实行母系制的基本生存方式——母系家庭而被喻为“东方女儿国”,摩梭人共同生产、共同分享,家屋是其维系传统文化的地方,摩梭母系家屋的当家人是由家屋内推举出来的最有能力的女性担任。
摩梭社会对男性的重视则集中体现在“舅掌礼仪母掌财”这一文化传统[1]。
一直以来,摩梭人传承着一种与我国传统婚姻制度迥然不同的婚姻形式而引发了一场民族旅游的浪潮,民族学家称这种婚姻形式为“阿注婚”或“阿夏婚”,我们普遍称之为“走婚”。
走婚,就是配偶双方不组成家庭,而是夜晚男到女家偶居,清晨又回母家,所生子女由女方的母系大家庭抚养教育,配偶双方除性关系外无经济上的联系,也不必承担义务[2]。
作为摩梭文化载体的母系家屋的传统形式是木棱子房,即以树木为原材料,家屋以祖母屋为核心,屋中的火塘是家屋成员传承、分享的重要地点,同时还配有花楼、经堂、草楼等几个部分。
家屋是评判一个母系大家庭是否兴旺的载体,因此摩梭人只要稍有积蓄, 都会投入到家屋的修葺改善中。
民族旅游发展中摩梭女性的角色变迁
民族旅游发展中摩梭女性的角色变迁作者:陈军军支国伟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11期落水村既是外来文化对摩梭文化的一个集中冲击点,也是一个摩梭文化自我意识,自我复苏的爆发点。
尽管传统的摩梭妇女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较其他少数民族妇女强,但她们仍处于“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模式中。
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妇女们在家庭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永宁旅游发展概况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旅游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2年,此阶段村中没有专门的旅游接待设施,游客大多为学术研究人员和官方考察团;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7年,到落水村观光及体验民俗风情的游客不断增加,村中开始出现专门为接待游客而建盖的旅客接待设施;第三阶段是从1997年到现在,由于旅游团队的大量涌入,村中各家都建盖了专门的旅游接待设施,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旅游接待配套的设施、设备。
旅游业的兴起,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现在落水村已经是一个旅游专业村,全村都参与了旅游经营。
据现任村长介绍,1991年以前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仅为200多元,现在的人均年收入则达到了3000元左右。
落水村已经从一个贫困村一跃成为永宁地区,乃至宁蒗县最富裕的村子,并被评为“丽江地区十大富裕村”。
二、女性在旅游业中的角色落水村的女性从一开始就加入到旅游发展的队伍中来,她们主要从事家庭接待、为游客提供划船服务、民族歌舞表演以及烧烤等餐饮服务。
民族旅游的发展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角色变化。
传统的摩梭社会主要靠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劳动获取经济收入,其中摩梭妇女是主要的劳动力。
妇女们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
旅游业发展之后,妇女们开家庭旅馆和小卖部、摆烧烤摊,参加村里组织的集体旅游服务活动项目,与游客进行直接的经济交换。
由于落水村的旅游业主要以家庭接待为主,到落水村的游客都希望住到摩梭居民中,所以旅游接待多在家中进行,按习惯家里的劳动又是女性的责任,所以家庭接待无一例外是由女性承担。
摩梭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摩梭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摩梭文化是中国云南省大理州的一个独特的世袭母系社会系统。
摩梭族是一个以姓氏和母系血统为纽带的社会团体,系统中没有婚姻制度,男女自由交往,女性拥有财产和土地的继承权,母系血缘关系非常重要。
摩梭文化以其独特的民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而闻名世界。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摩梭文化正面临许多挑战和变革。
首先,由于摩梭族地理分布分散以及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增加,摩梭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
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与外界接触,经历着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这导致年轻一代摩梭人对传统文化日益失去兴趣,不再坚持摩梭族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给摩梭文化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摩梭村落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虽然旅游业为摩梭族提供了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但也导致了文化商品化和民俗表演化。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失去真实性,变成了为游客展示的一种表演。
此外,现代化对摩梭族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的摩梭社会是以母系家族为核心,女性在家族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现代化带来了性别平等思想的传入,女性角色和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改变。
男女平等的观念和现代婚姻制度的影响,使得摩梭族的母系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改变。
综上所述,摩梭文化在当代社会面临许多挑战和变革。
尽管其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民俗习俗仍然存在,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摩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许多困境。
保护和传承摩梭文化需要综合考虑传统和现代的价值观,寻找适合摩梭族的发展模式,以保持其独特性和活力。
33743814
统 的摩 梭语 造成 了一定 的冲击 。从摩 梭文化 的基础 来 看 ,现代 文明 中个 人意识 的提 升 、男 权社会 中的
复合 冲击下 ,如何有 效地 保护摩 梭文 化 ,使 其适 应
外 界环境 的发 展 ,已成 为我 国民族文化 保护 的一个
父 系文化对 摩梭文 化 的直 接渗 透都在 威胁着母 系文 化 以及使 得母 系家 庭 的存 在价值 开始 经受考 验 。在
重 要 问题 。本 文 系统 分析 摩梭 文化 的存 在环 境与 发
展 趋势 的同时 ,结合 旅游 的发展 实 际 ,提 出摩梭 文
对摩梭传统文化核心——走婚制度的看法上 ,落水 村 中认 为 “ 统 的走婚 观念 并 没 有 变 化 ” 的人 口 传
比例 只 占 总 调 查 人 数 的 3. % , 比其 他 地 区 低 7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6X (00 3 00 — 3 62 87 2 1)0 — 18 0
摩 梭 文 化 的 研 究 始 于 美 国 生 物 学 家 洛 克 于 13 出版 的 《 99年 中国 西南 古 纳 西 王 国》 和 国内学 者 李平 于 13 99年发 表 的 《 宁蒗 彝 族 和摩 梭 人人 口
文化 学术研 究 ,培养 民族艺 术家 、思想 家 ,以提高
【 收稿日期】20 — 5 2 09 0 — 8 【 作者简介 】和 自兴 (90一 ,男 ( 16 ) 纳西族 ) ,云南省 国土资源厅厅长 , 环境学博士 。
永宁摩梭人“走婚”文化的当代变迁
永宁摩梭人“走婚”文化的当代变迁黎海燕摘要:有着人类“活化石”之称的摩梭文化自进入人们视野以来,就成为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独特的走婚文化作为摩梭文化中闪亮的一部分同样吸引着学者们的眼光。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永宁地区的“走婚”文化发生了变迁,本文从经济发展对“走婚”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当地民众对文化心理认知的变化,对“走婚”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未来的抉择做出了思考。
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提高文化自觉性,认清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守住文化的家园,和谐的生活。
关键字:走婚文化经济发展变迁保护永宁摩梭人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的永宁乡,根据1949年国家民族识别的分类,永宁摩梭人属于纳西族的一个分支,与普米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壮族等7个民族共同居住在泸沽湖沿岸。
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摩梭人仍然保存着母系家庭和“走婚”习俗的生活方式,被人们誉为“东方的女儿国”,“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
“走婚”是形成摩梭母系大家庭的根本原因和条件,是摩梭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走婚”文化发生了变迁,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日益显露,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当下最重要问题。
一、永宁摩梭人的“走婚”文化(一)摩梭人的历史与文化古老神秘的摩梭人定居泸沽湖地区以来,一直使用自己的语言,沿习着一套古老、精致的文化传统,至今延续着二千年来以母系血缘为纽带,以母为大,以女为尊、分工细致、团结和睦的母系大家庭结构。
实行以情感为唯一基础、男不娶女不嫁、幕合晨离、松散和谐的两性走访制度,是人类社会保留的最后一块母系文化的领地和母系文明传统。
摩梭母系大家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活化石”之一。
摩梭人的家是指以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走访婚姻形态为支点,个体终身生活在母系血缘亲属的大家庭中,以母系大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生活的社会组织形式。
摩梭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传统村落瓦拉壁为例
摩梭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传统村落瓦拉壁为例刘愿;杨成龙
【期刊名称】《服饰导刊》
【年(卷),期】2022(11)4
【摘要】[研究意义及方法]摩梭传统服饰表现了摩梭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文化积淀,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摩梭服饰文化,文章以传统村落瓦拉壁为例,采用实地调研结合文献资料的方法,从摩梭传统服饰的分类、造型、纺织等方面展开研究,并从多文化融合、市场竞争的视角下分析其发展现状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研究结论]研究认为:多文化融合是造成摩梭人服饰混融、传统文化意识淡化的重要因素;政府引导并创建民众参与的文化传承机制是摩梭服饰文化生存的基石;改进小作坊生产模式并建立企业化的生产管理标准、重视传统服饰的创新设计是应对市场竞争的必要举措;运用数字化技术搭建摩梭服饰数据库是实现摩梭服饰文化长久保存的有效方式。
【总页数】9页(P128-136)
【作者】刘愿;杨成龙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丽江市泸沽湖摩梭文化研究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12
【相关文献】
1.手工艺村落与传统乡村文化演变研究——以永宁乡瓦拉别村摩梭人手工艺为例
2.手工艺村落与传统乡村文化演变研究——以永宁乡瓦拉别村摩梭人手工艺为例
3.
湖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研究r——以沅陵瓦乡人传统村落为例4.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布局传承与发展——以西藏珞巴族传统村落为例5.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传承与旅游发展融合度评价——以首批侗族传统村落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户摩梭人家三代人的手工传承之路
一户摩梭人家三代人的手工传承之路【摘要】摩梭人家三代人之间的手工传承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祖辈们将他们独特的手工技艺传承给父辈,父辈则将这些技艺传授给子辈。
在这个过程中,家族手工技艺经历了融合创新的阶段,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传承者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冲突等。
尽管如此,手工传承仍然拥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生活的财富。
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手工技艺,让它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展。
手工传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统,带着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摩梭人家,手工传承,三代人,祖辈,父辈,子辈,家族,融合创新,传承者,挑战,价值,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摩梭人家中,手工传承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智慧。
摩梭人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他们依靠手工艺为生,传统的技艺通过家族的代代相传,得以保存和传承。
摩梭人家三代人的手工传承之路,是一部精神财富的传承史,记录了家族的劳作、智慧和生活方式。
摩梭人家的手工传承源远流长,祖辈们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创造了许多美丽而实用的手工作品,如纺织品、编织品等。
这些手工技艺反映了摩梭人的生活历程和文化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
父辈继承了祖辈的技艺,不断加以发展和创新,为家族手工传承的延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子辈在学习和发展手工技艺的过程中,融合了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使手工传统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展现出新的魅力。
在家族手工技艺的融合创新中,传承者们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正是这些挑战,使得传承者们更加珍惜手工传统,努力传承和发扬家族的文化传统。
手工传承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承。
通过传承家族的手工技艺,我们可以感受到家族的温暖和力量,传承家族的智慧和价值观。
1.2 手工传承的重要性手工传承是摩梭人家三代人中的重要文化传统之一。
从经济角度看永宁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
从经济角度看永宁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摘要:本文在对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委会的山垮村和小落水村摩梭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永宁摩梭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传统文化的变迁进行初步探讨。
认为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方式的进步、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永宁摩梭人带来了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给其传统文化造成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造成了永宁摩梭人的居住文化、走婚习俗、语言、舞蹈、服饰等发生了重要变迁。
关键词:永宁摩梭人社会经济传统文化变迁摩梭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和四川省的盐源县左所和木里县交界的泸沽湖周围。
按中国的民族划分方法,居住在云南的摩梭人归纳西族,居住在四川的摩梭人归蒙古族。
长期以来,摩梭人及其居住区以“母系社会”名闻遐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居住在永宁乡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也正改变着他们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说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迫使这个民族不得不做出让步,只能是改变自己的文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可喜的事情?还是令人不快的举动?2011年1月和7月,笔者赴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委会的山垮村和小落水村进行了调查。
本文试图以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永宁摩梭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传统文化的变迁进行初步探讨。
一、永宁摩梭人传统生产方式及其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和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实践。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产方式适时的调整与转变,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生产关系,随之带来的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在相互矛盾运动中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
人类社会经历了由原始采集(主要以采集食物为主,还未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到农耕种植游牧文明(以种植食物与畜牧为主,开始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发展到生产工具的大规模应用(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一户摩梭人家三代人的手工传承之路
一户摩梭人家三代人的手工传承之路作者:王建芳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7期【摘要】解放前,摩梭人的家庭手工业既能满足母系家庭生产生活需要,又是茶马古道上畅销的民族特色商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摩梭传统的手工纺织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伴随而来的是现代化的冲击和传统文化的消逝。
以旅游业为契机,摩梭手工纺织传承人阿七独支玛下决心恢复传统手工纺织并传承传统文化,但面对机械化的高速运转和互联网的高效便捷的时代,一个传统摩梭妇女是束手无策的,大学毕业的儿子所做的也许是手工传承后的蜕变,更是升华后的摩梭传统手工传承。
【关键词】摩梭人传统手工纺织传承一、解放后:祖母眼中消逝的麻布衣裳解放前,泸沽湖交通不便,全靠来往于茶马古道的马帮运输,外来商品缺乏,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了生活的需要,摩梭人的家庭手工业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家庭手工业遍及摩梭古村落的每一户摩梭人家,家庭手工业主要是纺织麻布、毛布、缝制、酿酒、榨油、制作铁木农具、生活用具等。
摩梭妇女从小学习织麻、纺麻、捻毛线、织麻布,纺毛线等。
所用的麻是自己栽种、收割、泡制、渍、纺成麻线,然后织成麻布,用来缝衣服、裙子、裤子、腰带等。
摩梭人的手工纺织品,除了满足自给外,还要将部分商品以物易物交换和出售,各种手工纺织品拿到茶马古道驿站永宁皮匠街,受到外来商客和马帮的喜爱。
这是故事的主人公阿七独支玛的母亲所生活的年代,穿的都是用麻线做成的衣服,但后来解放后国家不准再种摩梭人纺织衣物的原料——大麻,再加上受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影响,年轻一代的摩梭人越来越流行穿外地买來的T恤和牛仔等,在这种趋势下做摩梭传统服饰和编织的人也很少了,特别是在今天的摩梭人身上再也看不到以前古老摩梭人穿的麻制衣服。
摩梭傳统服饰是摩梭人的特需商品,虽然现在也生产,但材料来自于国家允许生产的棉、毛、麻、丝和化纤等。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迁,现代的摩梭服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添了现代化的元素,祖母眼中的麻布衣裳几乎已消失殆尽。
文化视角下云南纳西族民居特征解析——以永宁地区摩梭族村落和丽江古城为例
文化视角下云南纳西族民居特征解析——以永宁地区摩梭族
村落和丽江古城为例
杨青;张侃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本文以民居聚落承载的文化为切入点,以永宁地区泸沽湖畔纳西族村落和丽江古城为例来研究云南纳西族民居,通过对文化各个层面的剖析找出民族文化与
民居聚落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在民居聚落形式的变迁中,家庭文化、宗教文化、生活哲学对民居聚落的形成、布局、民居建筑的形制、建筑材料的使用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演变为独特的民居聚落形态.在民居研究中,对建筑文化层面进行深刻的剖析是发现民居建筑形式特征根源的重要视角,为民居及聚落的保护工作在方式上提
供合理依据.
【总页数】2页(P198-199)
【作者】杨青;张侃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云南永宁地区摩梭民居改建探索 [J], 熊明;贾东
2.纳西族村落休闲文化变迁研究——以丽江古城区道生村为例 [J], 李银兵;和杏梅
3.纳西族村落休闲文化变迁研究——以丽江古城区道生村为例 [J], 李银兵;和杏梅;
4.对永宁摩梭纳西族井干木楞房的研究 [J], 胡歆珮
5.论清代云南多元文化背景下纳西族汉语诗歌的特点——以丽江纳西族汉语诗歌为例 [J], 董雪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角度看永宁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摘要:本文在对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委会的山垮村和小落水村摩梭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永宁摩梭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传统文化的变迁进行初步探讨。
认为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方式的进步、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永宁摩梭人带来了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给其传统文化造成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造成了永宁摩梭人的居住文化、走婚习俗、语言、舞蹈、服饰等发生了重要变迁。
关键词:永宁摩梭人社会经济传统文化变迁摩梭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和四川省的盐源县左所和木里县交界的泸沽湖周围。
按中国的民族划分方法,居住在云南的摩梭人归纳西族,居住在四川的摩梭人归蒙古族。
长期以来,摩梭人及其居住区以“母系社会”名闻遐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居住在永宁乡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也正改变着他们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说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迫使这个民族不得不做出让步,只能是改变自己的文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可喜的事情?还是令人不快的举动?2011年1月和7月,笔者赴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落水村委会的山垮村和小落水村进行了调查。
本文试图以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永宁摩梭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传统文化的变迁进行初步探讨。
一、永宁摩梭人传统生产方式及其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和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实践。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产方式适时的调整与转变,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生产关系,随之带来的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在相互矛盾运动中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
人类社会经历了由原始采集(主要以采集食物为主,还未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到农耕种植游牧文明(以种植食物与畜牧为主,开始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发展到生产工具的大规模应用(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处于此社会历史发展大背景下的摩梭母系人类社会,虽然存在着有别于一般人类发展进程的其他文化发展模式,例如其婚姻习俗、宗教、艺术、生活理念等与其他地区相比尚存一定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摩梭人的文化脱离不了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其生产方式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而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摩梭人的传统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山地耕作为基础的农业,其耕地有水田、水浇地、旱地和苗圃等几种。
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青稞、小麦、大麦、荞麦、燕麦、马铃薯以及一些豆类作物。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能做的,就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劳作,去实现土地的使用价值,进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逐渐提高,开始学会使用生产工具来实现对生产力的改造,诸如锄头、镰刀等,同时还使用牛等牲畜进行耕作。
新中国建立以前,永宁地区的摩梭人已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除农业外,畜牧业、渔业、马帮运输业、家庭手工业也是摩梭人的重要产业。
就笔者的调查来看,今天的泸沽湖周边地区的摩梭人,已经摆脱了原来的较为后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迈上富裕繁荣的生活。
部分地区的摩梭人开始实现一定范围的机械化生产,用拖拉机代替牛耕,打谷机、扬风机等开始走入念也慢慢融入到他们的生产生活领域。
走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眼中所见的已是一个开放进步的社会。
太阳能、洗衣机、搅碎机、电饭煲、电磁炉等现代化的生活家居品随处可见,摩梭人已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经商、外出打工、开发旅游业等也早已司空见惯,来自这些行业的收入日渐成为人们经济收入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些地区可能会占据更大的比重。
例如,在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小落水村,经济旅游业的收入成为摩梭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社会发展的标志,生产关系能否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关键所在,这是我们能从一个小型社会——摩梭母系社会中所能见到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更为协调,将更好地推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的改善与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影响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
可以说,道路的修建对改变宁蒗县永宁乡的经济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丽江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各级政府大力投资修路,先后修好了从宁蒗县通往泸沽湖地区的几条主要道路。
宁蒗县二级公路建设里程64.922公里,新修的道路使得从丽江到泸沽湖节省了不少时间,走老路需要7个小时,而新路的建成只需要5小时。
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给游客出游带来了方便,而且也给当地居民外出带来便利,扩大了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与此同时,摩梭人的收入方式也因此发生变化,年轻人外出打工,扩大了自身的经济来源,扩大了自己的视野。
交通的改善也从客观上为摩梭人居住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趋明显。
关于泸沽湖周边摩梭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及其贡献,国内外学者已经做过较多研究,相关报道也常见诸报端,笔者对此不再赘述,主要谈谈旅游业对永宁摩梭人的负面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与当地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旅游就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在旅游持续升温的条件下,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凭借其独有的民风民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来到这里探访泸沽湖女儿国的神秘。
但随着探访人员的增加,对摩梭人原有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旅游业还没有达到现在的发展水平时,永宁摩梭人与外界的接触并不多,他们的生存方式主要是以农业为主,一家二三十人齐心一致,有着合理的分工,把家里的一切都布置得井井有条,过着静谧、安静、祥和的生活。
在旅游业已成为云南一大支柱产业的今天,中外友人纷纷踏上泸沽湖这片净土,随着来往人群的增多和人群结构的复杂化,泸沽湖的安静被打破了。
由于旅游这一服务性行业的需要,外来经商和本地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从而带来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导致泸沽湖地区商业性较强,这也就迫使本地经商的人也不断的向外来商人学习如何经商,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赚更多的钱。
旅游业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我们不可否认,但旅游背后对文化的冲击我们也不容忽视。
笔者在山垮村和小落水村农户家中调查走访时,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在作为开发区的小落水村,一种唯利是图在村民身上表现非常明显,不论吃穿住行都以钱字当先。
有一次到小落水村调查,时值中午两点,我们肚子饿的实在不行,就走进一户人家,想寻找一些吃的。
进屋坐下之后,主人问我们要不要吃饭,说完之后直接就告诉我们多少钱,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去到哪里就要白吃人家的,只是他们收费的方式有点太直接了。
此前几天,我们走访了山垮村,这是一个未进行旅游开发的地方,我们也是走进一户人家,然后在他们家吃了饭,虽然并不算丰盛,但令我们万分感动的是主人的热情与好客。
在当时饥渴难耐的情况下,遇上一户人家可以吃饭,我们心里是多么的高兴,主人的那种热情让我们一下子心里暖暖的。
临走时,我们硬要塞给主人钱,但主人就是不肯收下。
现在提起那户人家,我们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他让我们体会到了摩梭人的淳朴、善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对处在开发区的小落水有那种感觉的原因,也是我们感受到商业对摩梭文化冲击的原因。
虽然我们这样说或许会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这也是旅游开发给当地摩梭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个缩影。
三、永宁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摩梭人传统文化的变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方式的进步、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永宁摩梭人带来了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给其传统文化造成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提高了摩梭人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在交通运输业发展和旅游业的开发的过程中,人们能否真正注意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否会意识到保护当地的传统朴实的民风,保护摩梭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呢?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永宁摩梭人的思想观念也会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摩梭人一些传统习俗会流失与这种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居住文化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木楞房摩梭人居住文化的重要象征。
初到摩梭村落,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间错落有致的木楞房,与汉族人砖瓦房相比,更让人觉得别具一格。
木楞房的四围墙壁都是用两丈多长的树干砍成方形后横排垒成,故称“木楞房”。
这种房子不但有着冬暖夏凉的优点,还能起到预防地震的作用。
木楞房的建造结构通常为四合院或三坊一围墙,就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
正房一般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与楼房相对,中间是院坝。
楼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分为若干个小单间,作为成年子女的卧室,称之为花房。
楼下是杂物间和牲畜圈。
正房也就是摩梭人的“母屋”,即汉族人的客厅。
在“母屋”中设有火塘,与火塘相对的是经堂——供奉神灵的地方。
摩梭火塘是聚集家庭成员的重要地方,在这里座位长幼有序,按辈分围火塘而坐。
火塘也是他们做饭的灶台,既可以取暖又可以做饭,一举两得。
进入到摩梭人家的“母屋”里,感觉特别空旷与神圣。
里面的布局细腻,印象深刻就是两大棵木柱子。
据主人给我们介绍左右两棵柱子是必须是同一棵树,左边代表男子,右边代表女子,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共同营造美好的家庭。
特别荣幸的是,笔者在调查期间还参加摩梭人家的“进火”仪式。
在摩梭风俗中,新房子修建好搬进去的仪式被称之为“进火”。
新建造的房屋明显比老式的木楞房要更美观与华丽,融入了许多现代化元素,比如沙发、窗帘、彩电等。
然而房屋的面积也相对的减少,房屋的构造从简,木材的使用量也在减少。
主人给我们介绍说因为经济的原因,买木材花费的费用多,所以减少了面积与房屋的高度,用砖和铁门作为大门,而不是采用老式的木制门。
这些都是向汉族人家学习建造的。
原来的老式木门变成了新式的铁门。
房屋的面积减小,更重要的是新建的“母屋”只有一道门,而原来的建筑有两道门前有一条走廊,左右两边又各有一个侧厅。
要进入正房必须跨过一道高50多公分的门槛,才能进入正厅。
而现在则没有那么复杂,母屋只设有一道门开门即可进入,而不用进两道门跨过很高的门槛。
这些方面的变化也可以为主人建造房屋省下一笔开支。
走访了其他几户新建房屋的摩梭人家,也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太阳能、洗衣机等家电用品在摩梭人家已不算什么新鲜事物。
这些预示着他们的生活节奏与现代接轨,因为经济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的进步,他们不得不使自己改变来适应这些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作为摩梭人一大标志的走婚习俗也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旅游业的发展而悄然发生变化。
走婚对象因为交通的便利而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在本村本寨或者邻村,还可以是打工认识的对象,这使得他们的婚姻方式发生变化,打破了以往小范围走婚的局面,而这又为当地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