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板书)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清兵卫与葫芦》,具体内容包括:1. 文章阅读: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学习作者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描绘人物形象的特点。
2. 章节分析:第一至三段,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第四至六段,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第七至九段,探讨葫芦在清兵卫人生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描绘人物形象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葫芦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葫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了解文章大意。
3. 章节分析:(2)分析第四至六段,通过对比手法,探讨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3)分析第七至九段,理解葫芦在清兵卫人生中的意义,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运用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道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清兵卫与葫芦》2. 板书内容:(1)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2)清兵卫性格特点(3)葫芦的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谈谈你对清兵卫性格的认识。
2. 答案提示:关注文章中的对比、讽刺等手法,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清兵卫与葫芦》,内容包括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
详细内容讲述了一个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认识寓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讨论、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他们珍惜友谊、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寓言的寓意。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资料、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友谊的实践情景引入,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情节。
3. 讲解: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讲解寓言的寓意。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作者、故事情节概括。
2. 黑板右侧:人物形象、寓言寓意、重点词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语言通顺,不少于1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思维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1. 故事情节: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相识、相交、相知过程,突出友谊的珍贵。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清兵卫与葫芦》故事情节、题材、人物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要点。
2.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朗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和欣赏能力。
3.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交流技巧、情感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要点解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对象特点的分析和情感体验的引导。
三、教学准备•课堂PPT•课堂笔记本电脑•学生朗读和朗诵的资料•团队合作学习的小组分组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在教学前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 情感共鸣学生就《清兵卫与葫芦》的人物特点和情感体验进行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对人物的共鸣和情感连结。
比如,教师可以问道:“你认为小兵卫和小葫芦都有哪些特点和经历,你和他们是否有类似的地方?”3. 语言表达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朗读葫芦娃片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语音、语调和语音的准确性。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朗读一段葫芦娃的对白,然后导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声音和情感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4. 团队合作学习学生按照教师安排的任务和分组表,自由组合成小组,合作完成《清兵卫与葫芦》小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交流技巧、情感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水平。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合作成果,指出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的表现和小组合作任务的达成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情感反应,掌握教学效果,并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典籍《清明上河图》中的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3. 发展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美和情感。
教学内容:1. 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介绍2. 清兵卫与葫芦的画面分析3. 清兵卫与葫芦的艺术创作教学过程:一、故事背景介绍首先,向学生介绍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
清兵卫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位平民百姓,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一个神奇的葫芦。
这个葫芦可以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清兵卫为了保护这个葫芦,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与挑战。
二、画面分析1. 展示《清明上河图》中与清兵卫与葫芦相关的画面。
让学生结合故事背景,观察画面中的人物、背景、细节等要素。
2.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从画面中看到了哪些角色?- 画面中有哪些细节能够体现出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 画面中的色彩运用和构图是否对表达故事有帮助?三、艺术创作1. 分组让学生自由讨论他们对清兵卫与葫芦故事的理解和想法。
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书法等方式,表达对清兵卫与葫芦故事的理解和想法。
他们可以创作以这个故事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手工制作道具、或者用书法的形式书写与故事相关的车牌、标语等等。
3. 学生完成艺术创作后,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代文化和生活方式,还培养了观察、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艺术创作,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了情感和审美能力。
此外,通过展示与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和创造性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清兵卫与葫芦 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清兵卫与葫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日本江户时代的一个小人物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以及他在社会环境压力下所经历的种种挫折。
通过这一故事,引出对个人兴趣与社会要求之间冲突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清兵卫这一角色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关系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兵卫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理解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情节,分析角色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清兵卫与葫芦》阅读材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分析清兵卫的角色特点,讲解个人兴趣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故事情节的题目,指导学生如何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和阅读材料,完成一道关于角色分析的练习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这一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故事主要情节2. 清兵卫角色特点3. 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2. 答案:要点包括: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社会环境对个人兴趣的压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平衡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分析角色特点方面的表现。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作品,如《红楼梦》中宝玉与黛玉的故事,加深对个人兴趣与社会规范之间关系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这一关系。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清兵卫与葫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清兵卫与葫芦》。
本文讲述了日本小学生清兵卫喜欢画画,但父亲让他继承家族事业,他只能偷偷画画,他的作品被老师发现,他的画画才能得到了肯定。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清兵卫对画画的热爱。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清兵卫的故事,体会清兵卫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3. 学会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清兵卫内心的挣扎和追求,学会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画笔、颜料。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日本乡村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画画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学习(10分钟)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清兵卫内心的挣扎和追求,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5. 实践环节(10分钟)让学生用画笔和颜料绘制一幅自己心中的美好景象,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清兵卫与葫芦爱画画内心的挣扎追求梦想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段话描述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答案:清兵卫是一个热爱画画、执着追求梦想的孩子。
他勇敢地面对家庭的压力,偷偷坚持自己的爱好,展现了他坚韧不屈的性格。
2. 请谈谈你对追求梦想的理解。
答案:追求梦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
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美好景象的向往,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
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作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
教具: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书籍或相关的图片。
材料:学生的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清兵卫与葫芦"。
讲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
步骤二:阅读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
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并进行讨论和解读。
步骤三: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和思考。
步骤四:创作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创作续篇或改编故事。
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创作能力。
步骤五:练习和巩固
教师分发练习册或作业本,让学生进行与清兵卫与葫芦相关的练习和题目。
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步骤六:评估和反思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作进行评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对清兵卫与葫芦的理解和体验。
步骤七:总结和展望
教师总结清兵卫与葫芦教学内容,提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和展望。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创作,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七章《明清小说》第二节《清兵卫与葫芦》,详细内容包括: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的文本阅读与解析,通过对该小说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艺术特点及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明清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如讽刺、夸张等;教学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面对困境?”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讽刺、夸张手法;5. 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每组分享学习心得;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内容:人物形象:清兵卫、葫芦艺术手法:讽刺、夸张主题思想:反抗压迫、追求正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2)谈谈你对清兵卫与葫芦的认识。
2. 答案:(1)讽刺手法: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揭示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统治;(2)清兵卫与葫芦:勇敢反抗压迫,追求正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明清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将小说中的精神品质运用到实际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能力培养;2. 教学难点中的小说艺术手法分析,如讽刺、夸张等;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讽刺手法及对清兵卫与葫芦的认识。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清兵卫与葫芦》,主要围绕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以及他与保守的世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14至17页,详细内容为: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精读、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人性的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生字词的学习。
难点:理解清兵卫与保守的世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葫芦实物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兵卫与葫芦》。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 精读课文:(1)让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清兵卫与保守的世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文章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1)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2)从文中找出表现清兵卫热爱葫芦的句子。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2)讨论:为什么清兵卫会对葫芦如此痴迷?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内容:(1)生字词(2)人物形象(3)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并造句。
(2)以“我与葫芦”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葫芦的认识和感受。
2. 答案:(1)生字词抄写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葫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葫芦的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清兵卫与葫芦》,主要围绕第四单元“民间故事与小说”中的第二章节展开,详细内容为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
通过对该故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民间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以及故事所传达的民间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简短的民间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清兵卫与葫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3. 讲解:详细讲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释民间故事的特点。
4.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间故事,激发他们对民间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内容:a. 民间故事特点b. 故事情节概括c. 人物形象分析d.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故事内容,概括清兵卫与葫芦的特点。
b. 分析故事中其他人物形象,并说明其作用。
c. 搜集并分享一个你喜欢的民间故事。
2. 答案:a. 清兵卫:机智、勇敢;葫芦:神奇、寓意吉祥。
b. 略。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对民间故事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的象征意义;(2)可以理解故事中清兵卫的性格特征;(3)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葫芦的象征意义,理解清兵卫的性格特征,提高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了解葫芦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3. 教学方法(1)任务导向式的接听阅读指导法。
(2)团队探究法。
(3)互动式讨论法。
4. 教学课时本教学内容共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教师带领学生们审视图片,讲解葫芦象征意义。
问学生们葫芦常常出现在哪些文化中?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提示学生们开始思考。
2. 小组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搜索和阅读相关资料来深入探究葫芦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们注意葫芦与文化、信仰、传统习俗等其他对象的联系。
3. 学生分成阅读短篇小说《清兵卫与葫芦》,然后进行各组交流,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听从有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鼓励在谈话时发表他们的看法,同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总结吸收。
第二课时1. 请学生分组讨论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中清兵卫的性格,并用报告和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
2. 让学生在故事中寻找表明清兵卫性格特征的句子,并发表对这些句子的认识和理解。
3. 通过借鉴学生的对话和交流,让学生们在小组会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整个故事的主题。
三、教材资源教材:《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十二章《民间故事》第一节《《清兵卫与葫芦》。
其他教材:教学PPT、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效果1. 老师会帮助学生了解葫芦的文化象征,从而改变他们以往文化认识的局限性,具有大量的文化学习价值。
2. 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第七册《清兵卫与葫芦》,主要围绕第四、五自然段展开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探讨葫芦在他生活中的意义;理解作者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所反映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对清兵卫与葫芦的描述,培养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以及这种痴迷背后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2. 黑板、粉笔3.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的事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 例题讲解:分析清兵卫对葫芦的描述,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理解清兵卫的痴迷。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其他细节描写,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探讨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背后所反映的人生态度。
六、板书设计1. 主题:《清兵卫与葫芦》2. 重点:细节描写、人生态度3. 结构:第四、五自然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清兵卫与葫芦关系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2. 答案要点:理解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分析人生态度,联系自身实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包括:1. 清兵卫对葫芦的描述及背后的情感。
2. 清兵卫与葫芦关系所反映的人生态度。
3.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及其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
4.精讲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5.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全班交流、评价。
6.口语表达训练(1)教师设计口语表达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表达。
(2)学生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全班交流、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教师布置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四、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对方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学生反思: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教学资源1.课文:《清兵卫与葫芦》2.教学课件: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写作手法等3.写作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写作题目4.口语表达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口语表达题目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教案
2023
PART 05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历 史背景介绍
REPORTING
清代社会文化现象概述
清代社会文化特点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社会文化现象表现为多元文化的融合与 冲突。既有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又有满族的民族特色,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 击。
文学艺术的繁荣
清代文学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小说、戏曲、绘画等领域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 秀作品和艺术家。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掌握《清 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情节、人物 形象、主题思想等基本知识,提
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 、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 文本,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现象,思考人生价值,培养积极向 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感悟体会
个人阅读心得分享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清兵卫与葫芦》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包括对故事情节的感受、对人物形象的认 知、对文本语言的欣赏等。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文本 内涵。
感悟体会交流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清兵卫与葫芦》后的感悟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将 文本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思考文本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深入剖析故事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追求梦想、 坚持自我、家庭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主题 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针对性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01
阅读理解题
02
人物形象分析
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 文本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精选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清兵卫与葫芦》,主要围绕第四、五、六自然段进行深入讲解。
详细内容包括: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及其与葫芦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要尊重和欣赏他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寓意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重点: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了解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故事。
3. 讲解课文:a. 对第四自然段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b. 对第五自然段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清兵卫为何对葫芦情有独钟。
c. 对第六自然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和欣赏他人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道阅读理解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清兵卫与葫芦》2. 主要内容:a. 清兵卫的性格特点b. 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c. 尊重和欣赏他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尊重和欣赏他人”的作文。
2.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尊重和欣赏他人相关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清兵卫与葫芦之间的寓意。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及答案。
《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1.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2.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读小说呢?小说中有故事情节,精彩的小说源于精彩的故事情节(板书“情节”)。
3.什么样的故事情节才是精彩的呢?学生: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摇摆。
(在“情节”后板书摇摆,并板画曲线图)“文似看山不喜平。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往往不太爱读那些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作品。
多一些波澜,多一些起伏,多一些回旋曲折,才能牵动读者的情感神经。
二、研读文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与茅盾先生同时代的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在“情节”上方板书课题)。
(一)熟悉情节模式1.清兵卫是什么?清兵卫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指名学生或老师本人在曲线左端简笔画清兵卫)。
2.葫芦是什么呢?(曲线右端画一只葫芦)3.“清兵卫与葫芦”的关系能够用哪些动词来体现呢?指名学生概述情节,老师引导归纳:按照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概括,本篇小说的情节主线是:清兵卫热衷葫芦(发生)——喜获葫芦(发展)——痛失葫芦(高潮)——割舍葫芦。
(二)研习情节特点1.本小说的故事就是从清兵卫热衷葫芦开始的。
小说中哪些细节或场景表现了他对葫芦的热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指名学生回答,老师点拨:(1)第2、5与第4、6自然段的相关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段落的错位叙述及其摇摆效果。
(在曲线下板书“错位”)(2)第3自然段清兵卫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错看做葫芦了。
如果不是热衷到到极度痴迷的水准,哪会产生这样的误会呢!这个误会让我们的心与清兵卫一起激动了一下,也让小说的情节产生了迷人的颤动。
(在曲线下板书“误会”)(3)引领学生进入清兵卫喜获葫芦的情节。
引导学生注重神情、动作、语言描写,体会其的作用。
——清兵卫看到珍贵的葫芦激动万分,如获至宝,急切地想得到,惟恐错过了。
以上情节和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清兵卫是多么痴迷于葫芦,葫芦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在葫芦板画上书“爱好”)。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 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清兵卫与葫芦》,使学生了解并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绘,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懂得珍惜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1.故事内容的理解。
2.清兵卫的性格特点分析。
3.故事主题的提炼。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
2.如何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内容。
2.准备与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葫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对葫芦有什么了解?”2.故事讲述(1)教师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注意语气、表情的运用,让学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
(2)故事讲述完毕,教师提问:“故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清兵卫为什么那么喜欢葫芦?”3.分析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清兵卫的性格特点。
4.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设想:“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怎么对待你的葫芦?”(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5.故事主题提炼(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主题,如“珍惜、坚持、热爱”等。
6.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与葫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葫芦的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根据故事《清兵卫与葫芦》,写一篇关于清兵卫的读后感。
2.观察身边的植物,选择一种你喜欢的,用文字描述它的特点,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并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清兵卫对葫芦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细节处理上更加细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清兵卫与葫芦》。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天才陶艺少年清兵卫与他的葫芦的故事,描绘了清兵卫对艺术的痴迷和执着,以及他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压迫和束缚。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清兵卫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封建社会束缚的反抗。
2. 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讨论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以及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葫芦?为什么人们喜欢葫芦?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如痴迷艺术、执着、反抗等。
4. 理解文章主旨: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即对封建社会束缚的反抗和对艺术的热爱。
5. 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和束缚,以及如何应对。
六、板书设计清兵卫与葫芦热爱艺术、执着、反抗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清兵卫的形象特点。
答案:清兵卫热爱艺术,执着追求,具有反抗精神。
2. 请谈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和束缚,以及如何应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让学生理解了文章主旨,但在联系实际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消极,需要进一步引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葫芦的资料,了解葫芦的文化内涵,下一节课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清兵卫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以及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葫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葫芦?为什么人们喜欢葫芦?解析:导入环节通过展示葫芦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葫芦的特点和人们对葫芦的喜爱,为后续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周俊敏的《清兵卫与葫芦》
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情节运行的奥秘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龙泉一中周俊敏【教学目标】1.解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学会概括小说情节;2.结合文章理解情节运行中冲突、摇摆在小说运用中的意义;3.学习从情节入手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地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结合文章理解“摇摆”这种情节运行方式及其作用;【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情节”概念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被称为“小说之神”的日本新现实主义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
一探情节运行的奥妙。
(板书:清兵卫?葫芦)二、概述基本情节小说第一句话已说,“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请同学试着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概述小说的基本情节。
明确: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在情节的运行方式中,整体上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这个模式符合我们对事物认知的基本规律。
三、探究情节奥秘(一)如果按照内心最善良、最美好的期望,你们期望情节怎么发展?(故事版本一)1、事实上,小说一开始写道“清兵卫常常买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也并没有刻意制止,那么是什么改变了情节的运行方向?它又是如何实现改变的?(学生分析后引入“冲突”一词。
小说如果没有情节“冲突”,那就大致可以看作散文了,变了性了。
生活本身就是无时无刻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冲突。
故事就要给主人公树立一个对立面,千方百计地阻挠、干扰其达到目的,就要看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演变激化至最高程度,然后以一个出其不意地漂亮结尾收场。
)2、作者为何要在在情节上作如此设计?明确:①矛盾冲突能打破情节运行平滑单一的直线型模式,增强小说情节的紧张度与精彩度;(两个版本的比较仅是情节的不同吗?)②冲突地生发与解决之处,也正是主题呈现之处。
3、试从不同的角度说说小说引发的思考。
明确三处冲突:冲突一:父亲与客人的对话——情节的生发点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的不支持之间的矛盾“清兵卫沉默了”清兵卫独到的审美观与世俗常人眼光间的矛盾这是一个情节的生发点,它不仅为下文矛盾的爆发做铺垫,也说明清兵卫眼光独到,为下文葫芦卖出高价作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总第()课时
志贺直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和小说的主要情节。
2.感受语言魅力,体味传神的描写。
3.揣摩人物复杂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理解小说深刻主题。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个性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赏析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的确,读平铺直叙的文章,就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毫无情致;而读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品尝醇香的美酒,妙不可言。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一起感受其跌宕起伏的情节。
二、作家简介(用投影)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
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三、课前预习
1、说字解词
茶卤(chálǔ)葫芦籽(húluzǐ)呵斥(hēchì)战战(zhàn)兢兢(jīng)
薪水(xīnshuǐ)隐瞒(yǐnmán)嘀咕(dígu)干涉(gānshè)熠熠(yì)秃(tū)
2小说以“葫芦”为线索,勾勒全文情节的基本构架(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开端爱好葫芦
发展买到好葫芦
高潮砸碎葫芦
尾声葫芦变价
结局改变爱好
3、赏细节
作者很善于以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复杂的心理活动。
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子描写的传神之处,并根据其中的一句写一段话来表现清兵卫此时的心理活动。
1、于是这个清兵卫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
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连哭也没哭一声”形象真切的表现了清兵卫的葫芦被没收后伤心、欲哭无泪的之状。
2、他的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
“脸无人色”“发呆”,表现了他痛失葫芦后的痛苦无奈的心情。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对于父亲粗暴地砸碎自己的宝贝葫芦,清兵卫感到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作声”则表现了父亲的一贯的的粗暴的家长制的态度。
②从中选出一处你认为最精彩最有所感的地方读一读、品一品。
教师指导:
朗读指导: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进入角色。
比如,读描写清兵卫痴迷葫芦的文字,语气应轻缓,并带点感叹;读他“买葫芦”,语气应急促,读出兴奋、激动、急切;读“父亲”要读出暴躁、专制与对儿子的不满;读“老师”应读出武断与威权……
教师示范:第2段用“切、淘、装、泡、擦”等动词,写清兵卫制作葫芦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老头儿的秃头当做葫芦的细节及“这葫芦真好”的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③学生思考、交流、品读、评价。
④小结:
细节描写的作用: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3.凸显主题。
4、分析人物
你喜欢清兵卫吗?为什么?
明确:痴迷葫芦有非凡的艺术天赋独到的审美力,个性独立
5、论主旨
说说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
明确:家长、老师粗暴干涉、扼杀;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6、谈感悟
齐读最后两段,思考: 你赞同清兵卫的做法吗?生活中你的父母也可能干涉你的兴趣爱好,你会怎样做?
四、比较阅读:《伤仲永》《风筝》
思考:这三个故事中的家长对待孩子的个性才能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
本文中的家长扼杀了孩子的爱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伤仲永》一文中的家长看似“尊重”孩子的个性,却贪图眼前利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同样毁灭了孩子的天才;《风筝》中的“我”以封建家长自居,也同样粗暴地干涉小弟的爱好,摧毁了他的“风筝梦”。
小说通过写少年清兵卫热衷于葫芦,对葫芦有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但是这种天性却被老师和家长扼杀了的故事,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六、课堂反馈
1 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檐廊()喘气()战战兢兢()热衷()
2填空
《清兵卫与葫芦》作者,()国小说家。
3你认为一个孩子的兴趣会不会影响他的学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像,续写这篇小说,并精心设计一两处细节描写。
七、板书设计
开端爱好葫芦
发展买到好葫芦
高潮砸碎葫芦
尾声葫芦变价
结局改变爱好
主旨: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课后反思:。