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互惠与利他理论
利他主义互补主义模型
![利他主义互补主义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11a680d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4.png)
利他主义互补主义模型
利他主义和互补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伦理和社会理论模型。
利他主义是一种伦理观点,强调个体应该以他人的利益为重,追求共同福祉和社会公正。
利他主义认为个体应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去关心和帮助他人,以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和幸福。
利他主义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应该追求最大的利益最大化,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私利。
互补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不同个体和团体具有互补的功能和价值。
互补主义认为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群体组成的,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和特点,彼此之间互相补充。
互补主义的观点强调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认为各种不同的群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和有机的社会整体。
利他主义和互补主义可以看作是相辅相成的概念。
利他主义强调个体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追求整体的幸福和公正;而互补主义则认为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补充,共同构成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两者都强调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合作,以实现更大范围的福祉。
总的来说,利他主义和互补主义模型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福祉和公正,强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爱和合作。
它们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塑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繁荣的社会。
利他主义建立温暖互助的人际关系
![利他主义建立温暖互助的人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a13235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66.png)
利他主义建立温暖互助的人际关系利他主义是一种道德理念,强调个体应该为他人的利益和幸福着想,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私利。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利他主义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温暖互助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利他主义的意义与作用利他主义强调个体应该将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之上,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幸福感。
这种道德理念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而利他主义可以成为化解矛盾、增进友谊、建立信任的重要桥梁。
利他主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 增进互相理解与尊重利他主义倡导个体应该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关心他人的幸福与困境。
当我们以利他主义的态度对待他人时,会更加倾听对方的心声,理解对方的处境,从而建立起互相理解与尊重的人际关系。
2. 促进情感交流与沟通利他主义鼓励个体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与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通过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建立起真诚而深厚的情感纽带,使人际关系更加紧密与温馨。
3. 培养团队合作与协作精神在团队合作中,利他主义可以激发每个成员无私奉献、相互帮助的精神。
通过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与信任,共同实现团队目标。
4. 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利他主义不仅在个体层面产生积极影响,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也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形成。
当更多人拥有利他主义精神时,社会将充满爱与温暖,人们之间将更加团结友爱,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利他主义1. 关爱家人与朋友在家庭和友情关系中,我们可以通过关心、支持、包容彼此来践行利他主义。
多花时间陪伴家人、倾听朋友倾诉、给予理解和鼓励,让爱与温暖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
2. 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是践行利他主义的重要方式之一。
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捐款捐物等形式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六讲-互惠与利他理论
![第六讲-互惠与利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af5801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2.png)
第六讲-互惠与利他理论利他和互惠理论杨剑侠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行为经济学基础》第六讲V获得损失参考点 Theory of Altruism and Reciprocityββ主要内容引言:人们会利他或互惠吗?1利他的界定与分类2互惠理论3利他和互惠理论小结引言:人们会利他或互惠吗?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手机留下感人遗言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手机留下感人遗言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
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典型的亲缘利他行为在1886年,荷兰菲仕兰地区(Friesland )就成立了第一家乳业合作社(菲仕兰坎皮纳乳业合作组织的雏形)。
合作社使原本分散经营的奶农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奶制品的生产与销售。
合作社通过组建加工、销售的公司,向产业链下游发展,以工业和商业利润反哺农业。
合作社会员的鲜奶必须全部卖给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和资源来确保奶农获得可观的收入。
利他合作共赢价值观解读
![利他合作共赢价值观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4c4f5f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61.png)
利他合作共赢价值观解读
合作共赢,先搞清楚前后两者的关系,只有先合作,才能取得共赢,互惠互利。
合作首先要具有目标的一致性,目标统一并且认同目标。
如果目标都不一样,各有各的想法到最后的合作只会以失败,告终各自都已分道扬镳,没有凝聚力。
所以合作伙伴双方都要有三支持和三反对。
怎样才能取得共赢呢?那我就用洪明基老师的六力理论为大家
分析分析。
第一层,是只利己不利人,这类人凡事只想着自己,想着自己能够从中赚到多少钱,从不考虑别人。
这类人的合作不会太长远,绝不会有同一个人找他合作第二次。
第二层,先立即获利了这类人比第一类人好点,因为他至少会为他人着想。
第三层,既利己又利人,不仅对自己有好处,对合作伙伴也有好处,互惠互利。
第四层,先利他再利己,这类人的合作伙伴的回头客肯定是特别多的。
好比李嘉诚先生,如果他不是只拿六分,而是拿八分,找他合作的人自然就会减少,到最后是赚钱还是亏钱,可想而知。
拥有利他思维的人赚得一定比别人更多。
第五层,只利他,这是肯定不行的,做生意的哪有让自己亏损、赔钱的呢?
拥有利他思维,不仅会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而且还会有更长久的合作,因为他们觉得和你合作会占到“便宜”。
你拥有多少的利他精神,到最后你就能实现多少价值。
自私与利他的平衡探讨人性中的互惠倾向
![自私与利他的平衡探讨人性中的互惠倾向](https://img.taocdn.com/s3/m/37dd3d1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e.png)
自私与利他的平衡探讨人性中的互惠倾向在人性中,既存在着自私的倾向,也存在着利他的倾向。
自私和利他这两种倾向在人类社会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互惠倾向。
本文将探讨自私、利他和互惠倾向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一、自私倾向自私是指个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倾向。
自私的个体往往只关心自己的权益,追求自己的满足和愿望,对于他人的需求和利益往往漠不关心。
自私的行为表现为个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忽略他人的权益和利益。
这种自私的倾向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追求。
二、利他倾向利他是指个体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愿意为他人付出,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的倾向。
利他的个体往往具有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他们愿意为了帮助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利他的行为表现为个体关心他人的幸福和福祉,乐于助人,愿意为他人做出贡献。
这种利他的倾向在人类社会中是人们渴望社会和谐、共享幸福的内在动力。
三、互惠倾向互惠倾向是自私和利他两种倾向的平衡状态,也是一种自私和利他的统一。
互惠倾向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通过互相给予与接收,实现相互利益最大化的倾向。
互惠倾向的个体既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也兼顾他人的利益,通过互相合作与协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互惠倾向是人类社会中维持合作和信任的基础,它帮助个体在竞争和合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互惠倾向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互惠倾向促进了合作与协作。
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通过互相给予和接收,实现了资源、信息和知识的共享,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互惠倾向提升了社会的凝聚力。
通过互相关心、帮助和支持,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社会网络。
最后,互惠倾向培养了人类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利他的行为让个体认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重要性,激发了个体关爱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然而,在互惠倾向中,自私与利他的平衡是常常被打破的。
一方面,自私的个体可能会利用互惠倾向来牟取个人私利,从而破坏了互惠的原则。
互惠的缔结与实现_经济利他主义的_道德生产力_
![互惠的缔结与实现_经济利他主义的_道德生产力_](https://img.taocdn.com/s3/m/1c87b918b7360b4c2e3f647c.png)
法,这种经验根本无从产生;如果是理性设定,以风险 用采用自觉的认知控制方式,同时赋予其更先进的社
规避为重的行为取向只能使这种理性假定流于空谈。 会性他人状态关注意识,使人们对他人的体验产生了
利己的各方都不会调整他们的策略,尽管他们知道调 感同身受的效果,利他行为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应激
整后会提高总体的生活质量。所以,假如没有人首先 反应。具体来说,移情使他人需要呈现在自己头脑中,
规范无法实现的效力。
处理结构发生相互作用,因而引发相应行为。”[4]
关于互惠成因问题的研究目前尚处于争鸣阶段,
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探
学者们则众说不一。常见的解释是将互惠看作利己者 讨提供了详实的客观基础,有助于消解人们由于不同
基于互利而作出的对应。主流经济学坚信利己动机的 评价标准而产生的认知歧异与冲突,尤其是能够不断
表达合作的诚意,并且不斤斤计较自己主动采取行动 通过移情冲动进入自身推理系统,顺之他人动机直接
后可能的损失,互惠便无以产生。 一般的利己模型忽视人际相互作用的多种动机与
效应,博弈实验表明,人群中存在稳定数量利他者的信 息会对参与者的行动有很大影响。人们确实会因为认 识到囚徒困境一荣俱荣、一毁俱毁局面而进行互惠,但 是狭隘利己确并非人们的唯一行为动机“, 要解释纯粹 的效用最大化或自私模型以外的实际行为, 有必要求 助于利他主义的观点”。[3] 认识到人们即使在无所回报 的情况下也会奉行互惠的利他动机,尤为重要。
2006 年 3 月 ( 第 2 期,总第 118 期)
【 经济新视野】
社会科学家 SO C IA L SC IE N T IST
M ar.,2006 ( N o.2,G eneral N o.118)
略论利他主义与互惠
![略论利他主义与互惠](https://img.taocdn.com/s3/m/485ae35df78a6529647d53f2.png)
略论利他主义与互惠作者:温文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2期利他主义与互惠的概念:“互惠利他主义”的原始定义是,两个人交换利他行为,因而在总体上双方都获得净受益。
在直觉上,我们容易理解那种直接的互利行为——“我帮助你,你也帮助我”。
在这种“直接互惠”合作中,双方都获得了好处,没有人遭受损失。
社会生态学中学者们提到利他主义,所谓利他主义,通俗意义上讲,是指人们宁愿自己做出一定的牺牲,也要增加他人的利益的行为,即损己利人的行为。
在杜威对新几内亚狩猎的报告中所见到放弃资源使他人获得利益的策略是难以解释的,例如,一个猎人与同帐篷的其他成员分享他的狩猎或一个游群的成员允许其他游群在自己的领地上觅食,这些现象在狩猎采集社会中大量发现。
在较早的研究中学者认为这样的关系是在较接近的群体中才产生的,例如,在白蚁、蚂蚁、蜜蜂、黄蜂之中,存在着一个为数众多的不育阶层,它们的基本功能是增加王后(一般是它们的母亲)的产卵,并抚养王后的子女(通常是它们的兄弟或姐妹)。
这是动物界中的利他主义的一些表现。
人类的利他主义的表现为,利他主义行为通常表现在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之间,如母亲对于儿子的爱护和奉献,子女对于父母的照顾与赡养等。
但这种形式的利他主义并非是人与动物进行区别的标志,因为动物之间也同样存在这种形式的利他主义。
例如,“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做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
真正的利他主义发生在互相不认识的人们之间,换言之,个体与陌生人之间的利他主义行为才真正表现出了人类的利他主义本质,二者也可看作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根本。
再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会最高荣誉勋章都给了一些不寻常的人,以身体压住爆炸的手榴弹来掩护同伴的人,在战斗中冒死救助别人的人,英烈悲壮的利他主义牺牲都是勇敢的最终表现,显然应当得到最高荣誉。
但这些人在拼命的瞬间脑子里想的是些什么呢?这仍然是个谜。
利他行为—搜狗百科
![利他行为—搜狗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147bda3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6.png)
利他行为—搜狗百科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为了回报曾经得到过他人的好处而助人,即回报性行为;或是为了补偿自己曾使他人蒙受损失而助人,因而被称作补偿性行为;另外,通常还可分为互惠互利式;行为操纵式;相互回报式;亲缘选择式等。
从整个生物圈的个体表现来看,大致可分为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
亲缘利他“亲缘利他” 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
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 altruism)。
但生物学的研究也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
根据“亲缘选择”理论,生物的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
(Hamilton,1963)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
例如,当幼鸟遭受攻击时,许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方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脱。
所以,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
而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
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缘指数”,并根据它来计算“亲缘利他”行为的得失和强弱。
互惠利他“互惠利他” 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
生物个体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竞争力帮助另一个与已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互惠利他”类似某种期权式的投资,所以有人把它称为“软核的利他”(soft-core altruism)。
例如,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连续两昼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一只刚刚饱餐一顿的蝙蝠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频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
互惠原理的基础理论是
![互惠原理的基础理论是](https://img.taocdn.com/s3/m/dd14b2c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0.png)
互惠原理的基础理论是
互惠原理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reciprocal 根据对方的行为而作出相应的回应。
其理论基础可归纳如下:
1. 公平偏好
人们倾向认为公平合理的分配结果,这来源于进化形成的社会合作直觉。
互惠可以促进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2. 归因推理
人们会根据对方行为背后的归因进行判断,并作出不同回应。
如判断对方行为具有善意,更可能给予合作。
3. 情感反应
友善的互动可唤起积极情感,使人对合作更具亲和力;而负面互动则引发负面情绪,降低合作意愿。
4. 信任和信誉
成功的互惠需要建立信任,信誉良好的对象更易获得合作。
信任也使人更看重长期互惠关系。
5. 社会压力
社会群体内的协作规范会形成一定压力,促使个体遵循互惠的社会期许。
6. 重复性博弈
在长期重复交往中,互惠有利于获得总体最大利益,这可促进其稳定存在。
互惠利他主义的例子
![互惠利他主义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66362a3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c.png)
互惠利他主义的例子
互惠利他主义,即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扶持、利他主义的行为,常常可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体现。
以下是一些互惠利他主义的例子:
1. 邻里帮助:在我们的生活中,邻居之间常常会互相邀请、互相照应。
例如,在天气恶劣的日子里,我们可能会看到邻居们会互相帮忙擦拭车窗,或者是拿出铲子共同清理下雪的道路。
这些小小的行动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是生活中最细微的互惠利他主义的体现。
2. 社区活动:在社区中,人们会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志愿者拣垃圾,敬老院义工活动,小区文艺比赛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社区之间的凝聚力,也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参与者们从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3. 群体捐赠: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或重大疾病走来时,我们会看到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捐献善款、精神支持等来帮助灾民、病患者和家属。
大家在这种情况下的行动虽然相对庞大,却是互惠利他主义的高峰。
总之,互惠利他主义的行为并不需要太复杂,只需要一点点的爱心、关心,共同扶持,共同成长,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和谐。
试论互惠利他性德育的核心理念
![试论互惠利他性德育的核心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39033b47fe4733687e21aa20.png)
On The Ke l f Re i r c t t u s n o a uc tO y Va ue o c p o iy Alr im i M r lEd a i n
W ANG X n .C i i UIJ .L u fn I Xi — g a
V0 . 2 No 2 11 .
试 论 互 惠 利 他 性 德 育 的 核 心 理 念
王 鑫 崔 , 骥 李秀芳 ,
( . 海 中医药大学 基础 医学院 , 海 2 10 ; . 东师范大学 历史 系, 1上 上 023 2 华 上海 2 0 6 ) 0 0 2
关 键 词 : 互 惠利 他 性 ; 德 教 育 ; 德行 为 ; 德 规 范 ; 形 契 约 ; 恩 心 理 ; 行 转化 道 道 道 无 感 知
( . eat etfB s dcl S ag a nvrt C M.S ag a 2 10 , 1 Dp r n aiMei , h nh iU i syo m o c a ei f . h n h i 0 2 3 C ia 2 Dp r etfHioy E sC iaN r a nvrt, h n h i0 0 2, hn ) hn ; . eat n o s r, at hn om l i sy S ag a 0 6 C ia m t U ei 2
益 ; 惠利 他 性 是 人 对 道 德 知 行 转 化 的精 神 体 认 , 为知 行 转化 提 供 价 值 根 据 , 使 道 德 行 为 由他 律 模 式 转 为 自律 互 并 促
模式。
中 图 分 类 号 : G 4 61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0 4 7 ( 0 1 0 00 0 09— 44 2 1 )2— 0 6— 4
互惠定律讲堂心得体会感悟(3篇)
![互惠定律讲堂心得体会感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6d64b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1.png)
第1篇在参加“互惠定律讲堂”之前,我对互惠定律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只知道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原则。
然而,通过这次讲堂的学习,我对互惠定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互惠定律的内涵互惠定律,即互惠互利原则,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倾向于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人,即“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这个定律强调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实现互利共赢。
二、互惠定律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1. 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在人际交往中,遵循互惠定律,能够使双方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当一个人在交往中付出时,对方也会产生相应的回报,从而使双方在心理上产生满足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性。
2. 提高沟通效率遵循互惠定律,可以使人们在沟通时更加顺畅。
在交流过程中,双方都会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从而使沟通更加高效。
反之,如果一方只索取不付出,沟通将变得困难,甚至可能导致关系破裂。
3. 促进个人成长在人际交往中,遵循互惠定律,能够使个人在付出中得到成长。
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互惠互利的原则也能够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培养同理心。
三、互惠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职场交往在职场中,遵循互惠定律,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主动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同事也会愿意伸出援手。
2. 家庭关系在家庭生活中,遵循互惠定律,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父母关爱孩子,孩子也会尊敬父母;夫妻之间相互扶持,家庭氛围更加和谐。
3. 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中,遵循互惠定律,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这样会使社会充满正能量。
四、互惠定律的感悟1. 付出与回报通过学习互惠定律,我深刻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
只有我们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
![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https://img.taocdn.com/s3/m/f2f2bb3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8.png)
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内容提要】经典自然选择学说和亲缘选择理论难以解释有机体的利他行为。
互惠理论提出,一个有机体付出代价帮助另一个有机体,可以在下一次受另一个有机体帮助时获益更大。
以此为基础,人们建立起标准迭演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修正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以及厨师困境博弈模型,对不同情况下的利他现象作出了解释。
互惠利他主义博弈论模型的形而上学预设,是有机体的行为理性。
行为理性不同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后二者中理性的主体都是有意识的人或者人的集团,而行为理性中并不需要主体具有主观动机,只需要它们有行为。
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中的基本假定,都建立在理性预设的基础之上。
行为理性冲击了我们通常的理性概念,在利他现象的研究中显示出其方法论优势。
关键词】互惠理论/生物学哲学/形而上学/利他主义/博弈论正文】近几十年来,与生物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应,国际生物学哲学界的研究异常活跃,文献大量涌现,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
国内科学界和哲学界对于国际生物学哲学的活跃景象作出的反应不多。
而在这不多的反应中,70—80年代主要是对分子生物学哲学问题的关注,80—90年代主要是视野向生命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扩展。
这两个方面所涉及的生物学对象,从尺度上看分别是生命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从性质上看分别是纯粹生命现象和生命与社会的关系。
动物行为学(etholoy)的研究对象无论是从尺度上还是从性质上看,均介于这二者之间。
近20年来,以这门学科为中心,旁及理论生物学尤其是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y)等领域,新发现的科学事实、对这些事实的理论解释、关于这些解释的哲学分析相互交错,构成了科学观察、数学建模、方法论探讨共同推进的局面。
这方面的研究迄今在国内学术界很少见诸文献。
本文拟对这一领域中的互惠利他主义的博弈论模型及其形而上学预设进行哲学分析,以引玉之砖,促进国内哲学界对于动物行为学进展及其哲学问题的关注。
国际互惠的基本类型及其伦理取向
![国际互惠的基本类型及其伦理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7791c2f652ea551811a6878d.png)
国际互惠的基本类型及其伦理取向标签:互惠;利己;利他;实践;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互惠模式——亲缘互惠、弱互惠(即互惠利他)和强互惠,与此对应,国际关系的三大互惠模式分别为同质性互惠、互利性互惠和共同体互惠。
三大互惠如果从行为上分析,均具有利他的结果,因而不能有效区分彼此。
但如果从动机和伦理取向上划分则简单明了,亲缘互惠和弱互惠表现为“开明的自利”,价值指向是自我,而强互惠表现为“无私利他”,价值指向是他人。
互惠研究除了探求互惠本身蕴含的伦理取向外,还必须深刻探求这种伦理取向的动力源,即施动者伦理意义上的利他性和利己性的动力源是什么?亚当·斯密陷入了“因为行为体天生具有双重经济秉性从而既会利他又会利己”的循环论解释,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本性的生成提供了更优的解释,因而对“国家伦理取向的动力源”问题的回答坚持的是实践本体论。
国际关系不是现实主义者描绘的世界:权势斗争、尔虞我诈、战争状态与历史循环,国际关系也非自由主义者眼中的世界:人性本善、民主共和、永久和平与历史进化。
国际关系更像是温和的理性主义者刻画的世界:冲突与合作并存、利益与道义共生、正义与秩序并重,或者按照本文的基本思路说,利己与利他同在。
本文关注国际关系中一种可以普遍概括为“互惠”的现象,这种现象都无一例外地存在利他行为,探讨这种行为的伦理取向,即国家是否存在利他主义动机,必然是互惠研究的题中之义。
紧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国家没有利他动机,则利他行为的动力是什么?如果国家具有利他动机,则这种利他动机是如何生成的?依此逻辑,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大致介绍互惠理论本身以及国际关系的三大互惠类型;第二部分通过伦理学意义上的二元划分,即利己与利他来分析三大互惠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三部分详解作为伦理动机和偏好的利己和利他是如何生成的,这里马克思的实践观可能提供了最佳的解释模式。
一、互惠以及国际关系的三大互惠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著名的社会学家贝克尔(Howard Becker)就意识到互惠概念的重要性,却惮于对互惠给出一个简明的定义。
第五章 公平、互惠与利他
![第五章 公平、互惠与利他](https://img.taocdn.com/s3/m/2f63def8aef8941ea76e0563.png)
实验设计 (A卷)在经济发展的平稳时期,假设公司员工的 工资是每月1500元. 现有两个人的工作量,但是公 司只雇佣了你一个人,你认为公司每月应付给你 ____________元,你才不会拒绝这份工作;但是如 果你所要求的工资没有被公司所接受,你也将不会 被录取。 如果将你对这份工作的投入工作额度用1分—10分 来表示(注: 投入额度的意思即工作投入热情),则 你的工作投入度将是_______________分。 因为你 认为______________。 (B卷)假设你是公司总经理,在经济发展平稳时 期,你给员工的工资是每月1500元。现有两个人的 工作量,你只计划雇佣一个人, 你觉得每月付给他 ____________元, 他不会拒绝接受这份工作。
社会制度
本文研究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雇员较能承担超负荷的 工作,对薪资高低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公平心理较弱; 而经济发达地区的雇员则反之;另外,在三地的雇员中, 中国上海的蓝领与新加坡的白领在社会竞争中所承担的压 力相对最大,因为他们害怕被淘汰,中国上海蓝领的压力 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多,人才多,蓝领工作的流动性大;新 加坡白领的压力则是因为新加坡是个国际商业交汇点,大 量的国际型人才促使当地的白领阶层需要不能停歇地持续 努力,自我提升,否则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因此 ,我们研究发现:社会的竞争和企业内部的适度压力能极 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 多的财富。
厌恶差异模型(Deference Aversion)
(1)如果游戏者i的收益比j差,也就是 游戏者i的效用是 U i ( x ) = x i − a i ( x j − x i ) (2)如果游戏者j的收益比i差,也就是 游戏者i的效用是 U i ( x ) = x i − b i ( x j − x i )
进化心理学考试答题答案
![进化心理学考试答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493a5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d.png)
进化心理学考试答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的进化是为了适应哪些环境?A. 现代城市环境B. 古代狩猎采集环境C. 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D. 信息时代的环境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进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 人类认知机制B. 人类社会行为C. 人类情感反应D. 人类语言能力答案:D3. 进化心理学中的“亲缘选择”理论解释了哪种行为?A. 个体对非亲属的帮助行为B. 个体对亲属的帮助行为C. 个体对竞争对手的攻击行为D. 个体对陌生人的合作行为答案:B4. 根据进化心理学,人类择偶偏好的形成是为了什么?A. 获得社会地位B. 获得物质资源C. 获得情感满足D. 促进基因传递答案:D5.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对哪些因素的偏好可能影响择偶决策?A. 财富和社会地位B. 智力和创造力C. 外貌和健康D. 所有以上因素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进化心理学认为,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人类的社会行为?A. 基因遗传B. 环境适应C. 文化影响D. 个人经历答案:A、B、C、D7. 根据进化心理学,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人类的择偶偏好?A. 年龄B. 社会经济地位C. 身体特征D. 性格特质答案:A、B、C、D8. 进化心理学中的“性选择”理论解释了以下哪些现象?A. 雄性孔雀的华丽尾羽B. 人类男性的肌肉发达C. 人类女性的曲线身材D. 人类男性的求偶行为答案:A、B、C、D9. 进化心理学认为,以下哪些行为可能与亲缘选择有关?A. 父母对子女的照顾B. 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C. 堂兄弟姐妹之间的合作D. 陌生人之间的无私帮助答案:A、B、C10. 进化心理学中的“互惠利他”理论解释了以下哪些行为?A. 个体之间的长期合作B. 个体之间的短期交换C. 个体之间的竞争行为D. 个体之间的欺骗行为答案:A、B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假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他和互惠理论杨剑侠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行为经济学基础》第六讲V获得损失 参考点 Theory of Altruism and Reciprocityˆββ主要内容引言:人们会利他或互惠吗?1利他的界定与分类2互惠理论3利他和互惠理论小结引言:人们会利他或互惠吗?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手机留下感人遗言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手机留下感人遗言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
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典型的亲缘利他行为在1886年,荷兰菲仕兰地区(Friesland )就成立了第一家乳业合作社(菲仕兰坎皮纳乳业合作组织的雏形)。
合作社使原本分散经营的奶农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奶制品的生产与销售。
合作社通过组建加工、销售的公司,向产业链下游发展,以工业和商业利润反哺农业。
合作社会员的鲜奶必须全部卖给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和资源来确保奶农获得可观的收入。
同时合作社还可以给那些生产出高质量牛奶的奶农一些财力方面的激励机制,也给那些产品质量做的不好的奶农进行经济的惩罚。
奶农第一次严重质量违规,合作社对其做出的罚款和赔偿相当于这个家庭农场全年营业额的3%,全年净收入的15%。
两次严重质量违规,将被终止合作社成员资格,从而彻底逐出奶牛养殖业。
奶农间的互惠利他荷兰皇家菲仕兰坎皮纳乳业合作社2013年末,公司净营业收入达114亿欧元,并已在28个国家设有办事处,拥有21186名员工,产品在超过100个国家进行销售。
据人民网报道,2008年5月12日一个女孩晚上被送到了绵阳市人民医院。
据送她来的救援者说。
在废墟中发现她时,一对男女弓起身子挡在她的上方,用身体挡住了落下的楼板。
女孩身上有些烫伤和压伤,而两位大人已经死亡。
救援人员根据现场的情景推测,那可能就是女孩的父母。
不久一个更好的消息传来:孩子的父母找到了,她并不是孤儿。
孩子的真名叫郑丹宇,地震发生时,她并不在父母身边。
小丹宇的父亲名叫郑居全,两夫妻都在广州一家电子公司打工。
地震发生后,他们立即回到四川寻找女儿。
当父母赶到医院后,一下子就认出了自己的孩子。
纯粹的利他行为汶川地震的感人故事显然,那对年轻的男女并不是小丹丹的父母,而是为了保护她免遭死亡的陌生人。
1利他的界定与分类“利他行为”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它要求人们在短时间内做出个人利益的牺牲,以产生正的外部性。
(一)利他的一般性界定1.基于结果的定义从结果上讲,只有确切地产生了利他的结果的行为才是“利他行为”。
即体现在个人的行为提高了他人的福利。
2.基于动机的定义不要求行为产生特定的结果,只要行为的发生出于人的利他动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种行为是“利他行为”。
由于行为经济学强调的是人的行为模式,它更注重于行为动机与行为活动本身之间的因果联系,所以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利他行为”应当从利他动机的角度来定义。
(二)利他的心理机制说明从广义上来说,我们经常见到的人们的种种利他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他们的利己动机。
上图很好的刻画了人们产生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
该图表明,人们的利他动机植根于对应的利己动机,由此产生的利他行为的目标本质上乃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利己目标而已。
1. 人的利己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利己目标而产生,人的利己目标的内涵是多样的。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尽管也承认人是理性而自私的,但是其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把人们利己目标的内容确定得过于狭隘。
新古典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一切经济行为的原则在于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这种描述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妥。
但如果仅仅把效用的来源定义在物质利益的获得上则是不合理的。
人的利己目标有很多,我们亦有可能因为在精神上或者心理上获得的满足的先验性经验而做出某种行为,比如捐赠或者志愿性的劳动。
这些行为,是传统经济学中的最优分析所无法适应的。
解决这一问题,部分经济学家提出了“广义效用”的理论。
2. 这种分析范式并不是对道德的意义的“扭曲”。
我们既然赋予了人们的“利己目标”和“利己动机”以更广泛的意义,那么这里所说的“利己目标”和“利己动机”也就并非是不“道德”的。
不妨试着如此思考:当你主动搀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的时候,你是由于自己心中的“利他动机”而正进行着一种利他的行为。
但是你的这种利他动机却是为了追求你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特殊的快乐或者自豪而产生的。
而这种快乐和自豪很可能成型于一种传统或习惯。
比如,中国有“尊老爱幼”的传统。
而当你扶一位老人过马路的事前、事中乃至事后,这种光荣传统都在左右你的行为与满足感。
3.由利己动机产生利他动机的过程并不是胡乱的臆造,在现实中它也并不罕见。
这一点其实比较容易理解,但我们应该注重这个“过程”有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基于狭义的利己动机而产生的利他动机,比如我国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得不在关税问题上做出一些有利于出口国的承诺。
第二,基于广义的利己动机而产生的利他动机,比如我们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给老幼病残孕这类弱势群体让座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例子。
由此可见,广义的利己很可能是绝对的,而利他则很可能是相对的。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界定“利己”。
二、利他的分类根据对应行为的动机,“利他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亲缘利他”(Kin Altruism)2.“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3.“纯粹利他”(Group Altruism)前两种利他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亲缘利他”,是指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做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
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并不含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或“硬利他”(叶航,2003)。
这种利他基本不会牵涉明显的动机,它不过是大部分生物都具有的本能表现罢了。
当然,你可以说一个母亲爱她的孩子的原因是因为她在施与爱的过程中实现了广义效用的最大化。
不过我们不认为一个母亲在拯救她的孩子于危难之中时会先验性的考察一下自己的行为效用问题。
我们更愿意承认的结论的是,“亲缘利他”不太易于用分析人类行为的理论来进行解释,因为即便是在大脑并不健全的其它的动物种群中,亲缘利他的行为依然是确实存在的。
根据生物学中的某些研究成果,“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是没有“回报”的。
基于生物学中的“亲缘利他”理论,生物个体的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能够提供“亲缘利他”行为的物种和生物个体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演化优势。
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
当幼鸟遇到攻击时,许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方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从而使子女得以逃脱。
在这一行为过程中,父亲或母亲虽然可能因此丧生,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有1/2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
从“基因遗传频率最大化”的角度看,原则上只要能使2只以上的幼雏得以逃生,父亲或母亲做出的牺牲就是值得的。
典型例子与说明所以,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充分和感人。
而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
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缘指数”,并根据它来计算“亲缘利他”行为的得失和强弱。
在这方面,生物学与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在逻辑相当一致:所有生命体的行为看上去总好像设法使“目标函数”中的某一价值“最大化”。
如果考虑到年幼子女丧生的几率要远远超过经验丰富的父母,这类行为对生物繁衍所具有的“效率”就更一目了然了。
2. 互惠利他所谓的“互惠利他”,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
生物个体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竞争力而帮助另一个与已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是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互惠利他”非常类似于某种期权式的“投资”。
与“硬利他”相比,这种利他有着更为苛刻的条件限制和环境要求,他不是必然要发生的,因此有人也把它称为“软核的利他”或“软利他”。
由此可以看到这种利他行为是基于狭义的利己动机而产生的,尽管在动物界它也有所体现,但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他才能如此完整而深刻地表现出来。
有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连续两昼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因此,一只刚刚饱餐一顿的蝙蝠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濒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
但生物学家发现,这种行为遵循着一个严格的“游戏规则”,即蝙蝠们不会继续向那些“知恩不报”的个体馈赠血液。
显然,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互惠利他”。
在人类社会中,“互惠利他”则表现得更加广泛,几乎在任何领域,都有形形色色的“互惠利他”行为的存在,事实上,也正是人类理性的互惠,才使得贸易成为可能,并构建了社会信任与社会公平的基础。
传统的经济学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互惠利他”行为作出了解释,当“施惠者”与“回报者”互相换位时,同样数量的资源将产生更大的“边际效用”。
然而,由于“施惠”与“回报”存在着时间差,从而使这种期权式的“投资”具有很大的风险。
因此,“互惠利他”必然存在于一种较为长期的“合作博弈”关系中,而且还要求形成某种“识别机制”,以便抑制个体的“机会主义”倾向。
“互惠利他”模型直到20世纪晚期才由博弈论专家阿克塞罗德建立起来,但它的基本思想最早已经由亚当·斯密论述过了。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人们的互惠性偏好的存在,产生了诸多与新古典经济学经济理性相背离的地方,行为经济学正是在这里找到了的突破口,并以“互惠性偏好”为武器向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
3. 纯粹利他所谓的“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施行利他行为时不追求任何个体的“回报”,而只注重个人精神的满足。
从经济意义上而言,这种行为的“投资风险”与“预期回报”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叶航,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